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对于三角形的全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分享探究成果,共同提高。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操作。
2.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重要知识点。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并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猜想与合情推理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最后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验证,从而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三角形相似的知识。
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操作等途径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
2.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猜想与合情推理能力。
4.能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三角形全定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展示三角形全定的过程。
2.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分析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应用。
3.准备三角形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全等三角形的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得出判断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材以学生已有的图形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得出结论。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得出结论。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尝试找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得出结论。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对全等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判定,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这些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三角形全等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3.证明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彩色粉笔等。
2.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4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等方法,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材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边、角等。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但学生在判断三角形全等时,可能会与相似三角形混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等方法,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与相似三角形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归纳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课件:教学课件、实验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全等?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区别。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尝试制作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基础,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几何图形变换、证明等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等知识,对于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三角形模型、剪刀、直尺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含义。
然后,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三角形全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这些三角形是否全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剪刀、直尺等工具,剪出两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三角形全等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SSS、SAS、ASA、AAS这些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还有没有其他的条件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全等是指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完全相同。它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解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比较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展示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全等,并说明全等三角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但我感觉自己在深入。作为教师,我应该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让学生们的讨论更加高效。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总结回顾环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可能过于关注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后,我需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解除疑惑。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即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相等;
-掌握SSS、SAS、ASA三种全等条件,并能够准确识别和应用这些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边长、角度等。
举例解释:
-在讲解全等定义时,通过具体的图形演示,强调三个对应角和对应边长度完全相同是全等的本质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等方法,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来逐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难点:理解和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三角形全等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三角板:准备一些三角板,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含义。
同时,给出一些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三角板和尺子,尝试找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每组选取一个三角形,然后尝试找出另一个与之全等的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3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等方法,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翻折等方法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最后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能力。
但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运用实验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
3.采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4.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剪刀、胶水等实验器材。
2.设计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准备PPT,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拼图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
学生可能提到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生通过剪拼、翻折等方法,尝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案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的过程,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四个判定条件.2.在条件由少到多的分类讨论过程中,通过画图、裁剪、比较、交流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3.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能够进行有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流程:一.问题引入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如图所示的三块碎片, 要想配一块同样的三角形玻璃,小明将带哪块去玻璃店?此问题可以转化为: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哪些要素?二.问题分析考虑三角形的6个要素,按照条件个数由少到多,分类如下:分类讨论:1.已知一个角或一条边,能否画出唯一一个三角形?试一试.2.已知两个角、两条边或一个角一条边,能否画出唯一一个三角形?试一试.小结:只知道一个或者两个要素,画出唯一一个三角形,因此,只知道一个或者两个要素,判定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3.已知三个角,能否画出唯一一个三角形?试一试.4.已知三条边,能否画出唯一一个三角形?画、剪、比:作△ABC,使AB=8cm,AC =10cm,BC=12cm.小结:.5.已知两角一边,能否画出唯一一个三角形?画、剪、比:作△ABC,使∠A=45°,∠B=60°,AB=15cm.小结:.思考:△ABC和△DEF的条件如图所示,能判定△ABC≌△DEF吗?小结:(推论)6.已知两边一角,能否画出唯一一个三角形?画、剪、比:作△ABC,使AB=12cm,∠B=60°,BC=18cm.小结:思考:△ABC和△DEF的条件如图所示,能判定△ABC≌△DEF吗?小结:三.问题解决回答课前引入中的问题:小明应带哪块玻璃去玻璃店配玻璃?为什么?(一)基础练习1.如图,下列三角形中,与△ABC全等的是()A.①B.②C.③D.④2.如图,a,b,c分别表示△ABC的三边长,则下面与△ABC一定全等的三角形是()3.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A.AB=DE,BC=EF,∠A=∠EB.∠A=∠E,AB=EF,∠B=∠DC.∠A=∠D,∠B=∠E,∠C=∠FD.∠A=∠D,∠B=∠E,AC=DF4.如图,AD=AC,BD=BC,则△ABC≌△ABD的根据是()A.SSS B.ASA C.AAS D.SAS5.如图,AB=AC,∠BAD=∠CAD,AB=6,BD=4,AD=3,则CD等于()A.6 B.4 C.3 D.5(二)辨析提升6.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A.BD=CD B.AB=AC C.∠B=∠C D.∠BAD=∠CAD7.对于△ABC与△DEF,已知∠A=∠D,∠B=∠E,则下列条件①AB=DE;②AC=DF;③BC=DF;④AB=EF中,能判定它们全等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8.如图,点E,F在AC上,AD=BC,DF=BE,要使△ADF≌△CBE,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A.∠A=∠C B.∠D=∠BC.AD∥BC D.DF∥BE9.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AB=DE,BC=EF,根据(SAS)判定△ABC≌△DEF,还需的条件是()A.∠A=∠D B.∠B=∠EC.∠C=∠F D.以上三个均可以10.如图,AD=AC,BD=BC,DC与AB相交于点E,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BD≌△ABC B.△ADE≌△ACEC.△BDE≌△BCE D.△ACD≌△BCD11.如果小明不慎将玻璃打碎成了下图这样,他应该带哪块或哪几块去玻璃店?。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条件(SSS、SAS、ASA、AAS),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探究判定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总结出SSS、SAS、ASA、AAS四种情况。
4.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问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及其应用。
2.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查阅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条件(SSS、SAS、ASA、AAS)。
难点:
1.理解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证明。
2.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合适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巩固理解。在学习兴趣上,他们对新鲜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更感兴趣。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word教学设计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能初步应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数学思考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体会分析问题的一种思想――分类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解决问题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体会分析问题的一种思想――分类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会运用“边边边”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四情感态度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操作?研讨?探究式三、教材分析:1.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是在全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两个封闭图形关系研究的开始。
三角形全等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其内容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三角形全等的主要内容,是应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前提。
而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能使学生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的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教材从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力图使学生不仅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教材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中,特别是提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
而七年级学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对七年级学的学生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五、教学过程:[活动一] 问题1: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问题2:ΔABC≌ΔA′B′C′用符号语言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和证明,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后续学习几何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基本的数学证明。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证明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够运用这些条件进行简单的证明和判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和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难点:对全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证明过程的撰写。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探索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验,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全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4.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课件: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全等。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全等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所有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定定理:SAS(边-角-边)、ASA (角-边-角)、AAS(角-角-边)。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等方法,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材以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边、角等,并且已经学习了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归纳法: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PPT,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和实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AAS 等。
同时,配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几个三角形,运用所学的判定方法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促进深度学习。
6.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练习和综合应用题,以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7.教学评价: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动态变换过程,将抽象的几何概念具体化。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识别和应用。
-在实际情境中,能够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通过多媒体演示全等三角形的动态变换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含义。
2.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判定方法的实质。
3.分步骤讲解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过程,强调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4.通过教具演示和板书,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全等三角形的构造过程,加深他们对判定方法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给他们发放讨论题目,要求他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SSS、SAS、ASA判定方法的适用场景和特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2.探究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实践中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以下方面:
(1)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个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跨学科题目: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
4.创新作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并制作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创意作品。
-创意图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设计并绘制一组创意图形。
-实物制作:利用硬纸板、彩纸等材料,制作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增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空间感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
2.讨论主题:
(1)如何用SSS判定全等三角形?
(2)如何用SAS判定全等三角形?
(3)如何用ASA判定全等三角形?
3.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4.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五、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旨在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方法(SSS、SAS、ASA)的基本运用。
-选择题:让学生通过选择正确答案,检验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填空题:填写适当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加强学生对判定条件的记忆。
-计算题: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作业:结合课堂学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几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结合其他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等方法,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规律,从而推导出全等的条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对三角形的性质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规律。
3.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案例和问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和图片,用于实验和展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三角形全等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全等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三角形模型,观察和总结全等的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尺规作图,亲身体验全等三角形的制作过程,加深对判定条件的理解。
3.讲解与示范: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结合板书,详细讲解每个判定条件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演示尺规作图的全过程,强调作图技巧和注意事项。
4.练习与反馈:
-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巩固学生对判定条件的掌握。
4.部分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体会几何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SSS、SAS、ASA、AAS)。
-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学生在判定全等三角形时,对判定条件的理解和运用尚不熟练,容易混淆SSS、SAS、ASA、AAS等判定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指导。
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尺规作图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践练习来加强。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与问题情境相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给予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7.教学延伸: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探索全等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或者研究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共三课时,我所说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包括(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归纳总结出“边边边”定理(2)“边边边”定理的运用,(3)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4)能利用它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学数学十分重要内容之一,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几何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一课时,学好了将为下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今后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模式和方法,在今后的证明题中,全等的书写过程将为以后的证明过程作很好的铺垫,在圆,抛物线等题中将会大量运用全等的思想。
由于几何证明在新课标中要求不同,本内容在学生学习证明的思想方法中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以后证明的推理过程做好准备工作。
(2)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可以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领会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发展推理能力。
3、教学目标由于我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孩子,虽然之前有平行的部分推理,但对几何的认识还很限,小学也有接触三角形,但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三角形,所以根据我所教的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
会用“因为……所以……”或“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探索第一种判定方法—边边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条件中的“边边边”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图形全等的活动,通过拼图、折纸等方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我们所在的学校处于市区,教学设备齐全,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在这之前他们已了解了图形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学生也基本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拼出三角形的能力,具备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
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和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中的分类思想的渗透。
六、教学过程设计具体设计的教学过程描述如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多媒体:大家来看一个问题:这是一块三角形玻璃窗,里面的玻璃“啪”地一声损坏了,现在要打电话给玻璃店的老板配一块与损坏的玻璃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玻璃,至少要报给玻璃店的老板(这块破裂三角形玻璃)几个数据呢?[学情预设]学生考虑情况和条件多,大多围绕角和边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引入了本课的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体会探索的过程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二)探索发现,合作交流1.一个条件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一个条件: 一边,一角;再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2.验证过程可采取以下方式: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一个条件各画出一个三角形。
①三角形的一条边长是8cm;②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60°。
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同组同学互相比较,观察得出结果。
小组代表说明本小组的结论。
再结合展示幻灯片。
以便强化结论。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3.二个条件继续探索二个条件的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两个条件: 二边,一边一角,二角;[教师活动]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对学生在分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予以有序的引导。
重点抓住“边”按“边”由多到少的顺序给出。
[设计意图]因为初一学生缺乏思维的严谨性,不能对问题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所以教师设计上述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情况,分别进行研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一个,两个到三个条件。
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广阔性。
很自然的突破难点。
4.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各画出一个三角形。
①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cm,10cm;②三角形一条边为7cm,一个角为 30°;③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学情预设]学生按条件画三角形,然后将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把同一条件下画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比一比。
[教师活动]在此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然后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为学生顺利探索出结论创造条件。
5.学生展示本小组的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只有两个条件得不到三角形全等有更直观的认识。
[知识链接]这一知识点既是对后续归纳总结起到实验性证明。
6.教师同时展示幻灯片,加以比较说明,得出结论:只给出两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设计意图]从实践操作中,引发总结,将前面画图的结果升华成理论,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参与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体验。
7.继续探索三个条件的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三个条件: 三边,两边一角,一边两角,三角再继续探索三个条件中的三条边的情况。
8. 画一画:在硬纸板上画出三条边分别是 10cm,12cm,14cm 的三角形。
(对画图有困难的同学提示:用长度分别为10cm、12cm、14cm小棒拼一个三角形并在硬纸板上画出)剪一剪:用剪刀剪下画出的三角形,与周围同学比较一下,你们所剪下的三角形是否都全等。
比一比: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9.全班几十个三角形摞在讲台上,形成一个高高的三棱柱模型。
学生看着讲台上的三棱柱,心中充满了自豪。
[学情预设]全班几十个三角形摞在讲台上,形成了一个高高的三棱柱。
学生看着讲台上的三棱柱,心中充满了自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合理猜想,为得出SSS来进行三角形全等的验证作了铺垫。
深入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利于理解SSS。
很自然的突出重点。
(三)、归纳结论,解决问题1.从上面的活动中,我们总结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学生由理解上升到口述出原理,以便以后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情预设]学生口述,从口头表达上升到书面表达。
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全面,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更好的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成功的解决了上面提出的玻璃问题。
我们只要报给玻璃店的老板三条边长就可以配一块与损坏的玻璃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玻璃。
(三条边就可以做出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为学生继续探索三个条件的其他情况,铺下了好的问题情境。
(对于两边一角,一边两角和三个角,我们将下一节课研究)[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运用知识,巩固新知(五)、再创情境,联系实际1、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与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拿出和[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实例,直观,生动,便于理解。
[知识链接]只要三边的长度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三角形的稳定性正是SSS的一个很好的拓展延伸。
2、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3.接着幻灯片展示大量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
4.再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将知识延伸开去,应用到生活实践,才真正作到学有所用。
大量的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六)反思小结,提炼规律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什么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让他们自主归纳整理出:①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
②三角形的稳定性。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验?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方法?[设计意图]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罗列,而应该是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体验,方法三个方面归纳。
(七)布置作业,提高升华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作业,分层次提高。
作业:课本第183页题6[设计意图]分层次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巩固所学,分层要求。
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教学小结与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
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摒弃了直接给出“SSS”条件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数学探索活动为主线,采用了“引导―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将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观察、归纳、交流等确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
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 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而不是使合作流于形式。
要把合作交流的空间真正的还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中还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全体的学生都动起来。
在把他们的结论互相比较之前,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完成画图的活动,不能以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完成时间作为标准,剥夺了其他学生的操作时间。
教师还应对画图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
3.做到让知识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情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