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合集下载

毛概精品课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精品课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的重要结合点
当前不利 于社会稳 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
一是就业压力增大 二是大量贫困人口存在 三是贫富差距拉大 四是社会安全网薄弱
五是社会焦虑现象显现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社会主义社 会中,基本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 础之间的矛盾”。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 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 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中,逐 步使中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竞 争中特别是在与外资金融机构 的竞争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我国的金融安全。
(一)合资发展著新篇:青岛啤 酒“引进来”与“走出去”
(二)海尔:走出国门闯天下
坚持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的立足点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 自主,这是中国人民的根 本利益所决定的,也是中 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自 力更生,这是由中国的 具体国情决定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引进来”
“引进来” “走出去”
案例: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思考讨论
• 1.美国人感叹:“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 团糟”。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 2.结合本案例,谈一谈中国该如何进一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0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0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列宁提出了 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对抗 消失了矛盾 还会存在的 观点。

斯大林在早期认为精神 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 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 晚年认识到社会主义制 度下仍存在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 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的重要结合点。

三、中国模式的改革道路
1.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 ——激进改革(也叫休克疗法):通过迅速而猛烈 的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使整个计划经济体系在 瞬间崩溃,然后在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作用下,迅 速形成市场秩序。 ——渐进改革: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逐步利用市场经 济因素,通过人为的有意识的培育,在一个相当长 时间的过渡时期后最终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 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 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 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 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区 内地。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 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 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 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 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 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 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毛概课件_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课件_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 根本立足点。 第二,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 的手段。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与实行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对外开放是不是意味全盘西化? 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
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
生产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 金融国际化
交通、信息国际化
1、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依据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经 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任何国家 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把自己孤 立于世界之外只能是死路一条。对外开 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第一,吸收和借鉴前人创造的文明成 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第二,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 的现代文明成果,是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 需要。 第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 果,必须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创造的文 明成果。
一种是把体制的 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 变革,使改革变 成 “改向”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 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富有社会 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发 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 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 前列。
到目前为止,大金龙 产品已经外销到四十多个 国家,它仍然是迄今为止 将产品外销到欧洲地区的 惟一一家客车企业。
金龙客车在世界客 车博览欧洲展览会 (BAAV)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一家手机专卖店,售货小姐展示中国的 海尔手机。小至搪瓷盆、鞋油和服装,大至电视、卡车, 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融入非洲人的生活。

07、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07、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的步伐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
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90年代,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最后,改革的配套性要求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整个改革中,经济体制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以时代精神和实践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
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和由人民群众推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
不移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同时,它通过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
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了党的性
关键词
社会主义原则和方针 基本矛盾改革、发展和稳定 基本格局
上 目录 下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改革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理论阐述 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性质和基本原则,“三个代表”继续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革 的特点、内容和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 的基本国策,邓小平理论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作用和基本原则,“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对外开放理论,制定了“走出去” 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党202、0/1怎0/3样1 建设党的问题。
上 目录 下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首先,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的任务决定了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

毛概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 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精品课件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 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 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 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 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 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则不 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 必须理直气壮地支持社会主义方向。
1992年春,小平 同志在视察民营企业 珠海江海电子厂时说, 不要争论是姓“社” 还是姓“资”,只要 有利于提高综合实力, 要放手去做
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 额1.15亿美元,增长 35.7%,由上年居世界第 四位上升为第三位。
精品课件
2005年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出口贸易 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 2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603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 到8189亿美元。
精品课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
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
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它们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
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
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单调划一的服装:从颜色到样式,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 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 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 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 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 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 手忙脚乱。 ——1978年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 西德)考察团 的见闻
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 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 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 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 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 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 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巨大的震撼:中外经济科技之间巨大差 距
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的感慨!
1978年邓小平去日 本访问之后,坐在新 干线上,讲了一句话, 说我懂得了什么叫现 代化。
邓小平的感受是: “乘坐新干线,使人 有了追赶时代的感觉。 中国惟有大步前进。”
三、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充满 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 改革不是放弃社会主义。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 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 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 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 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 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 国际:美苏争霸、中苏断交、以美国为主 导的欧美国家发起的经济封锁、越南战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第三 次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 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 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BACK
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 益。 ②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 略。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本章提要
一.改革开放的简介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内容 四.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 五. 改革开放的历史放的简介
改革开放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 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 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 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 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 大幕。 BACK
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开放 全方位: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对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 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 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 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 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 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 程。
本章其余重点
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 和相互促进。 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

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和技术往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

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

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

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

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

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

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

是改革开放,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年少懵懂的我,只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却不知道变化何起。

如今,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自己活在了这么一个奇迹的年代,这么一个春天般的年代。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炫丽阳光下生活,我们是幸福一代。

我忍不住开始设想,在三十年前,那个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面对着被高喊“革命”的造反派们折腾得乌烟瘴气的国家,面对着国人仍旧停留在意识形态斗争上的守旧思想,面对着毫无经验和先例可循的窘困境地,那个老人,他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胆魄,才能作出决策,提出了导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

毛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共和国1912-1949
第一次鸦片战争,48只军舰和4千英军 打败了拥有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2万英法联军打败大 清帝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0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
变革努力:
1860-1894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5-1898维新运动:传播科学民主的启蒙运动 1905-1911立宪运动:大幅度行政改革计划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郑和7次下西洋,目的宣扬大明帝国国威;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出第一个外交使
团,无果而归。
主动开放
被动开放
主动开放
明中叶1500年前
1971年后
1840-1949
主动封闭
1840年前 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 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 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 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是 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 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 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 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 ,指出 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的途径是改革。
被动封闭
1949-1971前
“所请多与天朝体制不合,断 不可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辛亥革命
清王朝1840-1911
历史背景: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9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1900八国联军入侵

第六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六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以上分析可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 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江苏"四小龙"——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 腾飞探秘 改制释放了巨大潜能 善抓机遇找到了经济腾飞的跳板—— 江阴抓住了企业上市融资的机遇 常熟抓住了商贸兴市和较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机遇 张家港抓住了企业改制的机遇 昆山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
2,海尔:走出国门创天下 海尔为什么要走出去: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已经没有国内市 场和国际市场的区分,不融入国际市场,就不可能进入信息经济 时代. 海尔走出去的足迹:已经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足迹,海外 160 建成的制造基地有30多处 走出去的海尔越长越大 海尔集团是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成功走出去的典型.海尔集团成 功走出去的事例能够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2,创办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特 区建设的成效充分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与现状 小岗历史:在大包干中成长 一年跨出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 小岗的现状:正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经营理念和农业生产理念正在发生变化 "一年跨出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砍"成为小岗村的真实写照, 小岗昔日辉煌不再的状况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小岗村不如人意的原因是什么?
(四)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不是判别一种经济现象是姓"社"姓"资"的标准,而是提供一 个判断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对错的标准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是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是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吸收和借鉴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是加速社会主义 的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 所谓独立自主,就是不受任何国家的控制和干涉,根据我国的情 况,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的事务. 所谓自力更生,就是从本国条件出发,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技 术和市场,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发展本国经济以及各项事 业.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对苏东国家来说,改革的出发点是认为社会主义 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没有前途的。因此, 他们认为需要改革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改革目的是为了用被它们看作富有效率的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来取代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 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自然不是完善社 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 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 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 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长期闭关自 守,把中国搞 得贫穷落后, 愚昧无知。
汉代通西域 唐朝加强对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 明末海禁 清朝闭关锁国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发展,至康乾 盛世,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 世界先进水平。 农业,不论是当时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 都远远超过以往历史时期。农作物的总产量占 世界第一位。 人口从1700年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约3.13 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政治 体制
经济 体制
教育 体制
改革
其他 体制 科技 体制 社会 生活
全面改革的具体表现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包括工业、 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 ”
1987年6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
1992年1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73页。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二,这是敏锐把握当代 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 势的结果。
全球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它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它 既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政治领域,也反映在文明、文化领域;它既是 物质层次的,也是精神层次的。 第一,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全球化。特别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已 经突破国界,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 《京都议定书》 PSC 第二,经济生活全球化、一体化。生产和分工越来越国际化;资本和 市场越来越国际化;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规模、资金、技术和实力越 来越大,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造船 沃尔玛在世界 第三,科技开发和应用国际化。一是新发明和新技术向生产生活领域 的转化越来越快,并且一旦实现转化,就立刻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应用, 成为国际化的科学技术。二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与协作性越来越强, 越来越社会化和国际化。 各种事实表明,全球互动已经越来越明显。亚洲金融危机、日本货 币贬值、美国纽约股市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问题…… 邓小平:“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1)、其内容
政治,经济体制(重点) ,文化, 体育, 卫生,科技;教育等
改革的领导力量
改革的对象
改革的原则ຫໍສະໝຸດ 1 改革是由共产党领导和发动的
改革的对象是阻 碍生产力发展和阻碍社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 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体制
2
3
改革的原则是必须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把基本制度和具体体 制混为一谈必然导致两种后果
第三,这是清醒判断我国 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 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 经验证 明,关起门来 搞建设是不能 成功的,中国 的发展离不开 世界。”
邓小平1979年提出对外开放政策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名词解释1基本制度,是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

2具体制度,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4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

这就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6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把改革与革命,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赋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更加深刻、完整的内涵。

7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8稳定问题的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不变,两个开放不变,进行改革的方针不变。

第8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8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思考:
从本来意义上说,所谓革命,就是用新的 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 力发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 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是社会发 展过程中的质变。 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基 础上的改良行动。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 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 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 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对外开放的依据 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 的两个判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对外开放的现实依据就是产业 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首先是 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 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 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 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同时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对 长远发展目标清醒判断的结果。中国人口 多,底子薄,十分缺乏实现现代化所需要 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更加迫切 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 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从改革的深度和结果 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 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 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 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利 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 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方 法、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 深刻变化。
(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还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 命是对旧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 深刻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 济政治制度。第二次革命则是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来的经济体制 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文化体制等 方面进行又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 了基础;

第6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6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战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点。在这次大会上,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
正确方向,对中国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基本理论的主要内 容;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要发展;
如何正确理解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重点掌握); 我国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 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点掌握)。
#
#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的根本动力。 第三,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第四,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第五,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容性质的矛盾。
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
格局。
#
欣赏完歌曲,回答以下问题:
1. 歌曲描写的是中国历史上两件非常有名的什么事件,分别是什
么? 2. 歌曲中提到的两个有关于年的时间分别是哪一年? 3. 歌曲中提到的“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这位老人被人称为改 革开放的什么?
#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 曲,董文华演唱的经典歌曲。歌曲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
#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四个 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
20
21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是有方向、有 立场、有原则的
22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最核心的是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改革方向: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一方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建立起 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治理能力。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认为:“精神上和 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 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 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 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 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
3、改革开方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就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而言; 就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 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
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
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本节主要内容:
一、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方向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
• 国内背景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 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空难。
邓小平指出:有两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 是‚照搬别国模式‛,二是‚左‛的错误。 • 国际背景 :一方面,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
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和平 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 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 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定。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2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 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 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3
六、对外开放的依据
1.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2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 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 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 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 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 具体政策措施。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0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 ‘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 标准。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11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苏东国家根本不同。我们认为 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 注定没有效率,而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 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 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改革的性质 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 度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 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总之,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 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40年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领袖毛泽东的指引下,实行了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运动。

这个时期,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充满着政治折磨和人民困苦的时期。

当时的中国,人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尊严和自由,历经了长达十年的“文革”,成为政治狂热的品牌和象征。

然而,让人们惊奇的是,中国仅仅在短短的40年时间里,经历了彻底而广泛的改革,走向了世界,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人民和国家的影响。

首先,中国开展经济改革是一个历史性的勇敢之举。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背景下,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发展方案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来改变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

“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的奋斗方向。

截至目前,“经济平稳增长”、比较“高效市场”、以及更多的关注“利润”和“效益”已成为了中国的经济表现和发挥的领导者。

其次,对于改革开放的走向,实现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合作是必要而重要的一环。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国际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封闭的状态。

在重新进入国际社会之前,中国的外交范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与“改革开放”一词的广泛使用。

同时,为了加快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国积极地与国际组织进行了合作,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稳固和推动中国的国际经济结构和关系,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第三,改革开放是将中国国家和人民引向崭新的愿景和机遇。

改革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过去四十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中心。

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方面,中国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新兴的、发展中的国家。

同时,工业领域能力的提高也为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便利和机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是把体制的改革 变成对根本制度的变 革,使改革变 成“改 向”。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 力的必由之路。”他认 为,“我们所有的改革 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 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障碍。”(《邓小平 文选》第3卷,第134页
。)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 本规律。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 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 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所谓‘社会主义社 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 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 社会。”
——恩格斯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社 上层建筑

形 态
经济基础
社 会


生产关系
本 矛




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形 态的更替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
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
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第693页。
人口从1700年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约 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 面对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 动、大转折,却茫然无知,毫无准 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策,把门关 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建国初期,美国人对中国进行封锁; 苏联从中国撤出; 毛泽东坚持一条原则:不借外债。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1955年中国GNP占世界4.7%,1980年降2.5%; 1960年中国GNP和日本相等,1980年占日本 25%。 1959年,中国出口总值占世界1.95%,居12位; 1980年下降到0.75%,居第32位。
1992年1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73页。
1、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 2、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营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 造和平的周边化建设创 造外部条件。
开 放 的
1.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闭关自守没有出路。 2.中国需要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参与。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经济 体制
政治 体制
教育 体制
改革
其他 体制
科技 体制
社会 生活
全面改革的具体表现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包括工业、 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 ”
1987年6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
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 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必 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干 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 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 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 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 发展道路。”
中国发展的特征
1、后发性 2、转型性 3、阶段性 4、非均衡性 5、赶超性 6、艰巨性
分清轻重缓急, 循序渐进
保持合理速度,根据国情贯 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国 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正确把握改 革的力度
正确把握经济发 展的速度
正确把握社会可承 受的程度
必须考虑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要算经济账,同 时算社会账、政治账。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步 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
新的开端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终于等到时机:美 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8年10月,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 应邀访问日本。 1979年1月,邓小平到美国进行访问。 1980年,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在一起
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1984年4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里根
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 域的改革也全面展开。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建设高度民主、法
制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改革内容:要素市场;企业 与政府行为;市场交易和法 律环境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 革命
1、改革开放的背景 国内背景:十年文革,中国遭受到严 重挫折和损失。 国际背景:我国的实力与国际先进水 平的差距太大。
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改革的直接 动因;
国内外对比的强烈反差,是改革的外部因 素;
改革是由执政党 发动和领导的, 由本阶级群众积 极参加的一种自 觉行动。
改革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 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不改变社会制度,不 能把改革与革命混为一谈
一种是把改革体制 误认为是改变基本制 度, 反对对体制作任何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 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邓小平 (1980年)
“三个有利于”标准 实践标准 生产力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3、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
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 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正确 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就 不可能顺利前进。
发展是目的
没有发展,就不可 能实现现代化,不 可能保持党和国家 的长治久安。
稳定是前提和保障
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无从进行。
如何处理三者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 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承 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 革和发展;在改革发 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经济 政治

文化
改革的渐进性

长期基本国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总路线的一个 基本点。
改革的长期性
全 面

“对内搞活,对 外开放”,改革 需要扩大开放。
改革与对外开 放的互动性
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84.3,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1986.10,邓小平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1984年10月,邓小平会见德国总理科尔
讨论回答: (一)必要性在哪里? (二)可能性体现在哪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 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 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 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 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 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改革潮流,是中国 改革的外部推动力;
传统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阻碍生产力 的发展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2、改革目 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苏东国家根本不同。我们认为 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束 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体制,所以通过改革建 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的性 质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 制度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 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 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 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实 地域上:是除了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所有地方;
践 行业上: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所有部门;
上 的
部门上:改革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部门。
表 领域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全面变革。
现 层面上:体制层面与整个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层面的
重大变革。
1、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36页。
第二,提出在社会 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 产力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 平在南巡中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 力”。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 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 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 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 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 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 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 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封闭只能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4、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一是因为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二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 碍这个意义上讲的,
三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讲的,
四是它需要革命年代那种坚强毅力和和精 神而言的。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革命是阶级社会里 阶级斗争的最高表 现,是被统治阶级 推翻统治阶级的夺 权斗争。
长期闭关自 守,把中国搞 得贫穷落后,
愚昧无知。
汉代通西域 唐朝加强对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