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对高师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对高师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等师范类院校基础教学面临改革。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浅谈基础教育的认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并提出了几点关于教学改革的意见。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教育技术是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如何用好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使基础课程的教学上水平提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进入21世纪,当我们重新审视高师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看到我们面临的情况又发生了许多变化。
一是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
二是用人单位对高师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
三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
因此,高师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将会有显著提高。
考虑到上述情况,尤其是高师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师范特色,高师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已引起了人们关注。
1 提高对教学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加强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目标的需要。
在目前这类学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培养的有限人才无法满足中小学教育对计算机师资的需要时,高师计算机基础教育责无旁贷地应承为中等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培养更多的师资。
其次,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在改革中求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所以它与专业教学是不相同的。
计算机基础教学有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准确认识师范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性质和规律,是下一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而不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的倾向还很严重。
师范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在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以至形成新的应试教育。
导生制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
导生制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导生制是诞生于18 世纪末的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AndrewBell,1753 — 1832 )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 JosephLancaster,1778—1838)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先教会年龄较长或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他们担任教师的助手,将他们刚学会的知识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19 世纪初风靡于世界各国,对多国的初等教育普及做出巨大贡献。
在21 世纪的今天,导生制又呈现出复苏的迹象,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同时,当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改革时期,呼唤一种全新的“高产、高效”兼有的教学模式的引入。
新时期导生制正是以传统导生制教育质量不高为突破口进行改进,以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功能,更好地促进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导生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职能(一)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推动者高等师范院校中,导生不仅有助于提高普通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习过程有很大帮助。
导生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培训,对专业知识掌握较牢,从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自己的学习和指导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深奥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技能。
(二)课题研究的领导者高等师范院校应把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共同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实现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型转化,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导生便是学术研究的带头人,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不断产生新成果,还要带动其他学生一起研究,利用合作的集体的力量进行研究和创造,不断强化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教师培养、培训提供的物质和智力资源。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的榜样高等院校师范生将来大多数在中小学任教,这就需要培养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一个导生的榜样,可以影响整个小组甚至整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导生与学生的年龄相仿,思想和知识基础较相近,因此,在学生看来,要达到这种榜样和理想状态并没有很大的鸿沟,于是他们很乐意地、自觉的选择模仿或学习,这种影响力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如果从20 世纪初清政府确立师范教育体系开始计算,我国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
在这百年的历程中,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过了动荡也获得过机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纵观整个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过渡期(建国初期到1957 年前)解放初期的师范教育主要是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同时沿袭了民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过由于国家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当时的师范教育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出:“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中心环节,师资问题如不解决,文化建设的高潮就很难到来,甚至会影响经济建设。
”当时的《人民日报》向全国强调:“师范教育就好比工业中的重工业,机器中的工作母机,它是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是全部教育的中心环节。
”于是,师范教育成了教育领域乃至国家建设的重心。
1953 年11 月,教育部专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会上讨论了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性质、方针、步骤等问题,强调:“高等师范教育是办好和发展普通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影响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培养。
”这一阶段,师范教育在模仿与摸索中获得了一定发展。
2、动荡期(1957 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从1957 年起,中国教育开始革命化、政治化。
1958 年对教育进行大批判,师范教育受到了巨大>中击,出现了“师范性” 和“学术性”之争。
1958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拔掉资产阶级教育教学中的一面白旗》的社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1960 年全国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召开,会上提出师范教育存在“少、慢、差、费”现象,认为课程内容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认为强调师范性是造成师范教育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提出要大力精减教育科目,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科合一。
会上还提出了“努力使高等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分别相当于综合性大学和高中的程度。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它赋予了我们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以新的使命,那就是要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但当前在我国高师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对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高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教育观念课程教学高等师范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基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新课程教学的动态化、复杂性,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面临前未有的严峻考验。
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新型教师,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师发展的新趋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让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从偏重书本知识,转向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教学活动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力培养要多元、全面,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它为教师们的创造留有较大空间,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创设教学情景,与学生共同建构课程。
上述变化表明,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或独白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是能够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地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是一批拥有先进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也是具有课程意识,能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专家。
二、目前高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设置混乱,缺少整合。
面向21世纪
“ 承 教 育 ” 向 “ 新 教 育 ” 由 “ 术 教 育 ” 向 “ 合 教 传 转 创 , 技 转 综 育 ” 构建 以培 养 基 础 音 乐 教 育 人 才 为 目标 , 人 文 素 质 和 。 以 道德修养为核心 , 以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为 重 点 的 新 型 教 育
模 式 , 正 培养 出能 够 适 应 2 世 纪 社 会 发 展 所 需 的 复 合 型 、 真 1
创新型新人才 。 二 、 适应 社 会 需求 为 目标 , 养音 乐 教 育新 人 才 以 培
育 工 作 作 为我 国 高 等 师 范 教 育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2 在 1 世 纪 , l 紧 迫 的 教 学 体 制 改 革 问 题 : 有 的 培 养 模 式 是 面 临着 原 否能适应 2 1世 纪 的 社 会 需 求 ; 型 的 音 乐 教 育 人 才 应 具 备 新 什 么 样 的 素质 、 力 和 知 识 等 等 。作 为 基 础 音 乐 教 育 师 资 的 能
《 日制 义 务 教 育 音 乐 课 给
校 音 乐 教 育 的 改 革 带 来 了 巨大 的 机 遇 和 挑 战 。 高 校 音 乐 教
的全 面 发 展 , 学 生 为 主 体 , 关 注 “ ” 向 关 沣 “ ” 由 以 由 教 转 学 ,
科 类 的知 识 , 括 哲 学 、 史 、 学 、 会 学 等 等 方 面 的 知 识 。 包 历 文 社 加 强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与学 好 专 课 同 样 重 要 。文 化 素 质 与 音
乐 学 习 的关 系 十分 密 切 , 乐 本 身 是 特 定 文 化 的 产 物 , 音 音 在 乐学 习中, 管是理解、 现音乐作 品, 是练 习、 赏音乐 , 不 表 还 欣 都 必 然 和文 化 知 识 产 生 密 切 的联 系 。 因此 , 学 习音 乐 过 稗 在
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改革【发布部门】教育部【发布日期】1997.10.29【实施日期】1997.10.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开创我国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的新局面,经研究决定,从今年起开始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世纪之交,我国师范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实施这一改革计划是我委组织的一项跨世纪工程,起点高、立意新,针对性强,对师范教育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战略意义。
现将《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若干意见》、《“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立项办法》、《“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指南》、《“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申请书》和《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名单》印发给你们。
望各有关单位根据要求,认真组织好项目申请工作,并将填写好的项目申请书一式五份于1997年11月30日前报送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
附:1、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若干意见2、“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立项办法3、“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指南4、“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申请书(略)5、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名单附1: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促进其他各项改革,把高等师范教育事业推向21世纪,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以下简称高师本科院校)采用科研立项办法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简称“高师教学改革计划”)。
面向21世纪高校中国现代史教改尝试与思考
Teaching Reforms in the 21st Century - oriented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t College: Attempts and
Considerations
作者: 陈瑜
作者机构: 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出版物刊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4-127页
主题词: 21世纪 高等学校 中国现代史 教学改革 尝试 思考
摘要:面向21世纪,高校中国现代史教学应注重介绍学科研究前沿和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及其查找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应注意运用和向学生传授新的历史研究与分析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历史事件的生动记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尽可能采用西方国家流行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展课堂讨论,增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当将社会史的内容和现代化理论、历史社会学的观点溶入课堂教学之中;还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讲清当前的某些热点问题的历史真相和来龙去脉,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与理论审思
投稿网it: 浚学■占管疫2021年4月20日・9・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与理论审思张世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摘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政治牵引下的试错探索期、院校调整与体系构建并举的政策重建期、追求高质量和优结构餉黄金发展期、面向2035的全面提升时期四个阶段。
政策变迁折射出多重价值趋向,政策根本理念从工具本位转向生命本位,政策发展导向由追求效率过渡到宣扬公平,政策制定主体由行政权威主导扩散到多元民主参与,政策工具选择实现从合法性到合理性的跨越。
未来应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视角出发,关注教师教育政策的本质属性、改革成本与收益、决策文化营造。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政策变迁政策价值教师教育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政治团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实现教师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以及基本政策制定的关于教师培养、教师入职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等方面的行动准则叫建国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教师教育政策也趋于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本文从事实层面回溯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从价值层面剖析政策演进折射的价值趋向,并对未来教师教育政策的优化展开理论层面的审思。
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1.1949-1976年:政治牵引下的试错探索期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于破除旧制度,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制度。
当时混乱、低效的教师教育现状难以满足对充足、合格的师资力量的需求,为使有限的财政经费发挥更大效益,又好又快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苏联的“独立式教师教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样板,我国开始借鉴苏联确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叫1951年,第一次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建立一个独立的师范院校体系,自此我国独立的教师教育制度拉开序幕。
1958年,“大跃进”运动促使教育陷入违背基本规律、急躁冒进的“怪圈”,教师教育发展追求急速的成效,愈发不切实际。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文:----------------------------------------------------------------------------------------------------------------------------------------------------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1996年12月5日)世纪之交,我国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办好师范教育,培养和培训高水平的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面向21世纪开创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一、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以《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为依据,全面落实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为中小学教育服务,主动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国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师范教育各项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以改革促发展,使师范教育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培养培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构建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
二、健全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健全和完善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类院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沟通的师范教育体系。
浅谈教学改革项目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是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教师有必要扎实教改立项基础知识,积极开展教改立项相关研究。
一、教改立项内涵1.教改概念界定。
教改,广义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教改项目全称“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行以项目建设为管理对象,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强调项目中期检查、淘汰和期终验收的项目制管理模式。
2.教改制度沿革。
1994年初正式提出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5年3、4月份在北京举办了两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标志着这项改革计划的全面启动实施。
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1〕1号)文件是上一计划的扩展与延伸。
该工程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该工程突出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化和实践运用。
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指出,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在高等教育新形势下,为稳定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六类20条意见。
同时,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也对教学改革精神与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对21世纪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高等师 范学 院美 术 系( ) 科 是培养 我国 中学美 术教育 人才 的摇 篮和基 地 , 多年 来 , 为我国 培养 了
一
术创作 、 美术研 究 的专业人 才 ; 者 是培 养美 术教 后 育人才 , 师范美 术教 育的 目标 应该是后者 。但 由于 培养 目标 不明确 , 导致相 当多的师范 院校 的美术学 科. 虽然在教学大纲 和教学计 划 中阐明培养 的 目标 是台格的 中 学美术教师 , 但在课 程设 置 、 教学要
资 。因此 , 新世 纪的高 师 美术 教育 , 如何 培 养 出高 素质 、 高水平 、 一专 多能 的复台 型美 师人才 , 而使 从 高等 师范美 术教育真 正地为 2 世纪 的 中小学 素质 l 教育服务就成 了现 阶段 亟待解决 的重 要课题 。 本文就 新世 纪高师 美术 教育 出现 的 问题 做 一
批 又一批 的 中学 美术 师资 。在 新 世 纪 之韧 , 美
术界关 于高 师美 术 教育 同 题 的研 讨 比较 激 烈 , 所 研讨 的课 题是 建 国 以来始 终没有 很好 解决 的一 个 带有普遍 性 的关 于 教育 目标 、 育方 向 的重 大 问 教
求、 课程安排 、 教学 运作 方 面却盲 目地 仿 效专业 美
学质 t; 其姨要以基础教育的垒 面改革为依丰 在空社会营造一个 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 。 毛,
关 键 词 : 范 院 j 美 术 教 育 ; 学 质 量 教 学 改 革 师 盘; 教 中 围分 类 号 22 J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9 87 (020 一 I3 — 4 ;0 — 8920 )1 O 1 0 )
J n. o 2 a 20
对 2 世纪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1
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刍议.doc
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刍议作者:陆水东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2期[摘要]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师范性”的集中体现,开设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教师的职业意识、情感与道德,直接决定其教育知识、技能与智能。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比例过小、门类过少、形式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作者简介]陆水东(1967- ),男,河南上蔡人,开封教育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和教师教育。
(河南开封475004)[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34-03教育类课程历来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性”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显著标志。
教育类课程开设的数量、质量,其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适切性直接决定着未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智能和职业情感。
鉴于此,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先建设好教育学科,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的要求。
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于1997年在其“关于组织…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若干意见”中,专设“公共教育类课程体系及相关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这部分内容,鼓励各师范院校对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结构、内容等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当前已有相当多的成果问世。
然而,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仍任重道远,现实中的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关注教师的从教素养,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师范院校尤其是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套用前苏联模式,注重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强调高师院校在学术水平上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着力培养学科专家型的中学教师。
这种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指导思想导致教育类课程在高师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低。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牛莹(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入手,对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推动高师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支持。
[关键词]高师教育创新课程结构调整教学素养现代教育技术从2001年起,我国进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接着教育部又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上下都开始了新课程的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前几次课改所不能企及的,此次课改不但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知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摇篮的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配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切实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主动地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思我们高师院校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方面。
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势必会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阻碍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基础教[作者简介]牛莹(198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有必要对高师院校进行改革。
(一)高师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这要求高师院校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己任,更新教学观念。
转型中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革思索
第20卷第6期2008年12月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m al of L i upans hui T bacher s C ol l egeV01.20N O.6D ec.2008转型中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革思索张林(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六盘水55300哪摘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师范学校应科学确立办学定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和学生的培养模式。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转型;师专;应对危机;思索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_055X(2008)06_00r74—05on C opi ng、一,i t l I t he C ri s i s of D evel opm ent of Teache瑙C oU ege i n C oI l ve商on Pat t emZ H A N GLi n(uupanshui T eacher s C ol l e ge;“upanshui553004,C hi na)A bs t r ac t:T he t ea che rs coU ege i昌a br eedi ng gr ound t o t r a i n t eacher f bT pr i m ar y and m i d de s ch ool,w h en conf南nt i ng w i t h t lle new r ef o珊of pr i m ar y and hi gher educ at i on,i t can onl y s un,ive肌d devel op t l l r oug h basi ng on it s pros pe ct,c ons t nJ ct i on of t eache瑙g r oup,t r ai ni ng m od el of st udent s,8ubj ect s,set t i ng up0f pr e fe ss i on and st r uct ur e of cur r i c ul um.K e y w or ds:convers i on pa t t e m;t l l e t ea c he rs col l ege;cop i ng诵t h t he c ri si sponder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校教育既面临来自社会的挑战。
我国师范教育模式发展改革的困境与应对举措
我国师范教育模式发展改革的困境与应对举措摘要: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师范教育模式的发展成果,论述了自21世纪初大规模的高校合并,导致我国师范教育模式发展和改革陷入某些困境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和各级教育学院的撤并或升格使我国中、小学师资培养和在职提高失去了可贵的园地,高等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和师范生源质量的下降严重地偏离了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等问题。
探讨了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规律的中、小学师资的培养模式以及解决提升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为中心的在职培训常态化问题,同时强调明确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以不断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模式。
关键词:师范教育模式;中小学师资;中师;高等师范院校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确定了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国策。
一方面,全国各级师范院校为中小学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合格师资,另一方面,大部分省、市级师范学院升格为师范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1世纪初,我国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和重组。
就师范院校来说,一方面,各省级、直辖市级师范大学抓住了机遇(如学科整合、开办新专业、设立新学院等),其办学能力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中等师范学校和各级教育学院的撤并或升格后,迅速建立了大一统的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办学模式,却忽视了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基础教育阶段性的教育规律。
有部分师范大学尝试设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来培养中学各学科教师,这种在师范院校内部独立剥离师范教育的做法是师范院校办学目标的错位,是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综合化后废弃、限制和弱化师范教育资源的极端表现,是师范院校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011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这样,高等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二、我国师范教育模式的发展成果1.小学师资培养的最佳模式——中师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
面向21世纪的外语教育专业发展战略
面向21世纪的外语教育专业发展战略李予军(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北京100083)摘要:本文就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专业现状做出基本分析,指出为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应加快制订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并就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外语教育; 21世纪;发展战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语教育国,但还不是外语教育强国。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探讨和制定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对于构建新世纪我国外语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的外语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专业的现状分析我国的外语师资教育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外语师资教育体系,但国内对外语师资教育本身的研究却非常有限,已有的研究成果都散见于学科教育一般外语教学研究之中,外语师资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研究方向。
此外,我们过去进行的一系列旨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教法、学法、教材、大纲的研究,而对教师本身的研究却较缺乏。
时至今日,国内的外语师资教育基本上采用的仍然是非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学模式,其本科师资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并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缺乏一套既能跟上国际潮流,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本科师资教育体系,这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未来中等学校外语教育师资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要。
这些问题存在的关键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
外语本科教育的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大都模仿综合性大学的模式,很少有师范特色,针对性不强,没有立足于师范教育性质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结果造成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设计和研究;受专业本位观念影响较重,学科比例缺乏科学论证,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出现了重专业知识,不重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不重知识结构;重平均发展,不重个性发展的情况,影响了外语本科师范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对师范生在教育的认识、教育观念形成和从事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这样培养模式制约下的课程体系形成以知识体系的灌输为教育的核心,无论是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还是教育能力的培养都被看作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注重的是教学结果,忽视甚至回避教学过程,学生的主观意识的能力作用及创造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在反思中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反思中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摘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教育科学专业背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校教师身处教学一线,应自觉培养教学反思能力,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反思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一、反思的内涵及其意义1.反思的内涵。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的能力。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其主要特征:一是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二是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
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
四是时效性,是指对当下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
五是过程性,一方面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
2.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
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
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
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求新的教师“学习”与成长模式。
特别是自《卡内基报告》和《荷姆斯报告》问世以来,西方先后出现了教师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格局。
这中间,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发展是其鲜明的特色,并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推崇。
它至少在两个方面的功能上优于传统的教师发展模式:一是通过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国家教育成立《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作指导小组
国家教育成立《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
系改革计划》工作指导小组
桐叶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年(卷),期】1997(018)002
【摘要】@@ [本刊讯]1996年国家教委批准了<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该计划共41个项目,包括236个子项目,直接参加学校100多所,为加强对这批教改项目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国家教委高教司特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成立<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作指导小组.
【总页数】1页(P122)
【作者】桐叶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系列研究报告"简介
2."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述评
3.“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数学组项目开题会议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简介
5.推进高师课程、教材体系改革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服务──国家教委柳斌副主
任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终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作者: 吴海江;杨晓雍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马列部!050016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知识创新;创新人才;创新教育;高教改革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创新,知识的创新就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
为此,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确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的教学与科研创新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师范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的光辉思想,首创了教育制度表并参与了教育决策的过程。
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梁启超对教育的论述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其中对于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等都有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许多见解具有开创性。
本文仅对其师范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
我国师范教育思想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萌芽,一些著名人物如张之洞、盛宜怀、康有为、张謇、孙中山、严复等对师范教育都有所论述,但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而且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论述则是粱启超。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师范》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
他的《论师范》及其以后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思想渊源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
当时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民族危机、社会危机重重,对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往何处去,各阶层人士纷纷探讨,提出自己的救亡主张。
这时,随着西学在中国影响的日渐深入,人们从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和模仿,转而开始了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借鉴。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家巳面临危亡之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
如果说20世纪仍然是属手“财富源于物尽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
2l世纪将是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学习社会”。
那么,面对这样的社会,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怎么办?
一、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新时期高师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真正树立优先办好师范教育的思想
自1685年基督教兄弟会拉萨尔在法国的兰斯创办全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1794年法国巴黎创立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师范教育便伴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普及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发展,并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同时,规定了我国90年代末实现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任务;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等等。
要达到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完成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就必须依靠师范教育的发展培养培训大量的合格师资。
正因为如此,优先办好师范教育,实行适度超前发展,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目前,社会变革的客观形势,为高师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1)高师教育要适应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需要。
中等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更担负着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重任,其师资状况直接影响着中等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
然而,现在的基本情况是:从数量看,小学教师供求基本平衡,中学教师不足,二、三片地区初中教师仍短缺;从质量看,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虽然较高,但教师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学历不合格率1996年初中占24.5%,高中占42。
05%,职业高中则占到68.8%,教师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到本世纪末,全国小学在校生将达1.35亿人,初中在校生达5500万人,按照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计算,到2000年全国小学教师达到602万人,初中教师应达到330万人。
“九五”期间,还有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适度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大力办好普通高中的任务。
普通高中在校生要发展到850万人,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要达到1275万人,普通高中教师应达到56万人,再考虑到自然减员,本科师范教育培养能力供小于求。
当前,基础教育另一项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
总之,师范教育面临着基础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2)高师教育要适应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改革的需要。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人口
总数的15.88%,小学毕业程度者占37%,初中文化程度者占23.3%,而大学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42%。
全国12岁以上人口中,平均文化程度还达不到小学毕业水平。
加上1962—1975年期间我国第二次生育高峰,累计出生数有3,6亿人,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约占目前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的50%。
如果使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文化素质获得普遍的提高,就会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建立一支宏大的、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
为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怎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怎样适应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怎样适应基础教育全面的改革、发展和提高,都是师范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年代,当今世界总的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为其主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间的激烈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
要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行列,就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
把一个什么样的高师教育带进21世纪是面临的重大课题。
今天的高师教育说到底是在为21世纪准备教师,从这个意义讲,今天的高师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教育水平。
因此,高师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该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确立跨世纪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的人才塑造目标与培养规格
21世纪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已从过去的专业对口向更深层次的注重人的素质方向转变。
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是2l世纪大学教育的两大目标。
作为教育事业工作母机的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围绕这两大目标,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师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我们认为,面向21世纪的师范大学生应具备以下良好的素养。
1.人丈精神。
面向2l世纪,重视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球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人文素质,即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如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精神乃其核心所在。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容包括:赞美人的伟大,人的尊严;宣扬人生来平等,能解决决定自己的命运;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肯定人对情感、健康、荣誉和财富等现实幸福欢乐的追求;主张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自然、造福人生。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内容包括: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以人为本,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性主义;强调整体利益和个体职责、义务,以群体为本位的思想;以义为上,以理节欲,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提倡慈、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推崇勤劳、务实、俭仆、和谐等道德观念;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自然观。
吸纳西方近现代人文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发扬本民族人文精神传统中的精华,面向2l世纪高师人才人文精神应包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操;主体意识,独立思考和社会批判精神;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意识;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全球眼光;精神与物质并重,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民主参与意识,法制契约观念,开拓进取精神,效率效益观念,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宽容;合作、互助、奉献精神;理性、求实、创新、自由探索与争鸣、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开发与保护自然兼顾,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环境意识;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礼仪修养,等等。
2.主体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
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年4月<报告)所述,教育不再只是“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
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要用一定的知识、技能、道德价值观武装人,使人塑造自己的发展,使所有的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发展的目的是人作为人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