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四笔法总结
王羲之行书运笔分析
行书的基本笔法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王羲之圣教序笔法特点【王羲之的笔法特点】
《王羲之圣教序笔法特点【王羲之的笔法特点】》摘要:王羲所处魏晋期是隶向楷、草、今草发展演变期王羲擅楷楷也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如《乐毅论》、《黄庭》、《东方朔画像赞》等,《初月帖》、《姨母帖》王羲这两帖特别是《姨母帖》所有涉及到横折地方像月、日、两顿、首、顷、痛、、因等横折没有使用折笔法几乎都是绞笔法使,他亲《晋》撰《王羲传》集、临摹、欣赏王羲真迹《兰亭序》摹制多赐给群臣王羲法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他法跟他笔法特是分不开那么你知道王羲是如何用笔吗?以下是由编整理王羲笔法介绍希望能到你王羲笔法特征王羲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用笔习惯以绞主要特丰富用笔细而化具有六方面主要特征()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笔法重要特征篆隶遗韵是篆和隶体所呈现出高古、朴拙、厚重、苍茫、气精神美《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距其终才三正暮年迹也故结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非遇真赏易遽识也王羲笔法所以具有这样篆籀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是这种用笔是当相对普遍种用笔习惯由王羲当所处魏晋代是隶向楷、草、今草渡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平复帖》到王羲《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具有篆隶遗韵绞笔法是这体渡期种传承性笔法这是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期应该出现正常结而且从上世纪量出土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墨迹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类似王羲这样具有篆籀绞笔法见图十四可见当很多人使用这样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人们种比较普遍用笔习惯因这样绞笔法虽然形成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别高低分但用笔上却没有质性区别原因二是王羲老师和其人都擅长隶或草关王羲学历和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说著名晋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师予少学卫夫人将谓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又许下见钟繇、梁鹄又洛下见蔡邕《石》三体又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徒费年日耳羲遂改师仍众碑学习焉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郎;令真行草法导秦篆妙接丞相相传王羲还跟其叔父王廙学王廙高朗豪举性居傲学艺术修养极深他曾对王羲说吾诸事不足法惟画可法从上边所引论可以梳理出王羲法师承条体脉络少学卫夫人得正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妙二十岁以师师所师正、行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无论是卫夫人还是王廙特别是期王羲所师法钟繇和张芝都分别是当隶、楷和草顶级还有王羲己提到师法众碑说明王羲深受其前代隶、草和诸碑影响见图十五王羲《姨母帖》帖很多结体直接取法隶以横向取势线条质感拙朴天真浑穆高古;用笔上凝重厚重不计起笔收笔精致与严谨突出线条段实美横折以使主尽显篆隶遗而王羲人又特别擅长真草隶篆行诸体熟知王羲专擅行草、《兰亭序》获得天下行誉外王羲还尤其精研隶、楷和草孙庭讲元常专攻隶伯英独精草体彼二美而羲献兼黄山谷云真行草藁无不曲当其妙处往置论以右军真行皆入神品不知冯何便作语宋陈思《史》谓其擅行、隶可见王羲不仅是向擅长隶、草钟繇、张芝学习受到他们影响人看特别是法艺术成就极高孙庭、黄山谷都评价王羲隶、草等方面也是非常专精因而王羲笔法和风具有篆隶遗韵也就是件正常事情了()具有篆隶用笔习惯(多折少、曲多直少绞用笔)篆用笔特征是笔笔锋所有折几乎都接近平动使没有折(像祁三公山碑等性风格独特篆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用笔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笔法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由提按、绞笔法形成波曲、波三折较多篆和隶共有用笔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线条段充实、厚重论我们常讲古法、古质法哪里质哪里可能就深藏线条段里包世臣《艺舟双楫》有段关笔法和线条质感精彩论述他说用笔法见画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画截盖两端出入操纵故尚有迹象可寻其截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截则人人共见矣实妙武德遂难言这段论述包世臣通碑和帖对比至少给我们五方面信息是古人用笔比我们高明地方是线条段而不是起笔和收笔他这里古人应该是指至少唐以前或是魏晋、六朝期二是线条起笔和收笔由有明显动作比较容易研究清楚但是线条段如何做到实、丰而不怯、实而不空就有些困难和不可捉摸了三是使线条段充实、厚重办法是骨势洞达这比较难以捉摸他也确实阐释得比较含糊四是他把碑和帖进行了对比碑帖质区别是碑段实帖段空怯五是包世臣认由笔法上原因线条段充实美从武德以就没有了包世臣认骨势洞达是线条段实办法笔者觉得阐释还是比较玄结合上边提到篆、隶用笔特和习惯特别是篆和隶相比较楷、行草等体其所以能做到线条段充实和厚重主要有两措施是使用绞笔法;是用笔速比其它体缓慢这些都是篆、隶用笔特另外分析《姨母帖》、《初月帖》两帖很多线条段部分会发现每线条段都很充实、厚重特别是《姨母帖》开十月十三日六每画都特别扎实线条段饱满、厚重、古朴;还有《初月帖》十二日山阴五、道忧悴、羲报等每画都用笔迟涩、有控制有绞用笔扭拗动作使得线条质感结实、质量很高绝无带而苍白和空怯(3)具有楷用笔习惯这里所说楷不是特指哪朝代楷而是立足当代纵观整法史就所有楷和其它体相比较而言楷用笔特是线条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段动作以提按主很少有绞笔法;三是横折地方几乎都是折有明显折笔动作王羲所处魏晋期是隶向楷、草、今草发展演变期王羲擅楷楷也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如《乐毅论》、《黄庭》、《东方朔画像赞》等楷和篆隶相比线条段没有篆隶沉实、厚重但起笔和收笔要比篆、隶精致、丰富、谨严;横折处理上楷以折主相比较篆和隶绞笔法使虽少了厚重和沉实但多了几分爽利特别是向下折笔笔势行草打开单结构、加强连带形成组合和群以致整幅作品贯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折用笔篆隶用笔习惯基础上又王羲行草创作提供了另外种丰富借鉴和参考从某种角而言如王羲不精研楷笔法不把楷处理横折折笔法借鉴到行草也许王羲就不能把行草推到新高而获得圣美誉王羲前张芝擅草草是独立与没有连带贯气与只是从作品整体上有气韵呼应而到了王羲什么发展成了今草原因就这里因折笔法介入而改变了横折笔画势方向由原使笔法势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变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见前图七这种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笔势是非常有利行草体加强结构打开、加强与连带、加强组合和群组合从上往下写、从右往左展开行草贯气得到了笔势上强有力支持王羲所以能成圣很重要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启他所以能把行草推向新高就他擅篆隶、精楷致力发展又是行草真草隶篆行所有体笔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总结他前所有体用笔验、优势他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笔法成集真草隶篆行诸体笔法成者量借鉴楷用笔习惯起笔、收笔笔法丰富、精致和做到位增加了横折折王羲《奉橘帖》表现得充分帖三白、如右边口、橘右下部分、横折等充分体现了王羲借鉴楷用笔特和风貌另《奉橘帖》还是贵瘦硬始通神型代表莫将这里瘦误认纤细而是遒劲、敛、爽利种表现周汝昌先生曾讲看看传世《兴福寺碑》(俗称半截碑)集右军拓与日所存唐人钩摩《奉橘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所以能传达如风骨和气韵和王羲量借鉴楷折爽利用笔不无关系()用笔速迟涩用笔速是影响线条质量重要因素速几乎不影响线条形但却能够很程上影响线条质感、节奏和蕴包世臣云北朝人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故原不关乎迹象刘熙言用笔者皆习闻涩笔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竭力而与争不期涩而涩矣所以说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线条段实线条质量用笔要迟涩如何才能迟涩无外乎使用绞笔法增加笔锋与宣纸摩擦力增加反复短距离折笔动作这里包世臣所说五指齐力应包含使用绞笔法手指捻动笔管和手上扭拗动作周汝昌先生《永八法》引用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有段话而吾友顾宁所藏松雪《黄庭》墨迹盖临右军也;用笔颇以侧取致以瘦标骨以涩见古与石刻迥然不可见只有迟涩才会有古质周先生又进步释说涩就是不滑溜思二物接触而发生运动滑就是摩擦力;涩就是摩擦力但法艺术涩又不仅仅是然而生涩力更重要是写人运笔有识(或精熟无也成习惯)涩行有涩涩行涩进既要向前行进又要控制勿滑勿溜羲人深得迟涩真髓他讲凡贵乎沉静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又强调每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当代坛很多学习二王风人用笔速感觉都很快收不住笔也留不住笔线条像溜冰样让人眼花缭乱苍白无味正如王羲所说样创作件作品要十迟五急急是思考、心思稳健、迟涩是用笔只有笔笔控制、笔笔到位特别是带着定艺术审美情境和状态运笔创作有定审美心态、审美风格介入有因思考迟涩有有识留驻才会线条里表现出丰富蕴(5)折处以绞笔法主王羲横折处理上有己独到面特别是与世比起王羲横折处理基以绞使主、折辅而世除了唐代颜真卿还有使用绞使以外其他横折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折笔法使笔法少又少《初月帖》、《姨母帖》王羲这两帖特别是《姨母帖》所有涉及到横折地方像月、日、两顿、首、顷、痛、、因等横折没有使用折笔法几乎都是绞笔法使由这笔法篆、隶笔法使所以使得横折线条扎实厚重古朴浑穆这笔法除了使线条具有扎实质感以外还使王羲作品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气息上郁勃充溢、饱而不漏这特征也是区分王羲与世笔法重要标志前论述采用平动使和绞使笔法横折角般都90采用折笔法横折角般都等90因而圆些使气象、审美上代表是宽博、敛方折些折审美上代表是劲挺、锋芒综观王羲作品横折处理上王羲使用绞使笔法比折笔法多这也合王羲法艺术整体审美风格和、庸道王羲有帖由整体审美风格取法上原因用折笔法比绞使笔法多如《奉橘帖》那是特例(6)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前论述如王羲《初月帖》与陆机《平复帖》笔法比较分析还有很多地方都提及包括上边分析王羲笔法五方面特征都是这观论据也都说明王羲用笔上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候王羲笔法是种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笔难以捉摸王羲法特羲法主要特是平和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观赏总他把汉写从实用引入种重技法讲究情趣境界标志着法不仅发现法美而且能表现法美王羲成就变汉魏质朴风笔法精致、美仑美奂体开创了妍美流畅行、草法先河特别是行《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画遒美疏密相布白巧妙尺幅蕴含着极丰裕艺术美无论横、竖、、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妙《兰亭序》凡三二十四每都姿态殊异圆如王羲是东晋伟法他变汉魏朴质风开晋妍美劲健体创楷、行、草世莫不宗法他行帖《兰亭序》是他代表作被法界誉天下行千年倾倒了无数习者王羲亦因被人尊称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风他亲《晋》撰《王羲传》集、临摹、欣赏王羲真迹《兰亭序》摹制多赐给群臣国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尊而力倡人者仅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颇有所悟历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难千六多年无数法都孜孜不倦地释何尝不想深入羲堂奥但终只能得其体而已因《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法智慧所营造成迷宫天下行介绍《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人又称《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二十四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人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序王羲回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法千方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摹拓十以赐近臣死把真迹带进昭陵作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无法看到《兰亭序》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等唐摹唐摹逼真是冯承素摹因帖前印有唐宗李显年神龙各半印故又称神龙郭天赐谓神龙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二十皆别具姿态无雷用笔以锋立骨侧笔取妍有藏蕴含蓄有锋芒毕露尤其是法从头至尾笔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右军《兰亭序》法古今其皆映带而生或或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神品也难能可贵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风格蕴藏着作者圆熟笔墨技巧、深厚传统功力、广博化素养和高尚艺术情操猜你感兴趣初学法如何选毛笔初练法用什么毛笔3学习毛笔法有什么处毛笔法体5毛笔行法入门。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
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左图: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右图: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左图: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右图: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左图: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右图: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协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应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半。
左图: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右图: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左图: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右图: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走之,捺为平出。
左图: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右图: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左图:第四十六法:形大之字,大而不松,形展尽态。
第四十七法:笔画错综者,迎让穿插得当有序。
第四十八法:分同宽者,远近适度。
右图:第四十九法:分间窄者,聚合分明。
第五十法:左右相迎,避让互揖。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9-18讲),值得收藏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9-18讲),值得收藏第九讲:是、以、窥、天、鉴、地。
是:“是”字,是典型三角形的字,脑袋小,身子大。
整个字的难点,在于下半部分。
书写时,注意“中竖”相对于上方“日”的位置。
下半部分的笔划,看似是一笔,但是也有停顿调锋,这种笔划,如不调锋,容易写滑。
以:“以”在上一讲里提到过,大同小异。
注意留出中空,另外,左边的笔划,二压二提,要轻松书写。
窥:这个字的特点是:上面要盖得住,左面粗又挺,右边细而轻。
上方的“穴宝盖”整体采用侧锋用笔。
“见”最后的竖钩,在行书里,王羲之喜欢将“竖钩”写成这样,如此写法,其他书家并不多见。
天:“天”字,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字,难点在于最后的捺划,分为了三个弧度动作。
另外,注意第二横,一定要翘起来。
鉴:这个字,左高右低,右边的一系列的转折,用笔的笔锋要随之变化(如图所示)。
地:“地”字,整个字呈扁形。
这个字,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松,右边紧。
要注意“土”字旁中竖的位置,要偏左,不能写到中间。
这个字的难点,在于右半部分,有斜度的控制,也有方圆的把握。
第十讲:庸、愚、皆、识、其、端。
庸:“庸”字,需要把握的有两点。
一、空间的掌握。
第一笔的“点”和下面的距离非常大,整个字,呈上松下紧状。
二、翻转的掌握。
从第二笔开始,遇到转折,就一直是翻转,每个动作都很连贯。
愚:这个“愚”字,在圣教里,是极为精彩的一个字。
上方的禺,需要注意中间的竖划,有一个向右的弧度(如图所示)。
下方的心,起笔在“禺”的左下方,收笔,和上方对齐。
具体用笔方法,如图所示。
皆:“皆”字,在书写时,一定要记住,“比”的右半部分,占用空间极少。
这个字,最为精彩的一笔,就是连接“比”和“日”的那条线,要干净,并且带有弹跳。
识:按照我们当代的审美来看,这个字,并没有多么美。
但是这个字的特点,就是突破常规的书写。
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将他看成“左右结构”,而并非“左中右结构”。
“言”为左侧,“音”与“戈”几乎贴在了一起,为右侧。
王羲之行书技法
王羲之行书技法
第一、笔画之间的牵丝相连。
王羲之的行书表现出的“牵丝相连”技发,这种牵丝虽轻,却如铁线劲韧。
第二、笔法变化丰富而灵动
撇画舒展,捺画收放自如,绞转有力,不拘泥于刻板。
把笔画的变化舒展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笔画转折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的行书字体,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在横折的处理上,用绞转笔法写出刚柔并济的笔锋,后世的众多书法家在这一方面,很难超越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除了颜真卿以外,大多数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很少用到。
王羲之草书口诀
王羲之草书口诀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尤其擅长草书。
他的草书口诀是指他在书写草书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要点,以帮助提高草书的书写水平。
王羲之的草书口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名字神似,形式相捷:草书的字形要有一定的相似性,即要保持笔画的相似和连续性。
2. 眉心合缀,参差有致:草书的字形要有一定的参差变化,即要保持一定的曲线和折线,以增加书写的灵动性。
3. 毛瑟留,点画齐:草书的笔画要有适当的毛瑟痕迹,即在书写时要保持一定的颤抖和震动,使字形更加有生动感。
4. 起首时,横中见:草书的首笔一般要从字的中间开始写,再补齐字的其他部分,这样可以保持整体的平衡和均衡。
5. 破体顺笔,脱舍成趣:草书的字形要有一定的破体和舍字的趣味,即在书写时可以适当地变形和省去一些笔画。
这些口诀是王羲之在草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方法,对于学习和提高草书的书写水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笔势论》王羲之
《笔势论》王羲之王羲之的《笔势论》,对学习书法很有益处,细细的品味,每一句话都是精典。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参考着卜希旸老师的解说,把这本文章改译成了白话文,以和朋友们分享。
由于古文的水平较低,有些句子可能理解的不到位,有错误之处请好友指正。
《笔势论》王羲之告诉你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
我观察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别人,但仍然不够娴熟,没找到规律。
父亲不亲自教的,古来就有。
今天我著一篇《笔势论》,来开发你的悟性。
凡写字的笔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张都有它的旨意,有它的标准和楷模,详细的指出了写字中各方面的错误,收集了最重要、最实际的要点,记录在这里方便使用。
一副字中的字多处变体,但很少触及到书法的根本,圆转用笔处很多,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笔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
扬波腾起的态势,可以迷惑人,但分析其理由,才能够治愈病入膏盲的病态。
今天写《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你要藏好,不要对外传播,秘密的放好,不要给朋友们看。
要深入的研究大小篆的字体,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并且很容易成功。
集各家精品之专长,字形体势更能清晰彰显。
留心学习者,两月就可见到功效,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
这篇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好还要珍藏好,能在世间留有名誉。
笔使用的太久了,写出的字很少出奇迹。
我刚刚有成就时,又精心研究,认真思考,考察了多家规律,总结出了要点,写成了这篇《笔势论》。
刚完成的时候,我的同学张伯英要求看看,我谎说丢了,自己秘密的藏着不外传。
创临章第一我们写字时,纸张就是布阵,毛笔就是刀器,墨水就是兵甲,砚台就是城池。
运笔的本领就是将军,心意就是副将,结构就是谋略,用笔者把握吉凶,笔的运行就是号令,一曲一折就是杀戮,一点一画就是落石,左右摆动就像用刀斧砍,放纵时要快捷利索,着笔时要含蓄调和,顿笔时要收缩。
开始临写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临尽帖的形势。
一遍摆正字的每一画位置,第二遍少许有字的形势,第三遍微微像帖,第四遍就会雄劲圆润,第五遍就会临的像帖。
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知识行书书法
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知识行书书法通过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行书书法《兰亭序》的点画虽能归成八大类,却无法按照楷书的标准将其分解与评析,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点画的丰富变化与精湛技艺用硬笔临写表现有很大的难度,硬笔天然刚劲,而王字的笔画则明丽娟秀、刚柔相济,故不仅要写像其形,更要写活其神。
1、短平横短平横在《兰亭序》中用于字的起笔较多,书写时起笔较轻,由左向右下方切入,然后再向右下方逐步推进,至收笔处稍顿,作回锋状。
但不同的字其用笔方式也有区别,如“在”字的短横,其收笔处则是向左上方折回。
2、短俯横短俯横的特别是其势向下,作俯视状,笔画很短,是横的高度凝缩。
起笔与短平横方向相反,是由左下向右上方切入,用笔由轻渐重,并使横画略作弯势,呈下俯状,收笔处用力最大,重顿后依势收回,这一笔画要写得生动,似鱼跳龙门,鹰击长空。
3、中细横整个横画左右粗,中间细,用力亦应两头重、中间轻,中细横的起笔类似短平横,但不同的是笔尖向右下方切入后用力较重,形成头部略粗,但向右方行笔时却由重渐轻并略作弯势,然后较重顿收笔,这一笔要写出横担之势,虽灵活飘逸,却不失力度。
4、短仰横短仰横与短俯横比较,恰好形状相反,呈上仰之势,起笔自左向右下方切入后迅速调转笔尖角度,由下向右上方推进,再重顿后收笔,在这过程中,横画中部略作下弯状,其弯度有大有小,如“或”字很小,而“时”的一横弯度则颇大,收尾处也与其他字不同,这就要求临习时仔细观察,以区分出来。
5、带钩横带钩横一般为字的主笔,横画较长,用笔具有承上启下之势,在写法上则相对复杂,起笔由右上方向左切入后迅速调转方向,并重按笔尖,形成头部较粗状,然后由重渐轻向右行笔,至末端略重顿后再折回笔锋,以呼应下一笔画。
这类笔画于起收处往往动作较快,不能迟疑,否则无法产生飘逸之势。
6、长横长横与带钩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为字的主笔部分,其起笔处与带钩横基本相同,但行笔过程却各有变化,如“尽、乐、兴”,两头重,中间轻;“异、其”前半部分轻而细,后半部分重而粗;“无”字用力比较均匀、长横一个共同的特点为收尾均回锋而驻,显得颇具力度与厚重感。
王羲之笔法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书法被誉为“国之瑰宝”,而王羲之,这位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更是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在我深入研究王羲之的笔法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以下是我对王羲之笔法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笔法的传承与创新王羲之的笔法,是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的。
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精华,如钟繇、张芝等人的书法风格,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 继承传统王羲之在继承传统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笔讲究力度与节奏,强调笔画的起笔、转折、收笔等过程,使笔画富有力度和韵律感。
(2)注重线条的质感,使线条既有力度又有柔美,既有骨力又有韵味。
(3)善于运用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2. 创新发展王羲之在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了传统的“方折”用笔,形成了“圆转”的笔法,使笔画更加流畅自然。
(2)在结构上,他打破了传统的对称格局,使字的结构更加灵活多变。
(3)在章法上,他打破了传统的平铺直叙,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笔法的哲学思想王羲之的笔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他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使书法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儒家思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
他在用笔时,注重力度与节奏,体现了“仁”的胸怀;在结构上,追求对称与平衡,体现了“义”的规范;在章法上,讲究节奏与韵律,体现了“礼”的秩序。
2. 道家思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也融入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在用笔时,追求自然流畅,体现了“道”的境界;在结构上,追求简约大方,体现了“道”的简朴;在章法上,追求无为而治,体现了“道”的宁静。
3. 佛家思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还体现了佛家“慈悲为怀”的思想。
王羲之笔法全解析(多图示例)
王羲之笔法全解析(多图示例)1、起笔中的笔法:和楷书的起笔方法一样,有两种笔法,即顺锋起笔、逆锋起笔,也叫露锋起笔、藏锋起笔。
具体方法在学楷书时已经知道,这里就不再具体讲了。
与楷书不同的是,行书多用露锋起笔,显得轻灵、简便,而楷书多用藏锋起笔,使起笔力度感更强。
2、收笔中的笔法:行书的收笔多用露锋,以纵其神、神情外露、点画呼应、给人以生动之感,楷书多用回锋,首尾呼应、使笔画含蓄沉实。
在起笔、收笔的笔法中有“方笔”、“圆笔”之说。
方笔,是逆锋起笔、侧锋切下,写出方整有棱角的点画,给人以险劲之感;圆笔,是逆锋起笔、裹锋转笔的笔法,给人以含蓄秀劲之感。
3、行笔中的笔法:①中锋。
中锋也叫正锋,即行笔时笔锋在笔画中间。
中锋是书法的根本笔法。
用中锋写出的笔画给人以圆润含蓄之感。
②侧锋。
行笔时笔锋在点画的一侧,因此也叫偏锋。
侧锋给人以险绝俊美之感。
“正以立骨、偏以取态”。
③提、按、顿。
提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边行边把笔稍微提高,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写出稍细些的笔画。
按笔,是指向下用力的用笔动作。
顿笔,比按笔用力更重的用笔动作。
提、按、顿在书写笔画的过程中是连续的动作,如写“一”字,起笔处用按笔,接着就要用提笔,至收笔处则用顿笔。
再如写“捺”时,起笔处笔画较细,用提笔,边行笔边下按,笔画渐粗,至捺脚处是笔画最粗的地方用顿笔,紧接着又是渐渐把笔提起,写出捺脚。
④转笔、折笔、挫笔转笔,转笔的要领是:裹锋而入,行笔匀速、圆转运行。
给人以含蓄圆劲之感。
折笔是逆锋起笔、侧锋切下,改变行笔方向的一种笔法。
给人以方整峻峭之感。
转笔、折笔是用在起笔和笔画拐弯地方的两种笔法。
挫笔,指行笔时突然停止、改变方向的动作。
写折角时,顿笔之后、提笔转换方向,这就是挫笔。
⑤驻笔、蹲笔驻笔,指在行笔中暂时停驻的动作,力到纸上即可,不用力下按。
驻笔一般用于短横的起止处和平捺的曲处。
蹲笔,轻按笔为蹲(重按笔为顿)。
驻笔轻、蹲笔略重、顿笔最重。
⑥轻笔、重笔用一分笔写出来的较细的笔画叫轻笔;用三分笔写出来的较粗重的点画叫重笔。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左图: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右图: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左图: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右图: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左图: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右图: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协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应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半。
左图: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右图: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左图: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右图: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走之,捺为平出。
左图: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右图: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王羲之的笔法特点
王羲之的笔法特点王羲之的笔法特点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
《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
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
由于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
而且从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的墨迹中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的类似于王羲之这样具有“篆籀意”的绞转笔法,见图十四。
可见当时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用笔习惯。
因为,这样的绞转笔法虽然在形成的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之别,高低之分,但在用笔上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
关于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和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
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
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
相传王羲之还跟其叔父王廙学书。
王廙,“高朗豪举”,“性居傲”,文学艺术修养极深。
王羲之书法笔势十二法
王羲之书法笔势十二法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博得了世人的赞誉,其中最为卓越的是他的书法笔势。
在《兰亭序》一文中,王羲之详细地阐述了其书法笔势的十二法,这些法则深受后人所推崇,成为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指南。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王羲之的书法笔势十二法。
1. 纵横摆动法:双手在文房四宝中拿起笔,使笔在纸上纵横摆动,形成稳定的线条。
2. 连结笔锋法:在书法中,要注意以笔锋相连的方式,使笔画更加流畅且有节奏感。
3. 点化瑕疵法:书法作品往往难免出现点、斑。
在此时,要用笔点按,将其进行修饰,让书法更加完整。
4. 勾勒轮廓法:书法作品需要先勾勒出轮廓,让笔画形成一定的结构,才能进行深入的填充。
5. 空灵透眼法:通过控制笔画的深浅、重轻,让空白处产生透明的感觉,让书法更具空灵美感。
6. 留白勾线法:书法作品中需要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于勾线,让书法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7. 洒脱动势法:需要让笔画有适度的动势,增加书法作品的魅力。
8. 点画重彩法:点画的重彩可以让线条更加生动鲜明,让书法作品中的元素更加突出。
9. 往往横钩法:横钩手法,可以让笔画更饱满,让书法作品更加精致细腻。
10. 意画随形法:书法作品需要紧密结合内容去表达,让艺术和意境更加融合在一起。
11. 停顿顿挫法:书法笔画的顿挫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节奏感,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12. 顾盼频弹法:在书法作品中,需要不同的笔画相互辉映,让整个作品更加和谐、完美。
以上就是王羲之书法笔势十二法,可以说这些法则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笔势,让我们的书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书法的伟大事业中,我们也将不断探索、创新,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王羲之“行书”基本笔画详解(第二篇)
王羲之“行书”基本笔画详解(第二篇)
四、王羲之行书(捺画)
捺画详解:
“行书”的捺极富变化,在一幅书法作品里,因各字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捺画在一个字中的平衡协调关系,可用多种捺法交替运用,使字更显得生动活泼。
捺的基本写法:
1逆锋向左。
2.稍顿即微提笔,然后往右下方边行边
按。
3.至适当处边行边提笔,向右沉着运行,力达锋失。
五、王羲之行书(提画)
提画详解:
“行书”的提法较为简单,显然种类很少,但是在临写时不可忽视,要有不同的变化。
长短大小、平斜曲直、轻重粗细等以及竖提、斜提的书写。
都必须认真注意其笔势和笔画的轻重安排。
提的收笔往往与下一笔的起笔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因此提的出锋切忌随意快速或过于缓慢。
提的基本好法:
1.漏锋向左下由轻渐重入笔。
2稍顿即向右上由重渐轻稍快出锋,力到锋尖。
五、王羲之行书(折画)
折画详解:
“行书”的折法与楷书的折法相接近。
是由两种不同的笔画连接而成。
它的种类较少,一般有方和圆两种折法。
折则方,转则圆;方折则坚劲凝重,圆折则婉转流畅。
在书写时要做到折而不低,转面不浮。
折的基本写法:
1.露锋入笔。
2.稍顿即向右偏上中锋送笔。
3.至转角处折锋顿驻。
4.中锋向下运行。
5.至收笔处笔锋稍提由上至者下,由下至左上回锋。
“书圣”王羲之的行书技法要诀(四)
“书圣”王羲之的行书技法要诀(四)
下一代英才2018-12-29 10:22:29
上个星期大家和开心练字一起学习了“点、钩”两种基本笔画,大家掌握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折”这种笔画的写法。
7.折法
(1)横折:“息”、“领”二字的折为横折。
①顺锋接左竖起笔;
②中锋右行;③至折处稍顿,提笔折锋向下;④至尽处转锋向上出锋收笔。
(2)竖折:“正”、“山”的折为竖折。
①顺锋起笔;②中锋下行;③至折处稍驻,转锋向右行;④至尽处转锋向上出锋收笔。
(3)撇折:“毒”、“母”二字左折为撇折。
①逆锋起笔;②转笔向下中锋行笔;③至折处行笔,转锋向右行;④至尽处提笔向左上回锋收笔。
(4)斜折:“安”、“如”二字左折为斜折。
①逆锋起笔;②转笔向下中锋行笔;③至折处提笔,转锋向右下行;④至尽处提笔向左上回锋收笔。
(5)角折“存”、“孔”二字的折为角折。
①逆锋起笔;②折笔向右行,至折处转锋(“存”)或折锋(“孔”)向左下出锋收笔。
(6)重折:一字中数折并列为“重折”。
写重折必须有所变化。
如“结”字三折。
用笔有方有圆;“触”字四折,弧度有大有小。
王羲之行书的基本笔画我们已经学习完了,明天开心练字给大家分享王羲之行书的基本结构。
兰亭序十四种笔法
兰亭序十四种笔法
《兰亭序十四种笔法》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他在此文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书法技艺与创作心得。
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地传颂与学习。
其中,王羲之提出了十四种不同的笔法,包括了点、捺、提、挑、勒、撇、折、钩、竖、横、斜、圆、方、结等。
他通过讲解这些笔法的特点、运用方法及其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国书法的奥妙与精髓。
同时,王羲之也在文章中反映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于文化艺术的高度关注和尊重。
这让这篇文章不仅成为了一部关于书法技艺的宝库,而且也成为了一份对于传统文化的承载和传承。
- 1 -。
王羲之十四种笔法,这可是书圣启发自己亲儿子的干货!
王羲之十四种笔法,这可是书圣启发自己亲儿子的干货!小编在网上偶得一文,看完觉得很好,在这分享给各位书友。
王羲之在其《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第八章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这里做一下分析。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者。
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复反笔抽之。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进入正题:............................................................................. ................................................................................................................................................................................................................................................................................. ...................................写兰亭序要用什么样的笔才能达到心手合一?王羲之相信大家都知道,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在其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
(一)藏锋
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大,有粗的意思:或说藏锋的动作大,从笔画中部入笔:
如年字的中竖:
(二)侧笔。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侧锋乏力,但用中锋也不能太细。
侧锋用于起笔,中锋用于行笔:竖画横起,横画竖起:开始八笔都是删锋,转八行笔时必用中锋侧。
(三)押笔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押笔是写下一笔之前的连带,从下一画的中部(大概)入笔,即押入:连带与下一笔的前半部重台:如无字二横与三横的连带,与三横的前部分重台;贤字又横的前押。
(四)结笔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结,有收束的意思。
撮是聚合。
把展开的笔毫收拢回来,笔锋如展笔以前一样尖挺:如竹字,右边一横。
(五)憩笔
憩笔者侯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侯失,右脚须欠也。
憩,有休电的意思。
俟,有大的意巴。
意为写字时右下角的笔画象有大的缺失。
缺失多少视笔画长短而定。
关于憩笔,看一下憩流的解释:在海峡,水道,河口或狭窄的港湾内,当涨落潮流交替时,出现短时间近乎停止流动
的状态,称为憩流。
若用水流比作行笔,憩笔就是突然停止行笔的意思。
为什么要这种憩笔的笔法呢?笔者试着解析一下:
前面引用过黄帝内经的一句话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字的右下角在圉纸方位上属于西北,那这个憩笔就是休现天,不足西北的意巴:如是字的撩.矣字的点,作字的末横。
那地不满东南又如何解释呢?我们经常看到古人字帖里上面的口字旁的左上角写成开口,左上角属于东南:这是表示
地不满东南的意思。
由此可见,把天地之理蕴于书痃之中者非王羲之而不能。
(六)息笔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息有休息、停止的意巴:指笔画结束时先要顿笔,然后迅连向上提抽:如左与至的最后一横。
(七)蹙笔
蹙笔者将,蹙,即撩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蹙有短促的意思,将有保养的意思:指撩角要写的短促,不要尽力写尽,写捺角时要慢点。
王羲之写人字头的捺几乎全部用的蹙笔。
八)战笔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战笔意为颤动笔法,如长蛇阵,与其它笔画配合协调:下笔稍慢,不能过长或过短。
如曲和巨字的左竖,所字右竖。
(九)厥笔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匆使伤长。
厥,谓其美者: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厩笔有逆笔的意巴,快速向上反抽笔,不能太长:用厩笔是说这一画很美。
使其成为这一画最关键的妙笔。
如及字撇
的末笔,仰字右坚的末笔。
(十)带笔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复反笔抽之。
带笔就是笔画的连带。
如矣字一横与二横之目的连带。
(十一)翻笔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翻笔是用在前面,急而快,不能写成长腰短项。
如林字的两竖的头部,用的就是翻笔。
(十二)叠笔。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
笔画叠垒时不能写成强势,要写的势缓细弱,笔画不能太长。
有积弱或强的意思。
如长字的三个横,集字的四个横。
(十三)起笔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起笔是不同下走笔,从笔画中部同上推,不要露笔锋,起止要考意结构。
如托字的两短横。
(十四)打笔,
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打笔是与行笔方向垂直方同快速落笔,然后行笔稍细,不能慢也不要修补。
如少字的竖的头,畅字申旁的中竖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