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说课比赛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军人勇敢、坚毅、忠诚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体会军人在国家利益面前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韵律、节奏和意象,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古代文化知识。
但对于边塞诗以及古代军人的生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艰苦环境,从而引出本课《从军行》。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4.说文解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军人,体会军人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朗读背诵:学生朗读、背诵《从军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图景;后两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高度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矢志不渝、誓死杀敌卫国的崇高精神。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2.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激发爱国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2022年小学语文五(下)《从军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含板书)(共三篇)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从军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一、说教材《从军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一,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以热播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导入。
2.学生自愿举手参加“诗词大会”。
3.教师评议,出示古诗。
边塞诗《出塞》、《凉州词》4.教师小结: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一种诗歌体裁。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背景介绍《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翰所作,描写了出征前向家人告别的场景。
该诗叙述了诗人家乡的风光,强调了出征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千年中,这首诗一直是中国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广泛地传诵和演绎。
二、诗歌分析1. 诗歌体裁《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律诗,一共有八十个字,十六句诗。
这首诗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读起来流畅而动听。
诗句朴实无华,贴近生活,使人感受到出征前的无奈和留恋。
2. 诗歌主题《从军行》的主题是出征和告别。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唐朝,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战争和混乱不断的时期。
诗人自身的职责是为国家征战,而诗歌通过描绘诗人走向出征的场景,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和军人带来的不便以及诗人对离家的留恋和思念。
3. 诗歌意境《从军行》的意境是哀婉和悲凉,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描绘景物和动物的变化,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亦表现了人生和命运的无常性;同时也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苦难,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危险的现实。
三、文化价值1. 艺术价值《从军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欣赏和体验价值。
语言平实,音律优美,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歌使我们感受到到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又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
2. 精神价值《从军行》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歌已经不再反映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是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展现了一个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表达了一个人对祖国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精神因素,在今天依然在教育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四、教学建议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诗人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家乡、国家和人民的深刻爱情,培养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2.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背诵让学生反复背诵这首诗,掌握其语音、语调和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精选)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图景;后两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高度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矢志不渝、誓死杀敌卫国的崇高精神。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2.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激发爱国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敬佩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边塞军人的英勇和坚韧,增强爱国情怀,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文句子和词语。
但对于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说。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领略边塞军人的英勇和坚韧。
3.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增强爱国情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2.诗歌意境的理解:通过诗中的描绘,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会从题材、情感、语言等方面欣赏和评价诗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采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诗歌: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解析词语:讲解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4.分析意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5.欣赏与评价:让学生从题材、情感、语言等方面欣赏和评价诗歌。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分享心得体会。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完美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完美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军人生活和战斗场面的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军人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歌在我国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军事题材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人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特别是对于时代背景和军事题材的理解。
2.原因: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尚在培养中,对于较为陌生的时代背景和军事题材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军人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军人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诗歌做好准备。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解释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表达。
4.诗歌鉴赏: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中的场景,感受军人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王昌龄说课稿(2)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王昌龄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的英勇顽强和坚定信念。
这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将其选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感受战士们的英雄气概,体会战斗的艰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对于古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和战斗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坚定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诗歌情感的体会。
2.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战士英勇顽强和坚定信念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背诵和思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战斗的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和补充。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感悟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坚定信念。
5.诗歌朗诵:选取优秀的诗歌朗诵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模仿,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从军行》说课稿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从军行》说课稿第一篇: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从军行》说课稿教育局第四届青年教师大赛《从军行》教学设计长春西新区教育局第二学区第十三小学耿健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1、温故知新——入诗文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
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
注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诗眼“愁”。
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愁”?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
出示音频4、历历在目——绘诗境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板书怀乡思亲)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五、小结:孩子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
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诗言情,诗更言志。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从军行》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从军行》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战士们从军行进的艰辛历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是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文教育的好材料。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领悟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战争的看法,引出本课的主题《从军行》。
2.诗歌朗读:让学生跟随课件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忠诚”、“热爱”等情感的理解。
5.诗歌创作:启发学生以《从军行》为蓝本,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读、交流等方式,认识“雪山”、“孤城”等 10 个生词。
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节奏和韵味。
背诵第3 自然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内容本课包括《从军行七首》(其四)、《从军行六首》(其五)、《从军行九首》(其九)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节奏和韵味。
2. 难点: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音频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1. 激发兴趣:以“军旅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谈谈对军旅生活的了解和印象。
2. 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三首古诗,它们都描绘了军旅生活的场景,让我们一起感受军旅生活的独特魅力。
二、自读课文(10 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交流自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朗读感悟(10 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味。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四、背诵课文(5 分钟)1.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 分钟)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从军行七首(其四)雪山孤城遥相望,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玉门关外月如霜。
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背诵第 3 自然段。
2. 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读、交流、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关注不够,今后需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部分中的“朗读感悟”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从军行(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从军行》其一刻画了戍边战士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前三句描写环境,第四句直接抒发战士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抒情如画龙点睛,使全诗深入人心。
同样是写军队生活,其五和其一的格调截然不同。
第二首诗描述的是唐军将士一次出奇制胜的战斗。
这一次大胜仗,诗人只写了一个出发场面和一份捷报,就将唐军的旺盛气和强大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洋溢着鼓舞人心的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四、说教法学法1、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2、经典诵读课,是以“读”串起整个课堂的。
课堂上,用多种方式地读使学生感悟诗意,熟读成诵,其中有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听录音跟读、小老师带读等等。
五、说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了解背景以“边塞”一词导入,引导学生复习本学期学过的王维的边塞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欣赏独具特色的边塞图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边塞诗的兴趣以后,引出诗人名字,并揭示课题《从军行》。
简要介绍《从军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边塞这个地方的位置,并且为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做铺垫。
2、初读古诗,感知诗境同时出示两首边塞诗,让学生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在自由读中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和译文,理解两首诗的诗意,感知两首诗的诗情。
在学生充分自由读之后,指两名学生分别读诗,检查学生是否能在初读之后,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接着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情感。
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两首诗的情感。
3、抓关键字,品思乡之“愁”《从军行》其一中有两个字特别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一个是“愁”,一个是“独”。
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统编版语文教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英勇杀敌的场景,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壮志豪情。
从单元主题来看,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从军行》作为其中的一首古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代军人的爱国精神。
从诗歌本身来看,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雄浑壮阔。
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无畏。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挖掘。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军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的表达技巧。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图景﹔后两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高度概括了成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矢志不渝、誓死杀敌卫国的崇高精神。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黑默写古诗。
⒉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2.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激发爱国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五年级下册 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边塞诗,是其七绝代表作,这首诗反映了将士孤寂与艰苦的戍边生活,表达战士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二、说学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从军行》所面对的五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但是古诗鉴赏、品味能力有待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用解意象、品关键词、诵读等方式激发他们对古诗的鉴赏与品位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因此,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找出韵脚,读出古诗韵味。
2.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戍边环境的艰苦,品读“百战”“终不还”等词体会战士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3.由古诗回归现实,品悟平凡英雄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达到以诗育人、以诗铸魂的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首诗的重点定位为: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戍边环境的艰苦,品读“百战”“终不还”等词体会战士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戍边环境的艰苦,品读“百战”“终不还”等词体会战士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2.由古诗回归现实,品悟平凡英雄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达到以诗育人、以诗铸魂的目标。
五、说教学方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让学生感悟诗意、体会情感,我运用解意象、品关键词、诵读、联结等教学策略。
六、说教学过程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巧用导读,引入诗歌开课时,我巧用单元导读中融入清代名臣林则徐家国情怀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引出《从军行》一诗。
《从军行》说课比赛稿
《参军行》田海凤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讲课的内容选自五年制高职语文第四册第四课《唐诗四首》,题目是王昌龄的《参军行》(其四),今日我要说的是这一课的教课目的定位、教课要点确定、教课难点打破、教课过程的实行及其设计依照。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高职语文第四册属于文学赏析课,此中第一单元《诗歌赏析一》选材属于古代诗歌范围,而第四课所选为唐朝诗歌,旨在经过学习,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掌握部分代表作品包含的文化内涵,学习到古代诗歌创作和过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和古代诗歌赏析的水平。
(二)教课目的定位:本课王昌龄的《参军行》(其四)作为唐朝诗歌中的边塞诗派的一篇,本课力争要在使学生认识该诗派成因及其共同特点的知识同时,掌握王昌龄边塞诗歌的特点以及赏识该类诗歌的方法步骤,并以崇敬的精神激励学生,培育崇高的情味。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课目的确定为实现掌握文学、文体知识和提升鉴赏水平,以及培育崇高情操三个层面的要求,详细表现为:1、知识目标:⑴认识我国近体诗的发展状况及体例;⑵认识边塞诗歌的特点。
2、能力目标:⑴掌握诗人的精深构想和独到风格。
;⑵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认识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点3、感情目标:⑴掌握要点词语,剖析光景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⑵品尝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三)教课要点确定:1、掌握诗歌的景与情,感觉品尝诗歌的境界。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成效。
设计依照:【教课要点确实立依照教课目的中对提升鉴赏水平易培育崇高情操两个不一样层面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本课能力目标的有效方式。
】(四)教课难点打破: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一致的艺术技巧。
设计依照:【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决定了在提升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还一定着重学生人文修养的熏陶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在本课教课中,经过剖析典型环境,身临其境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经过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认识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能够拓展学生思想,引起思虑,激发报国热忱。
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课本剧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课本剧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从军行》。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从军行》是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这首诗歌描绘了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风光和孤寂、艰苦的戍边生活,以及戍边战士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学习本课,学生对边塞诗歌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二、说学情课堂是学生、教师、课文的相结合。
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有了一些积累,但是对于文章鉴赏能力有待加强,对于一些抽象情感的理解有些困难。
此时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探究欲望强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以读促悟,体会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誓死杀敌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誓死杀敌的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首先多媒体出示,解释边塞诗,然后通过这样的导入语导入课文:实际上我们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边塞诗,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
田海凤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五年制高职语文第四册第四课《唐诗四首》,题目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确立、教学难点突破、教学过程的实施及其设计依据。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职语文第四册属于文学赏析课,其中第一单元《诗歌赏析一》选材属于古代诗歌范畴,而第四课所选为唐代诗歌,旨在通过学习,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掌握部分代表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学习到古代诗歌创作和过程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古代诗歌赏析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定位:
本课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作为唐代诗歌中的边塞诗派的一篇,本课力求要在使学生了解该诗派成因及其共同特点的知识同时,掌握王昌龄边塞诗歌的特点以及欣赏该类诗歌的方法步骤,并以崇高的精神鼓舞学生,培养高尚的情趣。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实现掌握文学、文体知识和提高鉴赏水平,以及培养高尚情操三个层面的要求,具体体现为: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我国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⑵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
⑵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
⑴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⑵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确立:
1、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设计依据:【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教学目标中对提高鉴赏水平和培养高尚情操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本课能力目标的有效方式。
】
(四)教学难点突破:
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设计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分析典型环境,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通过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引发思考,激发报国热情。
】
二、说教法:
1、诵读鉴赏法:该法是本课的主导教法,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设计依据:【本课通过诵读过去所学边塞诗和反复诵读本篇以及诵读新诗篇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将过去所学作为学习的基础和准备,举一反三将本课所学运用到其它诗篇的鉴赏中,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掌握鉴赏技巧,达成教学目标。
】2、情境训练法
解析具体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领会边塞诗的内涵,也使其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培养。
3、比较法:主要用于同类诗歌鉴赏的教学。
在学习本篇后与过去所学边塞诗比较,鉴赏其它边塞诗时运用。
设计依据:【教学中的比较是—种智力技能,实践证明,比较法是—种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因此,在课堂中我安排了比较思考练习。
】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其感性印象,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
①诗歌流派及作者简介的展示;
②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及图片的展示;
③相关诗歌的展示;
○4探究问题的设置。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电子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其已具有一定的诗歌基础,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及判断、思考能力。
但与此同时,因生活阅历及文学积累所限,其在诗歌流派的具体了解及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等方面尚有待训练。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学生特性,特确立如下学习方法:
1、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法
讨论通过诵读过去所学同流派作品,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初步掌握学习此类诗歌的方法步骤。
2、诵读法:
反复诵读对于领会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对于我校学生群体而言,语文教学要加强诵读训练。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加深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强化印象。
3、知人论世法
在了解历史背景、作者身世、了解诗歌发展历史脉络的的前提下分析作品。
4、问题探究法:
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才可能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本课的教学结构安排正是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本诗篇的学习不感陌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新知的活动中,通过了解学生对旧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记忆情况。
本课的课堂教学包括“复习导入”、“温故立新”、“新知新得”、“训练强化”、
“总结提高”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2分钟)
由春天来临引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而引入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请学生回忆、诵读。
设计依据:【以学生回忆、诵读的形式导入本课,有助于在开场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课前体验、感受,迅速走近本课所学内容—边塞诗,并为实现本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利保障。
】
(二)温故立新:(5分钟)
和学生一起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了解边塞诗,了解此类诗歌的欣赏技巧。
设计依据:【从以上方面对旧知进行分析,有助于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将旧有知识纳入新的框架中,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
(三)新知新得:(20分钟)
结合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和学习提示,使学生了解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诗体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以问题展开对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特色的学习、领悟。
首先,以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感情;
其次,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归纳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设计依据:【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走近作品,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意象、意境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诗歌赏析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边塞诗的特点,这样不但引导学生掌握本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也使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得到锻炼。
】
(四)举一反三:(12分钟)
1、朗诵本诗。
2、练习册第5题。
3、迁移:请学生分析王昌龄同类题材的诗歌。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
分析它们在抒情上、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何不同。
设计依据:【朗诵能够强化学生对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的理解;练习题可以强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使学生举一反三,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总结提高:(3分钟)
结合当堂课学习的情况,总结巩固本课的重点内容,并针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对边塞诗,从而实现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
设计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对服务语言“人文性”的感悟,将对他们运用服务语言的规范和技巧大有裨益,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从而使本课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
(六)延伸阅读(2分钟)
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历人未还”和《芙蓉楼送辛渐》。
(七)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本课诗歌。
设计依据:朗诵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而默写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感受。
板书设计:
从军行
边塞诗:主要内容边塞军旅生活,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边塞诗人。
“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古诗鉴赏三步:一读,二悟,三品
总结:
本课的教学,以认识论、实践论等思想为指导,从学生课初的温故知新入手,到知人论世、反复诵读、情境分析、比较归纳、举一反三,总结提炼,形成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系统学习过程。
并且,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学生的文学常识得到了巩固,鉴赏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通过反复诵读,情境分析,人物分析,学生的人文情怀得以熏陶。
最终有效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