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生平及作品导读课件
名著导读读后感《我与地坛》史铁生PPT教学课件
02
作品分析
PART
TWO
➢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 ➢ 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境。
失魂落魄
被社会遗弃的人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 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 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到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 废园
古旧心得感悟
PART
FOUR
两个部分,一写地坛, 一写母亲, 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
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
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正红 沉静
生生不息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问题1: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备,帮助我上车. 母亲对儿子的理解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母亲对儿子的担忧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 让历史铁-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 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课件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ppt课件•《我与地坛》的作者介绍•《我与地坛》的主题和思想•《我与地坛》的情节和人物•《我与地坛》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我与地坛》的阅读和理解•《我与地坛》的拓展和延伸目录01《我与地坛》的作者介绍作者生平生平简介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他经历了从懵懂少年到知名作家的漫长路程,凭借着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病痛与创作双腿瘫痪后,史铁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境。
然而,病痛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他通过文字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作品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作者的主要作品和成就主要作品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界的认可。
成就与荣誉史铁生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
他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选入教材,成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必读篇目。
此外,史铁生还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影响。
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写作风格史铁生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兼具小说特点。
他的文字质朴自然,不追求华丽的修辞和刻意的表达,而是通过平实、细腻的叙述来展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挚情感。
特点分析史铁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展现出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意蕴深远,读后令人深思。
02《我与地坛》的主题和思想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母爱的伟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滋养。
《我与地坛》课件ppt
详细描述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欣赏《我与地坛》,分析作品中的语言 特色、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探究作者如何通过文学艺 术手段表达思想情感。
详细描述
从思想哲理的角度欣赏《我与地坛》,深入挖掘作品中所 蕴含的生命观、价值观、人生态度等,理解作者对生命意 义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阅读体验分享
总结词:个人感悟
01
叙事节奏
通过控制叙事节奏,使故 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 胜。
叙事角度
采用多角度叙述,从不同 角度呈现故事情节,使故 事更加丰富多样。
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细腻描写,使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
个性特征。
人物关系
通过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故 事情节更加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
人物命运
关注人物的命运和人生选择,使 读者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和思
《我与地坛》课件
• 《我与地坛》的作者及背景 • 《我与地坛》的主题与思想 • 《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
• 《我与地坛》的影响与价值 • 《我与地坛》的阅读与欣赏
01
《我与地坛》的作者及背景
作者介绍
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 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而 病退。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作品通过回忆、叙述和描绘等手法, 将主题思想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 故事情节的同时,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
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生命 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如母亲的无私奉 献、作者的坚韧不屈以及对友情的珍 视等。
03
《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
史铁生ppt
纪念与传承
为了纪念史铁生,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学术研讨会、作品朗诵会、纪念展览等。
纪念活动
史铁生的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各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传播,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04
社会影响
文学价值
01
史铁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和艺术家。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主题思想
02
史铁生的作品主要探讨了生死、命运、家庭、友情等主题,这些主题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坚持与毅力
史铁生在身体疾病困扰中,仍然坚持写作,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决心。
自我超越
史铁生通过思考生命的意义,不断超越自我,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01
03
02
真实的人性
史铁生认为,人的本性是真实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持真实的人性,不虚伪不做作。
生命的尊严
史铁生坚信生命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即使在面对困境时,也应该维护生命的尊严。
疾病
史铁生在20多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这使得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与困境抗争。
成长经历
中学
大学
自学
求学经历Biblioteka 就业史铁生在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出版社工作,成为一名校对员。虽然工作稳定,但他的内心并不满足于此。
写作
在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支持他从事更加繁重的工作后,史铁生开始尝试写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合欢树――史铁生PPT课件
01
通过非线性叙事、内心独白等手法,深入探索人物内心世界。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02
作品聚焦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引发对社会问
题的思考。
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通过塑造具有复杂性格和命运的人物形象,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01
02
03
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 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心理描写,使读 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 物的行为和决策背后 的动机。
运用细腻的笔触,描 绘了人物在特定情境 下的心理活动和情感 波动。
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风格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出 浓郁的情感氛围和场景感。
采用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塑造了 独特的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
。
合欢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 涵,如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等。在《合 欢树》中,这些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体
现,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
05 史铁生其他作品与《合欢树》比较
CHAPTER
史铁生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通过讲述 自己与地坛公园的情感联系,表 达了对生命、历史和自然的深刻
合欢树――史铁生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史铁生简介与背景 • 《合欢树》内容概述 • 艺术手法与特色分析 • 《合欢树》中合欢树意象解读 • 史铁生其他作品与《合欢树》比较 • 《合欢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1 史铁生简介与背景
CHAPTER
2《我与地坛》课件
课文探究
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 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 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 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 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课文探究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 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 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 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课文探究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 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 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 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 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 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 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 ;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课文探究
地坛是如何帮助“我”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 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 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 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我与地坛》ppt课件25张
的 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
形 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
象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
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
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
的 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
形 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
象 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
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隐忍宽容
②“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
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
母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 亲 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
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
她回去。’
苦难与伟大
早年,“我”对母亲的爱怀着怎样的态度?
对
母 亲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
的 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
怀 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
念 与
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忏
悔
自怨自艾,丝毫没有关注母亲
如今,“我”对母亲的爱又怀着怎样的态度?
缘 二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地 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坛 三:遭遇相同
我出生时,园子历
经变故,从繁华到 地坛 我
荒芜
而“我”也在最狂妄的 年龄残废了双腿,失魂 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我与地坛》 史铁生.ppt
史铁生
人
地坛 母亲
我
与
地坛
(一个残废的青年)
(一座废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 失魂落魄 走进
荒芜冷落 被人遗弃
残疾但不颓废
死亲近活
并不衰败
肆意雕琢(劫难)
双腿残废 精神不变
领悟 身残志不残
不能改变 落日 雨燕 脚印 古柏
顽强
气味……生命律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们生活在现在的现实之中,相对于那个
□《夏日的玫瑰》 □《插队的故事》 □《我与地坛》
北京地坛
整体把握课文
检查预习
1、宿命( sù):
6、肆意( sì):不顾一切由着
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人
自己性子去做。
的生死和贫富等由命运或天命
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
7、隽( juàn,另同“俊”):
2、坍圮(tānpĭ ): 倒塌,坍塌。
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 8、恪守(kè):严格遵守。恪:
3、玉砌雕栏( qì):
谨慎而恭敬。
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 砌:台阶。
4、亘古不变( gèn ):
9、捋( lǚ ):用手握住条状 物向一端滑动。
整个古代没有变化。亘: 空间和时间延续不断。
10、熨帖:(yù)
5、颓墙:
表示心里平静。
颓:坍塌,倒塌。
另读“熨”(yùn),如“熨 斗”。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 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 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 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 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 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 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 注释。
《我与地坛》ppt课件29张
第5-7段:在地 坛中怀念母亲。
第8段:回忆母 亲来地坛找自己, 表达痛悔。
第9-10段:真正 体会到母亲命运 的艰难、坚忍的 意志和毫不张扬 的爱。
任务二:学习第一部分,赏析 写景段落,品味“我在地坛”
与地坛之缘
作者为什么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或者说作者与 地坛是缘分)
①住得离地坛近,而且搬家越离地坛近,空间上的距离之短,容易形成心理上 的感觉; ②更重要的是,后来作者确实与地坛相遇并相守了15年,并在地坛领悟到了生 命的真谛。 所以,地坛像是一位朋友、知己,甚至是精神导师,在史铁生生命最低谷时,给之情,体现自己对地坛的感情之深。
第一部分:对地坛的环境描写 和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任务一:诵读全文,整体感知两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地坛的环境描写和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01 第1段. 交代地坛是古园,荒芜冷落。 04 第4-5段:我进入地坛和对地坛 的真实记录。
02 第2段:感觉自己与地坛的宿 命之缘。
03 第3段:感觉地坛一直在等待 我到来。
地坛悟史铁生
第5段是作者摘录自己曾经对地坛的描写,主要描写什么? 第3段写了自己进入地坛的情形,重点写了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和露 水。这些大自然的弱小卑微生命,其实都有自己的艰难与挣扎,却都以自己独特 的方式生活着,展现出缤纷多彩的生命力量。
而史铁生与这些小昆虫也有相似之处:被人遗弃,和小昆虫、小草一样艰难地活 动。是这些微小的生命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思考怎样活着,领悟生命的力量。
地坛悟史铁生
【小结1】地坛让史铁生走出低谷,参透生死。
一方面作者心境与地坛的沧桑、荒芜、冷落意境相契合让作者在 地坛找到了归属感,能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压抑的心情,与地坛 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 另一方面地坛的生命力,它面对生命的自在坦荡又能给绝望的作 者以启示,让作者感悟生命,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所以,第6段中,作者才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作 者也在起初的颓废迷茫后安心接受不幸,积极思考怎样活。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导读ppt课件
结果才发现那药方只是一张白纸。
于是终于明白了师父的话:“……
弹好了就够了。”目的本来没有。
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的生命也将走
到尽头。于是告诉他的徒弟小瞎子: 陈凯歌导演电影《边走边唱》 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让他永
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
无字的白纸。
18
一、我与地坛的总述 二、我与母亲 三、 地坛的四季对应——写景 四、 来地坛的人 五、 智障美姑娘(兼论命运) 六、 园神窥视下的我的内心 七、 生死参透
9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
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 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 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 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 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 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 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 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 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 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 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19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 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 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 道理:人生、命运、爱情、 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 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 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共分六部分,243则。
20
短篇小说,在文章中, 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 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 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 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 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 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本文感情深厚,娓娓叙 来,令人回味无穷。
22
史铁生半自传式的长篇小说。作
品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
《我与地坛》ppt课件48张
导入新课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 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 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 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其实,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诠释。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心灵的圣殿——地坛,认真品味作品中的哲思妙语, 用心感悟作者对“生与死”的思索。
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歌,唱了好多 年,后来不见了。他的年纪与我相仿,他多半是早晨来,唱半小时或整整唱一个上 午,估计在另外的时间里他还得上班。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 他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唱歌,他一定猜想我去东北角的树林里做什么。我找到我 的地方,抽几口烟,便听见他谨慎地整理歌喉了。他反反复复唱那么几首歌。“文 化革命”没过去的时候,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老也 记不住这歌的名字。“文革”后,他唱《货郎与小姐》中那首最为流传的咏叹调。 “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我记得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 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 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 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 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 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 《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我与地坛-PPT课件
罗斯福,腿 有残疾,连 任四届美国 总统,为世 界和平作出 重要贡献。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同病相怜
被社会遗弃的人
2.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 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找出作者的追寻和 解答。 提示:“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 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 己的心魂。”
他思考了什么? 第 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 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 的园子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 “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 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怎样活下 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 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 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 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 路。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 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 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 文回答。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 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 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 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命 运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 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 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 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 不公平的人很多,同学们还知道哪 些和命运进行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 例子?
《我与地坛》优秀课件
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2021/10/10
17
在2满021/园10/1弥0 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1影8 。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
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 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 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 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
❖ (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 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 ?
❖ 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 ”,还有“痛苦”、“惊恐”。
❖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
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
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
2021己/10/1幸0 福的道路。
37
悟念母亲
在我的记忆中, 这是一个
理由是:
的母亲。
2021/10/10
38
2021/10/10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39
感知课文的第二部分
问题1: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 儿子怎样的感情?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备,帮助我上车… 母亲对儿子的理解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2021/10/10
3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 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 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 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 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 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 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 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 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我与地坛》课件PPT(现代文阅读;35页)
整体感知
这一段中,分别写了几组对应四季的事物?
以一天中的时间对应四季; 以这园子里的声响对应四季;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
以心绪对应四季; 以艺术形式对应四季; 以梦对应四季。
03 内容探究
2.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我”从只看到地坛的破败,到发现这里也有生机,正是这 样的变化给了“我”启发,使“我”在对人生进行思考时得出了 比第一阶段显得积极一些的结论: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 可以辩论的问题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段景物描写 为“我”的思想转变提供了契机。
▶▷阅读段落,思考问题:
内容探究
1.文中的“失魂落魄的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指文中的“我”。
2.“一切”指什么?
答:“一切”指所有能够促使“我”认真思考人生意义, 促使“我”认识不断转变的条件。
内容探究
3.解释“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身影”的含义。
答:在这没有人来搅扰的沉静的环境中,一个人可以冷静地 思考,可以从更为广阔的角度看到时间上的流逝,历史的变 迁,可以看清一个人在历史的发展中应处的位置。
▶▷阅读文章,思考问 题:
作者在讲述了地坛与自己的缘分之后说:“仿
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
四百多年。”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味?
内容探究
作者的话所包含的意味
我
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
与
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
地
坛
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
答: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在经历了截瘫及孤独的痛悲之后, 作者从地坛的一草一木领悟了死的真谛:死是一种人生的必然,就像生 一样,作者从“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将使他 更加珍惜光明,经历了“死亡”将使他更加珍惜生命,这样,作者便坦 然了:他将笑迎必然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PPT课件
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 评价 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
二 初读思考
1.读标题,猜文意 标题中的“地坛”指明清皇帝__祭__祀__地__神_之坛,在北京市区北部。从标题 看,文章主要写“我”与“地坛”方方面面的_关__系___。
在轮椅生涯里攀登文学高峰——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 简介 次透析维持生命。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 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2010年12月31 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理由: ①这句话包含了“我”“地坛”“母亲”三个要素; ②从句中词语“多年来”“有过”“有过”可以看出时空交织的特点。
(3)地坛,又名方泽坛,明嘉靖年间建造,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重 要场所,但《我与地坛》用“与”字联结“我”的生命经验,赋予地坛多 种身份。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地坛的身份,至少写出三个。
解析 C项,“写出母亲对眼镜的珍视”理解有误。“端着”主要表现的 是母亲视力不好,寻找“我”时的极度艰难。
2.在史铁生看来,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对待儿子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1)疼爱。儿子要去地坛,她帮儿子准备,帮他上轮椅车。 (2)担忧、牵挂。母亲每天目送着儿子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3)理解。母亲理解儿子的苦闷,没有阻止儿子独自去地坛。 (4)包容。母亲包容儿子暴怒无常的坏脾气,包容儿子对自己的冷淡, 包容着儿子的一切。
15《我与地坛》课件PPT
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荒芜但并 不衰败
的)地坛
从截瘫后的失魂落魄,到在沉寂光芒中反思自己,他在关注细小的生命中窥看见自己的心魂,十五年来的默坐、呆想,他走出了自 己的小天地,放眼看到了宇宙天地,明白了尽管环境是恶劣的,但 生命的本质不能改变,他找到了活着的方向。所以我们只要根据自 身的条件,扬长避短,顽强奋斗,都可以碰撞出一条成功之路。
“我”刚进入地坛时,“我”是什么样的状态?最狂妄的年龄忽而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 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状态:残废、找不到工作、失魂落魄、迷茫、被社会遗弃心境: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
思考: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分?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我”与地坛之间的联系:(1)“我”家离地坛很近;(2)“我”与地坛有相同的命运,同病相怜(“园子”荒芜,“我”两条腿残废);(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会到生命的内涵。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 遗 弃 的 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每一个个体生命都 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园子是作者的比照,他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颓废。
第五段景物描写启示:
灿烂雨燕高歌孩子的脚印 永恒平静灼烈清纯飘摇歌舞 坦然安卧
阅读1-3段:思考“我”与地坛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