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强化训练与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论述类文章阅读【原文】提示:红色划去字体为删除内容,括号内黑色字体为添加内容。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
如何(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
这些伦理规范(他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家庭伦理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得“礼”制度化。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礼法合治”的社会。
因而,“伦理”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当然,孔子是否说过这段话,在此且不论。
)这是说“孝”是“天道”之常规;是“地道”有利于万物的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会有这样大的意义?我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我(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的维护家庭中的长幼、尊卑的秩序,要使其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适应(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族伦理规范,而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伦理规范,而构成一套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在《孝经》中对此都有详说。
在我国古代往往又把这些伦理规范制度化,这就表现在种种“礼制”中,这点可以从我国历朝各代典章制度的文献中表现出来。
“孝”既然为我国古代社会所需要,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此伦理规范又通过各种礼仪,(并进)而成为社会应遵守的伦理制度,但这种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礼仪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含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
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即“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
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2020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2020年全国及地方高考语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20年全国及地方高考语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2020年上海市高考题)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
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
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
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
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
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
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
2020高考备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0高考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2020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0高考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精选全国真题+解析答案)(时间:30分钟满分: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
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
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
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5篇)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
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
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
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
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
故选D。
二、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本题,四个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强调,但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陈述,观点不明确。
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答题技巧
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答题技巧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是指在阅读一篇包含观点、论证或事实陈述的文章后,通过选项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类题型对于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就能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答题技巧。
一、理解文章主旨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阅读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以及标题,了解文章的整体架构和核心论点。
这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重心和作者的观点。
在回答客观题时,要始终围绕主旨进行答题,避免被细节或次要论点所迷惑。
二、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对于答题至关重要。
关键词往往能够用来解答问题,而关键句则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细节。
在考试时,在回顾选项之前,可以将问题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划出或圈出来,以便帮助理解和筛选选项。
三、注意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一篇文章往往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了解和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脉络和条理,并在回答客观题时准确选择答案。
例如,段落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这些关系对于推理和归纳出正确答案非常重要。
四、注意修饰语和副词修饰语和副词在文本中起到限定和修饰的作用,对于回答一些具体细节的问题非常有用。
例如,"全部"、"大部分"、"有时"、"或许"等修饰语可以帮助确定某个观点的程度或频率。
在答题时,要注意这些修饰语和副词的含义,以便在选项中找到与之匹配的词语。
五、注意常识和常见知识有些客观题可能涉及到常识和常见知识,而不仅仅是对文章的理解。
这就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积累和熟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以便在答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例如,关于历史人物、科学原理等的问题可能需要考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总结起来,要想提高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答题准确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把握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注意修饰语和副词,以及提前积累常识和常见知识。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1、《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上海市高考题)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
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
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
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
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
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
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
2020云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云南⾼考语⽂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语⽂⼀、现代⽂阅读(36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古⽂观⽌》是⼀个⽂章选本,“观⽌”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般来说,它体现了⽐较进步的⽂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学主张,认为哲理散⽂和历史散⽂都不能⼊选。
《⽂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是⼀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称为古⽂,⽤来反对骈⽂。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观⽌》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家的主张。
第⼆,⼀般来说,⼊选这个选本的⽂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较⾼的,⾃从韩愈提倡古⽂以后,古⽂的选本在《古⽂观⽌》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观⽌》的选⽂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章,忽略了⽂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观⽌》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岳阳楼记》,通过不同静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崇⾼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篇韵⽂、骈⽂。
严格讲起来,古⽂跟骈⽂是对⽴的。
但就中国⽂学史的发展讲,古⽂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章正宗》古⽂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解题指导
称 ,它们 同样 因为影响深远 ,而在 中国文化中 占有很
重要 的位 置 。
『 原文信息 J ( 对应原文第 1 )书法 对中华 民 段 族有很深远的影响 , “ 书”与 “ 金” “ ” “ 石 画”并 称 ,在 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的区间 ,以文意为 比对的标准 ,要特别关注那些表示
的一项是 ( ) (0 0年全国课程标准卷第 1 ) 21 题
B 在历史 上 , “ ”与 “ ” “ ” “ . 书 金 石 画”并
二 、圈定对位信息 :要将选项 的具体 内容还原到 文本 中,找到它所在的句子或段落 ,采集对位信息 。
三 、逐项 比对 判 断 :逐 一 找准 题 干 每 一 选项 对 应
范 围 、程度 、性质等 的词语 ,具 体就是 通过 比对范 “ 价一个 国家的品格 ,不仅要看 它培 养 了什 么样的 评
人 民 ,还要看 它的人 民选择 对什 么样的人 致敬 ,对 什 么样 的人追 怀 。 面对 着这样 一位 “ ” 活得 最有 尊 严”的老人 ,我们没有理由不 “ 选择向你致敬” 。
6
嚣审 ∞ 莲警 2鞲
语文撬秘
r 文比对j两相 比对 ,B项 中的 “ 题 它们”属范 围扩大。再如 2 1 0 0年江西卷第 7题 A项也是 以偏概
全, “ 只用 牛 羊 献 祭 ”错 。原 文 只 说 “ 常 只用 牛 羊 通 献 祭 ” 。 第二 类 : 比对 有 无
【 高考实战】
第 一 类 :比 对 范 围
【 法指津 】 方
一
、
审题 准备 :一定要看清题干 中所提 的问题 ,
例 1下列关 于 “ ”的表述 ,不 符合原 文意思 . 书
论述类文本阅读3——选择题之切片比对法(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突破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客观题(选择题)·答题方法【解题方法】——比对法(比较“变”与“不变”)一、【比对的方法】——切片法1、为何切:选项是对文中多个信息点的概括、归纳和整合,一个选项包含了文中多个信息点,其中一般会有信息点被设误。
这多个信息点我们都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2、如何切: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
如果是切分复句,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个片断;如果是切分单句,可以按照句子主干(主谓宾)的结构切分;有时将较长单句中的某些短语(多充当修饰重要概念的成分)切为片断。
3、如何找: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源。
①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程度较低,与原文中的信息对应程度强,切片后能直接迅速地找到信息源;②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性强,是跨句子、跨段落的信息整合,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切片后须先将原文相关的关键词句的意义提炼压缩,然后再确定信息源。
只有一处,要仔细辨别;不止一处,要进行整合。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易错拓展】对摘抄原文较多、与原文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二、【比对的角度】——三级比对对照分析,判断正误:对照原文,仔细、全面地分析选项,包括选项中所用概念或词语的内涵、外延或意义,事物存在的状态(必然、可能),条件的类型(充分、必要、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语意的轻重,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等。
对比之后,自然会发现选择项与原文存在的差别。
1.比对句中词语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比对指代词,如‘这’“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大多”“多数”“只“仅仅”“及”“以及”“又””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如“很”“更”“最”“太”“十分”“非常”“比较”“较”“稍微”“有点”“有些”等,注意轻重倒置、夸大过度等现象。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江弱水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
《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
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
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
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
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
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
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全国新课标II卷2020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大数据基础上,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势如破竹,正引领着时下人工智能的热潮。
一方面,相比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浅层神经网络,深层神经网络不仅在图像、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大放异彩,而且与人类大脑神经系统的多层结构更加相似;另一方面,强化学习通过与环境互动所获得的奖惩来调节系统权重结构,使主体在最大化期望奖励诱导下不断修订从状态到动作的映射策略,从而实现快速提升系统性能的目的。
前者受到认知神经科学的启发,,后者则与心理学中经典的行为主义范式如出一辙。
更不必说,为了改进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而引入的注意力、长短时记忆等机制几乎是直接照搬了心理学术语,用心理学词汇和理论武装人工智能现已蔚然成风。
这并不奇怪,毕竟人工智能的核心目标就是研发愈加接近人类的高级的智能系统,而真正的智能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期望水涨船高,人工智能“友善论"或“威胁论"的论调层出不穷,文学和影视作品则及时将其呈现到人们的眼前,仿佛类人智能机器人明天就会到来一般。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产品也迅速地向心理学领城渗透。
例如,基于面部表情的情绪识别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舆情分析或自杀预警系统,基于GIS的大规模人群跟踪调查系统,基于VR技术的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基于行为特征的测谎系统等等。
遗憾的是,琳琅满目的各色项目解决的只是心理学的应用问题,而对于心理学核心的理论问题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实际上,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主流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与人脑和心理差距甚远。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视逻辑推断,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典题引路
读文支招
典题文本
对点解题
第一段论证思路 句①提出问题,即“是 什么”?句②③承上阐
(2018• 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
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
述 “ 记 忆 和 遗 忘 反 转 ” 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②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
三、认真弄懂三段论式推理,挖出隐性前提。 三段论,顾名思义是指由两个含有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为前提,得到一个含有 新的性质判断作为结论的逻辑推理。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前提,一个结论”。 (一)三段论的标准形式 ①所有A是B+所有B是C=所有A是C ②所有A是B+所有B非C=所有A非C ③有些A是B+所有B是C=有些A是C ④有些A是B+所有B非C=有些A非C
解析:A B项,强加因果。“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 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文章第一段中说:“在大数据 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 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 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也就是说,“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 耗费的成本太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 忆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C项,以偏概全。文章没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 为了对抗大数据。D项,曲解文意。此项说法不符合文意,“对抗数字化记忆 霸权”应掌握“被遗忘权”,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学案3 重视逻辑推断,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凸显了论述类文本注重说 理性和逻辑性的文体特征。对该考点的考查始于2017年的全国卷,以客观题的 形式呈现,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 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二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练案[1]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二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仍,帝国统制松弛,儒学式微,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佛教悄然传入中土,道教秘而不宣地走向前台,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成为士人可以任意取资的精神粮仓。
多元并立的文化格局代替了一儒独尊的思想铁律,此时文化迎来以张扬个性和崇尚自然为特征的大开放时代。
如果就狂放精神的衍变而言,魏晋时期的个性张扬未免过于失序;但在这失序的大背景下,书法家仍能保持住自己的一抔定力。
从当时王羲之、王献之、卫瓘等书法家作品中可见的狂放仪态,大致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贵狂”,其中部分书法家,经世从戎,位高权重,他们大多因为狂放,受到强权打击排挤后,又转而树起佛道特别是道教崇尚自然的旗帜,无约无束,给自身以走向自由的遐想。
二是“佯狂”,这其中部分书法家喜欢游逐竹林,借酒酣畅,类似于“竹林七贤”的文采和异行渗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个个都“狂”得可以但又都表现出清醒之思和俊逸之美。
三是“理狂”,这占有一半以上,书法家们受文化的熏陶,对世下荒诞之狂有所节制,与贵族子弟之狂乱有所区别;书法家大多仍然表现出理性的一面,既狂又约,由此便形成了源于庄老之学的“玄谈之风”。
此时书法艺术的鼎盛使得产生下列现象。
其一,书法评论的风气和书学理论得以建立。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较为成熟的书法理论著作,大多写作于这个时代,如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杨泉的《草书赋》、王僧虔的《书赋》。
其二,推动了书体的大变革。
虽东汉时草、行、真各种书体均已出现,但到魏晋时期,隶意才渐失渐远,行书书体才完全登上历史舞台。
其三,书法创作形成群体,孕育出带有地域、师承关系的流派。
流派一说至此诞生,魏朝钟繇和胡昭师承刘德升,钟繇之子钟会又承揽其父书艺;敦煌一地出现索靖、泛衷、张甝、索、索永等后称“敦煌五龙”的一批章草名家;东晋王、谢等望族,或叔侄或父子相授,或延请名家教习,书法风格成一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强化训练与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
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
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
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
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
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
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
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
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
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诱导和窄化。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
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
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
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
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摘编自《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
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的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的问题,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运用例证法,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问题,文章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B.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
C.艺术创造的欲望产生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答案:1.B(难点是算法如何应对社会性存在问题)2.A(只是引出后文的论证,并非基础)3.B(A太过肯定,C不是“产生”,为“保持”,D是“同质化趋势”的反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围绕着“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的争论延续至今仍无定论,但从去年初爆出到现在,“大数据杀熟”所指向的在线差旅平台风波难断。
3月11日上午,携程针对微博网友“陈利人”订购机票遭遇的烦心事发表道歉声明,称二次支付显示无票是系统Bug所致,绝无“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这件事,基本还是各说各的理:消费者言之凿凿“这个可以有”,在线服务摊手表示“这个真没有”。
回头看,2008年以来,爆料或控诉在线旅游、酒店、机票等电商平台的疑似“大数据杀熟”行为不胜枚举;乃至十年之后的2018年,“大数据杀熟”被评为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中消协甚至还将其列为2019年新春重点关注对象。
但诡异的是,迄今没有认定出一个板上钉钉的杀熟案例。
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如一堵厚重的铜墙铁壁,将真相阻隔在电商的最终解释权手里。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依据数据的精准分析,对于粘性强的用户,利用信息不对称不动声色加价或者拒绝优惠推送的差别化价格策略。
消费行为往往就是这样,用惯了、用多了,价格反而不敏感了。
因此,新客50块钱就能买到的服务,老客户可能还是停留在100块钱的档位上。
电商平台的这种策略偏好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最大化利润的目标面前,大数据提供的便利是不可能受道德诚信制约的。
有人说愿打愿挨,谁让消费者不去货比三家呢?这话经不起基本逻辑的考量:首先,利用大数据来杀熟果真合法吗?且不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实施不久的《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亦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利用消费偏好选择性推送本就是一个过于精明的商业选择,更别说少数电商平台扭曲价格信息等主观恶意行为了。
再说,市场进化得再高级,终究是“人”的市场。
如果技术只是为卖方提供了耍心眼儿的机会,市场信用岂非要随着技术迭代而灰飞烟灭?很多时候,个性化服务与“大数据杀熟”是叫人傻傻分不清的,消费者即便是熟谙“货比三家”的道理,恐怕终究逃不开数据的惦记。
就比如这些所谓的“系统Bug”,谁来为之验明正身呢?有人说,拿过的折扣、用过的满减红包,最后总得通过“大数据杀熟”的方式吐出来。
这话或有偏颇,却说破了一个道理:在宰客这件事上,线上线下是没什么差别的;监管若不到位,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在“大数据杀熟”这件事上,电商平台们异口同声说是假的,那么,就真的只是消费者的群体癔症吗?这个问题,职能部门应该及时出手,为迷茫的消费者解惑答疑。
(来源:光明网)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大数据杀熟”是一种“宰客”现象,是电商平台违背道德诚信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做法。
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消费者和在线服务大体上还是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B. “大数据杀熟”问题由来已久,成为各媒体乃至中国消费者协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C. “D. 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点而向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做法是不合法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面对“大数据杀熟”,相关职能部门不能袖手旁观,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
B. 作者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大数据杀熟”的责任在消费者自身的说法。
C. 文章从“大数据杀熟”现象谈起,以呼吁职能部门监管到位结束全文,指出了解决“大数据杀熟”这一问题的具体做法。
的概念,又论述了电商平D. 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既阐述了“大数据杀熟’’台推卸责任的错误做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迄今为止,中消协尚未认定一个确凿的杀熟案例,这说明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B. 消费者对某件商品或某项服务用惯了、用多了,对价格失去敏感了,就一定会掉入“杀熟”的陷阱里。
C. 利用对数据的精准分析,电商经营者可以掌握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实现选择性推送。
D. “大数据杀熟”的真相之所以难以明了,原因是消费者没有掌握相应技术,卖方因而有了“杀熟”的机会。
答案:1. D D项,“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点而向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做法是不合法的。
”“是不合法的”于文无据,原文信息是“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故选D。
2. C C项,“指出了……的具体做法”不当,并没有指出“具体做法”,应该只是大方向,谈不上具体。
原文只是说“这个问题,职能部门应该及时出手,为迷茫的消费者解惑答疑”。
故选C。
3. C A项,“迄今为止,中消协尚未认定一个确凿的杀熟案例,这说明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推理错误,“中消协尚未认定一个确凿的杀熟案例”不能推论出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另文章没有明确说明是由“中消协”来“认定”案例的,说法绝对,无中生有;B 项,“消费者对某件商品或某项服务用惯了、用多了,对价格失去敏感了,就一定会掉入‘杀熟’的陷阱里。
”说法绝对,,前后之间也没有必然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D项,因果推断错误,“‘大数据杀熟’的真相之所以难以明了,原因是消费者没有掌握相应技术,卖方因而有了‘杀熟’的机会。
”原文是“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如一堵厚重的铜墙铁壁,将真相阻隔在电商的最终解释权手里。
”可见“真相难以明了,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
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
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究。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
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
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
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