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
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

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原则,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食无主之梨:为原则而生的人【出处】《元史·许衡传》。
【释义】不吃无人看管的梨。
比喻一个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恪守自己的行为和操守。
【历史典故】南宋末年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许衡,因聪明勤奋而在当地颇为知名。
一次,许衡独自赶路,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
许衡由于长时间赶路而汗流浃背,口干舌燥。
走着走着,他遇到了几个商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但却没有水。
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怀里捧着一堆梨子说:“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来解渴。
”商贩们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去摘梨,许衡却没动。
有个商贩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许衡问道:“梨树的主人在吗?”商贩们都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许衡认真地说:“梨树现在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主人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
”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去摘梨。
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
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贩们则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
许衡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
【成长心语】人需要自律,需要有原则。
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成不了大事。
人只有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提高。
许衡不食路边梨的典故

许衡不食路边梨的典故,出自《元史·许衡传》。
许衡是元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自律。
有一天,许衡在旅途中经过一片梨树林,正值盛夏时节,梨树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梨子。
许衡口渴难耐,便走到树下随手摘了一个梨子解渴。
同行的人见状纷纷效仿,纷纷摘梨子吃。
许衡却不为所动,他坐在树下,默默地吃着自己的梨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梨子,许衡回答说:“这些梨子不是我的,我不能随意摘取。
”那人又说:“现在兵荒马乱,这周围没有人看管这些梨子,不吃浪费了。
”许衡却说:“虽然没有人看管这些梨子,但我的心中有主。
我不能因为没有人看管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
这个典故体现了许衡自律和注重道德修养的精神。
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会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
同时,这个典故也启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我们要学会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不食无主之梨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有个叫陈琳的官员因为言辞激烈而引起了皇帝的不满,被谴责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任职。
在这个地方,陈琳受到了处境的限制,生活非常困苦,他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物。
尽管陈琳身处困境,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肯接受贿赂,守住了廉洁的底线。
有一天,陈琳在一片不归何人的果园里找到了一颗梨树,梨果成熟了,但并无人主敢于采食。
陈琳心生一计,他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当时的地方官员,希望官员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处理这个果园。
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却置之不理,继续让这片果园无人问津。
陈琳心生愤怒,他认为一个官员应该无私而公正地对待每个事物,不应该因为个人利益而忽视法律。
于是,他决定以身作则,不食无主之梨。
陈琳的这种行为受到了当时的士人的赞赏,因为他们都知道陈琳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他的行为几乎等同于自残。
陈琳的这个故事在当时流传出去,成为了一个典范,代表着官员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和为人务实的态度。
不久之后,这个故事被记录到了历史上,成为了一则具有象征意义的典故,广为人知。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官员应该具备廉洁奉公的品质,不以私利为先。
在面临困境和压力时,能够坚守原则,坚决不妥协。
通过自己的行为,起到榜样的作用,引导他人秉持正义和公正的价值观。
陈琳的不食无主之梨的做法,成为了中国古代官吏廉洁勤政的代表,给后人以激励和启示。
不食无主之梨是一个历史典故,陈琳通过坚持原则和不违法纪的行为,成为了后来官吏廉洁自律的榜样。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官员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始终以公正、廉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为人民谋福祉。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许衡不食无主之梨_4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许衡不食无主之梨_400字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讲述了许衡拒绝食用无主之梨的故事。
这个典故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许衡,字幼宰,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南宋文学的开拓者”。
他的一生虽然辛苦,但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而他拒绝食用无主之梨的故事,也成为了他人生传奇的一部分。
据《许宰枢议硕士先生行状》中的记载,许衡在一次巡视时,看到有一棵挂满了梨的果树。
他立刻停下了马,让侍从向果农打听情况。
果农告诉他,这棵果树是无主之物,任何人都可以摘取。
许衡听了之后,便下令侍从不得摘取果实,立即筑下了一个简易的亭子来保护果树。
并且在亭子上写下“不食无主之梨”的字样,意思是自己不食无主之梨。
这件小事后来成了古今闻名的典故。
许衡以一颗无主之梨的坚守,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正义和公平的坚持。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范和思想追求。
这个故事中,许衡的行为代表了一种高尚的品德,他拒绝食用无主之梨,是出于对公平正义的坚守。
在古代社会,无主之物是指无人所有的东西,可以由任何人取用,但许衡却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他不愿意便宜占有别人的东西,展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在古代中国社会,文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他们重视品德修养和文化涵养,注重礼仪道德,对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高度的追求。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行为,正是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风范和精神追求。
由此,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有高尚的品格和坚守正义的勇气,不贪图小利,不侵占他人的利益。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品质,对公平正义有着一种高度的追求,希望能够借此故事激励后人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不食无主之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当时秦朝内外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难。
陈涉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在山野之间放牧,偶尔去山洞中采摘果实。
有一天,他无意间在山洞中发现了一颗巨大的梨树,树上结满了美丽的梨子。
陈涉欣喜若狂,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好事,他立刻想要将这颗珍贵的梨子带回家享用。
陈涉这个故事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规则,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陈涉没有因为梨树是“无主”的而采摘它,因为他明白一个人的小私利不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他的行为体现了忠诚、正直和忍耐,成为古代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这个典故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爱护和忠诚,也体现了尊重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与他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一个人应该始终秉持真实、善良、公正的价值观,不以个人私利为重,而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现在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从这个典故中汲取启示。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规则来行事,不以个人的私利为重,而是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诱惑时,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为个人私利而违背社会规范。
不食无主之梨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作贡献。
只有在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才能够稳定发展,繁荣富强。
我们应该牢记这个典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崇尚品德的故事)诚实守信的故事_许衡拒吃无主梨

宋元更替之际,各地战争不断,到处兵荒马乱。
著名学者许衡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有一年,许衡和几位朋友一起外出,当时正值炎热的三伏天气,大家顶着火热的太阳赶路,个个挥汗如雨,口干舌燥,走了几十里路,也没找到一滴水解渴。
就在这时,一个同行的朋友连喊带叫地向前飞跑而去。
原来,在前面不远的路旁,挺立着一棵高大的梨树,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大梨。
大家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摘梨,只有许衡坐在树阴下,好像没有看见那些大梨。
有位朋友走过来,一边大口大口地啃梨,一边把一个梨送给许衡,并不解地问他怎么不去摘几个梨解解渴。
许衡把梨接过来,连连称赞是好梨,并问多少钱一个。
朋友说不要钱,这是野梨。
许衡争辩说,野梨不会长这么大,这么好。
他反复看着梨树,很肯定地说:“这肯定是农夫种的梨树,是有主人的。
”有人说:“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还讲究什么家梨、野梨?吃了解渴就行。
”许衡反驳说:“这梨树的主人肯定逃难去了,我们没有征得主人同意,随便摘人家的梨吃,是不道德的。
”随后,他又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诚恳地对大家说:“梨是无主的,可是每个人的心里是有主的。
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拿来吃的。
”说着,就制止伙伴们不要摘了。
众人都嘲笑他太迂腐。
许衡听了别人的讥笑没有生气。
他看了看那位朋友,表示自己宁愿干渴,绝不随便吃别人的梨。
许衡不吃无主梨,是一种诚实正直的品质。
有人认为不偷不抢就没事,凡是捡来的东西都据为已有,其实这是不对的。
我们要牢记古人的话:非己莫动,非己莫拿。
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东西都是属于别人的,拿了这些东西就是拿了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与诚实正直的品质是格格不入的。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典故都与梨有关。
其中一则典故被称为“不食无主之梨”。
这个典故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鲁国大夫子虚。
子虚是鲁国的一位贵族,他生活奢华,骄奢淫逸,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国君的宠爱。
子虚的骄纵行为终究引来了国君的不满。
当时,鲁国刚刚获得了一片梨园,梨树上结满了脆甜的梨子。
国君听说梨子很好吃,便决定给子虚派人去采摘,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惩罚他。
可是,当派去采摘的人刚刚到达梨园时,子虚迅速赶到,并命令手下不许动手采摘。
他担心梨子没有成熟,还不想分享这些美味的水果。
随后,子虚招集了手下的人,让他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梨子。
他们围坐在梨树下,梨树上的梨子香气四溢,色彩鲜艳,异常引人注目。
子虚对众人说:“这些梨子真是太好看了,它们长在这里,没有人采摘,正中好啊!就让它们继续这样生长吧。
”子虚的话引起了众人的好奇,他们想知道子虚为什么不采摘这些梨子。
子虚解释道:“这些梨子长在这里,没有人采摘,正是因为没有人去摘取,才使得它们成为无价之宝。
如果我现在采摘了这些梨子,那它们就会失去了神秘的魅力,只会变得平凡无奇了。
”子虚的解释让众人茅塞顿开,他们意识到子虚是在教育他们一个道理。
梨子是自然的恩赐,每一颗梨子经过岁月的洗礼,才得以成熟。
当我们急于采摘梨子时,往往忽略了其中的价值所在,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正所谓“人贫不买梨,人富不炒梨”,这个典故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尊重自然,不要贪得无厌,应该学会等待,等待那个适合的时间才去采摘。
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财富和权力,我们不能过分儿戏,应该懂得适可而止。
子虚以其奢华的生活方式,最终引来了国君的不满。
我们应该明白,财富和权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感激。
“不食无主之梨”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贪婪和骄纵,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和一切,要尊重自然,等待那个适合的时间才去追求。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意思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意思
许衡,我国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自幼便接受严谨的父母教育,聪明勤奋,成为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流连于典籍,学习各种知识,长于于文辞,格言警句,得到大家的赞叹。
传说许衡饮用水,不会乱放,也不会留有余水,因而深受人们的称赞。
又传说有一天,他经过一片梨树林的时候,发现一棵梨树正挂满梨子,可是这些梨子没有任何人放任它们自由地成熟,他看见这棵梨树上的梨子就像没有主人的孩子一样,便无心收割。
许衡心想:“这些没有主人的梨子,就像是没有家庭的孩子,我不能把它们收割下来,而正好此时此刻,我得到了一种新的见解,即‘不食无主之梨’,也就是说,有人要珍惜他们,而且不能擅自收割没有主人的果实。
”
因此,“不食无主之梨”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必须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能独断专行,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
今天,不仅是可以尊重自然资源和他人,而且要保护动植物,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家人,不管它们是植物还是动物,都要用责任心、尊重和保护来对待。
另外,“不食无主之梨”还可以象征着我们做任何事情,企业经营,社会发展,都要在尊重政府制度,履行社会义务下进行,遵循法治精神,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不食无主之梨”这句话,其实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是许衡对大自然的尊重,也是他对人类共同责任的号召。
在当今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许衡的哲学,在生活中时刻牢记“不食无主之梨”的原则,坚守道德,尊重人生,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原文及译文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原文及译文许衡不食梨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
卒后,四方学者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
谥文正。
(选自《元史·许衡传》)【注释】1道:道路上2啖:吃3或:有人4睨:斜着眼看5独:难道6暑中:盛夏里7化:教化8疾:疾病9非取其有之:不是我拥有的东西而拿来,其,代词,自己10奇:对……感到诧异11化:感化【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幼有异质(2)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3)身体而力践之(4)吾心独无主乎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2)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3.本文先写许衡________;再写_______;最后写________。
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
【参考*】1.(1)出众(2)认字写字(3)亲自体验(4)难道2.(1)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
(2)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
3.聪明过人抄书读书身体力行赞颂许衡好读书而且严格修身的精神。
【文学常识】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人,谥文正,封魏国公。
他是*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由宋濂、王濂主编。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译文】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安然如常,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如果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
不食无主之梨,是一个流传较广的历史典故。
这个典故发生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秦国。
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七个战国,彼此争夺疆土和势力范围。
秦国是其中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秦国的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
在秦国的都城咸阳,有一颗无主之梨树。
这棵梨树果实鲜美,但因为树上没有主人,所以每年的梨子都徒然地掉落在地上,没有人去采摘。
有一天,秦国的国王嬴政在外巡视时路过这里,他看到这棵树上的梨子掉了一地,便问身边的随从:“这些梨子为什么没人去采摘?”
随从回答:“因为这是一棵无主之梨,所以没人去采摘。
”
嬴政听后,沉思片刻,然后说道:“既然这些梨子没有主人,那我就是它的主人了。
”
于是,嬴政下令将这棵梨树护起来,并命令官员负责管理和采摘这棵树上的梨子。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主人的东西或资源,如果能够被善用利用,就能为社会和人民创造价值。
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财富和资源,应该加以利用。
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机会和福利,可以为自己带来利益和收益。
这个典故反映了当时秦国的国王嬴政聪明机智、善于发现机会和利用机会的才能。
他看到了这棵梨树上的梨子被浪费,并立即决定将其变为自己的财富,提高了国家的收入和人民的福利。
这也表明了秦国当时法制的健全,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以及嬴政的英明决策和领导能力。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许衡年轻的时候,有次和几个伙伴一起到河南游历。
他们来到河南时,由于那里刚刚发生了一场战争,老百姓都逃走了。
许衡和伙伴们走了很久也没找到一家客店,甚至连一户可以讨水喝的人家都没有。
头上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家又渴又饿,难受极了。
这时,突然有人发现前面路边长着一棵高大的梨树,树上的梨子又黄又大,清香诱人。
伙伴们都急忙跑到树下,摘的摘,吃的吃,乱成了一团。
可是许衡却一个人走到树荫下,拿出手帕擦了擦头上的汗,并没有去摘树上的梨。
一个伙伴招呼许衡说:“许衡,你在干什么呢?快来吃梨呀!既解渴又充饥。
”许衡说:“那梨树不是我的,而梨的主人又不在,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我不吃!”“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伙伴们满不在乎地说。
许衡笑了笑,诚恳地说:“我不能欺骗我自己,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说完,就坐在树下休息。
直到大家吃了个够,再次赶路时,许衡也没动过树上一个梨。
因为许衡从小养成了讲诚信的习惯,后来赢得别人的尊重,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
换位思考:战乱之时,许衡和几个伙伴在游历过程中遇上一棵难觅主人的梨树,又渴又饿的伙伴们纷纷摘梨吃,而许衡却以树没主人而自己的心有主人为由不去摘梨吃,也就是说,吃这些“无主”梨,也许可以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足见他是一个十分讲诚信的人。
我们也应该做一个行动上和内心里都诚实的人。
成长感悟:“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觉悟,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
换位思考:战乱之时,许衡和几个伙伴在游历过程中遇上一棵难觅主人的梨树,又渴又饿的伙伴们纷纷摘梨吃,而许衡却以树没主人而自己的心有主人为由不去摘梨吃,也就是说,吃这些“无主”梨,也许可以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足见他是一个十分讲诚信的人。
我们也应该做一个行动上和内心里都诚实的人。
古代自律的故事

古代自律的故事一、许衡不吃无主之梨话说在元朝的时候,有个叫许衡的人。
有一天啊,他和一群小伙伴赶路,那天气热得啊,就像在火里烤一样。
走着走着,就看到路边有一棵梨树,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看着就特别诱人。
小伙伴们都乐坏了,纷纷跑过去摘梨吃,一个个吃得那叫一个香甜。
可是许衡呢,他就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小伙伴就很奇怪啊,就喊他:“许衡,你傻呀,这么热的天,这梨又没人管,快来吃啊。
”许衡就摇摇头说:“这梨树没有主人,可是我自己的心有主人啊。
要是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吃这梨,那我不就成了没品德的人了嘛。
”你看,许衡多自律啊,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就因为他心里有一把自律的尺子,这梨啊,再好吃他也不会去碰的。
二、孙敬悬梁苦读东汉时期有个叫孙敬的人,这哥们儿对自己那可真是够狠的。
他特别热爱学习,一心就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可是呢,人总是会犯困的嘛,尤其是看书看久了的时候。
孙敬就想啊,这可不行,时间这么宝贵,怎么能浪费在打瞌睡上呢?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超级“变态”的办法。
他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房梁上,另一头就系在自己的头发上。
这样一来,只要他一打瞌睡,头一低,那绳子就会猛地拽他的头发,疼得他一下子就清醒了。
就靠着这种超强的自律,孙敬每天都能学习很长时间,最后成为了一个特别有名的学者。
你想啊,把自己弄得这么难受就为了能多学习,这自律的精神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三、祖逖闻鸡起舞东晋的时候有两个好哥们儿,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
这两人啊,都有着远大的抱负,想要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
他们住在一块儿的时候,每天一听到公鸡打鸣,就立马起床练剑。
你想啊,公鸡打鸣那可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很多人还在被窝里呼呼大睡呢。
可是祖逖和刘琨就不一样,他们一听到鸡叫,就像听到了起床的号角一样。
祖逖对自己的要求那是相当严格,他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不能偷懒,得每天都锻炼自己的武艺。
就这样,他们日复一日地闻鸡起舞,不管是冬天寒风刺骨,还是夏天酷热难耐,都从来没有间断过。
不吃无主梨

龙源期刊网
不吃无主梨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2008年第50期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译文:
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
许衡是我国元朝时河内人,他博学多识,教学有方,许多人都来向他求教。
许衡小的时候,村里常常有强盗土匪来抢劫。
一天,许衡和伙伴们在外玩耍,忽然听到有人喊:“土匪来了,快跑啊!”许衡和伙伴们拔腿就跑。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炎热,他们个个都跑得喉干口燥。
其中有个小伙伴发现路旁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
大家觉得很奇怪,便有人问许衡:“你怎么不去摘梨吃呢?”
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摘来吃呢?”
那人说:“别傻了,现在大家都在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
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这棵梨树不是自己的,没经主人同意就吃,那和偷窃有什么两样呢?”许衡还是坚持一个梨也不吃。
许衡这么讲礼节,全乡人都受到感化。
乡里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就算有果子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里走过却看都不看一眼。
乡民都教导子弟,要学许衡,不要有贪取的心理。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不食无主之梨是一个有关历史典故的故事,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应该有责任心,不能对自己的责任推卸。
故事发生在楚国的一个小村庄里。
一天,有一位贵族路过这个村庄,看到村口的果树上结着一颗颗鲜美的梨子,但周围却没有人采摘。
于是他请求村民让他采摘几个吃,村民欣然同意了。
这位贵族拿起梨子,咬了一口,他非常惊讶地发现这是一颗非常甜美的梨子,比他在府中吃到的梨子还要好吃。
于是贵族向村民询问:“为什么这么好吃的梨子你们不采摘呢?”村民们听了非常惭愧,其中一个人勇敢地回答道:“这里的果树并不属于我们村庄,而是属于一个叫史呆子的穷人。
我们是怕被人说成偷东西,所以才不敢采摘。
”这位贵族听后惊讶地说:“这样好吃的梨子居然无人问津,实在是太可惜了。
”于是他决定去找到史呆子,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并邀请他到府上做客。
史呆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带着一篮子新鲜的梨子去了贵族的府上。
他得到了贵族的赏识,并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从此之后,史呆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应该对自己的责任推卸,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被指责而不去做正确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怕担责任而不敢行动。
比如在工作中,有的人会觉得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就不去管,这种心态是不对的。
一个人在工作中,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去解决问题。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机会,勇于尝试。
如果史呆子不敢采摘梨子,那么这个机会就会被错过,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幸福生活。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敢于抓住机会,勇敢尝试,不要因为自己的疑虑而被机遇错过。
这个故事中的“不食无主之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我们应该具备责任感,不能对自己的责任推卸。
我们也要善于发现机会,勇于抓住机会,争取更好的未来。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不食无主之梨,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于《左传·宣公十年》,讲述的是一个叛变者的故事。
在宣公十年,楚国大夫屈原被放逐,他来到了楚国的荆山。
他在荆山上看见了一株无主的梨树,便去摘梨吃。
但他想到这梨树是荆山之上的公物,自己摘了就是占为己有,就像当初的自己和楚王之间的关系一样,没有人说梨树是他的,他也不能把它看作是自己的。
于是他果决地放下了手中的梨,离开了这里。
不久,楚国王朝发生政治变动,屈原作为原楚国大夫的重要助手,遭到了新君临时押送到巫山,后来因为所推崇的政治思想与主流不合,被放逐到了汨罗江边,在那儿自刎身亡。
这个典故是屈原的人格力量的生动表现。
屈原是一个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贤臣,他从小就热爱国家,坚信要为国家奉献一生。
他为楚国多次出谋划策,但是,政治斗争和权力游戏一次次地让他陷入了困境。
但是他却在任何时候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把自己的事业融入了国家的事业之中,把自己的荣誉与国家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对待梨树这件事,屈原不仅表现了对公共财产的尊重,更体现了他对原则和道德的坚持。
他以梨树为例子,表明了他在面对政治权力的时候,始终坚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这个典故也启示了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做事。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为人之道。
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大事何能成呢?因此,我们要秉持道德和原则,怀着一颗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之心,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一些与“君子之行”相关的故事

分享一些与“君子之行”相关的故事
以下为您分享几个与“君子之行”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宋元之际,世道纷乱。
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
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他:“为何不摘梨?”许衡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之乱,管它是谁的梨。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许衡坚守内心的原则,不为外物所动摇,体现了君子之行中的自律和坚守道义。
故事二:曾子杀猪立信
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妻子哄儿子说:“你在家等着,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妻子制止说:“不过是哄孩子的话。
”曾子说:“不能对孩子撒谎。
孩子不懂事,会学父母的样子。
现在你骗他,就是教他骗人。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展现了君子重诺守信的品质。
故事三:杨震拒金
东汉时期的杨震,为官清廉。
一次,他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他过去举荐的官员。
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深夜怀揣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坚决不收。
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杨震的行为彰显了君子不受贿、清正廉洁的操守。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以他们的言行诠释了君子之行的高尚品质。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_600字
古代有一个道士名叫周翰,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问他是否愿意收留一棵梨树。
周翰看到这棵树独自孤立在路旁,没有主人,而且树上的梨子又大又香,便答应了老者的请求。
周翰将梨树种在了自己的院子里,并用心地照料着它。
不久后,有一天,周翰出门的时候,发现梨树上的梨子被人摘走了。
他感到痛心,但又无能为力,毕竟,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偷走了树上的梨子。
周翰十分生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在梨树下种了几棵荆棘,同时用一支细柿子悬挂在树上。
柿子上的字写道:“这棵梨树的梨子是不能随便摘走的,这是我所养的梨树,任何人不能侵犯”。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摘走周翰养的梨子了,这棵梨树也成为了周翰的珍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侵犯别人的财物,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才能让互相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
本文是关于经典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出处】《元史·许衡传》。
【释义】不吃无人看管的梨。
比喻一个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恪守自己的行为和操守。
【历史典故】
南宋末年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许衡,因聪明勤奋而在当地颇为知名。
一次,许衡独自赶路,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
许衡由于长时间赶路而汗流浃背,口干舌燥。
走着走着,他遇到了几个商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但却没有水。
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怀里捧着一堆梨子说:“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来解渴。
”商贩们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去摘梨,许衡却没动。
有个商贩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
许衡问道:“梨树的主人在吗?”
商贩们都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
许衡认真地说:“梨树现在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主人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
”
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去摘梨。
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
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贩们则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
许衡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
【成长心语】
人需要自律,需要有原则。
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成不了大事。
人只有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提高。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