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治理与公司治理效率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的文献综述
东和 中小股 东同 时受益 , 因此股 权集 中型 公司 的大 股 东作 为控股 方 ,有 足够 的激 励 去收集 信 息、参 与
、
国 外 的 主要 研 究结 论
西方最早开展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效率 问题研究的 经营 管 理 以及 对 管理 层进 行有 效监 督 ,从而 解决 外
是B d 和 Me s (h dm op r i dPia 部股 东 与 内部 管 理层之 问的 “ 息 不对称 ”,减少 ee n a f ̄ eMo e C roao a r t T tnn ve 信
的行 为频发 ,股权激励措 施与其 初衷背道而驰 ,同时 驱 动 公 司价值 增长 激励 的 原因 归纳 为 “ 管获 得 的 监
经济转型期 的特定 背景,许多公司普遍多种股权形式 收益 远远 低 于他 们监 督 公司 的成 本 ”【。S li r 3 he e和 】 f 并存 ,股权结构 问题尤显错综 复杂,基 于此,展开有 vsn 指 出因为 公司股价上涨 创造 的财 富会 使控股股 i y h 关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 究极具现 实意义 。
权制度改革 、利润分配 以及投资决策等方面产 生诸 多 司股 份 的 比例 , 内部 股东 所持 有公 司股 份 的 比例越
问题 ;另外随着 原限制流通股份 的不断解禁 ,在迅速 高 ,则 公司的价值 就会越大 口。G os n at 】 rs ma 与H r 将股 变现 以及落 袋为安的心理诱惑下 ,高管减持公 司股票 权结 构分 散 的条件 下 ,单个 股 东缺 乏对 公司监 管和
第 1 2卷 第 6期 21 00年 l 2月
衡 水 学 院学 报
J u a f n s u i e st o r l gh i n o He Un v r i y
日本上市公司大股东持殷比率与公司治理效率关系研究
为 了验 证 上 市 公 司 中 的 大 股 东 之 间 的 股 权 博 弈 与
均 衡 的 形 式 ,本 文 采 用 固 定 效 果 模 型 ( T h e F i x E f f e c t
了本 企 业 大 股 东 的大 股 东 ( 代理人 ) . 形 成 了大 股 东 之 间
的相 互 制 衡 关 系 。交 叉 持 股 实 际 上 可 以 被 看 做 是 一 种 早
股 比率 , 增 强 第二 大股 东的 监 督 能 力是 改 善企 业 收 益 水平 的 有 效 办 法。
关 渊 : 股权制衡 交叉持股 股权结构 公 司治理 托 宾 q
本
文 以 日本 东 京 证 券 交 易 所 上 市 公 司 为 研 究 对 象 ,
监 督 机 能被 弱 化 .经 营 者 对 企业 其 他 利 害关 系 人 的责 任
Mo d e 1 ) 对 日本 东 京 证 券 交 易 所 一 部 上 市 的 6 2 0家 企 业 3
年间的面板数据 ( 共计 l 8 6 0个 样 本 ) 进 行 时 间效 果 固定
期 的股 权 制衡 体 制 。由 于这 种 制 衡体 制 的存 在 , 一 家企 业
的 经 营 者 实 际 上 成 为 了 另 一 家 企 业 的 支 配 者 .企 业 之 间
束都 是 目前 有意 义 的研究 课题 。
二、 实 证分析 指标
“ 交 叉持 股 ” 曾是 日本 公 司治 理 模 式 的重 要 特 征 苏
( 2 0 1 0 ) 曾指 出 , 日本 企 业 的 交 叉 持 股 习 惯 使 企 业 之 间 形
成 了共 进 退 的利 益 同 盟 .有 效 的增 强 了企 业 的竞 争 力 和 抗 风 险 能 力 。同时 , 从 逻 辑关 系 上 看 企业 的经 营 者 也成 为
论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
管理现代化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股权结构并非如Berle&Means所描述的那样高度分散,而是相当的集中。
由于股权集中在大股东手中,大股东有足够的的权力控制公司,从而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一股独大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大股东治理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
因此,研究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对于正确认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原因自1932年Berle和Means发现了美国公司股权结构分散的特征,并提出了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论断以来,公司治理理论与股权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以股权分散为基础展开的。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股权结构方面的实证研究却打破了Berle&Means的命题。
这些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地,某种形式的股权集中非常普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不是股权分散,而是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
LaPorta等(1999)对世界27个富裕国家和地区的各自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权结构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公司中均存在控制性股东。
Claesseens等(2000)对2980个亚洲公司的最终控制权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被一个大股东所控制。
Faccio和Lang(2002)分析了232家西欧国家公司,发现欧洲大陆国家的公司股权普遍较为集中,即便具有典型Berle-Means式股权结构的美国,股权结构也并非完全分散。
在新兴市场,所有权集中度比成熟市场更高,例如中国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更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
这说明,集中股权结构是现代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大股东是公司治理的主导力量。
大股东之所以甘愿冒投资组合不分散的风险而集中大额股份所有权是因为以下利益的驱动,一方面,大股东因持有较多的股份,从而可以直接分享由于有效的监督而带来的更多的现金流收益,另一方面,大股东因拥有控制权,可以获得小股东所分享不到的控制权收益,这些控制权收益包括代理权竞争的收益、大额所有权溢价、投票权溢价等。
股权设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与优化
股权设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与优化股权设计和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与金融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股权设计涉及到股权结构、股份比例和股东权益分配等方面,而公司治理则关注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决策流程和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股权设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优化这种关系。
一、股权设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股权设计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之间的股份比例和控制权分配。
股权结构良好的公司通常能够实现较好的公司治理。
例如,如果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没有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公司的治理将更加民主和透明。
相反,如果存在控股股东或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容易受到一些股东的操控,影响公司的独立性和决策效率。
1.2 股份比例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股份比例是指股东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在整体股权结构中的比例。
股份比例较为均衡的公司通常更容易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
如果某一股东持有过大比例的股份,可能导致该股东对公司决策的过度控制,从而影响公司治理的平衡和公正性。
因此,通过合理的股权设计,可推动股份比例更为均衡,以增强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1.3 股东权益分配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股东权益分配是指公司利润的分配方式和政策。
合理的股东权益分配可以激励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例如,通过给予股东股权激励计划,将业绩与回报相挂钩,可以促使股东更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从而改善公司治理状况。
同时,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也能增强股东之间的互信,提升公司治理的稳定性。
二、优化股权设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为了优化股权设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明确的权责分明和流程规范基础上的。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外部信息披露力度,加强对高管层及董事会的监督能力,可以提升公司治理的水平。
此外,加强独立董事的角色,加强对关键决策的独立监督,有助于减少操纵行为,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
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理论简介及评述
东方企业文化·经营管理 2011年3月45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理论简介及评述张 挚 张文澜(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成都,611130;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00)摘 要: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其设置状况是否合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而,在设计公司治理结构时,应当首先设置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不仅仅是一种股权结构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反映。
关键词: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3—0045—01 一、股权结构的内涵股权结构从实际运作上讲,就是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股权集中度。
其衡量标准有多种,包括前五大(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前十大(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权结构有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公司拥有一个绝对控股股东,一般要求拥有股份在50%以上;二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大股东,单个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三是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单个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介于两者之间;二是股本结构,也即指在股权多元化情况下不同所有制股权的构成,包括国家股股东、法人股股东及社会公众股股东各自的持股比例。
西方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在股东产权与法人产权既分离又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其设置状况是否合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内涵与特征:第一,股权主体的多元性,即公司的股权由多个投资主体共同持有。
这种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不仅有利于扩大融资规模,减轻间接融资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而且有利于出资者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第二,股权主体行为能力与股权权能的对称性。
产权主体的行为能力和产权权能应当相互对称,相应地在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中,股权主体行为能力与股权权能的对称性,也就成为股权结构合理应有的涵义。
股权制衡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综述及理论分析
型 。 公 司拥 有相 对 的大 股东 , 除 他 们 即 但 外 ,同时还 有 其他 大 股东 对 其进 行 监督
研 究概 述 ( ) 一 国外 研究现 状 国外市场 经济 比较 发达 , 公司 制企 业 出现得也 比较 早 , 因而对 于股 权制 衡与 公 司治 理效 率 之 间关 系 的研 究 比较 深 入 和
效 的监 督和 约束机 制 , 而保 护广 大 中小 从 股东 的利益 , 最终提 高公司 的治理 效率 。
的股 权 结 构 是 最 有 利 于 公 司 治 理 效 率 的。股 权结 构 与公 司 治理 效 率 之所 以会
1 权制 衡能够 提高公 司治理 效率 股 李豫 湘 , 霖( 0 4 对 非制 衡治理 结 甘 20 ) 构和制 衡治理结构 两种情况下大股东 与小 股东 、所有者与经营者进行 了博 弈分析 , 并 用公 司内部 编报的会计指 标反映公 司的治
和实证研究 。
的, 法人股比例 与公 司治理效率是显著正相 关的, 流通股比例 与公 司治理效率不存在显
著相关性。 二、 理论 分析 国 内外 学 者 的研 究结 果 说 明 ,制 衡
还 是国外 , 由于 掌握 了绝对 的控 股权且 没
有合 理的制 衡机 制 , 得大股 东经 常 为了 使 自己的利益 去侵吞 中小 股 东的财 产 、 害 损 他们 的利益 。尤其 在我 国 , 由于市 场经 济 发展还 不够 完善 、 关的法律 制 度也不 够 相 健全 , 股权过 于 集中现 象更 加显著 。要 想 彻底 改善公 司治理 结构 , 得从根 源上 抓 就 起, 即建 立 合理 的 制衡 的 股权 结 构 , 因为 在公 司 内部 建 立股 权 制衡 度 合理 的股 权 结构有 利于 在各个 股东 之 间建立 合理 、 有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是一个公司股份结构的表现,体现了一个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
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的治理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股份结构的差异使公司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差异。
股权结构优化是股权结构的一种改革,股权结构优化的目的是实现由股东联盟形成股份的集中,达到对公司治理能力的改善。
公司管理者和公司经营者对于公司的管理问题应该公司的股权结构优化为立足点,使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加有效,更加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提高公司的绩效。
标签: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董事会一、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1.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份之间一种关系,不同性质的股份在股份公司的全部股份中占据不同的比例,这种比例关系就是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一个公司股份结构的表现,体现了一个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
股权结构与公司的治理结构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股份结构完善,才能使公司的治理结构处于正常,而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处理公司事务的基础,公司事务处理的方向取决于公司的股权结构。
因此,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的治理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股份结构的差异使公司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差异。
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发展的基础,股权结构的改变同时带来公司治理方向的改变,公司的具体运行要通过公司的治理结构来实现。
不同公司具有不同的股权结构,公司所具有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的类型,也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公司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
因此股权结构某个组分的变化可能会带来公司组织形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影响公司的行为与未来发展。
公司的股权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
股权结构变化导致的结果是复杂多样的,股权结构变化会影响公司经营方向,会造成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改变,会引起公司的组织结构的改变,最终会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
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公司发展的前提,能够帮助公司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股东权益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股东权益公司治理是指有效管理和监督公司运营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其目的是维护股东权益,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确保公司运营按照法律法规和股东意愿进行,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股东权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公司治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效率和竞争力。
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引导公司秉持诚信、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增强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
同时,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决策效率,避免个人或少数股东的权力滥用,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是一种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制度、规范和管理手段,为实现企业目标和规避风险提供保障的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包括:1.保障资产安全: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对公司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资产流失和损毁。
2.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内部控制要求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并通过内部审计等方式,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
3.规范经营行为: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制度和规范,规范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避免管理层和员工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持企业的诚信形象。
4.提升决策效率: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和高效,减少人为的主观干扰。
三、股东权益的保障股东是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享有投票权和收益权。
保障股东权益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目标。
公司应该通过完善的制度和规定,保障股东的权益,包括:1.信息透明:公司应及时、准确地向股东披露相关信息,包括财务报告、经营情况、重大决策等,确保股东能够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和相关风险。
2.股东参与:公司应鼓励股东积极参与公司事务,如参加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等,增强股东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3.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公司应确保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防止大股东的权力滥用,避免对中小股东的不公对待。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一、引言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中国股市自1990年代初兴起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然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着相对集中的特征,即少数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具有较高的集中度。
这种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和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股权集中度是指股东持股相对集中的程度。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即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较为集中。
这种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决策权的集中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大股东往往具有较高的决策权。
他们能够对公司的重要决策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影响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
这种集中的决策权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方向不够多元化,过度依赖大股东的个人意志和偏好,限制了公司的发展空间。
2. 优惠交易和自私行为大股东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往往能够通过优惠交易等方式获得私利。
例如,他们可以以不公平的价格从公司中获取资产,或者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将公司的利益转移给自己的其他实体。
这种自私行为不仅损害了小股东的权益,也对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了负面影响。
3.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往往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大股东往往可以通过控制董事会来追求个人利益,从而忽视了对公司的整体利益的考虑。
同时,小股东往往难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利益往往被较高股权的股东所忽视。
三、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的关系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的绩效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公司治理的不合理和自私行为往往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1. 绩效下降相对于股权分散的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往往具有较低的绩效水平。
这是由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体代理问题,大股东往往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股权多元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股权多元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一、引言在现代企业中,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股权多元化是指公司的股权被多个股东持有,而不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股东手中。
这种股权结构的变化,会对公司治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核心观点出发,探讨股权多元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一是股权多元化如何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二是股权多元化如何影响公司治理效率;三是股权多元化如何影响公司治理的公平性。
二、股权多元化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2.1 股权多元化对董事会构成的影响我们来看看股权多元化对董事会构成的影响。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大股东往往能够控制董事会的决策,这可能导致董事会的决策过于偏向大股东的利益,忽视了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而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中,由于股权分散,任何一个股东都难以单独控制董事会,这使得董事会的决策更加公正,更能反映全体股东的利益。
2.2 股权多元化对高级管理人员选拔的影响股权多元化也会影响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往往是由大股东推荐的,这可能导致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过于依赖大股东的意愿,忽视了其他股东的意见。
而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更加公开透明,更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愿。
三、股权多元化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3.1 股权多元化对决策效率的影响我们来看看股权多元化对决策效率的影响。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由于决策权过于集中,可能会导致决策过程过于迅速,忽视了对决策的充分讨论和评估,这可能会降低决策的质量。
而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中,由于决策权分散,决策过程可能会更加缓慢,但这也使得决策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讨论和评估,提高了决策的质量。
3.2 股权多元化对执行效率的影响股权多元化也会影响执行效率。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由于执行权过于集中,可能会导致执行过程过于迅速,忽视了对执行的充分监督和评估,这可能会降低执行的质量。
而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中,由于执行权分散,执行过程可能会更加缓慢,但这也使得执行能够得到更充分的监督和评估,提高了执行的质量。
股权多元化与公司治理效率
股权多元化与公司治理效率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效率较低,财务界将效率不高更多的归结于股权集中带来的不同类型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
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然而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需要时间和现实的检验,股权分散化能否解决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效率低是个问题。
本文将通过比较欧美日德等较成功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其股权结构,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效率1、国内外典型股权结构及其比较所谓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制企业中不同性质股权的数量、所占比例及相互关系,包括股东属性、控股权归属、股权比例分布、股权流动性状况以及股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按照股权集中度的不同可将股权结构分为高度集中型、过度分散型和适度分散型;按照控股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控股型、法人控股型和家族或个人控股型。
这些各异的股权结构的形成存在着诸多原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企业组织结构、历史政治因素等是影响股权结构的制约因素。
比如法律因素,英美法系下金融监管严厉,对于投资者法律保护相对健全,国家立法限制商业银行持股以及设定个人持股限制反对垄断,从而使得英美国家股份制企业持股分散,呈现分散型的特点;相反日德等国对于金融机构持股和股东持股没有严格比例限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
东南亚国家股权结构则较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多呈现“金字塔”式。
对于我国而言,股权结构一定程度上受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
以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例,股份公司股权结构非常复杂,股票种类繁多。
按照上市区域可以划分为A股B股和H股,三种股票可以各自在相应的股票市场流通,但是由于股票流通的市场彼此分割,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市场价格;按照产权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内部职工股等。
这种复杂情况来源于我国特殊的政治历史因素,从整体上看,主要呈现如下特征: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过度集中,并且大股东之间存在较大的持股比例差异,即呈现“一股独大”现象,我国股权结构中存在着股权不平等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大多是在公司改制时按照净资产折价而来,社会公众股则是在证券市场溢价发行定价得来,两种产权不同的股份体现着价格差异。
综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研究
问题 。
挥作用的关键因素。
上市 公司 大股 东通 过公 司的 最终 决策权 和 充分 占有 的经 营信 息对 中小 股 东进行 掠夺 的 问题 较为 突 出并将威 胁到 我 国证 券 市场 的健康 发展 , 来 近年 大股 东或 控股 股东对 中小 股东 的利益 侵 占问题 已经 引起较 大关注 , 究认为 研 我 国上 市 公 司 的股权 集 中度 高 , 存在 严 重 的 “ 股 独大 ” 一 现象 , 大股 东 拥有 公 司绝对 控 制权 , 中小 股东 的利 益造 成 很大 侵害【】通过 对 民营企 业不 同 对 8。 控股 类 型的 分析 , 明大 股东 侵 占效应 已经 称为 主要 的 代理 冲突 。 红军[1 证 朱 9
Jne I 创 了股 权 结构 与 公司绩 效之 间相关 性 的研究 以来 , esn! 开 经济学 界 开始 关注 大股 东 问题 。 hef I S li r 同样 指 出大股 东 对公 司 治理 起 到 了积极 作 e
研究了股权设置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 结果发现股权制衡结构并不能提高
司治 理有 待进 一步 研究 的 内容 。
3、大 股 东 治 理 对 公 司 绩 效 影 响 的 国 内 研 究 现 状
在 我 国证 券交 易 市场 上 , 由于 体 制和 历 史等 原 因 , 权结 构 集 中程度 股
2 、 大股 东 治 理 对 公 司 绩 效 影 响 的 国 外研 究 现 状
1、 引 言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三篇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三篇篇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导论公司治理,“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
从结构上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两个部分,内部结构界定参与者的关系,主要涉及公司法,证券法,公司上市要求,或者公司章程,股东协调等文件。
外部结构主要为公司参与者提供游戏规则,约束公司管理者和公司股东行为的外部法律、规则和制度,其目的在于强化公司治理内部机制,通常包括市场竞争法律,维护股东权利的法律,会计与审计制度,金融监管法律,破产制度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等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公司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人们认识到,公司治理不仅关系到一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影响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
对企业来说,是否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决定了它的生死存亡。
因为股份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一个投资者只有在确信自己的利益能够受到保护之后才会向一个企业投资,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正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制度。
在资本市场上,一个公司治理健全的企业可以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可以比较容易地以较低成本筹集到较大数额的资金,从而能够较快地发展自己。
而公司治理不健全的企业则比较难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其筹资成本也相对较高,企业当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公司治理的较量。
公司治理不仅仅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一国国民经济的成败兴衰。
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研究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普遍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本质上就是一场公司治理危机,公司治理与金融体系的安全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因为当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而投资者利益得不到充分保护时,投资者就无法进行长期投资,而只能转向短期炒作,以致市场弥漫着投机泡沫,泡沫最终不会长久,长期泡沫的爆裂往往就会导致金融危机。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分析
◇ 高教论述◇
科技 国向导
21 年 2 期 01 第 3
构成 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因此 , 股权结 构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 察: 一是量 维也 即股权集 中度 , 考察公 司股份分 布的集 中或分散状况 ; 另一个是质 维也即股权属性 ( 持股者身份 )考察持 股主体 ( , 股东 ) 的类 型及其构成与持股 比例 11股权集 中度对公 司治理效率 的影 响 . 2逐 步 优 化 股 权 结 构 . 股权集 中度是指股东所 持有公 司股份 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 是全 21 . 保持适当的股权集 中程度 高度集 中和高度分散 的股权结构 中决策行 为人在权利制衡 的构 部股 东因持股 比例 的不 同所表 现出来 的股权 集中还是分 散的数量化 指标 。我们把公 司股权结构划分 为高度集 中型 、 对集中型和分散型 建方面都具 有不可克服 的缺点 .只有 保持适度 即相对集 中的股 权结 相 三种。 构. 才能有效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 。对我 国上市公 司的股权集中度进 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 . 权结构 的特 点是股权高度集 中于一个 行适度 的提 高或者降低 . 其能够保持 在一个 的合 理范 围之 内 . 该股 使 使第 这样可 以有效地提高第一 大股东对公司 或者几个大股东手中即垄 断股东手 中. 中小股 东所 占份额很小 。在这 大股东处于相对控股地位 . 对减少上市公 司的其它股 东的“ 搭便 车” 的心理 , 促进 种股 权结构下 . 断股东在公 司治 理中拥有绝 对的主动控制 权 . 垄 从而 的监控积极性 . 排 除了其他股东对公 司的控制权 这样容易形成大股东和经营者 的合 经营管理层改善公 司经营状况 .提高企业绩效起到有效 的促 进作用。 谋 , 中小股东的利 益 . 侵犯 资本市 场治理效用 的发挥 也很有限 。所 以 , 就 目前我国 的资本市场 以及证券市场的现状而言 。 保持股 权的相对集 公司来 自中小股东的内部约束 和来 自 资本市场 的外部约束都很低 . 很 中应该是 比股权 的分散会 更有利 于公 司治理效 率以及经 营绩 效的提 难形 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高的 。 相对集 中型股权 结构 . 该股权结构 的特点 是股 权相对集 中于一定 2 逐步降低国有股持股 比例 - 2 国有股 的委托代理 问题 和低效率 问题 己成为影 响上市公 司业绩 数量 的股东 手中 . 多个大股东 . 存在 且他们持有 的股份 比较接近 . 任何 因此 , 应制定各 种措施 , 步降低 国有 股 的比例 , 逐 引入有 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获得公 司的实际控制权 。 大股东之 间只有相互 的重要 因素 . 来促进上 市公司经营 协调才能有效 的解 决公司控制 问题 。第一 大股东拥有相对 优势 的股 良好经营能力和注重企业 中长期发展的新股东 , 实现投 份。 成为核心股 东 . 其他股东 的地位依次下 降。 由于各股东持股差距适 能力的改善和业绩的提高 其基本途径是减持 国有股 的比例 . 当 , 实现各股 东适度参与 , 能够 形成对大股东 的权 力制约。同时 , 在股 资主体多元化。上市公 司 国有股减持应区别对待 ; 对涉及 国家安全和 票市 场不太发达 、 股权 流动性较差 的情况下 , 股权 既相对集 中又不至 国民生计 的行业 和领域应 该坚 持国家完全控股或绝对控股 : 属于国 对 但 而在国际上还 有一定 于形 成垄断 , 既有一定 的分散度 , 又不至 于过 于离散 。 不仅可 以提 高股 家重要行业 . 在一定程度 上国 内市场 已饱和 . 其他 的一般竞 争性行业则 东直接监控公 司的动力和效率 . 而且有利 于保 持企 业经营发展 的稳定 竞争力的企业可采用国家相对控股的方式 : 可将其中国有股份完全撤出 和持续性 。 分 散型股权结构 . 该股权结构 的特点是股权 高度分散 . 股东数量 2 大力培育理性 的机构 持股者 _ 3 我国股市仍是 一个 政府调控 色彩 过浓的“ 政策市 ”证券 市场的市 . 较多 . 且任何一个股东 都难 以对公 司控制产生实 质性的影 响 . 个股 单 人为造成 东的作用有 限。股东 普遍存在 “ 搭便 车” 的动机 , 内部股东对经营者约 场化程度较低 由于庄家的操纵和散户的非理性投机行 为 , 而无论涨跌受损 的都是 中小投 资者。政府 束不 是很多 而外部 治理机制效用 的发挥则取决 于公 司所处 的市场环 中 国股市频繁地异常波动 . 境 。 股票市场比较发达 、 在 信息披露 比较真实 、 股权流动性较强 的情况 为了保护 中小散 户的利益 . 往往 被迫对股 市进行干 预 , 但政府 的被动 又会被庄家利 用进行下一 步的炒作 , 这就形成 了政府 、 庄家 、 和 下 . 的股东可 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 “ 分散 用脚投票 ” 的方式来对公司经 干预 . 营者施加压 力; 如果在股票市场不太发达 、 市场信号 失真的情况下 , 股 广大散户三者之间更为繁杂的博 弈选择 。 反之在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 东就不能通 过股票市场来对 经营者 实施监督 . 结果 必然是 内部监督和 场 中. 主体投资行为较为理性 . 市场平稳 , 政府不需要过 多地对股市的 外部监督 同时缺乏 涨 跌直接加以干涉 。而且 . 由于分散的公众持股者增加 了市场的交易 活动和价格稳定性 由于这些机构投资者 比一般社会公众股东有着较 1 股权性质对公 司治理效率的影响 . 2 更完备的专业 知识 . 且有着 一般股东不 可 比拟 的资金 股权性质是指股权所有人的身份 股权性质决定 了股权结构 中股 强 的投资理念 、 更 东 的 目 函数 和行 为偏好 . 同性质的股东对应 不同的权益主体 , 优 势 这些 机构投 资者有 能力也 有动 力监督 和控制公 司经理 人员 , 标 不 由 于不 同主体的持股 目的、 自身特征 、 为 、 行 偏好 、 利益和参 与公司治理 注重上市公 司行 为的规 范运作 , 注重投 资行为 的合理 ( 转第 9 页 ) 下 1
优化股权结构规范上市公司治理
优化股权结构规范上市公司治理一、背景股权结构是指一家公司中,股权份额的分配状况。
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是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普遍较为分散,控股股东之间股权比例差距较大,公司管理难度加大。
因此,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建立合理稳定的股权结构,将对上市公司治理、公司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优化股权结构的必要性1. 减少公司治理难度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股东之间分布相对均衡。
这样既能保证股东之间的独立性,又能够有效限制大股东的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减少公司治理难度。
2. 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公司治理效率与股权结构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部分大股东通过其股份表决权和财务优势,控制公司的事务,甚至损害中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
当股权结构较为合理,考虑到各股东之间的反对意见和建议,公司的治理效率会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3. 增加公司的稳定性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如出现多个大股东,支配利益之间存在分歧,一旦出现内部分裂,将会对公司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影响股市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因此,合理稳定的股权结构对提升公司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4. 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将有利于公司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司内部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责任,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增进公司的与外界合作关系,使公司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投资者的期望,进一步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股权结构的方法为了优化股权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和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发挥中小股东的作用中小股东是上市公司所有股东中的重要力量。
应该积极营造中小股东有话语权,能够行使效力的环境,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效率。
同时,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等相关渠道,为中小股东的权益提供有效的保障和维护。
2. 鼓励长期持股为了稳定公司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需要鼓励股东长期持股。
可以通过一定的股东减持禁锢规则或者公开发行新股和回购策略等方式来实现。
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引言
公司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司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处理。
其中,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其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股东的角色与责任
1. 股东大会:股东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的主体,他们有权选举和罢免董事,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如公司章程的修改、公司合并、分立等。
2. 监督职能:股东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具有监督权,可以通过查阅公司财务报告、参加股东大会等方式,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对不当行为进行质疑和纠正。
3. 利益保障:股东有权利获得投资回报,包括股息和资本增值。
同时,他们也有义务承担投资风险。
因此,股东需要积极参与公司的治理,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
1. 投票权:股东通过行使投票权,可以影响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管理团队的构成。
2. 提案权:股东可以提出议案,对公司的重要事项发表意见和建议。
3. 诉讼权:当股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4. 建议权:股东可以通过向公司提出建议,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
四、结论
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起着核心作用,他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营效果和长期发展。
因此,应鼓励股东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同时,公司也应建立完善的机制,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股东与公司经理之间的公司治理问题
股东与公司经理之间的公司治理问题
股东与公司经理之间的公司治理问题是指在公司内部,股东与公司经理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责任分配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潜在矛盾和冲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公司治理问题:
1. 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股东与公司经理之间存在代理关系,公司经理作为代理人代表股东管理公司,但可能出现代理人利益与股东利益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公司经理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
2. 董事会监督不力:董事会作为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公司经理履行职责进行监督。
如果董事会的监督不力,无法有效监控公司经理的行为,就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决策的不当和权力滥用等问题。
3.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股东之间的股权结构和控制权分配可能会影响公司治理。
例如,如果公司存在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他们可能通过控制权来影响公司经营决策,而其他小股东的利益可能会被忽视。
4. 信息不对称:股东与公司经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公司经理可能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而股东只能依赖公开披露的
信息来做出投资决策。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股东难以准确评估公司价值和风险,从而影响投资决策和公司治理效果。
5. 激励与薪酬:公司经理的激励与薪酬机制可能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
如果激励措施不合理或与公司利益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公司经理的行为与股东利益背道而驰。
解决这些公司治理问题的方法包括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改善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能力,以及加强股东参与和权益保护。
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执行也对于解决公司治理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股东治理与公司治理效率
当前我国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大概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理论及在此框架内分析“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对策研究①,实务方面则侧重于引进和比较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及制定公司治理原则②。
这两方面都反映了近年来公司治理研究的积极成果,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也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与这些问题不同,本文更多的从实践的角度对其中的大股东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触角引伸到公司治理的形态方面。
其主要结论是:大股东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存在是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都必须承认和面对的现实,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发挥独特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地方,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我国公司治理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大股东治理上来,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大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随后对大股东治理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分析大股东治理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最后是评论性结论。
一、大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
1932年,Berle和Means分析了美国200家大公司所有权结构广泛分散的特征并据此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论断,这一结论很快就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几十年来,有关的研究一直以此为主线而展开。
直到1983年《金融经济学杂志》为此主题组织的专题文献几乎都没有提到大股东问题③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但随后人们开始注意到集中的所有
权结构问题,Eisenberg (1976)、Demsetz (1983)、 Demsetz & Lehn(1985)、和Morck, Shleifer & Vishny (1988)的研究都表明,美国大公司的股权结构是适度集中的。
Shleifer & Vishny (1986)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幸福》500强公司中的456家样本公司的最大股东平均持股15.4%,前五大股东平均总持股28.8%;Holderness & Sheehan(1988)也发现美国几百家上市公司都有主要股东(持股51%以上)。
其中Demsetz & Lehn(1985)还从公司的价值最大化规模、潜在控制(Potential Control)、系统管制 (Systematic Regulation)和潜在享受 (Potential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2BJY127)的部分研究成果。
①参见青木昌彦和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参见李维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和《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③唯一的例外是Dann & DeAngelo(1983),他们检验了大额普通股的回购问题。
Amenity) 四个方面分析了所有权集中的原因,并以美国经济主要部门中的511家企业80年代初的数据作了实证研究。
这方面的问题很快成为研究热点,以致《金融经济学杂志》在五年后又出了一期关于所有权结构的专辑,Jensen在此专辑的综述性文章中指出所有权结构与投票权分布问题是此后研究的方向。
随后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在德国(Edwards & Fischer,1994;Franks & Mayer,1994;Gorton & Schmid,1996)、日本(Prowse,1992; Berglof & Perotti, 1994)、意大利(Barca, 1995) 甚至发展中国家(La Porta et al, 1998)都存在相当程度集中的所有权。
La Porta等人(1999)通过对27个发达国家大公司的所有权
结构的抽样研究表明,Berle和Means股权广泛分散的特点只适用于少数普通法系发达国家的大公司。
这些研究证据似乎都试图说明Berle—Means命题只是一个特例。
Berle—Means 命题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其理论基础被大大动摇,人们对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都产生了怀疑。
本节试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大股东治理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这应成为今后公司治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1.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
如果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分散的所有权结构是大型公司的主要特征(Berle & Means,1932;Larner,1966),那么从七十年代以后,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就呈现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以德国为例,据Stefan Prigge 对1996年402家上市公司的抽样分析表明,最大股东持股在50%以上的公司为234家,占公司总数的58%,75%以上的公司为139家,占公司总数的35%。
La Porta等人(1998)对49个国家最大10家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度的横向研究表明,股权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是相当集中的,在全球45个国家的最大10家公司的最大3个股东持股份额平均为46%(中位数为45%),最大3个股东持股60%以上的有斯里兰卡、哥伦比亚、希腊和墨西哥四国,其中最高的为希腊,达67%;50%以上的国家(地区)有17个之多,占
样本国家数的34.7%;平均数低于30%的只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台湾、日本、韩国和瑞典,最低的日本也高达18%。
英美两国的股权结构也较一般的认识为高,美国的平均数为20%,英国为19%。
这些实证研究虽然有样本差异而可能产生的细微偏差,但似乎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集中已经取代分散而成为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要特征。
我们习惯于按照股权结构集中度将公司治理模式划分为股权结构集中的德日模式和股权结构分散的英美模式,据以上资料,我们发现,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的主要区别并不是表现在股权结构上(Stephen Prowse, 2000; 朱弈锟,2001),而是表现在其他方面。
内部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情况也说明了类似情况。
Mikkelson & Partch(1989)对美国上市公司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内部人平均持股比例1973年为19.8%,
1978年为20.5%,1983年为18.5%,三年合计平均数为19.6%,中位数为13.9%。
Kroszner & Sheehan(1999)也发现1995年内部人平均持股21%(中位数14%)。
Holderness,et.al(1999)对美国1935年1500家公司和1995年4200家公司的跨期研究表明,总经理和董事的所有权比重从1935年的13%上升到1995年的21%。
Mehran (1995)通过对随机抽样的153家公司的分析发现CEO的平均持股比例为5.9%。
有资料显示,在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断上升,而个人的持股比例却不断下降。
1965年个人持有公司股份的84%,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为16%,到1990年,个人的份额下降到54%,机构投资者则上升到46%。
据对美国1000家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观察,1985年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为44.5%,1994年上涨到54%,在观察期内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
Gompers & Metrick (1998)发现大型机构持有的股份在1980到1996年间几乎增长了一倍,现在持有超过美国上市公司市值半数的股份。
2.大股东的治理活动越来越活跃
与所有权结构从分散走向集中相适应,大股东的存在已经成为越来越清晰的现实。
更多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大股东更倾向于在公司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利用手中的大额投票权对公司施加影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掀起的并购浪潮是大股东替换不满意的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主要手段。
与此前较激烈的并购和代理权竞争不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股东更加倾向于采取参与公司治理一类的温和活动。
经理人员也越来越采取与股东尤其是大股东合作的态度,在决策时注意倾听股东们的意见。
许多证据表明,管理者阶层统治公司的时代已经过去,控制权似乎又回到大股东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