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绘画美

合集下载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王维多才多艺,兼擅诗歌、绘画和音乐。

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数量最多、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

王维善于将画家的笔法巧妙灵活地运用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从而使其山水田园诗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一、王维诗作构图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将他的诗、书、乐、画兼擅的艺术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画”。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经营位置”和布局构图。

王维以画人诗,遂使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序,富于图画美。

如《终南山》诗在“连山到海隅”的崇山峻岭之中,平添“隔水间樵夫”这一笔,是以小衬大,更“见山远而人寡也”(《唐诗别裁》卷九)。

又如“云里帝城双凤朗,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将“双凤阂”置于“云里帝城”的背影之间,更显其巍峨壮观;把“万人家”置于雨中春树的氛围之中,愈见京都的繁华富庶和春意盎然。

绘画艺术构思讲究虚实相间,常留虚白,供读画者再创造。

王维深谙此道,不仅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状大江浩渺,山色空蒙,,有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二、王维诗作色彩美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的吸取了绘画的长处。

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画面,使景物跃在纸上情态飞动。

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

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沾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婀娜迷人。

经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其整体色调偏于暖湿。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作者:周波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4期王维山水田园诗多半作于人生后期。

由于社会政治黑暗,诗人生活经历的坎坷和他思想的局限等因素,诗中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主要倾向是消极的。

他的一些表现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一些意境开阔、气魄雄伟以及反映田家生活情趣的作品则属于肯定范围的。

这类诗的艺术特色,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

王维的这类山水田园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叙事往往从大处落墨,简约而宏深,纲举目张,荦荦大方;写景不求词藻华美,多用白描,注意层次的对比和色彩的和谐,特别善于捕捉客观景物的形象物征和动态,淡淡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图画,表现一种意境;抒情以构思的精巧和语言的新鲜见长。

他的这些艺术特色从古到今都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其中最有代表性,评论最得体的还是宋朝的文坛领袖苏东坡。

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见《东坡志林》)这主要是指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而言。

可见“诗中有画”这就是他独树一帜的个性特点,是他的独创。

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就是说他运用语言艺术表现出造型艺术的形式。

在诗中表现出一幅画所描绘的图形、风韵和意境。

他的山水诗渗透着绘画艺术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立意和章法,符合绘画艺术中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表现出均衡,对称的构图美构图,是绘画艺术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

历代的画家们十分注重构图,构图或叫“经营位置”、“章法”、“谋篇布局”等。

它是关系到作品成败的关键。

构图在绘画中有很多形式和技巧,其中最主要的有:表现稳重、庄严、大方的均衡构图;表现和谐、统一、合理的对称构图。

诗人王维具有很高的作画造诣,深领其中的奥妙,能在诗中淋漓酣畅的表现出诗情画意。

如脍炙人口的名篇《山居秋暝》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此诗如一幅清秀隽永,宁静沁心的画面。

可以想见,画幅景物是这样的:秋天的晚上,一阵阵秋雨过后,重重叠叠的远山显得十分端庄、秀丽。

浅析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浅析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性形象。
者” 与远方暮云齐平相接的射雕处相距“ 千里” 之遥。 这不是 单纯地写人与遥远景色的空间距离 ,而且写出了将军的英
姿飒爽。说时快, 那时迟, 刚才的射雕之处已在千里之外与 云天相连接的远处, 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 体现了“ 远水无 波, 高与云齐” 的透视原理。 这种技法的运用, 不会给人以平 面感, 而使人在想象中产生立体的感觉, 真是达到了炉火纯
光的描写 , 来反映作者的隐居生活和情感 ; 在具体作品中, 各有着不同的安排, 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 合起来又 是幅和谐的全景, 与国画中的“ 通景画” 有相似之处。 另外, 运用绘画中的透视法 , 也是王维诗的一大体现, 如:“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 ” 观猎》 )诗中写出了“ 回看
有动有静, 具有完整融合的意境。 又如“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 中。”《 ( 鸟鸣涧》 )这首诗写春山的静, 不是正面写春山如何 静, 而是在静态 中写出动态, 在动态中表现静态, 紧紧把抓
住景物变化着的“ 一刹那” 最有典型性特征的“ 花落” “ ,月 出”“ ,鸟鸣” 三个动态描写, 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读了
57
. . 峨翼熟 一
20 6年 下 刊 0 朋号 旬 夫教货 才
论 朱 自清 前 期 抒 情 散 文 的 思 想 性
陈 桐
(三明学院 中文系, 福建 三明 365004)
摘 要: 朱 自清前期的抒情散文虽然没有直接地反映当
时重大的社会生活, 所表现的感情天地也不够开阔, 但从中
随处可以体察到当时一位诚 实、正直的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子有感于生
他的诗同他的画一样, 形神兼备, 因此不能将王维的诗简单
地理解成“ 以画人诗”而王诗具有兼诗情画意之美 , , 得情景 交融之妙, 在形似上求神似, 真正达到了意境两浑的高度。 如《 山居秋膜》“ :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 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洗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 孙自 可留。 这诗以白描手法, ” 不用词藻雕饰, 描写了环境的 优美, 秋光的可爱, 透露出作者热爱大自 然以至流连忘返的 心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 使画面生动活泼,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王维(701年—761年),字契之,祖籍四川彭州花水口,出生在凉都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现代著名山水画家,被誉为“山水之祖”。

王维以《山居秋暝》闻名于世,是唐代五言古诗之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诗作,为后世无数的山水诗人所奉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极富艺术美,其诗以充满感受力的描绘,娓娓道来深山、远山、古山的美,表达了自然的神韵,及其对于田园景象的赞美。

其中有渔舟唱晚的景象,有秋水如砌的清泉,有碧峰对洗的山峦。

他以逼真的笔墨,如实描写,将所见、所感、所闻都凝练在“字里行间”,使诗文充满立体感——隐句里蕴藉出丰富的哲理美学思想。

其中,王维在《山居秋暝》中运用的四字格律非常巧妙,精彩的表达了山水的秋夜景象,体现出他独特的山水画境:彼立寒空里,灞水落滩,野艇高低隔,翠峰连襟秋,古木无人径,草色共苍苔。

此......描写还有其独特的绘画色彩,篇章上空气清明,弥漫着一股乡土气息,显示出田园人文深邃的意蕴。

总之,王维的田园诗,具有传统中国美学特色,其意境广阔,深刻富有渲泻性,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追求,使其古代的美之艺术在审美上更趋于圆满。

谈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谈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谈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作者:杨雯霞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3期内容摘要:奠定王维在唐诗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作。

他精通音律,又擅长绘画,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写景多用白描,笔下的山水景物极具神韵,色彩鲜明优美,而且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色和音响变化,这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诗画交融的美。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绘画美盛唐时期,诗歌的气骨声律、兴象风神、意境创造都达到了浑然一体、无迹可寻的境界,此时诗坛名家层出不穷,各种流派争奇斗艳。

而王维也自成一家,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确,擅长绘画的王维把他绘画艺术的才能融入到了诗歌艺术当中。

他的山水田园诗每首都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试读著名的诗作《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诗的前两句写到: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格外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非常空旷开阔。

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显得更富层次感。

这首诗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极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

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如果这样一幅画中没有动态的人物,那这幅画虽然秀美,也只能是静物写生,而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王维是深知这一点的。

因而在最后两句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样一笔,虽是虚写,却使画面有了生意、活起来了。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创造形神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王维的山水诗处处体现着这种意识和情趣。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_诗中有画_的艺术特色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_诗中有画_的艺术特色
艺 术 殿 堂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 “诗中有画” 的艺术特色
◎刘 洁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8)
摘 要 王维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 是同时以诗人的匠心和画家的慧眼来捕捉意象、 表现自然之美的。因此, 其诗声色和 谐融洽, 构成了一幅幅神采飞动、 飘逸空灵的图景, 使人在品味其诗的情韵时产生无限的遐想。王维多才多艺, 把绘画的 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 以灵性的语言, 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 或空灵、 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关键词 山水 王维 绘画
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 ” ( “郡邑浮前浦, 波 澜动远空。 ” (汉江临眺) “草间蛩响临秋急, 山里蝉声落暮悲。 ” 新, 格调高雅, 从诗中传达出了一种画的意境。又如 《山居秋 螟》 空山新雨后, : “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秋天的 ” 傍晚, 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 刚刚下过一场新雨, 把本来 就十分秀美的山村洗涤得更加洁净, 空气也格外清晰。天已 放晴, 但天色已暝, 皓月当空, 明月的清光洒在那还带着水珠 的松树上; 因新雨而充溢的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动。翠竹林 里传来了一阵阵喧笑声, 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 服笑逐着归来了; 婷婷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 荷花也随 之摆动,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要过来了。处在这样的世外桃 源, 当然可以随遇而安了, 即使是王孙公子也会流连忘返的。 在这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感召之下, 诗人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 息的生命乐趣, 精神升华到空明无碍的境界, 自然之美和心境 通过一个个有层次、 有节奏, 从远景到近景, 仰视俯视、 冷色暖 色、 人声水声, 把绘画美、 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交 织成为一幅完整的清新和谐、 柔美动人的山村美景画, 给人一 种美的艺术享受。 再如王维的 《使至塞上》 单于欲问边, : “ 属国过居延。征 蓬出汉塞, 归燕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 吏, 都护在燕然。这首诗的主题不是写景, ” 但诗人以传神的笔 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 其中 长河落日 圆” 两句, 可以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笔力苍劲, 意境雄 浑, 视野开阔, 是被王国维赞为 “千古壮观” 的名句。 作者在读 者的视野中投下了两个简括的形象: 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 的孤烟; 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只这两个形象便 概括了大漠中的一切。什么孤寂、 浩瀚、 荒凉……, 一切的形 容都成为多余的了。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 只有用一个 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 是多么醒目,孤烟” “ 二 字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 之后随一 “直” 使景物显得单纯 字, 简净, 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 苍茫的沙漠, , 没有山, 没有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凭借其多才多艺,以及独特的禅悟之路,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空寂诗境的山水诗,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奠定了他的古代自然山水诗的巨星地位。

那么,王维的山水诗究竟有何艺术特色,笔者认为正是王维山水诗中流溢而出的意境美、禅趣美、音乐美和诗画美使摩诘之诗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和深刻审美启示,因而,具有一种深层的审美意蕴。

一、意境美意境是山水诗的灵魂。

诗人描绘自然景物,目的就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我们在王维山水诗中所看到的,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亲切感。

诗人运用诗意的笔端、敏感的触觉以及诗人的独特角度,将笔下的山光水色描绘得千姿百态而不零乱,色彩缤纷又不失素雅。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短短数句,将雨后的空山,晚秋的天气、松树、明月、清山石、竹木、浣女、莲叶、荷塘、渔舟等十几个对象自然而有序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将形象、音响有机地组合,构成一个整体画面,令人观之如临其境,听之如闻其声。

清新自然的山村之韵,素洁幽雅的乡野之风,一派和乐融洽的诗意天地。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其山水诗的艺术境界是用清新自然、素洁幽雅几个字简而言之。

再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作于作者终南山隐居时期。

诗人信步游逛,进入深山,来到了云峰,遇得佳境:在古木参天、杳无人迹的云雾山中,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古寺钟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给山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山泉低吟呜咽,阳光透出寒意,深山的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冷荒僻、古朴深邃。

云峰山寺,古木幽径,深山远钟,泉声危石,冷日青松,诗人营造的意境与提炼的意象很是出神入化。

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一联中“咽”、“冷”二字极见炼字工力,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解读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解读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解读第一篇: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解读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内容摘要:历中,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王维精通音乐、书法、绘画,而且深得佛道理念熏染。

他的山水田园诗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清逸明秀,意境深远,开拓了诗歌写作的新境界。

他在前人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文学、绘画、音乐和佛学修养,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

后期他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生活的道路,山水田园生活的体验使其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审美理念艺术境界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生活中,可谓是自然与生活相互融合。

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

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

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宋之祖李师训媲美,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

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在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的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色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色泽仓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中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是静境,“但闻人语响”则是动中有静了。

其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给画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给画美
送 韦 讽 上 阆州 1 录事 参军》 一诗 揭 露 了 贪 官 污 吏 如 何 巧 立 名 目向 百 姓 横 征 暴 敛 的 事 实 . 将 这 些腐 败 的 贪 官 污 吏 斥 责 为 “ 蝥贼 ” . 从“ 必若救 疮痍 . 先应去蝥贼 ” 中. 可 以看 出 诗 人 对 统 治 阶 级 的 各种 祸 国
见. 画幅景物是这样 的 : 秋 天 的晚 上 , 一阵阵秋雨过后 , 重重叠叠的远山显得十分端庄 、 秀丽。一片松林里 , 明 月爬 上树 梢 , 照 着 山 石 上 潺 潺流 动 的泉 水 。浣女 追 逐 戏 闹在竹林 . 打 渔 的 小 舟轻 轻 摇 摆 . 不 时地触动 着莲花 。
大 语 文 论 坛 . 文 史 天 地 l i i 攀
了 诗 人 愤 懑 之 情 。在 《 丽人行》 里, 诗 人 以精 工 细 笔 描 绘 了 三 月上 巳 日杨 氏 兄妹 曲 江 游 寓 的 场 景 .极 写 其 衣 着 华丽 . 宴饮奢侈 , 诗 人 寓贬 于 褒 , 辛辣 地 讽 刺 了 统 治 者 艺 术 中谋 篇 布 局 的 基 本 规 律 . 表 现 出均 衡 . 对称的构 图 美 构图 . 是 绘 画 艺 术 中最 基 本 的技 法 之 一 历 代 的画 家们十分注重构图 , 构 图或 叫 “ 经营位置 ” 、 “ 章法 ” 、 “ 谋 篇 布局” 等 。它 是 关 系 到 作 品成 败 的 关键 。构 图在 绘 画 中有很 多形式和技 巧 . 其 中最主要 的有 : 表现 稳 重 、 庄 严、 大 方的均 衡构 图 ; 表现 和谐 、 统一 、 合 理 的 对 称 构
往往从大处落墨 。 简 约 而 宏深 , 纲 举 目张 , 荦 荤大方 : 写 景 不 求词 藻 华 美 . 多用白描 . 注 意 层 次 的 对 比 和 色 彩 的 和 谐. 特别善于捕捉客观景物 的形象物征和动 态 . 淡 淡

论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会 背景 、 文化 背景 、 人 际 关系 等 ) 和 内部语 境 ( 如 文 章 中心 、 上 下文等 ) 。 ” ( 《 教 师教 学用书》 ) 鲁 迅 先生 悲 愤 的情 感 贯 穿 作 品始 终 , 因 而
前 三联 从大 处落 墨 , 全局 着 眼 : 终南 山主峰 太 乙高耸入 云 , 已接 近天 帝所 居之 处 , 它绵 亘不 绝 的岭 脉 , 一直 延伸 到东 海之 滨 。走近 山 中 , 前
上升起 了层 层 薄雾 , 烟 雾 缭绕 , 游离不定 , 忽 明
忽暗 的光 线 , 更 显得 神 秘 莫 测 。 画 面 的色 调 由 深及浅 , 从 近处 向远 处 延 伸 , 逐步变化 , 群 山在
处宿 , 隔 水 问樵 夫 。
我 国古 代绘 画 , 还特别讲究远 近、 虚实、 浓 淡、 有无 等 艺术辩 证关 系 的处 理 , 王 维 的 山水 诗 也 借用 了这 些 技 巧 。 比如 , 《 汉 江 临 眺》中 “ 江
流天地 外 , 山色 有无 中” 二句, 一望 无 垠 的大 地
王维 还擅 长对 自然 景 物 色 彩 的 描 写 , 通 过 对景 物色 彩 的刻 画 , 创 造 出多 姿 多 彩 的艺 术 形 象 。浓彩 重墨 和惜 色如 金是 古代 画家 常用 的手 法, 王维就 常 常运用 这类 手法 , 描绘 出山水 景物
当登上 中 峰俯 瞰 四周 , 只 见 山南 山北 , 景 象 迥
卷顿 时显 得气 韵生 动 了 。
大诗 人 、 大 画家 和著名 的音 乐家 , 以诗 人 的文 学
造诣 、 画家 的眼 睛 、 音乐 家 的耳朵 去感 受大 干 世 界, 敏锐 地捕 捉 自然界 不 同品类 的美 , 从 而使 他 的山水 诗具 有 形 象 美 、 构 图美 、 色 彩美 、 音 乐 美 和意境 美 。苏东 坡 曾说 : “ 味摩诘之诗 , 诗 中有

王维诗歌的绘画美(含5篇)

王维诗歌的绘画美(含5篇)

王维诗歌的绘画美(含5篇)第一篇:王维诗歌的绘画美诗中有画——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在中国诗歌创作发展中源源流长,广泛存在的,王维只是集大成的佼佼者。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为唐代王维诗派的代表,王维既“精于画”,又“妙于诗”。

正因为如此,他的诗对于绘画的美,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

产生一种绘画无法追踪的特殊的艺术美。

这就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美学特征,是对中国山水诗艺术的重大贡献。

原因:他的诗画不但有各自的特色,而且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因此他作诗如作画,下字如下彩,往往运用画理剪取自然界那些最有特征,最富想象的水光山色入诗。

从而突破了文字形象的间接性的局限,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

使诗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具有直接具体的可感特点,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描绘的形象,是更加鲜明具体的形象。

由此产生了比他人的诗作更为强烈的画意。

既然诗和画都是视觉想象为主导的。

这就启示我们:对王维地“诗中有画”,仅仅以诗析诗,从文学角度来分析,是难以阐发其诗地画意的,只有以画析诗,来作具体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品味其中地绘画美。

(一)王维的诗体现了绘画的色彩美绘画再现客观物象的美得借助于色彩。

王维是富于颜色感,他凭着对这种颜色感的敏锐感受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大自然光色变化的美。

他的集子中不乏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

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以山光水色作画幅的远影。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流向望无边际的远方。

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

可算是典型水墨淡彩画面。

又如《终南山》中的“百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同样是一幅水墨构思的画面,这些历来被人们传诵和品赏。

再者,王维不但善用无彩之色,而且更多的用有彩之色。

如《田园乐》其六就是一幅典型的工笔重彩的画。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美作者:孙亚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7期山水田园诗大多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读者常常希望见到栩栩如生的山水和农村的风光。

这就要求诗人们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要富有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个评语指出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特色。

一.以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在视点选择上变化多端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中往往不是单个立足点、单个视点和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单向透视,而是集合了多层与多方位的视点,对景物进行选择和剪取,形成上下俯仰和不拘左右前后的流动观照。

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是入山前的远眺,颔联是在攀登半山时的视觉感受,颈联是在主峰上的环顾鸟瞰,尾联则是走下主峰,置身山涧。

诗人经历了一个由远眺到进山,穿过云层,走向青霭,登上主峰,鸟瞰众壑,欲投宿处,巧遇樵夫的过程。

诗中连续展现自然景物的不同空间位置及其优美风光,但把诗人的立足点与视角全都隐蔽起来。

读者只会觉得画面令人应接不暇,而不会感到有导游式的令人厌烦的解说。

画是空间的艺术,诗是时间的艺术。

这首诗通过视点的变化、景物的剪接,把时间蕴藏在空间变化之中,使诗画浑然不觉地融为一体。

王维这种视点灵巧移动的写景手法,在一些画面和场景较为复杂的诗中也有所表现,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作者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自得其乐的田家暮归图。

诗的前八句列举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平凡场景,看上去似乎很零乱,但第九句以“闲逸”两字稍作统领,就把那些零乱的场景串连起来了,组成了一幅生动具体而又和谐的完美画面。

而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描绘了辋川二十景,二十首绝句都自然清新,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的精美无比的绘画小品,组合起来就是有序的园林全景,这与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构图格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简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绘画艺术

简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绘画艺术

简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绘画艺术[王维的山水诗格调高雅,他博采楚辞、乐府、陶渊明、谢灵运之长,并加以推陈出新,使自己成为山水诗的巨擘。

他的部分山水诗暗蕴禅意,则是山水诗中不多见的,这与他的身世和坎坷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维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博陵崔氏虔诚奉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影响很大。

王维幼年即通音律,善属文,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春风得意,因伶人舞黄狮子牵累,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后又因张久龄案受牵连,而出使塞上;安禄山攻陷两京,王维被迫受伪职,两京收复,王维论罪当诛,弟弟王缙愿意削自己的官爵为他赎罪,才获免。

这使王维的消极避世,“每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直到唐肃宗上元二年六十一岁逝世。

可见王维的痛苦只有在宗教中解脱;另外,王维名“维”字“摩诘”,就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王维诗尤其是晚年山水诗的禅意了。

中国的文人被贬是常事,被贬后信佛信道,当居士以至于出家者皆也不乏其人,这是社会使然。

但像王维这样写出大量禅意暗蕴、意境优美的山水诗的人并不多,这应归功于王维以画师的眼光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评价王维的诗时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王世祯则直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字字入禅”。

果真如此吗?我们就《山居秋暝》来分析一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的基调。

字句质朴,绝无雕饰。

直言时间、地点、气候,同时也点明主题。

一个空字,不仅描绘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以抒发归隐的情怀。

佛家讲究“空”“静”,王维的诗开首即“空”,已是颇具禅机。

我们当然不能说王维的每首诗都有禅意,但这首诗是王维晚年作品,我们设身处地地想,王维历尽坎坷,“每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那么这首诗应当是禅意深深。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之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之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之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画意盎然,表现一种静淡之美,在认识自然、体验生命、回归自然、唤醒自我方面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审美参照。

标签:王维山水田园诗画意审美价值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画意这个角度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余曰,此宋画也。

”(《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艺术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艺术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艺术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艺术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艺术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唐代是诗歌的朝代,不但不朽之作传诵千古,而且大诗人辈出,像群星一样光耀着祖国的天空,其中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则是一颗独放异彩的耀眼明星。

苏轼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则一语道破其独放的异彩--诗中的绘画艺术。

他毕生研制佛法,深究禅理,他对空间、时间、声音、光线敏锐独特的观察能力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观景成画、借画作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善于把绘画艺术--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融汇到创作中来。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绘画艺术的成因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挎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何等的气魄。

但到后期,则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特别是山水田园诗为多,王维的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回顾王维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仕途失意,信奉佛教。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21岁时就中状元。

但是,王维在仕途一直不顺利,所担任的多是闲官。

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相政,王维内心的苦衷是可以想见的,“知朝政之日非,思归隐而未能也”。

直到60岁时,王维才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宏图大志无法施展。

因此,王维很早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

王维的妻子大约在开元十九年(731年)去世,当时他才31岁。

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如此也可见他的思想情态。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绘画美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绘画美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绘画美作者:肖菲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09期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诗。

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二十一岁举进士,锐意进取,仕途顺利,诗作表现出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随着张九龄罢相遭贬,他的思想趋向消极隐退,后以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精神上的逃遁,在山林溪壑之中,寄托着诗人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态度,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诗作多写山水田园间的闲情逸志。

他对自然观察得极为细致,审美的感受又非常敏锐。

他的山水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山水景物,更传达了他的感情,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纯美的诗境。

在诗中实际上熔铸了他的绘画、音乐等种种娴熟技巧在内,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即是在这样全面的艺术修养上取得的。

苏东坡在评价唐代诗人王维的《蓝田辋川烟雨图》诗时,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认为王维的诗善于景物描写,有图画般的“视象世界”,是诗中有画;王维的画富有诗的意境,诗意盎然,是画中有诗,诗与画在王维那里相通相融,毫无间隔。

绘画美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探讨不尽的课题,关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粗略的探究:一、构图美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评论王维的画作是“以天地为师”、“以造物为师”。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同样遵循着这条原则。

当他对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有了长期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在其中找到了某种意义之后,就会感物而发。

一首诗,就是一幅山水画,按照诗、画各个不同的表现特点和要求,用形象的语言或画面表达自己内心的寄托和感受。

王维的绘画创作以“师造化”为基础,但并不是照抄自然。

他汲取了六朝以来绘画重神似的经验,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美的概括。

中国传统画法常用“散点透视”和“回环透视”法来看自然景物。

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宗炳认为,一个画家应“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写色。

试谈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

试谈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

试谈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人道王维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王维诗的最大特点。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同时又是著名的画家。

他的画流传下来的极少,因此,王维作为一个诗人兼画家的艺术家,在他把对生活的观察表现于艺术创作的时候,诗与画之间就必有相通之处。

也就是说,在王维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时时领略到绘画的美。

亦即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是以怎样的绘画手法体现出来的。

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个并不怎么为人注意的或已经习以为常的景象,一旦通过画家或诗人再现出来的时候,往往使人惊叹,使人神往。

如倪瓒的山水画,有的只不过是几处疏林,两三处平坡;米芾的烟雨图,大抵也无非是树林拱卫的几处山头而已。

然而,画家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观察、挖掘和剪裁,才使人们发现并感受到平远开扩,或烟雨濛濛之美。

诗亦然。

一个平淡无奇的野店,一旦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早行》)的诗句再现出来,就使读者进入一种寂寥而又清新的美的境界。

“美”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哲学家们探讨不尽的课题。

然而从中国山水画或西洋风景画的表现方法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粗略的概括: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意境美。

当然,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不是孤立的。

不能设想一幅构图杂乱无章的画会有什么意境之美;也不能设想一幅色调不合谐的画面会有什么形象美。

但诗毕竟不是画,也不能把二者等同视之。

为论述方便,本文还是打算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王维的山水景物诗。

一、构图美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简练的八句,就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

诗人完全不采用通常的山水诗中突出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

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

这就把整个终南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巨画。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绘画艺术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绘画艺术
中国 山水 画首先采 用 “ 泼墨 ”技法 的 画家 便
… 不管 是从色 彩 的搭配 上 ,还 是布局 的 巧妙 上 ,
都 能达到完 美结合 的效果 。
是王维 。 当时丹 青 “ 衍变” ,水墨 “ 滋长” ,王维 认为 “ 水 墨最为上 ” ,并 以水 墨代 替丹青 ,明暗相 衬、 虚 实相 济 , 构筑 了层 次感 极强 的图画 。 在《 汉 江 临眺》这 首诗 中,他于 “ 江流 天地外 , 山色有 无 中”句 中,大胆地运 用 了水 墨技法 ,浩淼大江
诗” 。
在艺 术层面 ,诗画 原本就属 姐妹 艺术 。以诗
抒 情时 ,“ 言 为心声 ” ,通透 畅快 ;以画状物 时 , 惟 妙惟 肖,生动 具体 。王 维 山水诗典 型的特色 就 是 “ 诗 中有 画 ” ,即 “ 他在诗 歌创作 时 ,自然 地融 合 了绘 画的某些手 法 ,善 于将色 彩 、线 条 、构 图 等 本 来 属 于 绘 画 艺术 的表 现 形 式全 面 融 汇 入 诗
回望合 , 青霭入看无 。分野 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 欲投入 处宿, 隔水 问樵夫 。 ”首联运用远 望仰视 的 角度 ,勾勒 出终南 L l J 高峻的轮廓 , “ 近天都 ” 极 言 其高 , “ 接海 隅 ” 极 苦其广 。 颔 联采用近 看的角度 , 写登 山时候所见 的云气缭绕 ,变幻莫测 。颈联又 换成俯 视的角度 ,临峰顶 向下 眺望 ,细致 地刻画 出山的骨架脉络 ,突 出了山的宽旷 ,增 强画面 的 立体感 。尾联是运 用 了局 部点染 的技法 ,把人物 作为 山水画 的点缀 。 由远及近 , 由仰观 到俯视 , 由整体 到局部 的层次架构在这 首诗 中得 到 了很好 的体现 。沈德潜评 日:“ 或谓末两句与 通体不配 , 今玩其 语意 , 见 山远而人寡 也 , 非 寻常写景可 比。 ”

浅谈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的绘画美作者:吴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18期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又是著名的画家,他曾这样写道:“宿世谬词语,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偶然作六首》),可见,他对自己的能诗善画是颇为自负的。

当然这并非虚语,王维的诗和画不但有其独特成就,而且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唐殷景最先指出:“王右丞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河岳夹录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更鲜明地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正是对王维在诗画艺术上相通互补特点的精辟概括。

“诗中有画”并非王维所独有,唐代著名诗人几乎都有题画之作,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等等,这说明绘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多么广泛,然而,作为杰出的诗人和卓越的画家,王维比一般诗人更加自觉,更加重视,将画家观察和感受事物的方式,画家艺术构思的特长乃至绘画的构成,设色、空间透视等技法运用到诗歌中去,因此,王维诗中的画意最鲜明突出,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滆画入诗的代表人物,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也最高,王维是唐代画家中最自觉、最大胆地从诗歌中汲取艺术营养进行绘画创作的,他把画作为抒情写意的手段,实际上把绘画诗化、文学化,他也因此成了“南宋画”的祖师,成了后代文人水墨写意画的创始人。

这里我将浅述王维诗中的绘画美。

作为一位出色的画家,王维在观画、作画的长期艺术实践中,锻炼出了对绘画没得敏锐感觉,他善于用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事物,善于捕捉在大自然景物中呈现出的色彩,线条、形状、结构、比例、透视等会画性因素,因而使自己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

王维对色彩没很富于敏感和辨别力。

首先他善于用诗歌的语言构写水墨画,如传为他写的《山水诀》劈头第一句就是:“夫画道水中,水墨最为上”。

他的诗中有一些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送刑桂州》中的…日落江湖百,潮来天地青?,《终南山》中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可以说是典型的水墨淡彩画。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他曾在其诗作《偶然作》里这样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可见,他对自己的能诗善画颇为自负。

王维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刻画特征和形状,并能从线条、布局、角度、色彩等多方面下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提示性作用,在读者心中唤醒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

因此,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绝佳的画作,读来便有“画面感”。

苏东坡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对王维的作品艺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本文将从“色彩美”、“线条美”、“布局美”和“意境美”四个层面浅析王维诗中的“绘画之美”。

一、王维诗的“色彩美”绘画在我国被称为“丹青”,可见色彩对于绘画的重要性。

至于传统水墨画,这也是特殊的色彩,不过不是有彩之色,而是无彩之色。

王维对淡墨是有偏爱的,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

比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在这里,诗人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眼前的磅礴气势,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这里的“胜”则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除了水墨画,王维的诗中也善用颜色明媚的浓笔重彩。

其中《田园乐·其六》中的两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典型的代表。

诗人通过“桃花”、“柳丝”两种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副春意盎然的图画。

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诗人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也因此展现出一派柳暗花明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绘画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突出特点,本文从经营结构、光色映衬、音声律动、气韵生发等四个层面具体剖示绘画美的表现形式,并经由绘画美的内涵探讨其画意的生成背景与原因,揭示诗的审美价值。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首先表现在娴熟而成功的运用了绘画艺术中的构图美。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和《汉江临泛》等诗,远景和近影的相互映衬,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对景物的布局和取舍精确和谐。

其次,就是他的形象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看似随意而写,不事雕琢,但却清新而秀丽,生动真切的形象,有着精巧之妙,传神之处,把自然的景色与人情感融为一体,形象而逼真,神形传韵,风格别致。

第三点,就是它的色彩美。

自然的景物,通过人诗人独特手法描绘着色后,情态飞动,色彩传情。

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情绪,通过色彩本身的特性美,表达出了情意美。

他的意境美。

王维的诗在幽静恬淡的情景中深含着高洁的形象,寓意出深远的涵意。

优美秀丽的画面上,融化着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使人的心声和外界的景物融为一体,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诗的创作达到了美不胜收的境地。

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

他的山水田园诗平淡朴实丰富,意境深远,有力的线条,明快的色彩,无时不散发出绘画的艺术美。

试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古往今来能诗会画者固然不少,但罕能并臻其妙,而王维却得天独厚。

他“文章冠世,画绝古今”(《纯全集》)。

《诗活总龟》把他在诗画方面的成就与杜甫、顾恺之相提并论,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

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

”其实,王维不只擅长作诗、工于绘画,而且妙通音律。

正是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之成为诗坛上声名卓著的大家,杜甫也曾用“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表示对他的钦佩。

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着重来探讨一下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余曰,此宋画也。

”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

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

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2],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

南宗画派主张诗的发想与画的发想是同一性的。

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的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以色泽苍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

南朝谢赫始唱的《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深谙此法。

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

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

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

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组诗的创作上,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即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片、宫槐陌、临湖亭、南诧、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诧、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

这二十首绝句大都清新自然,俨然入画,历历在目。

若从单首的组织来看,基本上是运用焦点定视的方法,即有一个固定的审视范围并具有固定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切割出辋川园林别墅的某一角落入画的景象。

如有的写诗人与来客泛舟到湖心亭饮酒赏荷:轻轻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临湖亭》)有的写诗人吹箫送友登岸而去的场景:吹箫临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欹湖》)有的写独坐幽竹深处,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还有的写秋山之夕照、柳浪之倒影,宫槐之荫径,茱萸之开花、芙蓉之落红等等,无一不是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把最入画的一景框定下来,使人口诵之而心生无限之向往。

若从整体的联缀来看,又是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巧妙运用,即时时变动视点,不断变换视角,也就是我们在中国画中常见的面面观、步步看的观察方法,在运动中剪接不同视角所得的视觉印象,使之合为一个完整的、在总体视觉范围内的意象的大致形象基调。

这二十首绝句就这样组合成一幅“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3]的辋川别墅图,其园林之精巧别致,山水之清秀,境界之静美,真是爽心悦目。

也难怪后世文人墨客在观赏王维的遗画《辋川图》时,多借助辋川集二十首所写内容来抒写赏玩画图之所得。

如吴仲圭右丞辋川图诗[4]:潇洒开元士,神图绘辋川。

树深疑宅小,溪静见沙圆。

径竹分清霭,庭槐敛暮烟。

此中有高卧。

欹枕听飞泉。

画里诗仍好,萦回自一川。

湖晴岚气爽,浪静柳阴圆。

赋咏成珠玉。

经营起雾烟。

当年满朝士,若个在林泉。

总之,这二十首诗,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的精美绝伦的绘画小品,组合起来又是和谐的井然有序的园林全景,与我国古代的“通景画”十分相似,使我们不禁想起了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绘画的构图格式,上述组诗二十首绝句的意象构筑在本质上与此是多么相近。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

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

《汉江临泛》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目力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幅,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状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

首联状众水交汇,密不间发;颔联则苍茫寥阔,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由远及近,绘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两句更具浪漫主义的雄奇的夸张和想象,以虚实相间的飘逸流动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视错觉(动与静的错位)造成的美感:城郭宛若是在水中央的小舟,浪拍云天,恰似天空在翩然起舞。

再如《终南山》全篇以虚实结合,“以少总多”(刘勰语)、移步换形的手法,仅寥寥四十个字就描绘出偌大一座终南山的奇峰广脉之雄伟,深壑云烟之幽秀,景象变幻之瑰丽。

二、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5]美国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

……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

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

”[6]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

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的吸取了绘画的长处。

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

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

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沾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婀娜迷人。

经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其整体色调偏于暖。

《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也与此仿佛,更妙的是诗人着一“染”与“然”(燃)字,就夸张化地浓敷出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其视觉感受是极为强烈的。

诗人还讲究色调的对比与映衬,如《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啭黄鹂之“黄”,比照本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则益虚益深,为原有的固有色加上了一个条件色,就具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

还有像《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与《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以及《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都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的巧妙处理,每句的意象虽单用一种色调,两句之间又有鲜明的反差,但是这样不同颜色的两组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视觉“荧屏”上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复合效果”,[7]使意象色彩空间的构型更具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