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

合集下载

高填路基的监测

高填路基的监测

贵州省凯里至羊甲高速公路KT2合同段(KT2合同段)高填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中国铁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凯羊高速公路KT2合同段项目经理部高填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凯里至羊甲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六横(余庆至安龙)的中间段,向北经黄平至余庆《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二横(江口至六盘水高速公路)相接;起点里程K7+532.889,经苗岭、上新龙、阿豪、上爬至曼洞垭口。

之后路线下坡,设桥跨过县道802,顺山而下,与老路干扰较小。

于青曼对面下至山坡脚,之后顺坡脚布线,至K13+790.782处设置大寨互通,服务于曼洞乡、南皋镇及附近村寨。

之后路线下坡进入情郎河谷,顺沟谷而下,经新寨、情郎至大寨,出寨后路线布设在情郎河西岸,顺山坡地势布线至穿洞,至本合同段终点K17+611.486,路线长10.078641公里,其中线路路基7公里、涵洞32个、桥梁8座,其中互通立交1座,管区内地形条件复杂,线路区域内属于中低山侵蚀、溶蚀地貌,主要地貌有溶丘峰谷地、槽谷、河谷地貌、侵蚀中低山。

二.路基填筑(一)填前准备:路堤正式填筑前,对填料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试验,并根据填料及压实机具的不同选择全幅100~200m的路堤段进行填筑工艺试验,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施工前做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施,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填筑前先对原地面进行清理翻松、整平和压实、地基处理,达到规范要求压实度。

路基填筑流程如下图:(二)填料摊铺:1、路堤填筑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工艺组织施工,分段水平分层填筑,路堤填料分层松铺厚度土方不大于30cm。

2、路基采取立标杆挂线或划方格的方法控制每层虚铺厚度。

两作业段的交接处,若不在同一时间填筑,后填作业先挖除先填作业交接处未压实部分并开挖台阶;若两路段同时铺筑,则分层互相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小于3m。

3、石块填筑时分层厚度不大于500mm,石块最大料径不超过压实厚度的2/3。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在道路土工建筑中,填方路基是常见的施工方式,尤其是在地势较陡峭的地区或需要提高道路标高的地段。

填方路基经常面临着路基沉降的风险,这种沉降会对道路的使用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及道路的安全。

因此,为了及时监测填方路基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本文提出了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2. 观测目标与内容2.1 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监测高填方路基的沉降情况,从而准确判断填方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观测内容观测内容包括:•基准点的测量:在填方路基下选择若干个合适位置进行测量,确定基准点的位置和高程,作为后续测量的基准。

•填方路基的沉降测量:在填方路基上设置若干个测点,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或全站仪,定期进行测量,获取填方路基沉降的数据。

•环境参数的监测:监测填方路基所在区域的气温、湿度、降雨量等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环境因素对填方路基沉降的影响。

3. 观测装置与仪器3.1 观测装置•水准仪:使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保证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全站仪:作为替代方案,全站仪也可以用于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但需要注意其测量精度和定位精度。

3.2 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采集仪:采用专业的数据采集仪,将观测到的数据实时采集和记录。

•数据存储设备:使用高容量的存储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和备份。

4. 观测方法与步骤4.1 基准点的测量在填方路基下选择若干个位置作为基准点,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测量,测量得到基准点的位置和高程。

4.2 填方路基的沉降测量在填方路基上设置若干个测点,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填方路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或全站仪,定期对测点进行测量。

测量间隔的选择应考虑填方路基的设计要求和施工进度,一般可以选择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测量,如每个季度或半年。

4.3 环境参数的监测在填方路基所在区域设置环境监测点,监测气温、湿度、降雨量等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

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路基变形与稳定监测方案

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路基变形与稳定监测方案

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路基变形与稳定监测方案高速公路的稳定性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而路基变形是影响高速公路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对路基变形进行监测是必要的。

下面是一个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路基变形与稳定监测方案,旨在提供对高速公路路基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的措施。

一、监测目标1.监测路基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纵向位移,以及路基的沉降和升起情况。

2.监测路基的土壤应力以及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变化。

3.监测路基的变形速率和变形趋势,以了解路基稳定性的演化过程。

4.监测路基上的裂缝和变形区,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二、监测方法1.安装测点:a.在路基上选取代表性的监测点,安装水平位移计、竖向位移计、纵向位移计和土壤压力计。

b.在变形较大的区域,安装变形传感器,测量路基的变形速率和变形趋势。

c.在变形明显的区域,安装裂缝计和灵敏度较高的变形监测设备。

2.数据采集与传输:a.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定期采集监测点的数据。

b.采用数据传输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及时传输至监测中心。

三、监测频率1.对于重要路段,监测频率应较高,可以选择每天或每周定期采集数据。

2.对于一般路段,监测频率可以适当降低,选择每月或每季度进行数据采集。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定路基变形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2.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预测路基未来的变形情况。

3.对发现的问题区进行详细分析,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

五、报警与预警机制1.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报警与预警标准。

2.设计实时报警系统,一旦监测数据超出报警与预警标准,立即发出报警信号。

3.确保报警信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

六、监测报告与管理1.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将监测结果、分析结论及时上报给高速公路管理部门。

2.根据监测结果和分析结论,及时修复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

最后,为了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稳定,在实施上述监测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巡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影响路基稳定的障碍物,确保高速公路的良好状态。

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案

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案

高填方路堤变形监测方案高填方路堤变形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K29+895~K30+070长175.0m右侧高填边坡,从路肩往下第一级边坡高8m,坡率1:1.5;第二级边坡高10m,坡率1:1.75;第三级及以下边坡高均为10m,坡率均为1:2.0,在第二、四级分级平台上设15米加宽平台,第六级分级平台上设20米加宽平台,加宽平台设10%向外的排水坡,其余分级平台宽均为2米宽并设4%向外的排水坡。

路堤施工过程中每填筑2米进行一次冲击碾压补强处理。

路堤右侧顶面预留1.2米宽的工后沉降加宽值,边坡均设置拱形骨架护坡防护,加宽平台及路堤左侧与新农村边坡接平处采用喷播植草灌防护。

本段填方较高,神沟沟底应将表层松散土体清除至基岩面,沟两侧纵向填挖过渡段应开挖台阶,结合路堤填筑采用冲击碾压或重锤夯实。

二、监测项目及目的1、监测项目(1)地基沉降;(2)路堤分层沉降;(3)路堤顶面总沉降;(4)堤身内土压力;(5)深孔位移监测。

2、监测目的(1)控制路堤填筑速度;(2)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确保路堤稳定;(3)开展路堤顶面沉降监测,确定路面施工时机;(4)动态掌握堤身内的应力变化情况;(5)观测路基工后沉降量。

三、测点布设方案1、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进行布设,具体位置详见平面图。

(1)在K29+850~K30+100每隔20m在路基中心线设置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进行测试。

(2)在K29+960、K29+980、K30+000、K30+020、K30+040五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沉降观测,每个断面3个观测点,分布在两侧设施带内侧和线路中心线,其中两侧的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处的沉降测点采用CDI-100型多点组合式沉降观测仪,对地基沉降、路堤分层沉降和路堤总沉降进行观测,组合式沉降观测仪的测点沿深度方向由路基顶面往下间隔距离为10m,最后一个测点位于基底,观测断面布设详见图1。

组合式沉降观测仪随路堤填筑进行埋设,与路基检测同步进行,从而不影响路基施工。

高填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

高填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
平面控制网采用一级导线控制网。全线四等导线测量贯通后,在其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水平位移一级导线控制测。
5.2建立水平位移监测网
5.2.1项目开工初期全线加密测量控制点时,注意纵观全局,在需要监测的区域预先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建立相应的一级水平位移导线控制测。选点时选择合适观测位置,并严格按规范要求埋设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确保施工和观测期间点位牢固。且在一个测区内,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至少有3个互相通视的导线点,以防万一该测区内个别导线点被破坏时可以马上加密引测,保证监测的连续性。
5.3.1水平角观测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5.3.1.1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3.1.1。
表5.3.1.1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型号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
合读数之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互差
(″)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
较差(″)
四等及以上
2″级仪器
3
8
13
4.3.3.4施测过程中,注意设站和扶立水准尺的高度,要避免立尺过高。如无法避免时,扶尺者要面对仪器,双手扶住水准尺前后来回慢慢摆动,尽可能减少读数误差;
4.3.3.5 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务必停止观测;
4.3.3.6 施测过程中观测结果的处理
(2)沉降点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施测过程中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3)技术要求(见表4.3.3的规定)。
4.5.2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要求。见表4.5.2(按四等控制)。

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案设计

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案设计

高填方路堤变形监测方案高填方路堤变形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K29+895~K30+070长175.0m右侧高填边坡,从路肩往下第一级边坡高8m,坡率1:1.5;第二级边坡高10m,坡率1:1.75;第三级及以下边坡高均为10m,坡率均为1:2.0,在第二、四级分级平台上设15米加宽平台,第六级分级平台上设20米加宽平台,加宽平台设10%向外的排水坡,其余分级平台宽均为2米宽并设4%向外的排水坡。

路堤施工过程中每填筑2米进行一次冲击碾压补强处理。

路堤右侧顶面预留1.2米宽的工后沉降加宽值,边坡均设置拱形骨架护坡防护,加宽平台及路堤左侧与新农村边坡接平处采用喷播植草灌防护。

本段填方较高,神沟沟底应将表层松散土体清除至基岩面,沟两侧纵向填挖过渡段应开挖台阶,结合路堤填筑采用冲击碾压或重锤夯实。

二、监测项目及目的1、监测项目(1)地基沉降;(2)路堤分层沉降;(3)路堤顶面总沉降;(4)堤身内土压力;(5)深孔位移监测。

2、监测目的(1)控制路堤填筑速度;(2)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确保路堤稳定;(3)开展路堤顶面沉降监测,确定路面施工时机;(4)动态掌握堤身内的应力变化情况;(5)观测路基工后沉降量。

三、测点布设方案1、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进行布设,具体位置详见平面图。

(1)在K29+850~K30+100每隔20m在路基中心线设置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进行测试。

(2)在K29+960、K29+980、K30+000、K30+020、K30+040五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沉降观测,每个断面3个观测点,分布在两侧设施带内侧和线路中心线,其中两侧的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处的沉降测点采用CDI-100型多点组合式沉降观测仪,对地基沉降、路堤分层沉降和路堤总沉降进行观测,组合式沉降观测仪的测点沿深度方向由路基顶面往下间隔距离为10m,最后一个测点位于基底,观测断面布设详见图1。

组合式沉降观测仪随路堤填筑进行埋设,与路基检测同步进行,从而不影响路基施工。

高填方路基稳定性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解析

高填方路基稳定性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解析

高填方路基稳定性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解析高填方路基在道路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路基的稳定性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是保证道路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的关键。

作为建筑工程行业的教授和专家,我在多年的从业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我将就高填方路基稳定性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一些解析。

首先,高填方路基的稳定性监测是确保路基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稳定性监测主要包括路基填方过程的监测和填方后的沉降观测。

在填方过程中,应通过现场测量和实时监测来获取填方量、填方速度、土方质量等数据,以便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和加强施工控制,确保填方质量和填方速度的平衡。

填方后的沉降观测是为了了解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可以借助现代测量技术如全站仪、摄影测量等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路基的变形问题。

其次,高填方路基的稳定性控制是保证路基安全稳定运营的关键环节。

稳定性控制主要包括施工控制和后期维护控制两个方面。

施工控制时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填方填筑高度、填方速度等要素进行合理调整,选择适当的施工工艺和材料,以确保填方路基的稳定性。

后期维护控制则需要根据路基的使用状态和变形情况进行适时的加固和处理,以确保路基在长期使用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践中,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例如,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如全站仪、GPS等,大大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计算机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填方路基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对施工和维护过程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

总之,高填方路基稳定性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是建设安全、稳定的道路网络的必要步骤。

通过对填方过程和填方后的沉降进行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控制参数,确保填方质量和填方速度的平衡;通过施工控制和后期维护控制,可以保证填方路基的安全稳定运营。

在实践中,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监测与控制技术,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道路交通条件。

公路路基监测与观测细则

公路路基监测与观测细则

公路路基监测与观测细则1 一般规定1.1路基施工期的动态控制标准可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执行。

1.2软土地基、路堑边坡、滑坡、高填方路堤开工建设,应同时开展动态监测工作,监测成果数据应定期上报施工、监理、设计和业主单位备案,以配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1.3预应力锚固工程张拉锁定应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一定比例锚孔预应力值的监测,并应定期上报业主等相关单位备案。

2软基工程观测2.1监测目的(1)监控整个施工过程中路基的稳定性,控制填土速率。

(2)推测工后沉降,确定开始铺筑路面的时间。

(3)了解在新增荷载的作用下,路基下卧土层附加应力的变化情况,(4)了解复合地基的力学与变形性状。

2.2监测内容和方法沉降与稳定监测、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见表Io观测项目仪表名称地表沉降地表型沉降计(沉降盘)地表水平位移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量桩(位移边桩)地下土地分层地下水平位移水平位移量计(测斜管) 表1监测范围表观测目的用于沉降管理:根据测定数据调整填土速率,预测沉降趋势,确定等载预压卸载时间,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

用于稳定管理;检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预稳定。

用于稳定管理与研究:用作掌握分层位移量,推定土体剪切破坏的位置,在软土指标较差、填土较高、填方路基在施工过程中易失稳时采用2.3观测点的设置如图11-1所示。

观测点的位置、数量、频率及埋设按设计或合同文件的要求。

测斜管持力层图1软基处理沉降盘、测斜管、位移观测标志2.4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

对观测资料应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以指导施工和提供相关单位作为评估依据。

3路堑边坡或滑坡监测3.1监测目的(1)监控整个施工过程中路堑边坡或滑坡的变形情况。

⑵通过监测坡体变形、锚孔预应力值变化情况揭示坡体稳定状态,指导工程施工,控制施工进度。

⑶运营期监测,揭示坡体变形、预应力值的变化情况,控制工程安全运营。

高填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

高填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南平段)A9合同段高填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9合同段项目经理部2012年11月15日高填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1编制内容(1)高填方路基的路肩在路基填土重力等的作用下的沉降量的监测方案。

(2)高填方路基的地表水平位移量和隆起量的监测方案。

1.2编制依据(1)京台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两阶段施工设计图(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4)《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路基路面)1.3编制目的(1)路堤的路肩沉降量观测——用于沉降管理。

根据测定数据观测沉降趋势,预测稳定时间和工后沉降量;为土石方沉降量计算提供依据。

(2)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用于稳定管理。

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二、工程概况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南平段A9合同段起点桩号K53+900,终点桩号K57+825,路线总长长3.925km,为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km/h。

本段线路处于闽北山区,总体地势属低山丘陵地貌,西北低东南高,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项目区位于闽北山区,属沿海内陆山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本标段高填路堤共三处,分别为K54+620~K54+780、K54+940~K55+135和K56+175~K56+304。

K54+620~K54+780段高填路堤中心最大填土高度22.0m , K54+940~K55+135段高填路堤中心最大填土高度31.4m , K56+175~K56+304段高填路堤中心最大填土高度21.4m ,且三段高填路基均处于软基地段。

三、监测断面及监测元件布置和埋设3.1监测断面本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拟设置1个监测断面,详见表3.1。

表3.1 高填方路基监控数量表序号位置里程平均填土高度(m ) 位移桩地面沉降板备注左右1 K54+740 16.2 23.34 2K54+620~K54+780段填方2 K55+000 30.3 28.74 2 K54+940~K55+135段填方3K55+08026.731.2424 K56+260 13.3 25.5 2 1K56+175~K56+304段填方监测元件布置位置要符合如下原则:≥20m位移观测标志原地面线位移观测标志沉降观测标志沉降观测标志位移观测标志位移观测标志表3.2 高填方路基位移观测埋设(1)同一路段不同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案

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案

高填方路堤变形监测方案高填方路堤变形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K29+895~K30+070长175.0m右侧高填边坡,从路肩往下第一级边坡高8m,坡率1:1.5;第二级边坡高10m,坡率1:1.75;第三级及以下边坡高均为10m,坡率均为1:2.0,在第二、四级分级平台上设15米加宽平台,第六级分级平台上设20米加宽平台,加宽平台设10%向外的排水坡,其余分级平台宽均为2米宽并设4%向外的排水坡。

路堤施工过程中每填筑2米进行一次冲击碾压补强处理。

路堤右侧顶面预留1.2米宽的工后沉降加宽值,边坡均设置拱形骨架护坡防护,加宽平台及路堤左侧与新农村边坡接平处采用喷播植草灌防护。

本段填方较高,神沟沟底应将表层松散土体清除至基岩面,沟两侧纵向填挖过渡段应开挖台阶,结合路堤填筑采用冲击碾压或重锤夯实。

二、监测项目及目的1、监测项目(1)地基沉降;(2)路堤分层沉降;(3)路堤顶面总沉降;(4)堤身内土压力;(5)深孔位移监测。

2、监测目的(1)控制路堤填筑速度;(2)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确保路堤稳定;(3)开展路堤顶面沉降监测,确定路面施工时机;(4)动态掌握堤身内的应力变化情况;(5)观测路基工后沉降量。

三、测点布设方案1、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进行布设,具体位置详见平面图。

(1)在K29+850~K30+100每隔20m在路基中心线设置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进行测试。

(2)在K29+960、K29+980、K30+000、K30+020、K30+040五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沉降观测,每个断面3个观测点,分布在两侧设施带内侧和线路中心线,其中两侧的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处的沉降测点采用CDI-100型多点组合式沉降观测仪,对地基沉降、路堤分层沉降和路堤总沉降进行观测,组合式沉降观测仪的测点沿深度方向由路基顶面往下间隔距离为10m,最后一个测点位于基底,观测断面布设详见图1。

组合式沉降观测仪随路堤填筑进行埋设,与路基检测同步进行,从而不影响路基施工。

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路基变形与稳定监测方案

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路基变形与稳定监测方案

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路基变形与稳定监测方案1、挖方高边坡路基变形与稳定监测方案深挖路堑进行监控和动态设计施工,边坡应分级、由上往下开挖。

根据施工图橫断面,在边坡坡面上布置平面位移观测点,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定期测量坡面水平方向和铅直向位移;在边坡的典型剖面上(布置有锚杆的断面)布置钻孔测斜仪,量测边坡深部位移、变形及地下水位位置;同时采用钢筋计对锚杆受力状态进行观测。

在边坡开挖过程中,由专人记录边坡开挖时的节理、裂隙等信息。

如果现场的岩质与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差别太大,可申请钻孔。

通过以上方案获得的信息,绘制成各种曲线和图表,提供给现场设计代表或设计单位,现场设计代表或设计单位根据这些信息分析设计是否合理,若不合理根据这些信息修改设计,然后反馈给施工单位;若合理则继续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已作好的上部边坡在原有的基础上要继续作好监控,以免下部边坡施工时对上部边坡造成的影响能及时体现,以利于采取主动的防治措施。

施工结束后,所建立的监测网应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利用监控信息监控边坡的稳定状态。

2、路堤边坡变形与稳定监测方案对于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或地面斜坡率陡于1:2.5的路堤,以及半填半挖路堤、挡土墙路段,地基对路堤存在稳定隐患的路堤,当需要进行稳定性监控时,在软基施工过程中,为控制加载速率及保证路基稳定,应进行沉降及稳定监测。

其监控频率及周期安排如下:(1)沉降观测应100m布设一处,跨度大于30m的构造物,在构造物两侧分别布设一处跨度小于30m的,仅在一端布设。

当地质条件较差,地形变化大时,加密观测断面(2)沉降板应放置于路中心,构造物相邻处的观测断面,应在两侧路肩及边坡坡脚增设沉降板,沉降板底板尺寸采用500mm×500mm×10mm,测管采用40cm 钢管保护套尺寸为直径43cm,测管和套管每节接高不宜超过500mm,套管上口应加盖封闭,避免填料落入管内,影响测杆自由下沉。

①监控频率路堤填筑过程应在每填一层土之前观测一次。

高填深挖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优秀)

高填深挖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优秀)

目录一、编制依据.......................................................................................................................................... - 1 -1.1编制内容........................................................................................................................................ - 1 - 1.2编制依据........................................................................................................................................ - 1 -1.3编制目的........................................................................................................................................ - 1 -二、工程概况.......................................................................................................................................... - 1 -三、监控量测的目的 .............................................................................................................................. - 2 -3.1监控量测的目的............................................................................................................................ - 2 -3.2适用范围........................................................................................................................................ - 2 -四、量测项目、量测仪器及内容 .......................................................................................................... - 2 -五、监测元件布置和埋设 ...................................................................................................................... - 3 -5.1监测元件布置................................................................................................................................ - 3 -5.2监测元件埋设................................................................................................................................ - 4 -六、动态设计及监控方案 ...................................................................................................................... - 4 -6.1动态设计........................................................................................................................................ - 4 - 6.2监控方案........................................................................................................................................ - 5 -6.2.1 一般路堑边坡 ...................................................................................................................... - 5 -6.2.2 重点路堑边坡 ...................................................................................................................... - 5 -6.2.3 高路堤 .................................................................................................................................. - 6 - 6.3 建立沉降位移监测基准网 ........................................................................................................... - 6 - 6.4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 - 6 - 6.5观测仪器设备及其性能要求 ........................................................................................................ - 7 -6.5.1采用观测仪器设备 ............................................................................................................... - 7 -6.5.2仪器设备主要性能要求 ....................................................................................................... - 7 - 6.6监测方法、技术和精度要求 ........................................................................................................ - 8 -6.6.1监测方法和相应技术要求 ................................................................................................... - 8 -6.6.2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要求 ............................................................................................... - 8 -七. 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监测方案 .............................................................................................. - 8 -7.1总体监测方案................................................................................................................................ - 8 - 7.2建立水平位移监测网.................................................................................................................... - 9 - 7.3水平角和距离观测方法、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 - 9 - 7.4观测仪器设备及其性能要求 ...................................................................................................... - 11 -I7.5监测方法、技术和精度要求以及监测周期 .............................................................................. - 11 -八、监测质量控制 ................................................................................................................................ - 13 -8.1 监测作业原则............................................................................................................................. - 13 - 8.2监测桩的控制.............................................................................................................................. - 13 -8.2.1沉降板的控制 ..................................................................................................................... - 13 -8.2.2水平位移边桩的控制 ......................................................................................................... - 13 - 8.3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控制.............................................................................................................. - 14 -8.4观测数据的控制.......................................................................................................................... - 14 -九、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 .................................................................................................................... - 14 -9.1资料整理...................................................................................................................................... - 14 - 9.2资料整理...................................................................................................................................... - 14 -9.2.1即时报告 ............................................................................................................................. - 14 -9.2.2阶段报告 ............................................................................................................................. - 15 -9.2.3最终报告 ............................................................................................................................. - 15 -II高填深挖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1编制内容(1)高填深挖路基的路肩在路基填土重力等的作用下的沉降量的监测方案。

高填方、高边坡及软基路基监测方案

高填方、高边坡及软基路基监测方案

高填方、高边坡及软基路基监测方案一、编制依据二、主要监控目的主要监控目的:1)、通过监控量测,跟踪边填方路堤、挖方路堑边坡变形情况,为设计变更提供依据;2)、有效开展预测预警工作,避免灾害事故发生;3)、通过监控量测,保证路堤变形稳定的前提下,提出最佳的填土速率和相应的工程措施,达到加快施工的目的,根据监测报告知道路基基层施工。

4)、高风险边坡工程完成后,可根据监控结构检验评价边坡加固效果;5)、部分重要边坡工点运营期间可继续利用测点进行观测,为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高边坡监控量测的目的如下:1.1 通过施工和环境监测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高边坡施工的安全、质量及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1.2 掌握边坡围岩动态,利用量测结果指导施工,增加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1.3 及时预测和反馈,预见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保证指导施工顺利进行;1.4 验证防护结构型式、防护参数的合理性,评价防护结构、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安全性,确定合理的防护时间;1.5 为修改优化设计提拱数据,为调整施工方法提供依据;1.6 积累量测数据,总结经验,为未施工边坡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工程类比的依据。

为节省工程投资,提高公路高边坡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

软地基和高填方监控量测的目的如下:2.1 对沿线各个软地基和高填方监控断面的换填(填土)过程进行安全监控,通过观测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指导工程施工。

2.2 根据实际观测结果,分析和计算工后沉降发展趋势,并为未施工段落提供依据;2.3 根据测定数据观测沉降趋势,预测稳定时间和工后沉降量;为换填(土方)沉降量计算提供依据。

2.4 地表水平位移量——用于稳定管理。

监测地表水平位移情况,以确保换填(路堤)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2.5 分段反求总沉降系数。

三、监测工作的项目及作用根据设计要求,高边坡(软地基、高填方)的监控量测主要项目包括:地面位移监测、深层位移(测斜)监测、沉降观测、人工巡视监测。

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施工方案

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重庆西彭工业园区,是由三个交叉组成的复合式互通立交,是主城区快速路网规划中的“二纵线”、“一纵线”与重庆绕城高速相交的一个重要工程。

该工程主要由A、B、C、D、L及绕城高速连接段六部分组成,其中AK0+140~AK0+500和L匝道(AK0+020~AK0+140、LK0+000~LK0+120段)为两段高填方路基,最大填土高度21.4m,且两段高填路基均处在软基路段。

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间的变形动态,必须进行路堤稳定和沉降的动态观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二、相关技术要求1、施工合同;2、施工图;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_F80-2004);4、《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

三、时间安排计划于该段软基处理结束后,路基开始填筑时预埋沉降检测管及位移桩,并在路基施工全过程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

四、施工观测内容1、稳定性观测,在路堤趾部(距路堤坡脚4m处)埋设位移桩,观测其位移情况;2、沉降观测,在路基中线上埋设沉降观测管,沉降板置于路堤底部,观测其沉降变化;3、在距路堤坡脚30m以外,且地基稳定的地方设置基桩,用于施工观测的基点。

五、施工观测人员及设备为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公正性,我部计划将该项施工观测工作委托于有专业资质的测量单位进行,观测仪器采用全站仪和S3水准仪,全站仪对位移进行观测,S3水准仪对高程进行观测,高程测量达到三等水准测量要求。

六、施工观测方法(一)、位移桩埋设及观测位移桩采用C25钢筋砼预制桩,桩长1.5m,埋置深度应不小于1.4m,桩顶外露高度不超过10cm;埋置方法可采用直接打入或开挖埋置,采用开挖埋置时应注意桩周围回填土夯实,并在桩顶50cm段用C20砼浇筑稳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固,并在桩顶预埋不易磨损的十字测头。

位移边桩的设置个数以控制路基稳定为目的而确定,如果路基失稳,路堤两侧一定范围内必定会有隆起的迹象,因此,位移边桩应设在最可能隆起的部位。

高速公路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

高速公路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

高速公路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1.引言2.观测方案3.观测点布设4.观测数据处理5.结论引言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保障行车安全的关键。

而高填方及高边坡的位移和沉降是高速公路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因此,为了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对高填方及高边坡进行观测和监测。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高速公路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以期为高速公路的安全监测提供参考。

观测方案本文采用的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包括:选取合适的观测点,布设观测仪器,定期进行观测和数据处理。

观测点应选取在高填方及高边坡的重要部位,如边坡顶部、中部和底部,以及填方顶部、中部和底部。

观测仪器应选用精度高、稳定性好的位移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一般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在选定的观测点上,应先进行地面平整处理,然后再进行仪器的安装。

观测仪器的安装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安装观测仪器时,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设施和结构物的干扰,如电缆、管道、桥梁等。

观测数据处理观测数据处理是保证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在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2)数据的处理应采用专业软件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观测数据应及时上传到数据中心,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结论本文介绍了一种高速公路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包括观测方案、观测点布设和观测数据处理等内容。

该方案能够有效地监测高填方及高边坡的位移和沉降情况,为高速公路的安全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高速公路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工程概况:本标段为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揭博段T7标段,全长9.980Km。

本合同段内路堑高边坡共计25段,设置沉降桩共有78个,高填方路基共25段,设置观测桩94个。

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案

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案

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填方路堤变形监测方案高填方路堤变形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K29+895~K30+070长右侧高填边坡,从路肩往下第一级边坡高8m,坡率1:;第二级边坡高10m,坡率1:;第三级及以下边坡高均为10m,坡率均为1:,在第二、四级分级平台上设15米加宽平台,第六级分级平台上设20米加宽平台,加宽平台设10%向外的排水坡,其余分级平台宽均为2米宽并设4%向外的排水坡。

路堤施工过程中每填筑2米进行一次冲击碾压补强处理。

路堤右侧顶面预留米宽的工后沉降加宽值,边坡均设置拱形骨架护坡防护,加宽平台及路堤左侧与新农村边坡接平处采用喷播植草灌防护。

本段填方较高,神沟沟底应将表层松散土体清除至基岩面,沟两侧纵向填挖过渡段应开挖台阶,结合路堤填筑采用冲击碾压或重锤夯实。

二、监测项目及目的1、监测项目(1)地基沉降;(2)路堤分层沉降;(3)路堤顶面总沉降;(4)堤身内土压力;(5)深孔位移监测。

2、监测目的(1)控制路堤填筑速度;(2)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确保路堤稳定;(3)开展路堤顶面沉降监测,确定路面施工时机;(4)动态掌握堤身内的应力变化情况;(5)观测路基工后沉降量。

三、测点布设方案1、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进行布设,具体位置详见平面图。

(1)在K29+850~K30+100每隔20m在路基中心线设置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进行测试。

(2)在K29+960、K29+980、K30+000、K30+020、K30+040五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沉降观测,每个断面3个观测点,分布在两侧设施带内侧和线路中心线,其中两侧的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处的沉降测点采用CDI-100型多点组合式沉降观测仪,对地基沉降、路堤分层沉降和路堤总沉降进行观测,组合式沉降观测仪的测点沿深度方向由路基顶面往下间隔距离为10m,最后一个测点位于基底,观测断面布设详见图1。

浅析高填方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观测方案

浅析高填方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观测方案

[] 刘华庆 , 2 韩吉光. 高速公路路 面无损 检测技 术的研 究[] 公 J.
路 交通 科 技 ,0 9 1 :32 . 2 0 ( )2 —7
口 / =c4g
D =v / t2
() 2
( ) [] 赵 3 3
军. 道路 工程 中无损检 测技 术及其发展 前景 介绍 [] J.
通过对高填方路基 施工 中和完成 后 的沉 降观测 、 析 , 中找 出 速率缓慢时 , 中孔 隙水压力 有较 充分 的排出 和消散时 问 , 基 分 从 土 路 路基 的沉降规律 , 为减少或消除高填方路基沉 降引起 的质量病 害 中土体有效应力能够随荷载缓慢增加 , 体有充分的时 间进行 固 土
Dic s i n o h p i a i n a d d v l p e s u s o n t e a plc to n e e o m nt
o o io i g tc o o y wih n m a e t o d s r a e fm n t rn e hn l g t o da g o r a u f c
其中 , C为电滋波在空气 中的传播 速度 , n ; 为 电滋波在 m/s 沙 孙 数 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n ; m/s £为介电常数 ; 为反 射体的深度 , [ ] 张 娟 , 爱 民 , 朝 云 . 字 图像 处 理 技 术 在 道 路 无 损 检 D m; 4 测 中的应用 [] 山西交通科技 ,o 2 6 :8 J. 2 0()1. t 为电滋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 ,s n。
中 图分 类 号 : 4 6 1 U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高填方路基沉降是公路工程中最常见 的病 害 , 因为对 路基沉 1 高填 方路 基稳 定性影 响 因素 降的原 因没有深刻 的研究 和足 够 的了解 , 致使桥 头跳 车、 路基 沉 1 1 荷 载 的影响 .

高填方路基边坡监测监控措施

高填方路基边坡监测监控措施

高填方路基边坡监测监控措施1、监测的目的施工过程要对边坡周围的重要建(构)筑物、地面沉降、水平位移进行跟踪监测,做到信息化施工,及时根据施工监测结果对施工步骤及边坡参数进行调整,做到安全可靠,防患于未然。

开展和加强监测工作,可以根据实时的变形数据,分析判断预测边坡开挖过程中周边环境及边坡的变形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控制边坡变形,保护周边环境的目的。

2、监测内容本标段路堑高边坡有6处:K1+500-K1+780段、K1+860-K1+880段、K2+080-K2+120段左侧高挖方边坡;K1+688-K1+834段右侧挖方高边坡,K1+968.245-K2+006.069段左侧填方高边坡。

高边坡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位移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

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位移观测: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

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3、监测实施流程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4、监测资料(1)资料报送程序(2)资料报送内容1)人工巡视记录表2)坡面变形观测点埋设考证表3)裂缝观测点埋设考证表4)坡面观测点观测记录表5)裂缝观测记录表6)报警联系函5、报警方法(1)稳定控制标准;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1)最大沉降不大于30mm,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及时对各项监测内容作综合分析,并通过其他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南平段)A9合同段高填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9合同段项目经理部2012年11月15日高填路基稳定性监控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1编制内容(1)高填方路基的路肩在路基填土重力等的作用下的沉降量的监测方案。

(2)高填方路基的地表水平位移量和隆起量的监测方案。

1.2编制依据(1)京台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两阶段施工设计图(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4)《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路基路面)1.3编制目的(1)路堤的路肩沉降量观测——用于沉降管理。

根据测定数据观测沉降趋势,预测稳定时间和工后沉降量;为土石方沉降量计算提供依据。

(2)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用于稳定管理。

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二、工程概况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南平段A9合同段起点桩号K53+900,终点桩号K57+825,路线总长长3.925km,为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km/h。

本段线路处于闽北山区,总体地势属低山丘陵地貌,西北低东南高,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项目区位于闽北山区,属沿海内陆山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本标段高填路堤共三处,分别为K54+620~K54+780、K54+940~K55+135和K56+175~K56+304。

K54+620~K54+780段高填路堤中心最大填土高度22.0m,K54+940~K55+135段高填路堤中心最大填土高度31.4m,K56+175~K56+304段高填路堤中心最大填土高度21.4m,且三段高填路基均处于软基地段。

三、监测断面及监测元件布置和埋设3.1监测断面本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拟设置1个监测断面,详见表3.1。

表3.1 高填方路基监控数量表监测元件布置位置要符合如下原则:表3.2 高填方路基位移观测埋设(1)同一路段不同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具体布置位置见附图3.2。

(2)测点及观测元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要求,且埋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20m 位移观测标志原地面线位移观测标志沉降观测标志沉降观测标志位移观测标志位移观测标志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3. 3监测元件埋设(1)沉降板埋设沉降板埋设在路基填方一级平台处。

埋设时,沉降板底槽应平整,其下铺设60cmX60cmX20cm的砂垫层。

沉降板的金属测杆、套管和接驳的垂直偏差率应不大于1.5%。

沉降板采用钢板,底板尺寸为40cmX40cmX(0.6~0.8)cm;金属测杆直径为4cm,测杆应与底板焊接为一体;套管采用塑料管,直径为10cm,它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

随着沉降板下沉和土石料的补填,测杆与套管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盖封住管口,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30cm。

(2)位移板埋设位移板埋设在路基顶面路肩墙上及填方坡脚4m外。

位移桩采用C25钢筋砼预制桩,桩长1.5m,埋置深度应不小于1.4m,桩顶外露高度不超过10cm;埋置方法可采用直接打入或开挖埋置,采用开挖埋置时应注意桩周围回填土夯实,并在桩顶50cm段用C20砼浇筑稳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固,并在桩顶预埋不易磨损的十字测头。

位移边桩的设置个数以控制路基稳定为目的而确定,如果路基失稳,路堤两侧一定范围内必定会有隆起的迹象,因此,位移边桩应设在最可能隆起的部位。

4. 路肩沉降监测方案4.1总体监测方案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板埋设,观测仪器采用DS1水准仪和DS3水准仪。

DS1水准仪用于建立三等沉降变形观测网,DS3水准仪用于用于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时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控制。

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

全线四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在其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四等高程控制网。

4.2.建立沉降位移监测基准网4.2.1项目开工初期全线加密测量控制点时,注意纵观全局,在需要变形监测的路基区域预先布设水准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建立相应的四等高程控制网。

选点时选择合适观测位置,并严格按规范要求埋设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确保施工和观测期间点位牢固。

且在一个测区至少有3个高程控制点,以防万一该测区内个别控制点被破坏时可以马上加密引测,保证监测工作的连续性。

4.2.2水准基准点的布设本项目需要进行变形监测的高填方路段用到的测量控制准基点采用设计院提供的JG601~JG602这个三维坐标基准点。

JG602的等级均为四等GPS坐标和四等水准高程。

4.2.3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按照“控制点位置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的位置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观测”的原则布设水准测量工作基点。

4.3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4.3.1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见表4.3)表4.3 水准观测的观测方法4.3.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表4.3.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4.3.3水准测量注意事项4.3.3.1确保仪器设备性能正常,尤其是水准仪的i角务必不能超限。

在作业开始的第一周内应每天测定一次i角,i角稳定以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4.3.3.2施测过程中,注意水准尺的底部要平整,不能弯曲,要清理干净,不得有泥巴或红油漆,以免影响观测精度;4.3.3.3施测过程中,使用尺垫作转点,严禁用砖石或不设尺垫作为转点。

4.3.3.4施测过程中,注意设站和扶立水准尺的高度,要避免立尺过高。

如无法避免时,扶尺者要面对仪器,双手扶住水准尺前后来回慢慢摆动,尽可能减少读数误差;4.3.3.5 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务必停止观测;4.3.3.6 施测过程中观测结果的处理(1)观测结果超限必须重测;(2)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必须重测,否则从水准点或间隙点起重测;(3)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必须重测,重测后应选用往返合格的结果。

如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差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4)每条水准路线按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或符合路线的环线闭合差在计算高差中误差或高差中数超限时,应先对路线上闭合差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

4.4观测仪器设备及其性能要求4.4.1采用观测仪器设备沉降观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有:DS1水准仪(配套相应的测微器)、DS3水准仪(配套相应的测微器)、因瓦尺、尺垫。

4.4.2仪器设备主要性能要求(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1级水准仪的夹角i不得大于15″,DS3级的则不得超过20″(2)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mm;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4.5监测方法、技术和精度要求以及监测周期4.5.1监测方法和相应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基准网采用DS1型水准仪按三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

沉降监测基准网和沉降施测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分别见表4.2.4和表4.3.3的规定。

(2)沉降点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

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施测过程中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3)技术要求(见表4.3.3的规定)。

4.5.2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要求。

见表4.5.2(按四等控制)。

表4.5.2 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2 特定方向的位移中误差,可取表中相应等级点位中误差的1/ 2 作为限值;3 沉降位移监测,可根据需要按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确定监测精度等级4.5.3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一般按表4.5.3的规定执行,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观测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表4.5.3 监测周期5. 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监测方案5.1总体监测方案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监测采用地表水平位移边桩(隆起量垂直变形范畴,监测方法与路肩沉降测法相同),观测仪器采用瑞士Leica TC802全站仪进行观测。

平面控制网采用一级导线控制网。

全线四等导线测量贯通后,在其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水平位移一级导线控制测。

5.2建立水平位移监测网5.2.1项目开工初期全线加密测量控制点时,注意纵观全局,在需要监测的区域预先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建立相应的一级水平位移导线控制测。

选点时选择合适观测位置,并严格按规范要求埋设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确保施工和观测期间点位牢固。

且在一个测区内,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至少有3个互相通视的导线点,以防万一该测区内个别导线点被破坏时可以马上加密引测,保证监测的连续性。

5.2.2导线基准点的布设(见4.2.2)5.2.3导线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水平位移变形观测精度要求,按照“平面控制点位置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的原则布设水平位移观测工作基点。

5.2.4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2.4)表5.2.4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5.3水平角和距离观测方法、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5.3.1水平角观测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5.3.1.1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3.1.1。

表5.3.1.1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5.3.1.2水平角观测注意事项(1)确保仪器设备性能正常,否则不得使用;(2)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3)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 格。

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4)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5)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6)在成像清晰的情况下才观测,否则不观测;(7)因为变形观测精度要求较高,故在观测过程中,切忌为了方便而用简易对中器代替光学对中器。

特别是建立导线控制网时务必使用光学对中器;(8)施测时采用木制三脚架而非铝合金三脚架,特别是在炎热的天气下更要注意,以防三脚架受热变形,影响观测精度。

5.3.2 测距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5.3.2.1 测距采用全站仪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3.2.1。

表5.3.2.1测距主要技术要求注:计算测距往返较差的限差时,a 、b 分别为相应等级所使用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