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是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即《古诗两首》。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之《咏柳》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
[正音正字]
宵 (xiāo) (今宵) 宵: 晚上; 今宵:今天晚上
霄(xiāo) (碧霄) 霄:天空;
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碧霄
浩瀚无际的天空
读出节奏
乞巧
【唐 】 林 杰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牵 牛 织 女 渡 河 桥。 家 家 乞巧 望 秋 月, 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明月几时有
中秋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2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诗人曾写过赞美春天的诗篇,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吗?(一年级时我们学过《春晓》;二年级时我们还学过《村居》)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诗人描绘春天的古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下面请看第一首古诗《咏柳》【出示课件:诗题】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题目中就出现了一个生字“咏”,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课件:歌颂的意思。
】“咏柳”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咏柳的意思就是歌颂春天的柳树。
】你们说得都很对,咏柳就歌颂春天的柳树。
那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课件播放古诗范读。
】在刚才的这首古诗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生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吧。
【出示课件:生字。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它读正确。
【出示课件:古诗】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
三、研读感悟,理解诗意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句的意思呢?(古诗下面有注解,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来读懂诗句。
)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别的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再联系上下文把它读懂;还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读懂诗句。
)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懂这些诗句。
【出示课件: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赞美春天的柳树的?】【出示课件: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春天柳树的美?】(从“绿丝绦”体会出,注解上说绦是带子的意思,作者把柳条比作了绿色的带子,很美;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体会出, 意思是一棵高高的柳树,垂下绿绿的叶子,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柳条好像是绿色的柳条垂下来;从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赞美柳树。
三年级下古诗(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妆成: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绦(tao):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7}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似: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如同碧玉妆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
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一) [唐]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又称早春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的街道。
③润如酥(sū):滋润如酥。
酥:酥油,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处:时。
⑥绝胜:远远胜过。
⑦皇都:长安。
⑧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
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译文】其一:皇城下着小雨,雨丝就像酥油一样,小草钻出地面,远处一片浅绿近处若有若无。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其二: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送春》 [宋] 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释】①落更开:即还有开花者②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精读分析《春日》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学生认识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根据图片体会诗句描绘的句子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
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碧绿的垂柳和万紫千红的春景,把诗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画中,融入诗中,去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金色的童年!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古诗两首》时,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碧绿的垂柳和万紫千红的春景,把诗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画中,融入诗中,去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第2课时《春日》
教
版
三
年
级
下
册
语
文
2
古诗两首
《春
日》
[字词注释]
1 . 胜日: 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 这里是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游春,踏青赏花,寻找优美的景 2 . 寻芳: 色。 3 .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 等闲:平常,随便,轻易,不用费心。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 东风:春风。
春天了,你有没有到郊外去踏春?春日美 好,出去走走,感受盎然的春意……
日 朱熹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春
[思考讨论]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 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 (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 边光景一时新”)
练一练
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
“春”的名句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到人间万物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拓展:绘春
• 真好!今天读了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 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 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 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新城学校?同学们 ,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板书设计
春
• • •
日
(宋)朱熹 时间:胜日 地点:泗水滨 所见:无边风景 所想:春风面-------万紫千红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认识拓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咏柳》、《春日》课后生字组词
《咏柳》、《春日》课后生字组词
《咏柳》课后生字组词
1.咏(yǒng):咏史、歌咏、吟咏、咏叹
2.柳(liǔ):柳树、柳叶、垂柳、柳条
3.妆(zhuāng):妆扮、梳妆、妆饰、化妆
4.绿(lǜ):绿色、绿叶、绿化、碧绿
5.丝(sī):丝绸、丝线、蛛丝、发丝
6.绦(tāo):绦子、丝绦、锦绦、绦带
7.裁(cái):裁剪、裁衣、裁员、裁决
8.剪(jiǎn):剪刀、剪切、剪影、剪裁
《春日》课后生字组词
1.胜(shèng):胜利、名胜、优胜、胜券在握
2.日(rì):日子、日光、日期、日夜
3.寻(xún):寻找、探寻、寻味、寻章摘句
4.芳(fāng):芳香、芳草、芳名、芬芳
5.滨(bīn):海滨、湖滨、滨江、滨河
6.新(xīn):新鲜、新年、新衣、新居
7.识(shí/zhì):认识、知识、见识、识破
8.等(děng):等待、等号、等于、同等
9.紫(zǐ):紫色、紫罗兰、紫荆花、万紫千红
10.红(hóng):红色、红花、红旗、红颜
这些生字和组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两首古诗,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古诗两首
春到三分暖。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词语参考:
春光明媚 春雨绵绵 春意盎然 百花吐艳 万紫千红 春色满园 春风和煦 桃红柳绿 草长莺飞 春雨如丝 春风化雨 莺啼燕语 春暖花开
胜日:好日子。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 县,流淮(huái)河。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东风:春风。 识得:认识到。 寻芳:游春,踏青。
诗意解析
风和日丽寻访美景来到泗水之滨,
无限的风光和景物显得焕然一新。 随便就可以领略到东风的面容, 满眼的万紫千红都呈现出春光。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细叶 光景 万紫千红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词语注释: 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 碧玉:翠绿色的宝石。 妆:打扮。 丝绦:用丝织成的带子。文中用来
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诗句解释:
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雕成的, 柔软的柳枝像丝带一样的飘摇。 不知这纤细的柳叶是谁裁出的,
二月的春风好像那神奇的剪刀。
回乡偶书(一) 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
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饶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春日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之《乞巧》课件
[字词理解]
1.乞巧: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七夕。
2.今宵:这天晚上。 3.碧霄: 里把是不是真的写一千条、 一万条呢? 这里是虚指,是说很多很多的意思。
[诗句理解] (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 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 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 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 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 向织女乞取智巧。)
李 商 隐
[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 唐代文学家。字义山, 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与杜牧齐名,称 “小李杜”。其诗风与 杜甫更为接近。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字词注释]
1 . 云母屏风: 用云母做的屏风。
[感情朗读]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认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嫦娥奔月的故 事反映了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 如今,我国的“神州五号”已经 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 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 环行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么样 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 请用“广寒宫、嫦娥、神州五号、 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 象故事。
明月几時有?
把酒问青天,
今夕是何年?
咏 月 词 赋
不知天上宫阙,
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又恐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转朱阁,低绮戶, 何似长像別時圆, 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 苏 轼
照五眠,不应有恨, 人有悲欢离合, 自古两难全,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
qiăo dù 巧( 巧妙)渡( 渡过 ) píng tōu 屏( 屏幕)偷(小偷 )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 称“女儿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 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织女是古代神话中 的一位女神,职责是编织云雾。过去,七 夕的明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 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 的方式是对月穿针都 红乞 线 巧 在对着月亮乞巧。 几望 穿完了数不清的红线。 万秋 条月
答:“几万条”并不是真的指几万 条,这里是虚数,指用的线很多 很多。“家家乞巧”和“穿尽红线” 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愿天下女 子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的美好 愿望。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 七日,又名七夕; 今宵:这天晚上;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红丝:红线; 几万条:虚指,指用的线数量多。
牵 七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 牛夕 七夕节,人们仰望着浩 织今 瀚无际的青天。 女宵 就好像看见隔着“天 渡 看 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相 河 碧 桥霄 会。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乞巧》作者: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作者: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学习要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9.古诗两首 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执教:黄兴镇蓝田小学李志国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古诗热身交流,依次播放古诗,你们能背出来吗?一、开课解题1.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课件)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课件)师相机评价。
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
大家听得真仔细,(课件)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
谁再来读?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理解第一句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课件)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课件)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上高楼眺望的景象,
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追求无止境的向往。
这首诗以
豁达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人生精神追求的理想。
第二首古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名诗,通过对“静夜”中月色的描
绘和自我感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明月光影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
第三首古诗:《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豪放豪迈的诗篇,通过对黄河奔流和人生变迁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快速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以诗人豪情激昂的笔调,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放态度,展现出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以上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登高远眺、思故乡之情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这些古诗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人们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追求,也给人们启示和思考。
古诗两首 学科信息: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
初七,又名七夕。
这天晚上。 2.今宵:
3.碧霄:浩瀚无际的青天。
qǐ
乞 巧
林杰
xiāo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xiāo
【诗句理解】
七夕今宵看碧霄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 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来到户外观看 碧蓝的天空。
【诗句理解】
牵牛织女渡河桥
原来是牛郎织女今晚要在那 鹊桥上相会了。
可是好景不长,老牛交 待完事情就死了,织女 也被抓走了。
牛郎带着儿女披着牛皮追 织女就快追到,王母拿下 簪子划了条天河。
他们被隔开了。他们互相挣扎 着,以泪洗脸。
王母被感动了,就让他们每年见一次,就形成 了现在的七夕 。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是古代传 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的 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 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 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 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诗句理解】
家家乞巧望秋月
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在对着 秋夜的月亮用五彩线穿针。
【诗句理解】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条五彩 丝线。
【思想感情】
《乞巧》描写了人们欢度七 夕的情景,表达了人们享受快乐 的心情。
qǐ
乞 巧
林杰
xiāo xiāo
七夕 今宵 看碧霄, 牵牛 织女 渡河桥。 家家 乞巧 望秋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乞巧
[生字学习]
Hale Waihona Puke qǐqiǎoxiāo dù
乞
乞巧
pí ng
巧
巧妙
zhú
霄
云霄
xiǎ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被隔开了。他们互相挣扎 着,以泪洗脸。
王母被感动了,就让他们每年见一次,就形成 了现在的七夕 。
[了解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 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 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全唐诗》 存其诗两首。
[自由读]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长河③渐落晓星④沉⑤。 嫦娥应悔⑥偷灵药, 碧海青天⑦夜夜心⑧。
①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 ②烛影深:烛影幽暗。 ③长河:银河,天河。 ④晓星:晨星。
嫦娥 李商隐
zhú
云母屏风①烛影深②,
xiǎo
长河③渐落晓星④沉⑤。 嫦娥应悔⑥偷灵药, 碧海青天⑦夜夜心⑧。
⑤沉:落。 ⑥应悔:应该后悔。 ⑦碧海青天: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⑧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心情孤寂。
1.七夕节人们会想到什么故事?人们怎么会想到这个故事呢? 七夕节人们想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 能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天上传说 看碧霄 渡河桥
乞巧
望秋月 人间企盼 穿红丝
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
景凄美(前两句)——寂寞
嫦娥
人孤寂(后两句)——感叹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十八连山镇长乐小学 施爱玲
乞巧霄渡 屏 烛晓偷
[生字学习]
乞 (qǐ)
(乞巧)
霄 (xiāo) (云霄) 烛 (zhú) (蜡烛) 晓 (xiǎo) (破晓)
尽 jìn(尽力) jǐn(尽管)
bǐng(屏息) 屏
píng(屏风)
今宵:今天晚上。 碧霄:浩瀚无际的青天。 红丝:本课指五彩的丝线。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独。 碧海青天: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2.长河渐落晓星沉。
··
_银__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夕·今宵看碧霄。
_七__月__初__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感情朗读]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月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 的青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远古天上十个太阳,人们无法生 活
后羿取出白色
的箭,一支一 支地向骄横的 太阳射去
后羿射日
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的 灵药,把它交给嫦娥,要她好好保 管,想挑一个吉日两人一块吃 。
一天晚上,嫦娥趁后羿不在家, 从葫芦里倒出灵药,全吞下肚子去 , 立时飘飞升月成仙。
你知道牛郎和织女 的故事吗?
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 相依为命。
一天,老牛让牛郎去树林的荷塘边,拿走一 件衣服。然后,会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他结为夫 妻,牛郎纳闷,但还是去了。
事情和老牛说的一 样,他们过上了幸 福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老牛交 待完事情就死了,织女 也被抓走了。
牛郎带着儿女披着牛皮追 织女就快追到,王母拿下 簪子划了条天河。
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了幽暗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晨星也 已下落。 嫦娥想必应该后悔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 天而夜夜心情孤寂。
云母屏风烛(zhú)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诗的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 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情态。诗的前两句描写了 云母屏风、烛影、长河、晓星。
李商隐
[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 唐代文学家。字义山, 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与杜牧齐名,称 “小李杜”。其诗风与 杜甫更为接近。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 李商隐
zhú
云母屏风①烛影深②,
xiǎo
译文: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人们都抬头望着浩瀚无际的青 天,仿佛看到牵牛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的女子们都望着秋天的月亮乞取智巧,用五 彩的丝线穿针,穿完了数不清的丝线。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织女渡河桥。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牛郎织女的故事唤起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乞巧”和“穿尽红丝”表达了人们怎样的 心愿? 这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形象生动。 “家家乞巧”和“穿尽红丝”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一、我能组词。 乞( 乞求 ) 巧( 巧妙 ) 晓( 知晓 ) 屏( 屏风 )
二、选字填空。 宵霄消
云( 霄 ) 今( 宵 ) ( 消 )息 河荷何
( 河 )水 ( 何 )处 ( 荷 )叶
三、我会解释加点的字。 1.嫦娥应悔偷灵药。
_应__该__后_·_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多,数不尽
穿完了
乞(《乞健巧康歌》 ); 乞乞手(巧,快乞乐貌巧;); 乞乞乞心我(通爹,娘父乞千母颜百长容岁寿;;);
乞我姊(zǐ)妹千万年。
乞巧
林杰
xiāo
xiāo
七夕今宵①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Βιβλιοθήκη 穿尽③红丝④几万条⑤。①今宵:今天晚上。 ②碧霄: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尽:完。 ④红丝:五彩的丝线。 ⑤几万条:并不是真的穿了几万条,这里是指丝线多。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 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嫦娥应悔偷 灵药”是作者的猜测,表达了同病相怜的感情。
《乞巧》一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愿? 《嫦娥》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乞巧》一诗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嫦娥》一诗表达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