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学习《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抒写与远道之人同心而离居的黯然痛苦之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再次朗读诗歌。
4、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奇妙的构思,反衬的手法。
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语言纯朴直率而意境高洁清幽。
5、观点一: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女子。
①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作出自《古诗十九首》,这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主要抒发的是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本诗恰是写相思的。
②从诗句来看。“远道”与“旧乡”是相对立的,离旧乡走远道的在古代多是男子。诗中主人公是女子,她所思念的人在“远道”;而“还顾望旧乡”的是男子,这应是女子的想象。她思念远方的亲人,因而想象亲人也必定思念自己。
观点二: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
在古代离乡远行的多是男子。“还顾望旧乡”中的“旧乡”即故乡,则“还顾”者必是男子。他看见水中盛开的荷花,很自然地想采来送给心爱的女子,可惜“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相爱却不能相守,只能“忧伤以终老”,读之令人肠断。
1.探究始于问题,在学习新知之前鲜明的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富有逻辑地提出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情感,体悟诗歌蕴含的情感。

2、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3、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中过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一路走来,发展到东汉末年时,又一朵奇葩盛开在诗歌百花园中,即《古诗十九首》。

它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诗歌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人以诗歌首句作为题目。

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士子官场失意、游子思家以及思妇的怨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思妇诗。

二、了解思妇诗。

教师问:思妇诗的内容。

(有些学生认为是在外游子因思念妇人而写成的诗)教师明确:所谓思妇诗, 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文人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

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

以思妇之口写离别相思之情。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找同学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听一听有没有错误。

2.学生自读这首诗,找出重点字词和难点字词。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行行重行行又与君生别离活生生相去万余里距各在天一涯边道路阻且长充满险阻会面安可知怎么胡马依北风依恋越鸟巢南枝筑巢相去日以远一天天衣带日已缓宽松浮云蔽白日遮蔽游子不顾反回来思君令人老心情忧伤,形体消瘦岁月忽已晚尽头弃捐勿复道丢下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对字词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大家都能看到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思妇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但这首诗除了写思念之情外,还有一丝幽怨。

从“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可以看出女子还有对丈夫久别不归、滞留他乡的怨情。

四、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1.教师:读诗歌,根据理解,给这首诗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积极发言。

教师明确①1、2句为第一层,这是思念的前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明代人杨慎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你认为杨慎说的对吗?师:请同学们找出诗歌当中的意象。

明确: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典型意象及其意义:孤城:往往与宿边士卒的相思有关杨柳: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 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 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 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 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讨论讨论, 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 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 边读边品议。

3.比读。

愿意读的同学, 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 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五.小结学法, 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 自己赏析, 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利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和3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

在中国的诗坛上, 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少有文名, 抱负远大, 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 26岁时, 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 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

但由于政治原因, 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 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

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 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 丈夫常年宦游在外, 夫妻聚少离多, 只好鸿雁传书, 倾吐相思。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导读指导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现象1.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⑴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

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⑵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概说1、古诗: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4、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思想内容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社会黑暗驱车上东门、明月何皎皎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7、艺术特色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诵读1、齐读2、听读3、自读庭中有奇树珍贵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高中语文_诗经 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诗经  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卫风·氓》教学设计——淇水边的爱情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思考人物命运。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学生听歌曲李健《在水一方》。

(目的:感受《诗经》的音乐美)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课件展示)。

有人说最美不过《诗经》,《诗经》的美恰恰在于她的平淡真实,在于她的朴素隽永,耐人寻味。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依循着这种美感共同走进遥远的卫国,来聆听那里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二、积累·整合上课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要求识记下来(课件展示,生齐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时期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十五国风”,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三、感受·鉴赏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提示】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2、整合内容:(1)读完本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无疑是一帧情爱画卷的写照。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怎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归纳: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婚变到决绝离开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引入新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

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

21.《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1.《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1.《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能够背诵默写诗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歌的抒情手法,通过结合具体文本分析诗歌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对面落笔,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婉曲蕴藉、余味悠长的游子羁旅之思和离别相思之苦。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品析,体味诗歌中主人公高尚、纯洁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在反复吟诵中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并结合具体文本感受诗歌抒发的感情。

难点:理解并掌握诗歌对写法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荷,有着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有谁知道荷在古诗文中还有哪些别称吗?明确:荷花别称:莲花、芙蓉、朱华、芙蕖qú、菡萏hàn dàn。

曹植《文选》: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王安石《芙蕖》:芙蕖耐夏复宜秋,一种今年便满沟。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师:了解荷的别称,能更好地理解诗意,那古诗文中荷的意象有怎样的寓意呢?请同学们结合有关荷的诗句,作出分析。

明确:1.喻高洁品格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2.喻纯洁爱情莲:谐音“怜”——爱莲子:谐音“怜子”——爱你藕:谐音“偶”——寓意成双成对(莲开并蒂,藕贯七心)丝:谐音“思”——寓意思念芙蓉:谐音“夫容”——思念丈夫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元好问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以“天涯"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设计多种活动,学生在反复朗诵诗歌、体味诗歌的过程中,动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想象诗人呈现的景物,把握诗人笔下“天涯”的基本特点:远离故土、了无生机、满目荒凉;体会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的心理:走出故乡,踏上浪迹天涯之路,那就不仅仅是空间上远离故乡,更是心理距离的疏远,而既渴望回到故乡又难以回到故乡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难点透过文本,调动多种感官深入理解“天涯”这一意象。

教学过程一、追溯“天涯"在诗歌中的多重含义1.同学们去过天涯海角吗?你们知道天涯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天的尽头,天边,很远的地方,还只是天涯这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的文化里还有更为丰富的含义。

2.流行歌曲中经常出现天涯这个词。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去看看这世界的繁华。

--许巍《曾经的你》学生体会这句歌词中天涯的特点:广阔。

3.接着,让咱们走进时光隧道,看看天涯这个我们现在还经常使用的词语,我们的古诗是如何描述它的。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东汉) 无名氏《行行重行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 白居易《琵琶行》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学生发现天涯具有遥远、凄凉、荒凉等特点。

4.导入诗歌:可见天涯在古诗中的含义是丰富的,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个人“在天涯”的诗人——马致远笔下的天涯,看看天涯在他的笔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二、多感官把握“天涯"的特点: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节奏。

2.教师指导读诗,读出情感。

(1)一读:学生读前三句,教师读后两句;(2)二读:教师读前三句,学生读后两句;(3)三读:教师读标题,学生读诗歌主体部分。

3.学生体会读,多感官体会天涯的特点。

(1)学生活动一。

去天涯我看到了()教师预设:藤已枯,树已老,树叶早已凋零,光秃秃的,没有勃发的生机,这些植物的生命都已经走向尽头,更不用提那即将西沉的太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又一个漫漫长夜即将来临。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

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高中语文_《无题》(昨夜星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无题》(昨夜星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无题》(昨夜星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诗意,体会诗人蕴涵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读出情感,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蕴涵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晚唐的落日余晖中,有一位踏步而来的歌者,带着他那低沉而感伤的嗓音,不经意的一挥手,便撒下一路唐诗的花朵。

他就是“小李杜”中的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无题》。

二、初读诗歌1、结合课下注释,小声读诗歌,不明白的地方同坐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2、根据你的理解,为诗歌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为什么拟这样一个题目。

师生共同解决遇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拟标题,师:我拟的题目是《遇见》。

电视节目《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就是“遇见”,电影《向左走,向右走》的主题曲也叫《遇见》。

董卿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

”张爱玲在一篇小文章《爱》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三、品读诗歌。

有人说,遇见是美好的,有人说遇见时伤感的,还有人说遇见时百感交集的,那么诗歌中的遇见是怎样的?生:美好,喜悦,甜美……1、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未直接叙写却暗示出昨夜的情事。

“画楼”“桂堂”点明地点,暗示花前月下的美好情事。

⑵“昨夜”出现了两次,体会一下暗含着什么感慨?提示是在回忆往事,暗含着诗人对美好易逝、盛筵难再的感慨。

⑶昨夜一定有很多景物,能不能换一下“星辰”和“风”?例如“昨夜明月(钩月)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花”?①“星辰”“风”与韵脚谐和,音节和谐,流转自然,富于唱叹的情致。

②星辰,迷离,明月过于亮眼,钩月容易伤感。

风,柔和,又暗示美好易逝。

花,美好,也暗示美好易逝,易逝的速度慢,虽然首句可押可不押,但押韵读起来自然上口。

(4)诗人单单提到“星辰,风,画楼,桂堂”除了考虑到意象的特有意义,和音节的和谐,暗示遇见的美好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从人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看,人们对那些过往会深刻的记住给自己留下特别印象或者引起美好情感的事物。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这是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讲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明诗题1、齐读课题2、书空齐写“山行",结合“查字典”的方法,明确“行"的读音“xíng”3、再读课题4、四种“行"的填空,学生猜一猜,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①在春天的日子里行走、旅行,叫什么行?《春行》②与军队一起行走?《从军行》③带着琵琶一起旅行?《琵琶行》④走了一程又一程,道路太远?《行行重行行》5、明确诗题意思为:在山里面行车。

二、诵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去掉拼音,考察认识——①“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明确意思:石头做的路。

结合插图来理解,根据前面的字“石",联系上文来理解指导书写,学生练习“径”,老师巡视纠正②“斜"——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明确意思:倾斜,歪斜,联系已学知识来理解指导书写,学生练习“斜”,老师巡视纠正③齐读这两个字“径"“斜”3、请生分别读诗的四句,检查读音情况4、明确体裁:四句,每句七个字,为七言绝句。

5、生自由读诗两三遍,读连贯,读出停顿。

6、请生读,纠正错误读音。

7、学生认读效果不佳,老师让学生再重复读诗8、师生配合读诗,指导读诗气息要相连三、明确诗意1、交流读懂诗歌的方法:注释、用插图。

2、插图法:老师手指大屏插图,学生快速判断这是文中的哪个词?白云、寒山、霜叶、石径。

3、注释法: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4、追问:夏天的山为什么不叫寒山?5、明确:因为秋天很冷。

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

6、注释法:生:产生、生出;晚:傍晚,黄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准确填写名句。

2、找出比喻句,赏析表达效果。

3、分析思妇形象,学会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分析思妇形象,学会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

【导学过程】
由歌词《千里之外》导入: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
(通过歌曲为学生创设离别、别后思念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直观地把握古代离别后相见之难、相思之苦。

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

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


【相关知识】《古诗十九首》
特点:1、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

2、东汉中下层文人五言诗代表作,多为无名氏。

地位: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它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

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内容: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士人宦途的失意悲叹
艺术手法:善于将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熔为一炉;
运用比兴,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
叙事委婉,抒情真挚,语言自然浅近而凝炼和谐。

【预习指导】
1、学生自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理解全诗内容。

2、口述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介绍思妇诗(所谓思妇诗, 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文人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

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

以思妇之口写离别相思之情。

)诗歌内容(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当堂达标】
一、反复读《行行重行行》,完成1-4题。

1、首句连叠四个“行”字,有何意义?(提示:可扩展鉴赏《声声慢》)
2、诗中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第二次的意思是_________ 。

3、找一找诗中的比喻句,并说一下表达效果。

(1)
(2)
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老”和“晚”用得妙,其妙在何处?
(答案1.见《非常学案》33页第4题。

2.见《非常学案》33页第5题。

3.(1))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生长在北方的马儿即使离开了北方,一旦北风吹起来便会依恋着北风嘶呜;生长在南方的鸟儿即使离开了南方,但是它做窝也要选择向南的树枝。

(1分)连用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下文并不相连贯的比喻(1分),来说明动物尚且有不忘故土的本能,作为离乡的游子,难道你不思念故土吗?同时也暗喻思妇对远行的游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2分)
描述+手法+效果+情感
(2)浮云蔽白日(此句有多种解释)
A用比喻手法,“浮云”是用来喻指游子在外结识的新欢;而“白日”
则是用来喻指远游未归的游子。

形象地写出思妇独自在家,在久久的思念哀怨之中产生的怀疑和忧虑:游子外出久久未归,是不是他在外结识了新欢,而不顾我在家的思念和哀痛,不想返回故土? 但是她对久久未归的游子,还是满怀着浓浓的爱意和谅解,仍然把游子比作灿烂的白日,仍然希望游子能够返回故乡。

手法+效果+情感
B“浮云”来喻谗臣;“白日”来喻君王。

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相似。

(教师选择点拨)
4.“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

“晚”指因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颜老的迟暮之感。


二、熟读成诵,填写名句。

1、胡马依北风,。

2、,游子不顾反。

【问题探究】
分析思妇形象?(提示:可与《氓》中的女主人公对比赏析。


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一个神态、笑容、动作、心理变化等,可以是一个细节,一句话。

通过简练地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其它需要读者不断地填充,想象。

1、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2、答题思路:
①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

②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③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3、例题分析: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背景介绍: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他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北方的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陆游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一)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步骤三)
【我的收获】练习: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
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步骤1)。

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步骤2),足见其情之痴绝(步骤3)。

【课外拓展】
卓文君的数字诗
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如同一个经典的爱情传说。

传说里的才子佳人就像童话里的王子与公主,从此肯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即使当垆卖酒的窘迫日子里,浓浓的酒香里漫溢出来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可是,这世间的幸福和圆满从来都没有永远。

爱情就像是一场幻觉。

昔日娇艳的玫瑰,敌不过时间的风雨。

汉景帝时司马相如入朝为官,久居京城,迷恋酒色,意欲弃文君,乃作一书信,寄于文君,书信曰:
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司马相如聪明的卓文君看后,知道丈夫(不再“忆”妻子),于是卓文君回信一封:
一别之后,
二地悬念,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尽,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几断,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并写下《白头吟》与司马相如诀别: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司马相如对这首用数字连成的诗一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感到惭愧,
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

终于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把文君接往长安。

注释:
①斗:盛酒的器具。

这两句是说今天置酒作最后的聚会,明早沟边分手。

②躞蹀(xiè dié):行貌。

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

东西流,即东
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将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

③竹竿:指钓竿。

袅袅:动摇貌。

④簁(shāi)簁:形容鱼尾象濡湿的羽毛。

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

这里用隐语表示男女相爱的幸福。

⑤钱刀: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叫做刀钱。

所以钱又称为钱刀。

小练笔:我看卓文君
【课下练习】完成非常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