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实验一摩擦起电讲解学习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起电》3篇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起电》精选3篇(一)【大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起电的基本概念和现象。
2. 观察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能够描述。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设备:塑料棒、小块纸、丝绸布、漆皮细铁丝。
2. 课件、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师生进行简单的对话,引导学生探讨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在脱掉毛衣的时候会看到火花或感到电的刺痛呢?Step 2:呈现实验现象通过图片、课件或实物的展示向学生展示一些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用塑料棒摩擦丝绸布,然后将丝绸布靠近散落的小块纸,观察小块纸的情况。
Step 3:实施实验将塑料棒用丝绸布进行摩擦,然后将丝绸布靠近散落的小块纸,观察小块纸的情况。
同时,可以反复摩擦,观察起电现象是否随着摩擦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Step 4: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理。
Step 5: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形式的摩擦起电实验,并鼓励他们进行实践探索。
Step 6:总结归纳师生共同总结摩擦起电的基本概念和现象,并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理解和总结。
【教学反思】《摩擦起电》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呈现实验现象,让学生对摩擦起电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而且在实施实验环节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观察、探索和讨论中积极参与,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时表现得较为肤浅,不能准确地用科学术语进行描述。
其次,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的原理,学生的理解仍然有待提高。
他们往往只停留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对于其中的物理原理缺乏深入的理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通过多次实施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摩擦起电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讲解和引导,深入分析摩擦起电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
中班科学实验:《摩擦起电》教案
中班科学实验:《摩擦起电》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知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
2.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并能用实验证明。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尺、布、纸片、吸管、泡沫球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幼儿观察气球、塑料尺等实验材料,激发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气球、塑料尺有什么特点吗?(二)基本概念讲解1.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当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会产生静电。
2.举例说明:用气球摩擦头发,气球会吸附在头发上;用塑料尺摩擦布,塑料尺会吸引纸片。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用气球摩擦头发,观察气球吸附在头发上的现象。
2.实验二:用塑料尺摩擦布,观察塑料尺吸引纸片的现象。
3.实验三:用吸管摩擦泡沫球,观察吸管吸附在泡沫球上的现象。
(四)观察与讨论1.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2.集体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更多有趣的实验。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摩擦起电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材料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导入:通过展示气球、塑料尺等实验材料,引发幼儿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
3.实验操作:a.实验一:让幼儿亲自操作,用气球摩擦头发,观察气球吸附在头发上的现象。
b.实验二:让幼儿亲自操作,用塑料尺摩擦布,观察塑料尺吸引纸片的现象。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微课件
将准备的白纸撕成碎纸屑, 把吸管在头发上充分摩擦后靠近碎纸屑;
地区:
一: 充分体验摩擦带来的乐趣。 二:感知有些物体摩擦后可以带电,能吸引起纸屑等轻巧物体。 三:进行探索和尝试,并自己得出结论。
准备材料:
气球两只,细线,吸管, 白纸一张
பைடு நூலகம்
制作方法: 把两只气球吹满气,绑好以防漏气, 用细线连在一起。
实验操作:
手提细线中间,会发现两只气球是靠在一起的。
科学原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摩擦起电》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摩擦起电》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摩擦起电》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摩擦起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1.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活动准备: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碎纸片、铅笔、水彩笔、百洁布、记录单、笔活动过程:一、猜一猜,想一想。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纸片,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片移到黄色盘子里?二、玩一玩,试一试。
1.出示百洁布和水彩笔,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布和一支水彩笔,你能完成刚才的任务吗?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
3.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用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纸片。
实验后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原来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产生了静电。
可以吸起小纸片,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三、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幼儿逐一认识。
2.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想并记录。
3.幼儿实验并记录。
4.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四、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摩擦起电”是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设计的一个大班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猜想、验证、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述,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该活动,孩子们对摩擦能产生静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对孩子的回答给予肯定。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注意贯彻“做中学”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重视与幼儿间的交流。
物理摩擦起电及电荷的知识点讲解
物理摩擦起电及电荷的知识点讲解物理摩擦起电及电荷的知识点讲解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物理摩擦起电及电荷的知识点讲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摩擦起电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
得到电子的带负电;以上对物理中摩擦起电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物理中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点讲解同学们对物理中导体和绝缘体知识还记得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导体和绝缘体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元电荷: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电荷量(电荷)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通过上面对物理中电荷量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的巩固学习,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初中物理验电器知识点讲解关于物理学中验电器知识的内容学习,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
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两种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摩擦起电》含反思word版
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学校启蒙教育的最早阶段,教育内容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既要有趣又要能够传达一些道理,培养孩子的各项基础能力。
幼儿园阶段最常用的资料是幼儿园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过程、提问互动环节、活动反思等内容,帮助幼儿园教师梳理安排好每次的课堂环节。
好的教案设计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掌握知识技能。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园一些优质的教案案例,方便大家使用学习。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摩擦起电》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意图:让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现象,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与表达”过程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
活动目标:1.感知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1、已初步感知摩擦起电。
2、每人一把塑料尺子,碎纸屑,大块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一、搬运小纸屑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二、尝试与讨论1.塑料尺在毛衣上反复摩擦几次,然后接近小纸屑。
2.有什么新发现;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尺子摩擦后为什么会收起小纸屑3.幼儿操作。
用吹鼓的气球表面、塑料袋表面、塑料笔或塑料梳子等。
活动结束: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有静电活动延伸:1.观察静电,如睡觉前,脱毛衣,看看能否听见“噼啪”的声音,能否看见“火星”。
2.了解如何消除静电,如用水或钥匙。
活动反思:活动让孩子识别摩擦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猜想和验证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幼儿发现交流和,活动符合“科学启智”研究理念和精神。
基本完成预定目标。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巧,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
1.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
2.实验:用橡皮棒摩擦沙发、塑料杯等物体,观察是否起电,并测量电荷大小
3.静电的应用:如静电手、静电贴等
教学步骤:
教师引入摩擦起电的概念和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后会产生电荷。
教师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教师进行实验示范:用橡皮棒摩擦沙发或塑料杯,然后用电荷计测量是否起电,观察电荷的大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摩擦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电荷大小。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讨摩擦起电的应用,如静电手的原理、静电贴的使用等。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能
否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是否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演示、小组合作实验等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是否能给学生提供清晰明了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的选择和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能有效地检验和验证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是否有明确的引导和总结。
根据上述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摩擦起电实验步骤和结果
摩擦起电实验步骤和结果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个超有趣的摩擦起电实验,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呢,咱们得把实验要用的东西准备好。
你需要找一把塑料尺子,再准备一些小纸片,就像那种碎纸屑就行。
然后,咱们就开始动手啦!用你的手拿着塑料尺子,在你的头发上使劲儿摩擦,就像给头发挠痒痒一样,多摩擦一会儿。
这时候你会发现,尺子好像有点不一样了呢。
再试试多摩擦几次尺子,然后去靠近小纸片,你会发现能吸起来的小纸片更多啦。
还有哦,咱们不光能在头发上摩擦尺子,在毛衣上摩擦也可以的。
同样的操作,也是使劲儿摩擦,然后拿尺子去靠近小纸片,小纸片照样会被吸起来。
我还发现,要是尺子摩擦得不够久,吸起来的小纸片就会少一些。
而且,如果空气太潮湿了,这个实验做起来效果也没那么好。
我第一次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可兴奋啦!看到小纸片被吸起来,感觉就像自己变成了一个魔法师。
我还叫来了爸爸妈妈一起看,他们也觉得特别神奇。
这个实验真的太有意思啦,让我明白了原来摩擦能产生电,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居然能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朋友们,你们也赶紧试试这个实验吧,保证会让你觉得又好玩又能学到知识。
说不定你还能发现一些我没发现的有趣现象呢!
好啦,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实验步骤和我做这个实验的结果,希望你们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哟!。
幼儿园摩擦起电教案分享与总结
幼儿园是孩子们最初接触学习的地方,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启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为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将分享幼儿园摩擦起电的教案,以及在教学中的总结感悟。
一、摩擦起电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
(2)掌握物体摩擦时受到摩擦力的情况。
(3)掌握摩擦时物体可以带电的原理。
(4)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精神的能力。
2.教学内容(1)让幼儿使用毛巾摩擦电玩球,观察球变得有粘性的情况;(2)再让幼儿使用木棒摩擦玻璃棒,发现玻璃棒带电的现象;(3)通过实验和解释,让幼儿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3.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引导幼儿们回忆并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鼓励他们尝试摆弄其中一些玩具,让幼儿们发现摩擦带电的现象,并引导幼儿们思考摩擦带电的原理。
(2)实验操作:教师在课堂上现场演示和让幼儿操作实验,让幼儿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摩擦带电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知识讲解:通过实验现象,让幼儿们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物质可以带电的概念,并且通过举例说明这种现象的广泛应用,让幼儿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知识。
(4)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提高幼儿们巩固和掌握摩擦带电的知识,激发幼儿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4.教学评价(1)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口头回答或者书面测试来评估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
(2)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实验操作情况,来评估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
(3)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探究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表现,以及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学习态度等方面来评价。
二、教学总结通过这次摩擦起电的教案设计与实施,我深刻认识到幼儿从小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操作和知识讲解的方式,我让孩子们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和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并且也促进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
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幼儿的认知和阅读能力比较有限,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解释。
第1讲 摩擦起电与接触起电(最新版)
就像孩子离父母较远,容易挣脱父 母的束缚,在外面自由玩耍。
问:什么叫【离子】?
正离子又叫阳离子 负离子又叫阴离子
答:就是酸、碱、盐溶液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问:同种电荷相互怎么样? 答:相互排斥
正电荷排斥正电荷
问:怎样使物体带电? 答:三种方法
起电的三种方式
接触起电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感应起电不需要接触
问:电子带什么电?
答:电子带负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 二个电子带二个单位的负电; 三个电子带三个单位的负电。
问:什么样的物体才能摩擦起电? 答:两个中性绝缘体
第1讲:摩擦起电与接触起电
制作人:张光明
问:正电荷是怎样规定的? 答:玻璃棒带正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问:玻璃棒带正电,那丝绸带什么电? 答:负电
问:负电荷是怎样规定的? 答:橡胶棒带负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问:橡胶棒带负电,那毛皮带什么电? 答:正电
问:什么叫【自由电子】?
2
10
-10
10
0
-10
0
10
-2
-4
-4
0
0
5
5
-5
-5
4
4
谢谢观看
+
+
负电荷排斥负电荷
-
-
如图:头发带上相同的电荷而散开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问:异种电荷相互怎么样? 答:相互吸引
正电荷吸引负电荷
+-
负电荷也吸引正电荷
-+
如图:头发带上不同的电荷而吸引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起电》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起电》含反思
1. 教学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
2.掌握摩擦起电过程中带电物质的特点;
3.通过亲自实验,体验摩擦起电的现象;
4.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2. 教学资源
1.扎实平滑的直板木棒、绒布、毛线;
2.手电筒;
3.干净的桌子。
3. 教学步骤
3.1 导入环节
•利用手电筒,演示如何制造电力,并简要介绍电的概念;
3.2 实践环节
1.教师向幼儿们讲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并利用示意图进行图解;
2.教师让幼儿们分组,每组给出一根直板木棒和一块绒布,让幼儿们在绒布上摩擦木棍10次以上;
3.同组幼儿将摩擦的木棍轻轻放在干净桌子上,再将毛线移到木棍附近,观察毛线与木棍之间是否有吸附珠珠的情形;
4.让各小组交换木棍并重复实验,比较发现,木棍摩擦后只有少量的珠珠被吸附。
3.3 总结环节
1.教师与幼儿们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幼儿们认识到现象的本质;
2.教师让幼儿们总结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并让孩子们在自然界发现类似的知识;
3.家庭作业中,让幼儿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常见摩擦起电的现象,比如用橡皮擦擦拼音卡片的现象等。
4. 反思及改进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摩擦起电的认识仍不够深入。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适当增加更多的补充材料,如画面、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幼儿们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同时,还需要在实践环节上再次强调和加深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起电》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起电》【教学主题】摩擦起电【教学目标】1.学习摩擦起电的基本概念;2.掌握摩擦起电实验步骤;3.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教学重点】1.学习摩擦起电的基本概念;2.掌握摩擦起电实验步骤。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2.掌握摩擦起电实验步骤的正确方法。
【教学流程】1.导入新知:师生一起观察天气的变化,引出静电的概念。
提问:大家知道电是什么吗?静电是什么?2.呈现现象:让学生进行摩擦起电实验。
将金属蜡烛底座置于草稿纸上,将塑胶棒或橡皮棒擦过头发或毛衣,用橡皮棒或塑胶棒的一端轻轻触碰到蜡烛底座,可以看到塑胶棒或橡皮棒与蜡烛底座之间会发生排斥。
再用另外一块草稿纸或其他物品试验,观察结果是否相同。
3.概念讲解:通过实验现象,引入静电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并介绍电的基本概念。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应用场景,讨论其中涉及到的摩擦起电现象。
5.展示成果: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由老师进行点评。
6.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反复摩擦起电实验,加深对观察结果和实验过程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摩擦起电的实验作为教学的起点。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对静电有了直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电的基本概念。
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以更加活跃的态度参与到探究中。
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
通过实验现象的呈现,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类似“斥力”的现象,但学生可能无法直接理解原因。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电荷、电子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多地借助互动方式和实践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也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循序渐进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含反思摩擦起电的探索一、引言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我们常常通过实践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摩擦起电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易于引起幼儿兴趣的实验课题。
通过实验,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并探索摩擦起电的原理,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
2. 培养观察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利用幼儿喜爱的卡通角色或玩具,引入摩擦起电的话题。
例如,可以让幼儿观察并描述他们身上的皮肤摩擦玩具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通过与幼儿互动,激发他们对摩擦起电的兴趣。
2. 实践探索a. 准备素材:- 一块小塑料膜- 毛巾或布料- 干燥并无油脂的头发- 小纸片b. 实施步骤:- 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这些材料,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 随后,提出问题:“当我们用手摩擦这些材料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 让幼儿一起组织小实验,观察摩擦后是否会产生电荷,以及电荷的性质。
- 每个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比较观察结果。
3. 结果分享组织幼儿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通过对不同实验结果的对比,让幼儿分析什么样的材料会产生更明显的电荷。
4. 反思让幼儿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 你觉得为什么有些材料会起电?- 你们的实验结果是否和预期一样?- 你在这个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否有解决办法?五、延伸活动1. 创意手工活动:让幼儿在一些塑料小玩具上附着电荷,然后观察玩具之间是否会发生互相吸附的现象。
2. 拓展讨论:引导幼儿思考,摩擦起电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例如,打印机、吹风机等设备都利用了摩擦起电的原理。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的实践探索环节较为成功,幼儿们对实验充满了兴趣,并积极参与。
他们通过亲身实践,观察到不同材料摩擦后产生的电荷现象,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然而,在引导幼儿反思环节,部分幼儿对问题的回答较为简单,没有深入思考。
摩擦起电小实验(1)
摩擦起电小实验(1)
器材:毛皮、橡胶棒、验电器
步骤: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现象:验电器金属箔张开
实验原理:
橡胶棒和毛皮摩擦,会使电荷发生转移,橡胶棒会带上电荷,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有一部分电荷,从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棒—→金属箔上,使得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摩擦起电小实验(2)
器材:毛皮、橡胶棒、碎纸屑(或泡沫塑料小球)
步骤: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现象:橡胶棒上吸附很多碎纸屑(泡沫小球))
实验分析:橡胶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上带了电荷,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还可以用气球在毛皮上摩擦几下,同样也可吸附小纸屑哦。
有时我们衣服上会吸附很多灰尘,就是应为我们在穿衣服时摩擦起电,使衣服带了电荷,所以会吸附灰尘!。
大班科学小游戏摩擦起电教案
大班科学小游戏摩擦起电教案前言学习科学不仅是听课堂上的讲解,还有实践、观察和实验。
运用小游戏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
本篇教案介绍的是一个适合大班的科学小游戏,通过游戏形式教授摩擦起电的知识,内容简单易懂,有助于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学习摩擦起电的知识2.掌握摩擦起电实验的方法3.运用游戏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准备1.铅笔、纸、小纸片2.丝绸、羊毛、塑料杯、塑料球等工具教学步骤第一步:讲解摩擦起电的知识简单讲解摩擦起电的知识,介绍不同物质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如丝绸、羊毛等都能够与其他物质产生摩擦起电的现象。
第二步:进行摩擦起电实验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每组分配丝绸和羊毛,让学生用铅笔将两种材料分别摩擦30秒后,尝试让两种材料吸附在铅笔上。
实验结果并不一定准确,但是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会感受到摩擦力和电荷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材料的差异性。
第三步:玩摩擦起电小游戏1.抽取游戏关键词:让每位学生抽取一个词汇,如“静电”、“电子”、“电荷”等,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词汇的意义。
2.建立电路:将所有学生的小纸片串联起来,将一个带有静电的球放在电路上,要求学生在电路的两端对所有小纸片进行连接,当电路完成后,静电球的电荷会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手中的小纸片,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感受到电荷的流动。
3.全国联赛:将教室分成两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学生分成两队,比赛开始前,教师会放置一个中央的弹弓和两个提示词,如“正”和“负”,每队学生需要根据提示词,摩擦丝绸或羊毛,将球弹入对方区域并将对方人员“淘汰”,当所有对方人员被“淘汰”后,该队获得胜利。
总结通过这个小游戏,孩子们掌握了摩擦起电实验的方法,理解了摩擦力和电荷之间的关系,并且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好奇心和实验能力。
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更多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的创造力,也能引导他们准确理解科学原理。
摩擦带电实验解析教案
摩擦带电实验解析教案。
一、实验原理1、静电所谓静电,也就是指由于摩擦导致带电物体在自身附近的电场作用下产生的电荷分布状态变化。
一般来说,只要物体的材料不一样,或者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物体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就会发生改变。
2、电子的运动电子是带负电的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之一。
当我们让材料之间发生摩擦时,电子会从其中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中去,并且会使得两个材料电荷的正负性发生改变,从而形成静电效应。
3、原子结构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包括两种粒子:质子和电子,分别带有正电和负电。
由于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整体上是不带电的。
4、电子亲和力电子亲和力是指原子中电子被外部电子所吸引的程度,是一个物质带电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电子亲和力越大的物质,摩擦所产生的静电效应就越明显。
二、实验操作材料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例如橡皮棒、塑料带等;万用表或其他面积计算器。
1、使用物品-橡皮棒或塑料带2、用物品反复摩擦3、把带电的物品拿近万用表或面积计算器4、观察读数并记录三、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实验器材的干燥,避免由于材料潮湿、氧化或老化等原因引起的电荷损失。
2、万用表或其他面积计算器应该事先检查,确保其灵敏和准确性。
3、对于高压电源或高压手段等可能存在的危险设备,应该做好防护措施,以防意外。
四、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万用表或面积计算器来测量物体的电荷量,通常结果会显示为正数或负数。
如果两个物体分别被摩擦,并且其中一个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则相应会带上负电荷。
这种静电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基础现象,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例如摸门把手时,电子会从人体流入门把手中,由于人体能流动的电荷比起门把手非常少,所以门把手会变得带负电荷。
摩擦带电实验是一种非常实际、富有教育意义的实验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电荷和静电效应的原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和现象。
大班《摩擦起电》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大班《摩擦起电》优秀教案大班《摩擦起电》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摩擦起电》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摩擦起电》优秀教案篇1活动目标:1、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2、能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与同伴进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取纸屑。
活动准备:1、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彩色笔)、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纸屑。
2、记录单。
活动过程:1、“猜一猜,想一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
(1)教师出示装满纸屑的篮子,请幼儿思考。
师:如果不用手直接拿纸片,用什么办法可以取出篮子里的小纸片。
(2)教师提供彩色笔,继续让幼儿探索取出纸屑的方法。
2、教师示范“摩擦起电”实验,让幼儿尝试实验。
(1)教师实验,幼儿认真观察结果。
(2)让幼儿实验,尝试用彩色笔取出小纸屑。
(3)教师根据幼儿实验进行提问,并进行小结。
小结: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是因为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4)让幼儿将没有在头上或者在其他处(衣服上)擦一擦的彩笔进行试验,然后与老师做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学习总结。
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3、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摩擦起电”。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以及记录单。
(2)共同检验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
4、讨论:(1)为什么有的材料能成功实验?(塑料)(2)试一试彩笔最大能吸起多大的纸片?为什么?活动延伸: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大班《摩擦起电》优秀教案篇2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实验、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
2.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1.幼儿每组放2个小筐,1个筐内装有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1个筐里放碎纸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来拟个好题目: 1. 一个有趣的实验(吸引读者好奇心,这个实验如何有趣?) 2. 神奇的摩擦起电(揭示实验原理,让人想一睹为快。)
你也来一显身手,拟一个好题目吧!
写好实验中的发现
善于观察,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妙笔才会生花。对 事物观察得越细致,对事物的描写就越生动形象。相信分离实 验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兴趣,为大家的习作提供了素材。具体 到本次习作,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观察实验的目的性和敏捷性。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直接 影响到观察的敏捷性。只有明确了观察目的,才能分清层次、 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从而使观察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实验,
请大家回忆一下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实验,把这次实验记录 下来,写一篇作文,注意认真观察,特别是对实验过程的描写 要详细具体。
我会举例: 1. 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 2. 在头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能吸引碎纸屑。
同学们,以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用摩擦的 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你也来举个例子吧。
——结尾通过老师的话语交代实验的原理,揭开 了大家心中的疑团,实验描写很完整。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词
紧张气氛:扣人心弦 心潮澎湃 忐忑不安 热闹气氛:议论纷纷 兴高采烈 闹哄哄 安静气氛:鸦雀无声 静悄悄 肃静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句
实验前同学们的反应:顿时,班级里“炸开了 锅”,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老师干什么呀?” 有的说:“也许是做实验吧!”老师究竟要做什么? 同学们好奇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讲台上。(使用夸张手 法突出课堂氛围,再以同学们的反应作为铺垫领起开 头,使整个场 面都活起来,又使文章发展自然流畅。)
我们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实验前后实验材料是否发生变化上, 如胡椒和盐巴有没有被吸到勺子上。
2. 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比如,盐巴什么时候被吸 到了勺子上,胡椒粉又是怎么被吸到勺子上去的。我们可 以对整个实验经过进行细心的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总 之,只要我们勤于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3. 分析联系,掌握规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要多思考:这 件事的真正起因是什么?真正的结果是什么?起因和结果 是不是有联系?只有多思考分析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 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使人觉得十分亲切。
这个实验不仅有趣,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 有科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的奥秘。 (《神奇的摩擦起电》)
——结尾谈实验收获,点明文章中心。
老师最后讲解道:“其实原理很简单,胡椒粉的 重量比盐巴轻,所以胡椒粉最先被静电黏附在汤勺 上。”(《分离实验》)
实验步骤: 1. 把盐巴与胡椒粉混在一起,用筷子搅拌均匀; 2. 用塑料勺子在衣服上摩擦; 3. 将勺子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 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原理: 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带有静电,能够吸附重量小的物品,例如说胡椒
粉、盐巴。胡椒粉比盐巴更早被静电吸附,是因为它的密度比盐巴轻。
实验开始了,我先把盛在小盘子里的胡椒粉和盐巴混 在一起,再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搅拌均匀,然后用塑料勺子 在毛巾上使劲地搓。搓了一会儿,就把它放在搅拌均匀的 胡椒粉和盐巴上面。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胡椒粉像跳 舞一样纷纷跳到了勺子上。我又把勺子往下移动,盐巴也 被吸到了勺子上。
小结
修改后的片段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了更详细的描写, 用上了“小心翼翼”这样的成语来形容当时“我”的小 心与认真,用“胡椒粉像跳舞一样纷纷跳到了勺子上” 这样有趣的比喻来介绍看到的实验现象。这样一来,不 仅介绍更加全面了,而且整个段落都更加饶有趣味了。
第一课
分离实验
思考
分离实验
1 实验正式开始了,你看到老师准备了什么呢?
2 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动作、神 情、语言呢?
3 做完这个实验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实验准备: 1. 每份材料包括:一根塑料勺子、一双筷子、盐巴若干、胡椒粉若干; 2. 让同学清理好桌面,准备好做实验的空间; 3. 让同学们提前准备抹布,以备实验以后搞卫生。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句
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胡椒粉 居然全跑到塑料勺子上面了,而盐巴呢,像一群听话 的孩子,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弄不清状况的同学们开 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拟人手法使用得贴切又恰 当,把调味料受静电作用后的反应描写得灵活生动, 可爱活泼。实验现象十分清晰。)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句
小作者的行文比较不错。先写了失败的经历,把实验写得一波 三折,同时设下悬念。之后又通过妈妈的口来解开悬念,这样写, 比起单独说理,从形式上来说要活泼自由,更加能吸引读者,同时 也让文章充满了生活趣味。文章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从实验中产 生的愿望,深化了主题,又写了自己在实验中的糗事,让读者哈哈 一笑的同时也拉近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并让文章更有情趣。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文段,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实验开始了,我把胡椒粉和盐巴混在一起,再用筷子 搅拌均匀,然后用塑料勺子在毛巾上使劲地搓。过了一会 儿,我把它放在胡椒粉和盐巴的上面,我看到胡椒粉跳到 了勺子上,盐巴也被吸到了勺子上。
这一个段落不是那么细致和生动,你能给它优化一下吗?
我们一起看看修改后的片段:
实验后同学们的感受:哇!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的实验啊!勺子不仅能吸起调味料,还会按顺序来 吸,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三个感叹句连用,增强 句子的气势,充分表达出“我”对此的惊奇和叹服 心境,篇很好的实验作文,小作者的描写很有层次。文章
先写了实验的过程,然后通过和妈妈的对话揭示了实验背后的科学 原理,层次分明,过渡顺畅自然。在写实验过程的时候,小作者观 察非常仔细,特别是对实验成功时胡椒粉和盐巴动静的拟人描写, 充满了动感,让人如见其状。
你能让混在一起的胡椒粉和盐巴自己分离吗?怎么 样,跟我一起来试试吧!(《盐巴和胡椒粉的分离》)
——提问式开头,自然引出下文对实验的描写。
“啊,胡椒粉和盐巴分开了。”三(2)班传来一 阵欢呼声。他们正在进行一个实验。(《有趣的实验》)
——先闻其声式开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巧妙引出 下文。
记得妈妈在厨房做菜时,有时候不小心把胡椒粉与 盐巴混在一起,总要抱怨这个佐料要重新买了。没想到 今天老师带我们做的实验,恰好可以解决妈妈的苦恼。 (《分离实验好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