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比喻句
怎样判断比喻句
![怎样判断比喻句](https://img.taocdn.com/s3/m/ae781bc92cc58bd63186bd18.png)
什么是比喻?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辞格,叫比喻。
比喻句语言的优美,并非仅仅是语言的技巧,而是作者美的情感推动了美的想象,是美好心灵美好情愫的彰显。
但是,由于比喻句的形式多样,同学们很容易与几种句式混淆。
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以下几种辨别比喻句的方法:1、缩句法。
比喻句一般都有“本体”、“喻体”和“喻词”,这种简单的比喻句好找。
请大家看这个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是一句典型的博喻,本体是“山”,喻体是“老人、巨象、骆驼”,喻词是“像”。
但是句子长了就比较难找,所以,要将长句缩成短句,这样就容易了。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可以缩写成“水池闪耀光辉,好像是宝石。
”它的本体、喻体、喻词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2、换词法。
暗喻是以“是、变成、成为”等作喻词的,与含有“是、变成、成为”的句子容易混淆。
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换喻词的方法加以区别。
句意变化了,就不是比喻句。
如:“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
“我们把“是”换成“像”,变成“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句意没变,就是比喻句。
又如“他是救死扶伤的医生。
”换成“他像救死扶伤的医生。
”句意改变了,所以就不是比喻句。
3、添加法。
当句中只缺少喻词时,我们添加上喻词,就可以辨析此句是不是比喻句了。
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加上喻词“好像”后,就变成“弯弯的月儿好像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这样,就可以确定此句为比喻句了。
4、删词法。
比喻句中的喻词是不能删掉的,非比喻句的喻词却可以删掉。
如“气垫船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驰。
”删掉“好像”,变成“气垫船离弦的箭一样飞驰。
”不通,是比喻句。
反之,“那个人好像是他的妈妈。
” 删掉“好像”,变成“那个人是他的妈妈。
”通,则不是比喻句。
如何辨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如何辨别比喻句和拟人句](https://img.taocdn.com/s3/m/a911862904a1b0717ed5ddd0.png)
如何辨别比喻句和拟人句一、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本体(猴子)、喻词(像)和喻体(小男孩)。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例句1.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2.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3.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4.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5.弟弟的脸蛋像苹果一样又圆又红。
6.天上的朵朵白云像羊群一样东游西荡。
7.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高高地挂在天空。
8.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9.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10.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11.夜空中的星星就像无数只眼睛似的一眨一眨的。
12.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
13.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14.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二、拟人,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
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中“菊花”怎么能“频频点头”呢?这里显然把菊花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特点,其次,这句话中既没有出现比喻词,又没有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这完全具有拟人句三个特点的,因此这句就是拟人句。
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判断一个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还是比较困难的。
如“春天来了,柳条随风摆动,像少女的秀发。
”很多同学可能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拟人句,把柳条当作少女来写了,这不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了吗?她们说得好像有道理,其实答案都错了。
判断比喻句的简单方法
![判断比喻句的简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3a18cc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d.png)
判断比喻句的简单方法1. 比较: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某种意义,所以在判断比喻句时,首先要看是否有进行比较的元素。
2. 直观感受:比喻句往往会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像是用画面、声音、味道或感触来形容某个事物,因此在判断比喻句时要考虑是否能够产生直观感受。
3. 非常规表述:比喻句常常使用一种非常规的表述方式,即用某一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不相关的事物,所以在判断比喻句时要注意是否有使用非常规表述的特点。
4. 具体形象:比喻句通常使用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某种意义,因此在判断比喻句时要看是否使用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以及是否能够形成鲜明的图像。
5. 情感传达:比喻句常常通过表达某种情感来传达某种意义,所以在判断比喻句时要考虑是否有情感的色彩。
6. 反义词语:比喻句常常使用反义词语来进行对比,以增强比喻的效果,所以在判断比喻句时要注意是否有使用反义词语。
7. 衍生意义:比喻句往往会有一种衍生的意义,即从一个事物的特点或特征来推导出另一个事物的意义,因此在判断比喻句时要思考是否有衍生意义的存在。
8. 转化观念:比喻句常常会用一个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从而引发一种转化观念,所以在判断比喻句时要考虑是否有转化观念的存在。
9. 隐喻:比喻句通常会使用隐喻的方式来传达某种意义,即通过暗示或间接表达来引发读者的思考,所以在判断比喻句时要注意是否有使用隐喻的手法。
10. 符合逻辑:在判断比喻句时要考虑是否符合逻辑,即比喻句所使用的事物是否与所要表达的意义相符合。
以上是判断比喻句的简单方法的详细描述,通过观察比较、直观感受、非常规表述、具体形象、情感传达、反义词语、衍生意义、转化观念、隐喻和符合逻辑这十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
比喻句的特点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某种意义,常常使用非常规的表述方式,以及使用具体的形象、情感传达、反义词语、衍生意义等手法来增强比喻的效果。
在判断比喻句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的判断方法,并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来进行判断,以确保理解和使用比喻句的准确性。
准确识别比喻句的四种方法,说明方法
![准确识别比喻句的四种方法,说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950fd0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65.png)
准确识别比喻句的四种方法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
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
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
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
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
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词就可以构成明喻,而借代却不能。
如句①可以变为“地主的家像个阎王殿”,句②变为“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则不能成立。
2.喻体的隐、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
(见《汉语修辞美学》447页)例如: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句①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句②中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而喻体没有出现,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拟。
3.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必须是临时产生的,而比喻义是一个词的固定义项。
这是区别比喻和比喻义的关键。
例如:①党是太阳,我是花。
②我们要放下思想包袱。
句①中,“党”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政党,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没有“太阳”的意思,而且“太阳”也没有“党”的意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临时产生的,换一下环境,党还可以是“灯塔”和“舵手”,所以是比喻。
同理,“我”和“花”之间也是这种临时的联系。
而句②中“包袱”一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表示“思想负担”的意义已固定下来而成为“包袱”一词的一个义项,它不是临时产生的,所以属于词的比喻义,而不属于比喻修辞格。
4.不同类的事物才可以相互比喻。
这是区别比喻和比较的关键。
怎么识别比喻句的四种方法
![怎么识别比喻句的四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111b3310b4e767f5acfce81.png)
怎么识别比喻句的四种方法 准确识别比喻句的四种方法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 掌握了它们, 不但可以 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
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
例如: 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
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
句 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 “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
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 有相似点, 所以, 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词就可以构成明喻, 而借代却不能。
如句①可以变为“地主的家像个阎王殿”, 句②变为“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则不 能成立。
2.喻体的隐、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
(见《汉语修辞美学》447 页) 例如: 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句①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 句②中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 语“流动”, 而喻体没有出现,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拟。
3.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必须是临时产生的, 而比喻义是一个词的固定义 项。
这是区别比喻和比喻义的关键。
例如: ①党是太阳,我是花。
②我们要放下思想包袱。
句①中,“党”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政党,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没有 “太阳”的意思, 而且“太阳”也没有“党”的意义,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临时产 生的, 换一下环境, 党还可以是“灯塔”和“舵手”, 所以是比喻。
同理, “我” 和“花”之间也是这种临时的联系。
而句②中“包袱”一词在使用的过程中, 表 示“思想负担”的意义已固定下来而成为“包袱”一词的一个义项, 它不是临时 产生的,所以属于词的比喻义,而不属于比喻修辞格。
4.不同类的事物才可以相互比喻。
这是区别比喻和比较的关键。
比喻句判断的几个误区
![比喻句判断的几个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12027a2c58fb770bf78a5550.png)
比喻句判断的六个误区丁银显一、误把比较当比喻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解析:此语句出自太史公之口,被毛泽东引用于《为人民服务》一文,而在牵涉到这一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大部分资料中,都把这句话的修辞看成是“比喻”。
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首先,把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汉语,其意义为:“人终有一死,要么(有时)比泰山更重(死得有意义),要么(有时)比鸿雁的羽毛还要轻(死了都不值一提)。
”这句话中根本无法确定“本体”和“喻体”,更不要说“比喻词”了。
其次,单就“于”字的解释来看,是“比……更……”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就其表述的本意来看,是表比较而不是“比喻”。
二、误把同类事物的描写当比喻例如:“……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藤野先生》鲁迅解析:这句话出自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涂有华表,外强中干的丑态的描写。
因其有“宛如……一般”的字样,被各种教辅资料定为“比喻”修辞。
其实,这只能算同类事物的描写,而不是“比喻”修辞。
理由如下:比喻修辞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然是本质不同而具有相似点的两种事物。
如果把这句话的“本体”和“喻体”挖掘出来,其形式是“……辫子……宛如发髻一般”,其本质是“头发……宛如头发一般”。
因为描写的对象本质都是“头发”,所以说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如果这是比喻句的话,那么“我家有一头小猪,宛如大猪一般”也就无疑是比喻句了?三、误把类推当比喻例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散步》——莫怀戚解析:这句话出自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儿子建议母亲“出去走走”而母亲应允的结果推理。
因为有“像……一样”的字样,同学们经常把它看成是“比喻句”,人为“像……一样”是明显的“比喻词”。
其实这句话根本找不到“本体”和“喻体”,只是一种行为状态的类比推理,不是比喻句。
四、误把程度描写当比喻例如:“我的心痛得像刀绞一样,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怎样判断比喻句份
![怎样判断比喻句份](https://img.taocdn.com/s3/m/06670c180740be1e650e9a85.png)
怎样判断比喻句?一:误区: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也就是要看句子中有没有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有没有喻体,有没有两种事物在打比方,有的,是比喻句;没有的,不是比喻句。
例如:“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句子中虽然有“仿佛”,但不是比喻句,因为缺少喻体,“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是具体描写“天河”显得很清楚的程度的,它跟“天河”没有比喻关系。
二:什么是比喻句?本体比喻词喻体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句就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我们小学阶段重点要认识明喻和暗喻。
在比喻句中一般称被比的事物为“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叫“比喻词”。
1.“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常常以“甲像乙”的格式出现,“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有“像”“好像”“似的”“像……一样”等,这样的比喻句比较容易判断。
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把“”比作“”)再如,露似真珠月似弓。
2.暗喻即暗暗的打比方,“暗喻”比喻关系含蓄而不太明显,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一般用“是”“成为”“变成”等,而不是“像”、“好像”之类的比较明显的比喻词,因此不细心去想,就不容易判断出是比喻句。
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再如,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三、认识比喻句的构成1.定义2.将作比较的两种事物是否不同类。
比喻句必须具有两种事物作对比,即必须有本体、喻体。
但是,光具有两种事物还不能算是比喻,还必须看本体和喻体是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
如果是不同类的事物,那这个句子就是比喻句;如果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作比较,那这个句子就不是比喻句;不要把句中带有“像”“似”等词语的句子都当做比喻句。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https://img.taocdn.com/s3/m/df8f2f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3.png)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各有特点,那么如何区别呢?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比喻句就是用一个形象具体的、熟悉浅显的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个抽象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句常用比喻词,如:像、像……似的、仿佛、如同、犹如、宛如、是、成了、变成等等。
判断比喻句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没有将一种事物或情境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也就是本体和喻体。
而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小鸟在枝头叫,小河在流淌,我们都可以想象成唱歌;蜜蜂在花丛间采蜜,蝴蝶在飞来飞去,我们可以说是翩翩起舞。
判断拟人句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即在句子中能不能找到事物身上有人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的词语。
这里有一种情况:如果是把一个事物比喻成人,那么我们只能说它是比喻句,而不能说成是拟人句。
另外有的老师对“比拟”的概念也不清楚,以为“比拟”就是比喻和拟人。
其实“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与比喻并无关系。
在创作时,我们可以恰当地使用比喻句和拟人句,使描写更加形象生动,让事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小学生常用比喻句赏析一、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二、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三、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四、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五、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六、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七、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八、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九、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
十、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
![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5e159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2.png)
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找到一块宝藏一样,需要细心挖掘,才能找到最珍贵的宝物。
三、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做一道数学题一样,需要准确的计算和合理的推理。
四、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制作一道美食一样,需要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搭配。
五、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解决一个难题一样,需要全面的思考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六、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修建一座大桥一样,需要坚实的基础和精确的测量。
七、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种植一棵树一样,需要耐心的培育和细心的管理。
八、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拼图游戏一样,需要找到正确的位置和合适的拼接。
九、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修复一幅画作一样,需要发现缺失的部分和恢复原貌。
十、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制定一项战略一样,需要明确的目标和灵活的执行。
十一、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搭建一座高楼一样,需要稳固的结构和精细的施工。
十二、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解读一本书籍一样,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抓住关键信息。
十三、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进行一场赛跑一样,需要快速的反应和持久的耐力。
十四、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制作一部电影一样,需要精彩的剧本和出色的表演。
十五、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编写一段代码一样,需要准确的语法和高效的算法。
十六、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探索一片未知的领域一样,需要勇气的冒险和智慧的引导。
十七、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解开一个谜题一样,需要细致的观察和巧妙的推理。
十八、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设计一件时尚的服装一样,需要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工艺。
十九、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制定一项经营策略一样,需要市场的洞察和客户的需求。
二十、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进行一场演讲一样,需要清晰的思路和生动的表达。
总结:比喻句的判断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像寻找宝藏、写文章、做数学题、制作美食、解决难题、修建大桥、种植树木、拼图游戏、修复画作、制定战略、搭建高楼、解读书籍、赛跑、制作电影、编写代码、探索未知领域、解开谜题、设计时尚服装、制定经营策略、进行演讲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何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如何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https://img.taocdn.com/s3/m/b2c95edd7f1922791688e8d2.png)
如何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对于小学生来说,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是一个普遍的难题,两种句型很容易混淆。
那么如何区别呢?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一、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本体(猴子)、喻词(像)和喻体(小男孩)。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在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时,不用讲得太深,会让孩子觉得太难,尤其是双语班的孩子,不需要叫本体,喻词,喻体。
能区分就可以了。
在今后的学习中孩子们会慢慢学会的。
二、拟人,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
拟人句有三个特点:(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2)不能出现比喻词;(3)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中“菊花”怎么能“频频点头”呢?这里显然把菊花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特点,其次,这句话中既没有出现比喻词,又没有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这完全具有拟人句三个特点的,因此这句就是拟人句。
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判断一个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还是比较困难的。
记得一次课堂作业,我设计了这样一句“春天来了,柳条随风摆动,像少女的秀发。
”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拟人句,把柳条当作少女来写了,这不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了吗?她们说得好像有道理,其实答案都错了。
后来,我告诉学生辨别一个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关键要看这个句子有没有人物的动作或神情。
有人物的动作、神情的一定是拟人句。
修辞复习 比喻句的判断
![修辞复习 比喻句的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dc4e91b4b0717fd5360cdcc3.png)
修辞复习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修辞复习-比喻句的判断
![修辞复习-比喻句的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a9d18c06a45177232e60a26f.png)
修辞复习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如何区分比喻和拟人
![如何区分比喻和拟人](https://img.taocdn.com/s3/m/5ea4be1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d.png)
如何区分比喻和拟人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是一个普遍的难题,两种句型很容易混淆。
那么如何区别呢?前提:单句中比喻拟人不同时存在,复句中比喻拟人可能同时存在。
一、定义区分【比喻】●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句的类型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比喻句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拟人】●拟人:是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
“拟人”是“比拟”的其中一种类型。
书上对“比拟”是这样定义的:“比拟是把物当人,把人当物,或把这类物当作那类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拟人”,一是“拟物”。
怎样判断比喻句
![怎样判断比喻句](https://img.taocdn.com/s3/m/2473ac752af90242a895e5d3.png)
怎样判断比喻句“比喻句”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
其中比喻句的“明喻句”又是小学生习文经常用到的。
小学生因为受认知,阅历及经验的限制,让他们用熟悉的事物去理解,理解一种所描述的那种不常见,不熟悉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而,能够熟悉的掌握和使用比喻句的修辞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但能够使小学生的习文活泼鲜明生动,提升其习文的水平,更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习文的浓厚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判断比喻句呢?(本文探讨的是“比喻句”)从而很好的使用他呢?作者以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弄清比喻句的概念。
所谓比喻,简单的说就是打比方。
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天边的月亮像一个银光闪烁的圆盘”。
在这句话里我们就把“月亮”比方为一个“圆盘”。
这既形象鲜明、又活泼生动。
其次要从概念中找出比喻句的基本特征。
比喻句(本文特指明喻)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本体即概念中的甲事物;〈2〉喻体即概念中用来作比方的乙事物;〈3〉比喻词;如“。
好像。
似的”、“像。
一样”、“像。
”、等等。
知道这三个基本条件后,我们就能够把比喻句的一般格式定格为“本体十比喻词十喻体”。
二是要弄清楚所描写的事物(即本体)和用来作比方的事物(即喻体)不是只同一类事物,而是两种非常貌似的事物。
最后根据比喻句的概念及特征来判断句子是否为比喻句。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分析说明:“城墙顶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能够并行”这句话是不是比喻句呢?先看它是否具备比喻句的三个必要条件:这个句子本意描写的事物是“城墙顶”(本体),另一事物是“马路”(喻体),句子中的“像”是比喻词。
这个句子简言之就是说“城墙顶像马路”。
单凭这还不能定性为它就是一个比喻句,还要分析它所描写的事物“城墙顶”与作比方的事物“马路”是同一类事物还是相似的事物。
本文“城墙顶”是指长城的墙顶。
小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认知和断定
![小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认知和断定](https://img.taocdn.com/s3/m/e6f6b70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4.png)
课程篇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比喻句,首先能辨别比喻句,会使用比喻句,体现出基本的语文素养,也表现出孩子们的才情。
从比喻修辞的概念、形式、分类、作用及判断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使这一“天才的标志”更为清晰、准确地为学生所用,为语言增光添彩。
关键词:比喻;修辞手法;小学生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也曾说过:“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
比喻犹如一根魔法棒,可以点石化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使晦涩的语言变得明朗,在苏教版12册语文课本中含有近340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其中含比喻句的近110句,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有比喻句。
在要求三年级学生找出三年级下册课文中含有各种修辞手法的20句话时,大部分学生找的句子,含有的比喻句在13~17句范围内。
但也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对比喻句的判断不是很清晰,在使用上缺乏正确的指导。
接下来,我们对比喻修辞手法进行详细剖析、全面了解,更加直观地赏析比喻句。
一、比喻的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二、比喻的类型及作用(一)比喻的类型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句,即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是小学阶段最常遇见的比喻类型,我们往往直接说为“比喻”。
2.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比喻句,即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比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句,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二)比喻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有着不同的作用,那么比喻句的作用有哪些呢?(1)说理容易让人明白、接受。
(2)能让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清晰。
(3)能使形容的事物更加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美化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综合以上四点不难发现,要使小学生记住这些作用确实有些难度,我们不妨把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生动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判断比喻句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写文章如果能适当地加点比喻,将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地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喻有三种格式:
1.明喻。
即用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般的(似的)”,“像……一样(似的)”,“跟……一样(一般)”等等。
2.暗喻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用“是”,“成了”,“构成”,“变成”等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暗喻的另一种写法是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
3.借喻。
即本体与喻体均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替代本体出现。
二、非比喻句的五种“像”字句
(一)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二)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
——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三)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小珊迪》)
——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
——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四)表示联想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今天我喂鸡》)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五)表示说明
1.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2.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
三、运用比喻要注意:
1.感情鲜明。
如“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小英雄雨来》)这个比喻把日本鬼子那可憎可恶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2.本体和喻体不能产生同类事物。
如(1)拖拉机像汽车一样在公路上来回奔跑。
(2)小明长得跟他爸爸一模一样。
例1拖拉机和汽车同属机动车,不能做比喻。
例2不是比喻句。
3.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
如“这堆草垛像石头一样挡住了我的去路。
”草垛和石头虽然不同类,但没有相似之处,比喻不当。
4.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知,运用比喻时要力求在构思上有创新。
如“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
”妖怪是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定的东西,极为费解,因此不能达到比喻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