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 教学年级:五年级3. 学科领域:历史与社会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认识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掌握水稻、粟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农业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农业文明的伟大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认识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增强对农业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水稻、粟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情况。
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成就和地位;2. 展示法:展示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农业技术进步;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4. 评价法:评价古代农业的成就和不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农业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吗?”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讲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分析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介绍水稻、粟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情况。
3. 课堂互动: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农业知识;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
4. 总结评价: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分享感受;教师评价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5. 课后作业:编写一篇关于古代农业的小短文;观察身边的农业现象,思考农业的发展前景。
六、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古代农业工具、水利工程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农业的繁荣。
2. 文献资料分析:提供一些关于古代农业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分析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3)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古代农业技术的创新与传承;(3)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农业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文明的尊重和认识;(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认识农业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3)中国古代农业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古代农业技术的创新与传承;(2)中国古代农业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古代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业;(2)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3)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对后世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农业技术的创新与传承;(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比较分析(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中国古代农业与其他文明的差异;(2)各小组汇报比较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教案标题: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2. 掌握古代农业的特点和技术;3. 理解古代农业的影响和意义。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农业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学生,他们对古代农业有哪些了解和想法。
知识讲解:1. 介绍古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解释古代农业的特点,如农作物种植、灌溉、农具使用等;3. 介绍古代农业的技术进步,如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作物的选育等;4. 讲解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农业经济的繁荣、人口增长等;5.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的意义,如食物供给、文明进步等。
讨论活动:1. 分组讨论古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影响;2. 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展示和分享;3. 整合各组的观点,形成全班共同认识。
实践活动:1. 安排学生参观农田或农业博物馆,了解现代农业与古代农业的差异;2. 学生分组进行小农场模拟实验,体验古代农业的技术和工具;3.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古代农业的创新方案,展示并讨论。
总结评价:1.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特点;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古代农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制作展板;2.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农业科普展览,向其他班级或学校展示古代农业的知识和成果。
教案评价:这个教案通过引入、知识讲解、讨论、实践和总结评价等多种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案的步骤合理有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达到教学目标。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第一章:古代农业的发展背景1.1 古代农业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古代农业是指人类在古代时期,以耕作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形态。
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技术简单,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1.2 古代农业的发展条件气候条件:温和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土地资源: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劳动力:奴隶和农民是古代农业生产的主体。
第二章: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2.1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犁:古代犁的形制有木犁、石犁等,逐渐从手工操作发展到畜力牵引。
肥料:古代农民使用肥料,如动物粪便、绿肥等,以提高土地肥力。
水利设施:古代农业注重水利建设,如灌溉渠道、水车等,以应对干旱和水灾。
2.2 古代农业技术耕作制度:轮作和连作是古代农业常见的耕作制度,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农作物种植:古代农民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粟等。
农业技术革新:古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如耕作工具的改进、水稻育秧技术的出现等。
第三章:古代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3.1 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家庭农业:古代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男性为主要劳动力。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中存在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村庄、乡里等,农民之间有互助合作的关系。
3.2 古代农业管理与经营土地制度:古代农业中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买卖和租赁现象出现。
农业生产计划:古代农民根据气候变化和农事安排,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
农业市场:古代农业市场中,农产品交换和贸易逐渐发展,形成了初级市场。
第四章: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1 古代农业对人口的影响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生活资料,支持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劳动分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特定的社会阶层。
4.2 古代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提供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支撑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
4.3 古代农业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一:示范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设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
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堂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木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兎作用与於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鼓励7生人胆地回答问题.捉示7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门我捉供机会和平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於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勒劳双手和无穷智栽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圧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重点难点M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方法问題探究法.分析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课型新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教具参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让学生欣法,并思考问題一:歆词中所向往的生活足什么样的?问题二:这段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在学生冋答的基础上老师概括,指出这段歌词不能休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详悄,还需要大家一起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3分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址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出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农业的起源:(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①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育”)一一民间传说②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一考古发现(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鼓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参见教材匕“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2、原始农业:(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补充资料】了解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轉.地广而饶财。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
掌握本课程的章节安排和教学目标。
1.2 教学内容:古代农业的发展背景:自然环境、社会背景。
古代农业的重要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课程章节安排和教学目标。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农业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农业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2.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和功能。
掌握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创新。
2.2 教学内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犁、耒、耜、耙等。
古代农业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播种技术、收割技术等。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识别。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研究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创新,进行小组分享。
第三章: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3.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组织的形式和特点。
掌握古代农业生产管理的智慧和方法。
3.2 教学内容: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家庭农业、集体农业、封建庄园等。
古代农业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土地制度、农业税收制度等。
3.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农业生产组织,讨论其生产管理的智慧和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农业生产组织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小组分享。
第四章:古代农业的经济和社会影响4.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掌握古代农业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古代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产品贸易等。
古代农业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等级制度、乡村社区、农民生活等。
4.3 教学活动:数据展示:展示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数据和图表,让学生分析和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农业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
第五章:古代农业的可持续性5.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农业的可持续性思想和实践。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1【重点讲解】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教学设计1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包括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辩证评价小农经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农业发展演变的表格,学生进一步熟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牛耕技术演变史实的补充讲解,学生理解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初步学会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农业辉煌灿烂的成就,起源早、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对农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以及评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古代的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古代文明中寻找很多农业的影子,比如文字、成语、诗歌、建筑、风俗、历法等各个方面。
例:文字:田、禾、年。
成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气象万千。
诗歌:田园诗、归园田居、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
建筑:天坛(祈谷坛)。
风俗:割谷物时不谈鬼言魔,捉鸟不捉布谷鸟,立秋不去地里,以免遇到秋白虎。
历法:二十四节气。
新课教学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师:先是原始时期,传说中原始先民们吃野兽的肉为食,到了神农的这个时代,神农教民众播种五谷,制造耒耜,教民众趋利避害就是神农尝百草。
(展示课件:于是神农乃教民众播种五谷,相土相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知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余毒。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物训》;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画之,使民宣之,顾谓之神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什么情况?生:中国远古就有了农业生产,并且是自己发明产生的。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从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
难点:小农经济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①.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深入学习
①.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方式有何变化?
②.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在经济地位上有何特点?
3.迁移运用
1.某史料记载:“所中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应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2.“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
······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这说明()
A.封建社会自耕农数量较多。
B.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富足。
C.封建社会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
D.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 适用年级:五年级3. 课程时长:40分钟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使学生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古代农业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古代农业工具的实物或模型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代农业的知识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农业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古代农业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古代农业知识3. 课堂讲解:讲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展示古代农业工具的实物或模型,并进行操作演示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代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学生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古代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5.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古代农业的重要性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历史五、作业布置1. 绘制古代农业工具的图片2. 写一篇关于古代农业的小作文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如绘制的古代农业工具图片和小作文,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知识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简单的知识测试,以评估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记忆情况。
七、课程反思1. 教师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看法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八、教学拓展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古代农业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农业的工具和耕作方式。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主要耕作技术、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从神话时代到铁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远古人类使用的农具,讲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农业生产情况,引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二)讲授新课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教师提问学生:早期农业生产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原始社会时期。
(2)教师提问学生:早期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刀耕火种。
(3)教师提问学生:刀耕火种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
(4)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原因促使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农业的独立发展(1)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
(2)教师提问学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3)教师提问学生:农作物种类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两汉时期,种植作物品种丰富。
(4)教师提问学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耕地面积小,农作物种类单一,耕作技术落后,劳动效率低下。
耦犁和牛耕的出现(1)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耦犁和牛耕?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耦犁是一种双牛牵引的犁,适用于深耕土地;牛耕是一种畜力耕作方式,逐渐取代人力耕作。
(2)教师提问学生:耦犁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农业的发展。
2.掌握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技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农业的起源及发展成果;2.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三、教学内容1. 农业起源与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已开始通过狩猎、采集和渔捞等方式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方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人们便开始尝试种植一些口感好、易于保存的作物,最初的种植方式是将种子撒在土地上,后来人们发现雨水会冲走种子,于是就开始在地面上挖坑,把种子放进去,这就是最早的农业种植方式。
随着农业发展,人们渐渐摸索出了更好的种植方式,比如引漓灌溉、耕种除草、农耕轮作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粮食和能源。
2. 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气候特点:古代人们非常注重气象变化,根据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
2.掌握耕种技巧:古代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逐渐总结出种植作物的最佳时间和方法,比如农耕轮作、间作等。
3.熟悉施肥技术:古代人们非常注意施肥,他们通过排水、晒干等方式使粪便变成菌肥,更适合作物生长需要。
4.了解病虫害防治:古代人们通过种植不同植物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
古代农业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适应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力支持。
四、教学方法1.采用示范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和技术。
2.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3.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宜组织学生结合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自主掌握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五、教学体会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古代农业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了解到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具备了抽象理论结合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史识能力得到了激发。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发展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达的古代农业不仅满足了人类温饱需求,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过程。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掌握古代农业的基本知识,包括种植、养殖、农具工具、农田规划等。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古代农业产生兴趣和好奇。
2.理论讲解(30分钟)a.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农业的起源和技术发展,从原始农业到奴隶社会农业、封建社会农业,强调古代农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b.古代农业的重要性解释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讲解古代农业在人类温饱需求、人口增长、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实地考察(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农业遗址,如中国的汉代农田遗址、印度的印度河流域古代农田遗址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农田规划、灌溉系统、农作物种植等情况,并记录和总结所见所闻。
4.模拟实验(4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农业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如古代种植技术或养殖技术。
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和教师指导,进行现实世界的模拟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古代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5.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古代农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与现代农业进行对比和思考。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5.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给自足、家庭为单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古代农业的特点。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古代农业的认识,提高合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古代农业场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互动探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古代农业的认识。
3.比较学习: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比较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代农业的定义,了解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农具的使用以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
3.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及其分布,认识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利工程、肥料使用、农作物种植技术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农业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培养勤劳、朴实的品质。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主要耕作技术、主要耕作方式。
(2)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到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疑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髙学生的阅读、概括和阐释能力。
(2)通过展示图片、音像资料和所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去加深认识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繁荣的经济基础,也为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3)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在阶级社会却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二、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方法利用【历史纵横】中的材料以及我们今天的食物结构,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设计探究性问题,突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农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古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新课讲授】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一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刀耕火种”、“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等词语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简要情况。
(3)简述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课标内容全解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出现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经历了由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到“火耕”的变化。
在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下列显著特点:耕作方式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生产工具只是极端简单的石器;人们受地力所限而经常迁徙,因此生活极其困苦。
总之,“刀耕火种”代表着最原始、最低级的生产力水平。
[“火耕”图片说明]课本插入了两副图片,一是云南独龙族人砍伐森林、准备火耕的场面,二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两个民族都曾经长期采用火耕的方法进行耕作。
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火耕的典型遗址,所以两族采用的耕作方式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人们的耕作方式。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人们无法找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有力证据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根据部分落后部族的相关情况进行推断。
例如,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情况,就是根据一个海岛上原始部族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来判断的,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分析,写出了著名的《古代社会》,成为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权威。
[概念理解] “刀耕火种”“刀耕火种”也称为“火耕”。
是在砍伐树木和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以起松土和增加肥力的作用,然后用极端简陋的木器、石器耕种的耕作方法。
这是原始农业曾经长期采用的生产方式,代表的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例1]下面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回答下列问题:(1)图片反映的耕作方法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你能根据图片谈谈这种耕作方式的基本情况吗?(2)从精耕细作的角度看,这种耕作方式有何弊端?[解析]解答第(1)问时,可以通过观察图片中使用工具的情况及集体耕种和工具原始落后、耕作速度缓慢的劳动场面,结合课本有关知识说明黎族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第(2)问要求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弊端,可以结合对刀耕火种方式的理解,从生产效率、土地肥力保持的情况及环境保护几个方面说明。
[答案](1)刀耕火种使用木制或石制的工具,工具非常简陋;由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所以必须实行集体耕作,播种之前必须燃烧地上的杂草树木;等等。
(2)这种耕作方式因无法保持地力,所以土地经常撂荒,必须休耕,人也必须经常迁徙,人们生活十分困苦;因为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所以经常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耕种前必须砍伐树木,放火焚烧,又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破坏。
2、“石器锄耕”阶段的农业:七八千年前的先民发明和使用耒耜,我国农业进入“耜耕”阶段。
“石器锄耕”阶段的农业较“火耕”阶段已经有明显的进步,如耕作深度、土壤松软程度、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收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但是,土地还得撂荒,人们的生活仍很艰苦。
此时的农业还是处于原始农业的状态。
[学思之窗说明]我们今天主食中大米占很大比例,西方基本上以面食为主,这与东西方古代农业的差异没有必然联系。
在我国原始农业中,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麦,都是面食,而我国古代长期是以北方为中心的,北方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的南方则地广人稀,只是后来才赶上北方的。
3、“青铜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商周时期,青铜大量出现,“青铜时代”开始。
但,由于铜非常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只有极少数小型的青铜农具,如钱和鎛;另一方面,生产技术有明显进步,如除草、排灌、施肥、治虫等,使土地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4、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出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用牛耕地的耕作方式也已经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方法逐渐得到推广。
铁农具的使用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牛耕则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这一时期,施肥、灌溉发展,地力提高,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学思之窗说明]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已开始出现牛耕技术,但使用并不普遍。
[农具图片说明]第一组图片是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农具,虽然体型小,而且厚重,操作不很简便,但这却是当时生产力巨大发展的突出标志,以此为起点,社会历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第二组图片是古代犁的发展情况。
左边的石犁距今五千年左右,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犁,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右边是战国时期的铁犁,虽然构造十分简单,但是较石犁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同样是古代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的突出标志。
易忽略点提示在中国古代的众多传说中,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氏通过亲自尝试和实践,发现了许多植物可以人工种植供人食用,且教会人们如何种植。
这一传说实际揭示了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起源问题。
[例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农业处于A. 刀耕火种阶段B. 石器锄耕阶段C. 铁犁牛耕阶段D. 青铜中耕阶段[解析]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只进行耕种和收获。
后来,人们发现在被人烧过的地方撒下种子长势好,就先用石斧石锛清除地上的杂草、树木,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进行耕种,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当时我国先民们已经发明了耒、耜等松土工具,由于普遍使用了木制的耒和石制或骨制的耜,使我国的原始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阶段。
[答案]B[例3]我国先民农耕使用铁农具,始于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解析] 在春秋以前的商周时期,我国先民进行农业生产主要是使用木石工具,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极少。
直至春秋时期才开始有了铁器,在农用动力方面也出现了牛耕,于是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小型铁农具。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从根本上讲,这一变革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决定的;而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表现就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法的出现。
据此可以直接作出判断。
[答案]C二、土地制度的改革1、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依靠个人是很难生存下来的,所以只能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
在土地上耕作的主要是男子,他们最初通过农耕获取的食物不如负责采集野果实的女子,所以其地位是比较低下的,氏族也按照母亲的血统来确定亲属关系;随着农业的发展,男子的地位也相应提高,氏族也按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氏族公社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从此,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和国家接连出现。
2、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夏商周时期我国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见,所谓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周王的土地私有制。
当时盛行的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
井田制在西周时期是最典型的。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经济制度,与分封制、宗法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概念理解] 井田制关于井田制,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理解和掌握:①“井田制”是夏、商、周三代土地国有制的通称;②当时的田地沟洫纵横,像“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③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允许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自由买卖或转让,即所谓的“田里不鬻”;④受封的诸侯要向国王效忠,承担相应的义务,并交纳一定的贡赋;⑤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占有奴隶的劳动产品;⑥井田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又是井田制赖以存在的政治保障;⑦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衰落并开始瓦解;⑧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使井田制最终得以废除。
[例4]“田里不鬻”反映了下列哪一土地制度A. 原始的土地公有制B.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C. 封建地主土地制度D. 北魏时期的均田制[解析]“田里不鬻”的意思就是不准进行土地买卖,这种规定只有夏、商、西周时期才有,因为当时土地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即所谓的“浦天之下,莫非王土”。
自从春秋时期开始,才出现了“私田”,经过战国时期的改革,土地私有制得以最终确立,这种土地所有制承认私有土地是可以买卖的。
[答案]B[“田”字甲骨文图片解读]从课本插入的甲骨文“田”字图片中可以看到,一块土地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水沟划分成若干小块,这就是当时的井田。
可见,“田”字是根据象形造出的。
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渐完成了由国有向私有的变化。
(1)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首先出现的变化是,土地由周王所有变成各诸侯国国君所有,即“溥天之下,莫非君土”。
(2)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贵族迫使奴隶开垦荒地,“私田”因而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向国君交纳贡赋;由于战争破坏,井田上耕作的奴隶大量减少,国君的经济收入因此锐减;为了增加收入,诸侯国国君不得不进行改革;以鲁国“初税亩”为代表的奴隶社会改革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一些贵族将井田变为私田后,采取新的剥削方式,将土地出租给耕种者,自己则收取地租,这样,他们成为新兴的封建地主,奴隶变成了佃农,井田制逐渐瓦解,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形成。
(3)战国时期,更多的私田被开垦出来。
新兴地主的势力也逐步扩大,旧贵族势力日益没落;在新兴地主的推动下,一些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经历了一百多年,最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典型。
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确立,根本上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4、土地兼并和抑制兼并的几个方案(1)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他们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广大农民无地少地,生活十分贫困。
(2)有些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也采取一些措施使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或限制土地兼并。
主要有:①三国时期曹魏屯田制的主要作法是:招募流民开垦荒地,让他们有田可耕,称为“民屯”;在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也让士兵屯田,称为“军屯”。
前者使流民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后者保证了军粮的供应。
屯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②北魏时期,孝文帝实行改革,“均田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均田制”规定了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老百姓的原有田地作为政府的“授田”,同时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授田”包括“永业田”和“口分田”两部分,前者可以由后代继承,后者在农民死后必须归还政府;受田的农民必须向政府承担租税、徭役等义务,称为“租庸调制”;均田制使北方农民的生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均田制”一直持续到唐朝中期,最终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而无法继续推行,在隋唐时期,“租庸调制”还发生了一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