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一、教学大纲1. 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课程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单元: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2.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4. 宋朝与元朝的中兴5. 明朝与清朝的变革3. 教学要求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2. 建立学生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正确理解;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4. 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分组研究、实地考察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1. 概念解释: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起源2. 研究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重要事件和人物:夏朝的尧舜禹,商朝的商汤和武丁,西周的周武王和周公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1. 概念解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和影响2. 研究内容: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成就;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3. 重要事件和人物: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张骞出使西域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1. 概念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2. 研究内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重要事件和人物:司马炎,杨坚,唐玄宗,王维,杜牧第四单元:宋朝与元朝的中兴1. 概念解释:宋朝与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 研究内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元朝的统治制度、社会状况和科技进步3. 重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元世祖忽必烈,钱钟书,马可·波罗第五单元:明朝与清朝的变革1. 概念解释:明朝与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2. 研究内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清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3. 重要事件和人物:明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顾炎武,郑成功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内容概述,具体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与调整。
中国近现代史上学期教学进度表

20
复习1单元:朗读课文、提问
1
20
复习2单元:朗读课文、提问
1
21
复习3单元:朗读课文、提问
1
21
复习4单元:朗读课文、提问
1
周次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材内容
课时
1
1、中英鸦片战争
1
2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一)
1
2
2、第二次鸦片战争(二)
1
3
3、左宗棠收复新疆
1
3
4、甲午中日战争(一)
1
4
4、甲午中日战争(二)
1
4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源自5国庆黄金周2
5
第一单元作业,四次
1
6
6、洋务运动
1
6
7、戊戌变法
1
7
8、辛亥革命(一)
1
7
8、辛亥革命(二)
17、抗战胜利和中共七大(一)
1
15
17、抗战胜利和中共七大(二)
1
15
第四单元作业,四次
1
16
18、重庆谈判与内战暴发
1
16
19、战略决战
1
17
观看多媒体影片《开国大典》
1
17
20、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1
18
21、社会生活的变化
1
18
观看多媒体影片《甲午风云》
1
19
22、科技与教育
1
19
23、思想、文学艺术
1
8
9、新文化运动
1
8
第二单元作业,四次
1
9
10、五四爱国运动
1
9
11、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进度表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11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3.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献资料:1.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1卷,
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 20 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
2.如何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文献资料:1.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9月15日),《人民日报》1956年9月16日,第1版。
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3.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文集》第六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学时)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1. 教学目标
本历史教学计划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学期
1. 中国古代史概述
-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历史事件
-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 秦汉时期
- 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 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社会特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
- 了解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4. 唐宋时期
- 研究唐朝和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 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第二学期
1. 元明清时期
- 探究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政策
2. 近代史概述
-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思潮
- 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发展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五四运动
- 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 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4. 中国的兴起和建党初期
- 研究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建党过程
- 了解中国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贡献
以上是本高中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的安排,每个学期包括了教学目标和相关的教学内容。
希望能够通过这份计划和进度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历史教学。
最新《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表

最新《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表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详细的《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表,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计划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评估与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纲要的重要内容,并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的目标包括:- 掌握中外历史纲要的核心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和自主研究能力;3. 课程安排本教学计划共包括14个课时,每周2个课时,预计完成时间为7周。
具体的课程安排如下:4.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本教学计划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与讨论结合:教师通过讲授核心知识点,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与互动,促使学生主动研究;- 观察与实践结合: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参观历史遗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增强研究体验;- 课堂辅助工具: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辅助工具,增加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研究,通过合作探讨和集体研究提高研究效果。
5. 评估与反馈为了及时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供有效的反馈,本教学计划将采取以下措施:- 平时表现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综合评估学生的研究态度和能力;- 阶段性测试:设置课程的阶段性测试,评估学生对该阶段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反馈与指导: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研究效果。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一份《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表。
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评估与反馈措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课程内容,并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3+2 编写执笔人:杨婕音审核人签字:杨婕音(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教学目标1、本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本课程分目标(三)参考学时3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邯郸市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2.教学环境与策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授中,同时综合应用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历史思维的张力,又具有视觉冲击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课程讲授1840年至今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以1949年为界,之前为近代史,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现代史。
课程主要讲解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及民族复兴的历史。
引导学生了解基本国史、国情,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重大问题的正确历史观念,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树立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注: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自1840年直到现在160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
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屈辱史、沉沦史;为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所做的探索史、奋斗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史、建设史、现代化史。
通过“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从而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表(以章为单位对教学内容做出学时要求安排。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1、考核方式:期中开卷考,期末闭卷考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六、内容提要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时数:2)教学目的:对我国“五四运动”前头八十年历史的基本面貌和线索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其与封建主义的结合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懂得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强民富,从而正确认识中国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正义性、进步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变革; 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3. 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因和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中国近现代史概述1.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意义和目的;2.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范围;3.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和阶段划分。
第二课时:晚清时期的中国1.回顾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2.分析晚清政府的改革和抵御内外敌人的举措;3.探讨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潮。
第三课时: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线;2.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3.探讨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其意义和挑战。
第四课时:北洋政府与二次革命1.研究北洋政府的成立和特点;2.分析北洋政府的改革举措和挑战;3.探讨二次革命的爆发和失败原因。
第五课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和核心思想;2.分析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影响;3.探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第六课时: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回顾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2.探讨北伐战争的过程和影响;3.分析国共关系的转变和国共分裂的原因。
第七课时:南京国民政府与西安事变1.介绍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特点;2.研究西安事变的背景和结果;3.探讨西安事变对国共关系和中国政局的影响。
第八课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研究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分析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意义;3.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特点。
第九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初期建设1.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意义;2.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建设和改革;3.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1. 讲授:通过讲解教师将重要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2. 讨论:学生参与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历史事件和问题;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 4. 观看影像资料:观看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 5. 课堂练习:针对课堂内容设计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学期教学进度表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班级挂牌
总课时数34(其中讲课30课时,课堂练习、讨论2课时,其他2课时)
讲课教师韩炯辅导教师韩炯
授课地点:国定路梯三答疑时间、地点:周四下午17:05——18:05:-
周次
月/日~月/日
时
数
讲课
内容
课堂练习、讨论及课外作业内容
3月29日
2
中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1、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
2、三座大山的重压
3、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4、基本历史线索
7
4月5日
2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教育”PPT制作大赛
8
4月12日
2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1
5月3日
2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4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观看《建国大业》片段
12
5月10日
2
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1、新中国成立
2、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3、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4、基本历史线索
13
5月17日
1
2月23日
2
导 论
中国近代史分期、研究的理论范式、民族史学习的重大意义、与世界史关系等若干问题
2
3月1日
2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八十年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基本历史线索
3
3月8日
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2、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4
5月24日
2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良好的开局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5
5月31日
2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9
4月19日
2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0
4月26日
2
1观看抗战影片
2讨论阅读的抗战题材著作
按照规范格式写一篇内容较为深刻的读书笔记。
4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16
6月7日
2
17
6月14日
2
期末复习、答疑
指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注:本表一式四份,一份送教研室,一份送讲课班级,一份送教务处,一份讲课教师自留。
教研室主任
2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反侵咯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4
3月15日
2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2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3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5
3月22日
2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3辛亥革命的失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