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

合集下载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

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各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的内在动力。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

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着“重利轻义”的高尚情操。

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

但当今在社会有不少人对传统道德与文化弃如撇履,认为它已经过时,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然并非如此,在当今中国,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不管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变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

历史上曾出现多位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像文天祥,林则徐等,奥运火炬传递手金晶等,他们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形势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政治科技上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力图主导全球化进程,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其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认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

当今中国,“仁爱”不仅有利于我们自己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对建设和谐社会,建立良好国际关系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与世界其他民族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不吃强凌弱,互相尊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我们大学生应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和为贵”,与同学和睦相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另外,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一点。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思维导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思维导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革命性意义是时代伦理精神和人类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社会与幸福生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道德生活前进方向和伦理文明发展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物质基础: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之上的,并同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紧密联合在一起2、阶级根源:建立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基础之上的,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的伦理价值观的集中反映3、科技革命: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和重大发现为基础的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社会历史条件(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创立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的伦理思想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伦理思想:基础上论证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它们不同于历史上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特质3、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做出了深刻论证,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4、法国唯物主义的伦理思想:阐明了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思想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依据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属性、功能和作用对剥削阶级道德特别是资产阶级道德作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揭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和反动性。

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革命和无产阶级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阐释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及其道德品质。

深刻阐述了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幸福观(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贡献在批判民粹派主观主义道德论的基础上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坚持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道德对经济关系的作用是一种能动的作用或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研究作者:高凤敏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4期【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历史继承性、人类共同性,而且具有实践性特征。

从道德的发展规律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进行道德教育非常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本质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学时代就确立了追求自由和为民谋福的道德理想①,并在这一理想的引领下逐渐走向共产主义,确立起道德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特征作了系统阐述,马克思还由此论证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们认识到道德的本质、根源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道德教育。

首先,道德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唯物史观以后,开始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理解道德。

他们批判了宗教视野和理性视野下将道德神秘化的做法,指出对道德的理解只能从社会关系出发:“只有首先阐明生产关系问题,以及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同生产关系的联系中去考察和评价这些领域,才能对当前非常分散的德国运动,以至整个现代运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②他们还认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产生多种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就产生了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准则,即道德。

可见,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③人们是在自己的社会经济关系中逐渐形成道德观念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由此产生的道德规范也不同。

道德教育是以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因此在本质上也必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浅论——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论述的理论启示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浅论——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论述的理论启示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浅论———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论述的理论启示苏 英 赵 猛(苏英,潮汕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广东,汕头,515343;赵猛,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湖南,湘湘,411056) 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老话题。

一方面,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长期致力于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必然导致价值观念、道德内涵、道德规范、道德要求以及道德评判标准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基本观点出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给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的新变化,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内涵的论述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经济决定道德、自由和必然、动机和效果、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德育内涵,进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研究与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南。

一是德育内涵的历史性。

道德由经济状况决定,而社会经济状况是历史发展变化着的,因而道德也就必然要随着经济状况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

“如果说,在真理和谬误的问题上我们没有什么前进,那末在善和恶的问题上就更没有前进了。

这一对立完全是在道德领域中,也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在这里所播种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恰恰是最稀少的。

”反观历史中关于道德领域中善和恶的争论,不仅人们从来没有达成过普遍的一致、形成评判善恶标准的“终极真理”,相反,善恶观念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它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行为,因此,它是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行的。

道德的内容并不来自于自然或神,也不是来源于抽象的人性,虽然道德在社会中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它的内容归根到底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来自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通过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外部行为,调整一定的利益关系,维护自己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对于道德的内容,我们可以依次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价值,即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内容,这是道德中最高层次的内容,这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的最高标准。

当然,这些价值都有相应的附属理论的证明和支持。

原则,这是仅次于价值的评价标准,它体现价值内容,但又更具体化。

比如,为人应当诚实,这就是一个原则。

人为什么要诚实呢?从道德上说,因为这是善的、美的和正义的等等。

这一原则的正当性是在价值中得到证明的。

规则,这是评价人们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最直接标准,它又是原则的具体化。

比如,不要说谎,这就是一个规则。

人为什么不要说谎呢?因为道德原则要求人们诚实,说谎是不诚实的。

在这里,规则延伸了原则。

感觉和态度,这个层面已经直接与人们的内心活动以及行为相联系,它是人们对道德价值、原则、规则的感性认识,或者说它是人们道德情感层面的东西。

前面三层次作为调整形式还可以说相对独立于主体之外,而感觉和态度则是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这种感觉和态度又构成道德体系的一个部分,因为没有人们一定的道德情感,一定的道德价值、原则、规则就没法在社会中存在。

就大众来说,人们对一定的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的追求和偏好,并不是基于对关于它们的深奥理论有明确的理解(这些理解和说明通常是道德学家的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层面的感觉和态度,而这种感觉和态度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而不都是通过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培养起来的。

试论道德的永恒与具体——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篇》中的道德观

试论道德的永恒与具体——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篇》中的道德观
关 键 词 :道 德 ; 恒道 德 论 ; 永 恩格 斯 ;真 正人 的道 德 中图 分 类 号 : A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2( 0 0)7—0 2 17 0 9 2 1 O 3 3—0 1 识 的一 种 本 性 。

道 德 的 含义
其次 , 道德观念的 内容不是永恒的 , 而是有历史性 的。恩格斯认为道 不是永恒不变的现 象 , 不是 独立 于社会历 史之外 的, 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 不论是原始社 会道德 , 还是 资产阶级道 德 , 它们 都 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 在其所辖的时间段 内甚至更长时间内有着 自己的发言权和控制权 。广 而 它是人类历史 的~个方面 , 并且随着历 史的发展 变化而发展 变化。马克 道 泛之德道德 , 在伦理学界普遍 的共识是指 :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 “ 依社会舆 思恩格斯总是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经济 关系 中对道 德概念 、 德规范 的 论、 传统习惯 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 之间相 互关系的行 为原则 和 含义做 出历史 的、 具体的解释。 规范的总和。 u 社会舆论 、 ” 传统习惯和 内心信念 作为一种意识 形态 的上 第三 , 道德不是超阶级的 , 阶级的道德观念都是和它们在一定经济 各 层 建 筑都 是 一 定 社 会 经 济 基 础 上 的 产物 , 因此 , 德 的观 念 在 伦 理 学 意 义 结构 的地位相联系的。道德是由社 会经济关 系决定 的 , 道 因而是 随着经济 在一定历史时期 占统 治地位 的只能是在 经济上统 上 也 没有 跳 出 阶级 的范 畴 , 道 德 就是 在 一 定 社 会 、 定 阶 级 中 向 人 们 提 关系 的变化而变化的 , “ 一 出 的 处理 个人 与 个 人 、 人 与 社 会之 间各 种 特 殊 的行 为 关 系 ” 个 。 治地位的那个阶级道德。 综上 , 恩格斯的道德观就是要 坚持道德 的具体性 、 历史性 、 阶级性和 在伦 理 学 史 上 , 于 道 德 的 起 源 有 两 种 典 型 的 观 点 : 是 神 意 说 , 关 一 认 为 道 德起 源 于神 的意 旨和 立 法 。 但 是 根 据 马 克 思 的 唯 物 史 观 , 德 与 宗 继 承 性 的统 一 , 果 只 讲 一 方 面 都 是 片 面 的 。 恩 格 斯 的 道 德 观 是 对 杜 林 道 如 恩 真 来 教在本质上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 均以社会 经济关 系为其存在 的最终客 先 生 永 恒 道 德 论 的 巨大 批 判 , 格斯 最 终 以 “ 正 人 的 道 德 ” 表 达 自 己 观 依 据 。二 是 人 性 说 , 人性 来 出发 来 说 明道 德 的起 源 , 然 要 联 系 形 成 道德观 的真谛 。在当时背景下 , 从 必 对指导社会 主义革命起了重要作用。 人性 的社 会 物 质 生 活 过程 , 在 物 质 生 活 过 程 中 结 成 的 人 的 相 互 关 系 。 以及 三 、 正 人 的 道德 真 马 克 思 的观 点 认 为 , 是 意识 决 定生 活 , 是 生 活 决 定 意 识 。 不 而 思 格 斯 倡 导 的 道 德 观最 终 崇 尚 的是 一 种 “ 正 人 的道 德 ” 他 把 对 社 真 , 综上 , 不论是神意说 , 还是人性说 , 虽具有其存在的合 理性 , 在理论 会主义革命 的热情 , 但 对共产主义 的憧憬 表露无疑 。恩 格斯指 出: 善恶 观 “ 发展上最终还是靠近了社会 经济基 础 , 因此道德 的根源 是一定 的社 会物 念从 一个民族 到另一个 民族 、 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得 这样厉 害, 以 质生 活条件 , 即经济关 系决定着人们 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 。3 l 这也揭示 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 接矛盾 的。 对 于善的道德 , 于人 的 自身健康 发 ” 对 出了道德的本质所在 : 为意识形态 的道德归根 结底是 由人们 的社 会经 展 , 作 不同的时代有不 同的内容 , 同一 时代不 同社 会区域有 不同 的内容, 甚 济关 系决 定 的。 至是同一时代同~ 区域里 的不 同利益集 团都有不 同的内容。 二 、 林 的 永 恒道 德 观 与 恩 格 斯 的 道 德 观 杜 在这里 , 既然道德是 由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 所决定 , 必须受到社 在道德观的内容和形式方 向, 在柏林大学 任教的杜林 提 出了 自己 时 会历史社会条件 的制约 , 那么人对道德 的追求 也必然包含 着对现实社会 比较独到的见解, 他提 出的道德原则适 用于一切 时代 、 一切 世界 ; 适用 于 的革命改造 , 真正 的道德能给人优美的灵魂和崇高的 目标 , 而马克思通过 人类 , 也适用于“ 以外的一切生物” 人 的终极真理 , 称“ 并 真正的道德 是根 对 劳 动 异 化 的批 判 分 析 , 示 出 了阶 级 对 立 的 根 源 , 而 指 出共 产 主义 是 揭 从 本不变的” 。由此可 以看出 , 杜林 否认道德 的对立性 、 阶级性 , 而是强调道 真正人 的社会 , 在这个 社会 中的人 事社会 的人。在此 基础 上 , 格斯指 恩 德超阶级 、 超历史性 的永恒道德 。他指 出, 道德 “ 其恒久 的原 则和单 纯 出: 有 只有消除 了异化劳动与阶级对立 , 才能真 正作为主体 而存在 , 时 人 此 的要素” 其原则是 : 凌驾于历史 的和现今的 民族特点 差别之上 ” , “ 的善恶 的人 , 是 “ 野 的 、 目的 、 于 矛盾 的人 ” 而 是 “自由 的 、 不 粗 盲 限 , 自觉 的 、 创 有 道德标准 , 它是超历史的 、 超民族的。杜林提倡 的这种永恒道德论对 刚剐 造能力 的人”, 只有这种真正的人 , 才能拥有真正人 的道德 。 产生的德国社会 民主党产生 了极大 的消极 影响 , 以至于 当时会 民主党 的 而恩格斯 的真正人的道德 , 笔者认 为是永远不 可能实 现的 , 以说 , 可 负责人奥. 倍倍尔都完全赞同他的观点 。 阶级是历史的产物 , 但对立不平 等是永远 的现实 。因此 , 真正人的道德我 为了确保 当时 的社会主义革命 在共产 主义者 的正确理论 指导下 , 为 们可 以把它 当作我们追求的终极 目标 , 精神 的指 引之塔 , 芒虽亮 , 是 光 却 确保革命 的纯洁性 , 无产阶级的革命 导师恩格 斯就针对 杜林所宣 扬的永 难 于 收 入 囊 中 。 恒不变的道德论明确的指出 :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 条当作永恒 “ 结语 : 杜林的永恒道德论 和恩格斯 的道德观我们 已经一 目了然 , 超历 的、 终极的 、 从此不变的道 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 , 这种企图的借 口是 , 史 、 阶 级 的永 恒道 德 在 现 实 的社 会 中很 难 找 到 其 生 存 的 土壤 ; 格斯 的 超 恩 道德 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 史和民族差别之 上的不变 的原则 。相反 地 , 我 道德观坚持了道德的具体性 、 历史 性 、 阶级性 和继承性 , ~种 比较科 学 是 们 断定 , 切 以 往 的 道 德 论 归 根 结 底 都 是 当 时 的 社 会 经 济 状 况 的 产 的道德观 , 一 这一道 德观 的提出给 徘徊 的人 们 以定 心 的感觉 , 尤其 是他 的 物 。 ‘ 是 我 们 还 没有 越 出 阶级 道 德 。 只 有 在 不 仅 消 灭 了 阶 级 对 立 , ” 但 “ 真正人 的道德”, 构建了一 幅美 丽的未来 道德 蓝 图, 引着社会 主义革 指 而且 在 实 际 生 活 中 也 忘却 了这 种 对 立 的 社 会 发 展 阶 段 上 , 越 阶级 对 立 命 者的前 进之路 。当然它也 只能永远 的存在于 人们的想 象之 中, 超 在现 实 和超 越 对 这 种 对立 的 回忆 、 正 人 的 道 德 才 成 为 可 能 。 _ 真 ”d 中遥 不 可 及 。 因 此 , 恩 格斯 看 来 , 德 在 人 类 历 史 上 时 不 断 变 化 发 展 而 非 永 恒 在 道 的, 任何 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 经济状况 的产物 , 并随着经 济状况 参 考文 献 : 的发 展 而 发 展 , 德 也 不 可 能 是 超 阶级 的 , : 格 斯 的 道 德 是 一 种 具 体 [ ] 马怀 玉, 道 即 恩 1 李春燕. 反 杜林论——哲 学编》的现代 意义 [ ] 文化研 论《 J. 的道 德 。 究 。0 9 2 1— 1 . 2 0 : 1 2 2 首先道德不是抽象的 , 而是具体 的。恩 格斯认 为在道德 问题上不 能 [ 2]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 系来源. 论 文中国》一w w 1 n c ,0 8 《 w .w—o .n 20 . 抽象的空谈 “ 善不是恶 , 恶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它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行为,因此,它是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行的。

道德的内容并不来自于自然或神,也不是来源于抽象的人性,虽然道德在社会中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它的内容归根到底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来自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通过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外部行为,调整一定的利益关系,维护自己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对于道德的内容,我们可以依次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价值,即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内容,这是道德中最高层次的内容,这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的最高标准。

当然,这些价值都有相应的附属理论的证明和支持。

原则,这是仅次于价值的评价标准,它体现价值内容,但又更具体化。

比如,为人应当诚实,这就是一个原则。

人为什么要诚实呢?从道德上说,因为这是善的、美的和正义的等等。

这一原则的正当性是在价值中得到证明的。

规则,这是评价人们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最直接标准,它又是原则的具体化。

比如,不要说谎,这就是一个规则。

人为什么不要说谎呢?因为道德原则要求人们诚实,说谎是不诚实的。

在这里,规则延伸了原则。

感觉和态度,这个层面已经直接与人们的内心活动以及行为相联系,它是人们对道德价值、原则、规则的感性认识,或者说它是人们道德情感层面的东西。

前面三层次作为调整形式还可以说相对独立于主体之外,而感觉和态度则是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这种感觉和态度又构成道德体系的一个部分,因为没有人们一定的道德情感,一定的道德价值、原则、规则就没法在社会中存在。

就大众来说,人们对一定的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的追求和偏好,并不是基于对关于它们的深奥理论有明确的理解(这些理解和说明通常是道德学家的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层面的感觉和态度,而这种感觉和态度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而不都是通过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培养起来的。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革命道德相延续,同时也是对人类优秀道德成果
的吸收和借鉴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 和局限性,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集体主义
为原则,展现出真实而强大的道义力量
感谢大家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汇报人:XXXXX
日期:XXXX
2023
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请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为中不存在真正的德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在创造人的 同时也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原始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扶持 自量不
1 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
2 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作为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
交往和社会关系,各种利益关 系更为凸显随看社会分工的不 断发展,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 社会利益的界限逐步明要求规 范、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 识更为强烈,由此促进了人类 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 说,道德正是适应社会关系尤 其是利益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
生的
人的自我意识是遭德产生的主 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 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
3 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

思想道德修养 多选题

思想道德修养 多选题

思想道德修养多选题1:37.我们所倡导的家庭美德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答案为:1 2 3 4 52:28.下列关于道德的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道德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主要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答案为:2 3 4 53:22.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伟大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答案为:1 2 3 44:3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广泛性继承性基础性简明性答案为:23 4 55:45.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健全司法体制和制度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答案为:1 2 3 4 56:35.恋爱中应遵循的道德是勤俭持家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答案为:2 3 47:31.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公德基本内容的是爱岗敬业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答案为:2 3 4 58:24下列关于人生目的的功能论述正确的有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人生目的的理论思考太过高远答案为:1 2 39:10.理想的特征具有多变性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是多方面、多类型的答案为:2 3 410:19.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答案为:1 2 3 411:40.从业者在下列职业活动中,体现了职业道德要求的有.干一行爱一行,安心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诚实劳动,有一分力出一分力,出满勤,干满点,不怠工,不推诿.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平等待人,秉公办事,不违章犯纪,不滥用职权.处处为职业对象的实际需要着想,尊重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要.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为社会、为他人作出奉献答案为:1 2 3 4 512:15.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具有持有的生命力马克思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答案为:1 3 413:44.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是结构上的相关关系相互对立的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答案为:1 3 414:39.职业道德的特征主要有明确的规范性鲜明的职业性很强的实践性调节的有限性答案为:1 2 415:9.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就是信念具有现实可能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答案为:1 3 416:14.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地改造世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答案为:1 3 417:46. 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答案为:118:20.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答案为:1 2 419:23.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答案为:1 2 3 420:5.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应该是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答案为:1 2 3 41:11.信念的特征是具有稳定性具有执着性具有多样性具有预见性答案为:1 2 32:28.下列关于道德的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道德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主要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答案为:2 3 4 53:48.张某在某电脑公司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后因电脑频繁发生故障,张某与电脑公司发生了纠纷,对此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张某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张某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张某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张某不可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张某可提请仲裁机构仲裁答案为:1 2 3 5 4: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答案为:1 2 3 45:3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特点有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目的的功利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答案为:1 3 46:21.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自觉维护祖国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答案为:1 2 3 47:13.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具体作用帮助大学生选择好工作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样的学答案为:2 3 48: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重要意义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B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树立共同理想答案为:1 2 39:12.理想信念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实现人生梦想的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答案为:1 2 410:20.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答案为:1 2 411:2.学习本课的方法有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学习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答案为:1 2 3 412:36.大学生的恋爱应注意的事项有不要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位置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爱情不能只重过程不重后果答案为:1 2 3 413:47.以下属于民事权利的是物权债知识产权人身权继承权答案为:1 2 3 4 514:19.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答案为:1 2 3 415:6.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包括哪些内容树立自主的学习理念树立全面的学习理念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答案为:1 2 3 416:35.恋爱中应遵循的道德是勤俭持家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答案为:2 3 417:3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广泛性继承性基础性简明性答案为:2 3 4 518:26.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的主要有效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答案为:1 2 3 419:27. 下列关于道德起源的描述正确的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道德最初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答案为:1 2 3 4 520:3.哪些是大学生活的特点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大楼和大实验室大学有浓郁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答案为:1 2 41:44.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是结构上的相关关系相互对立的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答案为:1 3 4 2:35.恋爱中应遵循的道德是勤俭持家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答案为:2 3 43: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重要意义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B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树立共同理想答案为:1 2 34:31.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公德基本内容的是爱岗敬业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答案为:2 3 4 55:27. 下列关于道德起源的描述正确的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道德最初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答案为:1 2 3 4 56:13.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具体作用帮助大学生选择好工作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样的学答案为:2 3 47:15.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具有持有的生命力马克思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答案为:1 3 48:45.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健全司法体制和制度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答案为:1 2 3 4 59:46. 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答案为:110:9.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就是信念具有现实可能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答案为:1 3 411:43. 法律的一般含义包括法律是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答案为:1 2 312:48.张某在某电脑公司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后因电脑频繁发生故障,张某与电脑公司发生了纠纷,对此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张某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张某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张某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张某不可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张某可提请仲裁机构仲裁答案为:1 2 3 5 13:12.理想信念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实现人生梦想的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答案为:1 2 414:47.以下属于民事权利的是物权债知识产权人身权继承权答案为:1 2 3 4 515:19.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答案为:1 2 3 416:34.爱情的基本要素是性爱理想责任激情答案为:1 2 317:3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广泛性继承性基础性简明性答案为:2 3 4 518: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答案为:1 2 3 419:20.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答案为:1 2 420:4.在大学如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远大理想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答案为:2 3 41:25. 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答案为:1 2 3 42:15.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具有持有的生命力马克思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答案为:1 3 43: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重要意义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B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树立共同理想答案为:1 2 34:19.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答案为:1 2 3 45:34.爱情的基本要素是性爱理想责任激情答案为:1 2 36:26.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的主要有效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答案为:1 2 3 4 7:41.下列哪些行为是侵害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行为乙在公共场所说一未婚女子有了某人的私生子丙将某人曾被判刑的事告诉别人甲乙离婚后,甲常向别人讲乙的一些不良嗜好“人肉搜索”网站将公民的住址、通讯和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广而告知商场保安丁因怀疑某顾客购物未付款当众搜查其身体答案为:1 3 4 58:27. 下列关于道德起源的描述正确的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道德最初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答案为:1 2 3 4 59:16.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是强调社会理想就是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核心,它规定、制约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寓于个人理想之中,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个人理想不能服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答案为:2 310:8.当前,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的一些挑战是全球化的挑战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国际复杂环境的挑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答案为:2 3 4 11:24下列关于人生目的的功能论述正确的有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人生目的的理论思考太过高远答案为:1 2 312:43. 法律的一般含义包括法律是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答案为:1 2 313:3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特点有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目的的功利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答案为:1 3 414:50.以下哪些属于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 ) 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判处有期徒刑返还财产答案为:1 2 3 515:5.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应该是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答案为:1 2 3 416:2.学习本课的方法有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学习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答案为:1 2 3 417:13.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具体作用帮助大学生选择好工作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样的学答案为:2 3 418:28.下列关于道德的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道德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主要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答案为:2 3 4 519:12.理想信念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实现人生梦想的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答案为:1 2 420:47.以下属于民事权利的是物权债知识产权人身权继承权答案为:1 2 3 4 51:29. 大学生要努力按哪些要求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应学会自知自胜、自我扬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答案为:1 3 42:49.民事责任产生的原因有 ( )违约行为无因管理防卫过当侵权行为答案为:1 43:2.学习本课的方法有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学习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答案为:1 2 3 44:18.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答案为:1 2 3 45:39.职业道德的特征主要有明确的规范性鲜明的职业性很强的实践性调节的有限性答案为:1 2 46:38.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职业道德课后练习

职业道德课后练习

1、道德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含义)答: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宣传教育、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并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社会现象。

(特征):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与内容。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

3、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通性。

4、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5、道德具有实践性。

2、道德的基本功能是哪些?答:道德功能是指道德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功效及其意义1、道德认识功能,‘知’道德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2、道德的调剂功能“行”3、道德的服务功能“用”。

3、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4、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有哪些方面?答: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主要规范6、网络道德建设的范畴及必要性是什么?答:范畴:1自律慎行;2平等公正、互利互惠;3诚实守信、反对欺诈;4、关心社会,爱护他人。

道德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道德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道德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道德概念和基本特征1. 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人们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在广义上,道德是人们对于善恶、美丑、正误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在狭义上,道德是指人们根据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来区分和评价行为的行为规范。

2. 道德的基本特征(1)社会性。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它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关系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

(2)普遍性。

道德规范适用于所有成员,不分种族、国家、地域、阶层、年龄等差异,是人类共同遵守的规范。

(3)永恒性。

道德规范具有永恒性,它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受到社会的不断继承和发展。

(4)规范性。

道德规范是人们实践的指导,具有规范性的作用,它要求人们遵循、尊重和保障。

二、道德的起源和发展1. 道德的起源道德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产物,它与人类的社会化进程、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价值观念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形成初期,道德是以宗教、神话、传说等形式存在的,它是通过神秘力量和圣贤颂赞等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慢慢地从宗教神话中脱离出来,成为人们的社会准则和规范。

2. 道德的发展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完善,它从最初的自然规律和习俗,逐渐发展为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和伦理规范。

道德的发展和变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

三、道德的伦理学意义和社会功能1. 道德的伦理学意义道德的伦理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原则,它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它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2. 道德的社会功能道德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它能够调节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们的和谐相处;二是道德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道德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它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2020云南保山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道德的特征

2020云南保山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道德的特征

2020云南保山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道德的特征第一,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道德的社会性主要是指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之中。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认为买卖奴隶甚至处死奴隶都是道德的,而奴隶阶级则把反对奴隶主虐待、争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

封建社会官僚地主则把维护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他们道德体系的核心。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共同性。

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也存在着连续性、继承性和共同性。

道德的继承性是指道德自身发展的客观延续性,它所表明的是道德上前后相承的历史关系。

道德不仅具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内容,而且也包含着过去时代存在的一般内容。

如“孝敬父母”这个道德规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种美德。

当然,对道德的继承,不是对历史道德原封不动的保留,而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道德的共同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除了对立和差别之外,还存在一些不同阶级都承认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首先,同一个时代对社会各个阶层有相同的要求。

因为,在同一个社会中,各个阶级都处于同一个社会统一体中,生活在同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为解决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全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生活准则,这就决定了各个阶级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

其次,同一历史背景下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道德有共通性。

由于文化的传承性,人们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并渗透到骨子里的带有本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道德观念,如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仁”“善”“和谐”等道德观念,在中国历代都是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最后,在社会和谐中,不同的国家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但也会有相同的道德准则。

五、六十年代关于道德继承问题的大讨论权威资料-伦理学研究论文

五、六十年代关于道德继承问题的大讨论权威资料-伦理学研究论文

五、六十年代关于道德继承问题的大讨论"五、六十年代关于继承问题的大讨论【作者】张国春/牛京辉1956年至1965年,可谓我们共和国史上的一段多事之秋。

从。

这期间,学术界曾就道德继承问题开展过两次激烈的讨论,一次因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而起,一次由吴晗的批判继承论而发,这两次讨论表面上集中于道德遗产的继承问题,但深层触及到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的构架和走向,因而引起了当时学术界及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应是当代中国学说史上有书必谈的一段史话。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知识界疑云渐逝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1955年末,即将完成的化运动,执政的中国和专业人员的积极参与。

1955年12月3日的《光明日报》写道:新的的高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但是,由于当时反胡风运动过于猛烈,许多知识分子对这种号召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对此,1956年党采取了一些有力步骤,解放知识分子的。

1956年1月142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说:经过建国后六年来贯彻执行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为此,周恩来主张,实行某种待遇,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

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毛泽东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这一方针,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5月26 日作的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中作具体阐释: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的讨论,那末,学术的发展就会停滞。

反过来说,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他允诺给知识分子在和科学上以批评、言论、坚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这些领域的活动不能跟政治等同起来,要鼓励文化领域中的辩论,使知识分子在选择研究课题和方法论中有更多的活动余地。

中央的一系列工作,使许多知识分子逐渐消除了疑虑,学术空气开始活跃起来,学术争鸣不断出现,各种学科都开始了重要的辩论:遗传学界辩论李森科主义;列宁主义的作用、哲学遗产的继承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王伟光【专题名称】伦理学【专题号】B8【复印期号】2009年11期【原文出处】《高校理论战线》(京)2009年8期第4~7页【英文标题】Class Nature and Heredity of Morality【作者简介】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北京100732【内容提要】道德是历史的范畴,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是有鲜明阶级性的;同时也存在为对立或不同的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但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局限和影响。

无产阶级应当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确定对历史上剥削阶级道德的具体态度,在批判否定的同时,对其多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与劳动人民利益一致、对无产阶级社会实践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加以批判的改造,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阶级性/继承性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9)08-0004-0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其道德基础,使得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关系问题又一次进入了当前理论争论的视野。

新中国成立以来,伦理学界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讨论说到底无非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在阶级社会中,相互对立的或不同的阶级有没有共同的道德;二是剥削阶级的道德能否继承。

归根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回答这个问题,单凭道德现象例证的罗列,或者只就某个侧面进行逻辑的推演,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关于道德的一般结论首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定性定位的一般分析,从中得出关于道德的一般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受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诸因素的制约,是由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关于道德的阶級性和继承性

关于道德的阶級性和继承性

作者: 陈孟麟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64-65页
主题词: 道德概念;新旧道德;共同根源;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原始公社;道德起源;同阶;共同因素;永恒真理
摘要: <正> 張岱年先生在其“道德的阶級性和繼承性”一文里,認为道德起源于原始公社,所以不同时代或不同阶級的不同道德有其共同根源,因为有共同根源,所以有共同方面和內容中的共同因素。

張先生又从同一社会中不同阶級道德之間的錯綜关系上,認为同一道德观念或道德标准对不同阶級起着作用,它似乎为各阶級所共同需要;又認为同一道德概念虽对各阶級有不同的了解,但其间也有共同成分。

惟其如此,張先生在肯定了道德是有阶級性的一方面之后,認为古今新旧道德之間,还有其一定的繼承关系。

我們認为:張先生的結論是正确的(古今新旧道德有其一定的繼承性),但推出这种結論的前提,則殊难令人理解。

为甚么呢?。

道德发展三阶段

道德发展三阶段

或者我们甚至可这样比较,孔子 仁学中的“克己复礼”,相当于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中的第四 阶段;孔子仁学中的“恕”(如 自己之心,将心比心,所以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相 当于第五六阶段;而“已立立人、 己达达人”则可以说是第六阶段。
当然站在文化的开端处,孔子虽然深思人类 道德,以至于开拓出了一个极为宽阔的道德 思想、道德人格的局面,但是因为没有类似 黑格尔、皮亚杰这类发展阶段思想的激荡, 所以在早期儒家的道德思考中,并没有清晰 地出现类似柯尔伯格道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的思想。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 奉行不悖。
而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他首先依据个体 在社会习俗中对社会规则的认知水平,区分为前习俗、 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前习俗,即还不能很好地理解 社会规则,所以依据躲避惩罚、渴望奖励来行事。在习 俗水平,则开始理解社会规则,开始努力依据社会标准 来做个好人,并维护社会规则本身。而在后习俗水平上, 他意识到习俗乃是人类或特定的社会俗陨淼拇嬖诙 ⒄钩隼吹“语言”,它本身不是目的,比它更高的,是 生命原则,甚至在此有一种神圣性存在。所以他会以基 于生命的同情同理心,以及某种神圣标准,来对待道德 问题。
仔细体味,我们可以发现仅仅就语言的表述而言,雷夫老师 的六阶段是和柯尔伯格的理论较高地契合的。但是如果细究 起来,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具体场景的描述,和柯 尔伯格相关理论进行比较,我们将会发现事实上雷夫老师的 第五、六阶段,其实并没有达到柯尔伯格所说的后习俗水平。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雷夫老师为了激励他的学生,而所作的 一种变通:即把一种追求,以及偶然的行为及其道德目的, 和成熟的稳定的道德人格相比附,以促进孩子们的道德发展 速度。(我认为,雷夫是用第三阶段的道德层次的特点,在 推进第四五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及追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及主要传统美德的传承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及主要传统美德的传承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及主要传统美德的传承第二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及主要传统美德的传承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良莠杂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但主要形成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在这新旧制度交替的大变革时代,形成了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置于其下的,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虽然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我们不能接受的内容,但总体上是积极开明的。

孔子的道德学说经其弟子,特别是孟子的继承发扬,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儒家学说在孔孟在世时并不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仅仅以一种学术思想存在着。

经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了汉武帝的时代,统治者不能再把武装力量作为维护自己统治的首选工具,而是需要利用文化的力量统一人民的思想,稳定社会秩序。

在这时,孔孟的道德观,作为文化遗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推崇。

汉代董仲舒应运而生,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纲”,所谓“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关系;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路线。

这标志着,孔孟的伦理道德文化上升为“御用”的政治伦理文化。

这一阶段,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政治性明显增强,它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

当然,此时中国地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他们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社会的方向,作为政治伦理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也同样具有思想上、文化上的先进性。

不可否认的是,统治阶级也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之不断地进行整理和改造,使之服务于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到宋代开始走下坡路,地主阶级在上升和发展时期的勃勃生机逐渐窒息,它狭隘的阶级私利日益膨胀,与此相应,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们适应这一时期的社会需要所拦出望道德观念也趋于僵化并走向极端。

朱熹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程颐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巴纳调查团体2001年做的一项全国调查的中心。

调查表明只有四分之一的成人“主要依靠宗教原则和教义或者《圣经》内容作出道德的选择。

”另外,几乎百分之五十接受调查的成人说道德的选择是那个“会带来最合心满意结果的。

”带领此研究项目的乔治巴纳得出结论说,“大多数人不相信绝对道德真理有它的根源……忙碌的人,无论他们的信仰从属关系如何,面临道德的选择时总是即兴作决定的。

"道德规范现在被认为是相对的。

与文化相对、与环境相对、与个人的特殊需求相对。

“在我们今天的世界上似乎对就是错,错就是对.结果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在我们脚下崩溃,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走入了迷途。

我们不再建立在对错分明的坚实基础上。

我们国家的道德基础从前来自信仰神和遵守他的道。

”(格雷戈劳里,收获事工)道德规范-—从前的基础道德规范曾是美国的主要根基.尽管近来有人歪曲历史,说美国建立在“从宗教中解脱出来"的基本原则上,但史实是美国建立在著名的“宗教自由”这个宗教表达的权利之上。

一个简短的历史课会揭示出在我们的宪法中没有“从宗教中解脱”这个概念,连隐含的意思都没有。

我们的开国先驱向神作公开和封闭式祷告时,引用了成千上万条《圣经》经文,并公开宣布他们撰写这个伟大国家的律法时应用了0000十诫0000。

事实上,当他们阅读0000《圣经》0000、引用经文演讲、站在一起祷告时,他们就站在这片政土上。

如果我们的国家建立在“从宗教脱离出来”的原则上,开国先驱就不会在这片政土上公开信仰他们的宗教。

关于《圣经》、神、和建立在基督教教义之上的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有超过四千五百条记录下来的开国先驱们所做的公开引证。

政府领导人站在国有土地上发表了这些声明。

历史绝对证明这个国家的创立者和宪法的撰写人从未相信过“从宗教中解脱出来”,也从未压抑在政土上有关宗教属性的自由言论。

这个概念近来才有.我们相信这一对历史的歪曲与广泛衰退的道德规范相互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王伟光【专题名称】伦理学【专题号】B8【复印期号】2009年11期【原文出处】《高校理论战线》(京)2009年8期第4~7页【英文标题】Class Nature and Heredity of Morality【作者简介】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北京100732【内容提要】道德是历史的范畴,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是有鲜明阶级性的;同时也存在为对立或不同的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但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局限和影响。

无产阶级应当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确定对历史上剥削阶级道德的具体态度,在批判否定的同时,对其多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与劳动人民利益一致、对无产阶级社会实践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加以批判的改造,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阶级性/继承性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9)08-0004-0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其道德基础,使得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关系问题又一次进入了当前理论争论的视野。

新中国成立以来,伦理学界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讨论说到底无非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在阶级社会中,相互对立的或不同的阶级有没有共同的道德;二是剥削阶级的道德能否继承。

归根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回答这个问题,单凭道德现象例证的罗列,或者只就某个侧面进行逻辑的推演,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关于道德的一般结论首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定性定位的一般分析,从中得出关于道德的一般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受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诸因素的制约,是由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第一,社会的物质经济条件是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形成、发展、变化受其制约。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生产的谋取方式,是人类的道德观念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人们生活环境的不同(其生活环境则是由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所决定的衣食住行等条件所决定的),会形成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形成不同的道德规范。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存在永恒不变的道德戒律。

如穿袒胸露背的服饰在热带非洲是正常的道德风尚,而在东方则相反。

当然,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

原始社会的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血仇、群婚等道德原则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奴隶主杀奴、鄙视劳动、自私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同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相一致;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厌恶劳动的道德同农民阶级的要求平等、勤劳节俭之间的道德对立是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原则是同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相一致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原则是与大生产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思想范畴。

例如伦理学界经常列举的“勿偷盗”的道德范畴,只不过是基于私有制这种经济关系的道德现象。

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财产公有,偷盗问题不存在,何谓“勿偷盗”的道德规范?到了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由私有制诱发的偷盗动机已不复存在,“勿偷盗”的道德规范也将归于灭亡。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就是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顶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偷盗的社会里,如果一个道德说教者想庄严地宣布一条永恒真理:切勿偷盗,那他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嘲笑啊!”[1](P435)再有,很容易被人们看成永恒道德的婚配关系上的道德也有其发展过程。

在群婚状态,有婚配关系的男女的离异是合理的,在对偶婚状态男女离异也不能看作是不道德的;只有在私有制出现,产生了一夫一妻制,离异才被看作是不道德的(当然这种道德是建立在女子因经济原因不得不委身于某个男子的基础上的)。

到了共产主义,夫妻双方因感情不和而离婚恰恰是道德的,而因其他原因虚伪地保持夫妻关系反而是不道德的。

可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一定的道德观念,当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道德观念迟早也要随之而变,适合一切条件、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永恒的道德原则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甚至不同时期的人处于相似的社会生活条件、相似的经济条件中,那么为社会所共同接受、共同遵循的道德也能存在,但无论如何这是相对的,因为任何经济条件只是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相似。

如人类的阶级社会都是基于私有制这个共同的经济基础,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私有制发展为不同的阶段,即便是同一阶级的道德也具有差异性。

例如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在私有制以来的社会中为不同的阶级所共同倡导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之所以为各个阶级所倡导,在于每个阶级都存在如何处理个人与本阶级整体利益的关系,因而每个阶级都要推崇本阶级先公后私的突出人物作为典范。

然而,这种道德规范的共同性是相对而言,首先,不同阶级的大公无私的内涵不同,剥削阶级作为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其大公无私首先是为巩固其阶级统治服务的,而劳动人民的大公无私则更多地体现了扶贫济困、舍己为人的人类美德,无产阶级由于把消灭阶级作为其阶级要求,因而其作为一个阶级就是大公无私的;其次,即便同是剥削阶级的大公无私,在不同阶级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公”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基于血亲关系的封建统治者更看重“忠孝”,而基于金钱力量的资产阶级则更推崇“拼命挣钱”的新教伦理。

第二,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除经济关系以外,其他社会关系也给予道德的形成、发展、变化以深刻的影响,而且往往作为直接呈现的事实存在于具体历史进程中。

道德作为反映和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人类社会共在的,道德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而且也包括其他广泛的社会关系,像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民族关系等,这些关系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关系,另一方面也具有独立性。

因此,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道德,不仅直接受经济关系的影响,或通过其他社会关系而受经济关系的影响,而且也受除经济关系以外的社会关系本身相对独立发展的影响。

如果把一切道德观念的形成都简单地归结于经济关系,那是一种并不能说明问题的解释。

例如尊老携幼,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重要道德原则,这种道德是直接同人与人自然繁衍的共同利益相适应的,产生于人与人的自然关系,当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尊老爱幼也有不同的客观内容。

再如不要随地吐痰、文明礼貌,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以来所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是同保持人类良好的环境、保持人类的身体健康的共同利益有关的。

可见,基于人类共同生活中的一些关系和共同利益也会形成某些为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所共同的道德。

但是这仍然是相对的,即使不准随地吐痰,也不是永恒的,一旦人们自觉地承担这种责任,这种道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三,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一经产生,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道德观念的发展也受其自身内在规律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规律。

从道德本身的逻辑发展看,当一种道德体系不适应已经发展的历史条件时,人们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慢慢地约定俗成,兼收并蓄旧道德的合理成分,形成新的道德规范,然后由思想家加以概括形成道德理论体系。

把道德概念这种本身的逻辑发展仅仅解释成“语言沿用”或“抽象继承”是不对的。

道德的这种逻辑发展当然包括某种共性的东西。

如爱国主义,这不单单是名词沿用,也不是抽象继承,它始终含有人们对自己祖国所担负的道德责任,这种道德的逻辑继承性包含着共同性。

无论哪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无论具有何种阶级内容、何等的阶级局限性,都包含热爱祖国、为道德献身的道德责任。

同样清楚的是,爱国主义所共同具有的这种道德责任,总是和具体的国家形态相联系的,没有抽象的爱国主义,只有具体的爱国主义。

那种声称只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不爱社会主义中国的说法,理论上就站不住。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得出关于道德的一般结论:道德是历史的范畴,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阶级,适用于一切条件的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

一定的道德只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但是囿于共同的历史条件、共同的公共社会关系、共同的道德逻辑发展的规律,也会形成适合于一定时代、一定条件、一定的对立或不同阶级的共同的道德。

不过这种道德的共同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这就是道德的个性与共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二、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其次,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一般结论,说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及其相互关系。

1.道德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

阶级社会不过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经济关系必然制约影响整个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当然包括道德。

各阶级由于在生产中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必然不同。

这种不同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不同的人们的生活实践的差别和对立,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

各个阶级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一方面需要把道德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另一方面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为本阶级所特有的道德体系。

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都有各自不同的道德。

对立的阶级有相互对立的道德,不同的阶级也有不同的道德原则,所以阶级社会中一切道德理论体系都是有阶级性的。

但是,不可否认,在阶级社会中,也存在为对立的阶级或不同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

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同一道德具有阶级性和共同性的二重性;二是社会公德。

这是因为:一是由于道德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同一个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各个阶级的道德,都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处于一个共同的经济基础的社会中,有共同生活风俗习惯的民族,尽管分成不同的阶级,但是都有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风俗;二是由于各个阶级既然生活在一个共同社会中,都要进行相互交往,那么必然会形成不同于阶级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必然会有一些起码的、必要的、共同的社会公德;三是由于道德自身的逻辑发展规律,道德必然表现出某种承继性、某种共同性。

尽管如此,道德的共同方面也或多或少、直接间接、不可避免地受社会发展经济状况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受阶级关系的影响。

某一道德准则尽管为各个阶级共同接受,但每个阶级对这一规范的理解不同,所取得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实行的程度也不同,或多或少地掺加了本阶级的解释。

总之,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主要的道德范畴、以理论体系形式存在的道德体系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的道德。

但不可否认现实中也存在为对立的阶级、不同的阶级接受的共同的道德,但这些道德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局限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