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教案简略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
——《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
石燕京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在中国的传播;了解电影版《哈姆雷特》的改编历程;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比较分析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异同。
重点和难点:1、影像世界中的《哈姆雷特》
2、《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求异比较
3、《夜宴》的后现代文化色彩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语: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其实与莎士比亚“原装哈姆雷特”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夜宴》无论人物形象、情节元素、结构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克隆经典名著《哈姆雷特》之嫌。特别是细细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哈姆雷特与无鸾;乔特鲁德与婉儿;克劳狄斯与励帝,以及奥菲莉娅与青女之后,便会清楚地看到:《夜宴》编导弄潮地赋予了其戏中人很强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使他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莎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对《夜宴》妄加责难和大肆吹捧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夜宴》也就是冯小刚为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借用精英文化符号所作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已,成败得失、见仁见智。
一、电影版《哈姆雷特》一览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如
1948年劳伦斯·奥立弗(Lawrence Olivier)主演的黑白版——《王子复仇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版本,曾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
1964年理查德·伯顿主演的“简约版”。
1990年梅尔·吉卜森(Mel Gibson)担纲的“性感版”。
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版”、1996年肯尼思·布莱纳(Kenneth Branagh)领衔的“超长版”。
2000年伊森·霍克主演的“现代版”等。
二、《夜宴》与《哈姆雷特》的雷同之处:
首先,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夜宴》中的人物几乎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的克隆:无鸾与哈姆雷特;励帝与克劳狄斯;婉后与乔特鲁德;奥菲莉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甚至被害的冤魂都是一一对应的。
其次,在情节安排的表层结构上,《夜宴》对《哈姆雷特》仿佛也采取了全盘复制:国王暴毙——太子回宫——母后改嫁——双方试探——“戏中戏”——谋害与反谋害——伪装自我——毒计圈套——复仇
行动——血溅皇宫。尤其是“戏中戏”,几乎是如法炮制。
其三,在“莎士比亚式”的情节元素的大量借用上,如谋杀、复仇、权术、暴力、情欲、阴谋、痴癫、毒酒、决斗(刀枪棍棒,械斗、剑斗)。
然而,当我们仔细比较、深入观照时会很容易地发现,二者之间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关于“戏中戏”(详见课件视频对照)
四、“深沉”的哈姆雷特与“无为”的无鸾
无鸾的确酷似哈姆雷特,无论其王子身份、复仇使命,以及血染王宫的悲剧结局都与哈姆雷特无二;但是细细品评,我们却发现无鸾很滑稽地将哈姆雷特彻底颠覆了。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以其思想的深刻性、性格的复杂性、形象的多义性很成其为经典的。他是一个痛苦的思想者,成天思索“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宏大难题;他是一个延宕的复仇者,时刻徘徊在what to do ?how to do?,以及why to do?之间;他是一个矛盾的人文主义者,在吟唱着“人性赞歌”的同时,又不屑地向它吐唾沫,如《哈姆雷特》第二幕二场他的那段独白: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虽然从你现在的微笑之中,我可以看到你在这样想。”
他还是一个清醒的厌世者,对人世间的一切丑陋早已明了:
“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第一幕第二场)
而无鸾却拒绝深刻,追求简单。一开始,为了逃避宫廷的倾轧与勾心斗角,他便飘然不群地躲到越地习歌练舞,不在意时代是否“脱节儿”了;不考虑“重整乾坤”之类的劳心事儿;只想独自逍遥世外,借歌舞疗治心中爱的伤痛。他不像哈姆雷特那样为了复仇处心积虑,踌躇延宕;而是一味地逃遁,企图寻一方世外桃源。叔父篡位,他被王后招回,一路上被叔父派去的杀手追杀,但他却上天入地的像个武林高人,神兵天降般回到宫中。回宫后先是与婉后舞一段情意绵绵的太极,继而又躲进青女的爱巢里宣泄压抑的情欲。几个回合,冯小刚就将凝重、深邃的哈姆雷特消解得无骨无形,而代之一个金庸加琼瑶似的仙侠帅哥。
无鸾出场、无鸾与婉后对话……
婉后:不要用这种尖酸刻薄的语气,跟一个无助的女人说话,为了你们父子,她已经付出的太多了。
无鸾:请母后看着我的眼睛!
婉后:无鸾,你眼中的痛苦,让我的心都碎了,什么也不要问,什么也不要想了,好吗?
语言的不伦不类、不古不今,令这位太子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强烈的滑稽感,冯小刚可能怎么也没有想
到,自己耗费巨资、精心打造的“中国版“电影哈姆雷特,一不小心竟成了莎剧改编史上第一部《哈姆雷特》的国际“搞笑版”。
………………
但是有一点我们应看到,无论无鸾怎么变换,都脱离不了浓厚的东方色彩。我们知道,东方文化是一种内向性文化,中国人“贵柔、不争、善忍、重防、好谦、藏锋,其总的风格是内向、平和、深沉、宁静、安详,……。”冯小刚虽然给无鸾罩上了一个西方文化的经典——哈姆雷特的形象躯壳,但他的一言一行依然透露着东方文化品格的鲜明特色。通过对无鸾悲剧的滑稽演绎,对宫廷暴力血腥、人欲横流的渲染,冯导在无形之中,颠覆了中国传统中忠、孝、廉等儒家的道德规范;撕开了长期以来封建宫廷虚伪面纱下遮蔽了的历史真实,即那些真正推动了历史进步的真实。在这层意义上,《夜宴》编导重新诠释了封建王朝王子的宿命。
五、“脆弱”的乔特鲁德与“能耐”的婉儿
《夜宴》中的婉儿与《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也有着同样的身份,她们都是一女事二王的王后。但如果说莎剧中的王后只是一个陪衬的话;那么,冯剧中的婉后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中心人物。《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中心人物的王子哈姆雷特的陪衬,乔特鲁德头脑简单到有点儿蠢;奥菲利娅则纯真痴情到有点儿傻。她们完全不像早期莎剧中那些女性那样聪明而美丽、智慧而勇敢,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似乎是王后乔特鲁德的真实写照。在第一幕里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除了对父王暴毙的疑惑与悲伤外,心中还隐藏中一种最难言之隐的痛——即对曾经是自己心目中完美女性的母后——乔特鲁德迅速改嫁的极度不满与愤怒: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拉克勒斯一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第一幕第二场)
“啊,哈姆雷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我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
在第三幕第四场,王后寝宫里,演绎了一出母子之间的高潮戏。哈姆雷特将自己父王被害之后的所有憋屈、郁闷、愤怒、痛苦、仇恨,妒忌……,劈头盖脸地泼洒在王后身上,无情地用一把把语言尖刀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