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 用尺规作角》教案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 用尺规作角》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cc7dc1f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9.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 用尺规作角》教案4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中的《4 用尺规作角》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角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学习角的知识。
这一节内容通过讲解尺规作角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作图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几何思维。
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和生动的图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直线、射线、角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的几何作图方法。
但是,对于尺规作角这一作图技巧,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作图步骤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尺规作角的定义和原理,掌握尺规作角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几何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尺规作角的定义和原理的理解。
2.尺规作角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3.尺规作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讲解、示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同时,结合“实践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尺规作角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尺规作角的PPT,包括定义、原理、方法、实例等内容。
2.准备尺规作角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尺规作角的工具,如直尺、圆规等,供学生实践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直线、射线、角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尺规作角。
2.呈现(10分钟)呈现尺规作角的PPT,讲解尺规作角的定义、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尺规作角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尺规作角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尺规作角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尺规作角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尺规作角的掌握程度。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ffbb9d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d.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够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推导,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用于直观展示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展示一些直线和平行线,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平行线?直线和平行线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直线平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直线为什么是平行的?直线平行有哪些条件?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尝试画出一些平行线,并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直线平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除了具有直线平行的条件外,还有哪些性质?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发现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b2d5827da38376bae1fae3c.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对于数学老师而言,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既能保证上课质量,又可以使老师轻松很多。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3.通过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重点、难点: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2.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学具:投影仪、胶片.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l)用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2)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什么?(3)计算:①②③(4)填空:规律: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2.讲授新课例1 计算:(1)(2)解:(1)原式(2)原式注意:(l)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商式与被除式的项数相同,不可丢项,如(l)中容易丢掉最后一项.(2)要求学生说出式子每步变形的依据.(3)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利用乘除逆运算,检验除的对不对.例2 化简:解:原式说明:注意弄清题中运算顺序,正确运用有关法则、公式。
练习:(1)P150 1,2,。
(2)错例辩析:有两个错误:第一,丢项,被除式有三项,商式只有二项,丢了最后一项1;第二项是符号上错误,商式第一项的符号为“-”,正确答案为3.小结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是什么?2.运用该法则应注意什么?正确地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
计算不可丢项,分清“约掉”与“消掉”的区别:“约掉”对乘除法则言,不减项;“消掉”对加减法而言,减项。
4.作业P152 A组1,2。
B组1,2。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2.难点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三、教学过程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②-5746(3)计算:①②③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由此我们规定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例如: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由此我们规定一般我们规定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例1 计算:(1)(2)(3)(4)解:(1)原式(2)原式(3)原式(4)原式例2 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2)解:(1)(2)练习:P 141 1,2.例3 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解: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4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0.008、0.000016、0.***-*****25解:例5 地球的质量约是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吨.练习:P142 1,2.四总结、扩展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五、布置作业P143 A组4,5,6; B组1,2,3,4.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2000e202d276a200292e73.png)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同底数幂的除 5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学科:数学年(班)级: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 5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 5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 4 劳动节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 5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本学期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力争取得一个比较优异的学习成绩教研组长签字:说明: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作为教案附件之一粘贴在教案本上,一份上交教务处。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1《认识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1《认识三角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6c0cd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7.png)
今天在教授《认识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得比较快,但在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和计算面积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
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们感受到三角形的普遍存在和实际应用。这种导入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拼搭三角形,观察其稳定性,并探讨三角形的性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它是几何图形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程建筑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自行车三角架为例,讲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分类:掌握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符号表示:熟练运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边,大写字母表示对应的角。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周长为三边之和,面积可通过底和高的乘积的一半计算。
举例解释:讲解三角形定义时,可通过实际操作教具或动态软件演示三条线段如何构成三角形,强调“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关键条件。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2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2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97d81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1.png)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2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第一章整式的乘除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2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学生已经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在上一课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结果中会出现了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据,学生也理解了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这就为本课时将科学记数法的应用范围拓广到较小数据奠定了知识基础.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本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绝对值较小的数据.这仅仅是这堂课的近期目标,而本课教学还应服务于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建立数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在学习中应力图达成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能进行它们的乘除运算,并将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2.过程与方法: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绝对值较小的数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估测微小事物的方法与策略.3.情感与态度:了解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借助熟悉的事物感受绝对值较小的数据教学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分数,估测微小事物的策略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课时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交流引入、巩固落实、感受数据、反馈拓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复习回顾2.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据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活动目的: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为下面类比表示小于1的正数奠定基础.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1布置为课前作业,学生比较容易得到1米=1910 纳米,活动2学生可能能说出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a ×10n ,教学时主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其中a 与n 的取值范围:1≤a <10,n 为正整数,以及n 与小数点移动位数之间的关系第二环节交流引入活动内容:1. 1纳米= 米?这个结果还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吗?2. 你知道生物课中接触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直径是多少吗?照相机的快门时间是多长呢?中彩票头奖的可能性是多大?头发的直径又是多少呢?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较小的数?请把你找到的资料和数据与同伴交流3.你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些数吗?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1和2也已经布置为课前作业,活动1中要用到上节课关于负整数指数幂的知识,应表示为1纳米= 91011?米(=0.000 000 001米)=10000000001米=9101米=910-米=1910-?米,学生可能只计算出了结果910-但没有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也应予以肯定,可以追问“这个结果是否符合科学记数法的形式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活动2让学生课前经历查找数据的过程,学生查到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课上应注意给学生提供组内展示和全班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里提供一些参考答案:洋葱表皮细胞的大小,直径大约是0.001毫米左右;照相机的快门时间与相机的类型有关,单反相机的快门时间有的是1001秒,有的是8001秒;中彩票头奖的可能性与彩票类型有关,双色球头奖概率为117210881,大乐透头奖概率为214257121,七乐彩头奖概率为20358001,七星彩头奖概率为100000001等;头发的直径儿童的大约是0.04毫米,成人大约是0.07毫米.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再补充一些绝对值特别小的数据,例如一个氧原子的质量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 57kg ,增加学生的体验.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这些绝对值较小数据的广泛存在和书写的复杂之后,他们可能产生简便地表示这些数据的强烈愿望,这样活动3的进行就顺理成章.活动3的教学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① 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数据都在0到1之间,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小于1的正数. ② 这里的数据有的是用小数呈现的,有的是用分数呈现的,对学生而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到1之间的小数更容易思考一些,因此上课时可以先解决小数的表示问题.有了前面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的经验,这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再通过全班交流得到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的正确方法.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时是否注意到a 和n 的取值范围、是否能理解n 与小数点移动位数间的关系.③ 教材中并没有出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0到1之间分数的题目,一方面,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分数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另一方面,0到1之间的分数在书写上没有小数那么复杂.但是生活中很多绝对值较小的数据都是用分数表示的,而且学生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完小数后自然会产生表示分数愿望,因此建议在课上也将这个问题予以解决.这里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表示.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例如8001,学生可能会出现21081-?甚至2108-?等错误,可以引导学生先将分数转化为小数,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从而解决这一难题.得到正确的答案后还应将它与错误的结果进行对比、加深认识,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④ 部分难计算的数据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一些特别小的数据在计算器上呈现的结果就已经采用了科学记数法,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体会科学记数法的简便性和广泛运用.第三环节巩固落实活动内容: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0.000 000 000 1= 0.000 000 000 002 9= 0.000 000 001 295=2. 下面的数据都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请你用小数把它们表示出来:7×10-5=1.35×10-10=2.657×10-16=活动目的:两组题目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运用来巩固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为了避免让学生只对这些无背景的数据进行简单改写,本环节的题量不大,在后面的环节中还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具有实际背景的数据再进行巩固练习.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1教学时应关注学生是否还存在困惑,及时解决.活动2让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思考数的两种表示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体会科学记数法的优越性.教学时应并引导学生再次体会n 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之间的关系.特别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区别7×10-5与7-5, 加深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第四环节感受数据活动内容: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他们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20 1,但它们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且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有很大的危害.假设一种可入肺颗粒物的直径约为2.5μm ,相当于多少米?多少个这样的颗粒物首尾连接起来能达到1m ?与同伴交流2. 估计1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活动目的:活动1提供给学生一个有趣的社会环境背景,让他们体会较小的数对人类生活也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通过进行乘除运算,加深他们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活动2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感受绝对值较小的数,进一步发展数感,形成估测微小事物的方法和策略.活动注意事项:活动1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品味它的实际背景,计算时,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板书进行对比,加深他们对科学记数法表示方法和简便性的理解:用原数计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后再计算2.5μm=2.5610-?m ,1÷(2.5610-?)=4510-?(个)活动2由于受测量器械的限制,无法直接测量1张纸的厚度,教学时可放手给学生,先让他们分组讨论测量方法,再操作实验,最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各自的作法:学生可能会先数100张(或其他整数)的纸,再测量总厚度来计算估计一张纸的厚度;也可能会先量出1厘米厚(或一整本书)的纸,再数张数来计算估计一张纸的厚度.这样,通过交流使学生进行反思和提升,形成估测微小事物的策略.第五环节反馈拓展活动内容:1.基础练习:(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并在计算器上表示出来:0.000 000 72; 0.000 861; 0.000 000 000 342 5(2)1个电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 000 000 000 911g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g ;冠状病毒的直径为1.2×102 纳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____米.2.变式练习:10-g,用小数表示为;每个水分子的直径是(1)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2610-m,用小数表示为 .4×10(2)拓展延伸:如果一滴水的质量约为0.05g,请根据(1)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①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②如果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依次排成一列(中间没有空隙),能排多少米?请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活动目的:这里的题目大多都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将数据的感受和表示结合起来,实现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例如,活动1中的第(2)题第二空可能会忽视单位的换算,正确答案应为1.2×10-7米.针对错处,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思考和计算过程,自己反思、订正,加深理解和认识.第六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与表示大于10的数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容易出现哪些错误?你有哪些经验?与同伴交流4.在估测微小事物时你用到了哪些方法和策略?活动目的: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对比表示小于1的正数与表示大于10的数的异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记数法.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体会,分享学习经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第七环节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习题1.52.拓展作业:阅读课本“读一读”,你想了解更多的有关纳米技术或微小世界中的有趣问题吗?请你查阅资料,制作成手抄报,一周后带来与同学分享.四、教学设计反思:1. 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在这节课中,课前先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查找绝对值较小的数据,在记录的时候学生会充分感受到这些数据书写的复杂性,从而自己产生寻求简便表示方法的强烈愿望,这时课上再引入科学记数法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设计巧妙地把科学记数法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自己的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的价值,体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教材中并没有出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0到1之间分数的题目,但是学生查找的数据中很多都是用分数表示的,而且学生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完小数后自然会产生表示分数愿望,因此教学设计中也顺应学生的需求,把这一难点知识在课上予以解决.像这样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创设丰富的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大都十二三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具有越来越强烈的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避免了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数据计算,而是充分挖掘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素材,为他们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把数据置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中,从而将数据的感受和表示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加深了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另外,在引入环节中,如果能让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用图片或课件的形式在课上展示,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同底数幂的除法》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同底数幂的除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647c5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6.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同底数幂的除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同底数幂的除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9章幂的运算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并能灵活运用该法则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幂的定义、幂的运算性质等基础知识,对幂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2.难点: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
2.学生准备:回顾幂的定义和运算性质,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幂的定义和运算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代表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章1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第1章1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219ad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e.png)
-举例:计算2^3⋅2^4时,应得出2^(3+4)=2^7的结果,而非2^12。
2.教学难点
-难点识别:理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指数相加的概念。
-学生难点:在具体计算中,容易混淆指数相乘与指数相加的区别。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原理。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但在小组分享成果时,有些同学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我发现,当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时,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提出观点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1章1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章“整式的运算”中的第1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即:am⋅an=am+n(m、n是正整数)。
2.能够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简便计算。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让学生真正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内涵。
2.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一般规律。
3.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4.继续采用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7年级数学北师大版 下册教案第4章《用尺 规作三角形》
![7年级数学北师大版 下册教案第4章《用尺 规作三角形》](https://img.taocdn.com/s3/m/7537135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9.png)
教学设计用尺规作三角形么办?边和角是三角形的基本元素,那么你能利用尺规做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吗?【做一做】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作这个三角形.已知:线段a, c, ∠α.a c求作:△ABC,使BC=a AB=c, ∠ABC=∠α.作法:(1)作一条线段BC=a;(2)以B为顶点,以BC为一边作∠DBC=∠α;(3)在射线BD上截取线段BA=c;(4)连接AC,△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将你所作的三角形与同伴作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为什么?回顾刚才作三角形的顺序还有没有其他的作法?还有没有其他的作法?作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你所作的三角形与同伴作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为什么?二、提炼概念利用尺规作三角形,有三种基本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作符合要求的三角形,其作图依据是“____SAS____”;(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求作符合要求的三角形,其作图依据是“____ASA____”;(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作符合要求的三角形,其作图依据是“___SSS_____”.三、典例精讲例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求作这个三角形. 已知:∠α,∠β,线段c(如图).αβ求作:△ABC,使∠A=∠α,∠B=∠β,AB=c.请按照给出的作法作出相应的图形.作法与示范(1)作∠DAF=∠α;(2)在射线AF上截取线段AB=c;(3)以B为顶点,以BA为一边,作∠ABE=∠β,BE 交AD于点C.△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小组讨论】将你所作的三角形与同伴作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为什么?试一试.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作这个三角形.已知:线段a,b,c (如图).a b c求作:△ABC,使AB=c,AC=b,BC=a. (1)请写出作法并作出相应的图形.作法与示范(1)作一条线段BC=a;(2)分别以B,C为圆心,以c,b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A点;(3)连接AB,AC,△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小组讨论】将你所作的三角形与同伴作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为什么?课堂检测四、巩固训练1.利用基本作图方法,不能作出唯一三角形的是(C)A.已知两边及其夹角B.已知两角及其夹边C.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D.已知三边2.如图,用尺规作出∠OBF=∠AOB,作图痕迹弧线MN是()A.以点B为圆心,OD长为半径的弧B.以点B为圆心,DC长为半径的弧C.以点E为圆心,OD长为半径的弧D.以点E为圆心,DC长为半径的弧D3.你能用尺规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两条直角边分别等于已知线段a,b吗?并写出作法。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33552c2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f.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案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中“垂直”这一节主要介绍垂直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直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垂直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和操作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垂直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对于新的知识充满好奇,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垂直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直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直的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垂直的性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垂直的概念。
3.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垂直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垂直的性质。
2.教学工具:准备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用于实际操作。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垂直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垂直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的概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bc60ab77232f60dccca1d5.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1.5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理解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
3.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会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总结及运用。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活动内容:一种液体每升含有 10 个有害细菌,为了试验某种杀菌剂的效果,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9发现1滴杀虫剂可以杀死 10 个此种细菌,要将1升液体中的有害细菌全部杀死,需要这种杀菌剂多少滴?你是怎样计算的? 12二、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及应用活动内容:活动1先让学生作“做一做”: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m>n)(1)108105; (2)10m10n; (3)(3)m(3)n;从中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
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mn猜一猜:a a 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三、同底数幂除法运算的应用活动内容:例1计算:1)a7a4; (2)(x)6(x)3; (3)(xy)4(xy);(4)b2m2b2; (5)(m n)8(n m)3; (6)(m)4(m)2.例2: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克特震级表示,描绘地震级数的数字表示地震的强度是10的若干次幂。
例如用里克特震级表示地震是8级,说明地震的强度是10。
1992年4月荷兰发生了5级地震,12天后,加利福尼亚发生了7级地震。
加利福尼亚地震强度是荷兰地震强度的多少倍?(学生先想一想,再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并派代表回答) 7四、探索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活动内容:想一想:10000=104 , 16=241000=10(), 8=2()100=10() , 4=2()10=10(), 2=2()猜一猜:1=10() 1=2()0.1=10() 1 =2()21() =241 =2()8 0.01=10() 0.001=10()例3 计算:用小数或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各数:(1)103(2)7082;(3)1.610 4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1.6 整式的乘法(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单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单项式乘法的意义,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 第2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 第2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ab188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8.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 第2课时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3节主要讲述了利用“角边角”(AAA)和“角角边”(A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角边”(SAS)。
本节课的内容是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相似、解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全等概念。
但是,对于“角边角”(AAA)和“角角边”(A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此外,学生可能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边角”(AAA)和“角角边”(AAS)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角边角”(AAA)和“角角边”(AAS)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角边角”(AAA)和“角角边”(A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原理,能够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学生的练习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实例讲解等。
2.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它是否与另一个三角形全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角边角”(AAA)和“角角边”(AAS)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进行讲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2图形的全等(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2图形的全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a9248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6.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等图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全等图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全等图形的基本概念。全等图形是指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它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全等三角形在建筑图纸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计算面积和长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全等图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SAS判定方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全等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使用纸片制作全等三角形,并尝试将它们重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图形的全等》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物体看起来完全一样的情况?”比如,你们的文具盒里可能有两支完全相同的铅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全等图形的奥秘。
-掌握全等图形的表示方法:学生应学会使用“≌”符号来表示两个全等图形。
七年级数学下册1.3.2科学计数法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1.3.2科学计数法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03b26b8e9951e79b892788.png)
整式的乘除1.3同底数幂的除法 1.3.2科学计数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经历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a ×10n的形式的过程。
2、会用把一个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并体会科学计数法方便、快捷便于进行计算的优点。
过程与方法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和负指数幂的意义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a ×10n的形式(n 为负整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a ×10n 的形式 难点:能灵活地将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与小数的形式相互变换。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ppaa1=-(0≠a ,p 为正整数)或p pa a )1(=-(0≠a ,p 为正整数)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据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a × 10n(其中1≤a <10,n 是正整数) 【情景导入】1纳米= 米?这个结果还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吗? 【新知探究】探究一、1、填表:根据上面的计算,.0100.010 =-n有 个0?根据此规律: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可写成:0.00000000000000000000003=()0300.0个=3×10用科学计数法可以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 ,n 是 ,n 的绝对值等于1尝试练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123=10000000000002、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0.00002 (2)—0.0000307(3)0.0031 (4)0.00567探究二、下面的数据都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请你用小数把它们表示出来:7×10-5= 1.35×10-10= 2.657×10-16=思考: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改写成小数有什么规律?:练习:将下列各数写成小数:(1) 3.1×10-3 (2)-2.8×10-43. 填空(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3.45 ×10()=-0.0003454. 计算(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8.6 ×10-4)×10-5【知识梳理】你有什么收获?【随堂练习】1.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0.00003 (2)—0.000308(3)0.0047 (4)0.0007892. 将下列各数写成小数:(1) 4.2×10-3 (2)-3.6 ×10-43. 填空(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5.2 ×10()=0.00000524. 计算(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1)(7.3 ×10-5)×10-2(2)(2.6 ×10-8)(5.2 ×10-3)5.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体重约160千克,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重仅2克,一只蜂鸟相当于多少中鸵鸟的重量(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7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2章《用 尺规作角》
![7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2章《用 尺规作角》](https://img.taocdn.com/s3/m/375e3d1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e.png)
教学设计用尺规作角一.教材分析《用尺规作角》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图形及平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和尺规作角平分线等知识打好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二.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基本图形及平行线的知识,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推理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但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他们的逻辑思维正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阶段,因此,在认知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三.教学目标1.能按照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等问题3.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及作图语言描述;难点:作图方法及作图语言的掌握;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景引入:观察课本如图2—14,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
⑴请过C点画出与AB平行的另一边。
⑴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活动目的:通过创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情境,将平行线的识别与作角的问题比较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本问题转化为: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进而得到解决方案为“过点C作一个角等于已知∠CAB”。
第二环节用尺规作出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内容一: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教师在黑板上分五步完成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跟着操作,每完成一步都要求学生口述作法.)内容二:请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完成课本中图2-14 的问题活动三:我们已经学会怎样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那么,你能利用尺规作图,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吗?请完成课本56页的‘议一议’.如图所示,已知∠AOB,∠EO′F,利用尺规作图,比较它们的大小.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使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独立完成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2023最新-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
![2023最新-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df9f0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4.png)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8篇《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2、如何表示一个角?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环节三角形概念的讲解(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
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06d99f04afe04a1b071de3b.png)
三、提高练习:1、1、计算 5(P3)4·(-P2)3+2[(-P)2]4·(-P5)2[(-1)m]2n+1m-1+02002―(―1)19902、若(x2)n=x8,则m=_____________.3、、若[(x3)m]2=x12,则m=_____________。
4、若x m·x2m=2,求x9m的值。
5、若a2n=3,求(a3n)4的值。
6、已知a m=2,a n=3,求a2m+3n的值.板书设计:课后体会:1.4 积的乘方教学目的: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的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正确区别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异同。
教学方法:探索、猜想、实践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练习:1、计算下列各式:4 整式的乘法(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推导过程.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3.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和谐美、简洁美. 教学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以及法则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练习:1、 计算:(1)________)3(3=-xy (2)________)23(23=-y x (3)________)102(47=⨯- (4)_________)()(2=-⋅-x x(5)_________)(62=-⋅-a a (6)_____)(53=-x(7)______)(532=⋅-a a (8)______)()2(2532=-⋅-bc a b a2、计算:(1))132(22---x x x(2))6)(1253221(xy y x --+-二、 探索练习:如图,计算此长方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如何计算? 小组讨论 你从计算中发现了什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三、 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1))3)(2(++x x (2))1)(4(+-a a (3))31)(21(+-y y(4))436)(42(-+x x (5))3)(3(n m n m -+ (6)2)2(+x5 平方差公式(二)教学目的: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式的应用及推广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讲评要点:沿HD、GD裁开均可,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裁开之前知道HD=BC=GD=FE=a-b,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希望推出公式: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经对比,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公式的文字表达式抽象、准确、概括.因而也就“欠”明确(如结果不知是谁与谁的平方差).故在使用平方差公式时,要全面理解公式的实质,灵活运用公式的两种表达式,比如用文字公式判断一个题目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用数学公式确定公式中的a与b,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即准确又灵活.3.判断正误:(1)(4x+3b)(4x-3b)=4x2-3b2;(×) (2)(4x+3b)(4x-3b)=16x2-9;(×)(3)(4x+3b)(4x-3b)=4x2+9b2;(×) (4)(4x+3b)(4x-3b)=4x2-9b2;(×)二、新课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02×98; (2)(y+2)(y-2)(y2+4).解:(1)102×98 (2)(y+2)(y-2)(y2+4)=(100+2)(100-2) =(y2-4)(y2+4)=1002-22=10000-4 =(y2)2-42=y4-16.=9996;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03×97;(2)(x+3)(x-3)(x2+9);(3)59.8×60.2;3.请每位同学自编两道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题目.例2 填空:(1)a2-4=(a+2)( );(2)25-x2=(5-x)( );(3)m2-n2=( )( );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某两数平方差的二项式可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练习空:1.x2-25=( )( );2.4m2-49=(2m-7)( );3.a4-m4=(a2+m2)( )=(a2+m2)( )( );例3 计算:(1)(a+b-3)(a+b+3); (2)(m2+n-7)(m2-n-7).三、小结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一般两个二项式相乘的积应是几项式?2.平方差公式中字母a、b可以是那些形式?3.怎样判断一个多项式的乘法问题是否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四、布置作业P39知1问1补充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a2+b)(a2-b);(2)(-4m2+5n)(4m2+5n);(3)(x2-y2)(x2+y2);(4)(9a2+7b2)(7b2-9a2).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板书设计:课后体会:6完全平方公式(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灵活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灵活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与讲练相结合一、准备活动:利用整式的乘法计算下列各题:(1)(m + n)2(2)(m - n)2 (3)(a + 2b)2(4)(a - 2b)2二、巩固引入: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使用的条件,得出的结果。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套.doc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套.doc](https://img.taocdn.com/s3/m/3a91009b8bd63186bcebbcb7.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七年级下教案|全套】目录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1)1.1整式 (2)1.2 整式的加减(1) (6)1.2整式的加减(2) (9)1.3 同底数幂的乘法(一) (11)1.4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 (16)1.4 积的乘方 (19)1.5同底数幂的除法 (21)1.6 单项式的乘法 (23)1.6整式的乘法(2) (26)1.6 整式的乘法(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29)1.7平方差公式(1)(P29~P30) (31)1.7 平方差公式(二) (33)1.8完全平方公式(1) (37)1.8完全平方公式(2) (39)1.9整式的除法(1)(P39~P41) (41)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43)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48)2.1台球桌面上的角 (48)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51)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53)2.3 平行线的性质(1) (55)2.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 (60)2.4 用尺规作角 (63)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 (67)3.2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69)3.3世界新生儿图(1) (72)3.3世界新生儿图(2)(P88~P89) (75)第四章概率 (77)4.1 游戏公平吗(1) (77)4.1游戏公平吗(2) (79)4.2摸到红球的概率 (81)4.3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84)第五章三角形 (87)5.1认识三角形(1) (87)5.2 认识三角形(2) (89)5.1认识三角形(3) (95)5.1 认识三角形(4) (98)5、2图形的全等 (100)5、3图案设计 (102)5.4全等三角形 (104)5.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108)5.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111)5.5《边角边》第1课时 (116)5.6作三角形 (120)5.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24)5.8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27)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32)6、1小车下滑的时间 (132)6.2变化中的三角形 (135)6.3 温度的变化 (137)6.4速度的变化 (139)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144)7、1轴对称现象 (144)7.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46)7.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50)7.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53)7.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155)7.5 镜子改变了什么 (159)7.6镶边与剪纸 (162)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一、值得讨论的问题:1、符号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6.3《乘法公式综合运用》教案3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6.3《乘法公式综合运用》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f49e2e6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3.png)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6.3《乘法公式综合运用》教案3一. 教材分析《乘法公式综合运用》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6.3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乘法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乘法公式。
但是,他们在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存在理解不深、运用不灵活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公式的内涵,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法公式的运用方法,能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乘法公式的运用。
2.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乘法公式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乘法公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解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给出一些运用乘法公式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上台进行讲解,以此巩固乘法公式的运用。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下册全年级教案精写
![2024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下册全年级教案精写](https://img.taocdn.com/s3/m/d32bd3d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f.png)
2024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下册全年级教案精写一. 教材分析本教案为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和下册的全年级教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深入剖析每个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编写。
本教案力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数学学科有一定的恐惧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同时,七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和下册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故事等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反馈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材、教案、PPT、黑板、粉笔等。
2.教学资源:互联网、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或板书,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要点、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学生参与教学和思维训练等
教学调整与补充
一、情境引入
逐渐递进地提供了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并试着将代数式分成两类。
1.一个三角尺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是____;
2.某校学生总数为x ,其中男生人数占总数的
5
3
,该校男生人数为___; 3.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高为h ,体积是___; 4.小明房间的窗户如图所示,其中上方的装饰物由两个四分之一圆和一个半圆组成(它们的半径相同)。
⑴装饰物所占的面积是多少?
⑵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窗框面积忽略不计)
使学生了解整式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认识代数式的表示作用,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可以借此引出单项式、多项式及整式的概念。
二、新概念教学
1、在讲解完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及整式的次数后,立即让学生把上一环节中的代数式进行归类并求出它们的次数。
2、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采用边教学边反馈的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
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整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次数把握较好,但对单项式的系数、多项式的项、多项式各项的系数容易出错,对多项式的次数把握不好。
3、容易出错处主要体现在:1、系数中出现负号的容易漏掉符号;2、将系数π看作是字母。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七年级上册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回顾,澄清了疑问。
求多项式的次数来源于单项式的次数,然后再将各项的次数求最高值。
为了讲清这一概念,师生分别举例说明,问题得到解决。
解决好上面的问题,就会提高下一环节的效果。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整式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它们的次数分别是多少?单项式的系数分别是多少?多项式的项数分别是多少?
,
a ,7h ,
12-x ,
22y xy x ++,
1+xyz ,62+ab ,
52y x -,2r π,3-0
,3
1
2y x -
a
b
教学内容要点、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学生参与教学和思维训练等 教学调整与补充
2.小红和小兰房间窗户的装饰物如图所示,它们分别由两个四分之一圆和两个半圆组成(半径分别相同)。
⑴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多少?(窗框面积忽略不计)哪个房间的采光效果好?
⑵上面的整式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它们的次数分别是多少?
3.测试:(课堂完成) ⑴x 的2倍与y 的平方的
2
1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为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⑵单项式-4ab 2,3ab ,-b 2
的和是_________,它是____次_____项式;
⑶3x 3-4 是_____次_____项式;3x 3
-2x-4 是___次____项式;-x-2的常数项是____;
⑷a-5a 2b 3
+3ab+1 是_____次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
⑸2x-3πx 3
+8 是___次___项式,第二项是____,它的系数是_____.
第1题是直接针对本节知识点的巩固练习,采用小组讨论、班内竞赛的形式,有上一环节作基础,学生们答题很主动,也很顺利。
第2题比教材中的议一议增加了一问“哪个房间的采光效果好?”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代数式的表示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包括整式的概念、怎样区分单项式与多项式、怎样求整式的次数、从中学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等。
五、作业
1.完成教材习题1.1。
2.预习:《整式的加减》。
a
b
a
b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
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课题1、3.同底数的幂相乘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
媒体
根据本课内容设计的课件
板书设计
1.3同底数的幂相乘法则: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教
学
反
思
值得肯定和改进方面: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要点、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学生参与教学和思维训练等
教学调整与补充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活动目的: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方之间关系,即
a
n n a a a a 个⨯⨯⨯=,即多个相同因数乘积的形式,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二环节 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
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
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
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活动目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代数除了繁琐的计算就是空洞的符号,是一门
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的课程,事实上,代数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并且与现实世界、
学生生活、其他科学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它的符号表示手段,深刻地揭示了存在
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正是体现
了这一点,用字母揭示一般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这是一种
非常简洁的方式。
第三环节 巩固落实
活动内容:以基本习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学会判别、应用所学字母表达式,以
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参照教材提供的例题,不断要求学生分辨,是否符合“同底数幂乘法”特征:
①是乘法运算吗?②因式部分底数是多少?③对于(3)题中“一”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道题仍是“同底数幂乘法”的形式吗?④你会处理(4)题中的指数问题吗?说一
说你的处理方式。
活动目的:教科书例题是落实基本知识的主要习题类型,特别是刚刚接触,还
没有消化吸收的新知识,理解不透彻往往会为今后的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处理例
题时,可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串,由浅入深地进行剖析、分解,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
以表达式为依据,根据表达式特征会对形式变化的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突破口,
实践次数多了,学生自然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第四环节 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p n m a a a ⋅⋅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
活动目的:进一步熟悉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并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表执教教师:设计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