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整理古籍的真善美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uary ,2005 第41卷 第1期

JOU RNAL O F GU AN GX INO RM AL U N I V ER S IT Y

V o l

.41 N o .1[收稿日期]2004206220

[作者简介]杨天保(1971-),男,湖北黄冈人,浙江大学博士生。

闻一多整理古籍的真善美标准

杨 天 保

(浙江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闻一多在系统地整理古籍时提出了新的学术标准:求真、求美和求善。他认为这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这一标准的提出有助于推动中国文献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闻一多;真善美;标准;古籍;整理

[中图分类号]K 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597(2005)0120140203

时代的进步要求传统学术必须相应地得到发展。为确保学术的健康发展,不断探求新的学术标准极其重要。我国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曾创造性地将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诗学批评标准引入古籍整理工作,提倡求真、求美和求善相统一

[1](p101)

,从而为我

国古籍整理工作确立了一种新的衡量标准。

(一)求真。

求真是一切学术发展的根基,也是学者应持的态度。中国学术的辨伪传统源远流长。古有王充、刘知几、郑樵开启端绪,近代又有姚际恒、崔述等人加以赓续,迄于20世纪初,以顾颉刚、胡适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更将辨伪之学推上了新的发展阶段,由

“治经”转入“驳经”[2]

,迎来了现代学术新潮。追求真

理的传统学术精神,在建立现代新学术体系的过程中影响巨大。闻一多迎合学问至真的时代需求,自觉地致力于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以寻求“真义”,为现代文献学的发展确立了新标准,弘扬了朴实的学风。

第一,求真要“还古书本来的面目”,去伪存真,谋求“真书”。闻一多深受“疑古”潮流的影响[3],曾表示《诗经》有伪书的嫌疑,应送交辨伪法庭审

判。[4](p460)

他在辨伪求真方面的理论建树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

11他从唐诗中考辨出一大批伪作,并总结经

验,写成《全唐诗校读法举例》,提出了一条考辨唐人诗集的公例:本来甲集附载的乙诗,因乙诗标题下的诗人署名被并入诗作标题内而误成甲诗。如钱起留赠王维的《留别》诗最后反倒成为王维的《留别钱起》。接着,他又初步归纳出伪唐诗的一个成因,指出罪魁祸首当是“粗心的抄胥”和改唐人编年诗集为“分类体诗集的后世好事者”

[5](卷六,p 467~474)

21在通校《九章》后,闻一多获得了一条读后世诗文集的辨伪法则:“无名小家的作品,有被有名的大家吸收的趋势。愈是大家的集子,历时愈久,分量变得愈大,被吸收来的作品,往往是发现在全书或每卷的尾上。因此在有问题的大家集子里,愈是靠近全书或每尾梢的作品,愈靠不住。”例如,他认为,在《楚辞》的后一部分,顺着《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的次序,不属于屈原本人作品的疑问就愈大。进一步来看,尽管《九章》在总体上受怀疑的程度稍低,但《九章》里面的最后三章《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却大有问题。其中,后两章又最值得怀疑。它们既不是“屈赋”,也不应是《九章》的作品,而是整

个《九章》的转折点,是变体的开始。

[5](卷五,p730)

梁启超曾认为,从宏观来讲,集部伪书最少。而闻一多从微观分析入手,得出辨别诗文真伪的两条通则,实属难得。另外,整理《周易》时,他还写有《周

易版本考略》,辨析《周易》的篇数。

[5](卷一○,p279)

第二,求真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弘扬传统朴学的治学态度,讲求实学,返朴归真,求得“真义”。为读懂《诗经》,闻一多认为,“用《诗经》时代的眼光读

《诗经》”就是求真。[5](卷三,p 215)

为做到这一点,他指出:

11要除去蒙蔽“真义”的历代圣人的点化、政客

的曲解、史家的主观勘合和文学家的任意发

挥。[5](卷三,p198~230)确立独立的学术人格,不被他人左

右,不轻信他人,这是求真的前提。

21求“真义”要掌握历史的透视法。他发现,朱

熹训解《卷耳》时因不识此法,不知古代妇女有饮酒的生活习惯,所以他就臆想诗中妇女是在等候佳

人。[6](p250~256)另外,《卫・硕人》中的“领如蝤蛴”和

《小雅・都人士》中的“卷发如 ”,也都是诗人形容古代妇女的脖子细长得像某种白色幼虫、头发样式像蝎子尾巴似地向上钩着的得意之辞,诗的真义与

41

道德无关[5](卷三,p218),而现代人缺少古人常用的“隔离式的思维”,没有掌握历史透视法,所以就把蝎子同妇女联系在一起,得出些胡乱的诗义。不过,他又强调,拥有历史透视法需要卓越的史识,而这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弥补的手段就是运用“推论法”,结合多种材料一步步向古人接近。[5](卷三,p200)

31求“真义”要将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三种旧的读法,同新的社会学的读法结合起来。以《诗经》为例,闻一多认为,经学的读法是,如果作品“数章词句复叠只换韵字,则用横贯法取各章所换之字合并解释”,要么就用“直贯法自上而下依次解释,以一章为一段落”,依传统“治经”的方法纵横交错进行;历史的读法是,“原书依照国别编次国风甚有用处的,应尽量保存”,可编成《国风通检》之类的书籍来完成;文学的读法是,既要注意三种不同的古诗体(歌体、诗体、综合体),又要能“用现代语体文将《诗经》移至读者的时代”;社会学的读法是,“略依社会组织的纲目将国风重新编次”,通过改变文本的原生结构,从新的角度诠释古籍。末尾,综合以上四种读法,串讲全篇大义。[5](卷四,p456~457)如此,闻一多认为方能求得“真义”。

41求“真义”要多在“释古”上用力,既要反对谨守家法、“信古迷经”的态度,又要避免在“疑古惑经”时陷入偏执;在“信”与“疑”之间要作出合理的选择,既要超越汉学“疏不破注”之短,又要革除宋人“以意说经”之弊。采取这种态度,闻一多既完成了《诗经新义》[7],又纠正了胡适认为《天问》是伪书的看法,还著有《天问释天》等文章。[6](p256~270)

(二)求美。

闻一多在评论新诗的理论专著《律诗的研究》中指出,诗有“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他将此“三美”理论贯穿于他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常问:“艺术在哪里?美在哪里?情感在哪里?诗在哪里?”他认为,求美就是从艺术上理解文艺作品,“用诗的眼光来读《诗经》”[5](卷三,p202~215)。他还说:“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宋人稍好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历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5](卷三,p214)对汉学、宋学、清学及近人读诗的过失作出了形象生动的总评。

闻一多坚信,美诗必然有美义,古诗歌在结构、语法、材料等方面的美妙特征,蕴藏了丰富的美义。因此,求美义的方法就是:

11古诗歌创作讲究炼字,考察诗人“用力的焦点”——“诗眼”可以求出美。如闻一多发现,《艹

不苡》中的“掇”、“捋”两个字使得整首诗歌“用力地响应着两个顿挫”,极富节奏感。[5](卷三,p208)所以,全诗之美尽在此中。

21古诗中特殊的情调美值得注意。闻一多说,《狼跋》是公孙的夫人以幽默诙谐的口吻戏谑丈夫走路时如同一只肥狼一起一伏的样子。这种善意的玩笑出现在诗中,绘成了一幅绝妙的漫画,诗情画意根本与颂扬周公无关。[5](卷三,p214~219)这是以往学者所未能发觉的美。

31要关注古诗歌独有的美的技巧。例如“象征广叟语”和“谐声广叟语”(即隐语)本身都是最美的艺术。[5](卷四,p457)闻一多在《说鱼》中进一步指出,隐语的手段和“喻”一样,但目的完全相反,前者是“借另一事物来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说得不明白点”,它在古诗当中应用相当广泛。[5](卷三,p231~232)所以,对隐语“既要课名责实,又要顾名思义”,否则就发现不了诗之美。[5](卷三,p204)例如,他集中《诗经》含有“鱼”的所有相关词句(钓鱼、烹鱼、吃鱼、捕鱼的鸟兽等),将“鱼”通释为“配偶”之义,达到诗义和诗美的结合。[5](卷三,p231~252)另外,在他看来,古成语、俗语、术语等入诗的手法也是古诗的一种艺术美。

41要重视古诗歌美的体裁。闻一多在《中国语与中国文》中指出,中国文“以四音为文体,有连环句法和重叠句法,有排偶趋势,较多使用系数和韵”[5](卷一○,p38),它是使古籍具有“建筑美”的内因。以此为指导,闻一多在《诗风辨体》中将《国风》一分为二,首为四言体,次为杂言体,分别重新整理编排。这对于探求新的美义有开启之功;而他的《天问释天》一反前人王逸以二句为一段落诠释文句的做法,按原作品本来的体裁,选择每四句为一个训释单元,打通了诸多“滞于义理,违于事实”的痼结。在《歌与诗》的附记中,他还准备从连环句法等方面去补正全文。

51要在美与丑的对立反差中校正文本的错误,反身求真,将真与美结合在一起。释义既要追求“诗之美”,又要考证“美之诗”,两个方面应相辅相成。闻一多认为,结构不美的诗文必定大有问题,运用“建筑美”理论可以指导研究者改讹去衍、订正错简漏文;结合“音乐美”的观点,可以帮助学者考察诗文的协韵和声律的变化;运用“绘画美”的知识,能提醒整理者改正原作品中有失“诗人体物之妙”的错字疑词,等等。如他指出,“汉魏乐府,晋时犹被之管弦,故本事有因而失解,声音有因而舛乱者”[4](p472)。所以,他觉得《乐府诗笺・有所思》中的诗句“妃呼 ”只是乐工所记表情动作的旁注,实与诗文无涉。[5](卷五,p16) 61除了艺术形式上的美之外,还有材料内容上的美。闻一多认为,整部《诗经》就是远古初民赤裸裸地展示原始生活野性美的美文。整理古籍者决不能以现代美的标准来衡量、抹杀古文献的内在美。他指出,《艹

不苡》描写古代妇女一边采摘可助生育的艹

不苡,一边唱着表达“结子的欲望”的歌曲,诗歌正是她们在原始宗族集团中抒发母性美的绝唱。这是现代文明所无法产生的。

总之,闻一多坚信:美既在诗内,又在诗外;既有

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