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拿来主义·篇目分析

拿来主义【课文分析】课文共10节,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节,“破”,批判送去主义。
具体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1-2节,首先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
作者单举学艺上的东西为例:先送古董,再送古画和新画,进而送梅博士。
援例行文颇带讥刺。
古董远赴巴黎,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这是揭露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既很恭敬,又很气派,这是讽刺当局一面自轻自贱一面夜郎自大的畸形心态。
作者说:“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反语,奚落送去主义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终至无可送者的窘境。
*看完送去主义的表现,我们要想一想,究竟是谁在不停地送去呢?毫无疑问,是“现在”的“中国”,进一步说,是当局,是国民党反动政府。
再想一想,当局都送了些什么呢?从过去的钱款土地主权到今日的古董活人。
如此则可领略到作者单举学艺为例的深意所在:当局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终究落得一贫如洗的地步;作者对反动政府卖国求荣嘴脸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到这里,我们可以弄清楚,送去主义是一个关于国际交往的问题,一个对外政策的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以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冲突或文化选择的问题。
作者在列举送去主义表现的同时也揭示了其历史成因和本质。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显然,送去主义是列强武力征服的结果,在本质上是弱国丧权辱国的表现。
而弱国无外交,因此,送去主义就只能是只有送去没有拿来,不可能是平等的往来:“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第二层次,3-4节,进而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
一味送去而不拿来,我们的子孙必将沦落到“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境地,这是亡国奴的悲惨处境。
作者强调他们讨来的残羹冷炙不是“抛来”的,而是“抛给”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强加于人别有用心的嗟来之食,是列强对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侵略。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文章《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

《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在论及民族文学遗产问题或者谈到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时候 ,某些论者将“拿来主义”同民族文学遗产继承问题联结起来。
下面就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进行深度的解读与评析。
一、《拿来主义》传达的思想观念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创作于1934年6月4日,文章中共计10个段落,文章的前半部分批评了国民党政府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在后半部分,对拿来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陈述。
在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政府关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主张将我国的文化送入外国,仅仅只是送去而不是拿来,鲁迅先生不仅主张送去,还强调拿来,将外国文化净化吸收到我国。
对于国民党不敢拿来的原因,鲁迅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他认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这些送来的东西包括法国的香粉、德国的废枪炮、英国的鸦片等等,可以说,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于“送来主义”相对应的。
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不能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观念来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自己的东西不会出现礼尚往来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嘲讽“送去主义”呢?《拿来主义》对此有深刻的解释,“要么如尼采般发了疯,要么就应该给子孙留下一点礼品”,尼采曾经以太阳形象来自诩,太阳光热无穷,自会给予,不会取得,但是尼采并不是太阳,他发疯了。
中国也不是太阳,虽然有人曾经提出,将中国地下煤层掘起来可以供整个世界使用几百年,但是在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全部都成为魂灵,或是上天堂,或是下地狱,但是我们的子孙还切切实实的存在,因此还是应该给我们的子孙留下礼品,要不然我们的子孙在佳节大典时也拿不出东西。
“拿来主义”的本质就是揭露反动派的无耻行径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分析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同时,鲁迅先生还明确的提出,在对待外国文化时,我们应该“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就是要批判性的继承。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第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上是《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完整结构。
二、文章赏析《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主题,深入剖析了“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两种态度,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文章以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鲁迅通过这个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理论问题,展示了他的深厚文学功底和敏锐思想。
同时,鲁迅还善于揭露事物的矛盾,他针对“送去主义”提出要“拿来”,又针对“送来”提出“拿来主义”,这种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本质的写作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章中,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他主张对于文化遗产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创新”,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鲁迅还通过对比“鱼翅”和“鸦片”、“烟枪和烟灯”以及“姨太太”等事物,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和方法。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预习提示和鉴赏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预习提示和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预习提示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预习提示《拿来主义》中,作者通过对当时存在的关门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不敢继承的逃跑主义和反对继承的虚无主义等等错误观念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科学主张,并且正确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强调唯有继承才有创新,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文章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的写法,用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深刻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学习本文的方法有:1.理清作者的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观点。
理清思路,可从理解每段主旨开始,最好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2.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一是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二是运用对比和反衬;三是文章中卓越的讽刺和幽默。
应对此细细体会。
3.联系时代背景。
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对文化遗产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情况撰写的。
二是作者在当时的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
三是对梅兰芳、徐悲鸿等,甚至对美国电影等的评价,是作者当时的看法,现在要作具体分析,可以对此做些探讨。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鉴赏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2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并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下是《拿来主义》的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原文:我们现在有些文人,就叫做拿来主义的。
凡所见所闻,索性只是拿来,模仿一下,修改一改,就用。
其结果,而使他们有了聪明伶俐的名气。
似乎总在他们口口相传中获得一种美丽的力量,忽然而然,成了一股潮流。
我身为文科出身的人物,又生在中国之绝世的困境之时,未免饱以异闻足以悲悯的情感,彷佛没有依靠了。
我三四十年的在都市的生活里,可惜一切信心,除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总有那么亮人的希望,又因而总有一些可怕的日子。
我和江湖比较过,我赞美巫山奇女子和古人中各色丑恶之徒,皆只发表个人的高尚或光荣。
一点尊严像江湖,没有。
但我不赞美拿来主义。
原因何在呢?恐怕命的最后一字已写在揭不破但却又总要破的这个“理”上,虽然没有斧凿破的恐怕。
古人积累的涌泉,所闻到的蛙声,所见的山光,一时一时局外流人,如苍飛赴耕者之去留间,没有一个真正觉察它们悲愉、恶俗,乖激、暗妩、浅薄、深动,真实地接触它们的地方。
在那新的illumination,但是没有它们,就不见这一奇丽之势。
应该到现在为止!这一种拿来主义横暴跋扈了将近一世纪了。
它几乎赶尽了《杂剧》的曹郎、鲁人。
其陆用的,凡实事一概抄写,仿佯,顺风行舵;其海用的,凡希奇的新鲜的情调,一切请款,小册子,皆取之不穷。
其至繁艳而又巫山,但因它的原则,终究那么嘲笑着自己。
拿来主义只是来拿来,来当覆盆草的,知道为什么么?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是一个漩(xuan)涡,在其中,谁要去批判呢?何况,中国现成的东西却太质脆,失了尊严;到了这个时势,人们那么需要哥的笑,怎么去批判拿来主义呢!所以拿来主义可以长存。
所以吗,拿来主义终于有了重要的担子哪!只有拿走的东西才有赏值,否则不过只是碑石之类的——《拿来主义》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犀利批判的一篇文章。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拿来主义赏析范文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范文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愈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祟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粉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家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仿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
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翅,他怀粉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羞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它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间翅的一篇最且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粉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摘战斗.文里指贵为“屏头”,怒骂为“昏蛋”,娜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声称要“彻底扫荡”掉古今中外一切文学遗产的“四人帮”文痞,就是一批最坏的“昏蛋”。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贵为“屏头”。
他把全t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气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侧下的鸦片者娜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章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E,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粉,勇纽,有辨别,不自私”。
乐乐课堂拿来主义赏析

乐乐课堂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我相信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我们乐乐课堂要分享他的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这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
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
影响。作品主要有:
杂 文 集:《华盖 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 《故事新编》
散 文 集:《朝花夕拾》
是:
先占后挑.
思考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和“拿来”的四个条件, 请分别加以说明。
思考讨论
使用——直接学习 存放——化害为利 毁灭——完全摒去
沉着 有辨别 人才能成为新人 勇猛 不自私 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者 必备的条件
( 沉着 ) (勇猛 ) (有辨别) (不自私)
该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 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 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 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 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 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又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 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 可。
(4).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
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什么?
问题(1)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作者:张焕金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2期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篇典范之作。
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发出由衷地赞叹。
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几位”和“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出“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愈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祟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粉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家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仿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
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翅,他怀粉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羞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它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间翅的一篇最且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粉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摘战斗.文里指贵为“屏头”,怒骂为“昏蛋”,娜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声称要“彻底扫荡”掉古今中外一切文学遗产的“四人帮”文痞,就是一批最坏的“昏蛋”。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贵为“屏头”。
他把全t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气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侧下的鸦片者娜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章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E,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粉,勇纽,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佳句赏析

拿来主义佳句赏析1. 拿来主义的赏析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2. 拿来主义的赏析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精品文档 (156)《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
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
(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
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
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导读: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课文整体感悟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
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
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
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
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
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
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
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
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
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