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1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第三章水

环境化学第三章水

二节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水的质量特征:
• 酸度和碱度
第一节 概述
• 盐度和氯度:1千克水中碳酸盐转变为氧化物、溴化物 和碘化物转变为氯化物、有机物完全氧化后所含固体 的总克数。
• 硬度 • 溶氧量:25℃时的饱和浓度
[O2 (aq)] = 2.6×10-3 mol/L = 8.32 mg/L
• 清度和色度
化合物直接与 pH值有关,实际涉及到水解和羟基配合物的平
衡过程,该过程往往复杂多变,这里用强电解质的最简单关 系式表述: Me(OH)n(s) → Men+ + nOH根据溶度积表达式 可导出金属离子浓度 等号两边取负对数: Ksp = [Men+][OH-]n [Men+] = Ksp/[OH-]n = Ksp[H+]n/Kwn -lg[Men+] =-lgKsp-nlg[H+] + nlgKw (3-21)
HS- → H+ + S2则总反应: H2S →2 H+ + S2-
K2= 1.3×10-15
K1,2=K1K2=1.16×10-22
三、溶解沉淀平衡
在饱和水溶液中,H2S浓度总是保持在0.1mol/L,则 [H+]2[S2-] = K1,2×[H2S] = 1.16×10-22×0.1 = 1.16×10-23 由于在水溶液中 H 2 S 的二级电离甚微,故可近似认为 [H+] = [HS-],因此可求得溶液中[S2-]浓度:
三、溶解沉淀平衡
第二节 天然水中的平衡
溶解和沉淀是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的重要途径,一般金
属化合物在水中迁移能力,直观地可以用溶解度来衡量。
溶解度小者,迁移能力小; 溶解度大者,迁移能力大。 在固—液平衡体系中,需用溶度积来表征溶解度。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课件(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课件(人教版)
腾作用拉动的。( )
2、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 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 因为叶片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 量的水分,导致树苗因缺水而死 亡,所以要剪去大量的枝叶。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根吸收水分的特点: •大量的根毛能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提 高根吸水的能力。
增加降雨量。
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保护森林 义不容辞
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的水分,这 是一种浪费。 ( ) (2)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 的水分很少。 ( ) (3)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大部 分用于__•蒸__腾___作用。
•叶片结构示意图
•上、下表皮——有气孔(保卫细胞) •叶片的结构 •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
•叶脉
自主学习:
1、对照课本P112,观察气孔是什么样子的?组成气孔的 细胞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形状的? 2、组成气孔的细胞,内侧壁和外壁有什么不同?这与气 孔的开闭有什么关系?
•主 页
Hale Waihona Puke •资料分析:•1、树皮里面有昆虫 的幼虫。树、昆虫的 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 关系是怎样的?
•2、腐烂的树桩最终 会消失吗?
•3、在生态系统中, 植物、动物和真菌分 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植物:
•生产者
• •
生 态 系 统
生 物 部 分
•动物:
•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三者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环境学概论 第三章水体环境解读

环境学概论  第三章水体环境解读

3.水资源的特性(与其它自然资源相比)
A B C D 资源的循环性 储量的有限性 分布的不均衡性 利用的多用性
E
利害的两重性(图)
5
4.地球上局部存在水荒的原因
A B C 淡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平衡 城市、工业区高度集中,耗水量大。 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 突出。(图A) (图B)
二.天然水的水质 1.天然水化学成份的形成 2.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3.各种类型的天然水质 4.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
*放射性类
来源:核武器试验;原子能工业排放或泄漏 。 危害:主要通过α、β、γ等射线损害人体组织,并可在人
体内蓄积,促成贫血、白血球增生、恶性肿瘤等病
症,严重的可导致生命危险。
19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
一.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
1.推流迁移:指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 此过程中污染物质总量不变,浓度也不变 2.分散作用:包含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三个方面。 此过程中污染物质总量不变,但浓度减小 3.污染物的衰减和转化 进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保守物质和非保守物质 此过程中污染物质总量与浓度均发生变化
1.有机物生物化学分解 ①水解反应: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
结合生成较简单化合物的反应。
②氧化反应:包括脱氢作用和脱羧作用两类 2.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代表性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油类;蛋白质 (1)碳水化合物
25
(2)脂肪和油类
(3)蛋白质
26
需氧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是: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 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 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其最终产物是CO2、 H2O及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过程, 其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醇等。 2.耗氧有机物降解与溶解氧的平衡 在污染河流中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影响着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耗氧作用:指有机物分解和有机体呼吸时耗氧,使水中溶解

第三章 水分的测定

第三章 水分的测定

第三章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第一节水分的概述,复习食品化学中学到的水分存在形态和水分测定的意义。

第二节水分的测定,讲述三种测定方法,干燥法和K-F法需要掌握,蒸馏法了解第三节水分活度的测定,讲述三种方法,掌握康威氏皿扩散法。

第一节水分的概述水是生物体的溶剂、载体、反应介质、构象稳定剂。

一切生理生化反应、酶反应、微生物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

水分在食品分析中,几乎是所有产品的必检项,因为它是:1.重要的质量指标:影响感官(干瘪、结块等)、物性(持水性、弹性等)、保藏性(主要指水分活度的影响,对微生物、酶、化学反应有直接影响)。

2.重要的经济指标:成本(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成本相差很多,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它还是其它成分的测定基础。

食品中固形物:指食品内水分排除后的全部残留物,包括蛋白质、脂肪、组纤维、灰分等。

它们的含量可以用干基含量/湿基含量来表示。

一、水分存在的形态:分结合水和自由水。

结合水:食品中与其它成分结合在一起水。

此部分的水在沸点和冰点不发生相变;压榨不与组织细胞分离;不具有溶剂特性。

如:1)与蛋白质的活性基团(-OH,=NH,-NH3,-COOH,-CONH2)和碳水化合物的活性基团(-OH)以氢键相结合而不能自由运动的水;2)与蛋白质、淀粉水合作用和膨润吸收作用水分、以及某些盐类结晶水等。

自由水:包括动植物食品组织中通过毛细管作用力所吸存的不可移动的凝胶态水;存在于细胞外各种毛细管和腔体中的水;吸附于食品表面的吸附水。

此部分水具有水的基本特性,有相变,有溶剂特性,可以热力去除。

二、水分活度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表征水分与食品结合程度(游离程度)。

(1)水分活度值越高,结合程度越低;水分活度值越低,结合程度越高;(2)水分活度数值:用Aw表示,水分活度值等于用百分率表示的相对湿度;(3)水分活度的测试意义:Aw值对食品保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A W反映了食品与水的亲和能力程度,它表示了食品中所含水分作为化学反应和微生物生长的可用价值。

环境化学: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1

环境化学: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1
pressure
第一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

CO2的溶解度
已知: 干空气中CO2的含量为0.0314%(体积),水
在25℃时蒸气压为0.03167×105 Pa, CO2的亨利定律
常数是3.34×10-7mol/(L·Pa) (25℃), CO2溶于水后发生
的化学反应是:
CO2+H2O = H++HCO3-
CO32-
60
α 40
20
0
2
4
6
8
10
pH
图3-1 碳酸化合态分布图
12
第一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
对于开放体系,应考虑大气交换过程:
[CO 2 (aq)] K H pCO 2
CT [CO 2 (aq)] / 0
1
0
K H pCO 2
1
K1
[HCO ] CT 1
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已经被联合
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第一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
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1.天然水的组成
天然水体——包括水、水中的溶解物、悬浮物
以及底泥和水生生物。
天然水的组成按形态分为:可溶性物质和悬浮物质。
悬浮物质包括:
悬浮物、颗粒物、水生生物等。
一般情况下,天然水中存在的气体有O2、CO2、
H2S、N2和CH4等。
表3-2 海水中主要溶解气体的含量范围
气体
含量范围
/mg·L-1
O2
0~8.5
N2
CO2
H2S
Ar
8.4~14.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_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_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_地球上的水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必背知识点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2、河流水源补给形式: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二、水循环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2、水循环的类型:(1)海洋与陆地之间。

简称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2)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3)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水循环示意图4、水循环的环节(1)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2)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3)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5、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之一,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洋流按性质划分:(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称为暖流,如低纬到高纬。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称为寒流,如高纬到低纬。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pKc1
pKc2
结论:
Ⅰ Ⅱ Ⅲ Ⅳ Ⅴ pH<<pKc1 pH=pKc1 pH=pKc2 pH>>pKc2 pH=1/2(pKc1+pkc2) H2CO3* αH2CO3*=αHCO3αHCO3-=αCO32CO32HCO3-
3:开放碳酸体系
= -21.6 + 2pH
由以上方程式作lgc—pH图可看出
3. 碱度的测定:
(原理: 中和滴定法,根据消耗的酸量求出)
c V 1000 碱度(mmol/L ) Vs 单位:mmol[H ]/L
式中:Vs——水样体积)(mL) c——HCl浓度(mol/L) V——HCl体积(mL)
思考:碱度和碱性的区别
例如:若一个天然水的pH为7.0,碱度为1.4mmo1/l, 求需加多少酸才能把水体的pH降低到6.0。
二、水体中的污染物
病原体污染物
耗氧污染物 植物营养物 石油类污染物 放射性物质
酸、碱、盐无机污染物
热污染
有毒污染物
(1)重金属
(2)无机阴离子 (3)有机农药、多氯联苯 (4)致癌物质 (5)一般有机物质
三、水体中的污染物的运动过程
大气降落物 污水排入
1.稀释、扩散过程
3.转化过程
溶解在天然水中的物质
1、主要离子 主要阳离子有: Ca2+、Mg2+、Na+、K+。 主要阴离子有: Cl-、SO42-、HCO3-、CO32-。 这八种离子可占水中溶解固体总量的95%~99%以上。 陆地水中下列成分的含量顺序一般为: HCO3- >SO42- >Cl-,Ca2+ >Na+ >Mg2+ 海水中相应的含量顺序为: Cl- >SO42- >HCO3-,Na+ >Mg2+ >Ca2+。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共24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共24张PPT)

知识储备
河流水
冰川水
湖泊水
生物水
•水体的类型及特征
水体
特征
关系
海洋水是最主要的水体,占
海洋水
全球水量的96.53%
从水的

包括
、湖泊水、沼
角运度动看,
陆地水 泽水、河土流壤水水、
、 各更种新水体之间水
、生物水地等下水 源
水 数冰量川最水少但分布
大气
最广
相互补给
黄河之水天上来Leabharlann ▪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P54 读图思考
腾、凝结降水、径流和下渗等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黄河上游: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中游: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降水季节变化大 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工农 业生产及生活用水):
A.上中游过度引水(城市及工农业用水量大) B.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漫灌,用水浪费) ……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A. 加强黄河全流域水量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B.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节水意识等。 C.植树造林……
2、水循环的意义
探究7:请结合以下素材分析、总结出水循环的意义
((1))滚水滚循长环江促东进逝水陆。地为水什体么的长不江断水源更源新不,断维东持流了入海全而球 水不量枯竭的?动海态洋平水衡位也没有因江河入海而上涨?
(源山(一2是能2,)怎成)水是样为水循海形我循环陆成国环的的第间根是?一联本最中大系能国渔活的量第场跃来纽一呢的源带大?能是渔它什量场与么交水—?—循换三舟环和峡山有物电渔什质站场么发迁。关电移为系的什?过水么这程能舟两之资

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3.类型:❶海陆间循环❷陆地内循环❸海上内循环项目甲乙丙类型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范围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组成环节A、C A、C、B、D、E、F A、C各环节名称A蒸发(蒸腾)、B水汽输送、C降水、D下渗、E地表径流、F地下径流、G植物蒸腾特点对内陆地区影响大对人类影响最为深刻水量最大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过量的使用和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2)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程❶塑造着地表形态:降水和地表径流❷联系海陆间的纽带:地表径流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❸吸收、转化和传输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影响全球自然环境2.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1)江河水的更新周期最短,约为16天。

(2)湖泊水更新周期较短,约为17年。

(3)深层地下水、海洋水、高山冰川、极地冰川等更新周期相当慢,其中极地冰川更新周期可达2500年。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不利影响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其中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为深刻。

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包含内容较多,分别是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细胞膜结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这节内容既是对前面两章知识的承接,也为后面第三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甚至是选修一打下基础。

这四方面内容前后连贯,体现出从功能到结构的结构功能相适应观,也呈现出探索过程中的“提出假设”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因此,本节将分为两个课时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内容将讲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前两章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种类等知识,这为进一步学习细胞基本结构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本节内容从细胞膜功能出发到细胞膜成分探究,再到细胞膜结构的探索,最后到流动镶嵌模型的认识。

充分展现出生命观念中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探究本节中有两个科学探究历程的教学内容,并且在高中第一次提出“提出假设”这一科学方法。

这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认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1.通过中国地图国界、校园围墙、人皮肤的观察,从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角度,阐述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所具有的功能。

2.通过分析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能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论证,提出或者否定假说,感悟科学在质疑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功能。

(2)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历程。

2.教学难点对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的认识。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本章导入引用翟中和院士的话“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说明细胞中物质必须形成特定的结构才能发挥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空间需要协调配合才能有序、高效地完成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必修一精品教案第三章第一节水与无机盐

高中生物必修一精品教案第三章第一节水与无机盐

水与无机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知识目标说出水在细胞中的作用,概述细胞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

2.核心素养生命观念:在此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任何生物都是自然界中的珍贵生命。

科学探究:科学推理,根据实例学会推理分析。

社会责任:我们应保护水源,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保护生命,维系地球。

【教学重难点】水对生命的作用;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体细胞以及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细胞都离不开水。

水在细胞结构的维持和物质的运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细胞内的代谢过程都需要在水环境下进行。

水为什么对生物如此重要?这与水分子的哪些独特性质有关呢?为什么要在运动员喝的饮料中添加无机盐?无机盐在细胞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水与无机盐!二、讲授新课(一)水在生命体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依次展示课本P56页资料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下列问题:1.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2.不同生物体以及人体不同器官或组织的含水量情况如何?3.人体的心肌和血液含水量大体相似,但状态明显不同,你能尝试给出合理的解释吗?师生共同讨论得出:1.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2.不同生物体的含水量不同,人体不同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含水量也不同。

3.人体的心肌和血液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不同导致其状态明显不同。

由此归纳细胞中水的几个特点:特点一:水是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占细胞重量的三分之二。

特点二:不同生物含水量有所差别,同一生物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含水量也不相同。

特点三: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器官,水的存在形式不同。

由于水是极性分子,生命活动中很多分子也都是极性分子,易溶于水,因此,水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查找答案)师生共同讨论得出:1.细胞中的良好溶剂;2.参与生化反应;3.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4.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5.水对温度的变化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第三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特例生物 成细菌,如硝化细 寄生的微生物和植物, 如蜣螂、蚯蚓、秃
菌等
如寄生细菌、菟丝子等 鹫等
地位 生态系统最基本、 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非生物因素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态 系统的基础。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非生物因素转变成可以被生 物体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架起了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的“桥梁”, 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3)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 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受阻,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消费者 ①概念:依赖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生存,它们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 物为食的异养生物。 ②类型:a. 初级 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如兔、羊。 b. 次级 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如啄木鸟。 c.三级消费者: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③作用:消费者依靠自身的代谢作用,能将摄取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所 需要的物质,并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含氮废物 等无机物排出 体外。 ④意义:消费者加快了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循环 。
判断正误
(1)捕食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 √ ) (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 ) (3)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 (4)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占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 )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第二营养级( × )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 )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植物生理学理论(第一章到第三章)

植物生理学理论(第一章到第三章)

植物生理学理论(第一章到第三章)植物生理学理论总结归纳第一篇植物的物质产生和光能利用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水分生理包括水分的吸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水分的排出等3个过程。

第一节植物对水分的需要一、植物的含水量1、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2、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含水量也不同;3、在同一植株种,不同器官和不同组织的含水量的差异也甚大。

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1、水分在植物细胞内通常呈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种状态(1)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不参与代谢作用,但与植物抗性大小有密切关系)(2)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参与各种代谢作用,自由水占总含水量的百分比越大,则植物代谢越旺盛)①由于自由水含量多少不同,所以细胞质亲水胶体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含水较多的溶胶(sol);另一种含水较少的凝胶(gel)2、水分子距离胶粒越近,吸附力越强;相反,则吸附力越弱。

3、自由水/束缚水低→凝胶耐旱自由水/束缚水高→溶胶三、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中的反应物质3、水分的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吸水主要有3中方式:扩散、集流、和渗透作用一、扩散:这是一种自发过程,指由于分子的随机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移动,扩散是物质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二、集流: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

水分集流与溶质浓度梯度无关。

●水孔蛋白的作用:水分在细胞内的运输;水分长距离运输;调整细胞内的渗透压。

三、渗透作用: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而移动的现象。

渗透作用水势梯度儿移动。

1、水势的公式:ΨW=μW-μ0W/V W=△μW/V W2、水势=水的化学势/水的偏摩尔体积=N·m·mol-1/m3·mol-1=N·m-2=Pa3、溶液越浓,水势越低。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章 第1节水循环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章 第1节水循环
栏目导航
[归纳总结]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性质(论述角度) 意义
含义
理解
在水循环系统中,水的 气态水、液态水与固态
促进水体 连续运动、转化,使各 水,大气水、海洋水与
更新
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 陆地水始终相互转化、
水循环是一个庞

不断更新
大的系统
维持全球 从总体上看,海洋水、 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可能
水的动态 陆地水、大气水不会增 有变化;平衡过程中水
平衡
多,也不会减少
循环一直在进行
栏目导航
水循环对太阳辐射能起 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
吸收、转化
着吸收、转化和传输作 动力和能量源泉;水循环
和传输太
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 平衡了海陆之间、高低纬
阳辐射能
水循环是地球上
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度之间的热量收支
最活跃的能量交
陆地通过径流向海洋输
联系海陆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
提示:蒸腾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等。
栏目导航
[归纳总结]
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陆地与陆地上空 海洋与海洋上空
海洋与陆地之间
之间
之间
栏目导航
主要环 节及示
意图
最重要的类型,又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
栏目导航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特别提醒] 1 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2 外流区 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栏目导航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 动态平衡 。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节水循环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节水循环

三、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重自然)
注意:一道题中如果要分析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区别,必须分 析植被和下渗。植被影响下渗,进而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三、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重自然)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同地表径流量成正相关;受支流多少影响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问答题:鹅卵石、砂对作物的影响
①防止水分蒸发,利于地表水下渗,保持土壤水分 ②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③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增强,夜间降温快,增加昼夜温差, 利于糖分积累和光合作用
练习
库布齐沙漠气候干旱、风大,曾经黄沙肆虐,植树成活率低。当 地因地制宜采用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 扎成方格形状)等措施,使植树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效果明显。 如今,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从 1998年的5%上升到2016年的 53%,被联合国当作治沙样本向全球推广。图1示意库布齐沙漠 位置,图2示意草方格沙障植树景观。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库布齐沙漠初期植树成活率低的原因。 (2)简述该地采用草方格沙障治沙后植树成活率提高的原因。 (3)指出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对当地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 联系海陆的纽带。(①陆地通过径流向 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② 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
问:水循环形成的动力?
太阳辐射、重力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塑造地表形态
✓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形 成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影响全球气候
✓ 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 广泛地影响。 例 问:植物蒸腾的作用?
宁夏砂田景观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水循环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分类: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上空海洋上空环节海水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空中,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一部分在地面流动。

形成地表径流;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海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又降到海面意义使陆地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水循环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对内陆地区意义重大水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知识拓展】(1)三种水循环跨越领域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从参与水量看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2)百川入海属于地表径流;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

(3)长江是外流河,参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更新陆地淡水资源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②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4.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①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必修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第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②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④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自:
二 陆地上水的分布
1. 降雨量:降雨量随纬度变 化很大。在赤道南北两侧纬 度 0-20°,降雨量最大,年 达 100-200cm 。 纬 度 20°40°地带,由于空气下降吸 收水分,降雨量减少,是主 要沙漠撒哈拉、大戈壁滩分 布 带 ; 在 南 北 半 球 40°60°地带,由于南北暖冷气 团相交形成气旋雨,年降雨 量超过 25cm ,为中纬度湿 润带。极地降水很少,为干 燥地带。
图片引自:
水生哺乳动物通过高度浓缩尿液、乳液、保持水分。
对比 动物 水(克) 乳 汁 成 分(100克) 能量 脂肪(克) 蛋白质(克) 碳水化合物(克)
奶牛
87.3
3.7
3.5
4.5
33
人奶
87.6
3.8
1.2
7
33
海豹A
45.3
42.7
10.5
0
41
海豹B
引自:
1 淡水硬骨鱼:
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于 高渗性,其本身处于低渗环境。 渗透压调节机制: 肾脏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 般没有膀胱,或膀胱很小,肾脏排出大量低浓度 尿。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能主动从 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 子的平衡。
2 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与旱生植物)
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忍受长 时间缺水,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 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 以保证根的供氧。
如阴性湿生植物大海芋,生长在热带雨林下层隐蔽 潮湿环境中,大气湿度类植物有秋海棠、 水稻、灯芯草等。
图片引自:Randall et al., 2001
返回
(3)排泄尿酸:
鱼类排氨,排氨1克需水300—500 ml。 两栖类、兽类排泄尿素,爬行类、鸟类 及昆虫排尿酸。排1克尿素与尿酸,需 水分别为50 ml及10 ml。 4) 行为适应:夜间活动、穴居、夏眠
图片引自:Randall et al., 2001
图片引自:
图片引自:
逆流交换机理 ( 荒漠鸟兽 ) :即当吸气时,空气 沿着呼吸道到达肺泡的巨大表面积上,使空气 变成核温时的饱和水蒸气;而呼出气在通过气 管与鼻腔时,随着外周体温的逐渐降低,呼出 气的水气沿着呼吸道表面凝结成水,使水分有 效地返回组织,减少呼吸失水。如骆驼,通过 逆流交换可回收呼出气全部水分的95%。
第三章
物质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一 水的生态作用
1 水是地球上所有有机体的内部介质, 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成分(60%-80%)。
2 水是有机体生命活动的 基础,生物新陈代谢及各 种物质的输送都必须在水 溶液中进行。 3 水作为外部介质,是水 生生物获得资源和栖息地 场所;陆地上水量的多少, 又影响到陆生生物的生长 与分布。
沉水植物: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 根退化或消失。植物具有封闭式的 通气组织系统。叶绿体大而多,适 应水中弱光。 (充分利用自身光合作用生
产的二氧化碳和氧)
黄 花 狸 藻
浮水植物:叶片飘浮水面 ,气 孔分布在叶上面,机械组织不 发达,不扎根(浮萍)或扎根 (睡莲、眼子菜),植物体内 存在大量通气组织,使植物体 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 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 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
四 动物与水的关系
动物与植物一样,必须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才能 维持生存。
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water balance)是依 赖于水的渗透调节作用。
陆生动物则依靠水分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 从而形成了生理的、组织形态的及行为上的适 应。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水生动物,当他们体液溶质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溶 质浓度时,水将从环境中进入动物体,而溶质将 从动物体内出来进入水中,动物会‘涨死’;当 体内溶质浓度低于环境中时,水将从机体进入环 境,盐将从环境进入机体,动物会出现‘缺水’。 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靠渗透压调节。
2 陆生动物对湿度的适应 动物可通过运动、迁徙选择其喜好的湿度。通过 夏眠和滞育躲过干旱的季节。湿度可影响昆虫的生 长发育、繁殖、存活与寿命。
昆虫个体小, 相对表面积大, 水分丢失快, 对空气湿度最 敏感。喜湿昆 虫:A; 喜旱昆 虫: B 有一个 最适的相对湿 度。
25
§(g/cm2 .h) ª Ê ® ¶ Ë
20 15 10 5 0 Ø ¹ ³ ê ä ¹ Ï ê É ³ ¹ ê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 龟失水率。池龟、箱 龟与沙龟分别栖息在 湿的、微湿的与干燥 环境中。
2) 减少呼吸失水:
昆虫通过气孔的开放与关闭,可使失水量相差 数倍。
黄粉虫 幼虫在0-15% 相对湿度 下的失水率。“↓”表示加入 5% CO2,使气孔开放(转引自 孙儒泳,1992)
引自:
陆地植物对失水的适应性:
(1)根系:在潮湿土壤上,植物生长浅根系,仅在 表土下几寸的土层中,有的植物根缺乏根毛。
在干燥土壤中,植物具有发达的深根系, 侧根扩 展范围很广,有的植物根毛发达,充分增加吸 水面积。
骆驼刺Alhagi pseudathagi 地下部分(根)和地上部分 (茎叶)比。地上部分只有 几厘米,根深达到15 m, 扩展的范围达623 m
43.6
42.2
14.1
-
44
(极端情况下)
27.4
57.9
19.5
-
96
(二)水生动物对水密度的适应:
失去四肢;身体庞大;具有鳔;深海鱼类皮肤组织 的通透性很大,骨骼和肌肉不发达,没有鳔。鲸肋 骨无胸骨附着,或无肋骨,潜入深海时可把肺泡内 气全部排出,不得减压病。
两栖类的水平衡 在水中时肾脏功能同淡水鱼,皮肤功 能同鱼鳃。在陆地上时皮肤可从空气 中吸收水分,靠膀胱重新吸收水分来 保持体液水分平衡。
图3-10 海洋硬骨鱼与海洋软骨鱼渗透压比较(引自 Ricklefs, 2001)
4 广盐性洄游鱼类:
渗透调节机制: 具有淡水硬骨鱼与海水硬骨鱼的调节特征。 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 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大量吞水,以补 充水分。靠鳃调节盐的代谢,鳃在海水中 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 5 海洋无脊椎动物:渗透压顺应者 海龟、海鸟:具盐缐 海洋兽类(鲸):排高浓度的尿
饮水
得水 食 物 水 代谢 水
排泄失水
生物体水分
皮肤失 水 呼吸失水
得水:1)如蟑螂、蜘蛛等昆虫类通过体表可直接从较潮湿 的大气中吸水。2)各种物质氧化产生的代谢水。如蜂鸟。3) 骆驼, 大量饮水贮存
1 动物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式:
1)减少蒸发失水。节肢动物体表具厚厚的角质 层及其上面的腊膜; 爬行动物体表具鳞片,可阻 碍体表水的蒸发。兽类与鸟类皮肤也具有防止 水分蒸发的作用。
中生植物,如大多数农作物,森林树种。由于环境中 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 能。
旱生植物:
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 极强。
少浆液旱生植物:体内含水量极少,当失 水50%时仍能生存;
叶面积缩小,叶片极度退化成针刺状,或 小鳞片状 ; 以绿色茎进行光合作用;叶片 结构改变,气孔多下陷;根系发达,可从 深的地下吸水;细胞内有大量亲水胶体物 质,使胞内渗透压高,能使根从含水量很 少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3)减少排泄和粪便失水
(1)哺乳动物肾脏的保水能力: 肾脏通过亨利氏 袢和集合管的吸水作用使尿浓缩。亨利氏袢越长 (相应肾脏髓质越厚),回收水越多,尿浓缩越高。
(2)鸟类与爬行类的大肠和泄殖腔以及昆虫的直 肠腺具重吸收水的作用。兽类虽无泄殖腔,但大 肠也能重吸收水,使排出粪便的含水量随所栖环 境干燥程度增加而减少。
尿素本是蛋白质代谢废物,但在软骨鱼进化过程中,被 作为有用物质利用起来。但是尿素使蛋白质和酶不稳定,氧化 三钾胺正好抵消了尿素对酶的抑制作用。抵消作用最大出现在 尿素含量与氧化三钾胺含量为2:1时。这个比例数字正好通常 出现在海洋软骨鱼中。海洋软骨鱼血液与体液渗透压虽与环境 等渗,但仍然有有力的离子调节,如血液中Na+ 大约为海水 的一半。排出体内多余Na+,主要靠直肠腺,其次是肾脏。
陆地上降雨量的多少还 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 季节的影响。
引自Ricklefs et al., 2000)
2.大气湿度:
反映了大气中气态水含量。常用相对 湿度来表示:R.H = e/E(%). 单位容积 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占饱和水汽含量百 分比。 相对湿度受到温度、风等因素的影响, 会随地理位置、昼夜、季节等因素发生 变化。
2 海洋硬骨鱼类:
海洋硬骨鱼处于高渗环境中,其血液渗透 压低于环境渗透压,是低渗性的。 渗透调节机制: 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肾小球退化,排 出极少的低渗尿,主要是二价离子 Mg2+, SO42-;鳃主动向外排盐。
(引自Ricklefs, 2001)
3 海洋软骨鱼:等渗性。 渗透压调节机制:
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储存大量尿素和氧 化三钾胺。
3 我国降水量的地域分布:
基本规律:从东南往西北降 水逐渐减少。等雨线:华南 年降水量为1500—2000 mm, 长江流域为1000—1500 mm, 秦岭和淮河大约为750 mm, 从大兴安岭西坡向西,经燕 山到秦岭北坡为500 mm,黄 河上中游约250—500 mm。 内蒙西部至新疆南部为100 mm以下。
(三) 陆生动物的渗透 压调节
有机体在陆地生存中面对的最严重问题之一是连续地 失水(皮肤蒸发失水、呼吸失水与排泄失水),使有机体 有可能因失水而干死,因而陆生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 各种减少失水或保持水分的机制。脊椎动物羊膜动物卵的 产生就代表了一种机制,使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能阻止 水的丢失,而允许脊椎动物去开拓陆地。
泽 泻
图片引自:
水芹菜 水蕹菜 茭 白
4 植物生产力
植物生产力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因为水既是植物细 胞的组成要素,又是光合作用的底物。在干燥地区, 初级生产力随降雨量的增加有近似的直线增长。而 在比较潮湿的森林气候中,生产力上升到平稳阶段 后不再升高。 一般来说,植物每生产1克干物质,需300-600克水, 但不同植物类型需水量不同,C4植物(如玉米、狗 尾草)比C3植物(如小麦、油菜)需水量少。 干旱是造成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