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尼日利亚交际礼仪用语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见面时礼仪的区别表格
中日两国见面时礼仪的区别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日见面时的礼仪差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礼仪规范,因此在见面时的礼仪行为上存在一些差异和特点。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在见面时的礼仪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和礼仪规范。
一、问候方式我国:中文见面时通常会用“你好”、“您好”、“你好吗?”等语言进行问候,通常以握手作为问候的方式,但在一些正式场合也会使用鞠躬的方式表示问候,尤其是面对长辈或者领导人的时候。
日本:日语见面时通常会使用“你好”、“您好”、“你好吗?”等语言进行问候,但问候的方式比较注重礼节性,通常使用鞠躬的方式,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鞠躬的深度也会有所不同。
二、穿着礼仪我国:中文一般在见面时会穿着正式的衣服,如西装、正装等,对于女性来说,一般会穿着裙子或者正装,但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也可以穿着休闲装。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时非常注重穿着礼仪,通常会选择正式的日本传统服装“和服”或者穿着西装进行见面,女性也会穿着正式的和服或者正装。
三、交流方式我国:中文在见面时交流比较直接,通常会用比较直接的方式进行交谈,对于不熟悉的人也会比较友好地介绍自己。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时会比较注重交流的礼仪,通常会比较谨慎地进行交谈,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立场,即便对方是年长的人或者地位较低的人。
四、礼物赠送我国:在见面时,中文通常会赠送礼物以示对对方的尊重,礼物的选择往往比较注重对方的喜好,并且在接受礼物时也会表达谦虚和感谢之情。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时也会赠送礼物,礼物的选择比较考究,通常会选择有寓意的礼物,并且在接受礼物时也会表达深深的谢意。
五、结束方式我国:在结束见面时,中文通常会用比较亲切的语言和姿态进行告别,如“再见”、“欢迎再来”等,如果与对方关系亲近,则经常会用拥抱的方式进行告别。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结束时也注重礼仪,通常会用比较有礼貌的语言和姿态进行告别,如“失陪”、“期待下次再见”等,除非与对方关系非常亲密,一般不会使用拥抱的方式进行告别。
社交礼仪:世界各地的社交礼仪之比较
社交礼仪:世界各地的社交礼仪之比较1. 介绍社交礼仪是每个文化中都存在的一部分,它反映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世界各地社交礼仪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并增进跨文化的沟通与理解。
2. 东方国家2.1 中国在中国,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
当与他人交谈时,适当保持一定距离并示以敬意。
重要的社交场合通常需要穿着正式,并注意用餐礼仪。
2.2 日本日本注重细节和秩序。
掌握正确的鞠躬方式以示尊重是必要的。
对于传统茶道、花道等活动,也有严格规定和礼仪要求。
2.3 韩国在韩国,传统的社交礼节包括寒暄问候、握手、微笑以及相互赞美。
餐桌上使用筷子和其他特殊器具需要注意正确使用方式。
3. 西方国家3.1 美国美国人注重自由和个人空间。
在社交场合,通常会互相握手并称呼对方的名字。
不同地区可能有一些小差异,但总体来说,美国社交礼仪相对开放。
3.2 英国英国注重传统和形式。
饭前要洗手,并使用正确的刀叉使用方法。
在正式场合,要注意周围人的行为与言谈,并避免引起冲突。
3.3 法国法国人注重文化和艺术,尊重知识和教养。
握手时要保持一定距离,并用法语称呼对方。
在用餐时,要了解基本的法国餐桌礼仪。
4. 其他地区4.1 中东地区中东地区注重尊重和礼貌。
在社交场合中,热情款待是必须的,通常会邀请客人品尝特色食物并享受茶或咖啡。
4.2 印度印度社交礼仪强调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穿着传统服装、鞠躬以示尊敬是印度人民之间常见的礼节。
5. 总结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交礼仪,了解并遵循当地的礼仪规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比较世界各地的社交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跨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评析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差异
评析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差异我国加入WTO已经三年多了,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
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商务礼仪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文化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文化背景不同的各国企业走到一起,而往往由于商务礼仪的细微之差,有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一败涂地。
因此,在与他国企业进行商务活动之前,就必须了解跨国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中国的主要商务礼仪在用餐过程中,谈话焦点应该集中于对厨师的大力恭维;社会交往一般要比约定时间稍微早到一些;在餐馆用餐,避免谈到疾病、死亡或者不幸事件,因为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中国人在讲话过程中不做夸张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而且不欣赏别人做出类似动作;送礼很重要,而且要仪式化,礼物的价值不要太高,否则会使中国人尴尬甚至拒绝礼物;中国人收礼之前先要拒绝若干次,所以送礼的人一定要坚持,直到中国人接受为止;接受邀请去中国人家里做客时一般要带礼物,可以是水果、糖或者从本国带来的纪念品;互相介绍相当正式,中国人一般是用点头或者轻微的鞠躬作为打招呼的方式,不过握手还是最常见和恰当的;如果受到意外的鼓掌欢迎,最好是以鼓掌来回敬;约会必须提前确定;在商务和社交中必须准时,准备好足够数量的名片,最好一面是英文,一面是中文;在正式文件和谈话中提到中国时,应该使用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你在访问中会被邀请参加宴会,但在用餐中一般不谈商务,如果可能,最好回请;商务着装偏保守,男士应穿西装、打领带,女士应穿套装、裙子或裤子也可。
二、日本的主要商务礼仪进日本人家的时候,一般来说要脱鞋,将鞋尖对着门口的方向,可模仿主人的动作;大部分日本人在谈话时避免与对方目光对视;使用筷子吃饭时,不要用筷子指人,也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碗里;在与日本人交谈时,只有你确认对方已经结婚并有孩子的情况下,才可问及对方的配偶和孩子,如果向没有结婚或没有生育的人问候配偶和孩子,会让日本人感到尴尬;如果被邀请到日本人家做客,一般可以带巧克力、饼干或者糕点作为礼物,最好在大超市购买礼物,并且包装;给日本人送礼时,日本人一般不会当面拆开礼物;鞠躬是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传统习惯,但也习惯握手,如果对方向你鞠躬,你也要向对方鞠躬,深度应与对方相当或稍微深一些;与日本人见面时使用敬语,比如与山田先生见面时应该称对方为“山田桑”;在第一次见面时递上名片,名片最好是用日语和英语双语。
打招呼要注意中外差异
记者发现 穷追不舍的“Hello”让⼈不感冒 见到⽼外,不再是令我们感到新奇的事了。
学校⾥、公园⾥,到处都可以见到⾦发碧眼的外国友⼈,经常可以听到⼀⽚“鸟语花⾹”。
礼貌地向他们问好,成了⼀种⽣活习惯。
但,情况发展⾄今,似乎有些过了⽕。
相信⼤家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各⼤公园、景点,那些⼿拿商品追着⽼外“Hello”、“Hello”喊个不停的⼈,还有那些见到外国朋友很兴奋,热情洋溢地和⼈家不停打招呼的游客。
这些热情和兴奋,还真是让⼈有些吃不消。
做这期选题的时候,记者在故宫、天坛等公园⾥观察了⼏天的时间,和⼀些带国外团的导游聊天时,他们告诉记者,有些⽼外其实对⼀些中国游客那些半“挑逗”性质的打招呼很不感冒。
⾄于对那些穷追不舍的游商,他们更是有些⽆可奈何。
厕所遭遇的“Hello”热情 在北京的各景点都能遇到成群结队的外宾,⽽他们的后⾯往往跟着⼿持各种廉价商品的⼩贩,⼀⽚“Hello”声中,图的⽆⾮是能引起⽼外的注意,趁机蒙个⾼价。
殊不知这种⾏为⼤煞风景,让外宾不胜其烦。
虽然有执法部门的严格管理,但这些⼈往往采⽤游击战术,不知什么时候从⾓落⾥窜出来了,⼀边“Hello”,⼀边恨不能把商品举到外宾脸上。
最让⼈不可忍受的是尾随好长⼀段路,死缠滥磨不买不休。
更有甚者晚上也不闲着,就扎在宾馆饭店门⼝,⿁魅般⼀句“Hello”,吓得⽼外落荒⽽逃。
再有,旅游景点⾥有些游客在和⽼外打招呼时,有时会表现得很过⽕,让⼈感觉不舒服。
⼀位国旅的导游苏⼩姐告诉记者,她的团友曾告诉她,⼀次在上厕所时,⼏个带着孩⼦的中国妇⼥,⼀直笑着指着这位外国游客对孩⼦说些什么,惹得那个孩⼦⼀直盯着⼈家看,还不停咯咯地笑。
然后这些中国游客还有些亢奋地“Hello”、“Hello”地对她摇头摆⼿地“打招呼”,让这个外国游客感觉⾮常尴尬不舒服。
苏⼩姐⽆奈地说,这种半挑逗性的打招呼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尤其是在⼀些外地新开旅游路线或农村游中,常有这种现象。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探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探究摘要: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沟通、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我们在交流沟通之间,准确用语,避免出现言语上的错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就以中日国家来说,两国跨文化交际之中言语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如寒暄、邀请、请客、致谢等均会用到,但是如若出现用语错误,则会影响国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印象。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明确中日双方的用语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本文将依据语用学及言语行为理论,就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言对比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更加顺利的展开中日国民交流、交际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中日跨文化;文化交际;言语行为;用语对比虽然,日本文化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得两国之间文化习俗很是相同或相近,但是从中日两国人民言语行为上来看,两国人民的言语行为表现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为了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良好的、顺利的展开,在外语教学实践之中,应当注重加强用语对比,说明中日寒暄、致谢、邀请等语言行为上存在的差异,那么在交流与沟通之中,能够真正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含义,正确应答,使得双方的交流融洽、愉悦。
所以,加强中日语言行为的语用对比是非常必要的一、中日寒暄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但从“寒暄”言语行为来看,中日国家的语用习惯就有很大不同。
我们只有深入的研究与对比中日言语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中日国家文化,那么中日跨文化交际将更加有意义的寒暄语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是用的询问对方的安康、起居、冷暖及心境的体贴性言语,看似多余,但实则是良好交际的开端,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
当然,因为不同国家特定文化使然,才使得不同国家寒暄的方式不同,如中国国民之间或与其他人寒暄,习惯用语是“你吃饭了吗”,这作为一种常用的寒暄方式,在其他不懂中国文化的国家来看,更像是在邀请自己吃饭,这容易引起误会。
而日本国民之间或与其他人寒暄,往往会以“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等为话题,如“それは�_かに�叭帐瞍�ったです”(每天都好热呀),“本当に暑いですね”(真的好热呀)。
中国与日本礼貌语言用语异同分析-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国与日本礼貌语言用语异同分析-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礼貌用语是维持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能在合适的语境正确地运用礼貌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礼貌语言文化是必要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貌文化丰富发达,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拥有丰富的汉语礼貌语言。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以礼仪着名。
同处在东方儒家文化圈,中日两国在礼貌语言以及礼貌文化上有非常多相似之处,两国人民进行交际时,在这些相似的地方能很好地理解彼此,可是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不相同的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貌语言,这些礼貌语言在用法上虽有相似,可更多的是两国文化体现出的不同,这便是本文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
第一部分为绪论之文献综述部分。
在文献综述这部分,第一讨论此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详细地叙述国内外对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这个平台上,将汉日礼貌用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与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相比,汉日礼貌用语的相关研究少多了,所以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部分为礼貌用语的概论。
这部分叙述了礼貌用语的理论支撑,礼貌用语的定义、功能、特点以及形式。
其中,礼貌用语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感谢语、道歉语、敬语以及寒暄语。
第三部分就分别从这五类语言展开分析中日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这是本论文着重研究的部分。
第一类是中日感谢语的对比研究。
重点介绍了汉语感谢语用责备和关心的方式来表达感谢的特点以及日语感谢语用道歉来表示感谢的习惯。
然后论述了中日感谢语文化。
第二类是中日道歉语的对比研究。
汉语中直接表达道歉的词语寥寥无几,笔者重点介绍了对不起和不好意思,并挖掘为什么直接道歉语这样稀少的原因,这与中国人爱重面子的心态有关。
跟中国相反,日语中的道歉语特别多,它们使用的范围广,使用的频率高。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
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
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
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
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
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
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礼貌是人们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态度。
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但礼貌与尊重他人的原则在各个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在问候和道别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这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关注他人健康的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问候“你好吗?”或者是“最近怎么样?”这种问候方式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最近的情况。
在感谢和道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感谢用语是“谢谢”,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thank you”来表示感谢之情。
在道歉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道歉用语是“对不起”或者“不好意思”,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I’m sorry”来表达道歉之意。
在请求和邀请方面也有一些不同。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请求,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直接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邀请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邀请用语是“请你来...”,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Would you like to come...”来表达邀请之意。
中西方在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尊敬的称呼来称呼长辈和陌生人,比如“先生”、“女士”等。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来称呼他人,而不加任何修饰词。
这显示了中西方文化中对长辈和陌生人的态度和尊重程度的差异。
中西礼貌用语在问候和道别、感谢和道歉、请求和邀请以及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虽然存在这些差异,但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的原则,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友谊。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待交际和表达礼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
一、中西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1.中西礼貌用语的语言特点在西方文化中,使用礼貌用语时通常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词语。
在交往过程中会不断重复这些词语,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在西方文化中,这些词语的重复使用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尊重的体现。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体现。
比如在问候方面,中国人会使用“您好”、“您辛苦了”、“回家路上小心”等表达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而在使用“谢谢”时,中国人也更倾向于使用更加正式的表达方式,比如“多谢您的帮助”、“非常感谢您的款待”等。
2.中西礼貌用语的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礼貌用语的频率相对较低。
中国人更注重言下之意和真诚的表达,对于过分频繁地使用礼貌用语并不看重。
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更注重的是通过行为和言语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主要源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社会文化对礼貌用语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人情味的社会文化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加注重形式和规范。
西方人注重礼貌和礼仪,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倾向于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内进行,不同场合和不同社交对象会有不同的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
西方文化也更注重礼貌用语的频率和重复。
2.中西礼貌用语的社会文化影响中西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往中,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礼貌用语习惯。
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中日两国寒暄文化的差异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中日两国文化渊源流长,针对中日两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又差异较大的寒暄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最基本的文化常识,应该被广泛理解、相互认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达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文化往来频繁,90年代开始日本跨国企业陆续进驻中国,近年来中国赴日留学的人数已突破10万,占外国留学生比例的40%,同时,日本作为“最想去旅游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触到日本文化。
在日益频繁的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在中日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越来越重要。
说到日本,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想起彬彬有礼这个词,很多人想起鞠躬。
的确在日本,在打招呼、道歉、送别、欢迎等很多场合都会看到日本人惯用的鞠躬礼,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社会、日本人的一个重要问候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伯恩,曾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交流的结果,语言仅占7%,语调语速占38%,表情和动作所占的比55%,可见肢体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因此,了解日本人的鞠躬礼仪,能在中日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更好地了解日本人的行为语言,从而促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本文从中日两国的问候礼仪、使用场合、历史文化渊源来对比分析,提供一些在中日两国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参考信息。
一、日本人鞠躬的主要分类和适用场合日本人鞠躬有个“度”,也就是鞠躬时弯腰的角度,很有讲究,而且每一种特定的角度都有自身的含义。
日本人鞠躬分为:示意礼15°(会釈)、敬意礼30°(敬礼)、最尊敬礼45°(最敬礼)三类。
示意礼15°,鞠躬时上半身微微倾斜15°左右,是平时常用的普通问候。
主要是用于熟人或者朋友间打招呼、上下班问候、进入退出,或者楼道、社内行走中与他人擦肩而过,以及上下电梯时对同乘电梯的人,以示友好,能给人一种很有礼貌的印象[1]。
国际礼仪对比:全球不同地区的礼仪差异
国际礼仪对比:全球不同地区的礼仪差异在当今全球化社会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礼仪作为人们社交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就全球不同地区的礼仪差异进行比较和探讨。
亚洲地区中国中国礼仪历史悠久,注重尊重和谦逊。
在社交场合,人们通常会进行握手、点头或鞠躬等礼节,尊重长辈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传统。
此外,传统的饮食礼仪、茶道、书法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礼仪形式。
日本日本礼仪注重细节和规定,礼貌和尊重被视为社会准则。
日本人在交往中会进行深深的鞠躬,用语言和手势表示尊重。
在餐桌礼仪方面,日本人会使用筷子,并重视准时与分享食物。
欧洲地区英国英国人的礼仪讲究规矩和传统,尤其注重礼貌与待人接物。
在英国,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同时英国人喜欢道谢和称赞他人。
在餐桌礼仪方面,用餐时英国人通常使用刀叉,并遵守并尊重用餐礼仪。
法国法国是一个讲究仪态和优雅的国家。
在社交场合,法国人会进行亲吻脸颊的问候,这是他们之间常见的礼节。
此外,法国人也非常注重服装和外表,在正式场合要穿着得体。
在餐桌礼仪方面,法国人重视餐桌谈话和交流,注重美食的品味和享受。
非洲地区尼日利亚尼日利亚是个多民族多样性的国家,因此礼仪也多种多样。
在尼日利亚,人们通常会进行握手问候,尊重长辈也是尼日利亚文化的体现。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中,诚实和直率也是重要的价值观。
南非南非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礼仪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社交交往中,南非人通常进行握手和拥抱等问候方式,同时注重互相尊重和友好相处。
在餐桌礼仪方面,南非人偏好用叉和刀,尊重主人安排的餐点。
结语通过对全球不同地区的礼仪差异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社交交往中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尊重他人、遵守当地的礼仪习惯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条件。
深入了解各地区的礼仪差异,对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日商务礼仪对比之寒暄礼仪对比
18中日商务礼仪对比之寒暄礼仪对比杨晓杰 赵怡柔安徽理工大学摘要:寒暄是交流的基本礼仪,尤其在商务场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寒暄会给职场评价和信赖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商务经历。
在本文中,将中日商务寒暄礼仪进行对比分析。
加深对中日商务礼仪的了解。
关键词:商务礼仪;寒暄语;寒暄方式;对比在中日企业商务交往中,寒暄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说寒暄是商务礼仪的基础。
初次见面时的寒暄甚至可能左右此后的信赖关系。
也可以说人际交往是从寒暄开始也是从寒暄结束。
在商务交往中寒暄也是构筑圆滑的人际关系的润滑油。
对大多数人来说,因为寒暄已经成为了空气一样的存在,所以便不太重视寒暄礼仪。
但是,不要忘记寒暄是商务礼仪的基础,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虽然寒暄是不分国家、文化和民族的世界共通的行为,但是在寒暄方式上却各有不同。
寒暄礼仪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寒暄语和寒暄方式。
中日企业寒暄语对比在日语中,寒暄用“挨拶(あいさつ)”这个词来表示。
“挨拶”这个词起源于佛教禅宗的“一挨一拶”。
有敞开心扉去接触,相互认同、相互信任的意思。
在重视人际关系的茶道中,“一挨一拶”被定义为精进的基本。
也有能坦率地打招呼,是人类本来的姿态,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这样的教诲。
日本公司内部寒暄用语:①早晨上班时: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②外出时/回公司时:行ってまいります/ただいま戻りました③同事外出回公司时:おかえりなさい/お疲れさまです④同事以外的人外出回公司时:お疲れさまです⑤下班时:お先に失礼します⑥上司或同事下班时:お疲れ様でした日本公司外部寒暄用语:①拜访客户时: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②进入客户办公室时:ごめんください/失礼いたします③接受委托时:かしこまりました/承知いたしました从上可知,日语的敬语体系是非常发达的。
面对不同人用不同的措辞,是敬语的一大特点。
敬语是在古代的身分制社会中,作为表示上下关系的专用形式而产生的。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中西礼貌用语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表达彼此尊重和友好的话语和表情。
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用语中,存在许多的差异。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语言、手势和行为方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语言方面:在中文礼貌用语中,常常使用“您好”、“对不起”、“请问”、“谢谢”等表达方式。
这些词语在中文中是相对正式的表达方式,在日常交谈中也被广泛使用。
例如,当遇到陌生人时,我们通常会使用“您好”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而“对不起”和“谢谢”则是用于表示歉意和感谢的常用用语。
而在西方礼貌用语中,常用的表达语言有“Hello”、“Excuse me”、“Please”、“Thank you”等。
这些词语也是相对正式的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被广泛使用的。
例如,当询问某个信息时,我们通常会使用“Excuse me, may I ask…”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表示礼貌。
手势方面:在中文礼貌用语中,面带微笑、礼貌道别、握手等都是常见的礼貌手势。
例如,在中国,握手是一种表示友好和尊重的常见礼仪。
当与长辈或者同事等人见面时,握手是一种礼貌行为,可以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行为方面:在中文礼貌用语中,礼让别人、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都是常见的礼貌行为。
例如,在中国,礼让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
让座、拦门、借笔等都是小小的行为,但都能让人感受到尊重和关心。
总体来说,中西礼貌用语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含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手势和行为方式。
无论是哪种文化礼仪,都是在表达人们对彼此的尊重和友好的情感。
因此,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应用适当的礼貌用语来表达我们的尊重和友好。
中国和尼日利亚交际礼仪用语对比研究
中国和尼日利亚社交礼仪用语对照研究跟着全世界一体化的升温 , 各国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亲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也在不停的扩大中。
作为留学中国的一名尼日利亚学生, 深切感觉到中国文化的广博精湛 , 同时两国之间的文化矛盾也是很显然的, 现为了促使两国之间的沟通与发展 , 减少文化矛盾 , 本文将进行 : 中国和尼日利亚来进行它们俩社交礼仪用语对照研究。
当你走开熟习的领土 , 踏上另一段旅途 , 或是留学或是旅行 , 去认识新的文化是特别必需的。
不一样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风俗, 比方 :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 你会常常看到公交车上给老人儿童让座的状况 , 可是在尼日利亚 , 不论是儿童仍是老人 , 他们都更为重申个体的存在 , 不喜爱被人搀扶 ; 在中国 , 每当和朋友们出去结账时 , 大家都会争着抢着买单 , 而在尼日利亚 , 一般都会推行 AA制; 中国的文化倡导谦逊 , 当收到夸奖是 , 都会自谦说“哪里哪里” , 不一样于中国文化 , 尼日利亚在接受夸奖时 , 会表达感谢 , 直接说“感谢”等等。
当我们碰到了异国文化 , 如何办理才更为稳当呢 ?如何才能做一个文明的友善使者呢 ?第一 , 我们应当怀着包含的态度。
在接遇到不一样形式的文化时 , 尊敬他国文化应当是第一位的 , 用客观且同等的心态来对待别国文化 , 也要擅长虚心接受他国文化的优点和优点 , 扬长避短。
其次 , 在尊敬他国文化的同时 , 也可合时的倡导本国文化 , 让世界也来能够认识自己国家的文化 , 互相尊敬 , 互相学习。
让屡次的世界交往变得更为和睦。
世界上 , 不一样国家和不一样民族之间的民俗习惯是不一样的 , 此中会关系到 :打招呼、待客、拜见、衣食住行、送礼、节庆、礼仪等各个方面。
为了更防止跨文化社交差别的矛盾 , 我们在第一部分说了中尼打招呼的方式而后分清楚这两个国家的差别。
在第二部分我们认识了中尼会面介绍的不一样方式, 经过这双方式能够发现尼日利亚人不会随意握女生的手应当等女生先伸手而后握可是中国是男女都能够先伸手握对方。
中外礼节语言有何不同之处
我们竖起大拇指通常表示赞赏,但在希腊、俄罗斯、非洲西部等地方,则是不礼貌的动作。
其实,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乃至不同的方言或行业,都有其礼节语言和禁忌。
所以,当我们身在外地时,必须“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否则贻笑大方,使自己尴尬之余,亦可能耽误大事。
中外礼节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谈话、手势、表情语以及禁忌等方面。
谈话在中国内地,问一个人的工作、工资、婚姻、政治倾向等十分正常。
但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强调个人权利、价值及隐私,所以一切有关他人的身体、疾病详情、工资、财产、年龄等私人的问题,都不该追问或打听。
东方人常会问“最近身体好吗?”,但西方认为这样问会招致疾病和事故,如果这样问他们,他们也会礼貌地回答“谢谢!”、“您看呢?”来敷衍;东方人获得荣誉和鼓励,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还很不够!”,西方人则会说“谢谢!”、“谢谢你!”、“蒙你夸奖,多谢!”等,乐意地接受他人的赞赏。
手势语在中国,大拇指上伸,是赞美之意;在尼日利亚,是欢迎远方客人;在日本,是男人、你的父亲之意;在美国、墨西哥、荷兰、斯里兰卡等国,表示祈祷幸运。
小拇指向上伸,在中国,表示微不足道、小之意;在日本,表示女人;在菲律宾,表示小孩;在缅甸和印度,则表示男士想上厕所。
手指贴嘴,在中国、俄罗斯,表示不要说话;在危地马拉印第安人中,则表示继续说下去之意思。
手指挨喉咙,在中国及日本,表示斩首、死亡、被开除或解雇;在俄罗斯,则表示吃得太多、很饱、不能再吃。
向上伸食指,在中国,表示数目,指一、一百、一千等整数;在美国,则表示稍候片刻;在缅甸,表示请求别人帮忙;在中东,用食指指东西是不礼貌的。
表情语点头,在大多数国家,表示同意,在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则相反,表示否定、不同意,摇头反而表示同意。
扬眉毛,在美国,表示见到美女;在秘鲁,表示请你付款;在汤加,表示默许。
眨眼,在意大利,表示赞同对方的幽默说话;在台湾,是不礼貌的行为;在澳洲,向女性眨眼是极大的失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尼日利亚交际礼仪用语对比研究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升温,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在不断的扩大中。
作为留学中国的一名尼日利亚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两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也是很明显的,现为了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减少文化冲突,本文将进行:中国和尼日利亚来进行它们俩交际礼仪用语对比研究。
当你离开熟悉的国土,踏上另一段旅程,或是留学或是旅游,去了解新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比如:尊老爱幼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你会经常看到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的情况,但是在尼日利亚,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他们都更加强调个体的存在,不喜欢被人搀扶;在中国,每当和朋友们出去结账时,大家都会争着抢着买单,而在尼日利亚,一般都会实行AA制;中国的文化提倡谦虚,当收到表扬是,都会自谦说“哪里哪里”,不同于中国文化,尼日利亚在接受表扬时,会表达感谢,直接说“谢谢”等等。
当我们遇到了异国文化,怎样处理才更加妥当呢?怎样才能做一个文明的友好使者呢?首先,我们应当怀着包容的态度。
在接受到不同形式的文化时,尊重他国文化应当是第一位的,用客观且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别国文化,也要善于虚心接受他国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取长补短。
其次,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也可适时的提倡本国文化,让世界也来能够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让频繁的世界交往变得更加融洽。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其中会关联到:打招呼、待客、拜访、衣食住行、送礼、节庆、礼仪等各个方面。
为了更避免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冲突,我们在第一部分说了中尼打招呼的方式然后分清楚这两个国家
的差异。
在第二部分我们了解了中尼见面介绍的不同方式,通过这两方式可以发现尼日利亚人不会随便握女生的手应该等女生先伸手然后握但是中国是男女都可以
先伸手握对方。
还有在第三部分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会让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容易误会彼此。
就是拜访的问题,在尼日利亚拜访的时候要提前告诉主人中国也是但是不一样的地方是尼日利亚有一天不能拜访,这个问题我们在论文里头说清楚了。
在第四部分我们为了解决送礼物带来的误会我们将论文说了中尼送礼的方式然后送
什么样的礼物。
因为在中国有一些禁忌有些礼物不能送,比如:钟表,送鞋,不能送伞,不能送蜡烛等等。
在第五部分,为了解决待客会造成的问题我们将论文了解清楚了然后进行分清楚了这两个国家怎么待客和做客。
世界上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具有相当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
不同的文化观念以及不同的文化形式,正式展示了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间的独特的文化习俗,世界文明的丰富多彩正式由这样很多的独特文化构成的。
独特也就造成了差异,造成了在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迥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差异,尊重独特的文化习俗,在实际的交往中也应当着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