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桶的故事”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启示
一方面,木桶故事十分有趣,用来比喻我们的教育工作可谓“传神之笔”!挑水工不正是我们这些班主任吗?他肩上的扁担就是我们的教育技能,“从小溪到他家有很长一段路”就是我们教育的过程,而“两只木桶”就是我们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我们教育的“扁担”不能丢掉任何一头,优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转化都平衡的挑在我们教育者的肩上!两者同等,不可偏废。
另一方面,故事中“挑水工”处理漏桶的放法更是别出心裁,令人回味, 他肯定是发现一只桶是漏水的,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用“阻桶”的常规方法,而是在路撒了花种,并且有意识的把漏桶安排在有花种的那一边,让“漏水”起到了恰如其分的作用,这是多么精心的安排,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这个故事用到我们教育者对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善于发现,因材施教。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与优等生的培养必须齐头并进,同时抓好。
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上,首先要认识到,人无完人,各有特点,甚至是缺点,每一个人都会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何况还是受教育学生。
我们要善于从后进生的众多缺点中去发现其优点,怎样去发现,是我们要去修炼的一种能力。
那就是处处留心,做有心人,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发现、分析他们的优点及缺点,因势利导,引导其优点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后进生的优点给予肯定的同时,要留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妨在他们常过的路边撒上“花种”,让他们适得其所,树立自信,认可自身价值,正视自己。
二、转换角度,更新观念。
我们都期望林中的每一棵树苗都能长成参天奇材,但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实际上,由于小树自身、周围环境及各方面的原因,有的树可能长得快些,有些树可能长得慢些,有些大一点,有些小点……。
这片树林的价值不在它所有的树都一样高,而在于它里面每棵树都成为有用之材。
我们都知道,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结果,就如同我们平时认为是学生的“缺点”的,换一个思路就可能变为个
“优点”了,变废为宝。
故事中的老人,不就是把桶漏之“缺点”变为浇花之“优点”了吗?用漏桶之水浇花,收获了一片美丽,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教育引导中,我们要更新观念,要灵活多变,多方面考虑,仔细琢磨,恰如其分的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期望中成长。
三、成功转化,源于宽容。
在《木桶故事》里,挑水工早就知道有只桶是漏的,但他并没给扔了,而是宽容进而对症下药,让物尽其能。
人们常说,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
教育学生同样如此,每个学生都是可能犯错误的,老师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多些宽容, 桶漏不能装水,可以让它装米啊!就是装米,也是给后进生寻找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其积极的心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唤起自信。
实践证明,人的潜能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只要一扇窗子亮起来,许多窗子就会接连打开。
这样,动力来了,他们转变自己、革新自己就指日可待。
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常常会出现反复。
因而要抓反复,反复抓。
在木桶的故事里,木桶说出了自己的愧疚,因为它使得挑水工的工作价值得不到完全的体现。
我想这应该还来自于对挑水工的善良、耐心和坚韧敬佩!我们也常常抱怨问题学生使得自己的工作价值得不到完全的体现,而作为师长的我们,是否可以因自己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信心、耐心、爱心、恒心而无愧的接受这份来自他们心底的愧疚呢?
当然,木桶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只这些,比如漏桶是因“只能运半桶水”,不是满桶而的羞愧,说明在其思想上还是应试教育的成绩观念,这有违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是我们教育行业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迫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要挖掘出他的特长,他就会更加自信,更富于进取心。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鼓励学生施展各自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