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塞罕坝土地荒漠化

合集下载

荒漠化的防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影响和危害深远,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载体。

教学荒漠化对自然、社会的危害是本课重点。

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与防治作用及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意义是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2)了解荒漠化对社会、经济、生态发展带来的危害。

提高图文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理小实验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基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的决定性因素。

(2)通过图文分析与综合论证荒漠化的危害探究应对措施。

3、情感和价值观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及荒漠化的威胁,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1、荒漠化的表现及分布特点2、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五、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根据中国地形图、降雨及气温等资料图确定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典型懂得气候特点。

五、教学过程2.1 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到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这些诗句描写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景观(展示西北地区荒漠景观),那你知道荒漠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学习荒漠化的形成(板书)。

那我们能否在中国的地形图和中国的行政图中指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呢?(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行政图,学生回答略)。

荒漠的形成与当地的土地、气候等存在着密切关系。

(教师出示荒漠植被照片,学生观察并总结其特点略)由于植被稀少,所以沙质土的有机质含量也很低,比较松散,地表裸露,更容易被风吹起,又会失去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植被又受到影响,这样恶性循环就逐渐形成了典型的荒漠化景观。

荒漠化教案

荒漠化教案

荒漠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成因;2.掌握荒漠化的危害和影响;3.学习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和成因荒漠化是指原本不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逐渐变成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因素:干旱、高温等气候条件是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方式:过度放牧、过度采伐、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荒漠化;•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2. 荒漠化的危害和影响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贫瘠化等问题;•水资源短缺:荒漠化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沙尘暴频发:荒漠化会导致沙尘暴频发,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经济发展受阻:荒漠化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导致贫困和落后。

3. 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为了防止荒漠化的发生和扩散,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善土地环境,防止荒漠化的发生;•水土保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合理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土地,避免过度放牧、过度采伐、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意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荒漠化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和危害,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授环节讲授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和影响,以及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3.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加深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荒漠化-说课稿

荒漠化-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使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西北地区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图文转换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的自然环境及荒漠化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于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方面的知识还是很缺乏的,而且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很少存在荒漠化现象,这些都给本节的学习增加了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与学情,本节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法、学法】1、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本节的重难点,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引导启发法、案例分析法。

2、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以下学法:学案导学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说过程)(一)视频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沙漠化的公益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荒漠化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荒漠化的思考。

(二)新课学习过程一、荒漠化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图片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找出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丰富的图片和资料,采用启发式、兴趣教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一般分析方法和思路,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设计思路:
本节课总体内容不难,但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以课本的主要知识为框架,从具体的图片、资料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我授课的这个班学习能力整体纪律特别好,上课时很快就融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了。

2、这节课可说是上得比较活跃。

因为事先准备的资料比较充分,精心设计了很多师生互动的环节,所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他们都能来说明荒漠化概念,荒漠化的原因。

3、本堂课内容较多,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

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比如,说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要突出讲根本原因是人口的激增。

荒漠化的防治__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__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背景分析:荒漠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之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可占陆地国土的1/4以上,并有总体扩张趋势,其中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2、知识框架:这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在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基础上,本课主要阐述了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防治与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材首先概述了荒漠化的一般知识,然后引出西北地区案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成功的整治模式,并以内蒙古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本课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

3、教学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鉴于此,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干燥的原因和相应得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区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

二、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知识与技能: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

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产生原因。

4.“对症下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人类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才能获得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人类生存的环境已受到破坏,并且出现了恶化的趋势,表现出了很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学过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接下来请大家看一部短片,看看这部短片向我们展示的是我们的环境在哪些方面出现恶化?荒漠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全球四分之一的陆地,三分之二的国家已深受其危害,那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国家包不包括在三分之二的国家里面?其中我们国家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有这么严重的荒漠化?我们将如何去防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有关荒漠化的防治。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什么是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荒漠化的发生?荒漠化的产生过程又是怎样的?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1.荒漠化的概念(略)是什么原因导致土地退化?2.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相当严重,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这么严重?下面我们来学习我国西北地区形成荒漠化的原因。

二、西北地区形成荒漠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原因有多个,但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

那我们这节课主要来学习第一个自然原因。

(一)自然原因──西北地区具有干旱的自然环境请大家想一想西北地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西北地区具有如此干旱的自然环境?这与哪个因素有关?它位于我国西北部,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西北地区的确切范围。

●西北地区的范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有相当干旱的自然环境?在干旱气候的影响下,西北地区所出现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活动可能是什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与植被景观的关系通过我们前面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受干旱气候影响下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特色的学习,我们知道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合理,如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就会破坏植被,导致荒漠化的发生。

荒漠化教案(共5则)

荒漠化教案(共5则)

荒漠化教案(共5则)第一篇:荒漠化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过程导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环境灾害,他已经影响了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

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

1、你经常参加植树活动吗?2、你平时有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习惯吗?3、你的口袋里是不是早就不见了手帕的踪影,换成时髦的纸巾了?一、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荒漠化模板5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荒漠化模板5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荒漠化模板5篇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荒漠化模板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拓展活动的指导方案也属于一种教案。

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荒漠化【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荒漠化危害与治理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

荒漠化危害与治理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

荒漠化危害与治理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说课稿山西省平遥中学校侯生强《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原因、危害和治理四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教学需2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一、解读新课标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能分析当地或某一区域内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课前安排学生实地走访或调查当地土地利用的状况,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让学生在了解当地区域发展特点的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Ⅲ”是在“地理Ⅰ”和“地理Ⅱ”的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的区域。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涉及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难怪生态环境问题。

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新教材比较全面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本文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本文通过借用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来讲授荒漠化问题,可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会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三维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一、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 mm~200 mm~400 mm土地生产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能力2.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思考】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红色荒漠”属于哪一种荒漠化类型?成因是什么?提示属于石质荒漠化。

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否相同?试简要说明。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及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技术和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成因的深入理解,尤其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
为确保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学、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前置知识,但对于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一是对荒漠化成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能力较弱,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三是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技巧。
1.问题探究: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荒漠化案例,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实现生生互动。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任务,如设计防治方案、制作宣传海报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投影仪和电子白板: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塞罕坝课前五分钟演讲稿

塞罕坝课前五分钟演讲稿

塞罕坝课前五分钟演讲稿塞罕坝,一个名字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它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

作为中国的生态建设典范,塞罕坝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伟大的生态工程成就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奇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塞罕坝的背景。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地处华北平原与华北山地的过渡地带,这里地势起伏,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沙尘暴肆虐,生态环境恶劣。

然而,如今的塞罕坝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绿树成荫,生机勃勃。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塞罕坝的建设历程。

1978年,我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伟大构想,塞罕坝成为了这一工程的核心区域。

从此,一场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在这里展开,无数的人们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艰苦奋斗。

他们战风沙、治沙植树,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了一个典范。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塞罕坝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塞罕坝不仅仅是一片绿色的森林,更是一个生态文明的典范。

它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里,人们不再为沙尘暴所苦,而是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

塞罕坝的建设,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塞罕坝,一个名字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让我们向塞罕坝学习,向塞罕坝致敬!感谢大家!。

荒漠化防治的说课稿

荒漠化防治的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

在此既承接了上一章的内容,又为下一节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打下了学习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本节大体分为三部分内容:荒漠化的形成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止措施。

二、说学生(一)心理发展规律该阶段的学习是由理性思维分析占据主导,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

(二)知识基础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西北地区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对荒漠化发展原因及治理方式的知识,因此对本节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三)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区域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学习综合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由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问题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人地协调观)2.以西北地区为例,运用西北地区各类专题地图,试着从综合(自然和人类)的角度去认识荒漠化问题,初步形成对区域问题的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一般方法。

(综合思维)3.学生通过区域的学习认识西北的荒漠化问题,并从这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问题。

(区域认知)4.学生能够试着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在同类问题中或现实生活中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实践力)三维:1.知识与技能运用示意图,学生能够说出荒漠化的含义,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示意图及小组探究的方法,学生能够分析西北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初步形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知道荒漠化的危害,从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第二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教师:李青平关于李青平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借鉴或服务)。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一)知识与技能: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重点: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

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三区、三退、三化、二因)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2.1,2.2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检测小结
教学活动
•知识回顾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 •梳理本堂课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目录 Contents
教学内容
1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34
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学生活动的课堂纪律 性须进一步培养。
优点 缺点
1.“我的课堂我做主“,学 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摒弃 枯燥和乏味,使课堂焕发生 机和活力。
阅读技巧
三是精读法,即对文章中的某些重 点段落、词句,集中精力,精细阅读, 对重点词句划线。
四是摘读法,即用抄文章有关内容或 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
五是超链接法,即联系所学的课本 知识。
目录 Contents
教学内容
1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234
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知识基础
能力基础
学生不足
有一定了解
读图析图
案例教学 个别 规律性
原理
目录 Contents
教学内容
1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234
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阅读指导模式
阅读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和谐互助模式
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反馈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归纳总结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 、
经济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漠 化
生态
沙尘暴、水土流失
危 害
社会
交通不便、生活困扰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三、合作探究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读教材及辅助资料
要求
思考探究问题 准备微型辩论赛
5 教学过程
三、合作探究
“师友”讨论 解答问题 全组讨论 总结方法
教学环节
检测小结
8分钟强化认知
精讲点评
11分钟攻克重点
合作探究
10分钟攻克重点
讨论展示
10分钟抓住重点
自主学习
8分钟明确目标
激趣导课
3分钟突破难点
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荒漠化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二、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
主导教材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朱翔、 刘新民主编的《地理必修3》
辅助教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 塞罕坝地区为例》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
教材特点
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配套习题、丰富的信息化实训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 与治理》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对 象 : 迁安市第二中学高二5班体育班学生
个性特点: 体育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 但学习动力不足,因此,适当 增加图片、视频、活动等元素,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 极性。
知识基础: 已经学习了区域的基本知识, 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为本节 打下基础,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内容
5 教学过程
四、讨论展示(辩论赛)
辩论赛
设计意图
自然原因 VS
人为原因
1、在激烈的辩论赛和活跃课堂 气氛中学习 知识,突破难点;
2、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和敏捷的反 应力。
5 教学过程
五、精讲点评
三、荒漠化的措施? 展示点评,攻克教学重点
设计 展示区
陈述展 示内容
师生 点评
设 计 意 图
1、通过展示点评,使学生在互 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与乐趣,体 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能。 3、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展示、点评的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言简意赅,表达清晰
声音洪亮,强调重难点
对方对错及自身见解
准备点评、质疑
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1.明确学习目标和需要突破的疑惑点; 2.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抢答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案预习要求
1.采用“师友互助”方式预习课本知识及辅导材料。
• 学生活动: • 思考:塞罕坝体现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 2.利用课外阅读材料,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取信 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体验式学习法
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
做 做中 中学 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阅读技巧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 习或地理学习方面的某种需要,有选 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 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二是粗读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 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 概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借鉴塞罕坝防护林体系建设,引导 学生分析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 成因及防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培养分析 区域环境 与发展问 题的一般 方法
目录 Contents
教学内容
1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
234
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塞罕坝土地荒漠化问题》说课稿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 说课流程
1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说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对象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反思
目录 Contents
教学内容
1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234
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探究题: 塞罕坝生态问题的成因? 塞罕坝生态问题的防治?
5 教学过程
本 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师生互动:二、塞罕坝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激情飞扬,辩响课堂!!!
归纳总结 -----自然原因
干旱 的气候
植被稀少,平地 多沙质沉积物
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 强,多戈壁和沙漠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
•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情感目标
• 通过欣赏荒漠化的景观 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 责任感和紧迫感。
•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 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 态度和精神。
能力目标
• 通过对塞罕坝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 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 因。
2.落实三环六步,增添附加 材料,课堂活动彰显地理教 学散发的无穷魅力。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北方沙漠与沙漠化》 《水土保持学报》 《水土保持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中国沙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