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参考文献
隐喻之语法隐喻
隐喻之语法隐喻作者:张雯婷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09期【课题项目】本文是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名词化语法隐喻能力对学术语篇阅读能力的影响”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ys2014-37)。
【中图分类号】HO-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3-01导语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语言学家大多都把隐喻看作是词汇层面隐喻化的过程,韩礼德认为隐喻还发生在语言的语法层面,即我们所说的语法隐喻。
当语法的形式或者范畴发生转换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
本文通过对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及其分类的介绍,梳理了近些年国内研究语法隐喻理论的现状并探讨学者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的不足之处。
1.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1985年,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引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
之后,在其一系列的论文(Halliday, 1992,1995,1996)中,他又提出了修正的语法隐喻模式。
韩礼德语法隐喻模式是以语言层次理论为基础的。
韩礼德把意义到实体的过程看作是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进而再到音系层的多层体现过程。
对每个语义而言,韩礼德认为,在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间的体现关系中,至少有一个“一致”体现形式,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些形式,通过转义的“非一致”式,被称之为“隐喻式”。
韩礼德随后修正的新语法隐喻模式进一步强调了语法隐喻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体系的一致性,语法隐喻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思想则在语法隐喻理论中得以体现。
2.语法隐喻理论内容2.1 一致式 VS 隐喻式了解语法隐喻的内容首先要从一致式和隐喻式/非一致式这一对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开始。
所谓一致式是指用动词体现过程,名词体现参与者,形容词体现事物的属性、特征,介词或副词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因素,连词则体现逻辑关系,使得词汇语法层面所表达的表层和深层意义相一致。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人 文 论 坛179INTELLIGENCE························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雨晨摘 要:对隐喻的本质问题,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本质的所在,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
从人们对相似性的构建和理解两个方面来看,隐喻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更能体现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隐喻 本质 相似性 认知一、引言对隐喻本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都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修辞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曾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出发,来描述隐喻的特征。
他将隐喻视为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认为隐喻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
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将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喻格来分析。
在方达尼尔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
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承袭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提出隐喻不仅仅是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Lakoff & Johnson,1980:153-154)。
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
[ o f p r o t e s t s ] [ o f p r o t e s t s ]
\
F l o o d
/
c o n g r ue n t me t a pho ic r l a
[ 1 ] L a k o f ,G & J o h n s o n ,M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U—
喻 的人 。L a k f o f和 J o h n s o n则从 认知 的全新角 度来研究 隐喻 。 Ha l l i d a y在分析对 比了传 统修 辞学 中的隐喻 、借 喻和提喻三个
概念 , 他 认 为词 汇 的 隐 喻 表 达 是 因 为 “ 词 汇 的选 择 只 是 词 汇语
【 关键词 】语 法隐喻 词汇隐喻 联 系
基金项 目: 陕 西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项 目, 项 目编 号 : 1 2 J K 0 3 0 0 。
语 法 隐喻 概 念 的提 出
在语法层 次的重新建构 。
语 法 隐喻 的 功 能 语 言 学 理 论基 础
隐喻 的研究 已有 两千多年的历史 。A r i s t o l t e是最早研 究隐
announcem ent .
从 下 看
l i t e r a l l y m e t a p h o r i c a l l y
a mo v i n g ma s s o f
从 上 看
ma n y p e o p l e [p r o t e s t e d ]
上在某些方 面词汇隐喻还可以用系统功能的语法 隐喻理论进行 解 释。因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 , 介词短语一般被看作 “ 小过
象征论文:“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
象征论文:“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中文摘要】无论“象征研究”还是“隐喻研究”都肇始于古希腊时期,到现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象征理论的研究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古希腊萌芽时期、中世纪的片面化发展阶段、18至19世纪的特征化发展时期以及19世纪末至20世纪多元化发展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象征研究已经从语言学研究逐步渗透到了心理学、诗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呈现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
与此同时,隐喻研究也经历了向修辞学、诗学、语言学、语言哲学、人类学以及思维认知不断渗透研究的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西方理论界又掀起了隐喻研究的高潮。
总体说来,西方理论界具有研究象征和隐喻的传统,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象征研究和隐喻研究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两者结构形态极为相似,它们一直处于一种“身份”无法确认的尴尬境地——就某个意象而言,可以说是一个象征,似乎也可以说那是一个隐喻。
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人们在运用这两个概念时也混淆不清,显得十分随意。
有鉴于此,本文意在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做一次尝试。
对象征和隐喻之间关系的研究...【英文摘要】Symbol and metaphor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ncient Greece, has bee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Symbolism has gone through fourstages:the embryonic period of ancient Greece, medieval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one-sided,18 to the 19th century period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the late 19th to the 20th century and diversified stages of development. Similarly, metaphor theory has also gone through rhetoric, poetics, linguistic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thropology, and co...【关键词】象征隐喻理论比较【英文关键词】symbol metaphor theory comparison【目录】”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中文摘要4-5英文摘要5-6引言8-12一、问题的缘起8-9二、研究现状综述9-11三、论文的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11-12第一章“象征”和”隐喻”的相通性考察12-22第一节“暗示”的表现方式12-15一、象征、隐喻和符号12二、符号的暗示性12-15第二节寓意的诉求15-19一、相似的建构模式15-16二、认知空间的拓展16-19第三节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19-22一、象征、隐喻及思维方式19-20二、”在场”的抽象思维20-22第二章“象征”和”隐喻”的差异性探究22-32第一节整体意识与基础性存在22-25一、整体感·散落态22-23二、恢宏的气度与局部性体验23-25第二节“能指的穿越”与”意义的关联”25-28一、意蕴沉潜与双向互动25-26二、模糊·明晰26-28第三节阅读接受的难与易28-32一、”难与易”的原因寻绎28-29二、艺术世界和生活场域29-32结语32-34参考文献34-37后记37-38个人简历38。
宋词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宋词中的隐喻及其翻译吴珺如摘要:本文探讨了宋词中隐喻的普遍性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然后根据宋词中隐喻的常规化程度将其分为陈腐的隐喻、常规的隐喻和新奇的隐喻三类,分别对其典型的例子进行原文和译文的比对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宋词隐喻翻译本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词的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重构”的阶段成果(编号:211YY-WJR01)。
宋词中高密度地运用隐语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密不可分。
第一,避俗求雅的心理。
中国文人历来崇尚艺术化的生活,喜欢用诗意的名称来替代直白的名称以尽可能避免引起物质联想。
因此,菠菜成了“红嘴绿鹦哥”,油煎豆腐成了“黄金白玉板”,家常的杯子饭碗美化为“金樽玉碗”,日用的竹席瓷枕美其名曰“冰簟玉枕”。
第二,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
隐喻能充分展示文学创作的艺术性,使之形成一种反常化程序,言近旨远,意味无穷。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即文学作品的言近旨远和无穷意味。
隐喻之美在于隐,由于避免了直接阐述而借助于“另一事物”或“另一形象”在读者心中所能引发的联想,隐喻便获得了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功效。
利科曾把隐喻分为“活隐喻”和“死隐喻”,前者指修辞现象,又可名为“美学隐喻”,后者则属于语义学和词汇学范畴,也称“语言学隐喻”。
由于本文讨论的是宋词中的隐喻,而诗歌最重要的功能即美学功能,因此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美学隐喻”。
陈腐的隐喻是指那些由于使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高而隐喻性已经不是那么明显的隐喻。
相对其它几种隐喻而言,它最不易引发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想,而喻底则早已一目了然无需多想,因此所触发的美感最低。
宋词中这一类隐喻比较常见,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译本体或喻底加本体而可以忽略喻体。
比如“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周邦彦《水龙吟·梨花》)“玉容”喻指美人如玉般姣好的容颜。
“爱情”的概念隐喻
“爱情”的概念隐喻作者:张鑫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8期摘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英汉语言中“爱情”的概念隐喻。
发现“爱情”隐喻在英汉语言中存在着诸多共性,及少部分个性,反映了两民族在身体构造上的相同及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
“爱情”概念隐喻的投射范围大体上包括10个方面,其中实体域居多,从而验证了关于“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说明情感隐喻投射不总是“抽象概念具体化”,也存在“抽象概念抽象化”的情况。
关键词:爱情概念隐喻投射范围英汉对比-一、引言情感作为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构成了人类经验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情感与认知之间相互影响,因而对情感的研究历来被当作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利的认知工具(Ungerer & Schmid,1996:114)。
情感正是一种抽象概念,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常常把它们隐喻化,比如:“满怀欣喜,充满恐惧,火冒三丈”等等。
一般来说,人类具有五大基本情感:“喜、怒、哀、惧、爱情”。
本文以五种基本情感中的“爱情”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对英汉日常语言中有关“爱情”的概念隐喻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具体考察英汉语言中“爱情”概念隐喻的投射范围、共性、个性以及投射背后的理据,并指出“对待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的能力,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赵艳芳,2000:50)对于情感隐喻同样适用。
本次研究的语料主要来自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以及权威的英汉语工具书(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5)、《牛津高阶英汉语双解词典》(2002)、《现代汉语词典》(2002))。
为了节省篇幅,文中用例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隐喻与关联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8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pr.2005文 化 论 坛1,引言没有哪一个辞格象“隐喻”(metaphor)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
哲学家(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等都对隐喻发生了兴趣。
特别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隐喻研究的深入。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指出隐喻是一种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把通常用来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用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
人们常称隐喻为“浓缩的明喻”{a compressed orcondensed simile}。
刘永耕先生(1997:12)也指出:“隐喻实质上是明喻与夸张的融合,或者说是比喻意义的夸张式表达:夸张处于表层,比喻处于深层”。
隐喻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新的思想,其主要功能是使人们理解新概念,从较熟悉的隐喻载体出发,逐步接近新概念,是从已知到未知,从而认识未知的桥梁。
语言中的隐喻实际上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
本文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阐释隐喻的理据以及语境和最佳关联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试图解释关联性对于隐喻的重要意义。
2,关联理论简述Sperber和Wilson在Gri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于1986年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以关联为原则,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而人类认知假设的条件是关联原则,即根据相关联的信息认知事物。
关联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人类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取向的(Sperber&Wilson,1986:46)。
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命题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Sperber &Wilson,1986:12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粤语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分析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600字》
(二)流行歌曲歌词喻体的实用化
四、结论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阅读法。通过上网和在图书馆阅读等方式,大量搜集国内外有关粤语流行歌曲及歌词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找出这类研究的思路,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归纳分析法。在充分考察100首歌词语料的基础上,对隐喻的类型、认知机制以及符合再语境化的歌词语料进行分类和归纳,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歌词的认知过程。
本文的研究具有如下意义:通过分析粤语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情况,分析粤语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的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提出使用隐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对粤语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和欣赏、评价提供参考资料。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学术界关于歌词隐喻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张立岩的《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隐喻的认知研究》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认识抽象概念,并以此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肖逸的《当代粤语流行曲歌词中的爱情隐喻相关研究》以网络为依托,以当代爱情主题的粤语流行歌曲为研究对象,从众多知名音乐网站以及软件,指出粤语歌曲歌词创作中常见的爱情隐喻,并从认知的概念隐喻视角具体分析其使用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以此帮助读者能更好地赏析粤语歌曲之美,了解关于爱情隐喻的相关知识,之后更好地使用。唐璐敏在《当代中国风流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中通过把方文山34首“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中的隐喻表达按照始源域分成人体相关,动物植物,旅程,流水或酒,具体事物和其他七类,通过分析他们喜欢的歌词,我们发现他们和作词者有相似的意识形态。杨璐在《概念整合视角下粤语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分析》中将歌词中的隐喻按照概念整合的四种网络类型——单一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进行筛选,并分别予以例证。通过分析,本文指出,在理解粤语流行曲歌词隐喻的过程中,概念整合的四种不同的网络模型都能对相应的隐喻做出分析,并揭示出歌词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也充实了粤语流行歌曲歌词的研究。向婷婷在《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中指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是在不同事物之间进行联系、比较的思维过程,在流行歌曲歌词中出现的各种类别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并进行了分类分析,总结出了流行歌曲歌词中应用隐喻和转喻的作用和特点,并分析了存在这样特点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于贺馨在《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语言研究》中从认知隐喻入手,以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础,对英语流行歌曲中的歌词隐喻进行分析。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到另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域的映射。刘洋在《王菲歌词中的隐喻现象研究》中对王菲歌曲中的隐喻特征进行了概括,认为王菲的歌曲具有隐喻映射,以心理相似性为主,名词性隐喻较多,始源域所对应的目标域较多样化等特征。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
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
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
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
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
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
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论文: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来源域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论文: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来源域分析摘要: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诗歌中表现的最充分。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对于理解诗歌至关重要。
而理解诗歌隐喻中的来源域又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本文从神话传说、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来源域构成,对于理解诗歌和诗歌蕴含的文化意义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概念隐喻;来源域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用最精练的语言形象地赋予生活激情,含蓄地表达诗人对生活的反思,隐喻首当其冲,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理解隐喻,理解隐喻的运作机制对于理解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隐喻与诗歌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用熟知的事物来理解和认知陌生事物的一种手段。
因此,隐喻不同于普通修辞学中的比喻,它是思想和比喻的结合与体现,是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从而形成形象思维的手段(赵艳芳,2001)。
诗歌被称作是隐喻的海洋。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描述: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
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1879-1955)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
”通过隐喻意象往往可以实现诗歌意象的传达,使诗歌更具有灵性和美感,从而达到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因此,要理解诗歌,必须首先要理解诗歌中隐喻的用法。
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理解隐喻的来源域是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关键。
二、隐喻的运作机制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concept)的新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即“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
指向深度阅读的诗歌隐喻性寻绎——以《大堰河——我的保姆》语言分析为例
灵体验,只不过这词语加了密,读者必须 透过这丰富而隐密的词语去还原这情感 体验。
三“、咒语”蕴藏丰富的情感指向 语言学家王力曾比较中西方语言的 特点,他说“西方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 语言是人治的”,“人治”之言更注重人对 语言的体验、领悟与心理建构。这“人治” 的特点体现于现代诗中便是普通词语含 有强烈感情。明代陈子龙曾言:“以沉挚之 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者骤然遇之如在 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艾青对 保姆的感念之情,经时间沉淀后,不可谓 不“沉挚”,而所用的词句也不可谓不“浅 近”,而正是这样看似“浅近”的词语中,蕴 藏了时间的久远与情感的厚度。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着笑”劳动,这是一种偏重“身体劳作”与 文本,呈现或隐藏着诗人心灵精神之所向
实现“功利目的”的劳动,没有这些功利性 和 个 体 生 命 活 动 的 深 层 意 义 。《大 堰
的劳动她就要挨饿受冻,在这样劳动中, 河—— —我的保姆》记录了艾青儿时一段特
属于“心灵的”“精神的”体验很少。
殊经历,因母亲生他时难产而被托于保姆
是单纯为“他”(乳儿)而做的精神性的不 另一种“劳动”— ——“做梦”(以及延伸至梦
含功利色彩的劳动。
中的吃、坐等动作) 带着明显的幻像特
大堰河,为了生活,
征,是抽象的完全精神化的劳动,又恰恰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印证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艾青通过这些劳动具象或抽象地表
关键词:现代诗歌 语言 隐喻性 深度阅读
隐喻研究多维视野
230隐喻研究多维视野文/黄莹颖摘要:隐喻研究从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发展到一种认知方式,最后融合进人类的活动和行为,涉及由微观至宏观的诸多层面。
本文从隐喻的多维视角进行评述,以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隐喻,促使其向前发展。
关键词:隐喻;认知;应用隐喻研究从亚里士多德时期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修辞学阶段-语义学阶段—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阶段,或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束定芳,2000a)。
隐喻研究层面从微观上涉及词汇、句法、语篇,从宏观层面上涉及文化、哲学、应用。
历来人们依次对隐喻的本质、隐喻产生的原因、隐喻的功能、隐喻的运作模型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发展出了众多的隐喻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指称说”和“比较说”;昆提良的“替代说”;科特的“转移说”;马修的“变异说”;布莱克的“互动说”等。
因此不难看出,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表层到深层、从修辞到认知、从初级到高级、从语言到思维这一复杂的过程(王松鹤 于林龙2006)。
一、隐喻的自身研究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被定义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隐喻自身研究还包括隐喻类型、句法语义特征、隐喻的功能、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王葆华 梁晓波2001)。
隐喻类型从语言结构角度可分为:词语性隐喻、短语形隐喻、复合性隐喻、语句性隐喻、篇章形英语等(蒋光友2005)。
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形隐喻(束定芳2000a)。
隐喻的功能从日常语言表达、诗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丰富语言表达效果,充满意向性以及趣味;精确语言表达功能,空缺填补、转换词类;揭示语言发展与变化等(束定芳2000b)。
隐喻的运作模式也是隐喻理论的核心,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贡献:本体、喻体、语境以及其中的相似性。
二、隐喻与认知Lakoff &Johnson(1980)发表的《Metaphors We Live By 》开启了人们对隐喻全新的认识。
英语词汇隐喻的研究参考文献
英语词汇隐喻的研究参考文献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English Vocabulary Metaphors.1. Kovecses, Z. (2002).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his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metaphor, focusing on its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aspects. It explores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our daily lives, in language, and in thought, making it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of vocabulary metaphors.2.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This seminal work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examines the pervasive role of metaphor in our everyday lives, arguing that metaphor is not just a rhetorical device but afundamental means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the world. It offer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vocabulary metaphors in English.3. Ungerer, F., & Schmid, H. J.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This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vers a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metaphor, metonymy, and imagery.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ow metaphorical language works and how it shap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4. Gibbs, R. W. (1994). The Poetics of Mind: Figurative Thought,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This book explores the role of figurative thought, including metaphor, in our cognitive processes. It argues that metaphorical language is not just a decorativeaddition to our speech but a crucial part of our cognitivetoolbox, helping us to understand and reason about abstract concepts.5. Dirven, R., & Verspoor, M. H. (2004).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Mouton de Gruyter.This volume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two closely related cognitive processes. It includes chapters on the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se processes, as well as on their role in vocabulary and lexicography.6. Cameron, L. (1999). Working with Metaphor.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This book provides a practical guide to working with metaphor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t covers a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metaphor, its role in communication, and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and creating metaphorical language.7. Steen, G. J., Dorst, A. G., Herrmann, J. B., Kaal, A.I., & Krennmayr, T. (2010).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ference.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This collection of papers from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ference focuses on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includescontributions from leading scholars in the field, covering a range of topics such as the nature of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linguistic domains.These references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field of English vocabulary metaphors, covering both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aspects. They offer insights into the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metaphorical language, as well as practical guidance for working with metaphor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汉语中的爱情隐喻表达
- 239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汉语中的爱情隐喻表达南京师范大学/吴敏【摘要】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情感,爱情一直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竭尽所能去描述这种抽象的,难以言状的概念。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角度,探讨了中华文化中有关爱情隐喻的特点。
【关键词】概念隐喻 爱情 认知一、引言1980年,随着Lakoff 和Johnson 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后,隐喻开始由一种特殊的语言修辞手法逐渐变成解释人们认知规律的方法。
隐喻不仅存在域语言现象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更是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是隐喻式的。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古往今来,不管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歌曲,其作者似乎都在竭尽所能地运用隐喻,将爱情主题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许多具体的概念经常被映射到爱情这个概念域。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 “love is a journey ” 和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
前者将抽象概念“爱情”比喻为具体的事物“旅程”,揭示了爱情的曲折不易;而后者将“爱情”比喻为“红玫瑰”,表现出了爱情的甜蜜与美丽。
当然,中国文化中,用来表现爱情的隐喻更是数不胜数。
隐喻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境,这其中包括价值观取向,民族文化,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结果等。
因此,中国文化中的爱情隐喻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爱情隐喻,有着自身的特点。
二、汉语中的爱情隐喻1.爱情是动物。
中华文化推崇阴阳调和,男是阳,女是阴,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因此,汉语中经常使用成双成对的事物来隐喻爱情中的男女。
比如“鸳鸯”,“鹣鲽”,“比翼鸟”。
在动物世界里,这些动物通常都成双成对地出现,自然就给人一种恩爱的感觉。
“对月形单望相互,只羡鸳鸯不羡仙”,“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鹣鲽情深”,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将爱情比喻成动物的比比皆是。
浅析《高级英语》中隐喻(metaphor)的运用
浅析《高级英语》中隐喻(metaphor)的运用【摘要】修辞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语言就有修辞。
通过修辞人们能把事物、思想、感情等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同时,修辞也是《高级英语》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由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名家名篇,这些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
使文章生动传神,绘声绘色,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主要就《高级英语》课文中出现的暗喻这一修辞的运用加以论述。
【关键词】隐喻;高级英语;比喻是英语中最常用的辞格,是以比喻彼的手段。
它有一个基础,四项要素。
基础就是心理上的联想。
比喻辞格是对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某种联想进行描述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
联想必须产生于不同类事物的比拟;同类事物的比较不构成联想,也就不构成比喻辞格。
在联想的基础上,比喻具备四个要素:(1)本体(the signified):即所要表述、描绘的对象,是被喻者。
(2)喻体(the signifier):即用来表述、描绘本体的比喻者。
(3)相似点(similarity):即联想的依据。
(4)相异点(dissimilarity):即本体与喻体之间在整体上的极不相同之处。
隐喻(又称暗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在形式上的相合(be)的关系。
关于隐喻的定义,不同的书中都给了不同的释义。
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诗学》(Poetics)中称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
(Tropes a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me of a thing to something else.密执安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的Gerald F.Else英译本)。
美国当代学者Albert Howard CarterⅢ 教授在80年代后期的研究中指出,隐喻不是单纯的点缀手段,而是具有认识论价值的语言结构。
(Metaphors are not simply ornamental devices, but linguistic structures that bear epistemological weight.)隐喻是一种感知、评估和解释世界的综合性方式(A metaphor is a synthetic way of perceiving the world, evaluating and interpreting it). 隐喻是在潜意识层上的一种感情转移(an emotional transference at a subconscious level.引自Albert Howard CarterⅢ:Metaphors in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s.)。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创作特点,尤其是隐喻特征极为显著,这也恰恰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采用隐喻手法和象征手法,充分运用此创作手法深刻阐述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打破了以往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尝试将看似无联系的某两个具象结合起来,采用隐喻方式将事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加以阐述。
为此,本文将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采用的隐喻手法加以剖析,详实阐述诗歌中呈现出的隐喻表达形态,深刻论述诗歌中的隐喻认知模式,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诗歌中的意象及运用的工具进行解析,以期将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中阐述的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描述。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隐喻表达形态;认知模式;工具及意象分析引言相比于其它诗歌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独具特色,不仅语言朴素、措辞精巧,而且底蕴深厚,哲理性较强,有助于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此类诗歌作品形式极为朴实,与浪漫派和唯美派等诗歌作品具有较大差异,既不是激情四射,也不过于隐晦娇柔。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往往以新苏格兰农村为创作背景,主要围绕自然景象、人文风情两大方面,由此创作出充满哲理的诗歌作品。
与此同时,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采用隐喻手法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由此向广大读者阐述深刻道理。
1.弗罗斯特诗歌隐喻表达形态从诗歌构成来看,隐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对隐喻的运用,诗歌语言变得更加丰富,最大限度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和平铺直叙,同时,有利于更好地传递诗人的内在情感,将思想变得图像化,这对于读者来说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更容易感知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真正涵义,通过分析诗歌外在表象理解其内在结构,进而掌握更深层次的诗歌意义。
隐喻资料
以下资料可能对你有帮助Conceptual metaphors 概念隐喻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隐喻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
通过跨域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茶壶嘴”、“山脚”、“山腰”、“没面子”、“首领”、“桌子腿”、“火山口”,“脚注”等。
英语里有:“eye of a needle”, “mouth of a volcano”, “bottle-neck”, “head of department”, “arm of a chair”, “footnote”等等。
这些语言形式也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了普普通通的语言。
可见,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较为熟知的、具体的概念词语谈论不熟悉的概念。
2个概念的认知域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E.g. The Internet is a highway.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Lakoff在提到的用方位词语 (up, down) 描述人的社会地位、身体状况、情绪等抽象概念时所给的例子happy /good is up; sad/bad is down.low/high spiritFall into depression3.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英语中有许多用土豆来指人或事的用法。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参考文献格式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不见的“隐喻”,它们就像小精灵一样,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行为。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时间就是金钱”。
这就是一个隐喻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会像珍惜金钱一样珍惜时间,不会随便浪费。
就像你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如果规定的时间到了,是不是就会赶紧结束,因为时间“宝贵”得就像钱一样呢?还有一个隐喻,“知识是明灯”。
想象一下,在黑暗的地方,如果有一盏明灯,是不是就能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知识也是这样,它能帮助我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找到正确的方向,不再迷茫。
再比如说,“爱是阳光”。
阳光能让花草树木茁壮成长,爱也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温暖和强大。
当爸爸妈妈关心你们,老师鼓励你们,朋友陪伴你们的时候,你们是不是感觉心里暖洋洋的,就像被阳光照着一样?小朋友们,这些隐喻是不是很有趣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隐喻,只要你们用心去发现,就能找到它们。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点神秘的东西,叫做隐喻。
你们有没有听过“人生是一场旅行”这句话呀?这就是一个隐喻哟!旅行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有美丽的,也有不那么美的。
就像我们的人生,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也会有点小烦恼。
比如说,考试考了好成绩,就像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让人心情特别好;和小伙伴闹别扭了,就像遇到了一段不好走的路。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在这场旅行中不断前进,去经历更多的事情。
还有“友谊是一棵树”。
树需要阳光、雨水和土壤才能长大,友谊也需要我们的关心、理解和陪伴才能越来越好。
就像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你们的友谊之树就会越来越茂盛。
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身边还有哪些隐喻呢?《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小朋友们,咱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好不好?我来说几个句子,你们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
“快乐是一颗糖果”,你们觉得这是什么意思呀?其实呀,糖果甜甜的,吃了会让人心情变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游晓玲.隐喻能力、概念流利和语言学习「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 (1) : 44-47. [53〕苏立昌,常洪岭.从“战争”概念隐喻看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58-62.
[45〕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 (1): 11-18.
[3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6〕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杜,2004.
[28〕李越.隐喻的认知研究:解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T〕.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40-41.
[29〕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T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6 ): 139-141. [1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so]张国磊.英汉公益广告的隐喻研究[[3].海外英语,2010 (8):341-344.
[42]汪清,何玉杰.中外广告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15]Hacker, Arthur. Hong Kong in posters: A History of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J].
Journal ofAdvertising, 2000 (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