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各个课程学分
大学计算机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课程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训学时:32学时)学分:4学分开课对象:全校所有专业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大学计算机是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学生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课程,也是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基础操作内容的学习课程,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还是学习计算机语言和其它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
该课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Windows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 的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并奠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操作和理论基础。
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程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计算机病毒和汉字编码的基本概念。
掌握进位计数制及相互之间转换运算;(2)熟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成,各硬件的功能及其使用;(3)掌握Windows 7的基本操作,Windows 7的资源管理器操作,Windows 7的系统设置;(4)掌握 Word 2010文字处理软件文字录入、编辑与排版的基本操作和技巧;(5)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地使用Excel 2010的能力;(6)具有较好地使用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10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
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与机房上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在每一次理论授课后,均安排有上机实验,在配套教材中还有每章的学习辅导、实验指导、习题和题库。
在上机实验中,可以分小组任务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四)理论教学时数分配二、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要点:1.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2.进位计数制的相互转换;3.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应用领域及性能指标;进制计数制的概念及数制之间的转换;非数值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如ASCII和汉字编码;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如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输入和输出设备等;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指令和程序的概念等;微机系统的基本硬件配置;微机系统的启动和关闭;计算机软件的分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语言处理程序。
学分制及教学管理介绍
❖ 一学期只能报一门公选课(如有学生同时报两门或以上的将全部取消其报名资格,本学期不予受理报 名),公选课上课时间一般是每周二下午的7、8节。
❖ 将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开始可选公选。
公选课(网络课程选报)
❖ 每学期选完专业选修课后都可选报公选课,每学期最多可选2.5分(2门课程)。网络课程在假期和开学 的前半段时间进行,具体的内容看通知。
❖ 军训课、单独开设的实验、设计、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不合格者,必 须重修。
❖ 学分替代:在大一第一学期(第八周周一前)可以用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替代计算机应 用基础,成绩按70分计算。交证书原件由系里审核,审核后填写免修申请表一式三份和证书 复印件,填好后交一份审核表和复印件给教务处,系里留底一份,个人留一份。
❖ 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有一门不及格的不得申请参加毕业设计(论文)课程的修读。
❖ 7、延长学业申请:如果学生在大三时有比较多的必修课程不及格或者选修学分离最低学分数比较远, 该学生觉得自己在结业后一年里面无法补齐,将在第五学期十五周毕业资格审查的时候,提出正式书面 申请延长学业(即不办理结业证),延长学业必须要交多一年的学费。
❖ 3、校园文化活动1学分(参加学校活动有突出表现,在社团活动中个人表现情况等;主要是 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组织、协调等)
校园文化活动第五学期第6周学生自行申报,由班级的综合素质拓展小组审核后公示,并填写素 质拓展证书(每人一册) ,电子版信息上报给教务员,各系汇总后上交教务处。教务处会在 第6学期第二周前公告栏公示学生申报的学分,以教务处公告的学分为准。具体要求和完成时 间按照教务处出的通知。
❖ 5 、必修课和限定的选修课重修采用自行重修,重修考试一般安排在第五(1-4学期课程)和第六(5学 期课程)学期的时候,具体时间看教务处通知,如想提前考试可在一年后提出书面申请,跟下一年级的 补考进行,开学第一周周三前。
浙江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
浙江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浙大教发[2006]26号学分制是用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作为衡量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进一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造就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特制定本规定。
一、学期安排学校实行每学年4学期制,分秋学期、冬学期、春学期、夏学期,每学期为9周,其中授课8周,考试1周;秋、冬(或春、夏)学期安排的课程学分一般在25学分左右;另在暑假安排3—4周用于教学实践或科研训练。
二、学科专业分类与课程设置1.本科专业的培养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的模式。
学校根据学科要求和专业特点,将本科专业按文科类、文理科类、理科类、理工科类、工科类、艺术设计类等6个学科专业大类进行大类交叉培养。
2.自2006级起,本科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
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分为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基础类、导论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究类、技术与设计类;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着重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精神,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同时,学校还设置一定量的“个性课程”学分供学生自主选择跨学科的课程修读,原则上原校公共选修课程(在选课系统里)不列入其中。
各类课程修读学分参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3.为扩大课程的选择面,以提高课程质量,学校对部分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开设多种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课程供学生选读,学生需在满足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修读课程学分最低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三、学分计算学分计算原则上以课程重要性和学习成本记,通常理论课程每16学时为1学分,记1-0周学时;实验、习题、设计、研讨、上机等实践教学课程根据特点可按理论学分的1/2--3/2计,0.5学分记0-1周学时;暑假集中进行的实验、实习、上机、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原则上按照实际需要计一定量的学分;毕业论文(设计)一般记8—12学分。
浙江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三)鼓励、提倡学习成绩优良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辅修、双专业或双学 位。学生完成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并达到辅修、双专业或双学位规 定的教学要求,可获得学校颁发的辅修、双专业或双学位证书。
一、学期安排 学校实行每学年 4 学期制,分秋学期、冬学期、春学期、夏学期,每学期为 9 周,其中授课 8 周,考试 1 周。秋、冬(或春、夏)学期安排的课程学分一般 在 25 学分左右;另在暑假安排 3—4 周用于教学实践或科研训练。 二、学科专业分类与课程设置 (一)本科学生的培养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的模式。学校根据学科要求和专 业特点,将本科专业按文科类、文理科类、理科类、理工科类、工科类、艺术设 计类等6个学科专业大类进行大类交叉培养。 (二)本科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通识课程着重 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分为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基础类、导 论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 究类、技术与设计类。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奠定学生今后学业 发展的基础,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专 业课程着重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包 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设计)等。 同时,学校还设置一定数量的“个性课程”学分供学生自主选择跨学科的课 程修读;原校公共选修课程(在选课系统里)原则上不列入其中。
-1-
以人为各类课程修读学分参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三)为扩大课程的选择面,提高课程质量,学校对部分通识课程、大类课 程实行分层次教学,开设多种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课程供学生选读,学生需在 满足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修读课程学分最低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三、学分计算 (一)学分原则上以课程重要性和学习成本计算,通常理论课程每 16 学时 为 1 学分,记 1-0 周学时;实验、习题、设计、研讨、上机等实践教学课程根据 特点可按理论学分的 1/2--3/2 计,0.5 学分记 0-1 周学时;暑假集中进行的实验、 实习、上机、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原则上按照实际需要计一定量的学分;毕业 论文(设计)一般记 8—12 学分。课程周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按各专业培养方 案中课程设置的规定执行。 (二)必修课程原则上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要求已设置课程修读的最低学分, 学生按规定修读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学分,若选择高层次课程多修了学分,超出 部分的学分可计算在个性课程学分内。 选修课程通常应在某一课程类、课程组或课程模块中选择修读,学生需获得 相应课程类、课程组或课程模块所规定的学分要求,超出部分的学分可计算在个 性课程学分内。 (三)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具体计算办法详见 《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暂行办法》。 四、课程选修 (一)学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修读各类课程。学生在导师、班主任的指 导下,根据本人的情况、需要和学习能力,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在如下几 个方面进行自主选择: 1.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按一定的选课顺序,在导师、班主任的指导下,学 生可变动课程教学计划的进程安排,提前或延迟修读有关课程,但每两学期(指 秋、冬学期或春、夏学期)修读的课程不得低于 15 学分(毕业班除外)。 2.自主选择课程层次。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通识课程与大类课程中,学生
大学学分制度
大学学分制度1. 引言大学学分制度是一种用于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制度,它将课程划分为一系列学分,并根据学生的修读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
大学学分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规划学业和管理学业进度,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一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控的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学学分制度的意义、特点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2. 大学学分制度的意义2.1 学生个体意义大学学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灵活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修读课程,从而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学分制度还鼓励学生参与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分制度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学分要求下自主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并及时了解和解决学业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学分制度,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术素养。
2.2 教育管理意义大学学分制度为学校提供了一种高效管理学生学业进度的方式。
学分制度使得学校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所修读的课程和取得的学分,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控。
学校可以提供相关的学分要求和课程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此外,学分制度也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客观评价和比较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
学校可以通过学分制度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术表现和潜力,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和辅导措施。
3. 大学学分制度的特点3.1 学分的定义大学学分制度中,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工作量和学术成果的基本单元。
学分通常以学时为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完成课程所需的学习时间和付出的努力。
学分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类别和学科领域的特点进行调整,以实现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的匹配。
3.2 学分的累计和要求学分制度要求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学分。
学生需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学分要求,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并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学分的累积。
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
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学分制是高等学校以学分为单位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为了确保我校大类招生培养制度、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章课程设置第二条学校学分制管理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必修课包括: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师范性课程(师范专业)和实践性课程;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含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全校性通识选修课(含通识核心课、通识任选课等)。
1.通识必修课:为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体育与健康等。
2.专业必修课(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专业基本规格。
3.师范性课程:是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技能课程,为师范专业学生开设。
非师范专业学生不要求获得师范性课程学分,专业性课程学分相应增加。
4.实践性课程(不含课内实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开设。
包括专业性社会实践、读书报告、课程设计(实验设计)、实习、见习、学年论文(学年项目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5.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
6.通识选修课(含通识核心课、通识任选课等):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师范教育和艺术体育四类,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进行自主选课。
第三条主、辅修制: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辅修制。
辅修制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应涵盖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辅修双学位的专业应与主修专业跨学科大类。
第四条各类课程修读学分参见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三章学分认定第五条学分认定原则上以课程重要性和学习成本为依据,各类课程学分按以下标准确定:1.理论教学一般每16学时为1学分,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单位学分对应的课时数可作适当增减。
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
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根据、XX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和计算学生学习量及学习质量的基本单位,以取得最低毕业总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为主要标准,授予学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教学管理制度。
我院从XXXX级新生起实行学分制。
第三条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系(部)、学科应科学地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分类第四条课程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和各类教育环节。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第五条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确定的该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或环节,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等。
第六条选修课是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反映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修读的课程。
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种。
限制性选修课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选择范围和必须达到的要求的课程。
学生选修时必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选修。
任意选修课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学分要求,学生可以在所属学历层次(如本科生应在本科层次)本校开出的课程中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
三、学分与计算第七条学分结构学分制由学时学分和学分绩点两个部分组成。
第八条学分计算1.理论课按16学时计1学分。
2.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按每周计1学分。
3.军训、实习、课程设计、专用周、毕业设计(论文)等按每周计1学分。
4.入学教育(安排入专业认识实践教学)计0.5学分。
5.毕业教育(含毕业典礼与离校)计1学分。
6.实行课程改的,按课程大纲规定的学分计算学分。
7.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学分按《XX 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学分实施规范》执行。
苏州大学关于本科生课程学分绩点由5分制改为4分制的
苏州大学关于本科生课程学分绩点由5分制改为4分制的说明一、2013年12月前,本科生成绩均以5分制显示学分绩点根据《苏州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修订稿)》(苏大教〔2012〕22号)的相关规定,2013年12月前,苏州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的课程成绩均以5分制显示学分绩点,具体如下:1.考核成绩与绩点的关系2.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学位课程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学分×成绩绩点数∑(所修课程学分×相应成绩的绩点数)课程平均学分绩点(GPA)= ∑所修课程的学分∑(所修学位课程学分×相应成绩的绩点数)学位课程平均学分绩点= ∑所修学位课程的学分二、2014年始,本科生成绩均以4分制显示学分绩点为使我校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与国际学校接轨,学校发布了《苏州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学籍管理条例(修订稿)》(苏大教〔2013〕124号)。
该新条例取消了我校一直使用的5分制学分绩点计算方式,采用国际通行的4分制学分绩点计算方式,规定从2014年开始,我校全部在校本科生的中、英文成绩单均以4分制显示学分绩点,有关规定如下:1. 公共体育类、思想政治类、军事类、职业生涯规划类、全校性公共选修类课程采用五级评分制,成绩只记录等级,不计入全部课程平均学分绩点(GPA),具体考核成绩与等级的对应关系如下:因健康原因不能修读正常体育课的学生,经校医院诊断证明,可按规定办理体育保健班的申请手续,经批准后修读体育保健班课程。
体育保健课程考核通过者,最高记为D等级,考核不通过者,记为F等级。
2.上述类别以外的其他课程,均采用百分制计算考核成绩,并计算每门课程学分绩点及全部课程平均学分绩点。
(1)课程成绩与课程绩点的转换公式如下:课程绩点=(60≦X≦100)其中:X为课程分数,100分绩点为4,60分绩点为1,60分以下绩点为0。
具体考核成绩与绩点的对应关系如下:(2)课程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公式如下:∑(课程学分×该课程绩点)课程平均学分绩点(GPA)= ∑所修课程的学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四舍五入。
大学本科教育学分制条例
XX大学本科教育学分制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XX、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它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的单位,以在规定的年度内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
第三条本条例的适应对象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
第二章课程与学分结构第四条学校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制订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规范专业课程结构。
按修课形式分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两分类,自由选修课由专业自由选修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是指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限制性选修课是指根据各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限定学生修读的课程。
自由选修课是指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现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
在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内学分中,必修课学分约占70%;选修课学分约占30%,其中学生应当修读文化素质选修课7-10学分。
原则上,学生应当选修非本学科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
第五条学分的计算学分与学时相对应,最小单位为0.5。
(一)理论课为16学时1学分;(二)体育课为32学时1学分;(三)单独开设的实验(实训)课为32学时1学分;(四)实践课为独立计学分的课程或课程群实习,一般每周计1学分,但1门课程实习最高不超过3学分;(五)毕业生产、实习为5学分,共计5周;(六)毕业论文(设计)为8-10学分,共计8-10周。
第六条学分由课堂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奖励学分构成。
奖励分计入自由选修课的学分,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七条学分绩点采用学分绩点评定方法,具体计算办法如下:平均学分绩点(GPA)=课程学分绩点总和÷课程学分总和课程学分绩点=课程绩点×课程学分百分制和五级制登记成绩的的课程其课程绩点计算方法分别如下:(一)以百分制计算的第一次正常修课考核的课程绩点:60分以下记为0,60分开始绩点记为1.0,每增加1分绩点增加0.1,达到90分后,绩点记为4.0;(三)补考或清考通过的课程绩点一律计为1.0。
培育计划,华南理工大学13数学学院各系本科课程学分及所需必修选修大全报告
数学类创新班(本硕连读)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专业代码:070101学制:3+1年培养目标: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培养德才兼备,数学及应用数学领域拔尖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宽广的数学理论知识,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有很强的运用数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潜在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的毕业生大部分要攻读数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攻读与数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如:经济、金融、管理等。
使之具备进一步从事数学及应用数学各个领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宽广的数学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目标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等的潜在能力。
目标3:(系统认知和创新能力)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数学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
了解相关的数学应用技术。
目标4:(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动化科学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全球竞争意识,具有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专业特色:本专业强调数学和应用数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力、抽象思维力等基本能力以及理论分析能力;具有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广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可塑性和很强的发展潜力。
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分配-航天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附件一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数学基础课、基础理论课选课清单课程编号说明:1、第一位S表示硕士生课程;2、第二、三位表示学院,第四、五位表示系,不设系的学院第四、五位填写“0”;3、第六、七、八位表示顺序号;4、第九位表示开课学期(C表示春季学期开课,Q表示秋季学期开课)。
附件二应用研究型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类课程附件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100学科名称:控制科学与工程类型:学术研究型一、研究方向1.控制理论与应用2.先进过程控制3.现代检测技术4.导航控制系统5.惯性技术6.制导、控制与仿真7.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8.智能控制二、课程设置注:1.学分要求见学校统一规定(见附件)。
2.根据课题需要,从学科交叉角度出发,特殊情况下,可选不在培养方案内的外院系课程2~4学分。
附件: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的总学分数为32~36学分,学位课的学分之和不少于19学分,应增强其理论性和基础性,基础理论课和学科基础课可以跨学院和跨学科设置,为学生今后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体系框架如下:1.学位课(19学分)(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其中: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2)第一外国语(2学分)(3)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4学分)(4)学科基础课(4~6学分)(5)学科专业课(4~6学分)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
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学分外,学位课必须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
学位课应全部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2.选修课(6~8学分)选修课程应结合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或本领域学术前沿设置。
选修课一般为考查课程。
选修课程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
选修课应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第二外国语在选修课范围内。
3.专题课程与实践环节(3~6学分)专题课程主要结合本领域学术前沿和硕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设置。
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规定
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改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学分制,是指学校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达到毕业应修课程和学分最低要求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条实施学分制旨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第四条学校实行弹性修业年限。
学生可在标准学制的基础上提前一年或推迟两年毕业。
具体办法按照《学校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于学校全日制本科生。
长学制专业的本科教学阶段适用于本规定。
留学生、交流生、进修生等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课程与学分第六条学时与学分。
理论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每32学时计1学分;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由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整体安排确定。
学生必须完成选课并通过考核,方可获得课程对应学分。
第七条专业学分要求。
各专业毕业应修课程和学分要求由专业培养方案确定。
学生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方可毕业。
第八条学分认定。
转专业、转学前所修课程和学分,由学生向转入专业所在学院申请,由该学院认定。
校际交流学分由学院认定。
第九条创新奖励学分。
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各类学科竞赛等所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由学生申请经学院报本科生院认定,可以置换相应课程学分。
学分认定及置换标准按相关文件执行。
第三章收费管理第十条学分制收费实行“两部制”计费方式,学生学费由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组成。
专业注册学费按学生实际在校就读的学年计收,学分学费按修读课程的学分计收。
第十一条学生须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预存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方可选课。
厦门大学绩点计算办法
附件5:
关于试行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的通知
(2012)厦大教10号
各学院: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学分制改革,提升学校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参考国内外高校“绩点制”的成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现将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程学分绩点定义
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 缩写GPA)是对学生各门课程所获学分的加权平均值,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课程学分绩点计算方法
单门课程学分绩点=该课程的学分×成绩绩点
三、课程学分绩点计算的相关说明
1.课程成绩与绩点之间的换算关系按如下对照表计算:
2.原有四级记分制的成绩:优(85-100)、良(70-84)、及格(60-69)、不及格(未达60分为不及格),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对应绩点。
其中“优”对应绩点为4.0,“良”对应绩点为
3.0,“及格”对应绩点为“1.3”,“不及格”对应绩点为“0”。
两级记分制(合格、不合格)的课程成绩,不纳入课程学分绩点计算。
从2012-2013学年开始,成绩登记将不再采用四级记分制。
3.原有《厦门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厦大教[2005]38号)和《厦门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厦大教[2005]21号)规定的百分制与等级制之间换算标准,如与本办法不一致或有冲突,则以本办法为准。
4.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公布日试行。
厦门大学教务处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三。
核心课程共计34学分-淡江大学历史学系
開課年級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三 三 三(上) 三(下)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上) 四(下) 四(下)
# 各 群 別 凡 開 設 為 上 下 學 期 之 課 程 , 請 務 必 修 滿 上 下 學 期 始 得 為 該 學 群 之 學 分 , 否 則 只 能 視 為 選 修 學 分 。
大一導師
一上 一下 二-四 年級 一 ︱ 四 年 級 系訂必選修(中國斷代史類)~十一選三(H 群)共計12學分 科 先秦史 秦漢史 魏晉南北朝史 清史 隋唐五代史 宋史 遼金元史 台灣近代史 明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 目 學分 4 4 4 4 4 4 4 4 4 4 4 任課教師 高上雯 高上雯 古怡青 王 樾 古怡青 林煌達 楊育鎂 吳明勇 戴月芳 羅運治 王 樾 開課年級 二 二 二 二 三 三 三 三 四 四 四
## 一全 年球 級視 「野 台及 灣未 通來 史學 學 」 , 擋門 , 修 四單 年學 級期 限 「 台修 灣一 門 史 專。 題 」 。
史料數位化專題實作 A/B 班
歷史地理 中國藝術史▲* 中國宦官史 中國近代學術思想史 台灣史專題研究 東南亞華人史* 台灣現代史* 台灣地方文史導覽▲* 歐洲文化鄭欽模
2019/1/29
共計31學分 任課教師 開課年級 二下
日文系老師
西洋中古史 世界現代史(英語授課) 日本近現代史 西洋近古史 西洋近代史
4 4 4 4 4
劉增泉 劉世安 林呈蓉 尤昭和 尤昭和
二 二 二 三 三
一、二 一 一上
特 大學學習 色 社團學習與實作 核 課 心 程 全球視野 未來學 學 院 核 心 課 程 中國文學與經典學門 ∣ 七 藝術欣賞與創作學門 選 四 公民社會及參與學門 (8) 社會分析學門
审计学专业大学四年课程与学分统计
审计学专业2014级大学四年课程与学分统计
说明:
①大二上下学期的“外语选修课”虽然每个人选修的课名称不一样,但其实是必修的2个学分。
②大三和大四的专业限定选修课加起来必须修满12个学分,大三和大四的专业任意选修课加起来也必修修满12个学分。
③大一到大四的通识选修课6次加起来必须修满12个学分。
④大一到大四的“读书活动”共五个学期合计1.5个学分。
⑤大一到大四的“暑期社会实践”共3个学年合计1.5个学分。
⑥“演讲沟通、综合写作”都是第二课堂必修的活动,各1个学分,通过一次即可拿学分。
⑦“科技文化技能、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参加讲座”是第二课堂选修的活动,这三者只要通过其中之一就可以了,拿1个学分。
大连海事大学学分制管理办法
大连海事大学学分制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施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各类高层次优秀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学计划根据学分制的特点及要求,实行指导性教学计划。
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指南,它规定了各专业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
必修课是指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包括主要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
各门类必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60%。
限选课是指本专业学生必须在限定的一类或一组课程中选修的课程,每组选修课程体现专业范围内不同的方向。
各门类限选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5%。
限选课学分超过规定部分可替代一定的任选课学分。
任选课是指专业任选课和全校公共任选课或学生根据个人志趣,所选外专业的各类课程。
各门类任选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
学生在校期间须至少完成全校性选修课6学分。
二、学分与绩点的确定与计算学分是测量课程量的单位,是学生完成学业情况的基本依据。
各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须完成学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方可毕业。
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时数每18学时为1学分、体育课36学时为1学分;按计划集中进行的军训、公益劳动、工厂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每教学周1学分;毕业设计(论文)每教学周1学分。
各类课程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学分。
绩点是一门课程的成绩系数,平均绩点可以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总体质量,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一个指标。
成绩与绩点的对应关系如下:成绩等级百分制成绩绩点A(优秀4.5)90-100分 4.0—5.0B(良好3.5):80-89分 3.0—3.9C(中等2.5):70-79分 2.0—2.9D(及格1.5):60-69分 1.0—1.9E(不及格):<60分0每门课程的学分绩点=课程学分×绩点。
∑(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规定的标准课程对应的平均学分绩点排列学生学习名次,平均学分绩点是学生获得学位、评优、评定奖学金,择优推荐的智育条件。
2018湖北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
湖北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一、课程结构体系湖北大学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该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大类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构成,各部分内容及学分要求见表1-表3。
(一)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36学分。
包括思想政治课程群(16学分)、大学体育课程群(4学分)、大学英语课程群(10学分)、计算机基础课程(2学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学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2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6学分(其中认证专业为4学分)。
包括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人文经典与人生修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人生四大课程模块。
通识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科学素养、批判思维、沟通表达、广博视野,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
(二)学科大类课程平台学校实行按大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2018年新增专业大类8个,包含22个专业;2018年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停招电子商务及法律和环境科学专业,共计招生专业大类(专业)40个,其中以专业大类招生17个(包含55个专业),单独招生专业23个。
学科大类平台类的学科基础课程根据各大类和专业的具体情况设置25-31学分,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必修)(21-25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根据学科大类或专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引导性课程)(选修)(4-6学分)。
(三)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与专业方向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的课程应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的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等有关规定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商务法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电子商务法基础,主要论述什么是电子商务法、网站及其责任和电子商务的主体;二、电子商务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数据电文的法律制度、签名认证法律制度,电子合同及其不同类型的在线交易法律调控的法律制度;三、电子商务相关法律问题,主要涉及消费者保护、个人资料保护、不正当竞争、法律救济等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
17.现代物流管理(64学时)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从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开展现代物流管理。课程首先介绍了物流基础知识和物流的基本功能,对物流、物流管理、物流系统、企业物流、物流过程、物流成本进行全面介绍,在此基础上引出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包括GIS、GPS、条码技术、EDI技术等,结合案例对物流中心、物流配送、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进行介绍,最后结合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特点,引出供应链管理理念。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物流及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9* 0906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 3
0907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实践) 3 36学时
10 0997 电子商务安全导论 3
0998 电子商务安全导论(实践) 2 24学时
11* 0908 网络营销与策划 3
0909 网络营销与策划(实践) 2 24学时
2 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3 0994 数量方法(二) 6
4 0015 英语(二) 14
5 0995 商法(二) 5
6* 0910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6
7 0996 电子商务法概论 6
8* 0911 互联网数据库 3
0912 互联网数据库(实践) 3 36学时
5. C语言(116学时)
本课程主要以应用为目的,向学生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利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6.网页制作(64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际技能要求并重的课程,课程内容定位于“网页设计方法、制作技术与使用工具”三重体系上,从系统、实用、易学的角度向学生讲授网页制作的语言、方法与技巧。主要包括:Web基础知识、网页结构设计及布局方法、超文本标记语言的语法、层叠样式表(CSS)技术、网页制作工具的使用(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以及站点管理和网页发布技术。
0903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实践)
3
36小时
16*
0904
综合作业
2
0905
综合作业(实践)
2
24小时
总学分
73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1 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体育(96学时)
讲授体育基本理论和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教育,体育运动项目基本技能训练。了解人体的正常发育规律,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3.高等数学(96学时)
主要讲授一元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知识,介绍一些工程数学的内容,为各种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工程计算能力,尤其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0895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实践)
3
36小时
11*
0896
电子商务概论
4
0897
电子商务概论(实践)
2
24小时
12*
0898
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
3
0899
12* 0913 电子商务与金融 3
0914 电子商务与金融(实践) 3 36学时
13* 0915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3
0916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 3 36学时
14 98066 毕业设计及答辩 不计学分
总计 77学分
说明:
1、考试课程及学分表中备注栏内的数字表示网上作业的学时数;
15.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64学时)
本课程通过介绍著名电子商务网站与系统实例,分析各类电子商务系统的目的、战略构思、定位、系统结构、发展过程、技术特点、运作特色、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等,力图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开发技巧、运作过程,特别强调组织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电子商务系统对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及效率、市场结构与竞争、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本课程进行中,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背景,分组开发一个电子商务模拟网站或一个实用网站的子系统。使学生具备分析、设计、实现、维护和运作与实际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技能。
16.电子商务安全技术(64学时)
本课程主要围绕保障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性展开,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包括: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网络攻击与防范手段;第二部分为密码学基础,包括:密码学的基本概念、现代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鉴别与认证;第三部分为电子商务中Web站点安全策略与计算机网络安全工具,重点介绍防火墙、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安全协议、系统入侵检测、计算机软件保护并结合系统实例,说明在具体的电子商务应用中保障其安全性应采取的措施。
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实践)
3
36小时
13*
0900
网页设计与制作
2
0901
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
3
36小时
14*
0893
市场信息学
5
15*
0902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3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JAVA语言的发展历史、特点和基本语法,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角度介绍JAVA语言的编程基础和JAVA提供的基础类库和JAVA的图形用户界面及JAVA的异常处理、事件响应、文件操作和线程。
11.电子商务概论(64学时)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电子商务领域各个方面的知识。从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框架入手,重点介绍了和电子商务相关的网络技术、EDI技术、安全技术、电子支付技术、物流技术及网站构架技术。并以目前电子商务应用领域较为成熟的几行业为例,介绍了电子商务的行业应用,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
00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2* 0Βιβλιοθήκη 02 邓小平理论概论 3
3*
0003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
4*
0888
电子商务英语
3
5*
0889
经济学(二)
4.英语(148学时)
在中学英语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必需、实用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认知英语单词3500个左右以及一定量的词组(含中学所掌握的单词和词组),具备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听说能力及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18.网络营销与策划(48学时)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网络营销概论、定义、特点和发展;网络营销宏观和微观环境分析;在线消费者行为;顾客管理;网上调查;网络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建立营销导向的网站;外向营销;网上产品与定价策略;在线渠道的职能、渠道长度、渠道伙伴的关系及在线零售;网上沟通;网上关系营销策略;网络营销计划,包括制定计划、环境分析、识别对象、设定目标、制定营销策略、行动方案、制定预算和评估计划等。
本课程在介绍网络金融有关概念、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电子支付、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在线保险和网络金融创新等内容,论述了网络金融相关的技术基础,并对网络金融的安全机制和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14.电子商务系统设计(64学时)
本课程在讲了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着重介绍了电子商务的系统全貌和所涉及到的IT技术及一些重要的商务业务流程。
19.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48学时)
本课程从信息系统开发与信息资源利用的双重角度,介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问题。课程首先介绍了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化与信息化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任务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上述基础知识的了解,引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站建设、数据库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制造企业的生产作业信息化管理、进销存业务信息化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知识管理系统、ERP、BPR、DSS、CRM等内容,最后介绍了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法,具体涉及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竞争信息资源的开发。本课程目的在于向学生传输一种信息意识,给出一个实施企业信息化所需的整体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对一些重要软件系统的功能、产品、实施有一个较好的的框架性了解。
12.管理学基础(48学时)
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的基础课程,它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具体内容包括: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计划、目标、预测、组织概述、组织结构、人员配备、领导者、激励、控制与协调、控制基础理论、控制技术与方法、协调。
13.电子支付与结算(48学时)
3、部分课程的替代:(1)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数量方法》、《商法》课程合格成绩的考生报考本专业,其成绩可相应替代本专业计划中《数量方法(二)》、《商法(二)》课程成绩;
(2)取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3级(含)以上笔试合格成绩的考生报考本专业,其成绩可以替代本专业考试计划中《英语(二)》课程成绩;
2、报考条件:(1)电子商务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英合作金融管理、商务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在替代《数量方法(二)》、《商法(二)》课程后,须从自学考试经济类或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中选考1—2门课程,使总学分达到70学分;(3)计算机及信息类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经济学(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4)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概论》课程;(5)其它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经济学(二)》、《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概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