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阑尾肿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阑尾肿瘤
(一)阑尾黏液性肿瘤
1.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有学者将阑尾黏液性肿瘤分为4型:
(1)潴留性黏液囊肿
阑尾黏液囊肿系因阑尾近端管腔阻塞,阑尾远端管腔内黏液仍具有分泌功能,从而导致管腔内黏液聚集,进而囊性扩张所形成的一种潴留性囊肿。
患者常以急性腹痛或右下腹痛为最主要临床表现,亦可无症状。阑尾黏液囊肿的常见并发症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包括肠套叠及肠扭转)及腹膜假黏液瘤等。
阑尾黏液囊肿虽属良性肿瘤的范畴,但因可继发种植性腹膜假黏液瘤,所以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
囊肿多呈椭圆形,直径2~8 cm,但多数囊肿体积较小,,很少超过5 cm。阑尾黏液囊肿内衬黏液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丰富透明,细胞核位于基底中,阑尾管腔内含大片黏液物质。
(2)黏液性囊腺瘤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较少见,发病高峰年龄61~70岁。患者在临床上可无明显的症状或表现出类似于急性阑尾炎的症状,有时右下腹可触及肿块。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好发于阑尾中段,巨检时见阑尾增粗,扩张呈囊状。切面见肿瘤内充满大量胶冻样黏液,囊内黏液可侵入阑尾壁肌层,甚至穿透管壁,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显微镜下见囊壁内衬黏液柱状上皮细胞,囊壁结缔组织内可见大片黏液。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无论破裂与否,瘤细胞都可脱落至腹腔形成腹膜上种植。
(3)黏液性囊腺癌
阑尾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癌较罕见,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及腹部包块,有时可有恶心及呕吐等,与急、慢性阑尾炎或阑尾脓肿相似。
阑尾黏液性囊腺癌的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因阑尾管腔阻塞可继发阑尾黏液囊肿,此基础上可发生恶变,并形成黏液性囊腺癌。
巨检见阑尾增粗、管壁增厚,管腔内充满黏液,肿瘤好发于阑尾根部,并易浸润回盲部及结肠。切面见肿瘤呈单房或多房性,囊内充满胶冻状黏液。显微镜下见瘤细胞常形成明显的腺腔,腺腔内有多量黏液聚集。
(4)腹膜假黏液瘤
系指黏液上皮细胞在腹膜增生,产生大量黏液,在腹腔内形成黏液状腹水,并在腹膜、肠系膜及大网膜等处形成黏液湖样结节性病变。由于其似乎是单纯性黏液物质聚集所形成,并非真正的黏液上皮或真正的间质黏液组织所形成的肿块,故称为假黏液瘤。
临床表现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腹胀、腹部膨隆、腹部包块及恶心呕吐等。一般无远处转移,血中CEA升高。
显微镜下见腹膜假黏液瘤结节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黏液柱状上皮及大量黏液所形成,根据上皮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分化好的良性型、分化差的恶性型及中间型。
腹膜假黏液瘤属低度恶性的肿瘤,当阑尾基底部受累时,应当切除盲肠和
右半结肠。
2.超声声像图:
(1)阑尾粘液囊肿阑尾远端或全程显示境界清、有包膜的圆形或梭形囊性包块,囊内液体欠清,发生于远端者大小常为1.0~3.0cm,发生于阑尾全程,囊肿常大于3.0cm。包块与肠管不相通。
(阑尾粘液囊肿 )
(2)阑尾假粘液瘤小部分阑尾假粘液瘤声像图与阑尾粘液囊肿相似,另一部分表现为阑尾的一部分或全部显示为境界清晰或不清晰、边缘不规则、大小不一,回声偏低或中等的囊实混合性肿块,囊壁较厚,粗糙,内部可见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当发生腹膜种植后,在肠腔及肠间见不规则、混浊的胶冻状液性暗区。
(阑尾假粘液瘤 )
3、鉴别诊断:
阑尾周围脓肿、回盲部间质瘤。
(二)阑尾类癌
1.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阑尾是胃肠道类癌最常见的部位,约占40%,约占所有类癌的20%。女性较男性高发,发病高峰年龄为15~29 岁。肿瘤位于阑尾尾部黏膜下,结节状,直径多数0.1~1.5cm少数超过2cm。质硬呈灰白色,界限清楚,没有包膜,肿瘤较大时可发生溃疡、糜烂、出血。体部类癌较尾部大,阑尾壁增厚,或呈环状生长。镜下多数细胞呈团块状或巢状生长,少数癌细胞弥散分布,浸润生长。由于这种细胞内的颗粒对银具有明显亲和力,又称为嗜银细胞。它们能分泌5-羟色胺,故能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如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和呼吸困难等类癌综合征的表现。
此肿瘤一般生长缓慢,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常因出现急、慢性阑尾炎而就诊。有时表现为慢性腹痛或无痛性血便。一般不出现面色潮红、低血压、哮喘等类癌综合征。其预后较其他部位类癌为好。阑尾类癌可直接侵犯邻近组织,如盲肠、输尿管等,晚期可出现腹腔和后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主要沿阑尾系膜淋巴结、右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腹主动脉淋巴结途径。血行转移主要是肝脏,其次为肺、脑、骨等,但非常罕见。
2.超声声像图:
右下腹发现局部低回声实性团块,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或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液性暗区。但由于阑尾类癌多数小于2cm,且多位于阑尾尾部,因此它们虽然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敏感性不高,且无特异性。
3、鉴别诊断:
回盲部肿瘤、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右侧卵巢肿瘤、右下腹腹膜后肿瘤。
(三)阑尾腺癌
1.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病理分型阑尾腺癌有黏膜型和结肠型两种类型。黏膜型又称囊腺癌,起源于囊腺瘤,多为分化良好的细胞,与卵巢囊腺癌很相似,容易破裂和腹腔播散,导致腹膜假性黏液瘤,术后容易复发。结肠型为息肉状或溃疡状肿瘤,起源于管状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与结肠的腺癌相似,沿淋巴道和血道转移。若阑尾切除后形成瘘管,长期不愈合者,也应考虑腺癌可能。阑尾腺癌好发于阑尾根部,所以易侵犯回盲部和结肠。
右下腹痛或右下腹包块是本病的主要表现。由于肿瘤使阑尾根部狭窄,甚至闭塞,导致阑尾腔内分泌物排出受阻,黏液积聚。也可并发感染,使腔内压力增加,出现类似阑尾炎表现。
2、超声声像图:
右下腹探及实质性团块状影,边界不清,呈低回声,肿瘤较小时可能仅见阑尾增粗。
3、鉴别诊断:
回盲部肿瘤、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右侧卵巢肿瘤、右下腹腹膜后肿瘤。
超声检查能明确显示急性阑尾炎明显肿大的图像及其周围炎症渗出液和阑尾周围及盆腔有无脓肿形成的液性暗区,便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另外,超声扫描方法简便、迅速,便于多次重复扫描,对阑尾炎、异位阑尾、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其它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超声显示间接征象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考虑急性阑尾炎可能。当超声未见异常时,不能完全除外急性阑尾炎的可能,须结合临床进一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