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鉴赏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如下: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春夜洛城闻笛》作品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是一首朴实、深情的诗歌作品,全诗九句,每句四个字,形式简洁而又有力。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故园的眷恋和重视。

何人不起故园情,乡思久伴别离行。

愿续白头多岁月,来时陪尔散花香。

家有红袖挥春笔,心存黄土话桑麻。

不忘初心情更坚,归来仍是故乡人。

首句“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当人远离故园时,难免会怀念远方的亲人、朋友和故乡的景象,因为家乡是情感的源泉,是我们回忆往昔、感怀人生的精神支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爱自己的故乡。

第二句“乡思久伴别离行”,表达了诗人对乡愁的感受,当你离开了那个熟悉的地方,经年累月的思念就像一道道波浪般袭来,思念之情难以言表,每分每秒都是对故乡的无尽眷恋。

第三句“愿续白头多岁月”,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的关爱和珍惜。

人生苦短,岁月匆匆,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愿陪伴彼此,不离不弃,共度更多的时光。

第四句“来时陪尔散花香”,表现了诗人对亲友深情的关爱和思念,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要忘记回家看看,和亲人朋友一起分享生活和快乐。

第五句“家有红袖挥春笔”,表现了诗人对创作和文学的热爱,作者想着故乡,心中便有了灵感,他挥动笔尖,写下了关于家乡的诗篇,让家乡的美景与人情味儿传颂四方。

第六句“心存黄土话桑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土地和产业的热爱,家乡的土地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多年,我们的心中便积累了很多的情感和感悟,也忘不了家乡的桑麻之美。

第七句“不忘初心情更坚”,表达了诗人对于“初心”的崇高追求和自我提高的决心。

在外漂泊了很久,心中仍旧牵挂着故乡,这份情感激励着自己不忘初心,坚持自我追求,更加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第八句“归来仍是故乡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归的决心,家乡依然是自己的根,不论生活中走了多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出生地和亲人朋友,不断归来,就是为了弥补离别所带来的思念和遗憾。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春夜洛城闻笛》。

先来看这首诗的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它生动地描绘出笛声不知从何处悄然传来的情景,仿佛是在不经意间,这悠扬的笛声就钻进了诗人的耳朵。

“飞”字则赋予了笛声灵动之感,仿佛它具有了生命,能够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空气之中。

这一句以问句开篇,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禁想要探寻这神秘笛声的来源。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句境界顿开。

那悠扬的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春风本是无形之物,但在此处,却仿佛成了笛声的传播媒介,将那美妙的声音带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满”字,尽显笛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让人感受到这笛声的无处不在。

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了洛阳城在春夜中的宁静与祥和。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是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曲往往寄托着离愁别绪。

诗人在这个春夜听到了这饱含离愁的曲子,心中的情思也被悄然勾起。

这里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闻折柳”这一动作,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深愁绪。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由自己的感受推及到众人,发出了深情的一问: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的笛声,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不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而是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共同的心声。

整首诗以笛声为线索,从“暗飞声”的神秘,到“满洛城”的传播,再到“闻折柳”的触发,最后到“故园情”的迸发,情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诗人没有刻意去渲染思乡的愁苦,而是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描绘,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

李白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真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诗歌鉴赏

此夜曲中闻折柳诗歌鉴赏

此夜曲中闻折柳诗歌鉴赏一、原诗及背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城,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悠扬笛声。

二、诗句解析。

1. “谁家玉笛暗飞声”- 这里的“谁家”很有趣,就像是在问“这是谁家吹出来的笛子声呀”,给人一种突然听到声音,然后好奇声音来源的感觉。

“玉笛”呢,可能不是真的说笛子是玉做的,就是形容这个笛子声音很美妙,像玉一样珍贵、清脆。

“暗飞声”就很形象,这个笛声好像是偷偷地飞过来的,因为诗人可能一开始都没注意到声音从哪里来,就突然听到了,就像声音自己悄悄地钻进耳朵里一样。

2. “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个笛声随着春风飘散,然后充满了整个洛阳城。

想象一下,春风就像一个快递员,把笛子的声音送到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满”字用得特别好,感觉整个洛阳城都被这悠扬的笛声给笼罩住了,不管你在洛阳城的哪个地方,都能听到这个声音。

3. “此夜曲中闻折柳”- 重点来了,“折柳”。

在古代,“折柳”可是有特殊含义的,它代表着送别。

因为“柳”和“留”同音,人们送别亲友的时候就会折柳相赠,表示挽留的意思。

所以当诗人在夜里听到这首包含着“折柳”意象的曲子时,就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就好像是一个开关,一下子就打开了他思念家乡的那扇门。

4. “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一句是很自然的情感延伸。

诗人听到“折柳”曲,自己就思念起故乡了,然后他就想啊,像这样听到这么能勾起思乡之情的曲子,谁不会思念自己的故乡呢?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情感,用这样一个反问句,就更加重了这种思乡情感的普遍性和感染力。

就好像在说,我都这么想家了,你们肯定也和我一样。

三、整体赏析。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的来源和传播,先声夺人,引起读者的好奇。

然后后两句直接点明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这种由景到情的转换非常自然流畅。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李白虽然是个很潇洒的诗人,到处游历,但是在异乡听到这样充满离情别绪的曲子,还是会忍不住想家。

七年级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翻译、习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翻译、习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翻译、习题(带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笛声悠扬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故乡的情感。

【翻译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解释词语】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简答题】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4.“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5.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 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 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 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 之情。
回顾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 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 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 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 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 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 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 梁鸿,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 鹃。”
战乱频繁
山长水阔
人们思乡缘由
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Hale Waihona Puke 因梦寄情(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 先要仔细阅读作品。从标题、作者、诗 文到注释,都要反复咀嚼,力求从整体上把 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和表达技巧。
二、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诗歌形象指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意境, 也包括人物形象。感受形象的方法是抓住意 象、意境的特征和情景的交融,从而理解其 中寄托的思想感情。要注意的是诗歌中主人 公的形象的塑造往往和写景结合在一起,所 以我们既要注意对人物的描写,又要注意意 象的描写。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

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

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

(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二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鉴赏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鉴赏

回乡乐 王维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见情感之四——闺中怀人
子夜吴歌(李白)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 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 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 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 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 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 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 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 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这首民歌气味很 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 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即使有第二故乡之说, 两三个也已经是极限了,而诗中处处是故 乡之说则远远超出了极限, 实属荒诞;但 因为在醉乡之中,此说又颇为合理。而一 旦酒醒后,其思乡之愁则肯定更为强烈。 诗人浓烈的乡愁在频频举杯中反而深藏不 露了,而深藏不露的愁情却是“举杯消愁 愁更愁”。
• 双鲤:代指书信 •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 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 怀乡、思人。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思 乡 怀 人 类 诗 歌 鉴 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 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 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 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 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阳城闻笛源自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背景: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

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

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

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

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

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思乡怀人诗鉴赏

思乡怀人诗鉴赏

(二)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 深,这两个字是 湿 、 寒 。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 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 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 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何人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 思念亲人: 征人思乡: 闺中怀人: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闺中思人; 宦游不归;
感时生情
这些诗歌是怎样表现思乡这个主题的?
• 闻雁 • 韦应物 • 故园渺何求,归思方悠哉。 •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问题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总结:借助典型意象表现思乡主题
• 借助典型意象表现思乡主题的,典型意 象还有月、笛、夕阳、芳草等 • 答题关键点: • 典型意象的特定含义,典型意象与思 乡之间的关系要交代清楚.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 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 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 都从这凄婉的想象中流出,两 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为月夜独有。
现思乡主题(感时伤情)
• 总结
诗歌表现思乡主题的方法
• 借助典型意象表现思乡主题(托物传情 ) • 借助写梦表现思乡主题(因梦寄情) • 借助写景表现思乡主题(触景伤情) • 借助特定时期表现思乡主题(感时伤 情) • 其他:借助 书信 细节描写 从想象对方思

思乡怀人诗鉴赏

思乡怀人诗鉴赏

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归纳特点一)思乡(亲)缘由: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二)情感类型古代思乡怀人诗词一般表达客处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厌倦战争,思念家乡,怀念亲友,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1.月——思乡的代名词。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4.鹧鸪——羁旅乡愁5、柳①、“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6.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2.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3)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7.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

“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8.双鲤:代指书信。

9.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10.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代思乡诗训练与赏析

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代思乡诗训练与赏析

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代思乡诗训练与赏析
陈宝祥
【期刊名称】《新高考(高三语数外)》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人们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常常不得不抛妻别子,远离双亲,转徙漂泊异域他乡。

这一去,青山隐隐,流水迢迢,却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

游子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亲人、闺中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浪子和戍守边疆的征人产生思念之情。

我们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诗。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陈宝祥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代思乡诗训练与赏析 [J], 陈宝祥
2.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的教法初探 [J], 徐梅花
3.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思乡曲--余光中《乡愁》一诗赏析 [J], 王姣
4.浅吟低唱思乡曲血浓于水爱国情--余光中《乡愁》诗赏析 [J], 刘桂娥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主题美文阅读赏析 [J], 刘永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之迟辟智美创作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词释义】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玉笛:精美的笛.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故园:指故乡,家乡.【参考译文】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东风,飘满整个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摘要题解】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演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从而引起思乡之情.【文本赏析】此诗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震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东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震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暗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热爱故乡是一种高尚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份,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处所.【佳句集锦】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2、山随平野尽,江入年夜荒流.——《渡荆门送别》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把酒问月》5、仰天年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 见 情 感 之 三 怀 念 故 国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国殇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 永不能忘。
乡愁 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 9.笛、箫、笙shēng、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相思之 情和内心的孤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 10.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 11.注意一些特殊的节日 比如除夕、元宵、中秋、重阳 等,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谢谢!
• 乡愁
•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 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 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 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 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古诗中常见意象
1.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夜月 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鸿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心正 无限,一雁过南楼” 3.表现“漂泊”之感,如浮云、浮萍、飞蓬、孤雁、 沙鸥、船等。“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亲朋 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 情”。 4.鹧zhè鸪gū鸟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 行” 5.秋风、秋霜、衰草、夕阳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 封。”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 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 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qi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第一句交代了行军的地域、季节、气候, 渲染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借具有 “离别悲伤之意”的《行路难》曲,创造 了一个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第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出这片笛声的 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 这首诗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并将难 言而不尽的思乡之怨完全包容于其中。
天苍苍, 海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这是于老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 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 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 唱。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 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 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思 乡 怀 人 的 缘 由
1.连年征战,久戍不归(边塞诗); 社会动荡,亲人离散。
2.官场失意,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3.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渴望团圆。 4.滞留旅途,孤单寂寞。 5.景似故乡,触景生情。 6.交通不便,通讯落后。
思乡怀人诗常见情感
常见情感之一——羁旅愁思 常见情感之二——征人思乡 常见情感之三——怀念故国 常见情感之四——思念亲人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思 乡 怀 人 类 诗 歌 欣 赏
无论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白居易的“望阙云遮眼, 思乡雨滴心”,还是高适的“故乡今 夜思千里,鬓愁明朝又一年”都是那 么意境幽远,情真意切,借月借雨借 鬓把无形的乡愁有形化,让人别有一 番滋味在心头。余光中的愁绪化作成 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就是亲情,思 念就是乡愁。席慕容却把乡愁比拟为 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的思乡之情以游子眼中所见之景来 烘托,景物带有哀愁的色彩,衬托的是 思乡的哀情。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三句写日暮时分,苍苍茫茫,旷野无限,放眼望去,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第四句写夜已降 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 人是那么近(低和旷,近和清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 有人在舟中才领略得到。 本诗寓情于景,写景抒情。作者孑然一身,面对这四野 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 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 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
常 见 情 感 之 四 思 念 亲 人
——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6.捣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 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 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 “明月楼高休 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莼chún鲈lú之思:典出《晋书·张翰hàn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 思念家乡的美味莼菜和鲈鱼,便毅然弃官归乡, 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 语。后来文人以“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 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jǐn先生谢赠鲜味》诗: “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ōu海土生香。眼前点 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常见情感之二——征人思乡
• 调笑令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 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 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是一首写边地生活的诗,“愁绝”为一篇之骨,也 是全词的眼睛,从“眼睛”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出词作 所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而以上写“边 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 景。边草茫茫,雪盖黄沙亘远无垠,读来自然感觉到 戍边环境的恶劣凄凉;明月最相思,偏是故乡明,写 明月自然将守边士兵思乡之情表达了出来;所以便有 了收笔的“胡笳一声愁绝”,点明主旨。
常见情感之一——羁旅愁思
枫桥夜泊(张继)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 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 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 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 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 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 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