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控制国家
美国1787年宪法1
(2)政府权力结 构(内部分权)
最高行政长官:总统(行政、军事) 最高立法机关:国会(财政、立法) 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
(3)保留黑人奴隶制和折算黑人人口 协调了南方与北方的关系
邦联: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目的而组成的联
合体。邦联的成员国仍保留完全的独立主权,只是在军事、 外交等方面采取某些联合行动。
废除《邦联条例》 制定宪法
宪法理论来源
三权分立学说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
鸠加以完善。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 以权力约束权力。” 孟德斯鸠
2、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国家结构——联邦制(中央与地方分权)
美国由13个主权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变成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各
州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4、评价
①进步性:
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
础。 “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出现,一定程度上 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中央和地方、大小州、南北方之间的矛 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局限性:
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 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C.废除君主立宪制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4.(2013海南)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 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 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2015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高三周考试题(二)
2015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高三周考试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超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顿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3.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反映出理学家A.注重研究自然科学B.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C注重研究人文科学D.以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4.《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是:“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进”“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
这里“书法”的含义是A.书写的笔法艺术B.古人的治史态度C.儒家的人生态度D.哲人的文学品味5.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用述。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6.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
……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井完善这种遗产。
【新课标Ⅱ-3】201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2)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新课标II-3】一、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
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①云贵地区②西藏地区③岭南地区④东北地区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3.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
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
材料说明雅典①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②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③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④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③④4.某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道:“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中国人)那边。
”该议员是就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哪一次战争发表的言论?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解读《康熙王朝》中的权力制衡主题
解读《康熙王朝》中的权力制衡主题作者:张奇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9期【作者简介】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是历史电视剧较为经典的一个,其系统勾画了康熙一生中所经历的几个重大事件——除鳌拜、撤三藩、收复台湾、征服准葛尔等。
这些历史事件建构了康熙“千古一帝”的历史美名,但是完成这些大事的前提是政权的稳定性并为之提供坚强的物资准备,而这其中用人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
贯穿《康熙王朝》始终的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用人术,这就是通过相互牵制的平衡术达到王朝的稳定和延续。
本文从权力制衡的角度解读《康熙王朝》这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一、权力制衡的经典含义立宪主义指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受到制约的概念。
(《控制国家》,斯科特·戈登著,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3页)因为权力占有者必然会受到权力的腐蚀。
正是基于此,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没有将美国的政治体制建构在美国人民善良正直上。
他们十分清楚地指出,如果共和政体的设计以人的善良正直为基础,结果将是致命的。
《联邦党人文集》作者之一的汉密尔顿认为,“纵观人类行为的历史经验,实难保证常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个人,可以将国家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如此微妙重大的职责委之于如合众国总统这样经选民授权的行政首脑单独掌握”。
概言之,因为权力具有强迫他人服从的力量,因此任何人手中的权力如果没有制约都将成为腐败的工具。
那么如何对权力进行制约呢?实际上总统、议员的选举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但是这种制约具有终局性、间隔时间长等特点,不利于对国家权力的随时监督和制约。
因此美国的制宪者们设计了他们认为最为合理的政治体制,“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某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用这种方法来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对人性的一种耻辱。
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人如果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中国绝不能搞“三权分立”?
权力是社会建立和维持秩序所不可缺少的。然而,正如《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一书的作者斯科特.戈登所揭露的,对权力的渴望并非渴望有行善权力,而是渴望占有权力本身。可以说,在人的种种贪欲中,权欲最专横,也最具犯罪倾向。权欲专横是因为一个人权欲的满足往往建立在许多人被支配、被控制甚或被迫屈从上;最具犯罪倾向,既因为追求权力的过程常常伴随着阴谋、暴力、血腥,也因为权欲狂野而又最贪得无厌,决不会以已经获得的权力为满足,而总是趋于使权力内在具有的扩张性、强暴性等危险发挥到极致。即使获得权力的是有德者,权力可以带来的巨大好处也使道德在这好处的诱惑和腐蚀面前极其脆弱。当人们在为着只有国家才能提供的共同生活条件而不得不接受国家这个怪兽,不得不接受与国家权力存在的“两难境遇”时,就从权力的本性产生了一个对于人的福祉生死攸关的问题:“如何管束权力?”或者说“如何控制国家?”阿克顿勋爵在《自由与权力》一书中,把围绕着控制权力而展开的斗争视为“现代历史的一种伟大的律动”,就说明对权力本性有着明智认识的西方人对国家这部权力机器深怀戒心,为控制权力进行了长期斗争。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在雅典开辟西方宪政传统之际,孔子就权力问题开出的药方是对帝王进行伦理道德训练。而且这剂药中国人一喝就是两千多年,虽然整个民族尝尽了一轮又一轮号称“以德配天”的帝王们胡作非为的苦头,却至今既有人继续兜售这副制约权力上根本不管用的道德药方,却有为数不少的人依然深信不疑,而把真正管用的方法弃置一旁。
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的首脑由议会中通过选举而产生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由于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故亦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属于这类政体的国家有意大利、德国、希腊、印度、新加坡等国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八江中学2022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八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祟;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
这说明内阁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C.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参考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因此B、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 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墓志铭是:“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儿,虽然并不完全。
”“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儿”是指达尔文()A.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B.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C.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D.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学说参考答案:D3. 19世纪3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在它已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此状况导致了A.浪漫主义文艺的兴起B.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C.印象主义的蓬勃发展D.现代主义文艺的繁荣参考答案:B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时间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是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兴起主要是因为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A项错误;据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30年代”和“冷酷无情”、“现金交易”等信息,可以知道材料主要叙述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这导致了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B项正确;印象画派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它的特点主要是反映光和色的瞬间印象,突出强调个性,不是主要反映社会现实,C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D项错误。
华信附中2011年高三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
高三2011-2012学年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卷共28小题,1--20题每题2分,21—28题每题1。
5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
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2.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3.《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4.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5.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专题七 二美国1787年宪法
专题七二美国1787年宪法A.城邦民主制度B.邦联制C.君主立宪政体D.联邦共和政体解析:本题A、C两项说法错误,不是美国创造的新的国家。
B 项不是美国的最终归宿。
只有D项在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共和制,符合题干。
答案:D4.“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A.维护各州的权力B.争取民族独立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建立民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独立初的美国实行邦联制,邦联制下的美国是松散联盟,中央政府没有权力,体现材料中“‘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
在这种体制下,美国遇到窘困。
为维护美国独立战争成果,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成为需求。
答案:C5.美国宪法在1787年制定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①允许奴隶制存在②允许各州拥有一些州权③黑人和印第安人不能拥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④最高法院与总统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A.①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析理解。
①③体现了种族歧视,是其局限性。
②允许一定的州权,④法院与总统的相互制约恰是其积极性的表现。
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是13个邦国之间的联盟。
国家无权制定统一关税,不掌握军队,没有统一的宪法。
各邦拥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力,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各邦之间互设关卡。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规定合众国国会有征税、发兵、发行纸币、制定工商业政策、建立军队、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决定对外和战、管理对外贸易等权力;第一条第十款规定各州无权自行发行货币、征收关税、保有军队、宣战、媾和、外交等。
材料三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合众国国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所提法令。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材料四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
论权力制衡与权力不制衡
论权力制衡与权力不制衡——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有感伍松2009111134 应本09级1班摘要:西方古代的宪政,即共和制度,都以失败而寿终正寝,虽说失败的原因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权力没能制衡,国家权力的失控,直接导致现有的掌权者没落。
最终,最适合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代替了高级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
关键词:宪政制衡发展最近,读了美国人斯科特·戈登的《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中国人应奇、陈丽微、孟军、李勇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2版。
本书总体给我的感觉还不错,本书探讨了宪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者把宪政定义为通过政治权力多元分配从而控制国家的强制力量的政治制度。
书中探讨了宪政实践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雅典,共和时期的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荷兰共和国、17世纪的英格兰以及18世纪的美国,其中对名不见经传的威尼斯共和国和荷兰共和国的分析引人入胜。
以记叙的方式,讲述了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实,介绍了其他学者对宪政史实地论述,并阐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严格的说来,本书不是一本法制史书籍,其更应该是一本政治法学书,也就是以政治的眼光看待法律的书。
由于本书是外国人所著,中国多名学者翻译。
思维方式的不同,翻译语言的不同(有的翻译的平实,尚能勉强看懂;有的翻译的地道,就只能“望洋兴叹”了),关于政治学方面知识的缺乏,读起来比较困难,许多方面都不甚明白。
总的来说,本书对我的作用还是挺大,作者运用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分析问题,使我知识面得到扩充;结合多名学者的观点,使我思辨能力得到提高,以下是我读后的一些感触。
一、权力制衡、权力不制衡和权力失衡的概念权力制衡是指国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最早系统阐释本观点的是法国人孟德斯鸠,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所体现,其中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独立,而又相互制约与平衡,已经在现代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得到完美体现。
在“控制国家”的主题之外
而 我更 感 兴 趣 的 是 ,作 者 在 对 立 宪 政 体 的
20 年版。 01 凡引本书只注页码) 书 中译 本 的 出 版 可 一
是 “ 权” “ 抗” 主 和 对 。前 一 模 式 为 专 制 政 体 所 专 有 , 一 模 式 则 正 是 对 国 家权 力 进 行 了有 效 监 管 后 的 立宪 政 体 。正 是 在 展 开 全 书这 一 基 本 观 点 时 , 作 者 对 一 系 列 成 见 提 出 了新 的看 法 。 有 两 点 很
上配置 国家权力 , 实行分权和制衡原则 ; 其政治
权 力 无 不呈 多 元 格 局 ,特 别 在 实 行 普 选 并 有 着 发达 的 社 团 组 织 的现 代 宪 政 民 主体 制 下 ,更 是 如 此 。这 些 无 疑对 我 国有 着 极其 重要 的启 示 。
牵制 了国家权力 , 在现代立宪民主社会 大量存在
崛 起 之 前 ,在 整 个 欧 洲 都 缺 乏 经 验 事 实 的 支
持 。他 说 : 主权 的概 念 是 属 于 等级 制 的模 型 的 , “ 对 一 种 等 级 制 的运 作 的分 析 必 须 找 出 命 令 的 直 线 链 条 并 追 溯 到 顶 端 。 ( 18 19页) 正 是 专 ” 第 4 4 这 制 国家 权 力 运作 的 基 本特 征 。事 实 上 , 制 国家 专 不 仅 把 等 级 化 权 力 结 构 的顶 峰 视 为 国 家 主 权 的
维普资讯
公共管理经典书目
公共管理 经典书目(一)基础理论经典原著1、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7、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10、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1、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2、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版。
14、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8、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3、沙夫里茨、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及答案进入到高一后,刚开始要如何去学好历史这门功课呢?平时要怎样做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给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解析】本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光荣革命”中,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而按照血统关系,玛丽才是其第一继承人,所以,同时拥立夫妇二人为王,是使继承具有合法性,D项正确。
【答案】 D2.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
其影响是(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正式确立B.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C.保障了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D.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解析】《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保障了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材料的影响与D项吻合。
【答案】 D3.下图中的人物是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 )①是“统而不治”的虚位君主②是英国的国家元首③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④有否决或批准议会法案的实际权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政治体制。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①②③说法正确,④的表述错误,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4.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 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
这一趋势表明了()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3.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4.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至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儒学体系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5.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综合试题
2014-2015学年高三其次次段考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白()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谐的前提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基础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D.维护家庭和谐是重大的社会责任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突出表明春秋时()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心集权制形成3.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峻C.后世用人以公起先于宋明时期D.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4.《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意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允和公正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有这样的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起及到日月夙暮。
”此材料传达的精确信息是( B )A.秦朝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力增加B.秦朝通过法律保障邮驿通信制度C.秦朝时交通空前发达D.秦朝皇权至高无上6、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幅讽喻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后时局的漫画。
其反映的问题是A.松散的邦联体制使国家面临危机B.南北矛盾异常尖锐C.英国殖民者的武力威胁D.奴隶制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2.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A.联邦制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C.民主原则D.民族平等原则3.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美国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主要是通过A.实行三权分立B.实行君主立宪C.实行民主选举总统D.国会制约总统权力4.1787年宪法实施后,美国各州A.仍然是主权州B.中央权力加强C.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D.地方权力加强5.“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6.2008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民主党的奥巴马成为新一届总统。
当选者任职期间:A.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B.主持国会工作C.行使最高司法权D.掌握最高行政权7.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子、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
对此种说法你认为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C.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D.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8.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周周练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周周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材料中“发明家”是指()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会主义者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2. 《共产党宣言》指出:“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这里的“代替”是指()A.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 B.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C.新教代替天主教 D.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资本主义3.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认为:“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
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
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巴黎公社()A.受到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 B.真正实现了选民当家作主C.开创了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D.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4、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B.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5、马克思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景仰。
”因为巴黎公社()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B.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政治历史舞台6、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根据自己在十月革命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
高中历史(1)考点汇系列考点5.6 美国民主共和制 含解析
精讲考点汇总表题号考点难度星级命题可能★★★★○○○○10秦到清的中央官制演变1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7雅典民主政治★★★○○○○23罗马法★★★○○○○24英国君主立宪制★★★★○○○○27美国民主共和制★★★★○○○○【原题再现】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类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据此,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遵照了以下原则①联邦制②分权制衡③消灭奴隶制度④民主原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美国民主共和制★★★★○○○○一。
关于美国民主共和制的若干内容(一)民主政治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1. 制定的背景:独立战争后建立的松散邦联存在明显缺陷.2. 目的:建立中央集权,防止专制3. 理论基础:启蒙思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4. 基本原则:(1)中央集权原则: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2)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5。
评价:(1)积极:①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②可以有效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保持政局的稳定,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世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消极:①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②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二)民主政治的发展—-联邦制的巩固: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至上性,维护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三)民主政治完善-—两党制19世纪50年代,民主党(奴隶主种植园)和共产党(工业资产阶级)的对峙局面形成,两党相互监督,分权制衡。
二. 英、法、美、德国家代议制的比较注意把握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对于宪法的内容、主要掌握其确立的基本原则和体制的创新。
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问题,美国联邦制主要解决了巩固国家统一和防止中央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应掌握这一体制的特点和意义。
《宪法学》课程进阶学习50本推荐书目
《宪法学》课程进阶学习50本推荐书目(2015年版)一、相关学科基础部分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5.[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2002年版。
6.【美】乔治·萨拜因著、【美】托马斯·索尔森修订:《政治学说史》(上下卷),邓正来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有关宪法学基础部分中国学者:1.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胡锦光:《中国宪法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5.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宪法学专题研究》(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9.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林来梵编:《宪法审查的原理与技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控制国家读后感
控制国家这本书是由美国人斯科特戈登写的,本书主要是围绕着主权的涵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的政治制度为主线,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介绍,在书中描述了希腊的民主模式、威尼斯的共和模式、荷兰的共和国等,并在后两章中介绍了美国和英国的形式。
3、限权政府同人民主权原则紧密相连的是“限权政府”的原则。
所谓限权政府原则,就是说政府的权力或职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政府主要是消极地保护或保障人权,负责人们的安全,维护秩序与和平,而不是积极地促进人们的福利或幸福。
政府应该是守夜人,杰斐逊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美国人思维深处对政府怀着深深的戒意和不信任,认为任何政府都有侵害人民的倾向,特别是像联邦政府这样强大,权力集中的全国性政府。
在政府面前人们的权利与自由有可能受到侵害而无能为力。
但是,政府又必须建立,这是保障人们在自然状态无法得到保障的自由,生命和财产的根本手段。
因此,政府是必要的恶。
既然政府危险但又不能取消,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
它只能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为目的,它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只能行使人民通过宪法授予它的权力,不得行使宪法禁止它行使的权力。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列举了联邦政府可以行使的权力,第九,第十款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权利法案”列举了政府不得侵犯的人民权利,这都是限权政府原则的具体体现。
1、强大的司法权2、公民社会与宪政公民社会是民主宪政制度一个重要的因素所在。
在这样的社会中,权力与各种社会功能以一种分散化的方式由众多相对独立的社团、组织和群体来行使。
主要包括:独立的报纸、政治社团、律师以及参与公民生活的其他团体。
政治结社在美国产生了重要的正面的结果,是防止多数专制的一项必要保障。
托克维尔说到:“再没有比社会情况民主的国家更需要用结社自由去防止政党专制或大人物专权的了。
在贵族制国家,贵族社团是制止滥用职权的天然社团。
在没有这种社团的国家,如果人们之间不能随时仿造出类似的社团,我看不出有任何可以防止暴政的堤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内容介绍:宪政是西方政治传统的精髓,是西方政治理论的主流。
作者把宪政定义为通过政治权力的多元分配从而控制国家的强制力量的政治制度,探讨了宪政思想和实践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雅典、共和时期的罗马、中世纪的对抗理论、文艺复兴的威尼斯、荷兰共和国、17世纪英格兰、18世纪的美国以及当代争论的焦点问题。
其中对传统范式中较为忽视的威尼斯制度史研究和政治学分析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活跃生动的智识氛围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此书更具可读性。
斯科特·戈登的这本著作着眼于对国家的认识及国家的政治权力如何行使的问题。
他在各种不同的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观点中穿梭、分析和评价(作出的结论有时稍显草率),把自己的立场确定在立宪主义的脉络之中。
然而戈登却不能同意立宪主义的针对权力的“法律限制和法治原则”的理论观点,他试图回到对历史经验的考察中,找到立宪主义的根基在于“制衡原则和制度”的历史发展。
他指出历史中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只有两种,即等级化的“主权”模式和权力“对抗”或“制衡”的模式。
因而在展示和阐述他的对抗式立宪主义模式的时候,他主要以历史上的各种不同“主权”理论和实践作为对立面进行批判。
戈登展示的权力对抗模式的历史画卷非常的丰富,从雅典民主制、罗马共和国到中世纪再到近代早期的威尼斯共和国和荷兰共和国,最后17世纪以来在英格兰和美国的相似实践和发展这种对抗制立宪主义似乎修成了正果。
戈登因此表明权力对抗和制衡实际上就是立宪主义的核心实质之所在,而“主权”理论和实践则是针对立宪主义的另一极端上的反动。
尽管戈登给出的史料非常充实,有许多非常有价值,但是在对他的观点的理解中,却始终有着难以破解和不能自圆其说的结。
戈登的论证方式显得非常武断,他首先是对主权理论进行批判,据此提出权力对抗和权力分立的多元立宪主义观点。
接下来,戈登所做的就是在历史中寻找可以证明的过往经验了。
然而,问题首先是,戈登似乎犯了一个极其明显的错误,他先有结论然后再去寻找证明,其次是,一旦戈登似乎在历史中找到了相关的佐证材料,他又据此把自己的结论奉为立宪主义的核心要素,理所当然的认为立宪主义就是权力对抗和制衡,回避了立宪主义是否还有其他要素的问题。
戈登也没有具体指明为什么他认为立宪主义传统主张的“法律制衡”和“法治原则”为什么就不是立宪主义的核心要素。
在此,尽管我觉得戈登提出的对抗模式非常有意思,而且历史考察也非常独到,但戈登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理论建构者和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家。
他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只不是一个偏执的史家而已。
与之相反,其前辈作家M.J.C·维尔在理论著述风格上明显超出其不止一个层次。
维尔的《宪政与分权》一书也是围绕和阐述立宪主义之分权学说的历史,但是维尔表明分权学说的历史从来不是那么纯粹的,分权制度实践及其学说的产生发展始终与其他的制度和学说发展(最主要的是代议制度)相勾连的,而且“分权学说始终没有独自为一个有效稳定的政治制度提供一个足够的基础”。
维尔很明显地为他将要阐发的领域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和界定,在界定的前提下再来探讨分权学说的历史和意义。
在具体探讨分权学说和实践的历史时,维尔为了论述和考察的方面,还提出了分权的“纯粹学说”这一论述模型。
因为维尔意识到,历史上的分权学说多种多样非常复杂且相互区分,要对它们进行考察就必须剥离出一个分权学说的“基准”或“理想型”,以此为准来考察这一历史学说的变化发展,并考虑到它的一切衍生型和修饰型。
这就类似于所谓的分析工具了。
在这种限定和分析工具下的对分权学说的考察,也就有了理论建构的最起码的严谨性。
王林敏:宪政的真谛——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2009-02-08王林敏:宪政的真谛——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发表时间:2006-2-26 11:54:00 阅读次数:263突如一夜春风来,中华大地吹满“宪政”之风,用个时髦点儿的词:法学界充满了“宪政话语”。
相应的,“宪政”这个专业大有成为“显学”之势,而这个专业的很多人士显然在以“显学者”自居了。
伴随着这股宪政热,一大批有关宪政的“专著”问世,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探求宪政的努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宪政作为一个政治和法律概念,中国人对其并不陌生。
从百年以前,中国就开始了宪政的历程,但是迄今为止,所有的尝试均未果而终。
统治阶层叫嚷的煞有介事,但都是表面的官样文章。
因此,把中国百年来的制度史冠以“宪政”二字是否恰当就值得怀疑了。
孜孜不倦的对一个可能是假问题的问题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值得?因为“宪政”以及宪政主义乃舶来品,所以,从其发源地考察其原初的含义及其流变,然后比较我们中国先人的宪政理论和宪政实践,或许我们能够在中国当下的这股宪政热中保持一种冷静的认识。
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忽略历史的因素不计,宪政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斯科特·戈登先生的《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1[1]也许能够帮我们认识西方的“宪政”。
宪政是西方政治理论的精髓之一,而西方政治理论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
正如译者概括的,作者把宪政定义为:“通过政治权力的多元分配从而控制国家强制力量的政治制度。
”此书的标题——控制国家——鲜明的点出宪政的真谛所在,尽管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命题。
而副标题——西方宪政的历史——则提示读者,作者是以历史的视角进行宪政理论的阐释。
作者考察了雅典、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世纪天主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和荷兰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近代立宪主义在英国的起源、在美国的发展;英国宪政的近况。
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西方宪政的庐山面目:制度发展、理论研究以及制度与理论的互动。
西方固然有宪政的传统,但是,但是宪政的原因却并不是传统。
宪政能够实现的真正原因永远存在于现实的政治中。
什么叫做“统治”?斯科特先生认为:统治是有组织的少数人对无组织的多数人的控制。
也许存在“多数人的”统治,这个“多数”是令人怀疑的。
即便是在雅典、威尼斯这样的城市国家,也不存在着多数人的统治,占据统治地位的人数比例只是总人口的一小部分。
无论给政治统治披上何种外衣,“少数人是统治者”这个判断永远是真理。
因此,控制国家的含义只能是控制国家中的这一小部分人,控制他们手中的强制权力,这是宪政的基本含义。
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所追求的宪政,“控制”首先指向的就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逻辑矛盾:统治者实行宪政,实际是意味着作茧自缚;而知识分子例如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却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
这是一个死结,不可能依靠统治者自动解开的死结。
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是宪政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宪政,只有中央集权,只有专制和独裁。
专制和独裁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罗马帝国、16~18世纪的法国、20世纪的纳粹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俄罗斯都是典型的例子。
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是一种现实性的状态而不是存在于传统中。
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是实行宪政的必要条件,不具备这个条件,谈论宪政只能是纸上谈兵。
“对抗模式”是斯科特先生考察西方宪政史的基本视角。
所谓“对抗”实际上既是一种方式,也是一个结果。
对抗方式是一种制衡,对抗的结果是各方共存,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古罗马的政制转变最具代表性,各方能够共存时是宪政制度,而硕果仅存时则成为帝制。
政治力量多元化必然导致对抗,二者互为因果。
在古代西方和文艺复兴时的威尼斯和荷兰,对抗可能是贵族之间的,也可能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对抗的结果若是谁也不能消灭谁,那么,对抗的各方就会达成妥协,此时,就会产生控制国家权力的需要。
近现代民主国家的宪政也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各种利益集团之间通过对抗达到均衡状态。
国家权力不能被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所垄断,所以必须制定国家权力行使和交接的程序。
多数人的民主不能保证少数人的利益,所以必须制定权利法案,无条件的保证少数人的权利。
这样可以避免诉诸暴力,这就是所谓的宪政吧。
宪政是一种和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中国在几千年前就解决了政治力量多元化及其产生的对抗问题,强调“大一统”,“绝对的、不可分割的权力”几乎没有任何争论就建立起来,之后的历史中也没有什么人怀疑过。
地方势力对抗中央的能力很低,中央权力的对抗表现为党争,但是这种党争是在皇权统一之下的党争,是较低层面的对抗,而这种对抗则会瓦解中央权力。
西方的权力分立是最高权力的分立,中国的最高权力始终是统一的,这种模式不会产生宪政,因为宪政的实现并非制定和颁布一部宪法那么简单。
从这种意义上讲,清末立宪的“失败”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失败”,本来就是空中楼阁。
作者在书的结尾处谦虚的写道:“我已经以本书的篇幅过度的考验了读者的耐心。
”实际上,一本书的篇幅再长,也不能保证能够把西方宪政的历史和宪政的理论发展的过程描绘清楚。
关键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作者的观点是否准确的表达了西方宪政的核心要素。
正确的命题会引导读者通过其他的阅读去印证;错误的命题误导读者,篇幅越长则毒害越深。
[刘小平]评斯科特·戈登的《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 -斯科特·戈登的这本著作着眼于对国家的认识及国家的政治权力如何行使的问题。
他在各种不同的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观点中穿梭、分析和评价(作出的结论有时稍显草率),把自己的立场确定在立宪主义的脉络之中。
然而戈登却不能同意立宪主义的针对权力的“法律限制和法治原则”的理论观点,他试图回到对历史经验的考察中,找到立宪主义的根基在于“制衡原则和制度”的历史发展。
他指出历史中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只有两种,即等级化的“主权”模式和权力“对抗”或“制衡”的模式。
因而在展示和阐述他的对抗式立宪主义模式的时候,他主要以历史上的各种不同“主权”理论和实践作为对立面进行批判。
戈登展示的权力对抗模式的历史画卷非常的丰富,从雅典民主制、罗马共和国到中世纪再到近代早期的威尼斯共和国和荷兰共和国,最后17世纪以来在英格兰和美国的相似实践和发展这种对抗制立宪主义似乎修成了正果。
戈登因此表明权力对抗和制衡实际上就是立宪主义的核心实质之所在,而“主权”理论和实践则是针对立宪主义的另一极端上的反动。
尽管戈登给出的史料非常充实,有许多非常有价值,但是在对他的观点的理解中,却始终有着难以破解和不能自圆其说的结。
戈登的论证方式显得非常武断,他首先是对主权理论进行批判,据此提出权力对抗和权力分立的多元立宪主义观点。
接下来,戈登所做的就是在历史中寻找可以证明的过往经验了。
然而,问题首先是,戈登似乎犯了一个极其明显的错误,他先有结论然后再去寻找证明,其次是,一旦戈登似乎在历史中找到了相关的佐证材料,他又据此把自己的结论奉为立宪主义的核心要素,理所当然的认为立宪主义就是权力对抗和制衡,回避了立宪主义是否还有其他要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