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师:大家现在打开课本,速读课文,结合课下的预习,理顺一下文章都写了阿长哪些方面的事情?(学生速读课文)
生:文章先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

生:阿长的睡态。

生:阿长给我讲各种“规矩”,比如吃福橘。

生: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生: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师:看来大家对文章内容掌握得不错。

下面我们结合文章中几个具体的文段,来品析一下文章的语言,这是我们这节课最主要的学习目标。

下面请看第一个文段(屏显,学生读)
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师:这段文字写了阿长什么特点?
生: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

师:文段是怎样表现阿长这个切切察察毛病的?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两个人一组,我们把这个情境演示一下。

先竖起第二个手指头,然后上下摇动,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同学两个人一组演示,老师找两个同学上台来演示)师:我们现在假定一个情景,你对另外一个同学小声说:“这个老师长得太难看了。

”然后根据文段中的描写来演示,大家注意他们手指头和表情(两个同学表演很到位)(同学笑,鼓掌)
师:现在我们根据刚才的演示,想一想,文段中的哪些词语用得更为准确生动?
生:“低声絮说”这四个字很准确,因为一般“切切察察”都是说一些闲话,传播一些是非,不可能高声大嚷,而且这个“絮”字用得也很准确,写出了阿长说起这些闲话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生:竖起第二个手指中“第二个”很准确,我试了试其他的手指,比如大拇指,那就是赞赏某个人,如果用小拇指就是瞧不起某个人,只有是第二手指,才能准确地表现出喜欢传闲话人的特点。

生:说话时,手指必须上下摇动,如果是左右摇动,就表示否定某件事,而且必须是指着自己和对手的鼻尖,如果指着对方的额头或者其他部位,都不能表现出“切切察察”的毛病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一个手指,就把人物的情态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我们就会发觉,文章写得生动,并不在于语言多么华丽,而在于语言运用得准确,而语言运用得准确的前提是要观察得仔细。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对阿长会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生:讨厌。

(教师板书)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屏显,找学生朗读)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师:这段文字又写了阿长什么特点?作者这次是怎么表现阿长这个特点的?
生:这段文字写了阿长粗俗的睡态。

主要通过“摆”和“大”这两个字表现出来的。

师:下面同学们具体地分析一下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如果你有了一些想法,可以和同桌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生:“大”字和前面的“伸开两脚两手”相照应,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阿长睡态的不雅观,粗俗。

“摆”字我说不太好。

师:你对“大”字分析得很好。

对于“摆”字的分析,老师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那就是比较法。

比如我们把“摆”字换成“睡”字可以吗?这两个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
生: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效果不一样。

睡着睡着就“睡”成了一个大字,说明阿长是无意的,而“摆”字就是故意的。

在“我”看来,阿长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是故意的。

师:你分析的很好,“摆”字一般是人为的,故意的,比如我们说“把书桌上的书摆好”。

如果不是人为故意的,一般就不能用“摆”这个字,比如我们不能说“昨天下了冰雹,摆了一地”。

既然在“我”看来,阿长是故意“摆”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那我对阿长会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生:强烈的不满。

(教师板书“不满”)
师:对,但“我”对阿长强烈不满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一个“摆”字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分析文章的语言,有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推敲探究,才能体会其妙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屏显,找同学读)
3.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

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
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
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师:这段文字,我们主要任务是分析文段中间“我”与阿长的那两句对话应该怎么读。

为了能准确地把握这两句对话的语气语调,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对话的情境和两个人的心理状态。

我们先看这两句话“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想一想,我为什么惊异?阿长为什么惶急?
生:因为新年早晨起来,我想的是立即下床去玩,早把阿长昨晚嘱咐的话给忘记了,当阿长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时,我不知道她要干什么?所以很惊异。

生:阿长急切地想听到“我”对她说祝福的话,又怕“我”忘记了,一开口说出其他不吉利的话来,所以她即害怕又着急。

师:新年祝福的话对于阿长来说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她这一年是否“顺溜”,所以阿长很惶急。

而我呢,似乎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甚至有些反感,觉得这是一场磨难。

两个人不同的心理,使得后面的两句对话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下面我们来试着读一读这两句对话。

(学生读,“阿妈,恭喜……”读得平淡,“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读得激动一些,但程度不足)师:大家看“我”说“阿妈,恭喜……”中间有个逗号,后面是一个省略号,在读的时候,要把标点符号体现出来,“阿妈”读完之后,稍微停顿一下,后面的恭喜,声音要拉长一些。

声音应该是慢而且低的。

(教师范读)阿长说的话连用了四个感叹号,而且“恭喜恭喜”等几个字之间没有逗号,说明语速要快,同时声调要高亢。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出了两个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不耐烦的,阿长是异常激动的。

(教师板书“不耐烦”)
师:一个人的朗读能力,会很直观地表现出他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在一定地情境中反复朗读,反复斟酌,也会加深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下面我们再读两段段文字,看看“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4.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
占领全床,那
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师:这两段文字有一个相同的词语“敬意”,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敬意”的异同?
生:这两个“敬意”产生的缘由不同。

第一个“敬意”,是因为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说她们脱了裤子,大炮就放不出来,我觉得他很有本事。

第二个“敬意”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到了我日思梦想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生:这两个敬意的程度是不同的,第二个“敬意”要比第一个“敬意”程度要深得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具体地分析一下。

生:第一个“敬意”作者只是原谅了她“占领全床”,而第二个“敬意”连“谋害隐鼠的怨恨”都“完全消灭”了。

我对她“占领全床”只是不满,对她谋害隐鼠确是“怨恨”,同样是原谅,但程度是不同的。

师:“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里的“消灭”能否换成“消失”呢?
生:不能,因为“消灭”表现出对阿长的怨恨彻底地没有了,而且是一下子就没有了。

“消失”好像不如“消灭”更彻底。

师:你分析得很好。

我们刚才分析了这两个“敬意”的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反复读这两个文段,再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敬意”的相同之处。

生:两个“敬意”虽然程度不同,但“我”之所以对阿长产生“敬意”,都是觉得阿长比较有本事,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超乎常人的能力。

我很佩服她。

师:我们再结合文章,想一想是因为阿长对“我”的关爱,使我非常感动,从而对她产生了“敬意”,还是觉得她比别人本领大,对她非常佩服而产生了“敬意”呢。

生:文段的意思还是因为她比别人本事大,对她很佩服才产生了“敬意”。

因为这两段都是反复强调她“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

师:读者都能很清楚地看出来,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是因为阿长很爱“我”,把“我”当成了她的亲儿子一样看待,但“我”为什么没有体会出来呢,或者说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
生:因为作者是以儿童的口吻来写的,可能我当时年龄还很小,还没有体会得那么深刻。

师:你分析得很好,写作要真实,小时候的“我”,也许还不能体会出阿长对我的爱。

我们常说写作要真实,不但需要事件真实,更需要感情真实,我们现在有的同学写作文,总会习惯地把感情任意拔高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脱离了客观实际,这样就不真实了。

作者什么时候才体会到阿长对我的爱呢?我们来看文章最后两段。

(大屏幕显示,教师范读,同学齐读两遍)
师:这两段文字是作者以成年人的口吻来写,你能读出作者对阿长是怎样的情感吗?
生: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尊敬。

(教师板书:怀念、尊敬)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慢慢地领悟到阿长对我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出于对“我”无私的关爱,带着这种情感反观那些所谓的“缺点”,也就是说,用成人的视角再来看阿长“切切察察”“粗俗地睡态”“元旦劈头的磨难”等等,你会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生:我想三十多年过去,作者对阿长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比如成年的“我”就会明白,阿长不是故意地把我挤到床的一角,那只是她无法改变的生活习惯罢了。

生:还有“元旦劈头的磨难”,只是阿长对生活一种美好的愿望“顺顺溜溜”,不是迷信,只是一种习俗,和现在春节拜年好像是一样。

只是小孩子的心思不在此,所以才觉得是磨难。

生:“吃福橘”,是南方一种习俗,希望来年幸福顺利,当“我”对阿长说完“阿妈,恭喜”之后,阿长“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阿长其实更希望我来年“顺溜”,可惜当时我没有感觉到。

生:老师,那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又有什么意义呢?吓唬小孩,那不是一种愚昧吗?
师:其实,这和我们小时侯,爷爷奶奶给我们讲“大灰狼”的故事的性质是一样。

我们长大后知道那是大人在吓唬我们,但我们都没有责怪爷爷奶奶是多么地愚昧。

一方面我们不能苛求阿长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能更为科学地教育孩子,另一方面他们这样的讲的目的更多是希望我们能听话,从她的角度来说都是为了“我”好。

师: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我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

但是,当我们长大了,总有一天会读懂了它,也许那些厌烦,那些怨恨的背后满满的都是爱。

师:因为这次讲课,我再一次重读这篇散文,感触颇多,备完课我写了一小段随笔,做为这节课的结语吧。

雨夜,我静静地读着《阿长与<山海经>》。

那些生活真实的细枝末节,那些曾经的厌与烦,甚至恨,都让时间慢慢地诠释成了一缕真情,一份感动。

儿时父母的唠叨,也曾让我满腹怨恨。

为人父母后,才渐渐明白那份爱的深厚。

每当女儿如我小时候捂起耳朵,亦或摔门而去,我总是一阵阵心痛,那份心痛不是因为女儿的不懂事,而是对父母的一份愧怍。

我的父母老了,不再如小时候管束着我,而是站在村头长时间看我回家的路,或看我回城里时路上卷起的尘土。

那份凝视,那份惦念一如我小时候离家读书的情景。

只是我现在才读懂。

愿我的父母永远健康,愿我的女儿快快长大!
师:学完这篇文章后,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给大家布置了一篇随笔。

《读懂身边的爱》
1.把字词教学落实到实处。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底线。

随着语文教学褪去浮华,慢慢回归本源,字词教学再次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但目前的字词教学大多的停留在“读一读”的层面上,很少在课堂上看见学生拿起笔来“写一写”,更谈不上“用一用”了。

我力求把字词教学落实到实处,努力做到读准写对会用,遗憾的是,由于公开课时间的限制,“用一用”这个环节不得不缺失了。

2.确定好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和教学高度。

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详略不能完全凭借教师的经验来确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来确定。

首先,课堂教学要确定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要明确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哪级“台阶”开始。

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自学或其他学习方式,对文章理解所能达到的程度。

这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前提。

我们备课时常说的“备学生”其核心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通过课下与学生交流,我发觉大多数学生自己能够理顺文章内容;能够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过程以及“我”对阿长情感的变化。

这些内容就是学生自学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就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如果课堂上依然在这些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地方,不厌其烦的絮叨,那就是一种浪费,教学自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其次,课堂教学需要确定一个合理高度。

通过预习作业的反馈,我发觉大多数学生能感受到本文语言的准确与生动,但分析不出所以然。

比如“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中的“摆”字,学生在预习中很难把这个字的表达效果分析的合情合理。

其实大多数语言分析,学生虽感知的到但表达不出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一个惯常的现象,这就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还有大多数学生认为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的原因是缘于阿长全心全意对“我”的爱。

(其实许多材料和许多课堂教学也是这样理解的)可是,当我们直面文本时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我震悚的原因在于我惊愕于“她有伟大的神力”,有超乎常人的本事。

也就是说“我”当时对阿长的感情只停留在佩服的层面上,小时候的“我”还没有体会到阿长对我无私的关爱。

造成这种大面积误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许多人对这部分的分析脱离了文本,混淆了作者写作时儿童与成人这两个不同的视角。

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

⑤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就是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达到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价值。

通过以上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文章语言的品析,教学难点设定为对于文章中儿童与成人两个不同写作视角的理解。

教学方法的选择。

确定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就是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地达成。

先谈谈语言分析方法的选择。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大多数老师都意识到了语言的分析的重要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语言分析。

这既是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学内容。

因为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语言分析的过程和方法,会更为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对其他文本分析。

遗憾地是,我们看到的语言分析大多蜻蜓点水,分析不到点上,让学生听得如在雾中,很难做到阅读方法与过程的有效迁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因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传授的阅读方法大多是知人论世,许多语文教师对直面文本、联读对读、因声求气等阅读方法知之甚少,不足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阅读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⑥正是许多语文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虚弱,缺乏语言分析的能力,人云亦云,教参怎么说,我就怎么讲。

这样的阅读教学,很难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出分析的过程,更多地是直接呈现一种结果。

无论是讨论,还是活动,因
为缺少一个可操作的分析过程,所以大多是一种假命题。

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地在原地转了一圈,最后大多是回归到教参的答案上(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教参的答案不对)。

缺少过程的阅读分析,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所以这节课,我根据文段不同的特点,设计了多种语言分析的方法,努力使这些分析的方法是真实而有效,摸得着,看得见,努力给学生呈现的不仅一种结果,更要呈现一个过程。

下面对几个教学环节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第一个文段选取的是文章中表现阿长“切切察察”的文字。

这一段我采用了体验式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在根据文字演示的过程中,领会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是第二个手指头?为什么是上下摇动?为什么要指着对手的鼻尖?换成第三个手指头,左右摇动,指着额头可以吗?我们经常说这个词或那个词用得准确,但为什么说它用得准确,很多人就顾左右而言他了,所以许多学生对于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这些答题常用的语文术语大多停留在概念上,远没有了解其丰富的内涵。

这与我们语言分析过程的过于“朦胧”有直接关系。

第二个文段选取的是文章中表现阿长粗俗睡态的文字。

这一段是我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只抓住了一个“摆”字,用摆.成一个“大”字,与睡.成一个“大”字比较分析,让同学们分析出“摆”字的表达效果,进而分析出这个字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强烈不满。

第三文段选取的是文章中元旦吃福的橘这段文字。

这一段我采用了情境朗读法。

首先让学生想象这个场景,然后再分析“惊异”“惶急”等关键词语的含义,目的就是为了朗读文中的对话做铺垫。

通过对话的朗读,我们看出童年的“我”对阿长的厌烦之情,阿长的兴奋之情。

朗读中,我特别强调了这两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点拨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四五两段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努力呈现出我在解读这两个“敬意”含义的思考过程。

不仅让学生明白两个“敬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更主要地让学生学到了直面文本的阅读方法。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 第六个选段是文章结尾两个自然段。

这部分我采用诵读的方法。

在这里要
特别感谢特级教师田贺书老师、语文专家庄洪江老师对我朗读的指导。

通过这段文字的朗读教学,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的诵读的水平,就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再来谈谈点拨法在处理文章难点中的运用。

文章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时儿童与成人这两个不同写作视角,并能用成人的视角来关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把“我”小时候对阿长的情感与成年后对阿长的情感统一起来,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语言的品析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到分析语言的方法,同时也是为后面难点的突破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我在这里做了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点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慢慢地领悟到阿长对我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出于对“我”无私的关爱,带着这种情感反观那些所谓的“缺点”,也就是说,用成人的视角再来看阿长“切切察察”“粗俗地睡态”“元旦劈头的磨难”等等,你会有哪些不同的感受?”这个课前预设的点拨,是为了引领学生随着老师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来“俯瞰”儿时的“我”对阿长的厌与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