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武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d168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4.png)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武术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武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特点。
一、武术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古代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格斗技巧。
这些简单的技巧逐渐演变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系统。
在古代,武术多数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很少有文字记录。
二、朝代间的变革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武术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融合。
在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武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此时期的武术注重实用性和杀伤力,技法较为粗犷。
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帝国的统一,武术开始注重礼仪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形成了一种以武术为基础的武术礼仪体系。
三、道家与儒家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礼仪、廉洁和道德品质。
武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与礼仪、道德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文武合一的理念。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通过锻炼身体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内功和心境的修炼。
四、各派武术的形成与传承中国古代武术在地域上具有较强的特色和差异,形成了多个流派和门派。
北方武术注重力量、速度和直线性,以形如龙、虎等动物特征为主。
南方武术注重柔韧性和变化性,以鹤、蛇等为形象特征。
各派武术在传承上也各有特点,有些流派注重口传心授,有些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五、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也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武术自古就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招式和动作。
中国武术注重内功修炼,追求以柔克刚、化敌为友的原则,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了朝代间的变革和融合;深受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个流派和门派;受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熏陶。
武术的起源发展简史怎样的
![武术的起源发展简史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6b4cedd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7.png)
武术的起源发展简史怎样的武术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
这是武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最大特征。
中国武术的发展史是悠久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武术的发展简史,希望你们喜欢。
武术的发展简史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练习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
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
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c51ad0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9.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分类、技击特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1.1 传说中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说,黄帝时代就有了武术的雏形,如黄帝内经中的八卦掌等。
1.2 军事需求的催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频繁,军事需求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武术训练机构,如唐代的武散、宋代的武班等。
1.3 文化熏陶的影响:中国武术还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禅宗等文化的熏陶,形成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二、发展历程:2.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各个朝代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2.2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武术逐渐从军事训练转向民间传承,武术比赛和表演成为推广武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和体育理论。
2.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重要成员,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也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三、流派分类:3.1 南拳与北拳: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南拳和北拳两大流派,南拳注重身法灵便、快速攻击,北拳则注重力量和技击的表现。
3.2 内家拳与外家拳:中国武术还可以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流派,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和身心的调和,外家拳则注重技击的表现和力量的发挥。
3.3 传统流派与现代派别:中国武术还可以根据其传承方式分为传统流派和现代派别,传统流派注重师徒传承和宗族传承,现代派别则更加注重科学训练和竞技表演。
四、技击特点:4.1 内外结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功的修炼,如呼吸调控、意念运动等,也注重外功的表现,如拳法、腿法等。
4.2 柔中有刚:中国武术强调柔中有刚的原则,通过灵便的身法和技巧,充分发挥力量的效果,同时保持柔韧性和灵便性。
中国武术的价值发展历程
![中国武术的价值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cbaa1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a.png)
中国武术的价值发展历程
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发展历程中承载着丰富的价值。
以下是中国武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阶段和价值:
1.传统价值传承: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民族精
神、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技艺,通过代代
相传的方式将道德观念、团队精神、忍耐力和自律精神等传统
价值传承下来。
2.身心修炼:中国武术强调身心合一的修炼,注重内外兼修、柔
中带刚,倡导平和、均衡的生活状态。
这种身心修炼的理念有
助于提升个体的身心素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
观。
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丝绸之路、武林大会等途径向世界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
交流与融合。
武术的传播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加深
了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4.全面发展与国际影响:中国武术在培养人才、推广体育健身、
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同时,中国武术也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世
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面发展和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a8eda7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8.png)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一、什么是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数千年的智慧和历史文化。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法,更是一门独特的武术技艺。
中国功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哲学思想而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中国功夫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古代兵器中,剑、刀、枪、棍等武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用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巧逐渐形成了中国功夫中的拳法、腿法和器械法。
中国功夫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太极哲学,它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
少林寺的功夫则体现了佛家的慈悲和悟道的理念。
三、中国功夫的特点中国功夫有着独特的技巧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内外兼修中国功夫注重内外兼修。
内修意味着通过内功修炼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外修则是通过外在的动作、招式来展现自己的技艺。
2. 动静结合中国功夫强调动静结合,即在动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这种平静心态对于控制身体的力量和精确性至关重要。
3. 技巧多样中国功夫拥有丰富多样的技巧。
除了基本的拳法和腿法外,还有徒手器械、对练和散手等多种技术和形式,这使得中国功夫成为一门非常综合和全面的武术。
4. 融合哲学思想中国功夫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注重修身养性和精神上的修炼。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耐力和自律性,培养出坚韧的品质。
四、中国功夫的流派和代表作中国功夫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
以下是其中一些流派和代表作的简介:1. 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是中国功夫中最有名的流派之一。
它源自中国的少林寺,讲究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少林功夫中有许多著名的招式,如醉拳、猴拳、鹰爪功等。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功夫中最广为人知的流派之一。
它以圆融、缓慢和柔和的动作为特点,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哲学的思考。
太极拳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养生的方法,让人在锻炼的同时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3. 形意拳形意拳是中国功夫中的内家拳之一,也是中国武术的重要传统流派之一。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ddbe7ba8956bec0975e35b.png)
九、中国武术的完善 (近代现代)
历史事件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运动会,世界武术锦标赛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1915年4月,在天津召 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 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 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 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 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 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 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 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 之”。至此,源远流长的 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 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 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技击精华重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本时期特点: 1、南北交流,促进了武术的相互吸收与补充 2、“武术”一词出现,为武术的概念、总名称的形
成打下了基础。 3、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炼的语
言把技击精华重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4、武术套路形式的初步形成,对后来武术的发展有
的比赛形式出现,武术具有了明显的体育特征。 3、汉代武术已有多种技术风格的雏型。 4、汉代,有关武艺的理论著述大量出现,如《汉书•艺
文志》就收了13家199篇。
六、中国武术的丰富(魏晋、南北朝)
历史事件 “武术”一词出现,竞赛形式诞生,“拳术”, “相扑”发展。 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炼的语言把
三、中国武术的雏形 (夏、商、周)
历史事件: 黄帝习用干戈、夏后练“九伐”、周代射礼、
《诗经》中“无拳无勇,职为阶”,青铜业的出现极 大地促进了兵器的变化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特点:
1、武术与生产劳动逐渐分离,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
2、武术与军事相结合,开始从属于军事活动 3、武术形成过程较快,不仅有简单的单个技术, 如劈、扎、 刺 、砍等,而且有一击一刺的对练,甚 至出现了简单的套路和比赛形式。 4、青铜器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武器的变化与 发展。
武术调研报告小结
![武术调研报告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5ea4c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c.png)
武术调研报告小结武术调研报告小结本次武术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了解武术的历史、发展、流派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代开始,武术就是中国人民战斗和自卫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强调修身养性、强健身体、培养意志力和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其次,武术根据不同的流派和门派,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
内家拳强调内功修炼,注重内心平静和身体调理,如太极拳、八卦掌等;而外家拳则注重肌肉力量的训练和技巧的应用,如少林拳、形意拳等。
不同流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共同追求身心平衡和健康。
再次,武术对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耐力、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
其次,武术练习对改善姿势和提高身体平衡能力有积极作用。
此外,武术也有益于调节情绪、减压和提高专注力。
最后,武术练习还能培养人们的自律精神和自信心,促进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
然而,武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传统武术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现代社会对效率和实用性的要求使得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传统的武术技巧。
此外,武术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受伤和意外事故,需要注意保护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为了推广和传承武术,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对公众的武术宣传,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其次,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群体的武术训练课程,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入门机会。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武术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质量。
综上所述,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身、强健人体、培养意志力和个人成长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武术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安全问题。
应采取措施推广和传承武术,提高公众对武术的认知和接受度。
这将有助于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承,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健康和精神追求的选择。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62d41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13.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武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传统流派、现代发展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1.1 古代战争时期的起源: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时期,是古代军事技能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1.2 军事训练的渊源:中国武术最初是为了战争需要而产生的,是古代军事训练的一部分。
1.3 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融合了道教、儒家、佛教等思想。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2.1 历史演变:中国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2 传承发展: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朝代的支持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流派。
2.3 文化传承: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3.1 南拳北腿: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主要包括南拳北腿、太极拳、形意拳等,各具特色。
3.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调和。
3.3 形意拳:形意拳注重快速攻防和力量的运用,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实战流派。
四、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4.1 国际影响: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4.2 体育化发展: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4.3 理论研究: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不仅注重实战技能的传承,还注重理论研究和科学化训练。
五、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5.1 世界传播: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传播。
5.2 国际比赛:中国武术在国际比赛中表现出色,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张名片。
5.3 文化交流: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不仅体现在体育领域,还体现在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方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4096bb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5.png)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之一。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在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体系。
在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需要为主,作为保家卫国的重要手段,有着较为严格
的军事化训练和实战技法。
到了北魏时期,武术开始出现专门的武术学校和武馆,逐渐形成了以武术为主的武术体系。
隋唐时期,武术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技艺。
宋代以后,武术逐渐从战争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
明清时期,武
术开始融入到文化、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派别和流派。
其中,少林、太极、八卦、形意等武术流派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近现代,中华武术在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爱国者孙中山等人发起的北伐战争,为中华武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武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到了21世纪,中华武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受到了国际社
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国将武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创新,在国际武术比赛中频频夺冠,展现了中华武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风采。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华武术不断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华武术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546893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d.png)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今天的
体系。
以下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
2.汉代至唐代
随着汉朝的统一,武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尤其是汉武帝刘彻时期,武术训练开
始纳入士兵的训练中,促进了武术的传承。
到了唐代,武术的流派越来越多,如“太极拳”、“八卦掌”等经典武术流派便于此时期形成。
3.宋代至明清时期
宋代时,武术的技法和理论开始慢慢融入到书本和文学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时期。
如“南拳”、“北拳”、“咏春拳”等代表
着明清时期的武术经典。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武术的运动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潮流。
众多武术家开始传播武术和理念,
如杨振铎、郭宝昌、刘雪庵等人更是使武术在民间的推广和发扬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5.现代化以后
20世纪50年代,中国武术运动开始得到官方的权威认可,采用全面系统化的方法进
行编码、科学化的实验研究等,并建立中央武术团体、学术组织体系,也使得武术的水平
不断提高。
同时,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参加了一系列渐渐深入各世界级的比赛和展示,使其更受到世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的发展早已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相信在未来武术的影响和地位
也将越来越突出。
关于武术的资料
![关于武术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1d6f16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4.png)
关于武术的资料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精神。
从古至今,武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是古代人民战争经验的结晶。
在战争中,人们通过对抗,逐渐总结出各种武术技巧,并传承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和文化表现形式。
武术不仅注重技巧的熟练,更强调内心的修养和意志的坚定。
练习武术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更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修身养性,培养意志力和耐力。
武术包括拳术、剑术、刀术、棍术等多种种类,每种武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讲究内力和呼吸的配合,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理气血。
而武术中的剑术则强调快速准确的出剑动作,精准的攻击要害,体现了剑的灵动和快速。
不同的武术种类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技术要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练习者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不断追求完美。
除了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外,武术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华武术之乡”。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都有对武术的描写和赞美,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以及《水浒传》中的宋江、李逵等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武艺成就都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身心修养的重视,武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许多人通过练习武术来强身健体,放松心情,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武术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各种武术表演和比赛吸引着大批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武术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热爱武术,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武术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6c23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1.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综合了武技、哲学、医学和文化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开始研究并创造了各种武术技巧。
最早的武术形式主要以实用性为主,注重生存和战斗技能的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并融入了哲学、文化和艺术等元素。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技巧来进行战斗。
第二阶段是奴隶社会时期,武术开始有了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第三阶段是封建社会时期,武术逐渐成为贵族和士人的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并且开始流传于民间。
2. 武术的整合与发展:在宋朝时期,武术开始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形成了“文武合一”的理念。
明清时期,武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同时,武术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方法,成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
3. 武术的现代发展:20世纪初,中国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武术选手参加了各种国际武术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武术也逐渐成为一种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健身俱乐部和体育教育中。
三、中国武术的影响与意义1. 保护传统文化: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 培养品质和修身养性:中国武术注重修身养性的培养,通过训练可以培养人的毅力、耐力和自律性,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
3. 促进身心健康:武术作为一种身心结合的运动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同时也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
![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f834e4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2.png)
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中国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武术文化,本次研学报告将从武术的历史渊源、主要流派、文化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历史渊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
武术最初是先民们为了生存、自卫和狩猎而创造的搏击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兼具健身、防身、竞技、表演等多种功能的文化现象。
二、主要流派1.少林武术:起源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以刚猛、勇猛著称,具有丰富的套路和精湛的技艺。
2.武当武术:起源于湖北省武当山,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为特点,强调内外兼修。
3.峨眉武术:起源于四川省峨眉山,以女子武术为主,兼具刚柔之美。
4.咏春拳:起源于广东省,以短打、中线理论为核心,讲究实用性和快速反击。
5.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以缓慢、柔和、养生为特点,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
三、文化内涵1.哲学思想:中国武术融合了道、儒、佛等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内外兼修。
2.道德观念:武术强调武德,提倡尊师重道、忠诚守信、勇敢正义等品质。
3.审美价值:武术动作优美、节奏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4.民族精神: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智慧、坚韧的精神品质。
四、现实意义1.弘扬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健身养生:武术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3.防身自卫:武术技能可以用于防身自卫,提高个人安全意识。
4.竞技交流:武术比赛和表演为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5.影视产业: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旨在深入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文化演讲稿范文
![中国功夫文化演讲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51726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2.png)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功夫文化的主题。
中国功夫,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
下面,我将从中国功夫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等方面,为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中国功夫的起源中国功夫,源远流长,起源于远古时期。
据传,黄帝时期,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练习武术,用以强身健体、自卫御敌。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功夫逐渐形成了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等为代表的各种流派。
二、中国功夫的发展中国功夫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剑圣”庄子,到唐代的“剑客”李白;从宋代的“武圣”关羽,到明代的“侠客”岳飞;从清代的“武状元”杨露禅,到现代的“武术宗师”李连杰,无数英雄豪杰传承着中国功夫的精髓。
在中国功夫的发展过程中,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禅武合一”理念,使中国功夫在修身养性、禅定修炼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道教的“内功心法”,使中国功夫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独树一帜;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使中国功夫在技击实战中讲究道德规范,讲究礼仪之道。
三、中国功夫的特点中国功夫具有以下特点:1. 内外兼修:中国功夫注重内外兼修,即内在的修炼和外在的实践。
内在修炼包括心性修养、呼吸吐纳、内功心法等;外在实践包括拳法、剑法、棍法、器械等。
2. 强调实战:中国功夫以实战为根本,强调技击实战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注重攻防兼备、刚柔并济,以达到以武修身、以武强身的目的。
3. 融合文化:中国功夫融合了儒、道、佛等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练习过程中,注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4. 形式多样:中国功夫种类繁多,包括拳术、器械、摔跤、内功等。
各流派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四、中国功夫在当代社会的作用1. 传承文化: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cdb645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8.png)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体育运动。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撑点。
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精神世界,也让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同。
本文将从武术起源、发展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术起源、发展和特点武术是源于中国的古代武技。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秦朝的军事演练;到了汉朝,开始有“太极拳”、“八卦掌”等武术的前身;到了唐朝,逐渐形成了“少林寺拳法”、“嵩山派武术”等各具特色的武术门派。
此后,武术在中国的各省、各地乃至各族区域继续发展,不断演化,形成了泰山派、峨嵋派、武当派、南拳、北拳等众多的派系和流派。
中国武术本着“技艺、力量、身法”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二、武术的世界影响随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武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和接受。
武术通过各种渠道走向世界,扮演的不再是先锋,而是主角。
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中国武术人士、院校和政府机构的努力。
目前,武术已成为国际化的体育运动,被国际奥委会认可为体育项目之一。
武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澳洲、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发展。
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武术组织和比赛赛事,而中国武术作为别具一格的文化品牌,也随之大放异彩。
三、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我国境内,还体现在世界范围之内。
首先,武术目前在我国正逐渐成为一项主流体育活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争取武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其次,自古以来,武术矢志不渝地传承、发扬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跨越了各个时期、各个阶段。
弱国无外交,文化无边境,通过介绍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质,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深沉、神秘的文化体系,能够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坚实的文化内核和文化传承。
无论从武状元到太极拳;从毛寿祥到彭心魁;从钱德明到张林斌,都是他们高度重视传承和守护;他们正是这些有温度的传承者,在中国武术日益现代化的过程中,让武术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体现,也为中国文化的跨界发展和传递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大班健康《中国武术》微反思 (一)
![大班健康《中国武术》微反思 (一)](https://img.taocdn.com/s3/m/57d9931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6.png)
大班健康《中国武术》微反思 (一)《中国武术》是一门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也是我国千百年来坚韧不拔的精神符号。
最近,我们的大班也进行了有关《中国武术》的微反思,引导我们去了解武术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以及让我们认识到武术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围绕着微反思中的主要内容展开探讨。
一、武术的历史悠久武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扩展和完善。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武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推广,例如唐朝的武傅制度、明清的武科考试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武术逐渐成为了人们理解生命、探究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武术的文化内涵我们反思过程中认识到武术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
它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如张三丰所言:“忘我是道,自然是术,无极是用”。
武术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使身体在运动,心灵仍然应保持平静,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领悟武术的真谛。
三、武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武术运动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系统性的、自我协调的、周期性的运动方式,它能够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如提高身体素质、塑造健康形象、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免疫力的提高等等。
同时,武术与其他运动相比具有更为优越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消解压力、调节情绪、塑造良好的心态。
四、加强武术运动在学校的推广我认为,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应当加强武术运动的推广,从根源上盘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推广“养生之道”和“文化体育”的新风尚。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大对武术教育影响的力度,推出更多的武术专项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武术锻炼的机会,唤醒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热爱。
总之,我们这次的微反思让我对武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身心健康的守护者。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能继续关注、热爱武术,为我们的人生注入更多的文化和价值。
简述中华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简述中华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864118f6529647d27285270.png)
简述中华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武术体系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社会,起源于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
远古时期,“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人类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手段。
一同产生的还有利用器械或徒手搏斗的技巧,这就是武术最初的萌芽。
于此同时,在旧石器时代还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箭簇等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为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到了新石器时代,部落之间战争频发,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
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
并代代相传。
同时兵器也渐渐从生产工具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专用的战斗器械。
商周时期,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国家的出现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代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
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
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除了战争因素之外,一些文化思想因素也开始对武术产生影响。
例如周代出现的《周易》,从中衍生出的八卦太极思想,就对后世的武术体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武术大发展的时期。
出于应对战争的目的,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极大重视和迅速发展。
同时,随着铁器的出现,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
更重要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渐渐脱去了战争和军事色彩,独立成为了专门的运动形式。
例如在各国出现的“侠客”、剑术高明的“越女”、以及荆轲一类的刺客等。
武术门派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墨家的剑客就是最好的佐证、在汉代,汉族是一个强悍尚武的民族,武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
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的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
简述武术发展史的历程
![简述武术发展史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6600a9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f.png)
简述武术发展史的历程1. 武术的起源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武术的发展历程,这可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旅程呢!想想看,几千年前,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农民们辛苦耕作之余,偶尔也要防止野兽的侵扰,这时候,武术就慢慢萌芽了。
其实,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兵器”和“战斗”的概念,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真的是为了生存啊。
那时候的武术可谓是“民间自发”,大家打打闹闹,互相切磋,形成了早期的战斗技巧。
1.1 古代武术的演变接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地盘,武术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别忘了,还有那些传奇的武林人物,比如说“平地一声雷”的李白,那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武痴!同时,这个时候的武术开始有了套路,比如说“长拳”、“短打”,甚至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武器。
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真是热闹非凡呀。
1.2 武术与哲学的结合再往后发展,到了汉唐时期,武术不仅仅是为了打架,还和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结合在了一起。
武术不仅要练身体,还要修身养性。
比如说“太极拳”,这玩意儿听上去简单,实际上要练得好可没那么容易呢!在这段时间,武术的境界一下子上升了不少,大家开始把它当成一种艺术来追求,真是“心灵手巧”。
2. 武术的繁荣与流派2.1 明清时期的武术盛世来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可算是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这时候,不光有官方的武术机构,民间也兴起了不少武馆,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像什么“少林”、“武当”就更是家喻户晓。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各个明星一样,风格迥异。
打拳的、舞刀的、玩棍的,真是让人目不暇接!2.2 武术的社会角色而且,武术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侠客都是武艺高强的人,常常为百姓出头。
想想看,打抱不平的场景简直太让人热血沸腾了!当然了,那个时候也有很多故事,比如说“白眉大侠”的传奇经历,让人听了就想去学两招,真的是“欲罢不能”。
3. 现代武术的发展3.1 武术走向世界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的变革,武术也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项运动。
中国武术的影响力
![中国武术的影响力](https://img.taocdn.com/s3/m/2d0a7d4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e.png)
中国武术的影响力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拥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中国武术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首先,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关注和喜爱。
许多人慕名来华学习中国武术,希望能够领略其中的精髓和魅力。
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象征,在国际间扮演着重要的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其次,中国武术对世界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武术作为世界武术的源头之一,影响着许多其他国家的武术文化。
各国的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虚心向学,通过学习中国武术,探索武术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推动了世界武术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武术的流传和发展成为了世界武术的一部分,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此外,中国武术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武术注重修身养性、强健体魄,是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道德内涵的体育运动。
通过练习中国武术,可以提升身心素质,培养意志品质,增强体魄健康,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涵养心灵、陶冶情操的修身方法,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国际上,中国武术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着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互动;在世界武术中,中国武术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者和先导者的角色,对世界武术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中,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和修身方法,对提高人们的身心素质和道德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愿中国武术继续传承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武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影响班级:学号:姓名:简述武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影响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遗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无论是自身素质的培养还是自我修养都有着积极的效果,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对于中华武术报以崇敬热爱的态度,依据自身条件,了解学习相关知识,为以后自身素质的养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基础。
根据本人收集和了解的有限资料,将本文大体分为武术的起源,历史发展,内涵,本质及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
早在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
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
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
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
并代代相传。
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武术家——蚩尤,蚩尤此时发明出多种兵器,其中一部分经演化传承至今。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
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
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
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并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
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
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
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本。
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
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 篇,《手博》6 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武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
在隋末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 一626 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末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僧徒一度达2000 余人,练武之风日盛。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
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
“十八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
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器远不止18 种。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
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历久而不衰,凝聚了千百年来历代人民的智慧,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武术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意蕴,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社会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也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地区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一、武术的沿革与辨析武术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
人类早期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防卫和攻击技能,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矣。
“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礼记》)。
当时把射御、角力、手搏、击刺等,泛称为“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
类似今天武术的内容有角觚、相扑、角力、手搏、击剑、刺、枪、打拳、使棒等。
翻开中国文化史,环绕各种形式的武术,用词名目不下几十个,如夏商周时期有拳勇、手搏、角力、相高等名称;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技击、相搏、手战、武艺、角抵等名称。
使用“武术’这一概念是近代的事,古代记载中如商代有“釜里”、春秋有技击”、汉代有武艺等提法。
汉以后,较广泛采用“武艺”一词。
“武艺”在《辞源》解释说指“骑、射、击、刺等军事技术”。
“武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中,但不具有今有武术概念所具有的含义,文中有诗句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南朝宋·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其意指停止武战,发扬文治,并非反映今之武术的概念。
后人将“武术”一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清末民初时得以广泛应用。
《辞海》解释武字有多个义项,其中前两个义项是:①“泛称干戈军旅之事”;②“勇猛”。
《说文解字》中称术,字为‘邑中道也”,后引申为“技艺”,即方法、技术,如同道路是通达目的的手段。
辛亥革命后,马良编的武技锻炼法取名为“中华新武术”;l915年陆大谔在《申报》中发表《冯婉贞》一文,记述咸丰时期的冯婉贞“自幼好武术”,1926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武术”。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度出现了提倡“国粹”的思潮,武术被誉为“国术”,与“国画”、“国货”“国乐”“国药”等相匹配。
至今在台湾省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仍沿用了这一简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明确称为武术。
从“技击”到“武艺”,从“武艺”到“武术”,都离不开攻防格斗本质特征。
从古代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技击之术(击刺格斗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战争搏杀,连同骑马、驾车、射箭,以及后来的挽硬弓、举石鼎等膂力训练,都属于“武艺”这—古代军事技术,并曾作为武举考试的内容之一。
这些军事武艺不仅在军队中,而且有些内容也逐渐散人民间,步人宫廷,乃至学校,同时具有了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功能,其表现方法也有所变化。
它所面对的不再是战阵,在方法上也就有所区别,如“兵枪”与“游枪”,前者为战阵实用,后者为行家较技。
当徒手搏击的拳术层出不穷、日益壮大时,武术与军事技术明显分野。
有人将其区分为“阵战武艺”和“日常武艺”,两者既相一致,又相区别。
阵战武艺由车战发展到步骑战,以群体放主,强调集体性、实用性以杀伤为主旨,重视骑射、兵械直接运用;日常武艺以个体为主,向技艺多样性、复杂性演绎,以胜负为主旨,更注重拳械技巧和方法的多变。
应当说武术技术是古代军事技术的一部分,历史愈久远,武术与军事技术结合得愈紧密;随着历史的推进,武术与军事技术逐渐分野。
今天的武术主要是活跃在民间的古代“日常武艺”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明代以来的拳家们的留传。
二、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从武术的词义来看,武术可称为徒手或手持武器用于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
它所体现的本质特征显然是攻防技击。
纵览武术发展进程,无论朝代更替、称谓变幻,也无论其它文化形态依附、渗透、派生、衍化,武术这一本质属性都确立无疑、无法改变。
从这一观点出发,武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武术在古代并不是作为体育形态出现的,远在春秋战国时便有以技击为生的游侠剑客,近代则有保镖护院的镖头教头、江湖卖艺的艺人,乃至以教拳谋生的拳师,以一种技击术来体现其社会价值。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任何一个种族,防卫御敌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应当说技击之术不是一个国家、民族所独有的,人类的防卫意识和人体运动学原理决定了技击术在缘起之初是近乎相同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文化、不同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五光十色的各种技击术,如拳击、角力、击剑、柔道、跆拳道、合气道、泰拳、自由搏击、剑道、相扑、桑勃等等,不一而足。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自己啦尽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经历代宗师的砥砺揣摩、千锤百炼,形成了具有民族性格的技击术——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在技击方法上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变,有踢、打、摔、拿、击、刺等。
踢法中有勾、踩、弹、蹬、踹、铲、点、撩、挂、摆、缠、丁、拐、错等;打法有冲、劈、挑、砸、贯、抄、盖、鞭、崩、钻、扫、挂、撩、栽、扣等拳法,以及劈、砍、切、截、削、推、按、拍、摔、扇、塌、掖、穿、插、挑、抹等掌法,还有许多勾法、爪法、肘法、桥法:(以上臂和前臂进行攻防),以身体进攻的挤、撞、抖、靠等法;摔法中主要有棚、巩、揭、别、切、沼、抱、合等;拿法有三十六拿和三十六解,以及各种器械方法。
不同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要求与技巧变化,各拳种流派又有许多独到的方法与风格,从而形成了一个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庞大技术体系。
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散手,太极推手,长、短兵对抗等),又有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两者既相交融又相区别;在莛圭塑迨占史颇为丰富,诸如“阴阳变化”“奇正相生”“刚发柔化”“后发先至”“得机得时”“胆气为先”和“守柔处雌”等战略战术思想,既富哲理又很实用。
在古代传统养生中,人们为了抵御大自然侵袭、仿病健身所出现的导引术、气功,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健身术或者体育养生方法,但不属于中国武术的范畴,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肢体运动不是以攻防技击为主旨,而是以养生为其目的的。
两者相互有所影响和渗透,诸如八段锦、易筋经中虽有类似武术动作的方法形态,太极拳等也结合了导引气功中的一些方法,但两者在概念上不应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