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_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下列三个知识点:①、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三个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③、中国军民的反抗的史实等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再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复习,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①、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三个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教学难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斗争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点出: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遭受侵略的屈辱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然后,统领本章内容,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鸦片战争1.原因探究: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结果: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3.通过条约的内容分析影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开明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探究:2.侵略史实: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趁火打劫3.影响: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军大战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探究2.黄海激战:邓世昌壮烈殉国3.结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4.通过条约的内容分析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5.通过《时局图》看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探究2.顽强抵抗3.结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4.通过条约的内容分析影响: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篇)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篇)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知道中国近代史始自18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
首先让学生知道中国近代史始自18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存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5篇

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5篇

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5篇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5篇《鸦片战争》是部编版初二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该单元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展开,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精选篇1)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

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考试。

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

因此,我经常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

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

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精选篇2)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从x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初中历史_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四、教学设计(一)总体概述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的主线,本学习专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二)教学过程设计1、先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民主革命时期的起止时间,分析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异同,导入本课所要复习的内容。

2、知识整合:列强的侵略所发生的战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落后就挨打!3、知识整合: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民义无反顾、纷纷投入抗击外敌的斗争中,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升华主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挨打、备受欺凌的血泪史!但是,痛苦的经历也深深震撼了中国大地,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始不断反思自己、勇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只要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能永远保持那份爱国的热情、奋斗不屈的信念和坚强的斗志,我们就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我们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的中国梦!三、学情分析:首先在思想态度方面,各班学生都能认识到临近毕业,升学考试的紧迫感,学习态度基本端正。

从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听课专心程度、记笔记、完成课后作业等方面来看,多数学生表现较好。

而少部分学生由于以前养成的不良习惯,如书写较乱、作业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作业也时有发生。

对于这少部分学生,通过加强管理督促有所好转。

六、效果分析:上完课后,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设计目标,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八年级历史《侵略与反抗》教案上册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侵略与反抗》教案上册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过程。

(2)掌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主要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认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史料,了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和方式。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过程。

(2)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主要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2)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和方式。

2. 运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 采用比较法,使学生认识到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过程。

(2)让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主要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和方式。

(2)讲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3)讲解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 课堂讨论:(2)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后作业:(2)让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为课后测验做好准备。

五、课后测验:1. 选择题:(1)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是()。

(2)下列哪个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 简答题:(1)简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专题复习侵略与反抗

专题复习侵略与反抗

教学反思: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试验本学期开始在我校已经全面展开。

教改后,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一段时间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

结合本节课,我将我的反思总结如下:一、借助“导学案”模式教学的成功之处:1.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导学案”模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做,不感兴趣的就漠不关心。

“导学案”激起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导学案”的使用让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导学案的使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二、我的困惑1.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我还在探索。

八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八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白山市外国语学校历史组闫代红单元复习是复习课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尝试采用四环节教学法复习,针对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复习的目标性、互动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理清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强化,又注重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理念充分渗透到教学中。

我在本课的复习过程中做好以下几方面。

1、复习有目标性、针对性。

首先使学生明确本单元中考的目标要求,如对“识记”、“理解”、“应用”的层次要求进行讲解,并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使学生知道本单元该掌握的知识,分清重点与难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2、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体现知识系统性。

在学生预习本单元内容后,学生总结,教师点拨,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即:这样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知识系统,且容易掌握。

3、复习体现师生互动性。

在复习中,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互动,我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分别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让学生主动参与、回答,老师进行引导,掌握知识的目的。

4、复习注重实效性,以典型例题为切入点,加强复习方法指导。

我每复习完一个主题之后,进行习题巩固,而且加上历年来中考有关题型的回放,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知识点在中考中怎么考,考什么题型。

使学生心中有数,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增强学生中考意识,这样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效掌握解题思路,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5、重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结合时事讨论通过本单元的复习,结合时事谈谈在当今复杂化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立足于世界,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针对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

感谢崔老师和各位同组老师的指导,对不足之处做如下总结:1、对四环节理解不到位,教学案关于感悟升华实践提升理解不对,应把我的拓展延伸直接留下,其他去掉,不应是巩固练习。

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案及家乡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案及家乡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案及家乡反思问题探究的实践──八上第一单元《侵略与抵抗》复习山东省莱芜市试验中学耿桂美问题探究是造就学生归纳学问及创新思维实力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的合理、有效、有层次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侵略与抵抗》单元时是这样处理的:师:自从1840年鸦片斗争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翻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从今处于水深炽热之中。

列强对我们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侵略活动?让我们记住这血海深仇。

生:列强发动的侵略有:鸦片斗争、其次次鸦片斗争、英俄和阿古柏侵略新疆、甲午中日斗争、八国联军的侵华斗争。

师:其中有几次侵略斗争?生:四次。

鸦片斗争、其次次鸦片斗争、甲午中日斗争、八国联军的侵华斗争。

师:“一仆二主”指的是哪件事?生:英俄操纵阿古柏侵略新疆。

师:斗争给清政府带来了什么后果?你能说出三个出名的条约吗?生1:从1840年至1901年,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斗争、其次次鸦片斗争、甲午中日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同等条约。

使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

生2:《南京条约》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生3: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条约。

从1858年起先,掠夺了中国西北和东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师:西方列强不仅用武力翻开了中国的大门,而且在中国犯下了数不清的滔天罪行。

生1:火烧圆明园。

能抢的抢,拿不走的就烧,掩盖劫掠的罪行。

生2:向中国输入鸦片,蚕食吸食者的体质,使白银大量外流,官兵腐败战斗力减弱。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生3: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生4:俄国制造的海兰泡大惨案。

生5:如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另人发指。

〔运用多媒体展示焚毁前后圆明园的图片。

历史教学反思:《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复习课

历史教学反思:《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复习课

历史教学反思:《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复习课历史教学反思:《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复习课很荣幸、也很惶恐的在各位领导和同行面前上了一节复习课,荣幸的是可以在通过这个平台锻炼我自己,可以得到各位的指导和帮助,让我迅速成长;惶恐的是初三历史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网络资源少,怎样既省时又高效的上好复习课,我也很困惑,担心这节课不能按照教研室的要求完成任务。

现在我就准备这节课和上课时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恳请各位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题1《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单元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四次大规模的列强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考必考的重点内容。

考点要求为: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简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为必考点,在2013年历史中考中涉及分值为2分,占比5%,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初二时候所学,当时学习的时候,学生基础还很弱, 内容也基本遗忘。

所以我确定本复习课的重难点是四次大规模的列强侵华战争和三大不平等条约。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我就想利用表格和知识网络来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和理解重要的知识点,再穿插一些有一定思维力度题目的训练,同时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通过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在复习过程中,我首先是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主要侵华战争比较表"的填写开始的,从起止时间、发动国家、主要事件及签订条约四个方面加以比较,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自主学习,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

初中历史_侵略与反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侵略与反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下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复习目标:1.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史实;2.以四次侵华战争和三个重要条约为历史线索,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3.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复习重点:1.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三个重要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复习过程:导语: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上一节历史复习课。

PPT1 播放视频一《战狼2》里冷锋为什么能凭一面中国国旗就顺利通过交战区?导语:国旗代表的是中国,中国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是军事强国之一。

打仗的双方要想成为国家的主人,必须有中国的同意。

所以,冷锋能凭一面中国国旗就顺利通过交战区。

为什么把枪都扔了,只要一面中国国旗就足够了,不需要枪。

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令我们自豪!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中国近代史,却是一段充满了血泪与抗争的屈辱史。

PPT2 给同学们梳理一下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

PPT3 今天一起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PPT4 复习目标找一名学生读一遍。

简单评述:遵循目标复习历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第一部分知识:列强的侵略PPT5 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找学生上黑板写:从四次侵华战争的起止时间,侵略国家等,下面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PPT6 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三大丧权辱国的条约。

学生翻课本复习。

PPT7--11 练习第二部分:中国人民的反抗:PPT12展示反抗图片 PPT13 反抗侵略战争的分类PPT14 反侵略民族英雄群体 PPT15 反侵略民族英雄个体PPT16--17 达标练习PPT18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PPT19 对应的答案中国就是这样由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从中我们有什么启示呢?PPT20 观看另一段视频。

《厉害了,我的国!》从墨子号实验卫星,到拥有自主产权的大飞机…中国车、中国港、中国桥、中国路等各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充分展现了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厉害了,我的国!启示----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是中国战败的根源,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初中历史_专题复习 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专题复习 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知识大迁移1.甲午战争前后列强掠夺方式的变化2.从多角度看鸦片战争中的中英两国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与世界史相关内容相联系,扩大视野,认识两次战争的国际大背景思维导图伴随老师的总结思考并理解本专题知识体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专题脉络体系,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体会中国人民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怕牺牲、抗击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中考连接1.(2015青岛)19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商人说:“只要中国每人买一顶棉制睡帽,就够曼彻斯特所有工厂生产几十年。

”这句话揭示了()A.中国人不喜欢棉纺织品B.交通不畅导致英国棉制睡帽很难运到中国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D.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2.(2015青岛)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邓世昌抗击日军②林则徐虎门销烟③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④太平军抗击洋枪队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课前学案的预习有助于节省课堂时间,课中在教师引领下完善答案,并学会做题时如何分析和寻找切入点、关键点。

感悟中考题型,讲练结合夯实基础。

第三板块:前复习了“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这一专题,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资本主义。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落后就要进引导学生感悟、归纳,拉近历史与现实学情分析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比起八年级来具有更强的思维认知能力,复习本专题《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考点外,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效果分析第一,用导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导课就是将学生导入课堂,学生越快越好的进入课堂,导课就是越成功的。

王老师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览的形式很快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并且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导课。

第二,学习目标明确。

学生想要从课堂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在第一时间知道课程的要点。

本课用一个性质、二个发展线索、三个不平等条约、四次侵华战争、五次人民反抗这种有规律的要点提示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初中历史_《侵略与反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侵略与反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侵略与反抗》教学设计课型:综合课授课人:一、教学目标:1、知道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时间、简要经过、结果及其影响)。

2、通过对战争结果的认识,理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了解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活动,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四次战争、三大条约难点:梳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二、教学方法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我考虑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历史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2、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史论结合探究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3、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自主学习、设疑引思的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三、教学过程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后,按照本单元划分的两条主线,我和学生一起开始了这一单元的复习。

列强的侵略这条线是本单元考试的重点,在这一线索的复习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列强发动的侵华事件,对这一主线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然后针对考试的重点,我采用两个表格让学生对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三大条约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比较,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把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随着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侵略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中国丧失的领土和主权越来越多,战争和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在学生有了深入的比较和深刻的认识之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得出的认识来探究了这一单元的四个重要问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你认为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3、清政府在每次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有哪些?4、请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教学反思(精选17篇)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教学反思篇1讲完这节课后我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反思,感觉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有几点值得肯定:1、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记者采访,演历史剧等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让历史更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交流中分享知识,在思考中品味历史。

2、设置探究性问题为历史课增添思维美的色彩。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契机。

对“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有郊激法了学生思维积极性,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显的更加活跃、和谐。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生共同对明清反击侵略斗争的性质和意义进行探讨,很自然地完成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了新课和三维一体的目标。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教学反思篇2这是一节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课,本课内容讲的是明清对外关系中有关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的史实。

其中包括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通过对基本史实的学习,了解事件经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的经过,从中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能依托历史事实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及补充的课外材料,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中国台湾的历史沿革这一主题,对历史上中国台湾的情况作一归纳,使学生学会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侵略与反抗》复习课反思罗霞历史学科的青年教师展示课已经告一段落,本次展示课我讲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课。

由于之前学生对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理想,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紧扣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以列强历次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为线索,把第一单元进行整合,系统化,以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

本次展示课我复习了一个单元5课内容,涉及近代史上外国发动的五次侵略战争,四位英雄人物,三个较为重要的不平等条约,这需要我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

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没有具体的历史情节,没有完整的故事体系,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而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考察度增加,对学生能力要求提高,学生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但是通过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虽然他们回答问题比较吃力,但他们仍然在努力配合我跟着我的思路走,这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在讲授复习课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答题方法进行指导。

我们平时第一轮复习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从一定程度来说忽视了对学生答题方法进行指导。

因此在本节课中涉及让学生发表观点的环节,学生表现的比较茫然,找不到答题思路,只是就事论事没有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因此答题方法是今后复习课要强调的重点。

鉴于上述问题,我在今后历史复习课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知识面,落实高层次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对照《考试说明》和教材,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考试内容,排除考试要求以外的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在搞好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要结合查阅近2~3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试题题型,复习时对学生的答题思路加以引导,找准切入点,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初中历史_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情绪与健康复习目标为史实记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具体细化为:1、记住列强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主要史实,理解对中国造成的影响;2、分析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原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3、通过复习,能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国家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同时感悟中国人民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决心努力学习将来为使中国强大做出贡献。

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爱国情感的激发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准备1根据教学实际筛选有关的参考资料2准备好教学需要的背景音乐、幻灯片。

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资料(文字、图片和视频)2自我感知,初步了解复习内容;(一)、导入新课:运用时间轴,解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

【设计意图】理清思路,明确复习内容(二)、组织新授第一板块:说磨难——列强侵略罪万般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1、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史(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②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实质: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③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A、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B、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大大加深①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②罪行:A、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课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

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

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

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

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适应新课程理念。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上完了《侵略与反抗》一节复习课,我进行了深刻反思从知识方面,作为一节复习课,我为学生设计了复习思路,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复习,牵着学生走,背课文知识点,单元知识容量大,只有部分好同学能掌握,大部分都不会,所以课堂复习题没有处理完,效果不是太好。

所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复习巩固题要有层次,打出来,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的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

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教学设计】侵略与反抗_历史

【教学设计】侵略与反抗_历史

《侵略与反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一单元的活动课,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

学情分析:我们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后,对活动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资料的收集,有利于全体同学的参与。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我们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逐步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情趣,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时事报道、编演历史剧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选择、整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实物、史料,培养同学们想象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通过调查法搜集资料,写成回忆录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了解帝国主义的侵华本质。

通过调查、访问,编排历史审判,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深刻认识帝国主义侵略的凶残。

通过视频与图片资料,增强历史事件的渲染力,缩小历史与现实的差距。

通过王老汉的三次搬家的叙述,知道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我们树立热爱祖国,不忘国耻,珍爱和平。

通过历史审判,同学们全体会参与的过程,增强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正确分析与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事物。

通过撰写时事报道的全过程,培养我们感悟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本课学习,理解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战争中人民的英勇反抗斗争的史实,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的决心。

学习重点:四次侵华战争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学习难点:如何把四次侵华战争中帝国主义的罪行以及人民的反抗斗争有机的结合起来。

课时:1课时课型:活动课学习准备:本节课的为活动课,主题为侵略与反抗,因此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多媒体、各种视频资料、排演历史审判、历史话剧、模拟时事报道等准备。

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一,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该教材最大的缺点就是内容少,一课要学习的内容不充实,并且文字苦涩难懂。

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我们临沂推广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给人一种先进泥潭拔不出脚的感觉,学生在一堂课上光看看一遍教材不行,如果再自学、讨论,老师精讲点播的话,一节课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所谓的互助和探究,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余的学生大多数是看客,少数在那里无所事事。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理解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很难,更何况是具体推广;
三,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无论老师实施新模式的态度如何,最关键是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

学生的考试分数决定老师的一切,而无论何种模式,它都要考试,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考试卷上。

四、期中期末统一考试的试卷要有所改进。

要多出能力题目,最好是占到70%以上;少出死记硬背题目,最好是占到30%以下。

此外,平日的考试最好是开卷考试。

这样,考试考老师抓学生背问题的压力减轻了,老师自然就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了。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只要是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有利,老师也都愿意接受了。

综合活动课——侵略与反抗

综合活动课——侵略与反抗

综合活动课——侵略与反抗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说活动课教学内容(一)活动内容:以本单元“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展示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军民的反抗。

(二)活动对象分析本课活动对象为初二级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动手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编写历史故事,绘画历史漫画,并在课堂上通过汇报表演展示。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改变以往历史课的沉闷气氛。

(三)说活动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各种形式展示活动课,加深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2、学生通过绘制历史漫画,加深其感官认识。

通过漫画赏析理解中国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失败的原因和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使其明白“学史明哲理”,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以小组形式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期间的某一事件、人物的相关历史故事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掌握收集、处理和组织历史材料的方法;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表演,从而培养他们参与、合作的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感悟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四)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应从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启示。

教学策略1、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导入,点明本课主题即侵略与反抗;2、学生进行模拟时事报道,展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3、学生扮演导游介绍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点到面,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通过绘制历史漫画,分析中国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失败的原因;5、通过思考讨论,谈谈在失败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及启示;6、体验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的正确性,感悟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达到知识的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略与反抗》复习课说课
君召初中许传奇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侵略与反抗》。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请老师指导!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首先,是说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节课出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本节课处于这本册书的开篇位置,共分五个板块,主要讲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五课内容。

这几个历史事件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其中的知识点在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常有体现,因此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课之一。

这节课在考纲上要求是:A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和邓世昌事迹。

B理解: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C运用: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注:根据2011年考纲)
其次,我根据课标和考纲要求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的史实;讨论分析列强们侵华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通过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影响;精选习题,巩固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掌握民族英雄们强烈的爱国情怀,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再次,其中根据课标和考纲内容,我确定出教学重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难点是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对教学重点突破处理上,我主要依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结合初中生认知程度,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和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这些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史料进行相应补充,结合课件,增强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其更加丰满生动,加上教师的强调说明,从而使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在难点上,适当增加学生讨论方方法,点明事件的关键点,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方面: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我们的复习课使学生重新领略了独领风骚的古代中国辉煌后,便又进入了屈辱的、悲壮的中国近代史,而此时的青少年学生恰恰最容易接受情感性的东西。

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图像直观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等。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
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另外,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第三方面:学法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结合课本史料和习题,让学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发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正待点燃的火把”。

恰好本课又正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撒播火种的一课,所以采用自主性发展这样一个根本目标,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第一部分:导入
用约3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我先讲述近代史的概况,再指出旧民族主义革命阶段的两大线索,也是学习、复习的方法,进入本课内容)。

第二部分:授课开始:
板块一:图说西方列强之侵略;板块二:图说中国人民之反抗;板块三:历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板块四:历次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板块五:中国与世界。

用约38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

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这五板块的学习。

第三部分小结与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不同层次的练习设问,巩固重难点,拓展思维能力,并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

总之,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研究分析、对比,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了一个主动性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