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 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
2022年人教版《孙权劝学》七年级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2年人教版《孙权劝学》七年级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99494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5.png)
2022年人教版《孙权劝学》七年级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2.作品、作者介绍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ddc1f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6.png)
【导语】《孙权劝学》选⾃《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篇记叙⽂,⽂题为后⼈所加。
此⽂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们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七年级下册语⽂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物的语⾔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物形象,让学⽣进⾏讨论来理解课⽂。
【教学时数】:安排⼀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导⼊。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之时,吴王孙权雄霸⼀⽅。
其⼿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武艺⾼强,战功卓著。
可他吕蒙有个⽑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以为⾃⼰⼀介武夫,读书有何⽤?这回,孙权⼜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
⼆、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千三百六⼗⼆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学习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相待 2.理解下列句⼦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介词。
②⼤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读课⽂,理清课⽂情节。
1、全⽂⼏个⼈物?⼏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是怎样表现⽬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 5.鲁肃与吕蒙⼀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7.思考:课⽂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笔带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15a91bb8f67c1cfbd6b8f7.png)
《孙权劝学》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文中相关历史人物的文学常识。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什么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吧。
二、预习交流1.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年间中进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2.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e925eda76e58fafbb00301.png)
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2.背景透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3.文体知识:《资治通鉴》及相关评论《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13f5e6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4b.png)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孙权劝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4孙权劝学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学习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大战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曾才疏学浅,后来却被鲁肃大加赞赏。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46ee0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4.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授课时长:45分钟教材分析《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一篇简短而生动的文言文故事,讲述了东吴主公孙权劝导大将吕蒙学习,吕蒙从最初的推脱到最终学有所成,展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个人成长的可能性。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既体现了文言文的典雅之美,又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汲取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大量文言文,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词汇含义以及文化背景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教师讲解和练习来逐步掌握。
同时,学生正处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关键时期,通过《《孙权劝学》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同时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o学生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o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o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文章大意。
o分析孙权、吕蒙等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劝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o深入体会文言文的言简意赅,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o将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组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图片或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映雪等,激发学生兴趣。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23f55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3.png)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及其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及成语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孙权劝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的画像,简介孙权的生平及其劝学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及成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以身作则、耐心指导、因材施教等。
学生举例说明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的转变。
5.案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故事,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思考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个人的启示,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掌握了孙权的劝学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启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第1单元孙权劝学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
![第1单元孙权劝学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414b34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9.png)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实践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如孙权劝学中提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需理解其反映的思考与学习的关系。
-难点三: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学生对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例如,孙权的身份地位、当时的历史背景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为学生补充说明,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难点四:创作实践能力培养
2.阅读分析:《孙权劝学》的主题思想、论证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主题思想:探讨孙权劝学的核心理念,如勤奋学习、珍惜时光等。
-论证方法: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3.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创作实践:以《孙权劝学》为例,让学生尝试创作一篇劝学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
2.教学难点
-难点一: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句式方面存在困难,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需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例如,“蒙者,学之始也”中的“蒙者”即为“学习者”,学生需理解这种句式表达的含义。
-难点二: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时可能遇到障碍,需要教师引导挖掘文章背后的哲理。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创作劝学短文时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在运用文言文知识方面还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创作实践的指导,提供更多的示例和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8ddbe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7.png)
【导语】本⽂选⾃《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的是想让后⼈通过历的⼀些的失吸取教训从⽽更好的治理国家。
⼩编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孙权劝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再了解⼀下。
⼆、感知课⽂ 1.学习⽂⾔⽂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师读⼀下,同学们要听准字⾳、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屏幕,看看这⼏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谁愿意给⼤家展⽰⼀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让我们来了解⼀下⽂章⾥的⼈物! 孙权(182-252)即吴⼤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政权,据守江东。
208年与刘备联合,⼤败曹操于⾚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安徽⾩南⼈,少依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代领其军。
后从孙权攻占各地。
曾随周瑜、程普等⼤破曹操于⾚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敬,临淮东城⼈。
出⾝⼠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破曹军于⾚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物关系,下⾯我们来疏通⽂意。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有问题尽量在⼩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本课,看⼤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的⼈. ⽬相看): ⽤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0fda5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2.png)
第4课 孙权劝学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要重视学习,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创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在江陵。
之后,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
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家鼎峙的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局面。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微点拨】【文题解说】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劝学,鼓励学习。
题目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
【知识拓展】《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七年级下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七年级下语文:孙权劝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aad3e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0.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孙权的背景和事迹,认识他的智慧和胆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大意。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智慧和胆识,学习他的求知精神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孙权的背景和事迹,认识他的智慧和胆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孙权劝学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孙权劝学》,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孙权的智慧和胆识,学习他的求知精神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讲解孙权的背景和事迹,让学生认识他的智慧和胆识。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求知精神和敢于挑战精神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朗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 写一篇关于求知精神和敢于挑战精神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孙权的智慧和胆识的认识程度。
3. 学生对求知精神和敢于挑战精神的理解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fe1df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7.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了解《孙权劝学》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对话来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词汇的意义、用法,积累重要句式。
通过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吕蒙的变化,感悟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师友互助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这张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对,这就是勇冠三军、威震华夏的关羽,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是怎样失败的呢?是东吴大将吕蒙让士兵化装成商人偷偷潜入荆州,使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吕蒙为什么有如此计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圈点勾画不认识的字词,可查阅字典、课下注释或者询问老师同学)2.指名读读准字音(为学生讲解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卿(qīng)遂(suì)多音字:当(dāng)治经为(wéi)博士邪!更(gēn g)通假字:治经为博士邪!(yé)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疏通文意(重点字词、重点句型)1.当涂:2.涉猎:3.更:4.蒙辞以军中多务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三)概括课文内容,介绍人物1.请概括课文内容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介绍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
”《吴历》吕蒙:东汉末年名将,字子明。
昔日吕蒙1、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疏。
《三国志》2、职吏以蒙年小轻之,他日与蒙会,又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出走。
《三国志》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治军有方,智谋超群,可与周瑜媲美,学问和地位都在吕蒙之上。
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遂往诣蒙。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1f208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8.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课文《孙权劝学》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深入剖析孙权劝学的内涵和意义。
将作品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关系。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3.2 教学手段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孙权劝学》。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和拓展资源。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孙权的生平背景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3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孙权的劝学思想到现实生活中。
4.4 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深入剖析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内涵。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孙权劝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5.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孙权劝学》说课稿
![《孙权劝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c851c4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f.png)
《孙权劝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
一、说教材《孙权劝学》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通过学习不同的人物故事,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孙权劝学》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后学有所成的故事。
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变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运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背诵全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知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孙权、吕蒙等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中获得启示。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领悟文章所蕴含的学习道理,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内容。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讲解点拨法: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和点拨。
2. 学法:诵读法:反复诵读课文,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所蕴含的学习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视频或讲述一个与学习有关的故事,引出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孙权劝学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
(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利用对话组织材料的妙处。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卿(qīng)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同“耶”,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卿言多务,孰若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程度副词;今义:更加)(4)一词多义当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握,担当)但当.涉猎(应当)见见.往事耳(动词,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和“为”合起来构成动词,可译为“认为”)大与蒙论议,大.惊曰副词,表程度,十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形容词,年长2.作品简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背景探寻(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
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相关人物背景)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黄龙元年(229),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吴国,在位24年。
吕蒙(178-220)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
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172-217)字子敬,三国吴名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
初率部属百人从周瑜到江南,后以劝孙权鼎足江东,进图帝业,深受敬重。
2.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3.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4.结合课下注释及前面归纳的文言用法,翻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积累并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或从穷困变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6.再次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2)理清课文思路。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并“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板书设计(录的时候,不用画箭头)课后作业1.复习巩固本课里的重点文言知识,反复朗读本篇短文,体会本篇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2.本篇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请用笔在文章中画出来。
3.试着背诵本篇文言短文。
第二课时温故探新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C )A、魏国B、蜀国C、吴国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B )A、关羽 B 、吕蒙 C、鲁肃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文本探究1.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有用“卿”为爱称的。
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3.卿:朋友间的爱称。
阿蒙:他称,用吕蒙的小名,表示吕蒙变化很大。
4.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其它还有很多,表示自称、谦称的有“臣、仆、某、鄙人”等,王侯自称的有“寡人”等,称呼对方有“子、君、足下”等。
2.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3.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
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
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
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对其谆谆教导。
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4.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的关系。
请问作者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诸臣中是仅次于周瑜的二号人物。
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
这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7.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
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和做法,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
这突出了学习的重要和功用。
8.“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
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板书设计拓展延伸相关称谓拓展敬辞类: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惠顾、惠存、惠赠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赐赐教、赐复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贤贤弟、贤侄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骂谦辞类: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教学反思“言”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是我们走进文言文的门槛,踏进这个门槛我们才能感受文言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