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治理与公司治理效率

合集下载

论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

论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

管理现代化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股权结构并非如Berle&Means所描述的那样高度分散,而是相当的集中。

由于股权集中在大股东手中,大股东有足够的的权力控制公司,从而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一股独大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大股东治理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

因此,研究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对于正确认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原因自1932年Berle和Means发现了美国公司股权结构分散的特征,并提出了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论断以来,公司治理理论与股权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以股权分散为基础展开的。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股权结构方面的实证研究却打破了Berle&Means的命题。

这些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地,某种形式的股权集中非常普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不是股权分散,而是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

LaPorta等(1999)对世界27个富裕国家和地区的各自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权结构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公司中均存在控制性股东。

Claesseens等(2000)对2980个亚洲公司的最终控制权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被一个大股东所控制。

Faccio和Lang(2002)分析了232家西欧国家公司,发现欧洲大陆国家的公司股权普遍较为集中,即便具有典型Berle-Means式股权结构的美国,股权结构也并非完全分散。

在新兴市场,所有权集中度比成熟市场更高,例如中国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更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

这说明,集中股权结构是现代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大股东是公司治理的主导力量。

大股东之所以甘愿冒投资组合不分散的风险而集中大额股份所有权是因为以下利益的驱动,一方面,大股东因持有较多的股份,从而可以直接分享由于有效的监督而带来的更多的现金流收益,另一方面,大股东因拥有控制权,可以获得小股东所分享不到的控制权收益,这些控制权收益包括代理权竞争的收益、大额所有权溢价、投票权溢价等。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探究一、引言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中国股市自1990时期初兴起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随着经济的不息进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也不息增加。

然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着相对集中的特征,即少数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具有较高的集中度。

这种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和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股权集中度是指股东持股相对集中的程度。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即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较为集中。

这种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1. 决策权的集中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大股东往往具有较高的决策权。

他们能够对公司的重要决策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影响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

这种集中的决策权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方向不够多元化,过度依靠大股东的个人意志和偏好,限制了公司的进步空间。

2. 优惠来往和自私行为大股东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往往能够通过优惠来往等方式获得私利。

例如,他们可以以不公平的价格从公司中得到资产,或者通过关联来往等手段将公司的利益转移给自己的其他实体。

这种自私行为不仅损害了小股东的权益,也对公司的正常经营建成了负面影响。

3.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往往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大股东往往可以通过控制董事会来追求个人利益,从而轻忽了对公司的整体利益的思量。

同时,小股东往往难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利益往往被较高股权的股东所轻忽。

三、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的干系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的绩效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公司治理的不合理和自私行为往往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1. 绩效下降相对于股权分离的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往往具有较低的绩效水平。

这是由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体代理问题,大股东往往追求个人利益而轻忽了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优惠来往和自私行为也可能导致公司资源的流失和效率的下降。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的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的文献综述

东和 中小股 东同 时受益 , 因此股 权集 中型 公司 的大 股 东作 为控股 方 ,有 足够 的激 励 去收集 信 息、参 与

国 外 的 主要 研 究结 论
西方最早开展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效率 问题研究的 经营 管 理 以及 对 管理 层进 行有 效监 督 ,从而 解决 外
是B d 和 Me s (h dm op r i dPia 部股 东 与 内部 管 理层之 问的 “ 息 不对称 ”,减少 ee n a f ̄ eMo e C roao a r t T tnn ve 信
的行 为频发 ,股权激励措 施与其 初衷背道而驰 ,同时 驱 动 公 司价值 增长 激励 的 原因 归纳 为 “ 管获 得 的 监
经济转型期 的特定 背景,许多公司普遍多种股权形式 收益 远远 低 于他 们监 督 公司 的成 本 ”【。S li r 3 he e和 】 f 并存 ,股权结构 问题尤显错综 复杂,基 于此,展开有 vsn 指 出因为 公司股价上涨 创造 的财 富会 使控股股 i y h 关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 究极具现 实意义 。
权制度改革 、利润分配 以及投资决策等方面产 生诸 多 司股 份 的 比例 , 内部 股东 所持 有公 司股 份 的 比例越
问题 ;另外随着 原限制流通股份 的不断解禁 ,在迅速 高 ,则 公司的价值 就会越大 口。G os n at 】 rs ma 与H r 将股 变现 以及落 袋为安的心理诱惑下 ,高管减持公 司股票 权结 构分 散 的条件 下 ,单个 股 东缺 乏对 公司监 管和
第 1 2卷 第 6期 21 00年 l 2月
衡 水 学 院学 报
J u a f n s u i e st o r l gh i n o He Un v r i y

日本上市公司大股东持殷比率与公司治理效率关系研究

日本上市公司大股东持殷比率与公司治理效率关系研究

为 了验 证 上 市 公 司 中 的 大 股 东 之 间 的 股 权 博 弈 与
均 衡 的 形 式 ,本 文 采 用 固 定 效 果 模 型 ( T h e F i x E f f e c t
了本 企 业 大 股 东 的大 股 东 ( 代理人 ) . 形 成 了大 股 东 之 间
的相 互 制 衡 关 系 。交 叉 持 股 实 际 上 可 以 被 看 做 是 一 种 早
股 比率 , 增 强 第二 大股 东的 监 督 能 力是 改 善企 业 收 益 水平 的 有 效 办 法。
关 渊 : 股权制衡 交叉持股 股权结构 公 司治理 托 宾 q

文 以 日本 东 京 证 券 交 易 所 上 市 公 司 为 研 究 对 象 ,
监 督 机 能被 弱 化 .经 营 者 对 企业 其 他 利 害关 系 人 的责 任
Mo d e 1 ) 对 日本 东 京 证 券 交 易 所 一 部 上 市 的 6 2 0家 企 业 3
年间的面板数据 ( 共计 l 8 6 0个 样 本 ) 进 行 时 间效 果 固定
期 的股 权 制衡 体 制 。由 于这 种 制 衡体 制 的存 在 , 一 家企 业
的 经 营 者 实 际 上 成 为 了 另 一 家 企 业 的 支 配 者 .企 业 之 间
束都 是 目前 有意 义 的研究 课题 。
二、 实 证分析 指标
“ 交 叉持 股 ” 曾是 日本 公 司治 理 模 式 的重 要 特 征 苏

( 2 0 1 0 ) 曾指 出 , 日本 企 业 的 交 叉 持 股 习 惯 使 企 业 之 间 形
成 了共 进 退 的利 益 同 盟 .有 效 的增 强 了企 业 的竞 争 力 和 抗 风 险 能 力 。同时 , 从 逻 辑关 系 上 看 企业 的经 营 者 也成 为

股权制衡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综述及理论分析

股权制衡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综述及理论分析
公司治理 和中小股东 利益的行为 ,是 因 为
型 。 公 司拥 有相 对 的大 股东 , 除 他 们 即 但 外 ,同时还 有 其他 大 股东 对 其进 行 监督
研 究概 述 ( ) 一 国外 研究现 状 国外市场 经济 比较 发达 , 公司 制企 业 出现得也 比较 早 , 因而对 于股 权制 衡与 公 司治 理效 率 之 间关 系 的研 究 比较 深 入 和
效 的监 督和 约束机 制 , 而保 护广 大 中小 从 股东 的利益 , 最终提 高公司 的治理 效率 。
的股 权 结 构 是 最 有 利 于 公 司 治 理 效 率 的。股 权结 构 与公 司 治理 效 率 之所 以会
1 权制 衡能够 提高公 司治理 效率 股 李豫 湘 , 霖( 0 4 对 非制 衡治理 结 甘 20 ) 构和制 衡治理结构 两种情况下大股东 与小 股东 、所有者与经营者进行 了博 弈分析 , 并 用公 司内部 编报的会计指 标反映公 司的治
和实证研究 。
的, 法人股比例 与公 司治理效率是显著正相 关的, 流通股比例 与公 司治理效率不存在显
著相关性。 二、 理论 分析 国 内外 学 者 的研 究结 果 说 明 ,制 衡
还 是国外 , 由于 掌握 了绝对 的控 股权且 没
有合 理的制 衡机 制 , 得大股 东经 常 为了 使 自己的利益 去侵吞 中小 股 东的财 产 、 害 损 他们 的利益 。尤其 在我 国 , 由于市 场经 济 发展还 不够 完善 、 关的法律 制 度也不 够 相 健全 , 股权过 于 集中现 象更 加显著 。要 想 彻底 改善公 司治理 结构 , 得从根 源上 抓 就 起, 即建 立 合理 的 制衡 的 股权 结 构 , 因为 在公 司 内部 建 立股 权 制衡 度 合理 的股 权 结构有 利于 在各个 股东 之 间建立 合理 、 有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变化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变化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变化分析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

这一改革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的独特股权结构。

这种结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不一致、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市场定价功能扭曲等。

而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消除这种股权分割的状态,实现股份的全流通,从而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非流通股逐渐获得流通权,大股东的股份比例有所下降,股权集中度相对降低。

这使得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减少了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可能性。

同时,股权的分散化也促使更多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权制衡格局。

在激励机制方面,股权分置改革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后,上市公司能够更有效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将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更加努力地提升公司业绩,改善公司治理效率。

此外,股票期权等激励工具的运用,也吸引了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披露方面,股权分置改革推动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在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公司股价更能反映其真实价值,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和支持,有更强的动力去披露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

同时,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知情权。

股权分置改革还促进了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活跃。

在全流通的条件下,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手段更加便捷,潜在的收购者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获得公司的控制权。

这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形成了外部监督和约束,促使其努力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以避免公司被收购。

然而,股权分置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佼佼者,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公司的自身发展,也对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1、股权结构不合理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大股东往往能够掌控公司的决策,从而可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公司整体发展的决策,比如过度关联交易、占用公司资金等。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监事会、独立董事等监督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监事会成员可能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难以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独立董事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真正独立地履行职责,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3、信息披露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虚假陈述、隐瞒重要信息等问题。

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的真实状况,增加了投资风险。

4、管理层激励机制不科学管理层的薪酬和绩效未能有效挂钩,导致管理层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提升公司业绩。

激励机制不合理还可能引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公司的长期发展。

5、公司治理文化缺失公司内部缺乏良好的治理文化,部分员工和管理层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规意识淡薄。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治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对上市公司治理的规范不够具体和严格,使得一些公司有可乘之机。

2、资本市场不成熟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中小投资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

3、公司内部治理意识淡薄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过于注重短期业绩和规模扩张,忽视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没有将治理理念融入到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

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与公司治理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 会计财务管理专业

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与公司治理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 会计财务管理专业

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与公司治理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有关公司治理出现的问题愈发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在公司治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同时也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经营业绩。

良好的股权结构将会对公司治理以及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公司正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问题的优化和处理。

本文以我国著名上市公司格力电器为例,通过研究格力电器的股权结构、经理人选聘制度和员工激励制度三个方面,分析如何通过优化公司内部股权结构从而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促进公司进一步发展,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增加公司的经营业绩。

关键词:股权结构;经理人选聘制度;员工激励制度Analysi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company's ownership structureand company governance——Tak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 as an example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improve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China, experts and scholars pay a growing number of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hareholding structure is the basis of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companies, which is very major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t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any's right of control,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company's operating condition and performance. A good shareholding structure will supply positive help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Nevertheless, in real life, a number of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shareholding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which requires the company to face up to the problem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optimiz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problems.In this paper, the famous listed compan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study of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shareholding structure, manager selection system and employee incentive system three aspects,Analyze how 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ability by optimizing the internal shareholding structure of the company, Go a step advanc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mpany, and raise the company's business performance.Key words:Equity structure;Manager selection system;Employee incentive syste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引言 (1)(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背景 (1)2.选题意义 (1)(二)文献综述 (2)二、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3)(一)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含义 (3)1.公司股权结构的含义 (3)2.公司治理的含义 (3)(二)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3)三、格力电器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现状 (4)(一)格力电器概况 (4)1.公司简介 (4)2.公司发展历程 (5)3.公司经营状况 (5)(二)格力电器股权结构现状 (9)(三)格力电器公司治理历史沿革 (9)四、格力电器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存在问题以及原因 (10)(一)股权结构分散 (10)(二)经理人选聘机制不完善 (11)(三)激励制度不完善 (11)五、格力电器股权结构优化与公司治理改进的具体建议 (11)(一)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11)1.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 (11)2.完善独立董事任选制度 (12)3.独立董事的薪酬应有统一规定 (12)(二)建立完善经理人市场 (12)1.完善职业经理人选聘机制 (12)2.设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13)3.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13)(三)完善公司的激励制度 (13)1.增加达到股权激励实施的要求 (13)2.提升股权激励受益人数 (13)3.完善股权激励实施措施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一、引言(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各上市公司内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越来越多。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缺点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缺点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缺点1、大股东操纵股东会。

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项,由于其决议规则是“一股一票制”,这就为大股东出于某种不可告人之目的而操纵股东会打开了方便之门。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股东操纵股东会的事项和手法主要3种:(1)大股东一般情况下是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长单位,拥有股东会议的主持权,藉此引导或安排股东会向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进行;(2)由于中国《公司法》没有规定召开股东会议的最低门槛-参会股东所代表股数的最低限额,使得股东会的召开、决议的通过非常容易,大股东可以藉此大做文章;(3)由于中国《公司法》对董事、监事候选人的产生、数量等规定得不够科学、严密,公司董事(包括独立董事)、监事的候选人在现实操作中基本为大股东所提名和掌控。

2、董事会行同虚设。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法人控股的公司。

由于法人股的股东代表常常为兼职人员,被选为公司董事和董事长后,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致使公司董事会不能正常运转,形同虚设,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权、业务执行权都落入经理层手中。

决策和执行不能科学分离,缺乏必要的权责分工和监督约束机制,这样的公司在其规模较小时由于决策执行效率较高而有可能运转和效益较好,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固有弊端将逐渐暴露而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是董事会中心主义,既强调决策和执行效率,又注重分工与监督。

无论采用英美、德国、日本或其结合的哪一种立法模式,只要解决好了董事会的效率、分工和监督的关系问题,这个公司的组织管理就运转良好,其效益就高,发展就快。

3、独立董事“不独立”。

独立董事的特殊性在于其独立性,丧失了独立性,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尽一切可能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其中,监管部门和公司本身对之都负有责任和义务,因为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司的健康发展,而这正是监管部门和公司本身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证监会力推独立董事制度,公司本身却不积极甚至变通应付,以为设立独立董事束缚了公司手脚。

股权多元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股权多元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股权多元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一、引言在现代企业中,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股权多元化是指公司的股权被多个股东持有,而不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股东手中。

这种股权结构的变化,会对公司治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核心观点出发,探讨股权多元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一是股权多元化如何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二是股权多元化如何影响公司治理效率;三是股权多元化如何影响公司治理的公平性。

二、股权多元化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2.1 股权多元化对董事会构成的影响我们来看看股权多元化对董事会构成的影响。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大股东往往能够控制董事会的决策,这可能导致董事会的决策过于偏向大股东的利益,忽视了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而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中,由于股权分散,任何一个股东都难以单独控制董事会,这使得董事会的决策更加公正,更能反映全体股东的利益。

2.2 股权多元化对高级管理人员选拔的影响股权多元化也会影响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往往是由大股东推荐的,这可能导致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过于依赖大股东的意愿,忽视了其他股东的意见。

而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更加公开透明,更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愿。

三、股权多元化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3.1 股权多元化对决策效率的影响我们来看看股权多元化对决策效率的影响。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由于决策权过于集中,可能会导致决策过程过于迅速,忽视了对决策的充分讨论和评估,这可能会降低决策的质量。

而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中,由于决策权分散,决策过程可能会更加缓慢,但这也使得决策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讨论和评估,提高了决策的质量。

3.2 股权多元化对执行效率的影响股权多元化也会影响执行效率。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由于执行权过于集中,可能会导致执行过程过于迅速,忽视了对执行的充分监督和评估,这可能会降低执行的质量。

而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中,由于执行权分散,执行过程可能会更加缓慢,但这也使得执行能够得到更充分的监督和评估,提高了执行的质量。

法人治理与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

法人治理与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

法人治理与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壮大,公司制度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主流模式。

作为公司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而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法人治理也日渐显现出其重要性。

本文将从比较研究角度,对法人治理和公司治理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法人治理和公司治理的概念法人治理是指公司法人履行其合法职责,参与公司事务并管理公司的相关工作,维护公司财产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法人治理的实践中,应该包括公司决策和执行的各个环节,确保公司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和决策程序的有效性。

法人治理重点是制度规范和法规制约,通过法律途径保证公司管理的透明性与廉洁性,规避风险,保护投资者和法人的权益。

公司治理是指对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有序管理的活动。

“大股东掌权”是公司治理中的典型问题。

一些大股东的行为常常超越了法定权益的范畴,侵害了其他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因此,公司治理模式的制定和实施应注重规范股权结构,防止权益分配的不公和高管的自我膨胀。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率和盈利能力,保护各方利益,提高公司社会效益和治理透明度。

因此,法人治理和公司治理虽然存在一定区别,但实质上是相重合的。

管理团队应当综合考虑股东利益、员工角色、道德约束、法律规定等多个方面,制定适合公司情况的公司治理模式,保障投资的透明度、规范性和效果。

二、法人治理和公司治理的相似点首先,法人治理和公司治理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尤其是对共同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保护,促进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公司利益增长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其次,法人治理和公司治理都包括了公司的内部与外部关系,比如内部治理中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外部治理中的股东大会和证券监管机构等,实行权力分立、制约机制,形成有效的治理框架。

再次,法人治理和公司治理都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公司的经营活动和治理模式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促进公司合法合规经营。

公司治理名词解释

公司治理名词解释

公司治理名词解释考试内容:单选10个,一个2分,多选5个,一个2分,判断改错题5个,一个3分,名词解释5个,一个3分,论述题一个15分,案例题1个,25分。

名词解释:1、毒丸:毒丸策略一般是有企业发行特别权证,该权证载明当本企业发生突然事件时,权证持有人可以按非常优惠的价格将特别权证转换为普通股票,或是企业有权以特别优惠的价格赎回特别权证。

2、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3、控制权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主要是指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取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实现对公司的资产重组或公司股东及高层管理人员的更换。

4、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指母公司或其子公司与在该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公司之间所进行的交易。

5、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是指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权而使其获得激励的一种长期绩效奖励计划。

在实践中,员工持股计划往往是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的部分股权,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员工持股会代表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

6、公司治理边界:公司治理边就是指,公司当事人在公司中专用性资产的维度和半径所形成的范围。

7、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指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商业保险公司和各种投资公司等。

8、事实上的独立性:事实上的“独立性”是指独立董事在公司重大决策参与方面能够做出独立判断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9、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作为独立法人的市场交易主体在长期交易中为了克服市场失灵与组织失灵、更有效率的实现交易,通过产权或者战略性契约的连接而形成的中间型组织。

四.案例分析:TCL公司治理中暴露的问题参考答案: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分散;由于股权结构变化,形成了明显的“中央集权”。

股权多元化与公司治理效率

股权多元化与公司治理效率

股权多元化与公司治理效率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效率较低,财务界将效率不高更多的归结于股权集中带来的不同类型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

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然而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需要时间和现实的检验,股权分散化能否解决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效率低是个问题。

本文将通过比较欧美日德等较成功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其股权结构,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效率1、国内外典型股权结构及其比较所谓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制企业中不同性质股权的数量、所占比例及相互关系,包括股东属性、控股权归属、股权比例分布、股权流动性状况以及股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按照股权集中度的不同可将股权结构分为高度集中型、过度分散型和适度分散型;按照控股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控股型、法人控股型和家族或个人控股型。

这些各异的股权结构的形成存在着诸多原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企业组织结构、历史政治因素等是影响股权结构的制约因素。

比如法律因素,英美法系下金融监管严厉,对于投资者法律保护相对健全,国家立法限制商业银行持股以及设定个人持股限制反对垄断,从而使得英美国家股份制企业持股分散,呈现分散型的特点;相反日德等国对于金融机构持股和股东持股没有严格比例限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

东南亚国家股权结构则较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多呈现“金字塔”式。

对于我国而言,股权结构一定程度上受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

以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例,股份公司股权结构非常复杂,股票种类繁多。

按照上市区域可以划分为A股B股和H股,三种股票可以各自在相应的股票市场流通,但是由于股票流通的市场彼此分割,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市场价格;按照产权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内部职工股等。

这种复杂情况来源于我国特殊的政治历史因素,从整体上看,主要呈现如下特征: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过度集中,并且大股东之间存在较大的持股比例差异,即呈现“一股独大”现象,我国股权结构中存在着股权不平等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大多是在公司改制时按照净资产折价而来,社会公众股则是在证券市场溢价发行定价得来,两种产权不同的股份体现着价格差异。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缺点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缺点

董事会成员缺 乏独立性,容 易受到大股东 或管理层的影

董事会决策效 率低下,难以 及时应对市场
变化
董事会缺乏专 业人才,难以 提供有效的战 略指导和风险
管理
董事会与股东大 会、监事会之间 的制衡机制不够 完善,容易导致 权力滥用和利益
输送
监事会成员缺乏独立性,容易 受到管理层影响
监事会监督范围有限,难以全 面覆盖公司治理各个方面
信息披露不及时可能导致投资 者无法及时了解公司情况
信息披露不及时可能导致公司 内部管理混乱
信息披露不及时可能导致公司 外部形象受损
信息披露不及时可能导致公司 面临法律风险
信息披露不及时,导致投资者无法 及时了解公司情况
信息披露不真实,投资者无法准确 判断公司真实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难以 获取真实信息
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 不完整
信息披露缺乏监管,容易产 生虚假信息
信息披露缺乏惩罚机制,难 以对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监管机构:缺乏 独立性和权威性
媒体监督:媒体 曝光度低,影响 力有限
投资者监督:投资 者参与度低,缺乏 有效监督手段
社会监督:社会公 众对企业治理的关 注度不高,监督力 量薄弱

股权激励制度实施过程中存 在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
股权激励制度缺乏透明度和 公平性
股权激励制度未能有效激发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股权激励制度未能有效促进 公司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
福利待遇低: 员工福利待遇 普遍较低,难 以吸引和留住
人才
福利种类单一: 福利种类单一, 缺乏多样性和
个性化
福利管理不规 范:福利管理 不规范,存在

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引言
公司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司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处理。

其中,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其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股东的角色与责任
1. 股东大会:股东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的主体,他们有权选举和罢免董事,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如公司章程的修改、公司合并、分立等。

2. 监督职能:股东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具有监督权,可以通过查阅公司财务报告、参加股东大会等方式,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对不当行为进行质疑和纠正。

3. 利益保障:股东有权利获得投资回报,包括股息和资本增值。

同时,他们也有义务承担投资风险。

因此,股东需要积极参与公司的治理,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
1. 投票权:股东通过行使投票权,可以影响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管理团队的构成。

2. 提案权:股东可以提出议案,对公司的重要事项发表意见和建议。

3. 诉讼权:当股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4. 建议权:股东可以通过向公司提出建议,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

四、结论
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起着核心作用,他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营效果和长期发展。

因此,应鼓励股东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同时,公司也应建立完善的机制,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分析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分析
还要培养出一个优秀军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易犯的错误就是不自觉的把行动和思想上的军事管理渗透到了教学过程中军队的管理要求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整齐划一而如果我们把这些思想上行为上的准则强加于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上
◇ 高教论述◇
科技 国向导
21 年 2 期 01 第 3
构成 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因此 , 股权结 构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 察: 一是量 维也 即股权集 中度 , 考察公 司股份分 布的集 中或分散状况 ; 另一个是质 维也即股权属性 ( 持股者身份 )考察持 股主体 ( , 股东 ) 的类 型及其构成与持股 比例 11股权集 中度对公 司治理效率 的影 响 . 2逐 步 优 化 股 权 结 构 . 股权集 中度是指股东所 持有公 司股份 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 是全 21 . 保持适当的股权集 中程度 高度集 中和高度分散 的股权结构 中决策行 为人在权利制衡 的构 部股 东因持股 比例 的不 同所表 现出来 的股权 集中还是分 散的数量化 指标 。我们把公 司股权结构划分 为高度集 中型 、 对集中型和分散型 建方面都具 有不可克服 的缺点 .只有 保持适度 即相对集 中的股 权结 相 三种。 构. 才能有效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 。对我 国上市公 司的股权集中度进 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 . 权结构 的特 点是股权高度集 中于一个 行适度 的提 高或者降低 . 其能够保持 在一个 的合 理范 围之 内 . 该股 使 使第 这样可 以有效地提高第一 大股东对公司 或者几个大股东手中即垄 断股东手 中. 中小股 东所 占份额很小 。在这 大股东处于相对控股地位 . 对减少上市公 司的其它股 东的“ 搭便 车” 的心理 , 促进 种股 权结构下 . 断股东在公 司治 理中拥有绝 对的主动控制 权 . 垄 从而 的监控积极性 . 排 除了其他股东对公 司的控制权 这样容易形成大股东和经营者 的合 经营管理层改善公 司经营状况 .提高企业绩效起到有效 的促 进作用。 谋 , 中小股东的利 益 . 侵犯 资本市 场治理效用 的发挥 也很有限 。所 以 , 就 目前我国 的资本市场 以及证券市场的现状而言 。 保持股 权的相对集 公司来 自中小股东的内部约束 和来 自 资本市场 的外部约束都很低 . 很 中应该是 比股权 的分散会 更有利 于公 司治理效 率以及经 营绩 效的提 难形 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高的 。 相对集 中型股权 结构 . 该股权结构 的特点 是股 权相对集 中于一定 2 逐步降低国有股持股 比例 - 2 国有股 的委托代理 问题 和低效率 问题 己成为影 响上市公 司业绩 数量 的股东 手中 . 多个大股东 . 存在 且他们持有 的股份 比较接近 . 任何 因此 , 应制定各 种措施 , 步降低 国有 股 的比例 , 逐 引入有 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获得公 司的实际控制权 。 大股东之 间只有相互 的重要 因素 . 来促进上 市公司经营 协调才能有效 的解 决公司控制 问题 。第一 大股东拥有相对 优势 的股 良好经营能力和注重企业 中长期发展的新股东 , 实现投 份。 成为核心股 东 . 其他股东 的地位依次下 降。 由于各股东持股差距适 能力的改善和业绩的提高 其基本途径是减持 国有股 的比例 . 当 , 实现各股 东适度参与 , 能够 形成对大股东 的权 力制约。同时 , 在股 资主体多元化。上市公 司 国有股减持应区别对待 ; 对涉及 国家安全和 票市 场不太发达 、 股权 流动性较差 的情况下 , 股权 既相对集 中又不至 国民生计 的行业 和领域应 该坚 持国家完全控股或绝对控股 : 属于国 对 但 而在国际上还 有一定 于形 成垄断 , 既有一定 的分散度 , 又不至 于过 于离散 。 不仅可 以提 高股 家重要行业 . 在一定程度 上国 内市场 已饱和 . 其他 的一般竞 争性行业则 东直接监控公 司的动力和效率 . 而且有利 于保 持企 业经营发展 的稳定 竞争力的企业可采用国家相对控股的方式 : 可将其中国有股份完全撤出 和持续性 。 分 散型股权结构 . 该股权结构 的特点是股权 高度分散 . 股东数量 2 大力培育理性 的机构 持股者 _ 3 我国股市仍是 一个 政府调控 色彩 过浓的“ 政策市 ”证券 市场的市 . 较多 . 且任何一个股东 都难 以对公 司控制产生实 质性的影 响 . 个股 单 人为造成 东的作用有 限。股东 普遍存在 “ 搭便 车” 的动机 , 内部股东对经营者约 场化程度较低 由于庄家的操纵和散户的非理性投机行 为 , 而无论涨跌受损 的都是 中小投 资者。政府 束不 是很多 而外部 治理机制效用 的发挥则取决 于公 司所处 的市场环 中 国股市频繁地异常波动 . 境 。 股票市场比较发达 、 在 信息披露 比较真实 、 股权流动性较强 的情况 为了保护 中小散 户的利益 . 往往 被迫对股 市进行干 预 , 但政府 的被动 又会被庄家利 用进行下一 步的炒作 , 这就形成 了政府 、 庄家 、 和 下 . 的股东可 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 “ 分散 用脚投票 ” 的方式来对公司经 干预 . 营者施加压 力; 如果在股票市场不太发达 、 市场信号 失真的情况下 , 股 广大散户三者之间更为繁杂的博 弈选择 。 反之在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 东就不能通 过股票市场来对 经营者 实施监督 . 结果 必然是 内部监督和 场 中. 主体投资行为较为理性 . 市场平稳 , 政府不需要过 多地对股市的 外部监督 同时缺乏 涨 跌直接加以干涉 。而且 . 由于分散的公众持股者增加 了市场的交易 活动和价格稳定性 由于这些机构投资者 比一般社会公众股东有着较 1 股权性质对公 司治理效率的影响 . 2 更完备的专业 知识 . 且有着 一般股东不 可 比拟 的资金 股权性质是指股权所有人的身份 股权性质决定 了股权结构 中股 强 的投资理念 、 更 东 的 目 函数 和行 为偏好 . 同性质的股东对应 不同的权益主体 , 优 势 这些 机构投 资者有 能力也 有动 力监督 和控制公 司经理 人员 , 标 不 由 于不 同主体的持股 目的、 自身特征 、 为 、 行 偏好 、 利益和参 与公司治理 注重上市公 司行 为的规 范运作 , 注重投 资行为 的合理 ( 转第 9 页 ) 下 1

公司治理总结与公司治理优化

公司治理总结与公司治理优化

公司治理总结与公司治理优化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稳定运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保护股东利益,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公司治理进行总结,并提出优化公司治理的一些建议。

一、公司治理总结1. 公司治理的定义和意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内部各方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活动中的权力结构、权责关系、决策机制以及信息流动等方面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和规范。

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运营质量。

2. 公司治理的原则和要素(1)公平公正原则:公司治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保护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避免权力滥用和利益输送。

(2)透明度原则:公司治理应注重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使各方利益相关者能够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决策过程。

(3)责任追究原则:公司治理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公司利益行为进行制约和惩处。

(4)独立性原则:公司治理应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董事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和操纵。

3. 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1)董事会的不独立性和薪酬不公问题。

(2)信息披露不透明,缺乏对外沟通的途径。

(3)股东权益保护体系不完善。

(4)公司治理结构过于集中,决策权过于集中。

二、公司治理优化建议1. 健全董事会治理(1)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组成,确保独立董事比例不低于法定要求,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2)建立科学的董事会运作机制,制定明确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增加董事会的决策效率。

(3)加强对董事会成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2.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1)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公司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和及时,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

(2)加强对重大决策的解释和说明,提高对外沟通的质量和效果。

(3)建立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积极回应市场关切,提升公司形象和信誉。

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公司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结论与建议目录CHAPTER公司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及其所持有的股份比例。

股权结构决定了股东的权益和权力,进而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决策。

股权结构的定义股权结构的类型030201公司规模行业特点地域因素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的影响因素CHAPTER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定义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协调公司内部及与外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确保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公司经济效率与竞争力。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促使管理层做出符合公司整体利益的决策。

公司治理的要素股东权利董事会职责监事会职能管理层激励促进长期发展公司治理不仅关注短期的财务指标,还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创造。

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绩效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

增强投资者信心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向投资者展示公司的透明度和责任意识,从而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降低风险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降低公司的风险水平。

CHAPTER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股权结构决定治理模式01股权结构影响治理模式的稳定性02股权结构对治理模式的多元化影响031 2 3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因为股权结构决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

股权结构影响治理效率当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时,大股东的投票权和影响力就越大,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

股权结构对治理效率的正面影响当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分散时,小股东的投票权和影响力较小,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股东治理与公司治理效率当前我国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大概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理论及在此框架内分析“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对策研究①,实务方面则侧重于引进和比较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及制定公司治理原则②。

这两方面都反映了近年来公司治理研究的积极成果,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也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与这些问题不同,本文更多的从实践的角度对其中的大股东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触角引伸到公司治理的形态方面。

其主要结论是:大股东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存在是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都必须承认和面对的现实,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发挥独特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地方,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我国公司治理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大股东治理上来,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大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随后对大股东治理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分析大股东治理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最后是评论性结论。

一、大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1932年,Berle和Means分析了美国200家大公司所有权结构广泛分散的特征并据此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论断,这一结论很快就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几十年来,有关的研究一直以此为主线而展开。

直到1983年《金融经济学杂志》为此主题组织的专题文献几乎都没有提到大股东问题③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但随后人们开始注意到集中的所有权结构问题,Eisenberg (1976)、Demsetz (1983)、 Demsetz & Lehn(1985)、和Morck, Shleifer & Vishny (1988)的研究都表明,美国大公司的股权结构是适度集中的。

Shleifer & Vishny(1986)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幸福》500强公司中的456家样本公司的最大股东平均持股15.4%,前五大股东平均总持股28.8%;Holderness & Sheehan(1988)也发现美国几百家上市公司都有主要股东(持股51%以上)。

其中Demsetz & Lehn(1985)还从公司的价值最大化规模、潜在控制(Potential Control)、系统管制 (Systematic Regulation)和潜在享受 (Potential※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2BJY127)的部分研究成果。

①参见青木昌彦和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参见李维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和《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③唯一的例外是Dann & DeAngelo(1983),他们检验了大额普通股的回购问题。

Amenity) 四个方面分析了所有权集中的原因,并以美国经济主要部门中的511家企业80年代初的数据作了实证研究。

这方面的问题很快成为研究热点,以致《金融经济学杂志》在五年后又出了一期关于所有权结构的专辑,Jensen在此专辑的综述性文章中指出所有权结构与投票权分布问题是此后研究的方向。

随后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在德国(Edwards & Fischer,1994;Franks & Mayer,1994;Gorton & Schmid,1996)、日本(Prowse,1992; Berglof & Perotti, 1994)、意大利(Barca, 1995) 甚至发展中国家(La Porta et al, 1998)都存在相当程度集中的所有权。

La Porta等人(1999)通过对27个发达国家大公司的所有权结构的抽样研究表明,Berle和Means股权广泛分散的特点只适用于少数普通法系发达国家的大公司。

这些研究证据似乎都试图说明Berle—Means命题只是一个特例。

Berle—Means 命题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其理论基础被大大动摇,人们对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都产生了怀疑。

本节试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大股东治理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这应成为今后公司治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1.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如果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分散的所有权结构是大型公司的主要特征(Berle & Means,1932;Larner,1966),那么从七十年代以后,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就呈现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以德国为例,据Stefan Prigge 对1996年402家上市公司的抽样分析表明,最大股东持股在50%以上的公司为234家,占公司总数的58%,75%以上的公司为139家,占公司总数的35%。

La Porta等人(1998)对49个国家最大10家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度的横向研究表明,股权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是相当集中的,在全球45个国家的最大10家公司的最大3个股东持股份额平均为46%(中位数为45%),最大3个股东持股60%以上的有斯里兰卡、哥伦比亚、希腊和墨西哥四国,其中最高的为希腊,达67%;50%以上的国家(地区)有17个之多,占样本国家数的34.7%;平均数低于30%的只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台湾、日本、韩国和瑞典,最低的日本也高达18%。

英美两国的股权结构也较一般的认识为高,美国的平均数为20%,英国为19%。

这些实证研究虽然有样本差异而可能产生的细微偏差,但似乎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集中已经取代分散而成为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要特征。

我们习惯于按照股权结构集中度将公司治理模式划分为股权结构集中的德日模式和股权结构分散的英美模式,据以上资料,我们发现,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的主要区别并不是表现在股权结构上(Stephen Prowse, 2000; 朱弈锟,2001),而是表现在其他方面。

内部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情况也说明了类似情况。

Mikkelson & Partch(1989)对美国上市公司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内部人平均持股比例1973年为19.8%,1978年为20.5%,1983年为18.5%,三年合计平均数为19.6%,中位数为13.9%。

Kroszner & Sheehan(1999)也发现1995年内部人平均持股21%(中位数14%)。

Holderness,et.al (1999)对美国1935年1500家公司和1995年4200家公司的跨期研究表明,总经理和董事的所有权比重从1935年的13%上升到1995年的21%。

Mehran(1995)通过对随机抽样的153家公司的分析发现CEO的平均持股比例为5.9%。

有资料显示,在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断上升,而个人的持股比例却不断下降。

1965年个人持有公司股份的84%,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为16%,到1990年,个人的份额下降到54%,机构投资者则上升到46%。

据对美国1000家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观察,1985年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为44.5%,1994年上涨到54%,在观察期内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

Gompers & Metrick(1998)发现大型机构持有的股份在1980到1996年间几乎增长了一倍,现在持有超过美国上市公司市值半数的股份。

2.大股东的治理活动越来越活跃与所有权结构从分散走向集中相适应,大股东的存在已经成为越来越清晰的现实。

更多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大股东更倾向于在公司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利用手中的大额投票权对公司施加影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掀起的并购浪潮是大股东替换不满意的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主要手段。

与此前较激烈的并购和代理权竞争不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股东更加倾向于采取参与公司治理一类的温和活动。

经理人员也越来越采取与股东尤其是大股东合作的态度,在决策时注意倾听股东们的意见。

许多证据表明,管理者阶层统治公司的时代已经过去,控制权似乎又回到大股东手中。

二、大股东治理的主要机制1、直接控制大股东对控股公司的直接控制是大股东治理的主要机制,大股东往往利用持有的大额投票权和公司董事会的绝对优势对公司施加直接影响,德国的全能银行制、东南亚国家(地区)的家族企业以及中国的国有企业都是大股东直接控制的典型代表。

2、提交议案股东议案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其最初形式是一种股东向经营者提交的要求采取特定措施或行动的议案,后来演变成一种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

早期的议案主要由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型机构投资者提交的议案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7年到1994年,仅美国养老基金就提交了463项议案。

大股东议案所获得的支持率也越来越高,根据Gillan & Starks(2001)的研究,大股东议案的支持率是个人投资者议案的1.75倍。

3、向管理层施加压力在大股东(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监督管理人员的问题上存在一些理论争论,这些争议大多围绕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直接作用而展开。

Porter(1992)和Black (1992)认为在德国和日本,永久性投资者所追求的是长期投资的需要,他们原则上是在公司经营和发展中不断积累信息,调动经理人员的积极性,有获取内部信息的渠道,他们对经理人员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在德国),而在美国机构投资者是交易频繁的短期投资者,他们并不监督管理人员,然而许多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Smith,1996;Opler & Sokobin,1998;Jarrell & Poulsen,1987;Agrawal & Mandelker,1990)。

可能的一种解释是美国的公司控制权市场非常活跃,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利用公司控制权市场发挥监督作用。

即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更偏向于发挥间接作用。

Lee Pinkowitz(2001)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发挥监督经理人员的作用。

因为敌意接管与公司的机构投资者股份集中度而不是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相关,往往最后决定兼并成功与否的是共同基金。

另外Weisbach(1988)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公司的外部董事在监督管理人员方面发挥的作用比内部董事要大。

4、替换管理者Shleifer & Vishney(1986)、Grossman & Hart(1980)、Luc Renneboog(1997)均发现股权集中度越高,董事会成员的替换速度就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