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金匮要略》论黄疸..
从黄疸预后浅谈对“黄疸十八日为期”的认识-------读《金匮要略》体会“黄疸”一词早在《素问·平人气象论》日:“溺黄赤卧者,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日:“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概括r黄疸的主要特征。
然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不拘泥于《内经》,而且有所发挥。
在《伤寒论》谓为发黄、谷瘅(疸);始在《金匮要略·黄疽病脉证并治》中,有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虚劳萎黄之分。
《金匮要略》论黄疸,湿热为其因,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脏腑多及脾胃胆肝肾,从病因分类有谷疸、酒疸、女痨疸、黑疸;从黄疸病的病机分类,其分为湿热黄疸、寒湿黄疽、瘀血发黄、火劫发黄及女劳发黄等。
其治疗《金匮要略》:“但利其小便”, “当以汗解之”, “当下之”等治疗原则。
篇中特别强调利小便在黄疸病中重要地位。
《黄疸,病脉证平治第十五》有云“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
一、黄疸预后判定㈠从口渴与否判定预后黄疸伴口渴,是因湿热化燥,病邪里加重,若饮水反助其湿,故难治;口不渴,说明热邪不盛,津液未伤,正能胜邪,病轻可治。
故《金匮要略》日:“疸而渴者,其疸难;疸而不渴者,其疽可治。
”㈡从有无腹如水状判定《金匮要略》日:“额上黑,……名日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张仲景在此说明,女劳疸肾虚日久,湿热内生,累及后天,脾肾两衰,腹如水状,乃属脾肾两败,故为难治。
㈢从有无腹满判定预后《金匮要略》中提到黄疸常伴有腹满之症,如“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又如“洒黄疸者……腹满欲吐”,但此处所提及的腹满,是由于脾虚湿阻,水谷不消,气机不畅所致,可治。
只有在论及女劳疸时,认为难治。
如《金匮要略》日:“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女劳得之;⋯⋯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
”本条文说明了在女劳疸时,口久肾虚累及脾,脾肾两衰,故为难治。
金匮背诵背诵条文
金匮背诵背诵条文金匮背诵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2〕2.(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2〕4.(己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餘臟准此。
(一)【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
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二)【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十四)【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
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十六)【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
如渴者,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十七)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十一)【原文】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金匮要略条文(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人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2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3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8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4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6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填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2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________,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_______,壅塞不通,_________;三者,房室金刃,________,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_______;后身体疼痛,_______,急当救表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___________,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___________,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________,_______,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_________,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________,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_____________,风湿俱去也。
第20条:湿家身烦疼,______________,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___________。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__________,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_________,__________,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________,________,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____________。
薛敬东主任医师应用经方治疗黄疸经验体会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51398薛敬东主任医师应用经方治疗黄疸经验体会赵鹏忠1,何瑾瑜1,杨跃青1,薛敬东2(通讯作者)(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关键词:经方;治疗;黄疸中图分类号:R256.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51.3270 引言薛敬东主任医师致力于肝胆病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30年,博览经典,喜用经方治疗肝病,临床灵活化裁,,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拜于薛老师门下,侍诊左右,现将吾师应用经方治疗黄疸病经验体会总结如下:1 清热利湿退黄法1.1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1]该条论述了湿热郁蒸于理而致阳明发黄的证治。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1]讲述了表邪入里化热,湿邪留滞体内,湿热相结,熏蒸肌表所致黄疸。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记载“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讲述外感病邪,内伤饮食,脾胃失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日久发为黄疸。
以上皆为茵陈蒿汤证,方中茵陈善清热利湿,为退黄之要药;栀子清泻三焦火热,兼以利湿,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大黄泄热逐瘀,荡涤胃肠瘀热,与茵陈相配,使瘀热从大便而解。
三药合用,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退黄最速。
吾师应用此方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黄疸,无论急性、慢性,多能取效,如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胆石病,胆汁性肝硬化等等,辨证为湿热发黄均可使用。
吾师认为重证患者应频频服用,不可中途停服,务必使湿热邪气尽去,黄疸退尽方可罢手,否则病情容易反复。
15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3条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 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 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提
要
本条论述谷疸寒化的病机(寒湿发黄的脉证)
讲
解
1.“阳明病”
……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主症为腹满
腹满若为“阳明病”――脉当见洪大滑实之 象 下之满必除 今腹满脉迟,且下之如故 ――显为“太阴病”
治法 清心除烦,除积泄热 药物 枳实 豉 大黄二两
清热利湿,导滞退黄 茵陈蒿 大黄一两
第14条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 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 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女劳疸转变为黑Fra bibliotek兼有瘀血湿热的证治
2.症状:
腹满(下之如故) 食难用饱 饱则发烦头眩 小便必难 脉迟无力
▲当见面色痿黄,精神困倦,少气懒言等证。 ……此寒湿中阻,无从外泻……欲作谷疸。
辨治思路
1.本条的辨证关键在于脉迟,同时伴有 舌淡、神疲、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 满或大便溏薄、苔白腻等证。与湿热发黄 者不同。
2. 本条当用温法,如茵陈理中汤等。
3.治法:通腑泄热(清热通便,利湿除黄) 4.方药:大黄硝石汤 大黄 硝石 栀子 黄柏 注意:清热同时勿忘其湿
第18条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湿重于热的黄疸治法
1.病机判断: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湿遏阳气,气化不利 2.症状推测:身目发黄色较鲜明,形寒发热, 身困,纳呆,腹满,口不渴,小 便不利,舌苔白腻等 3.治法:利湿清热退黄 4.方药: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茵陈蒿
黄疸的兼变证
• • • • 兼表虚证—桂枝加黄芪汤(16) 兼少阳证—柴胡汤(21) 误治变哕—小半夏汤(20) 虚劳萎黄—小建中汤(22)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三、黄疸治法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原文第16条) 利小便为黄疸病基本治法——“邪有出 路” 由此亦可反证前面所说“小便不利是 黄疸发作的关键”乃正确论断。 黄疸治法八法兼备
八法
八法运用举例
汗:脉浮兼表的,当以汗法,如桂枝加黄芪汤; 吐:病势趋于上,脉浮欲吐者,当以吐法,如瓜 蒂散; 下:热结里实,当以下法,如大黄硝石汤; 和:黄疸兼少阳证,当以和法,如小柴胡汤; 温:脾胃虚寒发黄,当以温法,如茵陈术附、茵 陈理中汤、小半夏汤; 清:酒疸,湿热上蒸于心,当以清法,如栀子大 黄汤; 消:女劳疸,湿热挟瘀,当以消法,如硝石矾石 散; 补:虚黄,当以补法,如小建中汤及其类似方。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除有寒热不食,食则头眩,心 除有寒热不食,食则头眩, 除有寒热不食 胸不安外,应有腹满,小便不利, 胸不安外,应有腹满,小便不利,大便秘 结或不爽,汗出不透,脉沉,苔黄腻等症。 结或不爽,汗出不透,脉沉,苔黄腻等症。 其发黄特点为鲜明如橘子色。 其发黄特点为鲜明如橘子色。
注意事项
脾色必黄,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脾指病位,瘀言病机 意即湿热郁闭在脾,只有进一步影响及血 并行于周身,方能形成黄疸,否则,不过 中焦湿热而已,故唐容川云:……一个瘀 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又说:凡气 分之热,不得称瘀。 注意:不仅湿热发黄必涉及血分,寒湿发 黄亦能影响血分。盖寒为阴邪,其性收涩, 血遇寒则凝,遇温易行;湿性重浊,易伤 阳遏气,寒湿入络,伤及血分,则血脉瘀 滞。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原文第17条) 提示:瘀血发黄属虚证的证治(实证可用 抵当汤) 讨论: 1.诸黄:要活看。 2.能否治黄疸?有医案为证! 3.临床运用:本方可用于黑疸、阴吹等, 亦可用于燥热内结之大便秘结及痔疾便干 漏血者。除内服外,还可制成栓剂用于肛 肠疾病。 4.关于乱发:
《金匮要略》黑疸
2011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5卷第4期黑疸一词,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如“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
硝石矾石散主之”。
仲景在此分别以酒疸、女劳疸为例,指出凡黄疸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者,皆有可能演变为黑疸。
本文拟就黑疸之病名、病机、辨证要点、治疗方法探讨如下。
1病名含义《说文解字》云:“疸,黄病也”。
也就是说,凡以发黄为临床特征的病证皆属于广义的疸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云:“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指出凡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者,即为黄疸,亦可称疸病,如《金匮》在论及黄疸病的预后时指出:“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金匮要略》中依据黄疸的成因将其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基本类型,而黑疸属黄疸的变证,各种黄疸日久不愈,黄毒深入血分,血液瘀积或败浊,其色外越肌肤面目,即可致黑疸。
《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黑疸候》指出:“是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1]。
凡黄疸病情迁延,湿热黄毒壅瘀血分,以致肌肤黄中带黑,甚则面色黝黑者,即可谓之黑疸。
因其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是气血郁滞衰败之象,故有“若成黑疸者,多死”之说[2]。
临床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胆汁郁积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色病等。
2病因病机黑疸虽由谷疸、酒疸、女劳疸等失治、误治而成,然究其病机,不外以下数端。
2.1中焦虚寒寒湿谷疸日久,湿邪困阻脾阳,血脉瘀阻,或脾病及肾,土虚水泛,发为黑疸。
如黄元御云:“酒瘅下之,败其脾阳,久而寒水侮土,变为黑疸”[3]。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⑧消法(消瘀化湿法)——《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
关于虚黄引尤在泾《心典》:“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汤之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
第12条: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第13条:论谷疸证治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第14条:论女劳疸兼瘀血、湿热证治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x硝石矾石散方\x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外因:风邪、时邪
内因:脾不运湿
第2条:分类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①,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①苦浊:苦作病解;浊,湿热也。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金匮考博真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金匮考博真题1.请阐述水肿、淋证、癃闭、关格的临床特点及联系。
(10分)2.请论述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
(10分)3.胸痹的发病基础和病理因素是什么?其病理特点如何?怎样辨别阴寒证、痰浊证、气滞证、血瘀证的不同?各证型治疗要点是什么?(10分)4.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的意义?(10分)5.试述“真中”“类中”的源流考略?(10分)6.痰饮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其治则如何?为什么?(10分)7.消渴病(糖尿病)临床常见哪些急慢性并发症?请写出消渴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分型(只写分型)、治法、方剂。
(10分)8.如何理解《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10分)9.调补脾肾为何是治疗虚劳的关键?请论述之。
(10分)10.通窍活血汤方义如何?你在临床应用如何体会?(10分)西内内科一、名词解释:Ⅰ型、Ⅱ型呼吸衰竭,卓-艾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肾病综合症,Graves病,高血压危象。
二、试述肺气肿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措施。
三、试述PSVT的ECG表现及临床表现。
四、试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五、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及原因。
六、试述DM的诊断标准。
七、肝硬化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01年中医内科1.你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看法。
2.中风病(中脏腑、中经络)的临床表现。
3.“开鬼门、洁净府”结合心血管(心衰)的应用。
4.胃痞、胃胀、痞满的鉴别诊断。
5.试述扶正治疗肿瘤(祛邪需要扶正,邪去正自安)6.肝癌、积症的治疗方法,在何时用何法?7.石棉在《内经》的论述及其治法(3个)8.试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9.试述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10.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能治疗心系的那些疾病?西医内科1.慢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3.白血病前期多发MDX的分类标准。
4.再障的鉴别诊断。
5.癫痫及其处理。
6.室上速的诊断标准。
7.SLE的皮肤表现。
8.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症酸中毒的处理。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是以症状命名,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其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主要特征。从发病机制来说,其内容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燥结发黄,及虚黄、火劫发黄等,但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黄疸与萎黄的鉴别是:黄疸病由脾胃湿热内蕴所致;萎黄乃脾胃气血不足所致;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尤以目黄为主要特征;萎黄光泽不鲜,两目及小便均不发黄,且常伴有眩晕耳鸣,心悸少寐;黄疸以化湿热,利小便为大法;萎黄以调理脾胃,培补气血为主。黄汗与黄疸不同的是黄汗是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身体浮肿,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多由湿热内蕴所致,一般无目黄、身黄等症。
2.简述谷疸的病因、病机、主证和治法。
谷疸的病因为饮食内伤;病机是湿热内蕴,内陷血分;证候有食谷即眩,心胸不安,腹满,寒热,身黄,小便不利,治法为清泄湿热。方用茵陈蒿汤(茵陈蒿 大黄 栀子)
3.简述酒疸的辨证施治。
酒疸的病因为饮酒过度;其病机是湿热内蕴,熏蒸于心;症状有心中懊恼,发热,不能食,时欲吐,心中热,足下热,身黄,小便不利,治法为清热泄实,方用栀子大黄汤(栀子 大黄 枳实 豆豉)。
2.栀子大黄汤证与茵陈蒿汤证二方证应如何鉴别。
栀子大黄汤与茵陈蒿汤均为治疗阳黄的方剂,二方均用栀子、大黄,功用相类似,但二者的病机、病位、主证和其药物作用却有所不同。栀子大黄汤证病在心下、病位偏于上,病机为湿热阻滞,气机不通,热多湿少,主证为心中懊恼或热痛,故方中用枳实行气散结止痛,豆豉除烦,大黄用量仅为茵陈蒿汤的一半,其作用重在泄热除烦;茵陈蒿汤证病在腹中,病位偏于下,病机为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湿热俱盛,主证为心胸不安,腹满,故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配栀子、大黄,其作用重在清利湿热。
属寒湿发黄,禁用苦寒。黄疸一病,证属实热者最为多见,但属脾胃虚寒者,时亦有之。属实热者,必口干舌红,小便短赤,脘腹胀满。属虚寒者,可见舌淡苔白,小便清白,亦可见到腹部痞满。若审证不清,寒热不辨,反把脾胃虚寒误作阳明实热,或用栀子清火或用大黄泻热,势必重伤胃气,以致变生呃逆等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方论》必背条文65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⑧消法(消瘀化湿法)——《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
关于虚黄引尤在泾《心典》:“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汤之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
脉迟故也。
谷疸病因:饮食失节(不洁)
第4条:论酒疸脉证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第5条:论酒疸辨脉治则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第6条:酒疸证治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概述
《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二、原文分析
第1条:论湿热黄疸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第19条:黄疸热盛里实证治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x大黄硝石汤方\x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第20条:黄疸误治成哕
④和法(和解退黄法)——《金匮要略》:宜柴胡汤
⑤温法——《伤寒论》:“于寒湿中求之”;《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等
⑥清法(清泄退黄法)——《伤寒论》:湿热两盛证:茵陈蒿汤;热重于湿证:栀子柏皮汤;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热重于湿——栀子大黄汤
⑦补法(建中退黄法)——《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第7条:论黑疸主症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①,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①心中如噉蒜虀状:噉,音但,《千金》作“啖”,食也。虀,音机,韭也。
黑疸病因病机为酒疸误下之变证或各种黄疸迁延日久不愈所致。
第8条:论病因病机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
\x《千金》麻黄醇酒汤\x
治黄疸。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三、仲景退黄八法
①汗法(解表退黄法)——《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
②吐法(搐鼻退黄法)——《金匮要略》:瓜蒂散
③下法(通腑消瘀退黄法)——《金匮要略》:大黄硝石汤
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第9条:论内伤杂病黄疸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第10条: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校勘】:
舌痿黄,有作“身萎黄”。
第11条: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第17条:萎黄兼瘀血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x猪膏发煎方\x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第18条:湿重于热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寸口脉浮——风——胃热
寸口脉缓——痹——脾湿
痹非中风:①与太阳中风鉴别;②《中风》篇第3条“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与之鉴别。
病机:瘀热以行——陷入血分。引唐荣川《补正》;“‘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小便黄赤短涩而不发黄者多矣。脾为太阴湿土,土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为发黄。”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第2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第22条:萎黄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x附方\x
\x瓜蒂汤\x
治诸黄。(方见 病中。)
第15条:论酒疸证治 热重于湿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x栀子大黄汤方\x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第16条:湿寒发黄表虚证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
第14条:论女劳疸兼瘀血、湿热证治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x硝石矾石散方\x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外因:风邪、时邪
内因:脾不运湿
第2条:分类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①,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第12条: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第13条:论谷疸证治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①苦浊:苦作病解;浊,湿热也。
趺阳脉——紧——寒——食即为满
趺阳脉——数——热——消谷
尺脉浮为伤肾——女劳疸
女劳疸病因:房劳伤肾而热,一类血虚,一类血瘀 趺阳脉紧为伤脾——谷疸
第3条:论寒湿黄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