孟浩然唐诗《夜归鹿门歌》原文鉴赏

孟浩然唐诗《夜归鹿门歌》原文鉴赏
孟浩然唐诗《夜归鹿门歌》原文鉴赏

孟浩然唐诗《夜归鹿门歌》原文鉴赏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水》中记载:“阳城东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鉴赏

孟浩然家在阳城南郊外,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水南畔与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的诗意: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 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出自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参考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 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 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 只有我这 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赏析: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 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 山中两个场景, 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 争渡、 向江村、 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 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 清幽的景色, 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 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 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第 1 句: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 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 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 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 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 2 句: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 "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 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 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 3 句: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 朦胧而迷离, 山月一出, 清光朗照, 暮雾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竟消, 树影
1/5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 学习目标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实际情况分析 说明。 (1)隐逸缘由: ①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②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③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④以隐求名,期待重用。 (2)两种处世观点: 文死谏,武死战(人生价值观——积极入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价值观——消极出仕) 总结:对于该不该归隐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古人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没有对错,忠情于自己既定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一生怀才不遇,布衣一盛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著有《孟浩然集》,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 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谢灵运[南朝·宋] 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等 (2)作者背后的经典故事: 3、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赏析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夜归鹿门歌⑴ 山寺钟鸣昼已昏⑵,渔梁渡头争渡喧⑶。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⑷。 岩扉松径长寂寥⑸,惟有幽人自来去⑹。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白话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创作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

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夜归鹿门”。 【赏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古诗赏析及翻译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古诗赏析及翻译 《宿建德江》是一首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面称建德江。 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 烟渚:雾气迷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日暮:傍晚。 客:指诗人自己。 新:增添。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是说,原野广阔,放眼望去,远处天地相连,天似乎比树低;江水清澈,人在船上,月映水中,月光返照,似乎月离人很近。诗句借对景色的清淡描写,烘托出孤寂的情怀,极为委婉动人。天地寥廓,诗人却孑然一身,只有一轮孤月和他相近,寂寞的境况不问可知。写景寓情,客愁自见。而所描绘之景色,如一幅秀丽的写生画。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之为“神品”。清人张谦宜认为:“‘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译诗、诗意]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象《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赏析]

孟浩然唐诗《夜归鹿门歌》原文鉴赏

孟浩然唐诗《夜归鹿门歌》原文鉴赏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水》中记载:“阳城东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鉴赏

孟浩然家在阳城南郊外,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水南畔与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古代散文欣赏》名句翻译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翻译练习 1、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 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4、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15、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6、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 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7、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8、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19、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20、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2、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 夜游,良有以也。 2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2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文学常识练习题 1.选出正确的选项() A.《湘夫人》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天问》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B.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北宋爱国诗人。风格豪迈,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日记体游记。 C.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歌”“行”为最多,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长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李凭箜篌引》《燕歌行》都是乐府诗。 D.鲍照,“竹林七贤”之一,正始文学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此诗和《湘夫人》《拟行路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均为古体诗。 2.选出错误的选项()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长恨歌》是其代表作。 B.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花间词人的鼻祖,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C.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善于描写手法,独辟蹊径,语言华丽。 D.乐府——两汉时指音乐机关;到了魏晋六朝,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涉江采芙蓉》《湘夫人》《国殇》都是乐府诗。 3.选出正确的选项() A.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诗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旅夜书怀》《蜀相》《登岳阳楼》等律诗都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B.李贺深受屈原、李商隐以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诗题材驰骋想象,具有极度浪漫主义的色彩。《李凭箜篌引》是其代表作。 C.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元朝古文家,唐宋派代表作家。《项脊轩志》抒写对三代女性的深情,是其代表作。 D.刘基,字伯温。通经世之学,尤精天文及兵法,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创立基业,封诚意伯,谥文成。他的书室名“苦斋”。 4.选出错误的选项() A.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出色的田园诗人。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归嵩山作 王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夜归鹿门歌》“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B 《归嵩山作》“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夜归鹿门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D 《归嵩山作》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15. 比较分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和“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手法及作用。 (6分) 阅读答案: 14、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15、前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3分) 后者移情入景,采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这样写大大增强了归隐者与大自然的和谐感,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怀(3分)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唐诗原文及鉴赏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唐诗原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据《襄阳记》载: “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

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

古诗夜归鹿门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词全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

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鉴赏】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因此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就是如此。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

《夜归鹿门歌》教学案例

《夜归鹿门歌》教案 编写:审核:高一语文组上课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熟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能够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鉴赏本诗。 3、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经典永流传——春晓》?它的作者是?对,孟浩然。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学习他的一首诗《夜归鹿门歌》。 二、品读全诗[思(10分钟)、议(8分钟)、展(8分钟)、评(12分钟)] (一)自主学习 1、听录音,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诗文,标出难以理解的部分(不少于两处)。 疑惑一:“争渡喧”——渡头上的船夫们,为争夺渡船的客人而彼此喧闹。 疑惑二:“开烟树”——因为傍晚时,江面上烟雾缭绕,月光透过树枝,直射到树上,树周围的烟雾都散开了,于是便有了开烟树。 疑惑三:“松径长”——“长松径”:长长的长满松树的小径。 2、请用准确、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参考: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经接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渡船回到了鹿门。鹿门的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么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在此自来自去。 (二)合作探究,小组内相互讨论,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讨论时将讨论结果写在提纲空白处)1、全诗以时空(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当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途)为顺序展开描写的,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图画(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 2、这两幅图画主要描写哪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钟声——悠然(唐代佛教兴盛,大量寺庙因此兴建。有山就有庙,有庙必有钟,许多诗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忘情于寺庙之内,于是描写“钟声”的诗歌也就大量出现。如唐人张继《枫桥夜泊》),渡头——嘈杂(动景热闹)烟树——树影朦胧,夜月——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静景寂静)3、那么,孟浩然更喜欢的是黄昏江景图,还是是月夜山景图?从诗中哪些具体的诗句可以看出来?并作简要分析。(提示:注意结合诗句中透露作者心思的具体字、词、句;知人论世。) 明确:唐诗鉴赏词典上归纳本诗的情感:孟浩然在诗歌中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表现孤独寂寞与超然自得的情绪。-------选自《唐诗鉴赏词典》。 参考:喜欢江边景 ①诗句开头两句意境开阔,渡头上看着满载而归的渔人这样的景多么的热闹,作者对江边景是很留恋的。而后两句山中景,作者渲染的气氛和意境都很凄凉,寂寥,作者也显得很孤独。 ②“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感到山中景是寂寞聊赖的,只有自己独来独往。 喜欢山中景 ①知人论世: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40多岁时,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应进士举不第,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仕途上不得志,在经历了官场的喧闹后,我想此时的他更渴望宁静,归隐是他最好的选择,而山中那幽静与自然,正适合诗人此时的心境。 ②从“忽到庞公栖隐处”“庞公”东汉隐士,荆州刺史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突然提到庞公,说明作者心里是非常认同庞公,同时,正所谓心有所想,身有所往,孟浩然心中想寻找一片宁静的地方,才会不知不觉中来到庞公的栖隐处,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纷争归隐田园。 ③“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可见,这幅画面描写的是渡头上船夫们为了争夺渡船的客人,发出阵阵喧闹的吆喝声,渡船的客人们争先恐后的登上渡船,也给人一片混乱吵杂声,似乎这里就有作者对官场尔虞我诈,混乱复杂的隐喻,作者用“争”字表明他讨厌这种环境,厌恶官场生活,而他回到鹿门一个人自由自在胜过官场争斗。 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亦”:也。我也乘舟回到了鹿门。人们回江村是回家,我也回鹿门,可见作者是将鹿门视为了自己的家,有谁不喜欢自己的家的,所以,更喜欢山中景。 ⑤“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之所以感到寂寥,说明他的确有过对江边景(官场生活)的向往,感到隐居是寂寥的,但结合孟浩然的介绍和本首诗歌的创造背景,可知作者孟浩然40多岁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40岁后经历了长安谋仕不遇,但他其实本可以有机会再出仕的,但他却放弃了,例如: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说明他对官场的生活虽然留恋,但他更爱隐居生活,隐居生活虽然有时会感到寂寞孤独,但却自由自在,更多的是一种怡然自得。 小结:如果我们能抓住诗句中关键字、词,我们会很清楚的发现,作者留恋黄昏江边景,但更加喜爱月夜山中景,诗人希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以庞公为引子引申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进而表达自己悠然自得的高尚情操。 三、当堂检测(4分钟):背诵全诗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导读: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

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诗歌意境。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融合的。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习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大家还能背诵吗?(学生齐背),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意象:鸡黍田家绿树青山轩晒场菜园酒桑麻意境: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画,淳朴诚挚的情谊。情感: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片,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归鹿门歌》,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朗读背诵(老师范背,学生自由读,集体读,请同学试背)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知人论事 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姓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诗人 简历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汉江东岸鹿门山中 成就作品集《孟浩然集》 风格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特点。 评价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诗风语言清淡,意境清远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意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的创业,所以题目“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 三、鉴赏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诗题解读: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二)初知意象下面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看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全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训练附答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训练附答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 4.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5.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2.“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3.古体诗 5.“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唐诗鉴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

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

《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doc

《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大全- 一、《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原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 韵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师徒结对—徒弟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感知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