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人才需求谈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探讨了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介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结合创新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思考,得出了对于今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展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这一研究在高校教学改革和培养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创新型教学模式、案例分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改革策略、成果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如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重点在于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

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人才不再只重视知识的掌握,更看重人才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校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通过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介绍,探讨创新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能性,以及案例分析和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有助于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工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培养优秀工程师和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改革发展的历程,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同时对未来的展望进行探讨。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

在这一时期,国内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承担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

尽管条件有限,但国家高度重视工程教育,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为尖端领域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更高层次、更广覆盖的需求。

为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大量工科院校得到兴建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更多机会。

此外,国家还推行了“四化”运动,大力鼓励青年学子走上工程技术的道路,并加强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师。

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临全球化挑战和科技革命,国内高校开始改革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师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了一批有国际视野和精英能力的学者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

这些努力为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技术革新不断加速,工科学科日新月异,需要更加紧密地与实际需求相联系。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培养全球化人才已成为时代趋势。

未来,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首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师必备的素质,是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倡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题表现在方方面面 ,若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 .培养 目标模糊 :按 照教育学的原理 ,所谓培养 目标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 目的制定 的人才
培 养 的质量 规格 。培 养 目标对 人 才培 养活 动 具有 导 向作 用 、控 制作 用 、标准 作用 、评价 作用 。培 养 目标第 3期 2 0 6月 0 6年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un l f nigU iesyo c n e n eh oo y ora o j nv r t f i c d c n l Na n i Se a T g
V 11 . b . 9 NO 3
Jn 2 o u.06
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 式的改革
罗 云 ,袁鑫涛 2
(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0 0 1 3 00 2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 0 ) 0 00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高等教 育大众化 的时代特点对 高等工程教育提 出了 新的要求, 但培养 目 标模糊 、教学 内 容和方法陈旧、管理改革失范的客观现 实却使我 国高等工程 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本 文认 为,明确培养 目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是推进我 国 标
且也对精英教育时代 的教育思想 、人才培养 目标 、教育教学 内容 、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提
出了挑战。高等工程教育要迎接挑战,必须进行及时 、积极 、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
二 、培养 目标模糊 、教 学 内容和方法陈 旧、 管理 改革失范的客观现 实严重 制约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选择 。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加强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于加强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几点看法
新 人才培 养 模 式 。”
了工程建设与现代技术发 展对人 才的需求 , 这对我们是
业 生就 业 报 告 (0 9 『 . 京 : 会 科 学文 献 出版 社 ,0 9 2 0 )M1 北 社 20 .
经济社会发展 , 解决 “ 三农” 问题 , 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 全 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最关键 的是人 才,
而 目前 的中国农村人 口整体呈现 出知识水平 , 职业 技能 缺乏的状况 。 统计 , 据 截至2 0 年 , 国农村 人 口中初中 03 我 及 以下文化水平人 员 占农村总人 口的8 . %,而掌握 77 5 定技能 的农 民比例更低。人才短 缺 , 以及农村人 口普 遍 素质较低 的状况势必会影响农村 的发展 , 制约社会 主 义新农村 的建设进 程 , 因此 , 针对 这种 状况 , 由政府组 织, 有计划 、 步骤地选聘一部分 优秀大学 毕业 生赴农 有 村基层担任 “ 村官 ”对 于充实农村人 才资 源 , , 改善农村 干部的年龄结构 、 知识 结构 , 为农 村基层干部 队伍注人 新 鲜血液有着积极 而深远 的意义 。但 值得 注意的是在 实施大学生 “ 村官 ” 工程的过程中 , 必须确保所选聘 的人 员 的确是适 合农村 的 , 适应 农村 的人 才 , 必须 是 “ 下得
国等发达 国家的高等工程教 育为参考 , 深入分析 了现代 高等 工程教 育的特点与 办学模式 , 为我 国现代 高等工程教
育 的 发展 提 供 参 考 。 关键 词 : 现代 高 等 工程 教 育 ; 养 模 式 ; 学方 针 培 办


加 强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 国高等教育仍然沿用前苏联 的教育理念和 我 人才培养模 式 (9 2 15 年学科 分类 、 院校调整 )以培养专 , 业型 、 研究型人才 为主 , 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 辅 人才 结构相对单一 ,给我 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带来很大 问题 。 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人才过剩 ” “ ,另一方面 又缺乏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 出现 了建 国以来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不协调 的状态 , 因此我 国的高 等教育必须 深化改革 , 尽快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 才培养模式 。早 在2世纪9 年代 中期 , 国工业界和教 0 0 美 育界 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 到单纯片面地强调科学 、 忽视 技术带来 的消极影响 , 出了美 国“ 提 没有从 国家角度足 够注意研究 生院在满 足国家对科学 家与工程 师需求 变 化 中的作用” “ ,没有 高级科学家与工程师 的清晰 的人才 资源政 策” 等意见 , 呼吁要 向科学 与技术并重 的方 向改 革 。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 回归工程” 的理念 , 其工学 院 院长更是明确地指出“ 我们正在 召回工程 的灵魂 ”强调 , 教育要 紧密联系工程 实际 ,教育要 为工程创新人 才服 务。 这些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给美国高等教育界 以很大 的 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 高层次工程人才 的培养 , 适应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我们两委的干部同志在一起交流,我今天就是以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角度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给我的题目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我今天还是虚实结合,微观的和宏观的结合起来讲一讲。

今天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讲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因。

就是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其中有哪些机遇。

我想首先跳出高等教育这个圈子到外部去看一看,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之下办学的。

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年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在改革建设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看看都取得什么成绩(变化还是很大的)。

但是,光看到成绩不行,而且还得看到我们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矛盾,有一些什么热点、难点问题,今后高等教育或者高等学校的建设的任务是什么。

这三个方面是从高等教育这个角度给大家谈一谈。

然后,高等教育的实质,它的专业体是是高等学校,因为大家都是做宏观指导,做管理工作的,让大家对高等学校情况有一个了解,就是我们看一所大学怎么看、看什么。

最后一部分介绍一下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我从高等教育大的(话题)里面切入到高等学校,这样我想为大家今后的工作希望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因从几个方面提一提,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经济发展的背景,社会发展的背景,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还有国际的发展背景,以及现在我们在发展建设中遇到一些矛盾,从这几个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际上我们都是两委的干部了,平时的学习任务很多,不光是自己学,可能经常到下面去做指导,还要讲,所以都很熟悉,我们这个部分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展开。

第一节国家发展战略背景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

我们现在强调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承担着创新型才培养的重任。

我们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要为战略的实施提供人力和智力的支持。

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改进 空间。建议未来政策制定应更加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市场需求和行业企业参 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市场需求、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 具体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加详实、科学的依据。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职业道德、责任意识、诚信品质等方面的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 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具备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备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问 题。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 任务。
能力要求方面,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能力、沟通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他们 需要具备出色的项目管理、协调沟通和领导才能,以实现团队目标。技术型人才 则注重技术研发、工艺设计、设备维护等技术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成长路径方面,应用型人才通常从基层岗位开始,通过实践积累经验,逐步 提升自己的职位。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 的工作环境。技术型人才则从专业技术岗位起步,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 逐渐成为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

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职教幼教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武剑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必须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改革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研究。

本文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阐述,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一、高等职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教,学生学———填鸭式”。

高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强调以“书本为本”的理念,以致于学生只是死记知识,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

为了完善而又高效地解决这些,迎接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推出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定单式”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这些模式过分依赖集团、,难以保证充足的培训岗位,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教学体系起到一种协调作用。

它侧重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来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帮助高职学生理清思绪、开拓视野、作出自主的选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要始终以就业为根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政策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合理有效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就业支持政策。

坚持以就业为出发点,以“出口”促进“进口”,正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据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统计,2005年、2006年、2007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92.3%、94.1%、96.5%。

2007年7月,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河北、四川、湖北、长沙、厦门、海口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200所学校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平均就业率为94.1%,有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供不应求。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措施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措施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措施一、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近年来在科技、经济和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亟待进行改革。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尽管印度政府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但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许多地区的工程技术教育水平仍然较低。

印度的教育体系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地区的工程技术教育基础薄弱,导致了人才培养的不均衡。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于国际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印度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虽然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许多高校的师资队伍规模较小,且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这导致了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学生的学术成果和就业竞争力。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提高印度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有必要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A. 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就开始关注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

在1951年,印度成立了第一个工程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工程教育政策。

印度政府陆续成立了多个类似委员会和机构,以推动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印度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提高中等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着手改革工程技术教育体系,将原有的理工学院改为综合性大学,并引入了更多的研究型课程和实验室设施。

结合人才需求谈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结合人才需求谈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结合人才需求谈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摘要: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工程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多年来培养的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这一现状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工程教育模式提出了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72-02工程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多年来培养的大批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已经远超英、美等发达国家达到世界第一,但中国合格的高质量的工程师的世界排名却一直靠后,这也是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相对落后,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差距仍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不强;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大量的工程创新型人才。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大战略机遇期,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其中首推的是高等工程教育1 国际对工程师的要求标准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具体制定了新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1]。

(1)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5)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摘要:以水利高职教育为例,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际应用、教育投入和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教改革;培养模式;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李克强总理提出:牢固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一、认清形势,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责任,坚定改革信念随着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不断深入以及基础建设投入的加大,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对人才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关注所需人才的实际技能和经验积累。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社会整体人力资源供需配置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企业所需实用型人才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结合社会需求培养的实用型人才。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和进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所在。

二、以社会和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时时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以及相关政策,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社会、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基本走向,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适时规划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深入调研和沟通,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不墨守成规,发挥院校教育优势。

浅谈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改革

浅谈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改革

浅谈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改革在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深远,它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挑战。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机遇。

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浅谈。

一、人工智能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这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促使高校教育改革加快步伐,要求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正在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新的就业形态也在不断涌现。

高校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新模式的出现,传统的教育资源可能会出现重新分配的情况,这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教育的改革方向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高校教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高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化分配和应用。

高校还可以积极探索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新模式,以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高校可以适时更新课程设置,增设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

高校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结合实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 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的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提升教师和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江苏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刍议

江苏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刍议

苏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 )学 科专 业结 构不够 合 理 二 近年来 , 江苏的主导 产业构成有所 变化 。通
今后一段时期内 , 在保证工程本科人 才培养的数 量和质量持续稳定增 长的前 提下 , 应适 当加大对 研究生层次、 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江苏各地工业园区的兴起及外资企业的不断 引进 , 出现 了对 工程技术实用人才 的大量需求。
显得 不 足 。 、 Nhomakorabea江苏 省 高 等 工程 教 育发 展 的 现 状
分 析
江苏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 的高等工程教育 体系 , 从工科 院校办学的类型看 , 有重点的理工 院 校, 有设置工程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 有独立设置的 工学院, 还有一批 高等职业技术学 院。从学校 的 隶属关系看 , 有部委属理工院校 , 也有地方工科 院
展的数量和质量 主要指标处于全 国的前列 , 某些 重要指标领先于全 国各兄弟省份。另一方 面, 指 通过建设高教强省来促 进江苏 经济和社会 的发
展。人才是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 的原动力 , 提高 国家或地区生产力的核心在高等教育 。高等工程
教育为江苏工业经 济的发展提 供人才和智 力支
中图分 类号 :6 20 C 4 .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02 20 )2—07 O 10 59 (06 0 06一 3
“ 高教强省” 有两方面含义 : 一方面是相 对于 全 国各省的高等教育系统而言 , 江苏高等教 育发
科专业 的综合型大学有 4 , 所 理工科大学 6 所… 。 江苏的 l 所“ 1 工程” l 21 高校中 , 就有 6所工科院 校和 3 所含有工科的综合院校 。而在全国一级学 科整体水平 的评估 中, 江苏省工程类 的一级学科 有 l 个在全 国前 l 1 O名之列 J 。可见 , 江苏 的高 等工程教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 江苏高等工程教育在取得进步的 同时, 也存 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 ( 办学层次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协调 一)

2024年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范本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体制逐渐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通过参与教育实践并深入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我逐渐形成了一些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改革是持续推进的过程。

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推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并及时调整和修正制度。

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

其次,教育改革需要多方合作。

教育改革是一个涉及面广、关系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力量。

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家长和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

只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再次,教育改革要注重质量。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因此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只有注重质量,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最后,教育改革要关注公平。

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

因此,教育改革必须关注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我们要实施特殊群体教育,关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才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事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在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和深入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改革需要持续推进,需要多方合作,需要注重质量和公平。

只有把这些体会付诸实践,才能够实现我们教育改革的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范本(2)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变革意义重大。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一、案例背景介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职业教育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下面列举了十个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以展示不同学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二、案例一:XX职业学校与XX高等职业学校合作XX职业学校与XX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设一门“工程技术实践”课程。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在课程中接触到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设备,提前接触到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升学铺平了道路。

三、案例二: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某职业学校与附近的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

该团队由中职和高职的教师共同组成,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研究,实现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有机衔接。

四、案例三:开设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某职业学校开设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既包括中职的培训课程,也包括高职的专业课程。

学生可以在同一个专业体系内完成中职和高职的学习,获得中职和高职双重毕业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案例四:高职专业课程与中职实习结合某高等职业学校与附近的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将高职的专业课程与中职的实习结合起来。

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案例五: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某职业学校与多家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在校内建设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实训基地。

该实训基地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际工作场景,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案例六:开设中高职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某职业学校与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共同开设中高职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

八、案例七: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实习就业指导某高等职业学校与多家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实习就业指导。

新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浅析

新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浅析

新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浅析工程教育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培养工程人才的一种专门教育,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工程师。

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所注重的高等教育之一,也是教育界和工程界人士所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1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从各种数据和研究来看我国工业正处于工业的中期,这个阶段不可逾越,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是实现工业化。

这样的历史阶段就决定了中国工程人才需求的结构和特点。

根据教育部所得出的数据,我国工科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大约占所有大学生比例的30%。

而多数发达国家工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例不超过10%。

国内外之所以比重相差较大是因为所处的背景不同。

发达国家已经历了工业化这一过程,而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历史阶段,最迫切的需求还是工程人才。

因此,我们要大力研究工程教育,特别是研究工业化中期工程人才的需求和特点及工程教育的规律。

2高等工程教育规模扩大1895年清政府成立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学校——中西学堂,其成立标志着高等工程教育在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工程教育总体来讲发展较快,工科在校人数,1949年仅3万人,1993年达到93.4万,2000年达到214万。

[1] 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当然高等教育也是第一。

工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比重也是世界第一,约占三分之一左右,最高峰曾达到40%。

截止至2010年,我国高校全国招生人数661.8万,在校生总数达2231.8万;其中工科招生人数241.2万,占总招生人数的36.4%,工科在校生达到803.1万,占总在校生数的40%。

3国外工程教育迅猛发展近年来,以美德为代表,各国都在不断对其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和模式,得到教育界、工程界国家决策层面的高度关注,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需求调研——以软件工程为例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需求调研——以软件工程为例
专业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向社会做出的质量承 诺"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主观预期"即目标期望"更是专业 培养方案制订的基准依据#($ % 培养目标的合理与可达成 是评价目标质量的重要指标"合理是可达成的前提#3$ % 培 养目标合理性体现在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定位要求"满足社 会经济发展与利益群体的需要*确立的目标内涵与定位匹 配"并清晰地刻画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的职业发展水 平与竞争力要求% 培养目标应体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总目标"明确毕业生服务领域&职业特征&人才 定位以及职业能力的预期%
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专业领域图 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评价毕业生质量"根据毕 业生质量来反向更新实践培养目标"以更高质量的培养市 场所需人才% 二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教师群体的反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 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 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到深处 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 没有教师参与的人才培养计 划"无异于空谈%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 者"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教师期望软件工程专业的 毕业生未来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排名前三位的是!软件开 发技术&软件工程管理&软件技术与应用研究% 教师的需 求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一方面需要优化课程体系"
. All Ri现g行h传t统s 工R科e人se才r培v养ed体.系存在一系列制约和问题"

机电专业(高级工)人才需求与课程改革调研及思考

机电专业(高级工)人才需求与课程改革调研及思考
随着我市城市化 、 工业化 、 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 传统的加工制造业 的规模 扩张和改造升级将进一步加速。维修电工专业 、 数控技术应用
力要求 较高 。
பைடு நூலகம்
4 . 对 专 业 建 设 和 课程 改革 的几 点 思 考
4 . 1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 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受调研 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提 出了明确 的要求 。 专业 、 焊接加工专业 、 工业分析与 检验 等专业 的高技 能人 才将成为鸡 思 西市乃至黑龙 江省 紧缺人才 . 因此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就成 为 职业学校要 引导学生养成 良好 的职业习惯 .加强学生 的心理健康 、 想品德 、 职业道德 和责任意识等方 面的教育引导 , 培 养学生 良好 的职 鸡西经济社会 和谐发展 的重要保障之一
自动化生产流水线 占据企业设备 的绝大部分 . 传统机 电设备 只占很 小 的 比例 : 进口 设 备比例 大, 国产设备 比例小 。 与此相适应的是需要大量
2 ] c 通过对鸡 西地 区机电类企业 的调研 , 可 以看到 : 新型 自 动化设备 、 业习惯_ 4 . 2 积极开展课程改革 . 突出技术应用能力
2 0 1 3 年3 6 期
科技 一向导
◇ 科技 创新◇
机 电专业( 高级工 ) 人才需求与课程改革调研及思考
( 黑龙江技师学院
【 摘
崔凤娟 黑龙江 鸡西
1 5 8 1 0 0 )
要】 为 了及时 了解区域 经济的发展 , 掌握企业( 用人单位) 对机 电一体化技 术专业人 才的 岗位群、 工作任务 和需求情况 , 特对 黑龙 江地
况。
人才类型及 岗位分类 : 不愿意到 民营企业 . 频繁跳槽安不下心 , 影响企业 的正 人才类 型有 白领 ( 学术研 究 、 产 品设计 和研发 ) , 灰领 ( 新 品试制 、 青 睐外 资企业 . 损坏职业学校 的办学声誉。 技术服务 、 制定工艺 、 高级技工 ) , 蓝领( 操作技工) 三种 。 工作位置层次 常生产 . 5 . 结 论 依 次为 : 高级管理 、 决策层 , 一线管理 、 技术 服务 、 生产关键 岗位 , 一线 调研 表明 . 本地 区对机 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高职人才有很大 的需 生产 、 营销、 维护 、 服务 。 求. 为 了区域经济 和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 的需要 . 对机 电一体化技术专 3 . 2 本专业 主要 岗位群和工作任务

浅析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

浅析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

浅析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工程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目前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以期望为我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一、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现状1.传统教育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注重传授基础理论知识,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对于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2.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工程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的高等学校工程教育往往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工程人才。

3.与企业需求脱节由于教育模式的滞后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

企业更加需要的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4.师资力量不足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师资力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高校的教师在实际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较为匮乏,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和教学内容;一些优秀的实践型人才倾向于选择在企业从事工程实践工作,而不是选择留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1.加强实践教学为了满足社会对优秀工程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引入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创新教育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高等学校应当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组织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优化课程设置高等学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高职纺织专业为例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高职纺织专业为例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高职纺织专业为例郭燕蕾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摘要:就目前来看,高职纺织专业人才还无法满足当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通过对该专业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满足纺织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更好地服务于纺织企业。

基于此目的,文章主要就高职纺织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三明治式工学交替;职业教育由于高职教育主要是服务于行业企业,其主要特点也是以行业企业发展为着力点,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

同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不仅能够使得双方实现共赢,同时也可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一、当前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年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速发展,且规 模也日益壮大。

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来讲,本科 院校中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当前高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

就目前来看,国内高职院校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然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关系尚未稳定,这就使得某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只涉及在实训以及实习阶段,但整体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开发方面还没有真正整合在一起。

因此,应当充分结合当前纺织工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点来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创设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1]o二、纺织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一)努力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服务于行业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行业企业。

高职院校依托于企业的发展而生存,如果行业企业无需求,那么高职院校也就没有生存的生机和可能;只有企业与企业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所以,想要切实做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当切实搞好校企关系,将高职院校与企业相融合,将行业企业文化及理念融入学院教育教学当中,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与合作,进而不断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综述窑专著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20 年第 7 期
新工科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冤
揖摘要铱随着新兴技术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袁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袁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颁布与实施袁将人才培养问
题推上了风口浪尖遥 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袁不能贴合新兴技术的要求遥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
. A围l绕l互新R工联i科网g背产h景业ts下化的尧R工人e业才s智e培r能养v化应e尧d服工.务业于一蓬体勃化发进展行的重新点兴学产科业建袁 设袁在众多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遥 新工科建设更加重视 学科的实践意义与综合意义袁特别是在新兴技术方面袁例如信 息技术尧人工智能等领域袁应当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袁实现新的 发展遥 当然袁突破传统思维并不代表着完全抛弃传统袁应当按照 新兴技术尧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传统工科教育的发 展袁致力于构建符合产业发展尧迎合经济特点的工科教育遥 二尧优化模式袁确立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核心 新工科背景下袁应当以创新型工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宗 旨袁实现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转变遥 传统 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以学科为向导袁更多注重专业教育而 轻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袁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通常局限在本专业 内袁缺少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式培养方案遥 新工科背景 下的人才培养应参照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计培养标准与 培养模式袁借鉴野国际工程教育冶理念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遥 在 确定人才培养点的具体目标时应当明确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 重要地位袁并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袁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 能力纳入到培养体系中袁借助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拓展学习空 间尧开阔学生视野遥 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 去的方式让国家工程认证标准落到实处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 时袁重视生产实践与能力培养袁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重要意义遥 教学模式的改进是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袁应 当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袁或是采用任 务驱动模式袁在任务中提高操作能力学习专业知识袁使理论研 究与操作实践连接得更加紧密遥 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更多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人才需求谈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摘要: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工程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多年来培养的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这一现状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工程教育模式提出了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工程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多年来培养的大批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已经远超英、美等发达国家达到世界第一,但中国合格的高质量的工程师的世界排名却一直靠后,这也是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相对落后,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差距仍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不强;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大量的工程创新型人才。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大战略机遇期,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其中首推的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1 国际对工程师的要求标准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具体制定了新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1]。

(1)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5)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11条标准可以鲜明看到当前工程师培养除了重视培养数学和科学外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终身学习以及环保意识等的培养。

2 我国工程教育模式的不足2.1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保守教学内容的更新未能及时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部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不适用的知识结构体系仍然存在,而反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却被置于教材之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2],忽略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启发式[3]、研究式、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望。

2.2 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4]的倾向,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逐渐减少,软性的和虚拟性的内容却不断增加。

有报告显示,20年毕业的约6万工程类毕业,我国毕业生中不足1%的人能适应国际化公司的工作[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当前的工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接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较少[6]。

2.3 专业设置口径窄“工程”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领域,而长期以来,专业的定向型培养体制及学生重授课轻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7],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4 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我国高校招聘来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应的工程经验背景[8,9],学校的成果评价导向也使得教师重学术轻实践;使得教师在讲台上不能给学生进行丰富的工程案例阐述来解释基础理论,教师本身不会做工程又怎么能带出善于做工程的学生呢。

3 我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3.1 加强工程实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在扩增工程实训基地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在常州、南京、洛阳等城市建立了工程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提供了保证;配备专门教师在现场进行讲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基础理论和原理;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协同解决问题,努力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10],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2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普遍存在重书本知识而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课程单科自成体系,割裂了课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很难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造成工科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的现象[11,12]。

我校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主要作了如下改革。

(1)邀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我校讲学;(2)课堂上重点讲解工程实例和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来解决书本知识;(3)增加选修课的开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增加实践学时,进行现场教学,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5)跨学科合作,机械、材料、化学等学科交叉合作,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

3.3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工程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目前国内高校引进的大都是博士,教育背景只是在校园,教师本身没有企业背景,缺乏工程经验与能力,这对提高本科工程教育质量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我校具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以下探索:(1)厂校联合进行科研、教学,并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40岁以下博士必须到企业锻炼一年,并作为评定职称的条件之一,以此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2)努力引进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13];(3)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

3.4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研究项目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具体为:(1)通过各种途径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14,15],把培训大学生创新智能的相关实践课堂尽量多的建在离我校较近的相关企业中,建立产学双方相互促进、互利互惠的良性协作关系;(2)与企业组建紧密合作型的研究开发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部分项目,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工程实践创新技术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能力;(3)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走进企业,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模式。

4 结语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国家发展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特别是在本科教育上的合作;在坚持数理基础培养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环节的培养;培养一批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当前政府一系列保障措施下促进高校本科工程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1] 曹剑敏,李燕.高校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201.CAO Jianmin,LI Yan.Reseach on innovation of higherengineering education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11(30):201.[2] 王涛,王爱国.工程教育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5):33-36.W ANG Tao,W ANG Aiguo.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View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J].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2011(5):33-36.[3] 曾红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6): 33-35.ZENG Hongyuan.Talking On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J].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2011(6): 33-35.[4] 张金标,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25-27.ZHANG Jinbiao,HU Hui ping.Research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based on engineering talent[J].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2010(1):25-27.[5] 王淑芳,金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8-24,31. W ANG Shufang,JIN Yong.The Reform 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Notion of “Engineering with a Big E”[J].Higher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2011(1):18-24,31.[6] Soyster,A L.The Busines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J].Journal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8,97(1).[7] Johri,Aditya.Creating Theoretical Insight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3).[8] Litzinger,Thomas A,Lattuca.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1,100(1).[9] Jerzy Rutkowski,Katarzyna Moscinska.Links between Technology-based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Electric Circuit Theory Case Study[C].2011.[10]Litzinger,Thomas A.Engineering Education Centers and Programs: A Critical Resourc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 (1).[11]Peercy,Paul S,Cramer.Redefining Quality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rough Hybrid Instruc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1,100(4).[12]Jesiek,Brent K,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Discipline,Community,or Field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9,98(1).[13]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4-76. CHEN Xiaoyan.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competency”teachers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J].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2010(1):74-76.[14]庞世俊,庞少召.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驱动方式解构、问题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46-50.PANG Shijun,PANG Shaozhao.The deconstruction,problems and strateg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Pang Sijun&Pang Shaozhao [J].Chinese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10(15):46-50.[15]王英俊,张晓庆.校企合作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0(9):215. W ANG Yingjun,ZHANG Xiaoqing.Practic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s [J].Value Engineering,2010(9):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