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骆驼祥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骆驼祥子》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它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这部作品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任何形式的语文活动都必须要了解学生学情。一个多月的课外阅读后,学生已基本了解了《骆驼祥子》,因而参与热情十分高涨,但是在一些阅读方法上仍需不断实践提高。因此,教师需在这些环节上细致指导。
(三)教学目标
教师依据新课标对名著导读的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现有情况,确定本篇名著导读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祥子等人物在影视剧中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指导学生用圈点与批注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对祥子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用圈点与批注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在对祥子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二、教法学法
如果想要教学事半功倍,那么选准教学方法是关键。所以,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一)教法
1.激趣法
2.点拨法
3.多媒体辅助法
【设计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二)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教会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去读书,利用合作探究法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过程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清晰自己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学习任务表格。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学习任务一览表
下面是第二阶段课内1课时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建设的过程。”那么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教师的导入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我选用了《骆驼祥子》影视剧里的一些图片来导入(PPT显示),让学生说说是书中哪些人物,这一切能极大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设计理念】教师运用图片导入瞬间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名著阅读更要强调学生的作用,因此这样的导入一定是成功的。此处的导入也为下面的环节奠定了基础。
(二)走进名著
在众多人物之中,作者主要塑造了祥子这个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有一段是对祥子外貌的描写,师生共同欣赏: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让男生组把有疑问或者读不太懂的地方圈出来,让女生组把好词好句标出来。在欣赏的过程中,师生交流圈点批注时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PPT显示)。
男生组:1.“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什么意思?
2.“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
都那么结实硬棒”怎么理解?
女生组:1.文中好词有“永远”“特别”;
2.好句“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
不挺脱的。
【设计理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这个环节教给学生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圈点批注法,归纳运用圈点批注法有哪些注意事项,在这个环节里包含了教学的难点。
(三)指导阅读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再去寻找描写祥子的精彩片段,合作探究如何运用圈点批注法去阅读作品,引导学生在对祥子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板书:理想现实)
【设计理念】《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以致用,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之法,这种读书之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本环节的还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四)交流反馈
教师安排学生课后进行1周的交流反馈:运用所学圈点批注读书法去阅读《骆驼祥子》其他的人物片段,做成读书卡片。
【设计理念】名著阅读从准备、实施到展示、反馈后,才真正实现了过程的完整性,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课堂的余热保留到课外,培养学生长期阅读的兴趣,巩固阅读方法,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
四、板书设计
骆驼祥子
老舍
理想现实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