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勇:语文教育40年得失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勇:语文教育40年得失与反思

文勇,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组研究员。先后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一、直面人性、尚德审美

在文勇看来,语文是关乎人格、关乎人性、关乎信仰、关乎生命的文明符号,因而他带着对人格的追求、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感召耕耘他的三尺讲台。文勇的课堂艺术就在于他的情感艺术,他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灵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

作为中央教科所《语文与传统文化》课题组研究员,2007年7月,文勇曾受邀参加为全国千名中学教师上过高中语文示范课,教学的过程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一深刻理念,让众多教师耳目一新。正如文勇所提及的,在文化日益荒漠化的当下,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文学教育,更承担着文化薪火相传的重担,而语文教师正是荒漠边缘生命力最旺盛的荆棘,以其弱小不失顽强的生命,奋力抵抗着沙漠的蔓延。

当多数语文教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时,文勇却痴迷于语文教学“教什么”——教的是文本内涵和意蕴。他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作者的情感因素、学生的精神诉求以及课堂的传感境界。不惟教参是文勇的教学特点,每篇课文他都必然躬身潜读。

二、旁征博引,精思慎辨

文勇的课堂特点首先是知识量大,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是事实材料运用的比例较大,与文本相关的能拓展学生思维的资源,都能为其所用。

文勇老师撰写的《存在的神话——听文勇老师讲语文》一书,终于在今年7月经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一本让我期待已久的著作。之前就在相关的语文杂志上拜读过文勇老师的一些教学实录,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老师的语文课堂是“百家讲坛”式的、关乎文化和哲学的饕餮盛宴。十三个课堂实录(阅读11篇,写作2篇),每一个标题都直指人性、文化,带有很强的哲思,诠释着语文的强大使命;每一堂课的内容充实而有力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心智的觉醒、理性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对艺术的敏感与高贵气质的涵养——这也是文老师所言的“语文的根本任务”。

——“韩军在线”主持人杨占平

以下内容为文老师讲座实录:

各位同仁晚上好!我是文老师,今天应韩军兄弟的邀请与大家谈谈40年来语文高考的得失与我们的反思,我感觉责任重大,如果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思考能引起大家的共鸣,那将是无比荣幸的事。

胡晓明教授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不要小看语文考试,考试本身当然不能保证促成一种活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生态,但是考试是一个集结号,是一个动员令,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没有了它,难免不会军心涣散,队伍不整,甚至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某种意义上说,抽掉了考试的语文教育与中文社会,就好比是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拿走了定海神针。我们决不能自乱语文生态的基本秩序,我们只是需要将考试变得更好,使良好的语文成为生命一体同在,金针度人,可久可大,使定海神针变成每个人生命中的舒卷自如的绣花针!说到底,解决与渡过危机的密钥,仍然在语文工作者的手中!”

以福建省这几年高考题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感觉到高考指挥棒的厉害,福建省从2004

年开始自主命题,2005年开始改革,砍掉了前面6道基础题,结果考生与舆论哗然。

2016年起取消高考自主命题,采用全国大纲卷,题型恢复二十年前的题型,要考拼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全福建师生一接到通知,立刻转舵,名著不需要了,语基更重要,于是书店里的汉字注音、成语造句之类的辅导书又成了抢手货。

语文高考40年,让我欢喜让我忧!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大步。”依我看,民族文化的进步,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应该在高考中起步!但反思我们的语文高考,却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刚才一位老师说了体制这样,我们有什么办法?但我还是觉得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有很大的自主性,我们不能改变大气候,但我们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影响未来的社会形态。

下面我先谈谈对语文标准化考试的看法。

标准化考试的历史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课本的指导思想过分集中在语言的工具性上。这与当时斯大林的“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物质外壳”的绝对权威理论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语文课本,长期片面性地拘泥于工具性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也片面地纠缠于字、词、句、段、篇的模式,忽略了个体的特殊性和语言的个性,无异于取消了以人为本,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文性了。当西方语文教育思想涌入时,我们又饥不择食,阴差阳错地,匆忙地接受了托福考试的标准化模式,而且一旦接受,就成为教学的指挥棒,机械化的应试教育使得西方很强烈的人文精神都受到了窒息,语文教学又一次陷入困境。

——孙绍振《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生命的家园》

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选择题始于1983年,在1990年代达到极致,其中1998年选择题多达27题。数目众多的选择题使试卷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可以按知识体系一一考查,但是使得语文考试深深地陷入只见树叶(知识)不见森林(素养)的泥淖之中。

孙绍振教授于2001年、2003年先后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的文章。他指出,客观题、标准化,是从美国托福考试模式批发进来的。把问题简化到剩下四项选择,为了增加难度而设置干扰项,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掺和,这种试题往好里说是考核学生思维的精确度,往坏里说,是逼你钻牛角尖。干扰项造成了一种人为的难度,到了比较复杂的、富于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人为的难度就变成了人为的荒谬。这种从美国托福考试模式批发进来的标准化客观题、简陋的是非题模式被考试专家奉为神明,然而在美国人那里旧托福模式却早已寿终正寝。

2004年11月4日《厦门晚报》刊登《孙绍振与记者的对话》。孙绍振教授说:“语文试卷里的作文和知识题,知识部分占的分太多,本末倒置,违背了课程标准。60%是知识题,20-30%是能力题,把语文当知识是一个很大的谬误。”

现在知识性的考记忆的题目比以前少了,但阅读理解还是很琐碎、技术化,很多题目不是考整体把握与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确判断某些细节对错。有些多项选择题有意弄得烟雾缭绕,一不小心就掉入错误泥淖之中,说实在的,让我们专家来做题也是胆战心惊的。

——温儒敏《如何让高考指挥棒发挥积极作用?》

年龄大点的老师可能知道,1997年《北京文学》发了一篇文章《误尽苍生是语文》在全面引发了一场热议,后面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书《语文忧丝录》,后来这本书被禁了。但我看这本书写得非常好。“误尽苍生是语文”,因为97、98那几年题目,叼钻凶狠,我把它说成是王熙凤式叼钻凶狠,专门为难学生。有难度无深度。

真正的语文是一种生命方式,真正的语文考试要让人的生命鲜活、激昂、站立起来,成为考生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好的考试制度注重创造与灵性,是让生命飞扬的阶梯,而不是压抑摧残生命的罪魁。

我们深陷泥淖,但我们必须做一个清醒者。

把知识传授知识当做教育的全部,这是我们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

上个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就批评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学校变成了警犬训练基地。警犬有技能,但是像警犬那样的是人吗?他就一个高中生的话,讲什么教育。你把在学校所学的所有知识忘记掉,忘记干净,剩下的就是教育。这个话我琢磨了好长时间,以为是讽刺这个学校,他原来是说什么?把这个学校所学的所有东西,我们今天跟学生讲的A,B,C,D 答案全部忘记干净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还剩下什么呢?还剩下这个人的人品,人格精神,做事的原则,思维,能力,这就是教育。教育要看见无形的那些东西。

但恰恰我们现在做不好,我们现在都知道基础教育出了大问题,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其实我们老师自己有很大的责任,我们不能改变大气候,但是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教师构成学生的人文语境》。大家翻一下2007年第7期的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头版头条全文复印了这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