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用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用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

诗歌内容丰富,意境优美,充满了对往昔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教学时,我们将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韵律和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特点。

3. 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康桥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康桥上,感受康桥的美丽。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康桥的印象,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特点。

3. 分析讨论:4. 品读赏析: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引导,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模仿创作:让学生模仿《再别康桥》的韵律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再别康桥》意象:金柳、波光、星辉、潭面意境:美丽、浪漫、宁静、温馨韵律:AABBCCDD情感:留恋、惋惜、憧憬、喜悦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再别康桥》。

2. 请学生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特点,写在笔记本上。

3. 请学生根据《再别康桥》的韵律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品读都表现得较好。

但在创作诗歌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与之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六)精读品味1、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美,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图景更美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声音把它读出来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永久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2、教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九)课堂总结相聚总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人因伤离别而困顿萎靡;有的人却能淡然面对;更有的人会让短暂的美丽变成永恒,来以忘却离别之伤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让我们用的我们的智慧把生活变得诗化般的美好(十)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附板书设计:再别康桥招手惜别云彩依依惜别借回忆金柳映河欢喜眷恋景青荇拥抱康河永久恋情抒情寻找彩虹之梦渴望梦想情景星辉斑斓放歌激情澎湃交夏夜离别康桥失落伤感融《再别康桥》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

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

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5分钟)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通用12篇)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通用12篇)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案设计(通用12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①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②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③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六、课后小结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原创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原创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原创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探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审美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审美特点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主题。

二、诗歌诵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示范诵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

三、诗歌意象与意境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所表现的意境。

四、诗歌情感分析1.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诗歌审美特点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诗歌的审美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

二、诗歌创作风格探讨1.学生探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

三、诗歌拓展与应用1.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别离”为主题的诗歌。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诗歌鉴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在诗歌审美特点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现诗歌的形式美、内容美等。

在诗歌创作风格探讨环节,学生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徐志摩的创作风格。

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收获颇丰。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诗歌情感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在诗歌拓展与应用环节,部分学生的创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一、诗歌审美特点分析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再别康桥》这首诗在审美上有哪些独到之处呢?”学生甲:“我觉得这首诗的语言很美,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读起来很舒服。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教案: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及其代表作之一《再别康桥》;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技巧;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深层意义;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技巧;4. 运用文学鉴赏能力解读诗歌。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文本;3. 课堂练习题和讨论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再别康桥》的诗歌封面或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2. 引导学生思考:“康桥”在徐志摩的诗歌中代表什么?阅读与解析:1. 让学生分组读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如“电车”、“康桥”、“背影”等;3.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4. 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转折和起承转合的结构。

个人思考与表达:1. 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文章或短文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3. 学生之间分享和讨论彼此的作品。

总结与反思:1. 回顾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以及情感表达;2. 总结诗歌的结构和技巧;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解析和表达;2. 组织学生朗诵和演绎诗歌;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化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___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___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遨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根底。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假设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一、回顾离别诗作,引出《再别康桥》古来痛苦之事莫过于死别,恰如归有光的三番丧亲,林觉民的就义别妻;死的别离纵是无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离更令人黯然伤魂。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此去经年,纵是良辰美景虚设,更与何人说”的凄清。

古人对于离别有着深深的体会与情思,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介绍徐志摩个人资料,他与康桥的渊源。

(1)学生读一读诗歌,说说诗人的初印象。

(情感细腻、对母校的不舍、爱自由有梦想)(2)作者徐志摩,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

他喜欢以浪漫主义的情思、笔调抒写自我的性灵。

诗作章法整饬,讲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变化,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

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

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

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5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5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篇5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诗人:(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诗人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诗人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诗人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诗人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诗人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诗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诗人写入作品的包含了诗人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3、指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内涵,体会诗人的人生感悟。

掌握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离别的经历呢?(稍作停顿,观察学生的反应)比如说和好朋友分别,或者离开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地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再别康桥》,看看诗人徐志摩是如何表达他的离别之情的。

2、作者及背景介绍徐志摩,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

(笑着说)他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那段时光对他来说非常美好,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再别康桥》就是他在再次告别剑桥时写下的。

当时的徐志摩,心情复杂,既有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翻开课本,自己先朗读一遍这首诗歌。

(在教室里巡视,倾听学生的朗读)读完之后,想一想,这首诗歌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4、分析诗歌的意象同学们,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那在这首诗中,诗人都运用了哪些意象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比如说,“金柳”“青荇”“柔波”“水草”等等。

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就拿“金柳”来说吧,诗人把柳树比作“新娘”,这是多么新奇而又美妙的比喻啊!那“新娘”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微笑着看着学生)是美丽、温柔、幸福的。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再别康桥》这首受欢迎的诗歌作品,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3. 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文具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图片展示康桥的美景,点名学生们是否听说过《再别康桥》这首诗。

2. 播放一段康桥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情绪,引发学生对康桥的向往之情。

二、诗歌欣赏(15分钟)1. 将《再别康桥》投影出来,分段给学生朗读。

2. 解释诗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内涵,并给予个人阐释。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的结构、押韵和节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

2. 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义。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康桥、台阶、船和湖等,让学生能够从意象中体会到诗的情感和意义。

四、朗读和表演(10分钟)1. 将诗分段给学生朗读,帮助他们熟悉诗的节奏和韵律。

2. 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表演,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诗的意境。

3. 让每个小组展示表演,让其他学生评价。

五、诗歌创作(10分钟)1.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再别康桥》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可以选择康桥为主题。

2. 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诗的节奏、押韵和意境的表达。

3. 让学生朗读、展示和交流他们的创作。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请几位学生分享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3.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课堂上朗读和表演其他经典诗歌,分享给同学听。

2.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典诗人或现代诗人,并写一篇关于他们的介绍和解读。

3. 邀请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随笔大全、诗词歌赋、教学教案、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ssays, poetry, song and fu, teaching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徐志摩是中国现在诗歌的重要代表。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

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整体思路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

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

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

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强调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强调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特征;强调诗乃守法度,乃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是着眼于诗的形式。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图片、文字。

三、配乐朗读。

四、探究:
1、本诗吟咏的是什么情?是一幅怎样的无形画(由哪些意象组成)?守法度表现在哪些地方?
2、自主谈谈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略作赏析。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提示:
1、什么是律诗?律诗是一种诗体,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限制,分五言、七言两种。

在格律方面,我们只要求押韵和对仗就行了。

2、我的颔联是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六、作业: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附《再别康桥》原诗: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后记:
新诗高考不考,怎么教?我有一个设想,就是将新诗和古诗关联起来,利用改写的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一举而两得!有老师会问,要学生仿写律诗,要求是否偏高?其实,只要给定了意象,并明确了律诗的特点,只是要学生将意象进行排列组合,不难!
学生对意象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律诗的特点要求上,对原诗的鉴赏分析则可以弱化!
第三联模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向学生讲明。

走近韩军(点评韩军执教的《再别康桥》)
久闻韩军的大名。

李镇西称他为语文界的思想者。

他的一系列论文,如:《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反对伪圣化》、《新语文教育论纲》等,强烈地震撼了语文界,从而奠定了韩军在语文界的地位。

听说韩军将于5月15日下午来翔宇,与两位青年教师一道上同题课《再别康桥》,我急切地期待着,期待享受韩军带来的精神大餐。

但,听完韩军执教的《再别康桥》,我真的很失望,也许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吧。

韩军先出示三首古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白的《送友人》和李叔同的《送别》,请学生朗读并演唱《送别》。

这一环节,为引出《再别康桥》作了铺垫,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为进一步探究《再别康桥》埋下了伏笔。

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接着,韩军投入地朗诵《再别康桥》。

韩军的朗诵确实很不错,但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精彩。

他的山东口音还是比较重的,对《再别康桥》的处理稍微激昂了些。

然后,韩军一边带着学生朗读,一边引导学生探究徐志摩的用词,如:为什么用西天的云彩而不说东方的朝阳?为什么说金柳?招摇能不能换成逍遥?这首诗三处写到草,为什么总写草?那榆阴下的一潭,潭能不能改成湾?漫溯能不能换成漫游?韩军的这些探究,有些很有价值,如对西天的云彩的讨论,联系到课始时李白《送友人》中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讨论三次写草时,联系到古代送别诗中的草的描写。

由此,韩军点出《再别康桥》中有许多古诗的影子。

有些探究就没有必要,如为什么用潭而不用湾?韩军认为潭比湾深,说明诗人对母校的感情深,还引用桃花潭水深千尺左证。

我认为李白和徐志摩都是写实,因为他们看到的就是潭,与感情深浅没有关系,余光中的《乡愁》中不是照样写一湾浅浅的海峡吗?韩军课堂上对于一些过难和没有
意义的词句的探究,使得学生不敢发言,课堂气氛极为沉闷。

再说朗读,韩军总是带领着学生齐读,效果极差。

诗歌朗读是个性化的东西,怎一个齐读了得?为什么不让学生自由朗读?为什么不指名朗读?
最后,韩军让学生找了找这首诗的韵脚和双声叠韵词,并让学生背诵这首诗。

韩军《再别康桥》的教学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观语文课就是吟诵吟诵,探究探究;再探究探究,吟诵吟诵。

如此而已。

这样的语文教育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看到的他的课堂确实平淡至极,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听课的老师觉得好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我认为,韩军的《再别康桥》最大的缺陷是课堂没有诗意,没有令人震颤的地方。

高中的诗歌教学不能给人以诗意,不能给人心灵的震颤,还谈什么人文教育?我真的不明白在文章中如此重视人文精神培育的韩军,为何在《再别康桥》的课堂里如此苍白?
而与韩军同上《再别康桥》的邬建芳却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课堂中始终有点点诗意在涌现。

邬建芳的课堂十分大气,她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深情诉说与《再别康桥》相知相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朗诵、鉴赏、创作这三种方法拥有这首诗。

鉴赏与创作的学生的汇报都相当出色,有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悟。

结课时,邬建芳说:今天的课堂,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发现诗意就在我们身边。

她又一次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意的追寻》。

邬建芳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工具性。

她有一处的探究极富新意,效果也很好。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她说,我查了这首诗的英文翻译,把笙箫翻译成音乐(music),她让学生比较笙箫与音乐的差异,从而得出有韵味的汉语英文是很难翻译好的。

这让我想起巴金的《家》为什么不能获诺贝尔奖,是英文翻译太差。

为什么不能以汉语本参评?
邬建芳的课本来可以上得十分出色,因为她有极高的语文素养,她的教学设计十分大气。

可惜,在分组学习的操作上出了问题。

造成她的课堂给人脱离文本,卖弄个人素养之感。

因为朗诵、鉴赏、创作三者的关系是层递的,而不是并列的。

朗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创作的前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超越。

邬建芳如果将朗读作为全班进行的教学步骤,在吟诵中充分感知文本;然后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分别进行鉴赏和创作,在交流中点拨、讨论、深化,那她的《再别康桥》一定会大放异彩。

一堂《再别康桥》不能代表韩军的语文教育,但其中折射出的许多东西,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