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权利神圣的原则

合集下载

人们为什么追求权力?

人们为什么追求权力?

人们为什么追求权力?从古至今,权力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一种核心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权力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话题,因为权力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人们为什么追求权力呢?下面就从个人、群体、文化等角度展开探讨。

一、个人方面1.实现个人意志的符合人们追求权力的首要原因是能够以自己的意志支配他人和事物,从而使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

比如,一个人想要掌握某一领域的核心技术,该领域的其他人需要依靠他才能正常工作,于是他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合法地控制整个领域,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增强自身认同感和自尊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价值越来越跟权力扯上关系。

因此,拥有权力的人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强的自尊心。

每当能够实现自己的权力、地位或资源的提升时,其自尊心和幸福感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二、群体方面1.维护利益和权力在集体中,有些成员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因此他们会主动维护自身的地位与利益。

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以及维护集体的整体利益,这些领导者或者群体的核心人物就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取更多的权力,以实现自己的利益。

2.提高整体竞争力利用权力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资金和机会,这对于群体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当其中一个成员具备更多的权力,不仅可以带动其他成员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因此,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和自身的利益,也会追求权力。

三、文化方面1.文化中的权力崇拜在某些文化中,人们会以权力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因此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权力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比如,在皇权主义的传统文化中,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不仅被以为是有神圣力量的化身,而且还被认为是国家与民族的顶点。

因此,皇帝也成为一种权力追求的象征。

2.制度对权力的强调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权力管理制度,并通过这些制度进行权力的正当性管理。

在这样的制度下,权力成为统治机构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每一个人都会努力争取掌握更多的权力。

浅析“私权神圣”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私权神圣”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私权神圣”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展中的意义冷珺辉摘要:私权神圣,指承认私权的法律地位,其应当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非经法定程序,不受任何人或权利的侵犯,不得被限制或褫夺,若被非法侵犯,必须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予以挽回或补救。

“私权神圣”是民法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民通》第五条就有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私权神圣”的民法法治理念。

可以说,”私权神圣”原则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建构和巩固权利本位文化,指导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和颁布,健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私权神圣;法律;制度一、“私权神圣”原则的内涵“私权神圣”原则的内涵,从正当的人格权益和财产所有权角度来表述,包括“人格权”神圣和“所有权”神圣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权”神圣。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人格权神圣两类。

其中自然人人格权神圣指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名誉等正当权益须受尊重、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同理,法人正当的人格权同样须受尊重、保护,但如果法人的力量极度膨胀,危及到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和整体发展时,就必须加以限制,以维护更为本源的正义和具有终极意义的人格权。

二是“所有权”神圣。

所有权神圣就是指所有权是一切财产权的基础,应受特别尊重和充分保护,非依法定程序,任何他人不得侵犯。

确认所有权的神圣性,可巩固经济基础,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确认所有权神圣,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私权神圣”在我国民法发展中的意义一是建构和巩固“权利本位”文化。

关于“权利”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指人们为了满足一定需求,追逐一定利益所采取的一定行为的资格和能力。

“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是法律传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价值偏好。

“权利本位”说作为一种法的价值偏好,其含义为,特定主体在主张权利的同时,既反对义务本位,也反对权力本位。

对权力的正确看法

对权力的正确看法

对权力的正确看法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支配、控制和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权力的存在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但是,权力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以正确的看待和使用,就会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因此,正确看待权力是非常重要的。

权力是一种责任。

拥有权力的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滥用权力,损害他人的利益。

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权力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权力是一种服务。

权力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

权力的行使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滥用权力。

权力的行使应该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让人民感受到权力的温暖和力量。

权力是一种约束。

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不能任意妄为。

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应该健全和完善,让权力不敢滥用、不能滥用、不愿滥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权力是一种信任。

权力的行使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权力的行使应该以人民的意愿为依据,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民参与到权力的行使中来,让人民感受到
权力的公正和透明。

正确看待权力是非常重要的。

权力是一种责任、服务、约束和信任,只有正确看待和使用权力,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权力,让权力为人民服务,让权力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如何把握正确的权力观

如何把握正确的权力观

如何把握正确的权力观1\权力观是对权力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权力观。

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必须用于为人民服务。

2、作为执法部门,我们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而且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会更大。

但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利国利民;用不好,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所以大家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权力用好。

权力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能正确地用好权。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3\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一是要把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

二是必须认真履行职责要把权力用于推动质检事业发展。

质检事业需要全体干部职工尤其需要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来推动,来发展。

大家一定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勇挑重担,忠实履行把关服务、保国安民的神圣职责,高度负责、刻苦钻研、埋头苦干、创先争优,把主要的精力、心血、汗水用到工作上,用到发展上。

尤其要敢于探索、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为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任务要求,为建设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是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行使权力中要时刻保持清正廉洁。

自觉接受监督;大家职务提升了,待遇提高了,面对的诱惑和考验也越来越多了。

越是在这个时候,大家越要牢记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要始终保持高度清醒和警觉,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坚守清廉,勤俭节约,成为廉政勤政的表率;同时,要增强“一岗双责”的意识,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从纪律和作风上确保分管工作开创一个新局面、分管部门干部队伍树立一个新形象。

私权神圣

私权神圣

私权神圣是指民事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 不受任何人及任何权力的侵犯, 不依正当的法律程序, 不受限制或剥夺。

私权神圣包括两个基本点: 一是人格权神圣( 自然人人格权神圣和法人人格权神圣) , 自然人人格权神圣指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名誉、私生活等权利须受特别尊重, 不得侵犯, 以保障个人作为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法人的人格权也是神圣的, 只有这样法人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二是财产权神圣, 财产权应受到特别尊重, 不得侵犯。

因为财产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是主体权利的保障。

任何法律人格都建立在财产之上, 无财产即无人格。

对财产权的神圣性加以确认, 可促进个人拥有财富量的增长, 与此同时, 社会财富总量也随之增加。

社会个体拥有财富量的增长, 又将促进他自己全面发展, 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 承认财产权神圣, 具有巨大的意义。

第二, 树立私法优位理念。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由来已久。

凡涉及到公共权利、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是公法; 凡属于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的法为私法。

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存在着公法优位理念, 甚至公然否定私法的存在。

这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障碍, 也是真正走向法治的障碍。

私法广涉社会成员的“私域”,在这一领域中, 人们按契约性规则, 以自愿为前提, 以自治为基础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其它私人活动。

正如英国法学家梅恩所说: 在所有社会进步中, 迄今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私法与市场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实现以国家优位为基础的公法优位向社会优位为基础的私法优位的转变, 意义十分深远。

在这个意义上, 许多学者都认识到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前提。

著名学者梁彗星认为: “当前我们强调公私法划分, 重点在于正确认识民事法律属于私法而不是公法,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且承认区分公法与私法, 将导致法观念与国家观念的变化。

浅谈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浅谈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浅谈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作为领导干部,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权力、地位、利益的现实考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行使权力,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而且会影响一个部门的干部风气好坏,甚至关系到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同时也应服务于人民。

因此,从本质上说,权力是一种政治、信任、责任、奉献、约束。

一、错误权力观的起源及表现不正确行使权力的根源不外乎外因和内因这两个方面。

外因就是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金钱、美色、享乐,但万变不离其宗,外因的作用只能作为外在的条件而存在,个人受不受影响,关键取决于内因。

有些领导干部公仆意识淡薄,主人意识反倒强烈,把人民公仆对人民应尽的义务看成人民有求于他,把为群众办事看作是对群众的“恩惠”,把自己当作“救世主”。

有这样的心态,在诸多诱惑面前,怎能不受外因的影响。

另外,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权力配臵机制不健全,也助长了滥用权力的现象。

权力的过分集中,权力的行使带有太多的个人色彩,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什么都是当权者说了算,使人过于迷恋权力。

上述所及,说到底,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缺乏正确的权力意识。

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个人奋斗意识。

他们认为,自己能获得一定的领导职务,是个人努力的结果,看不清权力的真正来源。

不能否认,一个人从参加工作到入党到被选拔为领导干部,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但是,如果把个人成长进步和提职晋升简单归结为个人奋斗,忽视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那就大错特错了。

领导干部之所以获得并行使手中的权力,一是靠个人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赢得组织上和人民的信任;三是人民根据法律程序赋予权力。

现在的问题是,在少数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中,常常把自己当作“救世主”,偏重于个人奋斗的结果,既不感谢组织,更不感谢人民,认为权力是组织上给的,是上级领导赏识而提拔的。

因而在潜意识中强化了只对上级领导负责的观念,在个人努力、组织任命、人民赋予这串链条上,往往丢掉了人民赋予这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淡化了对人民负责、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浅析“私权神圣”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私权神圣”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私权神圣”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展中的意义作者:冷珺辉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9年第06期摘要:私权神圣,指承认私权的法律地位,其应当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非经法定程序,不受任何人或权利的侵犯,不得被限制或褫夺,若被非法侵犯,必须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予以挽回或补救。

“私权神圣”是民法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民通》第五条就有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私权神圣”的民法法治理念。

可以说,”私权神圣”原则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建构和巩固权利本位文化,指导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和颁布,健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私权神圣;法律;制度一、“私权神圣”原则的内涵“私权神圣”原则的内涵,从正当的人格权益和财产所有权角度来表述,包括“人格权”神圣和“所有权”神圣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权”神圣。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人格权神圣两类。

其中自然人人格权神圣指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名誉等正当权益须受尊重、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同理,法人正当的人格权同样须受尊重、保护,但如果法人的力量极度膨胀,危及到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和整体发展时,就必须加以限制,以维护更为本源的正义和具有终极意义的人格权。

二是“所有权”神圣。

所有权神圣就是指所有权是一切财产权的基础,应受特别尊重和充分保护,非依法定程序,任何他人不得侵犯。

确认所有权的神圣性,可巩固经济基础,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确认所有权神圣,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私权神圣”在我国民法发展中的意义一是建构和巩固“权利本位”文化。

关于“权利”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指人们为了满足一定需求,追逐一定利益所采取的一定行为的资格和能力。

“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是法律传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价值偏好。

对权力的认识

对权力的认识

对权力的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权力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支配、掌控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权力可以用于改变社会、改变世界,也可以被用于滥用、违法和作恶。

因此,对权力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权力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没有一个真正的“权力”,只有一种通过某种形式或方式获得控制他人行动或决策的能力。

不同的群体或个体的权力不同,它们对使用或获得权力的方式不尽相同。

权力来自于几种不同的来源: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人格特质、资源,以及组织的结构和准则。

无论权力的来源是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机制和规则来确保其合理和有效。

在民主制度的政治当中,国家权利受到一系列监管和限制,如各种法律规范、公共舆论、选举制度等。

尽管人类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条件下对权力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可持有权力的机构和个人的职能和责任基本相同。

他们必须具备稳定的处事态度、公正的判断能力以及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权力的概念和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解释和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等现代通讯技术赋予了群众以更大的权力,使得社会弱势群体、公民社会机构和民主化运动可以更好地行使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如果权力得不到适当限制和监管,不仅会导致社会治理的恶化,还将造成社会不满、社会不稳定和混乱,进而使社会整体效率降低。

因此,权力的正确认识和阳光透明的运作非常重要。

此外,个人也应对权力有限度的使用提醒自警。

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他们要具备高效的决策能力和行动力,同时也要掌握权力使用的范围和限度,不得滥用权力,违背公正和道德的原则,否则他们会失去信任和尊重,久而久之,权力也会消失。

综上所述,权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需要人们的理解、认识和监管。

唯有在尊重、公正、透明的前提下,权力方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进步打造更加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权利至上道德观的名词解释

权利至上道德观的名词解释

权利至上道德观的名词解释引言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道德规范的制订和遵守。

道德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存在着差异,而权利至上道德观是一种道德理念,主张个体权利的不可侵犯性。

本文将对权利至上道德观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内涵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权利至上道德观的定义权利至上道德观是指个体的权利在道德层面上具有最高的价值,个体应当享有的权利应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尊重。

它强调人类拥有天赋的权利,这些权利不应受到社会或政治力量的侵犯。

二、权利至上道德观的历史渊源权利至上道德观起源于西方社会的启蒙运动,特别是约翰·洛克和托马斯·潘恩等思想家的理念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开始思考社会秩序和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并提出了个体权利的概念。

三、权利至上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权利至上道德观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权利的不可侵犯性、平等原则、自由原则和法治原则。

1. 个体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权利至上道德观认为,个体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权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2. 平等原则:权利至上道德观主张所有人在法律面前应被平等对待,不论其社会地位、背景和财富的差异,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3. 自由原则:权利至上道德观强调个体的自由,个体应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目标。

4. 法治原则:权利至上道德观认为法律是保护个体权利的基石,法律的确立和实施应公正、可预测、透明。

四、权利至上道德观的实践意义权利至上道德观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促进了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使人们在社会中得到平等的机会,也对社会的进步和稳定起到了推动作用。

1. 个体权利的保障:权利至上道德观强调保护个体的基本权利,这使得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保障。

比如,在政府管制方面,权利至上道德观倡导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以免滥用权力侵犯个体权利。

2. 社会公正与平等:权利至上道德观主张社会公正和平等,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将有助于消除社会中不公平现象,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浅述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

浅述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

浅述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权力观是指,在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运用职权,不滥用职权,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民主和法治原则,勇于承担责任、敬畏权力。

本文旨在浅述领导干部应有的正确的权力观。

一、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不应该把权力当成是自己的特权。

权力是来自于人民的信任和授权,而且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领导干部个人服务的。

领导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任务、将民生放在心中,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真正以人民为中心,把权力运用到从民众最需要处。

二、权力是有限制的权力是有限制的,领导干部必须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领导干部在职责范围内,不能超越法律界限,不能打压和排挤不同意见,不能随意使用职权,不能干预司法独立。

必须通过科学的和合理的方法来达到工作的目标,而不能是破坏法律意义,扰乱工作秩序和生产力的正常运作。

三、权力是有责任的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领导干部一旦接受了一定的职位,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而且责任是不能逃避的。

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勇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认真思考错误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四、权力是有风险的具有权力的人,其周围总会有诱惑和风险。

权力的滥用往往会导致违法乱纪和严重的后果,影响到个人、家庭、社会和自己的名誉。

领导干部除了传承正确的权力观念,也应该加强自我约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轻信谣言和口舌之争,同时要高度警惕各种可能的风险,减少任何可能的风险。

五、权力应该依赖于法治领导干部必须尊重法治原则,并且要维护法律尊严的权威。

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以法为依据,勇于推行司法独立,支持公正的诉讼方针,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和自由,保护国家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并确保自己的言行符合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领导干部需要具有正确的权力观,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认真履行职责,保持谦虚、谨慎和敬畏的态度,在工作中充分运用权力,均衡权力,使权力发挥到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作用中。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学习体会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学习体会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学习体会在社会生活中,权力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权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具有的能力和地位,这种能力和地位可能带来权利、利益和声望。

权力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

正确的权力观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让我们处于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中。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会故意利用自己的权力来谋取自己的私利,他们以自我中心的方式去占有和支配资源,剥夺其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这种恶劣的现象无疑会极大的伤害社会的公正和和谐,甚至会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危机。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心理和行为上做到自我约束,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需要认识到权力本身是中立的,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之分。

权力只是一种资源分配和控制机制,它可以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可以被滥用和扭曲。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把权力看作是一种恶劣的社会现象,而应该通过学习,理性地看待权力的本质和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主导社会变革。

其次,正确的权力观需要在道德层面上进行约束和规范。

权力的滥用不仅伤害数以万计的无助人群,也会侵蚀内心的自我,这种侵蚀表现为心理上的压力、负罪感和失落感,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生理状态。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权力上的道德和情感约束机制,这包括个人的自律和规矩,以及社会认可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最后,正确的权力观需要注重自我反思和修正。

我们在权力实践中难免会犯错,因此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修正和改进。

同时,也需要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关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并通过他人的反馈来纠正自己的偏差。

总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建立健康、自律的权力观,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发展。

只有通过自我反思、规范约束和持续理性思考,人们才能建立正义和公正的权力体系,使得社会能够不断创新、进步和发展。

浅述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

浅述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

浅述领导者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有限论是把权力视为特定主体在其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的观念。

权力有限论是现代政治民主观念在法律上的延伸,它包括:整体意义上的权力限制、分类分权、职权特定化和具体化,它是以人民主权论为一般理论、以分类分权和权力与权利均衡为具体法律操作技术的权力相对主义观念。

其中,权力与权利均衡观是现代权力观的精髓。

权力按国家职能分工配置、权力受限制是其根本内涵。

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当前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的正确权力观的内容包括权力主权观和民族观、“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权力是国家职能分工的结果的观念、权力的义务和责任及服务观念。

从根本上看,它是一种权力有限论。

权力有限论是现代民主理论和宪政理论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宪政民主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权力有限论的一般含义把权力视为区别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享有的权利,理解为超社会组织体或特权者享有的一种垄断性的政治上的强制力,是从古至今人们的一种普遍观念。

卢梭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和“国家权力不可分割”理论就是由此引伸而来的。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版(修订本).2003.[p31-35])。

一个国家,一片领土,一个整体意义上的人民及一个权力是同义语,也等同于统一的国内法律秩序及其效力和实效。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p283])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将其参加社会管理的权力授予自由选举而产生的代表,代表人民制定法律,人民据法而过一种法律生活。

选举是这种权力观的重要原则,建立以普选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判定社会文明进化的首要标志,一个尽量消极的政府是维持这种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条件。

选举在国家权力制度配置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政治属性决定了这种权力观的主要特质是政治性的,法律不过是民主的制度化。

但是,到二战前后,萌发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宪政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强调用法律限制权力、防止歧视和专断、为政府行为设定实质性界限、建立以法治为核心理念的民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的更为根本的标杆。

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一一、什么是权力观,是指人们对权力的基本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力问题上的集中反映。

共产党员在工作生活中怎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先要正确认识我们手中权力的性质,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我们的,是服务于人民的,是为人民办好事谋福利的,而不是把权力作为我们的私有财产,利用权职谋取私利。

其次权利是一把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

在权力问题上,要永远保持谨慎态度,戒骄戒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不断增强群众观念,不断强化监督作用,自重、自省、自警,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在卫生监督工作中,我们要恪尽职守,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行使好自己的职责,绝不能滥用权力,损害单位和个人的名誉。

二、什么是地位观,是指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位置。

它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要正确认识地位,地位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们的灵魂。

共产党员的地位观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将个人的地位同整个阶级的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张为集体和国家的荣誉,为人民当家作主而奋斗,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个人的名誉地位只是一个附属品。

在单位里,我们永远要把单位的发展放在首位,而自己所处的地位既是单位对自己为单位创造的业绩的肯定,又是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安排,个人的荣誉地位要融入于单位整体地位的提升和单位集体的荣誉里。

三、什么是利益观,是指一个人对利益所持的立场和态度。

利益如同一杆秤,它能称量出一个人的分量,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重如泰山,以牺牲人民的利益而攫取私利的人,轻如鸿毛。

共产党员的利益观就是坚持人们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

以贪图享受、铺张浪费为特征的享乐主义,是资产阶级利益观的典型表现,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必须同享乐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就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奢侈浪费的恶习。

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发言稿

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发言稿

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发言稿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正确的权力观”的看法。

权力,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行使自己意志制约别人意志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权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能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正确的权力观意味着尊重权力,正确行使权力,不滥用权力,也不受其蛊惑。

正确的权力观既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需求,也是一个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

首先,正确的权力观应当是尊重权力的。

权力是社会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权力如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等都有其合理的功能和作用。

尊重权力,就是要认可它们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不能轻视、怀疑、或者贬低它们。

只有尊重权力,我们才能使得权力规范化,制约权力的滥用。

其次,正确的权力观应当是正确行使权力。

在社会生活中,权力的行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方法和手段。

正确的权力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规章的规定,尊重事实和逻辑,维护公平、公正,体现理性、科学、民主的原则。

只有正确行使权力,才能使得社会公平、公正地发展。

再次,正确的权力观应当是不滥用权力。

滥用权力是指超出权力范围,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滥用权力不仅损害法律法规的尊严,也损害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还损害政府和组织的形象。

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约束自己,不要滥用权力,而且要及时制约他人的滥用权力。

最后,正确的权力观应当是不受权力蛊惑。

权力蛊惑,是指在权力面前,人们的思想失去了独立性,听之任之,盲从追随。

正确的权力观应当是要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轻易相信任何权力,也不盲目地附和别人的言行。

只有不受权力蛊惑,我们才能保持独立的个人主义,不为外在的权力左右,发挥自己的价值。

总之,正确的权力观意味着尊重权力、正确行使权力、不滥用权力、不受权力蛊惑。

正确的权力观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对于社会管理的一种责任心,同时也符合法治社会的原则。

我认为,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养成正确的权力观,使得我们也能够成为一个“理性、规范、负责”的现代公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对权力的追求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对权力的追求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对权力的追求权力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追求权力的动机与心理需求紧密相连。

心理学可以提供深入洞察力,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权力的追求的根源和原因。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们对权力的追求,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权力对自尊心的满足人们追求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对个人自尊心的满足。

自尊心是对个体自身价值的评价和认同,而权力可以提供一种身份认同和精神满足。

通过拥有权力地位,个体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权力的追求可以强化个体的自尊感,增强自信心,满足渴望成为社会精英的心理需求。

二、权力对控制的渴望权力还能满足人们对控制的渴望。

控制是指个体能够操纵和改变环境,主导自身命运的能力。

追求权力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控制权,从而减少对外界的不确定性和无助感。

权力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因此,权力的追求与控制的需求密切相关。

三、权力对满足竞争和成就得分的渴望权力的追求还与个体的竞争和成就动机息息相关。

个体追求权力往往是为了在社会中脱颖而出,获得个人成就和成功。

权力地位可以为个体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提供展现自己能力和实现个人目标的平台。

对于那些渴望在特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来说,权力是促使他们奋发努力的动力源泉。

四、权力对他人影响力的追求权力的追求也与个体希望对他人施加影响力的欲望相关。

权力地位使个体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和改变,塑造和引导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通过权力,个体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和目标,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因此,权力的追求与个体渴望发挥影响力、塑造社会的愿望密切相关。

权力的追求不仅仅对个人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权力的集中可能导致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使权力拥有者滥用权力或腐败。

此外,权力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个人生活的疏忽,陷入工作狂和过度竞争的状态。

因此,在追求权力时,个体需要审视自己的动机,并平衡权力带来的机遇与个人福祉之间的关系。

私权神圣

私权神圣

私权神圣是指民事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 不受任何人及任何权力的侵犯, 不依正当的法律程序, 不受限制或剥夺。

私权神圣包括两个基本点: 一是人格权神圣( 自然人人格权神圣和法人人格权神圣) , 自然人人格权神圣指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名誉、私生活等权利须受特别尊重, 不得侵犯, 以保障个人作为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法人的人格权也是神圣的, 只有这样法人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二是财产权神圣, 财产权应受到特别尊重, 不得侵犯。

因为财产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是主体权利的保障。

任何法律人格都建立在财产之上, 无财产即无人格。

对财产权的神圣性加以确认, 可促进个人拥有财富量的增长, 与此同时, 社会财富总量也随之增加。

社会个体拥有财富量的增长, 又将促进他自己全面发展, 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 承认财产权神圣, 具有巨大的意义。

第二, 树立私法优位理念。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由来已久。

凡涉及到公共权利、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是公法; 凡属于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的法为私法。

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存在着公法优位理念, 甚至公然否定私法的存在。

这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障碍, 也是真正走向法治的障碍。

私法广涉社会成员的“私域”,在这一领域中, 人们按契约性规则, 以自愿为前提, 以自治为基础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其它私人活动。

正如英国法学家梅恩所说: 在所有社会进步中, 迄今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私法与市场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实现以国家优位为基础的公法优位向社会优位为基础的私法优位的转变, 意义十分深远。

在这个意义上, 许多学者都认识到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前提。

著名学者梁彗星认为: “当前我们强调公私法划分, 重点在于正确认识民事法律属于私法而不是公法,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且承认区分公法与私法, 将导致法观念与国家观念的变化。

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

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领导干部如能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能正确运用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身所承担的管理职能。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误入歧途。

对领导干部而言,帷一正确的权力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

树立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关键在于从内心深处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在此我谈一下我对这三观的理解,一、正确的权力观和地位观,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谈,是因为他们密不可分,一体共生。

正确的权力观和地位观,即对自己所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要能够帮助权力主体正确解决两个问题,一要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二要解决好做事与做官的问题。

归纳起来,我认为正确的权力观和地位观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内容:1、权力和地位来自人民。

政党和政府的组成,源于人们对公共利益的共同追求,因为现代社会,单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完全维护、实现和发展自己的利益的,例如权益受到侵犯要求受到补偿,创办事业希望得到诸多帮助,个人均难以实现,这时,众多的个人就组成政党和政府,由政党或政府帮助其实现这种利益。

公民个人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拿出来组成公共权力,并选择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人来掌握这个权力,赋予他相应较高的地位。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道理所在。

任何执政党的领导、任何政府的公务人员只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这个道理,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权力源于人民的观念,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

2、有权力就必须有责任。

权力是个好东西,它贴在谁的身上,谁的身价就增值了。

我们看人,人都是一样平等的,这是人的本身。

如果要分出等级和不同来,那大多是因为权力。

职务越高拥有权力越大,可支配资源就越多,掌握的信息就越丰富,号令所及范围越广,在社会上地位就越高。

但在现代政治社会,有权力必有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要付出的也越多。

权力地位和职业责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拥有权力的人,就获得某种地位,同时必须在其位谋其政,从事相应的职业活动,并为这些职业活动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

用权的四条准则

用权的四条准则

用权的四条准则
权利是任何一个组织与个人发展的本源,人被赋予了被调剂和使用权利,从而使其有效表达和实践自己的自由意志。

维护和保护权利需要有一系列有效的准则,以保障它们和相关人口得到充分的尊重。

因此,为了保证权利得到合法和公正的使用,下面将介绍用权的四条准则:
首先,必须尊重个人权利的尊严性。

任何人都有权行使其自身的权力,其他人不能滥用或干扰这些权利。

同时,在使用权利的前提下,其他人也不能损害权利的基本尊严。

其次,拥有权利的人应该维护和保护自己的权利。

在滥用或者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拥有权利的人应该提出限制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因此,对于任何损害拥有人权利的行为,都应予以有效地禁止和设定责任。

第三,必须保护使用权利的政策、制度和法律。

只有遵守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人才能正当的使用自己的权利,这样才能使权利享有有效的法律保护。

最后,必须相互尊重和尊重其他人的权利。

使用权利的时候不能出现伤害他人权利的现象,应该坚持以公平、公正,包容的精神去尊重他人,并尊重他人的权利。

总而言之,为了维护和保护权利,遵守上述四条准则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准则旨在确保拥有权利者能够有效地表达和实践自身自由意志,并且无损地分享权利,协助彼此构建一个共享的、相互尊重的文明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权利神圣的原则权力是私法秩序维持的手段。

德国学者提出,要使某人负有的义务在私法上得到实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赋予一个人一项对应的权利,否则,义务就难以实现。

澳大利亚法学家斯托尔雅就指出:“义务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是作为权利的相关物发挥作用的,义务的承担着不仅被告知他必须做某事,而且被告知他理应去做某事,它之所以受约束,乃是因为如果他规避义务,所受到的不是他自己善良动机的挑战,而是另一个人的挑战,因为那个人拥有权力。

”例如,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就是因为没有赋予对方私法上的权利而变得猖獗。

权利还是个人人格发展的自由空间。

权利为人的自由意志划定了范围,也就为个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正是民事权利,是私权,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民法保护的对象。

民法是一个以权利为体系构建基础的法律制度,以充分赋予主体自由、平等的权利为己任,并尽量减少对主体行为的限制。

在这一点上,其他任何一种法律部门都无法与之比拟。

民法文化作为民法规范的精神之所在,其核心正是以维护最基本的人权-私权-为使命。

作为民法源头的罗马法在一千多年前即已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着私权的神圣。

最初的市民法是一种身份法,凡是具有市民身份的社会成员均可在其内部实现权利的平等。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帝将市民资格授予帝国境内的全体居民,从而标志着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归一,属人主义破产,每一个人均同等地享受着法律的保护。

即使作为工具的奴隶,也可以通过解放自由人制度而取得主体资格,人格的升华为非主体者提供了通向自由的通道。

经过中世纪封建和神权统治,崛起的市民等级又一次以自然法为哲学基础,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掀起了一场权利运动。

《拿破仑民法典》即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和结晶。

它以私权为人权的基础,“一个等级、一个民族、一个法律”的理念将私权平等地授予全体公民,而不附加任何条件,比较罗马法又前进了一大步。

从此,在一切文明国家中,私权作为人生之根本均无条件地赋予全体国民,人人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在人权领域,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惟有个体才是人权的主体,即使是集体人权仍是以个人为主体的,集体只能视作人权的“载体”。

强调自然人的权利,在民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法国民法典中仅仅确认了一种主体类型,那就是自然人,尽管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中已出现团体种类,但为实现自然人作为价值终极的信念,法典放弃了对法人的确认,而且直到今日都未加以修改。

从实质上讲,法人只是自然人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已,作为一个团体的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只能是自然人,因为是自然人的意志决定了团体的行为。

随着现代社会法人的肆虐,自然人受到生存的威胁,有志之士已经开始考虑起如何去改造法人,重还自然人尊严的问题了。

民法作为人法,更应以维护自然人的权利为重。

在私权理念上,尽管人身权、物权、债权等构筑于大陆法体系中,但这些权利所蕴含的基本理念,却是全世界的财富。

不论是大陆法、英美法抑或中华法系,对这些权利的肯认,普遍存在于各自的法律体系之中,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在国家间为各自利益相互纷争的年代,在这一点上颇值得我们玩味。

另外,在有无数国际公约协调各自主权冲突的情况下,对私权的肯认却几乎不需要任何公约确定,而极力实现这些权利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价值目标,它甚至超出主权界限而成为统一规范。

在一个特定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形态如何,都对它国公民的私权无条件地予以承认,这也是民法以“自然人”界定主体与宪法“公民”概念的差别所在。

在国家间的交往中,无偿国有化的政府都被视为是一个不讲规则的“魔鬼”,中国更是深有感触。

50年代的国有化,至今仍成为各国不敢贸然到中国投资的不可抹去的历史阴影。

无怪乎我国领导人一直在力图使外国投资者放心,中国不会采取国有化措施的良苦用心。

可见,对私权的尊重已成为存在于人们良知之中的普遍共识,在当今世界已成为无须予以辨明的客观存在,这也体现出了人权的文化底蕴。

这既是民法得以成为文化现象的根源,又是民法文化的神韵之所在。

经过历代思想家们的诠释,对私权神圣的理念形成了以下的理解:第一,民事权利是生来即有的权利。

民事权利是人立世之本,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个人与外界的交往愈来愈广泛、频繁,人既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又在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奉献力量。

在这两种形态中,人是以两种面目出现的。

当他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时,他是市民社会中的人,是市民,在私领域中活动。

当他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时,他是政治国家的成员,是公民,抛弃私利而在公领域中活动。

这两种活动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上的人的活动。

人人均知衣食乃生存之本,无立足之基础,则无从参与公益事业。

保证个人在世间的主体地位则是最基本的条件,即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如同奴隶社会中,将奴隶视为“会说话的工具”。

这就是民法所确认的、确保人具有参与人类活动的条件-民事权利。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针对封建等级制度,思想家们充满激情地称这些权利为“天赋”,认为人的自由、财产、平等均为与生俱来,不得因出身不同而有差异。

当然,这与当时的自然法哲学的兴起关系密切,它认为无论社会制度如何,人均应享有一些无须经君主或政府赋予的“自然”权利。

现在看来,这是禁不住推敲的。

当今各国,法律已代替宗教、道德成为确认权利的唯一手段,所谓“天赋”,实难苟同。

不过,其中所含对人自身尊重的思想仍值得我们推崇。

法律对权利的确认首先导源于人对其有获取的必要,法律只是将这种要求以国家权力加以承认而已。

故“天赋”一词可理解为“社会进步所至”似为妥切(在民法范畴更有说明性,比如人格权,一直在扩展,正是因为人在社会活动中产生权利的要求,不加以保护则无法完美地生存。

在物质与精神财富日臻完善的人类世界,人必然要求获得与之相应的更完善的有关保护自己生存的权利)。

第二,民事权利内容无限广泛。

这又是一个受到广泛批判的论题了。

权利既为法律所确认之物,则应有范围可言,如何能称之为无限广泛呢?的确,因人的能力,外界条件的限制,在一定时期,人实际享有的权利总是有限的,而且如果人的权利无限,则势必侵犯邻人权利,反无益处。

不过,在法律完善的今日,自有对其的限定。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不侵犯公益和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民事权利仍有无限发展的趋势。

前面也说过权有不享有民利是赋予人民的,是由人所实施的,这里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律上的人,即法人。

民法上所称的人,是指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民事法律主体。

民法上的人不仅包括所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且换包括了区别与自然人而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

民法上的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而民事主体要以民事权利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自然人的法律地位是国家赋予自然人参加民事活动的各种基本权利。

包括主体资格,权利范围等。

自然人具有权利权利主体资格,成为具有法律地位的人,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与生具来的,而是法律赋予的资格,归根结底是有一定是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作为民事主体的必要条件,只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才有资格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也才能成为民事主体,具有法律上的人格,成为法律上的人。

民事权利能力仅是享受民事权利的资格,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受权利的可能性,而不是实际享有某种利益的形态。

是法律赋予主体的一种资格,不能由主体自行决定,不受主体意志的影响,并与主体不可分离、不能放弃、也不能转让;是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有享受权利的资格也就有承担任务的资格,即权利能力包括义务能力。

自然人民事权利特点。

1.平等性:《民法通则》第10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这就是说凡自然人均具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

不论其自身状况,财产状况、政治状况如何,都具有平等的民事主体资格。

没事权利的自然人,也没有不享受特殊民事权利的自然人。

当然,民事权利能力平等权是指自然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平等。

2.内容范围的广泛性: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是指自然人可享受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总和。

3.统一性: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是享受权利的资格与承担义务的资格的统一。

4.实现的可靠性: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非依法律规定并经过法定程序不受任何限制和剥夺。

思考中国的实际。

毫无疑问,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一种几乎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适应新的需求的文化体系正在形成。

这一变迁在所有的层次和门类中孕育和成长着,民法作为权利的守护神更是首当其冲。

这使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西方文明体系中的民法文化能否及如何在中国得到健全的发育。

“南桔北枳”的例证已屡见不鲜,更何况中国乃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在许多方面有质的不同,而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反映出生存环境的特性来,东西文化的冲突已势不可免。

两兵相接勇者胜,两种文明相撞优者胜。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虽不乏优秀之处,但却无法适应建立现代经济制度与文明模式的需要。

然而,文化的接受过程绝非能速战速决,权利观念的深入人心在于中国人对自己的解放。

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主体,靠别人强加于己或恩赐的滋味总是苦涩的。

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的主人,这里面既包含着私权应平等地赋予每一个人,又暗示着我们人人都要去参与权利的运行,放弃权利意味着放弃做人的资格。

中国的民法文化虽由西洋导入,然其本地化却需要中国人自身的努力。

这一互动过程,也正是建构中国民法文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