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法律培训材料:公司法案例

合集下载

适合公司法培训时讲的案例

适合公司法培训时讲的案例

适合公司法培训时讲的案例案例一:股东知情权纠纷。

话说有个小公司,叫欢乐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里有个小股东,叫小李。

这小李啊,总觉得公司的经营有点神神秘秘的,每次问公司的大老板兼大股东老王一些经营情况,老王都含糊其辞。

小李心里就不乐意了,想着:“我也是股东啊,我有权知道公司的情况啊。

”于是呢,小李就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正式向公司提出要求查阅公司的会计账簿。

这老王一听就炸毛了,心里想:“你个小股东,懂什么公司经营,还想查账,没门儿。

”然后就拒绝了小李的请求。

小李那也是个较真儿的人,他直接就把公司告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小李理直气壮地说:“我作为股东,公司经营得好不好我有知情权啊,这可是公司法明确规定的。

”老王呢,还在那强词夺理:“他就是想捣乱,他看了账也不懂,还可能泄露公司机密。

”法官可不吃这一套,法官说:“股东知情权是法定权利,只要股东按照法定程序提出查阅会计账簿的要求,公司没有合理理由不能拒绝。

你说人家可能泄露机密,你得有证据啊。

”最后判决公司必须让小李查阅会计账簿。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啊,各位股东们,你们的知情权可是受法律保护的,公司也不能随便剥夺股东这个权利。

同时呢,公司也得依法行事,不能像老王那样蛮干。

案例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有一家家庭式的公司,叫幸福食品有限公司,这公司是老张家一家人开的。

老张是董事长,他老婆管财务,他儿子负责销售。

这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和一家供应商签了个大合同,要采购一大批原材料。

供应商按照合同把原材料都送过来了,可这幸福食品有限公司呢,把原材料用了,但是就是拖着货款不给。

供应商催了一次又一次,幸福食品有限公司就说:“我们公司没钱啊,经营困难。

”供应商就觉得很奇怪,这公司看着每天都在正常运营啊,怎么会没钱呢?后来供应商一调查,发现了个大问题。

这幸福食品有限公司啊,公司的钱和老张家自己的钱混得乱七八糟的。

公司买的车,写的是老张老婆的名字,公司账户的钱经常莫名其妙地转到老张儿子的私人账户上,用于他们一家人的各种消费,像什么旅游啊、买奢侈品啊。

公司法方面的法律案例(3篇)

公司法方面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成立之初,由张三、李四、王五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其中张三持股40%,李四持股30%,王五持股30%。

公司成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然而,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三位股东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主要矛盾集中在公司发展方向、利润分配、管理权限等方面。

随着矛盾的激化,王五在2017年提出退出公司,并要求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股权转让。

但张三和李四对此表示反对,认为王五的退出违反了公司章程的规定,且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双方协商不成,王五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王五是否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股权转让?2. 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是否合法有效?3. 王五的退出是否损害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权益?三、法院判决1. 关于王五是否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股权转让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应当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

”同时,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故王五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股权转让。

2. 关于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是否合法有效的问题法院认为,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文件,其内容应当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本案中,公司章程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并未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故该规定合法有效。

3. 关于王五的退出是否损害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权益的问题法院认为,王五的退出是基于其个人意愿,且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

在王五退出之前,公司并未出现经营困难,其他股东也未提出反对意见。

因此,王五的退出并未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权益。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如下:1. 王五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股权转让。

2. 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合法有效。

3. 王五的退出未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权益。

新《公司法》案例全篇

新《公司法》案例全篇

评议: 该案是发起人违反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程序而导致公司
不能设立的典型案例,股东因发起人未按期召开创立大会申请公司 设立登记而要求退股,合理合法,发起人拒绝股东要求无法无据, 人民法院判决完全正确。
发起人在不同意股东要求退还股东的要求时提到法律规定“股东 不得抽回股本”,是《公司法》的明文规定。《公司法》第92条规 定除下述三种情形外,股东不可抽回股本:
公司法案例
案例一:出资形式 A、B、C三人经协商,准备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甲, 主要从事家具的生产, 其中: A为公司提供厂房和设备,经评估作价25万元, B从银行借款20万元现金作为出资, C原为一家私营企业的家具厂厂长,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提出以管理能力出资,作价15万元。 A、B、C签订协议后,向工商局申请注册。
青花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为公司按期募足了股份,目前正在积 极筹备召开公司创立大会,股东的要求不仅有违股金不可抽回的法 律规定,而且这一行为将直接导致公司因未按期募足资金而不能成 立,致发起人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不同意股东的要求。
双方几经协商未达成一致,诉至人民法院。
请问:如果你是法官,你是否经过审理,拿出“判决青花股份有 限公司的发起人按股东所缴股款加算银行利息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 予以一次性退还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之审理意见?
1. 未按期募足股份; 2. 发起人未按期召开创立大会; 3. 创立大会决议不设立公司。
发起人如果满足了上述三种情形,认股人不得抽回所认缴的股份; 认股人只有在发起人未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之一时,才有权要求发起 人返还所认购的股份。
《公司法》规定的股本不可抽回,是公司制度的一大特征。公司的资产,是公 司完整性和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全体股东基本利益的保证,而股本则是公司经 营的物质基础,是公司成立、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同时还是公司对债权 人的债权最低担保额,是公司的信用标准,因发起人没有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公 司不能设立,股东认缴的股份失去了投资意义,股东要求发起人返还认缴股金的 要求是合理的。《公司法》第90条规定:“发行的股份超过招股说明书规定的截 止日期尚未募足的,或者发行股份的股款缴足后,发行人在三十日内未召开创立 大会的,认股人可以按照所缴股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要求发起人返还。”

公司法法律案例(3篇)

公司法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股东为张三、李四、王五三人。

张三持股40%,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李四持股30%,担任公司监事;王五持股30%,担任公司总经理。

公司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业务。

在公司成立初期,三股东合作愉快,公司业务发展迅速。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东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主要矛盾集中在公司发展战略、利润分配、决策权等方面。

2018年,王五提出公司应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增加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但张三和李四认为,公司应保持稳健发展,不宜盲目扩张。

在股东会上,三人对公司发展方向产生激烈争论,最终导致王五提出辞职。

辞职后,王五认为公司发展前景堪忧,遂要求公司回购其股权。

张三和李四对此表示反对,认为王五的辞职是由于个人原因,不应影响股权回购。

双方协商未果,王五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回购其股权。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王五的辞职是否影响其股权回购请求权?2. 公司是否有义务回购王五的股权?3. 若公司回购股权,回购价格如何确定?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1. 王五的辞职不影响其股权回购请求权。

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本案中,王五的辞职并未导致其丧失股东资格,其仍享有股权回购请求权。

2. 公司有义务回购王五的股权。

根据《公司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法律公司法案例(3篇)

法律公司法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

公司成立之初,由三位自然人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分别为张三(持股40%)、李四(持股30%)和王五(持股30%)。

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逐步拓宽。

2015年,科技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决定引入新的投资者。

经过谈判,科技公司同意由新股东赵六(以下简称“赵六”)以人民币1000万元的价格收购李四持有的30%股权。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李四将其股权转让给了赵六,并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2016年,科技公司再次引入新的投资者,但此时李四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持有公司股权。

李四与赵六就股权转让事宜发生纠纷,李四要求赵六按照协议约定支付股权转让款,而赵六则认为李四违反了股权转让协议的相关约定,拒绝支付股权转让款。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2. 李四是否违约;3. 股权转让款的支付义务。

三、案件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股权转让协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协议主体适格,即转让方和受让方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协议内容合法,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3)协议形式合法,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本案中,李四与赵六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符合上述条件,且双方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因此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2. 李四是否违约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李四应在协议签订后10日内将股权转让款支付给赵六。

然而,李四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内支付股权转让款,导致赵六遭受经济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李四未按约定支付股权转让款,构成违约行为。

因此,李四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3. 股权转让款的支付义务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李四应在协议签订后10日内支付股权转让款。

公司法经济法律案例(3篇)

公司法经济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

公司成立之初,由甲、乙、丙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其中甲持有60%的股份,乙和丙各持有20%的股份。

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公司已成为当地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2018年,甲因个人原因,希望将其持有的60%股权转让给外地的合作伙伴丁。

乙和丙得知此事后,表示反对,认为甲的股权转让行为损害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甲遂向乙、丙提出股权转让协议,但双方就股权转让价格、支付方式等关键条款未能达成一致,导致股权转让纠纷。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是否有权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丁?2. 乙、丙是否有权反对甲的股权转让?3. 股权转让的价格是否合理?4.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如何?三、法律分析1. 甲的股权转让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在本案中,甲持有公司60%的股份,已经超过了股东会决议所需的半数同意,因此甲有权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丁。

2. 乙、丙的反对权虽然甲有权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丁,但乙、丙作为公司股东,享有知情权和异议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

因此,乙、丙有权了解甲股权转让的相关情况,并提出反对意见。

3. 股权转让价格股权转让价格是股权转让协议中的核心条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股东转让股权的价格,由股东自行协商确定。

在本案中,甲、乙、丙三人对股权转让价格未能达成一致,导致纠纷。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参照市场同类股权交易价格,并结合公司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等因素,认定股权转让价格是否合理。

4.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在本案中,若甲、乙、丙三人在协商过程中,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则股权转让协议有效。

公司法典型法律案例(3篇)

公司法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

公司成立之初,由张三、李四、王五三人共同出资设立,其中张三出资60%,李四出资30%,王五出资10%。

公司成立后,三人共同担任公司高管,张三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四担任副总经理,王五担任财务总监。

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张三、李四、王五因对公司发展方向、利益分配等问题产生分歧,导致公司经营出现困难。

2015年,李四和王五因与张三矛盾激化,决定退出公司。

三人就股权分配、公司解散等问题产生纠纷,诉至法院。

二、案情概述1. 原告与被告原告:李四、王五被告:张三、XX科技有限公司2. 诉讼请求原告请求法院:(1)确认原告在公司中的股权比例分别为30%和10%;(2)判决被告支付原告股权回购款共计人民币300万元;(3)判决被告支付原告违约金人民币100万元。

3. 争议焦点(1)原告在公司中的股权比例;(2)股权回购款的计算;(3)违约金的承担。

三、法院判决1. 关于原告在公司中的股权比例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李四、王五与被告张三于2010年签订《出资协议》,约定李四出资30%,王五出资10%。

由于原告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双方存在变更股权比例的协议,故法院认定原告在公司中的股权比例分别为30%和10%。

2. 关于股权回购款的计算法院认为,原告李四、王五与被告张三在《出资协议》中约定,如一方要求退出公司,另一方有优先购买权。

原告要求退出公司,被告张三有义务按照股权比例购买原告的股权。

根据《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股权回购款应包括原出资额、同期银行存款利息以及股权增值部分。

经计算,股权回购款共计人民币300万元。

3. 关于违约金的承担法院认为,被告张三未按照约定履行股权回购义务,构成违约。

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被告应承担违约责任。

鉴于原告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损失,法院酌情判决被告支付原告违约金人民币100万元。

公司法法律案例讲解(3篇)

公司法法律案例讲解(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技术服务。

公司成立初期,由甲、乙、丙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甲持有公司30%的股权,乙持有公司40%的股权,丙持有公司30%的股权。

公司成立后,甲、乙、丙三位股东共同担任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甲、乙、丙三位股东在公司管理、发展战略等方面产生了分歧。

甲认为公司应专注于技术研发,扩大市场份额;乙则主张公司应拓展业务领域,增加盈利点;丙则希望公司保持稳定发展,避免风险。

由于意见不合,甲、乙、丙三位股东在公司决策上难以达成一致,公司经营状况逐渐下滑。

2015年,甲、乙、丙三位股东之间发生激烈争吵,甲、乙两位股东遂向丙提出股权转让请求,要求丙以公平合理的价格收购其持有的30%股权。

丙认为甲、乙两位股东的股权转让请求不合理,拒绝收购。

随后,甲、乙两位股东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丙按照公司净资产值收购其股权。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甲、乙两位股东提出的股权转让请求是否合理,以及丙是否应按照公司净资产值收购其股权。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乙两位股东与丙之间形成的股权合作关系是基于相互信任和共同发展,但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三位股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公司经营困难。

在此背景下,甲、乙两位股东提出股权转让请求,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关于股权转让价格,法院认为,公司净资产值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但并非唯一标准。

由于科技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盈利能力不稳定,且公司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故不宜直接以公司净资产值作为股权转让价格。

综合考虑公司经营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市场行情等因素,法院判决丙以公司净资产值的一定比例收购甲、乙两位股东持有的股权。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公司法中的股权转让、股东权益保护等问题。

以下是对本案的详细分析:1. 股权转让的合法性:甲、乙两位股东提出股权转让请求,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公司法律讲堂案例(3篇)

公司法律讲堂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成立之初,由张三、李四、王五三人共同出资设立,其中张三出资300万元,占股30%;李四出资200万元,占股20%;王五出资500万元,占股50%。

公司成立后,三人共同担任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然而,在公司运营过程中,由于股东之间经营管理理念不合、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公司内部矛盾不断加剧,股东出资纠纷频发。

二、案例经过1. 纠纷一:公司盈利分配不均自公司成立以来,盈利状况良好。

然而,在盈利分配上,张三、李四认为王五作为大股东,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要求王五降低分红比例。

而王五则认为,自己是公司最大的出资者,应该享有更多的分红。

双方为此多次协商未果,矛盾逐渐升级。

2. 纠纷二:公司重大决策分歧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张三、李四主张扩大公司规模,加大投资力度;而王五则认为,当前市场环境不稳定,应谨慎扩张。

在重大决策上,三人意见不合,导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项目推进受阻。

3. 纠纷三:股东出资不足在得知公司盈利状况良好后,张三、李四认为王五存在抽逃出资行为。

经调查,王五确实存在将公司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的情况。

张三、李四要求王五补足出资,但王五以各种理由推脱。

三、法律分析1. 股东出资纠纷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股东按照出资比例享有利润分配权、剩余财产分配权、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参与权等权利。

”根据此规定,张三、李四有权要求王五降低分红比例,但需经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2. 公司重大决策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享有决策权。

”因此,张三、李四与王五在公司重大决策上的分歧,需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解决。

3. 股东出资不足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股东应当按照出资额履行出资义务。

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的,应当向公司补足出资,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法规_公司法案例(3篇)

法律法规_公司法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

公司成立初期,由三位股东共同出资,分别为张三(持股30%)、李四(持股40%)和赵六(持股30%)。

公司运营初期,业务发展迅速,但到了2015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公司内部管理问题,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公司经营问题,三位股东决定进行股权转让。

经过协商,张三同意将其所持有的30%股权转让给李四,转让价格为人民币300万元。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李四依约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但随后,张三以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股权转让价格不合理为由,拒绝办理股权转让手续,导致李四无法实际取得股权。

李四遂将张三诉至法院,要求其履行股权转让协议,办理股权转让手续。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2. 张三是否应当履行股权转让义务;3. 股权转让价格是否合理。

三、法院判决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法院经审理认为,张三与李四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符合《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故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2. 张三是否应当履行股权转让义务法院认为,张三与李四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已经生效,且李四已按照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股东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本案中,张三和李四均为科技公司股东,李四受让张三股权后,公司股东构成未发生变化,无需其他股东同意。

因此,张三应当履行股权转让义务,办理股权转让手续。

3. 股权转让价格是否合理法院认为,股权转让价格是张三与李四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协商确定的,且符合市场交易习惯。

虽然公司经营状况出现恶化,但股权转让价格并不因此失去合理性。

张三以公司经营状况为由拒绝履行股权转让义务,缺乏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张三履行股权转让义务,办理股权转让手续。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公司法中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以下是本案的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股权转让协议是股权转让的基础,其效力直接关系到股权转让的合法性。

公司企业法法律案例讲解(3篇)

公司企业法法律案例讲解(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销售。

公司成立之初,由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分别为:张三(持股40%)、李四(持股30%)和王五(持股30%)。

公司成立后,业务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是内部股权纠纷的加剧。

2015年,张三因个人原因欲退出公司,并与李四、王五就股权转让事宜进行协商。

经过多次谈判,张三同意将所持40%的股权转让给李四,但双方在股权交易价格及支付方式上存在较大分歧。

李四认为,张三的股权价值应按公司净资产计算,而张三则认为应按公司估值计算。

双方协商未果,张三遂将李四、王五诉至法院。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1. 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依据;2.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3. 股东会决议的效力。

三、案件分析1. 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在本案中,张三、李四、王五均为XX科技的股东,张三将其股权转让给李四,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依据可以是公司净资产、公司估值或者双方协商一致的价格。

本案中,张三、李四、王五未就股权转让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法院应参照公司净资产或公司估值确定股权转让价格。

2.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股权转让协议是股权转让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应当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在本案中,张三、李四、王五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因此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3. 股东会决议的效力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会应当就公司的重大事项作出决议。

公司法方面的法律案例(3篇)

公司法方面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被告:张某案由:股权纠纷诉讼请求:1. 判令被告张某将持有的科技公司10%的股权无偿转让给原告;2. 判令被告张某支付原告因股权纠纷而产生的律师费、诉讼费等合理费用。

二、事实与理由(一)事实1. 2010年,张某与科技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张某以1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科技公司10%的股权。

2. 2013年,张某因个人原因与李某产生矛盾,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张某遂以股权转让协议存在欺诈为由,要求解除协议并返还股权转让款。

3. 2014年,科技公司起诉张某,要求其履行股权转让协议,支付股权转让款及利息。

4. 2015年,法院判决张某败诉,张某不服,上诉至高级人民法院。

5. 2016年,高级人民法院驳回张某上诉,维持原判。

6. 2017年,张某以科技公司未履行相关义务为由,要求解除股权转让协议,并要求科技公司返还其股权转让款。

7. 2018年,科技公司起诉张某,要求其履行股权转让协议,并支付股权收益。

(二)理由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股东之间转让股权,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条件。

股东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本案中,张某与科技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符合公司法规定,且张某已支付股权转让款,科技公司已履行股权转让义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张某未履行股权转让协议,应承担违约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张某的违约行为给科技公司造成了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股东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出资义务。

法律公司法案例(3篇)

法律公司法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甲公司(以下简称“甲”)被告:乙公司(以下简称“乙”)第三人:丙公司(以下简称“丙”)2010年,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一家名为“丁公司”的科技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销售。

在丁公司成立之初,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分别出资1000万元、800万元、200万元,持股比例分别为40%、32%、28%。

甲公司作为控股股东,对丁公司的经营管理拥有较大影响力。

2018年,甲公司因业务调整,决定将所持有的丁公司40%的股权转让给乙公司。

双方经过协商,于2018年5月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公司将40%的股权转让给乙公司,转让价格为2000万元。

同时,双方约定,股权转让完成后,乙公司将享有丁公司40%的股权,成为丁公司新的控股股东。

2018年6月,甲公司、乙公司向工商部门办理了股权转让变更登记手续,甲公司将其在丁公司的40%股权转让给了乙公司。

股权转让完成后,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了2000万元股权转让款。

然而,在股权转让完成后,乙公司并未按照《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向甲公司支付剩余的600万元股权转让款。

甲公司多次催要,乙公司均以各种理由推脱。

甲公司无奈之下,将乙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乙公司支付剩余的600万元股权转让款及相应的利息。

二、争议焦点1. 乙公司是否应当向甲公司支付剩余的600万元股权转让款?2. 乙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照协议的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乙公司应向甲公司支付剩余的600万元股权转让款。

乙公司未按照约定支付股权转让款,已构成违约。

关于乙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公司法法律案例文本(3篇)

公司法法律案例文本(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由甲、乙、丙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甲持有公司40%的股份,担任公司董事长;乙持有公司30%的股份,担任公司总经理;丙持有公司30%的股份,担任公司财务总监。

公司成立初期,经营状况良好,但在2016年,公司因市场竞争加剧,经营状况开始下滑。

2017年,乙、丙两位股东认为甲作为董事长,在公司经营决策上存在重大失误,导致公司亏损。

因此,乙、丙两位股东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赔偿公司损失,并要求甲转让其在公司中的股份。

二、案件争议焦点1. 甲是否应对公司亏损承担赔偿责任?2. 甲是否应转让其在公司中的股份?三、法院审理过程1. 证据审查法院审理过程中,乙、丙两位股东提交了以下证据:(1)公司财务报表,显示公司自2016年起连续亏损;(2)会议记录,显示甲在公司重大决策上存在失误;(3)相关专家证人证言,证实甲的决策失误导致公司亏损。

甲对上述证据提出异议,认为乙、丙两位股东未能充分证明其决策失误与公司亏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 法律适用法院认为,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结合本案,法院认为甲作为公司董事长,在执行公司职务时存在重大失误,导致公司亏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 判决结果法院判决甲赔偿公司损失200万元,并要求甲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一个月内转让其在公司中的40%股份给乙、丙两位股东。

四、案例分析1. 董事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本案中,甲作为公司董事长,未履行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导致公司亏损。

法院判决甲承担赔偿责任,体现了董事对公司负有的责任。

2. 股东权益保护本案中,乙、丙两位股东通过诉讼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公司法对股东权益的保护。

公司法的法律案例(3篇)

公司法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由甲、乙、丙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甲、乙、丙三人分别持有公司30%、40%和30%的股份。

公司成立初期,三人关系融洽,共同致力于公司的发展。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三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最终导致股东纠纷。

2018年,甲股东因个人原因提出退出公司,并与乙、丙股东进行协商。

在协商过程中,甲股东要求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其股份由乙、丙股东按比例购买。

然而,乙、丙股东认为甲股东提出的购买价格过高,且甲股东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过错,不同意按原价购买。

双方协商未果,甲股东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丙股东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购买其股份。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股东提出的股份购买价格是否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2. 乙、丙股东是否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购买甲股东的股份?3. 甲股东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该过错是否影响其股份购买价格?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1. 关于甲股东提出的股份购买价格是否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法院认为,公司章程中并未明确规定股份购买价格的计算方式,但明确了股东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因此,乙、丙股东作为公司股东,有权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购买甲股东的股份。

2. 关于乙、丙股东是否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购买甲股东的股份,法院认为,甲股东作为公司股东,其享有转让股权的权利。

乙、丙股东作为公司其他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

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乙、丙股东应当按照甲股东提出的购买价格购买其股份。

3. 关于甲股东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该过错是否影响其股份购买价格,法院认为,甲股东在公司经营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过错,但该过错并未对公司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法院认为,甲股东的股份购买价格不应因此而降低。

综上,法院判决乙、丙股东按照甲股东提出的购买价格购买其股份。

公司法法律责任案例(3篇)

公司法法律责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科技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业务。

公司初期由甲、乙、丙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甲、乙、丙分别持有公司30%、40%、30%的股份。

公司成立初期发展迅速,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经营状况逐渐下滑。

2015年,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甲、乙、丙三位股东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公司解散。

在解散过程中,甲、乙、丙三位股东就股权分配、公司债务承担等问题产生纠纷。

甲认为乙、丙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过失,导致公司亏损,要求乙、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乙、丙则认为甲在公司经营过程中也存在过错,且其提出的股权分配方案不公平,要求甲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乙、丙是否应对公司亏损承担法律责任?2. 甲提出的股权分配方案是否公平?3. 公司债务的承担问题。

三、案件分析1. 乙、丙是否应对公司亏损承担法律责任?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股东应当依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

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在本案中,甲、乙、丙三位股东在设立公司时并未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

因此,乙、丙应当按照出资比例承担公司亏损。

2. 甲提出的股权分配方案是否公平?甲提出的股权分配方案为:甲持有公司40%的股份,乙、丙各持有公司30%的股份。

甲认为,乙、丙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过失,导致公司亏损,因此应当减少其股份比例。

然而,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在本案中,甲仅持有公司30%的股份,无法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表决权。

因此,甲提出的股权分配方案不符合法律规定,不公平。

3. 公司债务的承担问题根据《公司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司解散时,应当依法清算。

公司法的法律案件实例(3篇)

公司法的法律案件实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从事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咨询服务。

公司成立初期,由张三、李四、王五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各自持有公司33.33%的股权。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三位股东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出现矛盾,尤其是在公司发展方向和股权分配上存在严重分歧。

2018年,李四因个人原因决定退出科技公司,并与张三、王五协商股权转让事宜。

经过多次协商,双方于2018年12月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李四将其持有的科技公司33.33%的股权转让给张三,转让价格为300万元。

协议签订后,张三向李四支付了股权转让款,李四也办理了股权转让登记手续。

然而,股权转让后不久,张三与王五在公司发展方向上再次出现分歧,王五认为张三在经营管理上存在重大失误,导致公司业绩下滑。

于是,王五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股权转让协议无效,并要求张三返还股权转让款。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2. 股权转让款的返还;3. 张三、王五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责任。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股权转让协议是张三、李四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因此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关于股权转让款的返还问题,法院认为,股权转让协议已经履行完毕,张三已向李四支付了股权转让款,且李四已办理了股权转让登记手续,股权转让已经完成。

因此,张三无需返还股权转让款。

关于张三、王五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责任,法院认为,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张三、王五作为公司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享有平等的权利。

本案中,张三、王五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分歧,但双方均未违反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因此,双方均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1. 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2. 张三无需返还股权转让款;3. 张三、王五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公司法中的股权转让、股东权利义务等法律问题。

公司法律师案例(3篇)

公司法律师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与销售业务。

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由张三、李四、王五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张三持有公司60%的股权,担任公司董事长;李四持有20%的股权,担任公司总经理;王五持有20%的股权,担任公司财务总监。

在公司成立初期,张三、李四、王五三人关系融洽,共同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努力。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三位股东在公司管理、发展战略等方面产生了分歧,尤其是张三与李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2018年,李四因个人原因离职,并要求退还其20%的股权。

张三认为,李四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失误,不应退还其股权。

双方就此问题多次协商未果,最终诉至法院。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股权的退还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两点:1. 李四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失误,是否影响公司利益?2. 若李四存在重大失误,其20%的股权是否应当退还?三、案件分析1. 李四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失误法院经审理查明,李四在公司任职期间,曾因决策失误导致公司一项重要项目失败,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此外,李四在离职前,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私自将公司一笔资金借给其个人朋友,违反了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股东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应当勤勉尽责,不得损害公司利益。

本案中,李四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上述规定,其行为对公司利益造成了损害。

2. 李四的20%股权是否应当退还法院认为,虽然李四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失误,但考虑到其离职后,公司仍需保持稳定发展,不宜立即退还其股权。

因此,法院判决如下:(1)李四应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将其持有的公司20%股权的50%退还给张三;(2)李四应在判决生效后60日内,将其持有的公司20%股权的25%退还给王五;(3)李四应在判决生效后90日内,将其持有的公司20%股权的25%退还给公司。

四、案件启示本案给公司法律师提供了以下启示:1. 在公司设立初期,股东之间应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避免日后产生纠纷。

公司法典型法律案例(3篇)

公司法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公司(以下简称“原告”)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成立时,由乙公司(以下简称“被告”)的股东丙、丁、戊三人共同出资设立,其中丙出资400万元,占股40%;丁出资300万元,占股30%;戊出资300万元,占股30%。

甲公司成立后,由于经营不善,资金链出现断裂,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在此背景下,甲公司发现被告股东丙未按照出资协议按时足额缴纳出资,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丙履行出资义务。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被告丙是否已按照出资协议足额缴纳出资;2. 如果被告丙未足额缴纳出资,其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3. 甲公司是否可以要求被告丙承担违约责任。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1. 根据甲公司提交的出资协议和股东会决议,被告丙应于2010年12月31日前缴纳400万元出资。

但截至起诉之日,被告丙仅缴纳了200万元,尚有200万元未缴纳,构成违约。

2. 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

被告丙未足额缴纳出资,违反了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

3.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可以请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同时,被告丙未履行出资义务,给甲公司造成了损失,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综上,法院判决:1. 被告丙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甲公司缴纳剩余的200万元出资;2. 被告丙应承担违约责任,赔偿甲公司因其未履行出资义务造成的损失人民币20万元;3. 案件受理费由被告丙承担。

四、案例评析本案涉及公司法中股东出资义务的履行、违约责任承担等问题,具有以下法律意义:1. 股东出资义务的履行:本案明确了股东应按照出资协议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足额缴纳出资。

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不仅违反了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还可能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2. 违约责任承担:本案明确了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

公司法律知识案例(3篇)

公司法律知识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股东为乙、丙、丁三人,其中乙持股60%,丙持股30%,丁持股10%。

2016年,乙因个人原因需要资金周转,遂与丙、丁协商将其持有的60%股权转让给丙、丁。

经过协商,乙、丙、丁三人达成以下口头协议:1. 乙将其持有的60%股权转让给丙、丁,丙、丁各占30%股份;2. 股权转让价格为每股2元,总价为600万元;3. 股权转让后,丙、丁应按照新的股权比例承担公司债务;4. 股权转让事宜需在一个月内完成。

协议达成后,乙、丙、丁三人按照约定进行了股权转让,但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此后,甲公司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债权人纷纷向甲公司追讨债务。

在追讨过程中,债权人发现甲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动,遂要求丙、丁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

二、争议焦点1. 乙、丙、丁三人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2. 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股权转让是否具有法律效力?3. 丙、丁是否应承担甲公司的债务责任?三、法律分析1. 关于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乙、丙、丁三人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符合法律规定,且各方意思表示真实,故该协议有效。

2. 关于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股权转让的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股东转让股权,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股权转让协议达成后,乙、丙、丁三人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但这并不影响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后,未履行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和效力。

因此,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股权转让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3. 关于丙、丁是否应承担甲公司的债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股东按照出资比例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乙、丙、丁三人按照新的股权比例承担公司债务,丙、丁应按照各自30%的股权比例承担甲公司的债务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法案例分析
【案例1】
甲、乙、丙拟共同出资设立一家A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并共同制定了公司章程草案。

该公司章程草案有关要点如下:
(1)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600万元。

各方出资数额、出资方式以及缴付出资的时间分别为:甲出资180万元,其中:货币出资70万元、计算机软件作价出资110万元,首次货币出资20万元,其余货币出资和计算机软件出资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内缴足;乙出资150万元,其中:机器设备作价出资100万元、特许经营权出资50万元,自公司成立之日起6个月内一次缴足;丙以货币270万元出资,首次货币出资90 万元,其余出资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付100万元,第3年缴付剩余的80万元。

(2)公司的董事长由甲委派,副董事长由乙委派,经理由丙提名并经董事会聘任,经理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在公司召开股东会会议时,出资各方行使表决权的比例为:甲按照注册资本30%的比例行使表决权;乙、丙分别按照注册资本35%的比例行使表决权。

(3)公司需要增加注册资本时,出资各方按照在股东会行使表决权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公司分配红利时,出资各方依照以下比例进行分配:甲享有红利25%的分配权;乙享有红利40%的分配权;丙享有红利35%的分配权。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公司的出资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①首次出资总额不符合规定。

根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
额。

在本题中,3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10万元,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

②货币出资总额符合规定。

根据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在本题中,3个股东的货币出资额为340万元,超过了注册资本的30%。

③甲以计算机软件出资符合规定。

根据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在本题中,甲以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出资符合规定。

但是,乙以特许经营权出资不符合规定。

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④甲、乙的出资期限符合规定,丙的出资期限不符合规定。

根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

在本题中,甲、乙的出资期限符合规定,丙的出资期限超过了2年,是不符合规定的。

【案例】2 :张某、李某、王某共同出资注册一甲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公司章程规定:李某出资200万元,王某出资500万元,张某100 万元货币外加价值200万元的工业产权出资。

李某、王某均出资到位,而张货币资本并未到位且后经验资机构评估,其作为出资的工业产权仅价值100万元。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欠乙公司800 万元,乙公司多次催要未果,到人民法院起诉甲公司。

经调查,甲公司的资产残值仅
200万元,不能完全清偿乙公司债务。

哪些主体需对乙公司的债务偿还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金额为多少?
首先,根据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原理,甲公司应该以其剩余资产200 万元偿还债务。

其次,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后,瑕疵出资的股东负有补缴差额的法律责任,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在瑕疵资金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九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足出资的,应当补缴;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

”张某未按照公司章程缴足的100万元货币资本,张某应当在100万元限额内承担补偿责任,并且在此范围内,李某、张某负连带责任。

再次,根据《公司法》第九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发起人补足其差额;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

”张某作为非货币出资的工业产权经验资机构评估,仅价值100万元,差额为100万元。

张某应当在该100万元限额内承担补偿责任,并且在此范围内,李某、张某负连带责任。

综上,乙公司可以在400万额度内获得赔偿。

案例3】
甲、乙两人共同出资1000万元设立丙公司,公司设立后,日常经营活动由甲负责,乙不参与公司的经营。

在经营过程中,甲与丙公司共用一个银行帐户,并且存在甲经常挪用丙公司银行帐上资金供自己消费的情况。

一段时间后,丙公司因经营不善,负债700万元,债权人要求甲偿还丙公司所欠
债务,甲称丙公司帐户上只有几千元资产,按照法律规定,只能以其为限偿
债。

债权人将丙公司和甲诉至法院。

甲辩称,与债权人签订合同的是丙公司,应以丙公司的资产偿还债权人的债务,自己是丙公司的股东,应承担有限责任。

法院判决,被告甲在经营过程中自己财产和丙公司财产混同,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判决甲以个人财产承担丙公司所欠债权人的债务。

分析:
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是在实践中,公司的这种法人地位经常被股东滥用。

这就涉及公司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即刺破公司面纱(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

它是指公司股东为逃避法律义务或责任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滥用法人资格或股东有限责任、致使债权人利益严重受损时,法院有权责令该股东直接向公司债权人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就本案而言,在甲的操纵下,丙公司已经形骸化,丙公司与甲的资产已经完全混同,丙公司只是甲实现其转移公司资产的一个代理工具。

因此,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该刺破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面纱,由滥用有
限责任股东以其个人财产承担公司因此而应负担
的对外债务,也就是说,股东此时应承担的是一种“无限责任”
本案原告徐工机械公司与被告中的川交工贸公司签订了买卖合同,由于被告拖欠货款,原告遂诉至法院,并将与川交工贸公司关系较为密切的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及王永礼等人一并列为被告,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

本案一审法院判决被告川交工贸公司赔偿所欠货款,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对其承担连带责任,但驳回了原告要求王永礼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请
求。

随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川交机械公司与瑞路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

1.人员关系
从被告公司的股权层面上看,川交工贸公司的股东为倪刚、王永礼;川交机械公司的股东亦为倪刚、王永礼,瑞路公司的股东为张家蓉、吴帆,其中,张家蓉与王永礼是夫妻关系。

具体股权关系如下:
同时,从被告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上看,三公司的经理均为王永礼,财务负责人均为凌欣,出纳会计均为卢鑫,工商手续经办人均为张梦。

此外,三公司之间在其他管理人员的任免上也存在交叉情形。

例如过胜利兼任川交工贸公司副总经理和川交机械公司销售部经理的职务,吴帆兼任川交工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又是川交机械公司的综合部行政经理。

甚至免去过胜利川交工贸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的决定是由川交机械公司作出的。

1. 业务关系一方面,被告三公司在工商登记上的业务范围属于同一领
域且有部分重合,其中,川交工贸公司的经营范围被川交机械公司完全覆盖。

另一方面,三公司使用统一的《销售部业务手册》、《二级经销协议》、结算账户,实际业务高度交叉或重合。

2.财务关系
本案被告三公司使用统一的结算账户,高额资金流转随意。

在川交工贸公司向客户开出的收据上,有的加盖其财务专用章,有的则加盖瑞路公司财务专用章。

且三公司最初与徐工机械公司均签订合同并有业务往来,直至2006年12月,才以统一核算为由,要求将业绩、账务均计算在川交工贸公司名下。

3.对外宣传
原告通过因特网查询,川交工贸公司、瑞路公司在相关网站上共同招聘员工,所留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等联系方式相同;川交工贸公司、瑞路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大量关于川交机械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企业精神的宣传内容;部分川交工贸公司的招聘信息中,公司简介全部为对瑞路公司的介绍。

由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被告三公司虽然在工商登记上是独立的法人,但无论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对外的宣传活动上,都存在极大的混乱,极易被混淆或给相对人造成误导。

【案例4】1997年8月,甲、乙、丙三个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决定共同投资设立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丁公司)。

1999年1月,丁公司召开了一次股东会,并作出了如下决定:第一,认为公司监事会中的两名职工代表业务能力不行,决定由在职工中有影响力的张某和该市财政局的李副局长来代替两人的位置;第二,决定公司董事会中不再设职工代表,董事会只由股东代表和外请专家组成。

1999年丁公司召开的股东会所作出的决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股东会的决议不符合法律规定:① 股东会无权撤换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只能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

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职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②李副局长是国家公务员,不可以担任监事。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国家公务员、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出任监事。

③ 决定公司董事会中不再设职工代表不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投资设立
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