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课件:《溶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课件:《溶解》
二、教学策略:
我的教学策略分为以下三步:
(一)、开门见山,聚焦重点。
(二)、着眼设计,创新思维。
(三)、拓展空间,启迪智慧。
具体过程如下:
(一)、开门见山,聚焦重点。
在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一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都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知道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的展示一杯水,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为这杯水可以溶解多少盐?可以无限的溶解盐吗?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肯定知道不会无限的溶解食盐。接下来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课重点。
第一种实验方法:最麻烦;
第二种实验方法:最简单;
第三种实验方法:最科学。
这样对三种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拓展空间,启迪智慧。
三种实验方法汇报分析完毕后,在后面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加以拓展。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盐?50毫升能溶解多少味精、多少糖?它们溶解的会和盐一样多吗?我们怎样来研究呢?将本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同时思考溶解在水中的盐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这样丢弃吗?将内容与下一节课联系起来,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次课继续研究时使用。
(2)改变水温: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水量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方糖,并且都不搅拌。
(3)将方糖捣碎:准备两块糖块,糖块的大小要一样,捣碎其中的一粒糖块,把两种糖块放在水温、水量一样的杯子中都不搅拌,看它们有什么变化。
4、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先填上实验报告单,然后材料员根据实验报告单领取材料。根据实验提示,进行实验。)
2、实验结果更严谨,更科学。教师事先实验过:取一个50毫升的小烧杯盛上50毫升水,称量为83.5克;加盐致饱和,称重为101.3克,加入盐的质量为101.3-83.5=17.8克,接近理论数值18克。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也比前两种更准确。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课件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课件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课件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电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学生分析:学生经历了三年级下半学期《混合》单元和《溶解》单元的前2课活动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对他人的研究评价的能力;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学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19、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0、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加入更多的水)。

21、把固体物质(切碎、放入热水中,并且搅拌),这样物质溶解的速度是(最快)的。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22、【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研究的准备】量筒、烧杯、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研究方法】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③、一次只加一份食盐,搅拌,等完全溶解之后再加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④、除去最后一次不能溶解的那份,计算出共溶解了多少克。

【研究结果】在20℃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够溶解(36克)食盐。

23、一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24、一杯饱和盐水,杯底还有没溶解完的盐,(继续加水),杯底的盐还会继续(溶解)。

25、我们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

26、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能使蒸发皿均匀受热)。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这个方法叫“日晒法”。

28、【加热蒸发实验】29、【酒精灯的构造】30、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因此我们通常用(外焰给物体加热)。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溶解现象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理解溶解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知道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观察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溶解现象的原因,总结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4.知识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5.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所学知识,巩固溶解现象的理解。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7.拓展延伸: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探究更多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质溶剂的性质•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情况•结论:溶解过程中,溶质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液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溶解》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溶解》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溶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学会使用适当的词汇描述溶解现象,并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内容主要包括溶解的定义、溶解过程、溶解速率以及溶解的影响因素等。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身边的现象有好奇心,并愿意进行探究。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水的性质,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溶解概念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逐步理解。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2.学生能用适当的词汇描述溶解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解释。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溶解的概念、溶解过程、溶解速率的探究。

2.难点:溶解过程的描述、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现象。

3.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计时器、搅拌器等。

2.实验材料:食盐、糖、水、酒精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溶解现象?什么是溶解?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对溶解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溶解的快慢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溶解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固体溶质(如食盐、糖等)、液体溶剂(如水、酒精等)、实验仪器(如烧杯、玻璃棒、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仪器,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明确实验要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巩固实验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像食盐、糖那样,可以(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就叫(溶解)。

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固体颗粒)。

我们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留下紫色的痕迹,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

搅拌后,高锰酸钾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食盐和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

搅拌后(不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均匀),(没有沉淀)出现,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

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面粉和沙子在水中(不能溶解)。

搅拌后还(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不均匀),(会沉淀),用过滤的方法(能分离)。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洗发液和胶水在水中先下沉,然后慢慢扩散,搅拌后形成了(均匀、稳定)的溶液。

(醋、酒精)等液体也能(溶解)于水中,进入水中后由上到下快速扩散。

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汽油、柴油等也不能溶解于水。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开启汽水时,汽水中会冒出气泡。

气水中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用注射器吸取约1/3管汽水,用手指封住管口后往外拉活塞,发现汽水中会析出很多气泡。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作为一种溶剂,能够溶解一些物质,从而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

同时,他们对物质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便于进一步学习。

但是,他们对水的溶解能力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水的溶解能力,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能够理解水的溶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盐、糖、胡椒粉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能否溶解盐、糖、胡椒粉等物质。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学生思考并回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作为一种溶剂,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主题。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知道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科书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溶解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机械》这一单元,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可能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让学生知道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究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溶解现象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搅拌棒、滴管等)。

2.课件、教学素材。

3.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菜汤中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吗?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呈现(10分钟)呈现教科书第75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为: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水和酒精,然后分别将糖块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糖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速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糖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速度。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什么是溶解?
2、你能用溶解说一两句话吗?Βιβλιοθήκη 没放入水中的食盐是什么样的呢?
食盐在水中……
实验器材:烧杯、小勺、玻璃棒、食盐、水
物质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后
食盐
1、取一平匙盐,放在烧杯的水中观察。 2、轻轻的搅拌几下后观察。 3、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沙子在水中……
实验器材:烧杯、小勺、玻璃棒、沙子、水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观察。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 3、把它放置一会儿,观察。
物质 不搅拌 食盐 搅拌后 放置一会后
沙子 面粉
1、把面粉放在水里,观察: 与沙+水比较 与盐+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2、然后搅拌,观察: 与沙+水比较 与盐+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3、静置一会后,观察: 与沙+水比较 与盐+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请问: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物质 食盐 沙子 面粉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后 颗粒消失 不变 沉淀在水底
颗粒慢慢变小 颗粒慢慢消失 不变 不变 不变 分散在水中
过 滤 实 验
1、把滤纸对折两次后, 沿一条边打开,放入 漏斗。
3
2、让漏斗下端的管口 靠近烧杯内壁。 3、略倾斜玻璃棒,一 端对着三层滤纸,沿着 玻璃棒慢慢导流液体进 入漏斗。
2、没有沉淀
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2
过滤食盐和水、沙和水、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比较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儿 过滤后 没有出现颗粒 沙留在滤纸上
食盐 颗粒慢慢变小 颗粒慢慢消失 颗粒消失 沙 不变 不变 分散在水中 不变

教科版科学四上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水作为一种溶剂,能够溶解很多物质,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溶液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溶解的过程和溶液的特点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作为一种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作为一种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溶解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2.难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解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各种固体物质(如盐、糖、面粉等)、玻璃棒、烧杯、量筒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溶液图片,如盐水、糖水、饮料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水作为一种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如将盐、糖、面粉等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其溶解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如温度变化、溶液颜色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溶解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溶解的过程和溶液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能溶解这么多物质?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水,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溶剂?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和掌握其他溶剂的性质和应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PPT课件(6篇)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PPT课件(6篇)
实验计划 实验主题: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较 我的猜测: 相同条件:同样多的水、每份食盐和小苏打一样多、同时搅拌 不同条件:一杯加食盐,一杯加小苏打 实验方法:水50毫升/杯,食盐和小苏打各20克,每2克一份事先分好。
每次加入水中的食盐和小苏打数量一样多,充分搅拌,等 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全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直到不能 溶解时,记录加入的份数,再进行比较。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为了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观察一瓶未开启的汽水或 苏打水。摇晃一下汽水瓶,会 有什么现象出现?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 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 皮塞封住管口。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观察汽水析出的气泡。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 慢慢地往回推,反复2次~3次。观察注射器里的变化。
.
实验步骤:(1)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一份,再把它们平 均分成8小份。
盐 小苏打
(2)在两个烧杯中各盛50毫升的水。
(3)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小份食盐和一小份小苏打,并且 进行搅拌,等到加入的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份并 搅拌。直到食盐和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再在实验记录表中分别 记下加入的份数。
.
二、判断题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样的。 ( ×) 2.100克水中能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相同的。( × ) 3.在同样多的水中加入白糖和小苏打,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弱( × ) 4.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 )
三、简答题 1.轻摇一下装满可乐的可乐瓶,在拧开瓶盖时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有气体喷出,水中产生很多的气泡,因为可乐中的气体是通过 加压的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2.动物和植物都需要氧气,它们之所以能活在水里是因为什 么呢?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溶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溶解的概念、溶解的特点、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及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解的概念、特点以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瓶糖水,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现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搅拌、温度等。

(3)教师讲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学生修改错误。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特点3. 影响溶解的因素4. 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溶解的概念。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哪些?(3)请举例说明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逐渐分散并消失的过程,如糖溶解在水中。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搅拌、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3)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去除油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深入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溶解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溶解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和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理解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溶解的概念,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难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物质溶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沙子、水、烧杯、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知识?它们有什么特点?”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例如:“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些什么规律?”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溶解的概念,以及水作为一种溶剂的特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到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从而形成一种溶液。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溶液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溶液,但对其本质特征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学会探究水溶解物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珍惜水资源。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水作为溶剂的特性。

2.难点: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液的本质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水能否溶解一些物质。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溶解不同物质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水溶解物质的能力。

4.知识拓展:探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本质特征。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作业:布置课后实验和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水溶解物质的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水(常用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溶解能力:水溶解物质的能力(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能量变化:溶解过程中可能伴随能量的变化•溶液: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具有特定的性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验,让学生感知到溶解过程的快慢是受溶质、溶剂和搅拌等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溶解的快慢与溶质、溶剂、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溶解的快慢与溶质、溶剂、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快慢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自主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溶质(如糖、盐)、溶剂(如水、酒精)、搅拌工具等。

2.实验器材:烧杯、量筒、计时器等。

3.课件和教学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制作糖水,引入溶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快慢与溶质、溶剂、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控制溶解的快慢?例如,在制作饮料时,如何使溶质更快地溶解?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解的快慢与溶质、溶剂、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溶解》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溶解的过程以及溶解的影响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溶解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溶解》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他们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但溶解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溶解的过程,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解的影响因素。

2.难点:溶解的微观解释、溶解速率的控制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溶解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

3.课件:溶解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解的影响因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溶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初步感知溶解的过程。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的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溶解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溶解知识的理解。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药物制作等。

学生通过举例,了解溶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的概念、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溶解的概念、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以及溶解的快与慢对溶液质量的影响。

本章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四年级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溶解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溶解现象,但对其本质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溶解的快与慢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的快与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2.难点:影响溶解速度的内在联系,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

5.教师总结评价,强化学生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溶质(如盐、糖)、溶剂(如水、酒精)、计时器、搅拌器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以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为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引出本课的主题——溶解的快与慢。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呈现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如温度、搅拌、溶质颗粒大小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解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原理,知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溶解的过程,从而理解和掌握溶解的原理。

2.讲解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水、计时器、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食盐、糖等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如何进入水中的?进入水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溶解的快与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溶解的过程和为什么有的物质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以及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的活动过程。
• *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a
9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
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 *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
测量。
• *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容可以反应学生是否认识了溶解、溶液的 概念,是否认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 的限度等,通过查看记录表评价学生对科 学概念的理解。
a
19
溶解能力
大小
形 成
溶液
蒸 发
分离
溶解
不能过滤分离 固体与水 能过滤分离 类型 能均匀扩散 液体与水不均匀扩散 不溶解
气体与水
影 响
相关 有关 因素
物体的表面积 水的温度 是否被搅动
a
20
• 最后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
是靠溶解在水中的养气进行呼吸。
a
14
(五)溶解的快与慢
•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
物质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 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的会注意到溶解的快 慢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成为学生最有可 能想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 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 拌的方法。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 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 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 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 究活动过程。
• 描述的内容是否针对正在研究的主题?描述的
内容是否符合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 学生能否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的研究发现并
能大胆想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a
18
• 2、本单元学生将学习两种有一定难度的
操作技能,一是过滤,二是用酒精灯加热 蒸发皿中的浓盐水直至析出盐。通过教师 观察检查给予评价。
• 3、本单元有较多的记录表,从记录的内
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描 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a
2
• 本单元原教材是比较成熟的,一些科学探
究活动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修改后的教
材中得以保留。比如“溶解快慢的研究”、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等。
a
3
原教材与修改后教材的课题目录
•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 2、怎样加快溶解
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 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 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 第二部分为第5-6课,围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
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a
6
• 第三部分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
a
15
(六)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 这一课其实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
在第四课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 限的,那么,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 这一课中,学生将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并通过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盐”这一问题的 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 法和步骤。同时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 的前概念。这一课内容基本与原教材相同,只是 把原教材中的“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改为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因为溶解度就是 指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物质。
a
16
(七)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
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盐
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
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
发现新的问题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
盐析出沉在杯底。这些盐是从盐水里分离
出来的吗?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 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 本课强调对观察所得的描述,描述也促进学生的观察活动。 • 本课的过滤是判定是否溶解的依据,因此,要尽可能保证
过滤实验成功。教师要做好过滤实验的讲解和示范。
a
11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 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溶解现象,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溶
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 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 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 的逐渐变化过程,想像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过程,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再反过来运用这个概 念判定一些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
a
10
(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 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把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地化掉,把沙
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一些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 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本单元第一课,通过观察、比 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 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 滤认识溶解和不溶解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加深对溶解的认 识和理解。
a
8
• 科学探究 •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 *观察和描述对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 *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 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
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
进行思考,并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让他
们亲眼目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结晶的双
向变化过程。从而使他们感知到食盐溶解 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a
7
三、单元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 3、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 4、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4、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
• 5、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a
4
• 原来的第一课内容过多,新教材把原第一课拆为
两课,《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 样溶解物质的》,充实了一些内容。《1、水能溶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 *一些液体和一些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水中。 •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的表面积、
水的温度、溶液是否会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 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
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 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a
13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解于水,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本课中,学生将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 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本课还用实验 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 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为了便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 象,教材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行观察。打开汽水瓶时, 汽水中有汽泡冒出,对这一点,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使 用注射器装汽水,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推拉注射器的活塞, 观察汽水中汽泡的变化。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气体既能溶解 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
解一些物质》一课不要求建立溶解概念,着重于 对溶解现象的观察。《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一课通过对过程的观察,建立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原教材中的第5课《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一课中 的几个活动保留在修改后教材的第3第4课中。
a
5
•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为第1-4课,始终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
a
17
五、评价建议
• 1、在这一单元里,学生们将会比较多的进行观
察、比较和描述,而描述的内容体现了观察的 水平和思考的成果。因此,适宜对学生在描述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步进行即时评价,可以关 注学生的下列情况。
• 学生是否善于提出一个个新的、有意义的问题,
乐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 究活动,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
四上册(溶解)单元
宁波 鄞州 任洪 nbkexue1@
a
1
•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
质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 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一部分学生也听说 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 但很难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
•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
• 插图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有点多,三四颗高锰酸钾效果就很
好。
• 记录表中的“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不好填写,建议改
为“能否看见水中的颗粒”,与表格中其它项目统一。
a
1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 这一课内容比较新,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
物质溶解在水中,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 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 胶水和洗发水溶解的过程。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 是下沉?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水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 蜷缩在杯底。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 生可以清晰的发现胶水和洗发水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 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 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 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水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