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合集下载

杜甫(介绍杜甫生平、经历影响)1

杜甫(介绍杜甫生平、经历影响)1
下一张
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 曲折变化等因素。 沉郁顿挫,就是指杜诗语言的凝练质朴、感 情的忧郁苍凉、结构的曲折迂回。
由杜甫诗所延伸的成语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历历在目 “冰雪净聪明”——冰雪聪明 “将军下笔开生面”——别开生面 “明眸皓齿今何在”——明眸皓齿 “指挥若定失萧曹”——指挥若定 “炙手可热势绝伦”——炙手可热 “意匠惨淡经营中”——惨淡经营 “翻手作云覆手雨”——翻云覆雨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固守长安时期 旅食京华(35—44岁)
•746年,35岁的杜甫西入长安。次年参 加了制举考试,因李林甫言“野无遗贤” 而失败。 •751年,杜甫向玄宗进献了三大礼赋, 得到玄宗赏识,奉命待制集贤院,但结 果却是“送隶有司,参列有序。” •755年,杜甫安家奉先,接任京兆府兵 曹参军。
《三吏》《三别》更加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作者在乱世之 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 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 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 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 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 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他的所思想, 所爱所恨,所喜所忧,所悲所乐,都是老百 姓心里所想的,也是历代士大夫的心声。杜 甫那种博大的仁爱精神,那种执着的政治的 信念,那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永远值得后人的钦佩和敬仰。

有关杜 甫的作文素材

有关杜 甫的作文素材

有关杜甫的作文素材《有关杜甫的作文素材》说起杜甫,那可是唐朝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啊!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位大诗人。

杜甫的一生,那真是充满了波折和坎坷。

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可命运似乎总爱跟他开玩笑,让他在仕途之路上屡屡碰壁。

还记得有一次,杜甫满怀壮志地去参加科举考试。

他自信满满,觉得凭借自己的才华必定能够金榜题名。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埋头苦读,日夜不停地温习着那些经典的典籍和诗词。

家里的书房成了他的战场,一盏油灯陪伴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寂静的夜晚。

他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的阅读而布满了血丝,可他的心里却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到了考试的那一天,杜甫早早地就起了床,整理好衣冠,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走进了考场。

他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倾诉着他内心的抱负和理想。

他的思绪如泉涌,每一个答案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当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他长舒了一口气,带着自信的笑容走出了考场。

然而,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榜单公布的那一天,杜甫瞪大了眼睛,找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那一刻,他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了,满心的期待化作了泡影。

他不明白,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为什么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他失魂落魄地走在大街上,周围的喧嚣仿佛都与他无关。

回到家中,杜甫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几天都没有出门。

他感到无比的迷茫和失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

但是,杜甫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

他重新振作起来,决定四处游历,希望能够在这广阔的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游历的过程中,杜甫看到了百姓们的疾苦。

他看到了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看到了饥饿和贫困笼罩着的村庄。

这些景象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内心,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小村庄,看到一位老妇人坐在自家破旧的房屋前哭泣。

杜甫上前询问,才知道她的儿子被抓去当兵,生死未卜,家里的田地也因为战乱而荒芜,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立秋后题》杜 甫翻译赏析

《立秋后题》杜 甫翻译赏析

《立秋后题》杜甫翻译赏析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立秋后题》便是他众多诗作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来细细品味并进行翻译赏析。

原诗如下: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首先,来看看诗的题目“立秋后题”。

这四个字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诗作创作的时间节点,即在立秋之后。

这样的题目设定,为我们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氛围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这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时光匆匆、不可逆转的氛围。

日月的运行从不停歇,季节的更替就在昨夜悄然发生。

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翻译时,需要准确传达出这种紧迫感和无奈感,比如“The sun and the moon show no mercy; the seasons changed last night” 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那种对时光无情的叹息。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这里通过对玄蝉不停鸣叫和秋燕如同过客般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秋天的到来。

蝉鸣不休,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留恋;秋燕匆匆,好似在暗示着时光的变迁。

翻译为“The black cicadas keep chirping nonstop; the autumn swallows are like passing guests” 既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又让英文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境。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这两句则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人一生都怀有独自前行、追求自由的愿望,然而如今已年过半百,却仍充满了惆怅。

这种壮志未酬、时光已逝的悲哀,在翻译时要注意情感的细腻表达,如“Al l my life I had the wish to go alone, but now, at fifty, I'm filled with melancholy” 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纠结和苦闷。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 [3]本名杜甫别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字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公元712年去世时间公元770年主要作品《杜工部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主要成就创作现实主义诗歌;世界文化名人尊称诗圣祖籍湖北襄阳生平经历编辑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4]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5],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6]。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沉郁顿挫千古诗圣读不尽的诗圣杜 甫课堂实录

沉郁顿挫千古诗圣读不尽的诗圣杜 甫课堂实录

沉郁顿挫千古诗圣读不尽的诗圣杜甫课堂实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年轻时的壮志豪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杜甫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的诗歌世界,去领略这位诗圣的风采。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杜甫”两个大字,然后问道:“同学们,提到杜甫,你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位同学迅速举手回答:“我想到他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国家破败的景象。

”另一位同学接着说:“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种生活的困苦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人感动。

”我微笑着点头,说道:“大家说得都很好。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因为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那老师,为什么说他的诗歌沉郁顿挫呢?”一位同学好奇地问道。

我解释道:“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沉郁,指的是他的诗歌情感深沉、浓郁,蕴含着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顿挫,则是说他的诗歌在表达情感时,不是一泻无余,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婉转。

比如他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壮志未酬的种种愁苦,通过对仗工整的诗句,一层一层地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沉重和无奈。

”“老师,杜甫的一生是不是很坎坷啊?”又有同学问道。

“没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他早年有着远大的抱负,希望能入朝为官,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但仕途不顺,多次应试都未中。

后来虽然得到了一些官职,但也都是小官,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且,他的生活也十分贫困,经常居无定所,食不果腹。

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感慨地说道。

“那他在这样的困境中,是怎么坚持创作的呢?”“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对诗歌的热爱,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都没有放弃。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生平经历
就在这个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
玄宗仓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 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郝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 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 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诗人目睹国家的残破以及 叛军的残暴,感时伤事,写下了《春望》、《哀江头》、 《哀王孙》等不朽诗篇。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 险逃出长安投奔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五 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 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 张镐救免,但从此受到肃宗的疏远。闰八月,敕放郧州省 家。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 远离开朝廷。
生平经历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携家出三峡,经江陵、公安,
暮冬抵岳阳。之后,诗人漂泊湖南,贫病交加,濒临绝境。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时年五十九 岁。杜甫因“风疾”病逝。
生平经历
杜甫的逝世至今都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一些专家认
为杜甫是因糖尿病而死,并在杜诗中找到证据,‚我多长 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病 是指司马相如患有的消渴症,即糖尿病。一说杜甫人在耒 阳,为洪水所困,十余日未进食,后来耒阳聂县令雇小船 来接他,并且赠送许多牛肉、白酒款待,杜甫一夜食尽, 竟大饱而死,郭沫若据此认为杜甫是吃了‚天热肉腐‛之 物,因食物中毒而亡。杜甫灵柩停厝在岳阳,唐宪宗元和 八年(813年),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但现在杜甫的坟墓有八座,分别位于河南巩义市、河南偃 师市、湖南省耒阳(今耒阳市)、平江县等地。
生平经历
杜甫早年的生活情况记载很少,主要从的诗歌中得知。杜甫生于712年2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杜甫简介-杜甫年表

杜甫简介-杜甫年表

七岁的杜甫就拥有了豪壮情思,歌颂地位高贵和品 德高尚的人。自古以来都用“凤凰”来形容这类人,杜甫也 不例外,他同样向往这类人。所以在他心中有“仕”的梦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堂,实现自己的抱负。
青年漫游
月夜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开元二十年(732年)——二十岁——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二十三岁——返回故乡参加“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赴兖州省亲,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漫游齐赵平原,“裘马轻狂”; 《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二十九岁——迎娶时任司农少卿的杨怡千金; 天宝三载(744年) ——三十二岁——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会见了诗人高适,同游梁、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杜甫生平介绍PPT课件

杜甫生平介绍PPT课件
第8页/共32页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第9页/共32页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第22页/共32页
杜 甫 草 堂
第23页/共32页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24页/共32页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 甫根对据我李的白阅读的,崇杜甫拜至少在十五首诗中
表现出对李白的很明显的崇拜之情。其中有 《赠李白》两首《梦李白》二首《春日怀李 白》《冬日末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饮中八仙歌》等共 十五首。
第5页/共32页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时的皇帝身边有奸臣当道,所以杜甫 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 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 “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 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杜甫的名字的故事

杜甫的名字的故事

杜甫的名字的故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子美”等。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与杜牧又合称“小李杜”,而杜甫也常被称为“小杜”。

杜甫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杜甫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曾受到神仙的赐予。

有一天,杜甫的母亲在院子里散步,突然感觉腹痛难忍,就赶忙回家。

这时,家中庭院前的一棵橘子树上,突然长出了九个又大又红的橘子,杜甫的母亲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就把这九个橘子摘下来带回家中。

当天晚上,杜甫的母亲把橘子放在桌子上,准备边吃边赏月。

然而,当她剥开橘子准备品尝的时候,却发现里面躺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这时,接生婆走了过来,惊讶地说:“夫人生了九个孩子!”听到这话,杜甫的母亲非常高兴,赶忙把接生婆请到屋里来。

接生婆仔细端详着这个小男孩,只见他容貌端正、天庭饱满、鼻直口方,一副英俊的样子。

接生婆对杜甫的母亲说:“夫人真是好福气啊!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前程万里。

”接生婆还给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男孩取名为“甫”。

这个“甫”字,实际上就是“艹”与“父”的结合体,表示为草木所包围的
父亲。

接生婆说:“日后夫人百年之后,可把孩子托付给我抚养。

”后来,接生婆成了杜甫的养母。

随着时间的推移,“甫”字前面又加了一个“杜”字,“甫”就成了“杜甫”,最后人们干脆把“甫”去掉,“杜”就成了杜甫的名字。

杜甫资料

杜甫资料

杜甫 - 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基本信息个人成就作诗三千多首,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个人概况本名:杜甫别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字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巩县【今属河南】出生时间:712年2月12日去世时间:770年主要作品《三吏》《三别》等1人物简介杜甫杜甫(dù fǔ)(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

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在艺术上,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原籍湖北襄阳,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其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沉郁顿挫千古诗圣读不尽的诗圣杜 甫课堂实录

沉郁顿挫千古诗圣读不尽的诗圣杜 甫课堂实录

沉郁顿挫千古诗圣读不尽的诗圣杜甫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世界,去领略他那沉郁顿挫、饱含深情的诗作。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对于杜甫,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生 1:我知道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很多社会现实。

生 2: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很多磨难。

师:很好,同学们说的都没错。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一生坎坷,历经安史之乱,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

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接下来,让我们先从他的早期作品读起。

《望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写于杜甫青年时期,大家从这首诗中能感受到什么?生 3: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生 4:我觉得还能看出杜甫当时的雄心壮志。

师:没错,此时的杜甫满怀豪情,有着远大的抱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局势逐渐动荡,杜甫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再来看他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学们,这首诗又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生 5:感觉很悲伤,国家破碎,百姓受苦。

生 6:能体会到杜甫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家人的思念。

师:非常好。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此时的杜甫身处战乱之中,看到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悲愤。

再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生 7:官吏抓人的残酷场景。

生 8:老百姓生活的悲惨。

杜 甫瀼西寒望译文

杜 甫瀼西寒望译文

杜甫瀼西寒望译文《杜甫瀼西寒望译文》杜甫的《瀼西寒望》原诗为:水色含群动,朝光切太虚。

年侵频怅望,兴远一萧疏。

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

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译文:江水的颜色中蕴含着万物的动态,早晨的阳光直直地切入浩渺的天空。

年岁渐长,频繁地怀着怅惘远望,兴致高远却又一片萧索稀疏。

猿猴悬挂在树枝上不时模仿人的动作,鸥鸟飞行时那样的明亮自在。

瞿塘峡的春天即将到来,决定占卜一下在瀼西居住是否适宜。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宏大而生动的景象。

“水色含群动,朝光切太虚”,诗人通过对水色和朝光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活力与辽阔。

江水仿佛容纳了世间万物的活动,而清晨的阳光则锐利地穿透了广袤的天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年侵频怅望,兴远一萧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因岁月流逝而产生的惆怅。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常常满怀愁绪地远望,曾经高远的兴致如今也变得萧索稀疏。

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猿猴在树枝上悬挂,时不时模仿人的姿态,而鸥鸟飞行时则是那样的明亮自在。

这两种动物的不同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与拘束的感受。

最后,“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诗人提到瞿塘峡的春天即将来临,他决定通过占卜来确定是否在瀼西定居。

这表现出他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抉择时的慎重。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感慨。

杜甫以其独特的笔触,将自然与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杜甫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境。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杜甫颠沛流离,历经艰辛。

他对生活充满了期待,但又常常被现实所打击。

“水色含群动,朝光切太虚”,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描写,更可能是诗人对世间万象的一种隐喻。

水色中蕴含的万物动态,也许象征着社会的纷繁复杂,而朝光切入太虚,则像是诗人心中那一丝希望之光,试图穿透黑暗的现实。

杜 甫纪录片观后感

杜 甫纪录片观后感

杜甫纪录片观后感《杜甫纪录片观后感》前段时间,我偶然看了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这一看,可真是把我给深深吸引住了。

纪录片里展现的杜甫,不再是那个存在于书本里遥远又模糊的诗圣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镜头带着我走进了他的世界,让我看到了他的喜怒哀乐,也让我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杜甫出生在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年少时的他生活优渥,满怀壮志。

那时的他,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充满朝气、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少年一样,意气风发。

他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雅士,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记得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年轻的杜甫站在泰山脚下,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眼神中充满了惊叹和向往。

他口中吟诵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豪迈的气势仿佛要征服整个世界。

我能感觉到他那颗年轻的心在剧烈跳动,渴望着在这广阔天地中大展宏图。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随着唐朝的由盛转衰,杜甫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杜甫的家庭也未能幸免。

他开始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疾苦和战争的残酷。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杜甫带着家人在逃亡的路上。

他的妻子面容憔悴,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却还懂事地不哭闹。

杜甫望着他们,眼中满是愧疚和无奈。

他们在一个破旧的寺庙里暂时歇脚,外面的风呼呼地刮着,透过破烂的窗户吹进来,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

杜甫紧紧地搂着家人,试图给他们一点温暖,但他自己的身体也在不停地颤抖。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曾经也是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想要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可如今却连自己家人的温饱都无法保障。

他看着周围那些同样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悲愤。

他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用最犀利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在流亡的日子里,杜甫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国家的热爱。

他虽然贫困潦倒,但仍然心系天下苍生。

关于杜 甫的读书笔记

关于杜 甫的读书笔记

关于杜甫的读书笔记《关于杜甫的读书笔记》说起杜甫,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的大诗人。

杜甫的一生,那叫一个坎坷。

他出生在一个还算不错的家庭,年少时也是有着远大抱负和满腔热血。

想当年,他游历四方,饱览大好河山,那时候的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我读他早期的诗作,比如《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哎呀,这诗写得多有气势啊!从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他那股子壮志豪情,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气盛、自信满满的杜甫,站在泰山脚下,抬头仰望,心中想着一定要登上山顶,俯瞰这世间的一切。

那时候的他,多有冲劲儿啊!可命运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爱捉弄人。

随着年岁的增长,杜甫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那日子过得,简直是苦不堪言。

我还记得读到他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时,心里那种沉甸甸的感觉。

他把社会的贫富悬殊、人间的疾苦,用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就给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得是亲眼看到了多少悲惨的景象,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啊!想象一下,他走在街头,一边是豪门大户里飘出的酒肉香气,一边是路边冻饿而死的穷人,那强烈的对比,怎能不让他痛心疾首?还有那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争让国家破碎,长安城在春天里也是杂草丛生。

他感慨时事,看到花儿都忍不住落泪,听到鸟儿的叫声都觉得心惊。

连续几个月的战火,一封家书简直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他因为忧愁,头发都快被自己挠光了,稀疏得连簪子都插不上。

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觉得特别凄惨。

杜甫带着家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

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他却无能为力。

我仿佛能看到他那愁苦的面容,紧皱的眉头,还有眼中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但就算生活如此艰难,杜甫也没有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

他始终心系天下,用他的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种种不幸,为百姓发声。

杜 甫纪录片观后感

杜 甫纪录片观后感

杜甫纪录片观后感《杜甫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良多。

以前对于杜甫,其实了解得挺肤浅的,只知道他是个大诗人,课本里学过他几首诗,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应付一下。

可看了这个纪录片,我才发现,自己对他的认识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的画面,仿佛把我拉回到了唐朝。

我看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看到了杜甫在其中的挣扎与坚持。

他不是一开始就过着苦日子的。

年轻时候的杜甫,也有着一腔热血和远大的抱负。

他家境还算不错,也曾经游历四方,见过不少的世面。

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满怀信心地想要在这个世界上闯出一番名堂来。

他走过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都被那壮丽的景色所震撼。

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泰山脚下,抬头仰望,那雄伟的山峰让他忍不住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对自己的期许。

可命运似乎总是爱跟人开玩笑。

随着唐朝的局势越来越动荡,杜甫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杜甫的家庭也未能幸免。

他带着家人四处逃亡,一路上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我看到他们在风雨中前行,杜甫用他那并不强壮的身躯,护着妻儿。

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但眼神中依然有着坚定的光芒。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们逃到了一个小村庄,想要找个地方借宿。

可村子里的人自己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粮食和地方给他们。

杜甫一家只能在一个破旧的寺庙里暂且安身。

那天晚上,外面刮着大风,吹得窗户呼呼作响。

杜甫的孩子们饿得直哭,妻子默默地流泪。

杜甫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支笔,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可又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助。

他曾经也是个有着理想和抱负的人啊,可如今却连家人的温饱都无法保障。

在流亡的日子里,杜甫见到了太多的人间疾苦。

他看到百姓们因为战乱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看到士兵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却不知道为谁而战;看到官员们贪污腐败,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

杜 甫的名人名言

杜 甫的名人名言

杜甫的名人名言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大诗人,给咱们留下了好多好多精彩的名人名言。

咱们先来说说他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哎呀,这气势,就好像杜甫站在泰山顶上,对着周围的小山丘大喊:“你们都比不过我!”哈哈,开个玩笑。

其实呀,杜甫写这句诗的时候,那心里可是充满了豪情壮志。

想象一下,年轻的杜甫,满怀理想,登上泰山,望着眼前那辽阔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冲动。

这就像咱们小朋友,立志要考个好成绩,或者在运动会上拿个第一名一样,有着满满的冲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可太有爱心啦!杜甫当时自己的日子都过得不咋样,还想着能有千万间大房子,让那些受苦的人们都能有个温暖的家,开开心心的。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在下雨天,我看到路边有个流浪汉在躲雨,那可怜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杜甫的这句诗,就是希望这样的可怜人都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还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美的画面啊!就好像春雨在夜晚悄悄地来,默默地滋润着大地。

这就像老师对咱们的教导,有时候不是那种大声的批评或者表扬,而是一点点的影响,慢慢让咱们变得更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可是杜甫给咱们学习写作的好建议。

就像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故事书,读得多了,自己写作文的时候,那些好词好句就自然而然地从脑袋里蹦出来了。

杜甫告诉咱们,要多读书,积累得多了,写东西就不费劲啦。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充满了遗憾和感慨。

就像咱们有时候准备得特别充分去做一件事,结果却因为一些意外没有成功,那种失落的心情,杜甫都懂。

杜甫的这些名人名言,不仅在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放到现在,也能让咱们从中得到好多启发。

它们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咱们前行的道路。

咱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像杜甫一样,多观察,多感受,说不定哪天咱们也能说出一句让人赞叹的话来呢!。

《望岳》中杜 甫的诗歌风格如何体现

《望岳》中杜 甫的诗歌风格如何体现

《望岳》中杜甫的诗歌风格如何体现《<望岳>中杜甫的诗歌风格如何体现》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其诗作风格多样,沉郁顿挫是其显著特点,然而在《望岳》这首诗中,我们又能领略到他别样的风采。

《望岳》开篇便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人以问句起笔,别出心裁。

他没有直接描绘泰山的巍峨,而是先抛出一个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

“齐鲁青未了”一句,更是以开阔的视野展现出泰山横亘齐鲁大地,郁郁苍苍,绵延不绝的雄伟姿态。

这种大气磅礴的开场,足见杜甫视野之开阔,胸怀之宽广。

他并非仅仅着眼于泰山的一峰一石,而是将其置于广袤的天地之间,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格局。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此句进一步描绘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赋予了它无比的神韵和秀美。

而泰山高耸入云,山南山北,一阴一阳,如同被分割成了清晨与黄昏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杜甫用极其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泰山的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精准的表现力。

他善于捕捉自然景观的独特之处,并用生动的词汇将其呈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归鸟入山,眼眶都似乎要裂开。

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泰山景色的陶醉与痴迷,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激荡与豪情。

杜甫通过对自身感受的细腻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泰山景色的壮丽迷人,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而最后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杜甫雄心壮志的集中体现。

诗人立志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多的山峦,展现出一种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这种气概不仅仅是对泰山的征服欲望,更是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杜甫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从整体上看,《望岳》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风格的几个重要特点。

其一,意境雄浑开阔。

整首诗以泰山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杜甫在诗歌的内容和技法上都有创新,引导后代诗人欣然从之,导致中国诗歌发生新变,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一、诗歌内容方面。

1.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呈现两大转折一个是变先前诗歌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一个是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转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

通过叙事的手段真实地记录了大唐王朝由盛变衰的历史过程。

这是以前任何诗人都没能做到的。

杜甫用诗歌记录重大的时局事件,被历史学家看成是信史。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此外,“诗史”还包括:Ⅰ用诗歌书写断代国史。

如:《夔府书怀四十韵》。

写安史之乱期间发生的史实;Ⅱ用诗歌为故去的人物立传。

如《八哀诗》。

这首诗是追怀名将王思礼、李光弼、严武,还有贤相张九龄,还有国士李琎、李邕、苏源明、郑虔,这些人的生平经历、功业、德行、才干等等,所记的内容与史书相合。

与史书相比传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Ⅲ杜甫还为生人立传。

如:《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这首诗是为唐朝大将哥舒翰立传。

Ⅳ用诗歌记录个人和家庭的乱世遭遇,笔触细腻,连孩子脚上的泥垢、老伴凄苦的容颜,都如实地写出来了,由此反映了人生的种种不幸和乱世的社会人情。

Ⅴ用律诗写时事,实为创举。

表现在他对诗歌体式功能的突破性运用上,我们知道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这些体式,历来是用为抒情的,而杜甫却用来记事。

如:五律《即事》这首诗,记录了宁国公主惨淡回国,途经秦州的事情。

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是有其充分依据的。

但“诗史”又绝对不同于史书,它不是押韵的史书,史书只是梗概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杜诗却展开了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画面;史书要求撰写者冷静、客观,而杜诗却在记录事件中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情感。

杜诗的写实做法揭开了诗歌史上的新篇章,从此以后,像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韩愈、张籍、王建和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人,以及宋元明清众多诗人,都效法杜甫,创作出大量的叙事性、记实性的作品。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先导,它在内容上的这种变化对其他的文学样式的产生或者发展产生了连锁反应。

从此以后,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这些叙事文学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主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杜诗的叙事性可谓中国文学的主流由抒情到叙事的转捩点。

2.改造乐府诗。

乐府诗歌在汉代产生以后,由于内容上的写实性、语言上的通俗性,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使后代诗人对这种体式深感兴趣;同时,也正是这个原因,后代诗人对汉乐府的旧题目不敢变更,后代诗人或者是用旧题目来摹写旧事情,或者是用旧题目来写时事,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直到盛唐仍然没有改变,比如李白的乐府诗歌,仍旧是用汉乐府的旧题目来写眼前的事情。

杜甫写乐府诗歌,则敢于摆脱乐府旧题。

杜甫根据所写的事情而立题目(创造新题乐府),使题目与内容合为一体,这无疑是个大胆的举动,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杜甫的这一创举,直接引导了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新题乐府的创作热潮。

3.改造七律。

七律这种诗歌体式,其诞生之初,本是表现宫廷生活、君臣活动内容,内容空泛,缺乏真情实感,辞藻华丽。

盛唐开始用七律写有朋送别、个人生活感受等,与同时期五律相比题材狭小。

至杜甫,七律在题材内容上获得了与五律平等地位,把动乱的时局、沉郁的感受写入诗中。

如:《登楼》、《登高》。

4.杜甫保持“创作心态宽松自由”。

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是灵感触发的过程。

而灵感的触发有赖于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是拒绝接受外力干预的。

作家艺术家在外力干预,比如权势干预、命意干预、衣食干预、时间干预等等,在这个外力干预之下是难以触发灵感的,其作品难以成为真正的艺术。

杜甫自觉地遵循这种艺术之道,一生没写过“应制诗”,保障心灵活动的充分自由,作品充满了真情至性。

5.提出“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当时的社会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思潮,杜甫在艺术上提出“瘦硬”为美的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审美潮流来说,可谓逆流而动。

气韵生动,是一切文艺作品的审美追求;而皮相摹写,终归于神韵的丧失。

杜甫提出以“瘦硬”、“雄劲”为美的主张,将“瘦硬”、“雄劲”作为导致气韵生动的途径。

杜甫认为“瘦硬”风格的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

杜甫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个“瘦硬”为美的观点,但是我们读他全部的作品,的确能感到一种“瘦硬”的作风。

作品作品气势“雄劲”,也是杜甫的审美追求。

他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凌云健笔”固然是对庾信晚年文章风格的赞美,但无疑也是杜甫的审美主张。

他不满意当时文坛那些精雕细刻的小巧之作。

杜甫对于那些具有雄劲气势的动物和绘画,尤其喜欢歌咏之。

对于雄鹰、劲鹘、老松、古柏,均以凌厉的笔触再现其飒爽英姿。

杜甫追求“瘦硬”的审美主张与实践,对后人也产生了影响。

比如,中唐诗人韩愈提出了“硬语盘空”,李贺写诗也崇尚“瘦硬”“坚脆”,晚唐诗人贾岛写诗崇尚“瘦硬”,明显地实践着杜甫的审美主张。

6.在文学批评史上,首开以诗的形式来论述诗歌创作的先河。

在《戏为六绝句》中,提出若干诗歌创作的主张,如主张对前代诗歌艺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对六朝诗歌一分为二,拒绝全盘否定,从而纠正了王勃、杨炯、陈子昂、李白等人在矫枉中出现的偏颇。

又提倡“凌云健笔”的诗风。

同时,又强调学习前人的“清词丽句”,这对于建构唐代诗学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还有几首诗也是以诗论诗的形式谈到了诗歌创作的主张。

以诗论诗的新形式,对后人影响很大。

金代元好问就写了《论诗三十首》这就是继承的杜甫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后代人用这种形式论诗是不可胜数。

7.精于排律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延长,除了首尾两联不必对仗,中间有多少联都必须对仗,同其它诗体相比,这种诗体主要是考验作者对仗艺术的能力。

杜甫继承杜审言排律创作成就并发扬光大,语言典雅,对仗整肃,学力深厚,情感深沉,思想博大精深。

杜甫首开排律的创作对后世影响甚大,中唐以后,历代都有人作长律,在思想、情感、语言艺术上都无法超过杜甫。

8.首次把“当句对”引入七律作品。

“当句对”虽非杜甫所创,但他却是把五律的“当句对”形式引入七律“当句对”的第一人,从而丰富了七律的对仗形式。

对于这种新的对仗形式,他在创作中采取了谨慎的态度,除非酝酿得十分成熟,一般不轻易使用。

在他的诗集中,仅见八处这样的“当句对”。

杜甫制作“当句对”,无论写景、状物、叙事、议论,都显示出精深的造诣。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不雕不凿,自然天成。

其二,不事游词,为情而设。

其三,声音流转,和谐入耳。

他把“当句对”成功地引入了七律。

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元好问选编的《唐诗鼓吹》收录的中晚唐诗人七律作品中,常见这种对仗形式,宋代以及以后的诗人也常用这种对仗形式。

9.杜甫晚年写了八首“变格律句”,为七律句式做了一些开辟性的工作,打破了律诗仅有四种格式的呆板局面。

中唐以后的诗人们在创作中广泛地使用了这种“变格律句”,许浑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10.创制新型五言诗句。

杜甫在创作实践中,五言近体诗的正格律句,“平平平仄仄”可变为“平平仄平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并提醒人们注意这种拗救的句子第一字必须是平声。

当这种句子(“平平仄平仄”)的第一字不是平声的时候,则把它的对句的第一字的可平可仄的声调务必作成一个平声,即“平仄仄平平”。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杜甫诗歌风格因题材不同、生活处境不同、心态不同而呈现为多种面貌。

“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

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

一、“沉郁”的内涵所指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沉厚、深沉、沉雄、沉着、浓郁、郁勃、忧郁、郁结。

1.从内容上看。

杜甫奉儒守素。

诗中表现的是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和合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

加上他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对这种现实的认可、坚信盛世的复兴。

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郁勃的特征。

同时,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由这些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使他的诗歌具有沉着、郁结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这为他的诗歌带来了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比如对待玄宗对南诏的战争,杜甫却能以国家存亡为视点唱出反调。

这就是他的作品“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由玄宗的频频发动开边战争而导致国力削弱、生活腐化而丧失民心、信任奸佞而导致乱政,预感动乱将要发生。

京都收复之后,玄(肃)宗君臣喜笑颜开,以为大功告成了。

又是杜甫以冷静的头脑提出了忠告;在肃宗打击玄宗旧臣、制造分裂的严重时刻,杜甫忠于谏官的职守,为上书进谏而夜不成寐;在九节度重兵包围邺城、唐王朝的形势堪称大好、许多在战乱中隐居的人纷纷归朝,大写特写《河清颂》的时候,又是杜甫提出警告,要肃宗君臣不得被胜利冲昏头脑。

这些忠警之辞,我们在其他诗人的篇章中也未曾发现。

这是杜诗的深刻之处,就是“沉郁”风格的具体表现和形成的原因。

2.从艺术形式上看。

杜甫在一些描写山川景物或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即在一个联语(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当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的联语中,经常使用“时空并驭”的手法。

A.描写山川景物采用“时空并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前句以“吴楚”写“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乾坤”写日月之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

杜诗的雄厚之处,正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以纵横交叉的笔墨展示出景物的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

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的阅历。

B.个人身世的作品采用“时空并驭”杜甫“时空并驭”的手法,还常用于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和身世感受。

常使用“百年”、“万里”、“日月”、“乾坤”等词汇,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邃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

如“万里悲秋常作客”,前一句以“万里”写故乡之远隔,是从空间角度落墨;后一句以“百年多病独登台”之“百年”写自己一生的困况。

是从时间角度落墨。

总之,作者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的形象,置于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坐标点上。

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身漂泊的生涯以及对时局的感受。

抒情形象具有广博的视野,深邃的思维,现实的高度,历史的厚度。

二、“顿挫”内涵所指学术界对“顿挫”的解释,目前来看,是仅仅从表现形式上着眼的。

“顿挫”这个词的出处。

这个词最早见于陆机的《文赋》,陆机在谈到各种文体特征时说道:“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唐人张铣注释说:“箴所以刺前事之失者,故须抑折前人之心,使文清理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