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

王伟光

【专题名称】伦理学

【专题号】B8

【复印期号】2009年11期

【原文出处】《高校理论战线》(京)2009年8期第4~7页

【英文标题】Class Nature and Heredity of Morality

【作者简介】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道德是历史的范畴,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是有鲜明阶级性的;同时也存在为对

立或不同的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但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

局限和影响。无产阶级应当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确定对历史上剥削阶级道德

的具体态度,在批判否定的同时,对其多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与劳动人民

利益一致、对无产阶级社会实践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加以批判的改造,目的是

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阶级性/继承性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9)08-0004-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其道德基础,使得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关系问题又一次进入了当前理论争论的视野。新中国成立以来,伦理学界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讨论说到底无非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在阶级社会中,相互对立的或不同的阶级有没有共同的道德;二是剥削阶级的道德能否继承。归根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回答这个问题,单凭道德现象例证的罗列,或者只就某个侧面进行逻辑的推演,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关于道德的一般结论

首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定性定位的一般分析,从中得出关于道德的一般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受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诸因素的制约,是由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第一,社会的物质经济条件是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形成、发展、变化受其制约。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生产的谋取方式,是人类的道德观念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同(其生活环境则是由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所决定的衣食住行等条件所决定的),会形成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形成不同的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存在永恒不变的道德戒律。如穿袒胸露背的服饰在热带非洲是正常的道德风尚,而在东方则相反。

当然,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原始社会的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血仇、群婚等道德原则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奴隶主杀奴、鄙视劳动、自私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同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相一致;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厌恶劳动的道德同农民阶级的要求

平等、勤劳节俭之间的道德对立是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原则是同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相一致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原则是与大生产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思想范畴。例如伦理学界经常列举的“勿偷盗”的道德范畴,只不过是基于私有制这种经济关系的道德现象。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财产公有,偷盗问题不存在,何谓“勿偷盗”的道德规范?到了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由私有制诱发的偷盗动机已不复存在,“勿偷盗”的道德规范也将归于灭亡。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就是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顶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偷盗的社会里,如果一个道德说教者想庄严地宣布一条永恒真理:切勿偷盗,那他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嘲笑啊!”[1](P435)

再有,很容易被人们看成永恒道德的婚配关系上的道德也有其发展过程。在群婚状态,有婚配关系的男女的离异是合理的,在对偶婚状态男女离异也不能看作是不道德的;只有在私有制出现,产生了一夫一妻制,离异才被看作是不道德的(当然这种道德是建立在女子因经济原因不得不委身于某个男子的基础上的)。到了共产主义,夫妻双方因感情不和而离婚恰恰是道德的,而因其他原因虚伪地保持夫妻关系反而是不道德的。可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一定的道德观念,当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道德观念迟早也要随之而变,适合一切条件、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永恒的道德原则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甚至不同时期的人处于相似的社会生活条件、相似的经济条件中,那么为社会所共同接受、共同遵循的道德也能存在,但无论如何这是相对的,因为任何经济条件只是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相似。如人类的阶级社会都是基于私有制这个共同的经济基础,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私有制发展为不同的阶段,即便是同一阶级的道德也具有差异性。例如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在私有制以来的社会中为不同的阶级所共同倡导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之所以为各个阶级所倡导,在于每个阶级都存在如何处理个人与本阶级整体利益的关系,因而每个阶级都要推崇本阶级先公后私的突出人物作为典范。然而,这种道德规范的共同性是相对而言,首先,不同阶级的大公无私的内涵不同,剥削阶级作为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其大公无私首先是为巩固其阶级统治服务的,而劳动人民的大公无私则更多地体现了扶贫济困、舍己为人的人类美德,无产阶级由于把消灭阶级作为其阶级要求,因而其作为一个阶级就是大公无私的;其次,即便同是剥削阶级的大公无私,在不同阶级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公”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基于血亲关系的封建统治者更看重“忠孝”,而基于金钱力量的资产阶级则更推崇“拼命挣钱”的新教伦理。

第二,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除经济关系以外,其他社会关系也给予道德的形成、发展、变化以深刻的影响,而且往往作为直接呈现的事实存在于具体历史进程中。道德作为反映和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人类社会共在的,道德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而且也包括其他广泛的社会关系,像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民族关系等,这些关系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关系,另一方面也具有独立性。因此,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道德,不仅直接受经济关系的影响,或通过其他社会关系而受经济关系的影响,而且也受除经济关系以外的社会关系本身相对独立发展的影响。如果把一切道德观念的形成都简单地归结于经济关系,那是一种并不能说明问题的解释。例如尊老携幼,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重要道德原则,这种道德是直接同人与人自然繁衍的共同利益相适应的,产生于人与人的自然关系,当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尊老爱幼也有不同的客观内容。再如不要随地吐痰、文明礼貌,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以来所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是同保持人类良好的环境、保持人类的身体健康的共同利益有关的。可见,基于人类共同生活中的一些关系和共同利益也会形成某些为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所共同的道德。但是这仍然是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