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铜氨溶液吸收法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工程化学基础》实验二 铜氨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工程化学基础》实验二 铜氨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实验二铜氨溶液的配制和性质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2.掌握由固体配制溶液的方法3.熟悉铜氨溶液的配制和性质二、仪器与试剂1.仪器:烧杯、胶头滴管(或一次性1 mL枪头+胶头)、1.5mL一次性离心管、玻璃棒2.试剂:CuSO4、氨水、蒸馏水、NaOH溶液、BaCl2溶液、硫酸溶液3.用品:实验服、橡胶手套、护目镜、Mark笔、标签纸、滤纸三、实验原理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氨水,首先析出浅蓝色的碱式硫酸铜沉淀,氨水过量时此沉淀溶解,同时形成四氨合铜(Ⅱ)配离子。

铜氨配合物较稳定,不与稀碱液作用。

本实验中主要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Cu2++4NH3.H2O==Cu(NH3)42++4H2O。

四、操作1.铜氨络合物的制备:在烧杯中配置10mL 0.2mol·L的硫酸铜溶液(在烧杯里加入0.002mol的硫酸铜,加10mL的水溶解),再滴加8mol·L的氨水,则有浅蓝色的碱式硫酸铜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氨水至沉淀完全溶解,此时即得深蓝色的含有铜氨络离子的溶液。

将此溶液取1 mL分装入5支已编号的1.5mL一次性离心管中。

2.铜氨络离子的性质(1) 在1号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的硫酸钡沉淀析出(2)在2号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3)在3号中加入等体积的95%乙醇,则深蓝色溶液变浑浊,静置后有深蓝色晶体析出,上层溶液颜色变浅。

可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晶体,移放到滤纸上进行观察。

(4) 在4号中滴加硫酸溶液,则溶液由深蓝色变为浅蓝色;(5)第5号作对照(6) 一次性离心管中得废液回收至CuSO4废液容器中,烧杯中剩余未用的CuSO4集中倒入CuSO4细口瓶中以后使用五、备注1.本实验较易成功,对CuSO4以及氨水的浓度要求不很严格;2.移取硫酸四氨合铜晶体时,只需蘸取少许混有晶体的溶液即可,取的晶体过多反不利于观察它的晶型。

附:正确使用电子天平的步骤一、仪器安装1、工作环境:电子天平为高精度测量仪器,故仪器安装位置应注意:安装平台稳定、平坦,避免震动。

铜氨液吸收基本原理

铜氨液吸收基本原理

铜氨液吸收基本原理一、吸收一氧化碳反应铜氨液吸收CO 是靠溶液中亚铜络氨盐和游离氨进行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如下:醋酸亚铜络二氨 一氧化碳醋酸亚铜三氨吸收机理:第一步,CO 与铜液相接触,气体中的CO 溶解于铜液中(物理过程);第二步,在游离氨存在的条件下,CO 与铜液中的低价铜复盐作用生成络合物,即一氧化碳醋酸亚铜三氨(化学过程)。

二、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铜液有吸收CO 2能力,是因铜液中有游离氨存在,其反应如下:()H CO NH O H CO NH ∆+=++324223(1—1)反应生成的碳酸铵继续吸收CO 2,生成碳酸氢铵,其反应如下: ()H HCO NH O H CO CO NH ∆+=++34223242(1—2)在铜洗塔中,铜液吸收CO 2的过程,气相中的CO 2含量与铜液中CO 2含量有关。

铜液中CO 2含量随铜液中氨含量不同而不同。

由上式(1—1)可知,两者生成碳酸铵溶液。

在不同温度下,气相与液相平衡的CO 2含量也不同。

温度高,CO 2平衡含量高。

综上所述,铜液塔出口气体CO 2的净化度随铜液中CO 2含量、游离氨含量和铜液温度三因素而变。

即铜液中含CO 2低、游离氨高和铜液温度低,出塔气相净化度高。

式(1—1)和(1—2)均为放热反应。

进铜洗系统气体中含CO 2愈高,反应放热愈多,过高的CO 2含量,使铜塔的操作温度迅速上升,导致铜液的吸收效率会因此迅速减退。

目前对于丙碳和高压水洗脱碳的流程,严格控制进铜洗系统原料气中CO 2含量,是保证精炼工段正常操作的必要条件。

在吸收操作中,还须注意,吸收温度过低时,吸收CO 2后生成的碳酸氢铵和碳酸铵易产生结晶;当铜液中醋酸和氨含量不足时,铜液吸收 CO 2后,又会生成碳酸铜沉淀。

所以这些,都会造成设备和管道堵塞而影响生产。

三、铜液吸收氧的反应,是依赖铜液中低价铜被氧化而进行的,其反应如下:()()Q NH CO Ac NH Cu O HAc NH Ac NH Cu +++=+++3224323236221242(1—3)()()3432323232216CO NH Cu O NH CO CO NH Cu =+++(1—4) 铜液吸收氧后,将低价铜Cu +氧化成高价铜Cu 2+CuO O O Cu 4222=+(1—5)四、吸收二氧化硫的反应铜氨液吸收硫化氢有以下三种反应;Q O H S NH S H OH NH ++=+224242)(2(1—6)S NH Ac NH S Cu S H Ac NH Cu 24422323)(22)(2++=+(1—7)()()S NH Ac NH CuS S H Ac NH Cu 244243222++=+(1—8)进精炼系统原料气的硫化氢含量要求小于10mg/m 3。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_概述及解释说明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_概述及解释说明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概述和解释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铜氨液是一种常用于吸收一氧化碳的溶液,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了解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的生产条件对提高吸收效率、确保生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根据以下结构组织内容:引言部分为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目的和结构;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铜氨液定义、特性以及一氧化碳来源和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将重点讨论生产条件对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等因素;第四部分将通过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验证之前所述内容;最后,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展望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相关知识的全面介绍和解释。

通过对铜氨液定义、特性及一氧化碳来源和影响因素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的机制。

同时,生产条件对吸收效率的影响也将被详细探讨。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有益指导,并促进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技术的发展。

2.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生产条件2.1 铜氨液的定义和特性铜氨液是一种由铜盐和氨水混合而成的溶液,通常呈蓝色或青绿色。

它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可溶解多种金属离子的能力。

铜氨液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于一氧化碳吸收过程中。

2.2 一氧化碳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常见于燃煤、石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产生。

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严重危害。

一氧化碳的生成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燃料类型、温度、压力等。

2.3 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的原理和机制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是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两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铜盐中的铜离子会与一氧化碳形成络合物,实现一氧化碳的物理吸附。

接下来,氨水中的氨分子与络合物反应生成次碳酸铜和氮气,实现一氧化碳的化学吸附和转化。

氨液吸收法

氨液吸收法

氨液吸收法
氨液吸收法是一种用于去除气体中氨气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化肥生产过程中,以去除氨气,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氨液吸收法的原理是利用氨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通过加热或冷却氨气,使其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吸收和排放氨气的目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收集氨气:首先,需要收集含有氨气的气体。

这可以通过在气体收集器中安装一个装有活性炭的滤网来实现,因为活性炭可以吸附氨气。

2. 加热氨气:然后,将收集到的氨气加热,使其溶解度增加。

这可以通过在收集器中加入热源(如电热器)来实现。

3. 冷却氨气:接着,将加热后的氨气冷却,使其溶解度降低。

这可以通过在收集器中加入冷却设备(如冷却塔)来实现。

4. 吸收氨气:最后,通过将冷却后的氨气与水混合,利用氨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实现氨气的吸收。

这可以通过在混合器中加入水来实现。

5. 排放氨气:吸收后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气,可以通过排水的方式将其排放出系统。

以上就是氨液吸收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地去除氨气,但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
此在使用时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方法一、铜氨分析

方法一、铜氨分析

• 7.3铜丝的消耗会影响吸收效率,必须经常 补充,铜丝用量应保持吸收瓶4/5左右。 • 7.4实验统计:进行氧气浓度测定时,在090ml段,测量值<实际值,90-99ml段,测 量值=实际值,99-100ml段,测量值>实 际值。
• 7.2新的吸收液由于缺少高价铜盐,吸收比 较缓慢,导致前几次分析结果可能偏低。 • 当吸收液使用至初发黄时应及时更换,留 1/5左右的旧溶液,添加适量的新吸收液。 留旧液的目的:增加新换溶液中的低价铜, 使高低价铜盐能尽快达到平衡。
• 一价铜盐偏高,导致测量值偏低,使高低 价铜盐的循环过程不能有序进行。添加硫 酸铜的目的,就是补充一部分二价铜盐, 使吸收更均衡,一旦二价铜盐因吸收氧达 到饱和,就会产生黄绿色沉淀,因此,需 及时更换或补充新的吸收液。
4.2 测定
4.2.1转动三通活塞,使吸收瓶与量气管相通,降低水准瓶,将吸收瓶中 的残留气体全部导入量气管中。 4.2.2转动三通活塞,使量气管与大气相通,提高水准瓶,令混合液全部 充满量气管和三通活塞支管后关闭三通活塞。 4.2.3将取好氧的球胆的橡皮管连接于三通活塞支管上,迅速打开三通活 塞使样品气进入量气管,当稍微超过100mL时,压紧连接水准瓶与量 气管的橡皮管,迅速拆除取样用橡皮管。升高水准瓶使其液面略高于 量气管中液面,微松橡皮管,使量气管中之液面至零点刻度时再压紧。 4.2.4转动三通活塞,使量气管与吸收瓶相通,慢慢举起水准瓶,使气样 全部进入吸收瓶,关闭三通活塞。 4.2.5小心而充分振荡仪器。经3min后,转动三通活塞,并令吸收瓶中的 剩余气体缓慢返回量气管,当吸收液刚流入量气管时,关闭活塞。举 起水准瓶,使其中的液面与量气管液面对齐,读取量气管里液面相应 的刻度,即为试样中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数)。 4.2.6使量气管中未被吸收的气体再次进入吸收瓶,重复吸收操作,直到 相邻两次分析结果之差不超过0.05ml时,本次分析结束。

铜氨溶液吸收法

铜氨溶液吸收法

铜氨溶液吸收法一、铜氨液吸收法的原理:取一定量的样品气与吸收液接触,在有氨气存在下,铜被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氧化物再与氢氧化铵、氯化铵作用,生成可溶性的高价铜盐和低价铜盐;低价铜盐吸收氧转为高价铜盐,高价铜盐又被铜还原为低价铜盐,低价铜盐又与氧反应,如此循环作用,达到吸收氧的目的,根据气体体积的减少就可测出样品中的氧含量;二、氧分析器的测量及对象分析常用的氧分析器有高纯氧分析器和常量氧分析器两种,前者主要针对高纯氧的分析,量气管的刻度是不均匀分布的,只有氧纯度达到99%以上时,才能准确定量,即每小格刻度为0.1%;而后者的量气管刻度是均匀分布的,即每小格为0.2%;只要不是对样品氧纯度的精度要求过高,氧含量在0%至100%范围内的样品均可分析;两种分析器的取样量均为100毫升;三、氧分析器的构成:铜氨液氧分析器通常由水准瓶内装封气液、100毫升量气管、吸收瓶内置铜丝卷和铜氨混合吸收液三大部分组成;水准瓶中封气液组成为5%的稀盐酸滴入几滴甲基橙指示剂;吸收瓶中溶液的组成为配制好的铜氨溶液;即为1:125%的浓氨水与饱和氯化氨的水溶液的混和物,再加入少量硫酸铜每10000毫升混合液加入10克硫酸铜;铜丝卷:用直径为1mm的铜丝,绕于直径5mm的棒上,然后取下剪成10mm长的小段;四、氧分析器分析的操作步骤:1、检查仪器是否漏气:保证仪器密封良好;2、必须确保吸收瓶与量气管之间的毛细管内为纯氮气,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一标记位置;3、提起水准瓶,让封气液把量气管中的气体全部排出,接上取样胶管,准确取样100毫升,将样品气全部送入吸收瓶,关闭三通活塞,然后微微摇动吸收瓶,使样品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其中的氧便被吸收液吸收;旋转三通活塞,让残余气体回到量气管,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原标记位置;关闭三通活塞,提起水准瓶,使水准瓶内液面与量气管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出气体体积;4、再次提起水准瓶,把气体送入吸收瓶,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两次读数相同为止,即可读数,得到分析结果;五、注意事项铜氨液吸收瓶中铜丝装多少为合适当吸收液出现黄绿色沉淀时怎么办答:铜氨液吸收瓶中铜丝的装入量以不少于瓶容量的五分之四为合适;当吸收液出现黄绿色沉淀时,应将旧液倒掉三分之二,留下三分之一,然后再加入新的吸收液至适量即可;注:铜丝量过少,不利于吸收瓶中的氧充分、快速地吸收;而适当保留一部分旧液,也是为了使吸收瓶中的高、低价铜盐能尽快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使仪器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作用;一般刚换过吸收液的仪器,在正式分析前,应先随意分析几个样,以促使吸收瓶中的新旧吸收液均匀混合,使吸收瓶与封气液间的毛细管柱内气体为纯氮气;此时的该仪器即可随时投入使用;铜氨液吸收法测氧浓度时的注意事项:1、量气管必须洁净,无挂珠现象;2、量气管与吸收瓶中的气体必须为纯氮气;3、吸收前后读体积时吸收液液面应一致;4、前后读数的时机应一致;5、读数时视液面的角度及方法应正确;6、吸收液应符合要求;7、系统气密性要好 ;8、更换吸收液应保留部分旧液;9、取样时应保证样品的真实性;10、摇晃吸收器时,动作不宜过大,以防吸收瓶毛细管断裂;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样品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促使样品气中的氧被吸收液充分吸收,缩短分析时间;注意事项:一、当吸收瓶产生黄绿色沉淀时,应立即更换吸收液,新的吸收液因缺少低价铜盐,吸收比较缓慢,前几次分析结果可能会偏低;二、铜丝的消耗也会影响吸收效率,必须经常补充,铜丝应保持在吸收瓶的4/5左右;三、操作时要注意封气液和吸收液不要互相串通;四、取样前量气管中不能有残气,以免产生分析误差;五、高纯氧与常量氧的测定方法、原理相同,但所用量气管不同,使用中应注意分清;。

铜氨溶液配制与标定

铜氨溶液配制与标定

铜氨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铜氨溶液的组成:铜:13±0.2g/L 氨: 150±2g/L 葡萄糖:2g/L 氢氧化钠:7g/L。

一、配制方法:按8000mL配制:称取192g碱式碳酸铜放入2000mL的烧杯中加入5200mL浓氨水(分析纯25%~28%)和2800mL蒸馏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转移至10000mL棕色试剂瓶中摇匀后待标定。

待铜和氨含量标定合格后,每升溶液中再加入7g氢氧化钠(测粘度用)和2g葡萄糖摇匀后并密封避光保存静置24小时稳定后方可使用,有效期两个月。

二、标定方法:1、铜的标定:吸取5mL铜氨溶液注入250mL带瓶塞的锥形瓶中,用20mL 5%的硫酸中和并再加25mL 5%的硫酸加热煮沸3-5分钟,以除去氧化物,冷却后再加30mL 10%的碘化钾溶液,放置暗处盖紧瓶塞静置3分钟后,用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近终点时(浅黄色)加2滴管1%的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溶液呈乳白色(有白色沉淀)即为终点。

计算公式:LgCWcu/563.54×V×=式中:W cu__铜的含量g/L;C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mol /L ; V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消耗的体积mL ; 5─吸取铜氨溶液的体积mL ;63.54-铜的相对分子质量。

平行标定两次,允许误差不大于0.02g /100mL ,取其算术平均值,结果表示至两位小数。

2、氨的标定:先用移液管移取50mL 1mol/L 硫酸(21H2SO4)溶液注入250mL 锥形瓶中,然后再吸取5mL 铜氨溶液注入之前已吸取好的50mL 1mol/L 硫酸(21H2SO4)溶液中并加入7-8滴0.1%甲基橙指示剂,用0.5mol/L 氢氧化钠(NaOH )标准溶液滴定,滴定至溶液为橙色即为终点。

计算公式:17094.035)()()(2211⨯⨯-⨯-⨯=Wcu V C V C NH W 式 中:w NH3─氨的含量;C 1─1mol/L 硫酸的摩尔浓度mol /L ; V 1─移取1mol/L 硫酸的体积mL ; C 2─氢氧化钠的摩尔浓度mol /L ; V 2─氢氧化钠消耗的体积mL ;W cu ─铜的含量g /L ;0.094-铜含量的换算系数;5─吸取铜氨溶液的体积mL ;17─氨的相对分子质量。

铜氨液吸收基本理

铜氨液吸收基本理

铜氨液吸收基本理————————————————————————————————作者:————————————————————————————————日期:铜氨液吸收基本原理一、吸收一氧化碳反应铜氨液吸收CO 是靠溶液中亚铜络氨盐和游离氨进行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如下:()()Q COAc NH Cu NH CO Ac NH Cu +→++3333 醋酸亚铜络二氨 一氧化碳醋酸亚铜三氨 吸收机理:第一步,CO 与铜液相接触,气体中的CO 溶解于铜液中(物理过程); 第二步,在游离氨存在的条件下,CO 与铜液中的低价铜复盐作用生成络合物,即一氧化碳醋酸亚铜三氨(化学过程)。

二、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铜液有吸收CO 2能力,是因铜液中有游离氨存在,其反应如下: ()H CO NH O H CO NH ∆+=++324223(1—1)反应生成的碳酸铵继续吸收CO 2,生成碳酸氢铵,其反应如下: ()H HCO NH O H CO CO NH ∆+=++34223242(1—2)在铜洗塔中,铜液吸收CO 2的过程,气相中的CO 2含量与铜液中CO 2含量有关。

铜液中CO 2含量随铜液中氨含量不同而不同。

由上式(1—1)可知,两者生成碳酸铵溶液。

在不同温度下,气相与液相平衡的CO 2含量也不同。

温度高,CO 2平衡含量高。

综上所述,铜液塔出口气体CO 2的净化度随铜液中CO 2含量、游离氨含量和铜液温度三因素而变。

即铜液中含CO 2低、游离氨高和铜液温度低,出塔气相净化度高。

式(1—1)和(1—2)均为放热反应。

进铜洗系统气体中含CO 2愈高,反应放热愈多,过高的CO 2含量,使铜塔的操作温度迅速上升,导致铜液的吸收效率会因此迅速减退。

目前对于丙碳和高压水洗脱碳的流程,严格控制进铜洗系统原料气中CO 2含量,是保证精炼工段正常操作的必要条件。

在吸收操作中,还须注意,吸收温度过低时,吸收CO 2后生成的碳酸氢铵和碳酸铵易产生结晶;当铜液中醋酸和氨含量不足时,铜液吸收 CO 2后,又会生成碳酸铜沉淀。

铜氨溶液吸收法修订稿

铜氨溶液吸收法修订稿

铜氨溶液吸收法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铜氨溶液吸收法一、铜氨液吸收法的原理:取一定量的样品气与吸收液接触,在有氨气存在下,铜被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

氧化物再与氢氧化铵、氯化铵作用,生成可溶性的高价铜盐和低价铜盐。

低价铜盐吸收氧转为高价铜盐,高价铜盐又被铜还原为低价铜盐,低价铜盐又与氧反应,如此循环作用,达到吸收氧的目的,根据气体体积的减少就可测出样品中的氧含量。

二、氧分析器的测量及对象分析常用的氧分析器有高纯氧分析器和常量氧分析器两种,前者主要针对高纯氧的分析,量气管的刻度是不均匀分布的,只有氧纯度达到99%以上时,才能准确定量,即每小格刻度为0.1%。

而后者的量气管刻度是均匀分布的,即每小格为0.2%。

只要不是对样品氧纯度的精度要求过高,氧含量在0%至100%范围内的样品均可分析。

两种分析器的取样量均为100毫升。

三、氧分析器的构成:铜氨液氧分析器通常由水准瓶(内装封气液)、100毫升量气管、吸收瓶(内置铜丝卷和铜氨混合吸收液)三大部分组成。

水准瓶中封气液组成为5%的稀盐酸滴入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吸收瓶中溶液的组成为配制好的铜氨溶液。

即为1:1(25%)的浓氨水与饱和氯化氨的水溶液的混和物,再加入少量硫酸铜(每10000毫升混合液加入10克硫酸铜。

)铜丝卷:用直径为1mm的铜丝,绕于直径5mm的棒上,然后取下剪成10mm长的小段。

四、氧分析器分析的操作步骤:1、检查仪器是否漏气:保证仪器密封良好。

2、必须确保吸收瓶与量气管之间的毛细管内为纯氮气,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一标记位置。

3、提起水准瓶,让封气液把量气管中的气体全部排出,接上取样胶管,准确取样100毫升,将样品气全部送入吸收瓶,关闭三通活塞,然后微微摇动吸收瓶,使样品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其中的氧便被吸收液吸收。

旋转三通活塞,让残余气体回到量气管,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原标记位置。

铜氨溶液吸收法

铜氨溶液吸收法

铜氨溶液吸收法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铜氨溶液吸收法一、铜氨液吸收法的原理:取一定量的样品气与吸收液接触,在有氨气存在下,铜被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

氧化物再与氢氧化铵、氯化铵作用,生成可溶性的高价铜盐和低价铜盐。

低价铜盐吸收氧转为高价铜盐,高价铜盐又被铜还原为低价铜盐,低价铜盐又与氧反应,如此循环作用,达到吸收氧的目的,根据气体体积的减少就可测出样品中的氧含量。

二、氧分析器的测量及对象分析常用的氧分析器有高纯氧分析器和常量氧分析器两种,前者主要针对高纯氧的分析,量气管的刻度是不均匀分布的,只有氧纯度达到99%以上时,才能准确定量,即每小格刻度为0.1%。

而后者的量气管刻度是均匀分布的,即每小格为0.2%。

只要不是对样品氧纯度的精度要求过高,氧含量在0%至100%范围内的样品均可分析。

两种分析器的取样量均为100毫升。

三、氧分析器的构成:铜氨液氧分析器通常由水准瓶(内装封气液)、100毫升量气管、吸收瓶(内置铜丝卷和铜氨混合吸收液)三大部分组成。

水准瓶中封气液组成为5%的稀盐酸滴入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吸收瓶中溶液的组成为配制好的铜氨溶液。

即为1:1(25%)的浓氨水与饱和氯化氨的水溶液的混和物,再加入少量硫酸铜(每10000毫升混合液加入10克硫酸铜。

)铜丝卷:用直径为1mm的铜丝,绕于直径5mm的棒上,然后取下剪成10mm长的小段。

四、氧分析器分析的操作步骤:1、检查仪器是否漏气:保证仪器密封良好。

2、必须确保吸收瓶与量气管之间的毛细管内为纯氮气,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一标记位置。

3、提起水准瓶,让封气液把量气管中的气体全部排出,接上取样胶管,准确取样100毫升,将样品气全部送入吸收瓶,关闭三通活塞,然后微微摇动吸收瓶,使样品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其中的氧便被吸收液吸收。

铜氨溶液吸收法测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究

铜氨溶液吸收法测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究
1 . 配制溶液 铜氨溶液是 氧气浓度 测量 中的 核心 , 1 0 0 0 mL内需 融入 6 0 0 g
轰一 ,
氯化铵 , 再溶解 1 0 0 0 m L 的 氨水 , 混 合均匀后准备铜 丝 。铜丝需
按照标 准选择 , 每段长度控制在 1 0 mm即可。
由此可以得 出, 铜氨溶液 吸收气体成分 相同的被测样 品时 ,
余体 积 ; 余r r = 剩余温 度。 ’ 假设测量气体所处的环境相 同 , 测量 中
成:


铜氨 溶液吸 收法测氧 应用
当铜 氨溶液吸收氧 气后 , 公式 可以简化 铜氨溶液 吸收法在测氧过程 中的应用 , 主要 分为四个应 用阶 的温 度与外界温度一致 ,
段, 具体分析如下 :
铜氨溶液吸收法收集氧气的过程非常重要 , 需要按 照批量取 气, 而且 不同行业的取 气流 程都不相 同 , 对铜 氨溶 液的应用也 不 相同, 如医用氧气 的取 气过程 , 批量执行 的比例为 2 %, 可根据 批 量 的数量实 际确 定取样数据 t 工业氧 气的取气具有随机性 , 而 且
铜氨溶液吸收法是一项简单的测氧方法 , 能够准确的测量 出
氧气浓 度。铜氨溶液吸收 法已经应用在 多个领域中 , 如航天 、 医
总n , 氧气记 为氧 n , 氧气浓度的计算公式 为 : 氧/ " A 一总n 一气n一总P 总 总R 一余P 余t 余R T
总1 1 , 总I 1 , 总P 总口 总R 式 中, 总p = 测量气体 的总 压力值 ; 总v = 总容积 ; 总1 ' = 气体温
1 . 测量过程的影响 铜 氨溶液吸收法 在测氧时 , 由于缺少 高价 铜盐 , 吸收 的速 率 非 常低 , 导致氧i 气浓度的分析结果出现误差 , 数据偏低 。首先测 量氧气浓度 的过程 中, 观察到黄 绿色沉淀时 , 需要将 吸收瓶内将 近三分 之二的溶 倒 出 , 重新添加 铜氨溶液 , 平衡高价 铜盐的含 量, 保障 测氧过程 的稳 定性 ; 然后可以发现铜丝本身的消耗 , 与吸 收法存 在一定程度 的关 系 , 铜丝不足时会影 响瓶内吸收的速率 ,

从铜氨废液中回收铜的工艺流程

从铜氨废液中回收铜的工艺流程

从铜氨废液中回收铜的工艺流程1. 概述铜氨废液是指含有铜离子和氨离子的废液。

回收铜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恢复利用工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从铜氨废液中回收铜的工艺流程,并详细探讨每个步骤的工艺条件和操作要点。

2. 废液预处理废液预处理主要是对铜氨废液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提高铜离子的浓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pH调节:将废液的pH值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常用的调节剂有硫酸、盐酸等。

2. 氧化处理:通过加氧或者加入氧化剂,将废液中的有机物氧化成CO2和H2O,以降低废液的COD浓度。

3. 沉淀处理:加入适量的沉淀剂,将废液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杂质沉淀下来,以提高后续处理步骤的效果。

4. 过滤处理:将废液经过滤器进行过滤,去除沉淀物和悬浮颗粒,得到清澈的液体。

3. 铜离子的萃取铜离子的萃取是将废液中的铜离子转移到有机相中,以实现分离和浓缩的目的。

常用的铜离子萃取剂有LIX系列、D2EHPA等。

具体步骤如下: 1. 萃取剂的选择:根据废液中铜离子的浓度和其他成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2. 萃取剂的配制:将萃取剂与稀释剂按比例混合,得到合适的萃取剂溶液。

3. 萃取反应:将废液与萃取剂溶液进行接触,通过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将铜离子转移到有机相中。

4. 相分离:分离有机相和废液,收集含铜的有机相。

4. 铜离子的还原铜离子还原是将有机相中的铜离子转化为金属铜。

常用的还原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等。

具体步骤如下: 1. 还原剂的选择:根据铜离子的还原特点和废液中其他成分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还原剂。

2. 还原反应:将有机相中的铜离子与还原剂进行反应,还原为金属铜。

3. 沉淀处理:将还原后的金属铜以沉淀物的形式分离出来。

4. 分离收集:将沉淀物与液体分离,收集得到纯净的金属铜。

5. 废液处理废液处理是整个工艺流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目的是对处理后的废液进行安全处理和环境排放。

常用的废液处理方法有中和处理、浓缩处理和盐析处理等。

铜氨溶液吸收法

铜氨溶液吸收法

铜氨溶液吸收法一、铜氨液吸收法的原理:取一定量的样品气与吸收液接触,在有氨气存在下,铜被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

氧化物再与氢氧化铵、氯化铵作用,生成可溶性的高价铜盐和低价铜盐。

低价铜盐吸收氧转为高价铜盐,高价铜盐又被铜还原为低价铜盐,低价铜盐又与氧反应,如此循环作用,达到吸收氧的目的,根据气体体积的减少就可测出样品中的氧含量。

二、氧分析器的测量及对象分析常用的氧分析器有高纯氧分析器和常量氧分析器两种,前者主要针对高纯氧的分析,量气管的刻度是不均匀分布的,只有氧纯度达到99%以上时,才能准确定量,即每小格刻度为0.1%。

而后者的量气管刻度是均匀分布的,即每小格为0.2%。

只要不是对样品氧纯度的精度要求过高,氧含量在0%至100%范围内的样品均可分析。

两种分析器的取样量均为100毫升。

三、氧分析器的构成:铜氨液氧分析器通常由水准瓶(内装封气液)、100毫升量气管、吸收瓶(内置铜丝卷和铜氨混合吸收液)三大部分组成。

水准瓶中封气液组成为5%的稀盐酸滴入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吸收瓶中溶液的组成为配制好的铜氨溶液。

即为1:1(25%)的浓氨水与饱和氯化氨的水溶液的混和物,再加入少量硫酸铜(每10000毫升混合液加入10克硫酸铜。

)铜丝卷:用直径为1mm的铜丝,绕于直径5mm的棒上,然后取下剪成10mm长的小段。

四、氧分析器分析的操作步骤:1、检查仪器是否漏气:保证仪器密封良好。

2、必须确保吸收瓶与量气管之间的毛细管内为纯氮气,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一标记位置。

3、提起水准瓶,让封气液把量气管中的气体全部排出,接上取样胶管,准确取样100毫升,将样品气全部送入吸收瓶,关闭三通活塞,然后微微摇动吸收瓶,使样品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其中的氧便被吸收液吸收。

旋转三通活塞,让残余气体回到量气管,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原标记位置。

关闭三通活塞,提起水准瓶,使水准瓶内液面与量气管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出气体体积。

4、再次提起水准瓶,把气体送入吸收瓶,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两次读数相同为止,即可读数,得到分析结果。

《合成氨生产》课件(11)

《合成氨生产》课件(11)
3 2
2 3 4
低价铜离子和高价铜离子浓度的总和 TCu Cu Cu 2 TCu 称为“总铜”,用 表示, 。 Cu /Cu 称为“铜比”,用R表示。 低价铜离子无色,高价铜离子呈蓝色。 因为铜氨液中同时存在两种铜离子,所以 铜氨液是蓝色的。高价铜离子浓度越低, 铜氨液颜色越蓝。生产中可根据铜氨液颜 色来判断铜比的高低。
2
(2)氨 铜氨液中的氨是以配合氨、固定氨和游离 三种形式存在。 “配合氨”是与低价铜离子、高价铜离子 配合在一起的氨;“固定氨”是与酸根结合在 一起的氨;“游离氨”是物理溶解状态的氨。 这三种氨浓度之和称为“总氨”。由于配合氨 和固定氨的值随铜离子及酸根浓度而异,所以 总氨增加,游离氨也增加。
(3)醋酸 铜氨液中醋酸以 Ac 形式存在, 与 Cu(NH3 )2 、Cu(NH3 )4 2 结合成复盐。若 Cu(NH3 )2 、 (NH3 )4 2 溶液中醋酸量不足, Cu 就会与其它酸根结合,影响铜氨液的稳定 性。
2、铜氨液净化气体的原理 (1)铜氨液吸收CO的原理 铜氨液中的 Cu(NH ) ,在游离氨的存在 下吸收CO。反应式: CO(g)≒CO(l) 〔Cu(NH3)2〕Ac﹢ CO(l)﹢NH3(l)≒ 〔Cu(NH3)3CO〕Ac 提高铜氨液对CO吸收效果的措施:见教 材。
原料气的精制 精制:指将变换和脱碳后的合成氨原料气 中少量残余的CO、CO2及其它杂质气体除去的 过程。 工艺控制指标:精制后的CO与CO2的体积 分数之和,大型合成氨厂控制在10ppm以下, 中小型合成氨厂控制在30ppm以下。 精制方法:铜氨液吸收法、甲烷化法、液 氮洗涤法。
一、铜氨液吸收法 铜氨液是由金属铜在空气存在的条件下与 酸、氨的水溶液反应所制得的。为了减小对设 备的腐蚀,工业生产中不采用强酸,一般采用 醋酸,所制得的铜氨液为醋酸铜氨液。

一种金属铜的回收方式(氨铵浸出萃取电解湿法冶铜)

一种金属铜的回收方式(氨铵浸出萃取电解湿法冶铜)

高碱性低品位氧化铜矿氨浸-萃取-电积工业试验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开始从含硫酸铜的矿坑水中用铁置换法回收铜,至宋代,浸出法产铜即已占全国铜产量的15%~20%。

1968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然伽施(Ranches)开创了溶剂萃取铜的先河,掀开了铜工业新的一页,产生了现代铜湿法冶金工业。

迄今为止,现代湿法炼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其发展速度远高于整体铜工业的发展速度,主要是从低品位矿,如氧化矿、剥离的表外矿、浮选尾矿中回收铜,而这些物料正是火法冶炼难以利用的原料。

随着铜资源的逐渐贫化和铜湿法冶金技术水平的提高,铜湿法冶金的原料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

硫酸是湿法炼铜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有效浸出剂,能浸出酸性和低碱性铜矿石中的铜,对于碱性脉石含量高的铜矿石则不适用。

一方面因高酸耗导致生产成本高,另一方面,反应生成的硫酸钙会粘附在矿石表面降低反应速率,延长铜浸出周期,甚至阻碍铜的浸出。

氨-铵盐浸出体系是湿法冶金中一个重要的浸出介质体系。

国外如美国安纳康达(Anaconda)铜业公司和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dida)矿山针对硫化铜精矿利用氨-铵盐浸出介质进行了半工业和工业试验。

云南东川矿务局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对汤丹铜矿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进行了工业试验。

针对高碱性低品位氧化铜矿提铜的难题,介绍了氨-铵盐体系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提铜工业试验研究结果,并进行了工艺及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氨浸-萃取-电积工艺是可行的,阴极铜质量可达99.99%。

一、矿石性质矿石为土状氧化铜矿石,粉矿占90%以上,块矿风化严重、易碎。

矿石呈棕黄色,用水洗涤后有清晰可见的蓝色孔雀石颗粒。

矿石多元素分析和铜物相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矿石多元素化学分析结果%注:Au,Ag含量单位为g/t。

表2 矿石的铜物相分析结果%从表1可见,该矿石含氧化钙高达33.78%,氧化钙与氧化镁总量达34.94%,属高碱性矿石。

该矿石含银较高可以回收利用。

铜氨液吸收基本原理

铜氨液吸收基本原理

铜氨液吸收基本原理一、吸收一氧化碳反应铜氨液吸收CO 是靠溶液中亚铜络氨盐和游离氨进行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如下:()()Q COAc NH Cu NH CO Ac NH Cu +→++3333 醋酸亚铜络二氨 一氧化碳醋酸亚铜三氨 吸收机理:第一步,CO 与铜液相接触,气体中的CO 溶解于铜液中(物理过程); 第二步,在游离氨存在的条件下,CO 与铜液中的低价铜复盐作用生成络合物,即一氧化碳醋酸亚铜三氨(化学过程)。

二、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铜液有吸收CO 2能力,是因铜液中有游离氨存在,其反应如下: ()H CO NH O H CO NH ∆+=++324223(1—1) 反应生成的碳酸铵继续吸收CO 2,生成碳酸氢铵,其反应如下: ()H HCO NH O H CO CO NH ∆+=++34223242(1—2)在铜洗塔中,铜液吸收CO 2的过程,气相中的CO 2含量与铜液中CO 2含量有关。

铜液中CO 2含量随铜液中氨含量不同而不同。

由上式(1—1)可知,两者生成碳酸铵溶液。

在不同温度下,气相与液相平衡的CO 2含量也不同。

温度高,CO 2平衡含量高。

综上所述,铜液塔出口气体CO 2的净化度随铜液中CO 2含量、游离氨含量和铜液温度三因素而变。

即铜液中含CO 2低、游离氨高和铜液温度低,出塔气相净化度高。

式(1—1)和(1—2)均为放热反应。

进铜洗系统气体中含CO 2愈高,反应放热愈多,过高的CO 2含量,使铜塔的操作温度迅速上升,导致铜液的吸收效率会因此迅速减退。

目前对于丙碳和高压水洗脱碳的流程,严格控制进铜洗系统原料气中CO 2含量,是保证精炼工段正常操作的必要条件。

在吸收操作中,还须注意,吸收温度过低时,吸收CO 2后生成的碳酸氢铵和碳酸铵易产生结晶;当铜液中醋酸和氨含量不足时,铜液吸收 CO 2后,又会生成碳酸铜沉淀。

所以这些,都会造成设备和管道堵塞而影响生产。

三、铜液吸收氧的反应,是依赖铜液中低价铜被氧化而进行的,其反应如下:()()Q NH CO Ac NH Cu O HAc NH Ac NH Cu +++=+++3224323236221242(1—3)()()3432323232216CO NH Cu O NH CO CO NH Cu =+++(1—4)铜液吸收氧后,将低价铜Cu +氧化成高价铜Cu 2+ CuO O O Cu 4222=+(1—5) 四、吸收二氧化硫的反应铜氨液吸收硫化氢有以下三种反应;Q O H S NH S H OH NH ++=+224242)(2(1—6)S NH Ac NH S Cu S H Ac NH Cu 24422323)(22)(2++=+(1—7)()()S NH Ac NH CuS S H Ac NH Cu 244243222++=+(1—8) 进精炼系统原料气的硫化氢含量要求小于10mg/m 3。

铜氨溶液吸收法测氧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铜氨溶液吸收法测氧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me u e o e a h e a o i s a r d lw rt n t e r a r t n0-9 e t n o h a u et ,e u ot e r a ai n9 h l i 0 mL s c o ft e g sb r t i e q a t e r t i 0-9 e t n a d l h l o 9 mL s c i n o hg e h n te r a a o i 9 —1 0 mL s c o ih rt a e r t n9 h l i 0 e t I i L
第 2 卷第 3 8 期 21 0 0年 6月
L w e e au e a d S cat s s o T mp rt r n p i y Ga e e l
低 温 与 特 气
Vo 8, No 3 L2 .
J n ,2 1 u. 00
铜氨溶液吸收法测氧过程 影响 因素分析
段 ,测 量值等于实际值 ;在 9 9~10m 0 L段 ,测量值大于实际值。
关键 词 :铜氨溶液 ;氧体 积百 分比浓度 ;大气环境
中图分 类号 :T l.2 Ql6 0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0770 (0 0 0 -0 70 10 -8 4 2 1 )30 3 -4
di1. 99 ji n 10 -84 2 1. 30 9 o:0 3 6 /.s . 0770 .00 0 .0 s
Anay i fTh nfue cng Fa t r fM e s r m e fOx g n lss o e I l n i c o so a u e nto y e
( c ol fM caia E g er g U iesyo c neadT cn l yB in ,e ig10 8 , hn ) Sho o ehncl ni e n , nvrt f i c n eh o g e igB in 00 3 C ia n i i S e o j j

氨水中铜离子的消除

氨水中铜离子的消除

氨水中铜离子的消除一.变色机理铜在氨水中极易溶解生成铜氨络合物,从而使氨水带有铜离子特有的蓝色,其反应机理如下。

1.铜在氨水中首先生成兰色的一价亚铜氨络离子。

Cu + NH3.H2O == Cu(NH3)2++ H2O2.亚铜氨络离子在过量的氨水中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铜沉淀,此时溶液无色。

Cu(NH3)2++ NH3.H2O == CuOH↓+ NH4+ + 2NH33.氢氧化亚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生成氢氧化铜。

CuOH + O2→Cu(OH)24.氢氧化铜再与氨水反应生成深兰色的二价铜氨络离子,再次使氨水带有铜离子特有的蓝色。

二.消除方法去处氨水中特有的铜离子颜色,可采取物理吸附、化学氧化还原及沉淀的方法。

考虑到铜氨络离子的浓度太低,氨水浓度太高,采用物理吸附的方式条件苛刻,同时吸附效率也不是很高,所以该方法不是很好。

二价铜离子具有一定的氧化性,选用恰当的还原剂可将其还原,但可能再次被氧化。

采用化学沉淀的方法关键的是找到一种沉淀剂,经研究发现硫化钠沉淀效果较好,可将二价铜氨络离子中的铜完全沉淀生成絮状的黑色硫化铜。

三.操作步骤1.在搅拌状态下,将配成的10~15%硫化钠水溶液缓慢加入到氨水罐中,直到氨水中不再产生黑色沉淀为止,静置过夜。

2.将沉淀过滤,滤液即为澄清的氨水溶液。

四.注意事项1.氨水易挥发,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加入硫化钠溶液时,注意穿戴安全防用品。

2.硫化钠遇到酸性物质会放出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应注意不能与酸性物质混堆。

3.可先取100毫升氨水,加入硫化钠溶液以确定硫化钠溶液的总加入量。

4.未尽事宜,请自行掌握。

2003年4月7日。

铜铵合剂的配制和使用

铜铵合剂的配制和使用

铜铵合剂的配制和使用
铜铵合剂是一种常用的植物杀虫剂,可以防治多种害虫。

铜铵合剂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铜铵的收集、配制、使用等步骤。

一、铜铵的收集
1.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原料:铜铵、水。

2.将铜铵和水放在容器中,将铜铵放入容器中,用搅拌机或手动搅拌混合,直到铜铵完全溶解。

二、铜铵合剂的配制
1.将铜铵溶液和水放入空瓶中,把比例为1:9的铜铵溶液和水混合,即一份铜铵混合九份水,搅拌均匀。

2.将混合后的铜铵溶液过滤,将残留物滤去,然后将滤后的铜铵溶液装入瓶中,即可得到铜铵合剂。

三、铜铵合剂的使用
1.根据害虫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比例配制铜铵溶液,如对粉虱、蚜虫等小型虫子,比例可以是1:20;而对卷叶蝉、蚱蜢等较大害虫,比例可以是1:10。

2.将配制好的铜铵合剂倒入喷雾壶中,并调整好压力,每次喷雾量不要超过0.4公升,喷雾时要保持定向,用射流的形式喷洒在害虫上。

3.对于能飞的害虫,可以添加几滴洗洁精,使其质量更大,更容易落地,以提高杀虫效果。

4.喷洒之后,应立即清洗喷雾器,以免残余的铜铵合剂腐蚀喷雾器。

铜铵合剂是一种常用的植物杀虫剂,它可以防治多种害虫,但使用前需要了解其配制和使用方法,以避免造成植物损伤或人员受伤。

废铜氨刻蚀液的综合回收方案研究教学课件PPT共23页

废铜氨刻蚀液的综合回收方案研究教学课件PPT共23页

生产与各因素的平衡
生产环境
工艺与流程
生产成本
经济效 益
总结
若采用生产氧化铜方案,其过程简单,易于掌握, 除铜后的残液含铜小于1mg/L,加酸后调至 pH=7.0~8.0,废液排放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二 级标准,减轻环境的压力。 回收所得氧化铜的价值较高,利润率也有所提高,
因而确定此方案是合理的,且其工艺过程简单, 便于生产。
生产一吨海绵铜的成本核算
规格 单位 单耗 单价
金额/元
工业级 吨
2.35
500 1175
废品 吨
1.05 1250 1312.5
立方米
80
2
160
千瓦时
200
0.8
160

15
500
550
700
4557.5
间接法生产氧化铜
利用生产氢氧化铜的技术,从中加以改良, 得用氢氧化铜的高温分解,并彻底氧化, 生成高纯度的氧化铜,回收率达到96%以 上,纯度可达到98%以上,达到工业二级 品要求。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废铜氨刻蚀液处理工艺
二氯四氨合铜--往铜氨水加入氯化铵, 并通入氨气,可得到二氯四氨合铜。
废铜氨刻蚀液处理工艺
海绵铜--用硫酸中和废铜氨刻蚀液, 以铁皮置换得铜粉的方法,现为大多生 产企业所接受。
废铜氨刻蚀液处理工艺
氢氧化铜--向铜氨刻蚀液中注入氢氧化 钠水溶液,使之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经实 验确认,此方法铜的回收率很高,但得到 的氢氧化铜纯度不高,含有其它杂质!纯 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uOH和CuCl。
工资
设备折旧 管理费及其它 合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氨溶液吸收法
一、铜氨液吸收法的原理:
取一定量的样品气与吸收液接触,在有氨气存在下,铜被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

氧化物再与氢氧化铵、氯化铵作用,生成可溶性的高价铜盐和低价铜盐。

低价铜盐吸收氧转为高价铜盐,高价铜盐又被铜还原为低价铜盐,低价铜盐又与氧反应,如此循环作用,达到吸收氧的目的,根据气体体积的减少就可测出样品中的氧含量。

二、氧分析器的测量及对象
分析常用的氧分析器有高纯氧分析器和常量氧分析器两种,前者主要针对高纯氧的分析,量气管的刻度是不均匀分布的,只有氧纯度达到99%以上时,才能准确定量,即每小格刻度为0.1%。

而后者的量
气管刻度是均匀分布的,即每小格为0.2%。

只要不是对样品氧纯度的精度要求过高,氧含量在0%至100%范围内的样品均可分析。

两种分析器的取样量均为100毫升。

三、氧分析器的构成:
铜氨液氧分析器通常由水准瓶(内装封气液)、100毫升量气管、吸收瓶(内置铜丝卷和铜氨混合吸收液)三大部分组成。

水准瓶中封气液组成为5%的稀盐酸滴入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吸收瓶中溶液的组成为配制好的铜氨溶液。

即为1:1(25%)的浓氨水
与饱和氯化氨的水溶液的混和物,再加入少量硫酸铜(每10000毫升混合液加入10克硫酸铜。


铜丝卷:用直径为1mm的铜丝,绕于直径5mm的棒上,然后取下剪成10mm长的小段。

四、氧分析器分析的操作步骤:
1、检查仪器是否漏气:保证仪器密封良好。

2、必须确保吸收瓶与量气管之间的毛细管内为纯氮气,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一标记位置。

3、提起水准瓶,让封气液把量气管中的气
体全部排出,接上取样胶管,准确
取样100毫升,将样品气全部送入吸收瓶,关闭三通活塞,然后微微摇动吸收瓶,使样品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其中的氧便被吸收液吸收。

旋转三通活塞,让残余气体回到量气管,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原标记位置。

关闭三通活塞,提起水准瓶,使水准瓶内液面与量气管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出气体体积。

4、再次提起水准瓶,把气体送入吸收瓶,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两次读数相同为止,即可读数,得到分析结果。

五、注意事项
铜氨液吸收瓶中铜丝装多少为合适?当吸收液出现黄绿色沉淀时怎么办?
答:铜氨液吸收瓶中铜丝的装入量以不少于瓶容量的五分之四为合适。

当吸收液出现黄绿色沉淀时,应将旧液倒掉三分之二,留下三分之一,然后再加入新的吸收液至适量即可。

注:铜丝量过少,不利于吸收瓶中的氧充分、快速地吸收。

而适当保留一部分旧液,也是为了使吸收瓶中的高、低价铜盐能尽快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使仪器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作用。

一般刚换过吸收液的仪器,在正式分析前,应先随意分析几个样,以促使吸收瓶中的新旧吸收液均匀混合,使吸收瓶与封气液间的毛细管柱内气体为纯氮气。

此时的该仪器即可随时投入使用。

铜氨液吸收法测氧浓度时的注意事项:
1、量气管必须洁净,无挂珠现象。

2、量气管与吸收瓶中的气体必须为纯氮气。

3、吸收前后读体积时吸收液液面应一致。

4、前后读数的时机应一致。

5、读数时视液面的角度及方法应正确。

6、吸收液应符合要求。

7、系统气密性要好。

8、更换吸收液应保留部分旧液。

9、取样时应保证样品的真实性。

10、摇晃吸收器时,动作不宜过大,以防吸收瓶毛细管断裂。

(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样品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促使样品气中的氧被吸收液充分吸收,缩短分析时间。


注意事项:
一、当吸收瓶产生黄绿色沉淀时,应立即更
换吸收液,新的吸收液因缺少低价铜盐,吸收比较缓慢,前几次分析结果可能会偏低。

二、铜丝的消耗也会影响吸收效率,必须经
常补充,铜丝应保持在吸收瓶的4/5左右。

三、操作时要注意封气液和吸收液不要互相串通。

四、取样前量气管中不能有残气,以免产生分析误差。

五、高纯氧与常量氧的测定方法、原理相同,但所用量气管不同,使用中应注意分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