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讲过的篇目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十八)古书的注解:1.了解古注的重要性和发展概况。
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2、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6)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
3.阅读677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4.古注的方式:注音,释词,通句、解事,评说。
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
(P680)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
引言
-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研究的重要性
-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
A.古汉语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B.汉语的发展历程
1.古汉语的时期分段
2.各时期的语法和词汇变化
C.汉字的形体演变
1.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发展
2.汉字形体的变化和繁简之间的演变
二、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典籍
A.中国古代文献的分类
1.经典文献
2.史书
3.文言文学作品
B.古代汉语在经典文献中的运用
1.《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语言特点
2.儒家思想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
C.古代汉语在史书中的使用
1.《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语言特点
2.历史事件的记载和描述
D.古代汉语在文言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1.《红楼梦》、《西游记》等文言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2.古代文人的修辞手法和思想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A.古代汉语的语法研究方法
1.逐字逐句的分析方法
2.对比研究和语境分析方法
B.古代汉语的词汇研究方法
1.演义法和造字法的应用
2.对古代汉语词汇的考证和释义
C.古代汉语的研究工具
1.古文字典和字书
2.古代汉语语法书和词汇表
结论
-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加深对汉字和汉语的理解
-在全球中华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中。
汉语言文字学复习提纲
汉语言文字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上册第一单元文选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蜗补天》《螟蜥》《巫山、巫峡》《岳阳楼记》其他的篇目略做了解重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分析举例熟记字的古义、引申义、例子文选重点篇目:《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塞之战》《晏婴论季世》《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孙膑》《韩信破赵之战》《张骞传》《华佗传》古代汉语常识重点:词类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的词序: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副词;代词;介词;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词义分析举例:词的本义要熟记第二单元文选重点篇目:《谏逐客书》《论贵粟蔬》《报任安书》《出师表》《答李翊书》《封建论》《神灭论》《原臣》第三单元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代的历法,古汉语常用工具书词义分析举例熟记字的古义、引申义、例子下册第四单元文选重点篇目:《季氏将伐颛臾》《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书的注解词义分析举例:词的本义要熟记第五单元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二、模拟试题《古代汉语》(一)(50分)一、单项选择(10分,每小题1分)①下列各组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鱼、末B.牧、逐C.江、莫D.上、须②“汤”的本意是()A.专指温泉B.煮东西的汁液C.热水D.中药的剂型③“报”的本意是()A.告诉B.报恩C报仇 D.判决罪人④下列个组字,共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凭懑B.蚤早C.娶圣D.酷沽⑤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A.响:回声一声音B.色:脸色一颜色C.狱:案件一监狱D坟:土堆一坟墓⑥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A.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D.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⑦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为使动用法的是()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B.晋侯饮赵盾酒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D.范增数目项王⑧下列句中的“而”字表示顺接关系的意思的是(A.水浅而舟大也B.子产而死,谁其嗣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一二册通论通论九、十否定句、疑问句•一、关于古代汉语宾语的词序问题•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汉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主要靠词序和虚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主要有两种情况:•1、动宾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2、介宾前置•如:吾谁与归?•“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汉语中是相当严格的(先秦两汉98%),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
此二者意思相同,来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殊途同归,变成凝固格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如何”的变化轨迹大致如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3)与不谷同好,如何?•可见,“如何"是由“如……何”紧缩而来的一种句式,“何”本来是谓语,由于紧缩粘在了“如”字之后,好像成了宾语。
这样看来,“如何”是不可作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外来看待的。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逐渐转为后置。
•但仿古的文言文仍以前置为多。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1.两个条件•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记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个名称,实际上就记住了这两个条件。
•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2.四种形式:不、毋(无)、未、莫否定词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那么严格,从甲骨文开始就已经出现后置,先秦文献也有不少用例。
•(三)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见前说)•二、关于否定句和否定词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其形式标志是有否定词。
否定词主要有以下三类:(具体区别相见教材.)•1.否定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微”等•2.动词“无”•3.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古汉语下复习提纲
2011级师范班《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2012年12月)一.文选部分1.《诗经》选讲:关雎、桃夭、芣苡、柏舟、七月2.《楚辞》选讲:哀郢、渔父3.《史记》选讲:淮阴侯列传(选讲)4.说理文选讲:答李翊书5.汉魏六朝古诗选讲:上邪、庭中有奇树、观沧海、结庐在人境6.唐诗选讲:渭川田家、滕王阁、观猎、客至、夜宿山寺、泊秦淮复习重点:㈠下加横线的文选是要求背诵的篇目。
要求:默写或填空。
㈡文选部分的字、词、句内容,重点考查以下方面:(1)文中的古今字和异体字,特别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2)文中的重点词、常用词的意义;(3)文句中所蕴含的修辞手段;(4)正确理解文中句子(上学期重点学的:词类活用、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5)正确理解文中的常用虚词(上学期重点学的:也、矣、焉、否定词、疑问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所、之、其、莫、或、而、以、则、於[于、乎、诸]、为等)。
二.通论部分1.《诗经》的用韵①韵、韵母、韵脚;韵母:一个音节除声母、声调之外的其他组成部分,由韵头、韵腹、韵尾组成韵头又叫介音,由元音充当;韵尾可以是元音和辅音,韵头和韵尾不是一个韵母的必要成分。
韵腹是韵母不可缺少的成分,由元音充当,又叫主要元音韵: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组成的一个部类,每一个部类就叫做一个韵。
韵不区别介音韵部: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归为一类,叫做一个韵部,用来描述上古音。
②《诗经》的韵例;韵在句中的位置:a.句尾韵最普遍。
以代词或语气词结尾的诗句,韵脚落在倒数第二字上。
1)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復我,出入腹我。
(小雅·蓼莪)2)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韵在章中的位置1)一韵到底:一章押同一韵部的字A 偶句韵:即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
B 首句入韵:第一句也入韵的偶句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古代汉语复习提纲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1)按音序排列:在拼音方案公布前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在古代则大多数按平水韵106韵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画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
(3)按编码排序: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3、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写的。
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
全书共收字47035个,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
4、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许慎所说解的字义是他认定的本义,许慎在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时,从中概括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所收集的九千多个字列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中去,这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的检字法有很深的影响。
5、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6、经传释词:《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
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了前人的失误。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一、古代汉语概述1.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3.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1.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概念2. 古代汉语的声母演变3. 古代汉语的韵母演变4.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1.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 古汉语词汇的分类3.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4.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四、古代汉语的语法1.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2. 古代汉语的词类3.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五、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4. 对偶5. 反问六、古代汉语的文体1. 诗歌2. 散文3. 小说4. 戏剧七、古代汉语的文献1. 经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2. 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3. 经典文献的翻译与注释八、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方法1. 古代汉语的学习技巧2. 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3. 古代汉语的学术资源九、古代汉语的现代应用1. 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 古代汉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十、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建议1. 重点内容的回顾与总结2. 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3. 考试技巧与答题方法4. 复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纲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古代汉语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一、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古代汉语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和演变2.古代汉语的发展阶段-俗字和文言字-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的特点和演变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语法特点1.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演变-古音和今音的对比2.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介词和连词的使用-"主谓宾"句式的运用-语序和修辞手法的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写作风格1.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古代的常用词汇和文人雅致的词汇-汉字的意义演变和多义现象2.古代汉语的写作风格-古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和骈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四、古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作用1.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化-汉字的象形性和文化意义-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的传承2.古代汉语在社会中的作用-古代文人和官僚的言谈方式-古代汉语在社交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五、古代汉语的研究现状和挖掘价值1.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对古代汉语的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2.古代汉语的挖掘价值和保护工作-古籍的整理和修复工作-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和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和应用场景1.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阅读古代文献的技巧和方法-演绎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义2.古代汉语的应用场景-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阐释-古籍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以上是一个古代汉语的复习提纲,通过对古代汉语的起源、音韵体系、语法特点、词汇和写作风格、文化背景和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献,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学术研究和工作应用提供帮助。
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篇一:古代汉语下册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下册诗律和词律部分:名词解释:古诗:是指汉魏六朝时期,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的无署名的诗歌。
(一般不包含乐府诗)古风:唐代以后的人模仿古人写的诗称为古风,也叫古体诗。
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古人作诗时把汉字四声分成平仄两部分,调整平仄,声调起伏变化,形成韵律之美。
词谱(填词):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标出来汇集起来,供他人照着填写,这样的书称为词谱。
(代表作:清朝万树的《词律》、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和戈载的《词林正韵》)清浊音:是古代音韵学家对声母发音方法分析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者为清音,eg:b、p、d、k;声带震动的为浊音,eg:l.简述题:1.简述近体诗和古诗的不同地方?(1)句数的要求不同古诗句数是不限制的;近体诗要求严格,一般律诗都是八句,律绝为四句。
(2)押韵不同古诗一般隔句押韵,押韵比较自由;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只能押偶句韵,不许换韵,一韵到底。
(3)平仄不同古诗在平则要求里比较宽松;而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4)对仗不同古诗可以全诗对仗,也可以任意一栏对仗;近体诗则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2. 分析题举例题:写出一首近体诗(格律诗,最好五言,仄起平收式,并画出这首诗的三处相黏之处,标出首、颔、颈、尾。
)背记点: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洲《平水韵》。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部分(8中常用修辞,要求会判断)1.引用{引言、引事、引文}2.譬喻{明喻、隐喻}3.代称: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不同于借喻。
4.并提: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多看看例子)5.互文:上下文相互呼应补充。
6.夸饰:即夸张。
7.倒置:不同于倒装。
是平仄押韵的需要,优势为造成一种特殊意境。
(eg:《天净沙秋思》)8.委婉辞赋部分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骚赋: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重在“写志”,不重“写物”。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绪论一、古代汉语的性质: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
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5、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文字部分汉字的形体构造一、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1 "六书”的由来与次第。
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
3 “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
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两个来源:>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
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
汉字的通假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而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第一章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
一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上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
广义得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得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得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得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古代汉语时间的限定。
(注:传统观点和教材观点不一样,以传统观点为准:五四以后是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是过渡阶段,称为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之前则为古代汉语。
)3.汉字起源的三大传说。
:仓颉造字说、结绳说、八卦说4.汉字产生的两种途径。
:记号和图画5.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是什么?:隶书6.甲骨文出土地点?发现时间?最早辨认人是谁?:1899; 王懿荣 ;河南安阳小屯村"7.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成体系的最古老文字。
8.字体演变示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9.六国古文:六国古文是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秦以外齐、燕、赵、韩、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即战国古文。
10.大篆的文字资料: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11.小篆的文字资料主要保存在哪儿?(小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
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
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秦代的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12.最早的汉字字典是什么?:《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著13.小篆的产生、特点。
小篆是汉字的第一次规范化字体。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精简版
古代漢語複習提綱一、背誦篇目二、古漢語語音:古漢語語音的歷史分期:1.上古:先秦兩漢的語音。
主要研究《詩經》的押韻。
2.中古:魏晉南北朝至唐宋的語音,主要研究《廣韻》及這一系列的韻書。
3.近代:元明清的語音,主要研究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
4.现代:五四以來的語音,主要研究北京音系。
上古三十韻部:即《詩經》的韻部。
上古三十韻部(《詩經》的韻部三大類甲類乙類丙類十一小類1 2 3 4 5 6 7 8 9 10 11陰聲韻之幽宵候魚支脂微歌〇〇韻尾單元音,無韻尾-i入聲韻職覺藥屋鐸錫質物月緝葉韻尾-k -t -p陽聲韻蒸(冬)〇東陽耕真文元侵談韻尾--n -m主要元音u o a e e a a陰聲韻:韻尾是元音-i或無韻尾的韻部。
(名解,下同)入聲韻:以塞音-k、-t、-p爲韻尾的韻部。
陽聲韻:以鼻音-、-n、-m爲韻尾的韻部。
《詩經》韻部的歸納方法(简答):1.根據《詩經》的韻字,採用繫聯的方法。
2.用先秦兩漢的其它詩歌或韻文作補充。
3.根據諧聲偏旁即姓形声偏旁。
上古韻部的四種親近關係(简答,很重要):1.對轉:從豎排看,同一小類的陰、入、陽三韻部之間可以互相轉變。
(對轉條件:主要元音相同,韻尾發音部位相同,僅發音方法不同。
)2.旁轉:從橫排看,同一大類之內主要元音相近的韻部可以互相轉變。
(注:將同一橫排同一大類的韻部視爲組成一個封閉的圓,所以,“之”、“支”相鄰。
)3.旁對轉:同一大類內先旁轉后對轉。
4.通轉:三大類之間主要元音相同,韻尾發音部位不同的韻部可以互轉(當中的任何兩個均可通轉。
)韻和韻母的區別:韻母:一個音節除開聲母以外的其它部份。
例:an, ian, uan, üan(名解)韻:韻母除開介音的剩餘部份,不考慮介音。
介音:i, u, ü(名解)古音通假和兩種不同的假借:1.古音通假,即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名解)(1)音同:同聲紐,同韻部(2)音近:①同紐,韻部相近②同韻部,聲紐相近(旁紐)③聲紐相近,韻部相近2.假借:(1)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2)本無其字的假借(六書的假借)三、幾個重要概念:(红色为重点)(名解)平水韻是一本韵书,把汉语的字分为106韵,金代平水人王文郁所编衍文多出來的文字、脫文殘缺的文字句尾韻詩句的最後一個字用押韻的字。
古代汉语考试提纲
古代汉语考试提纲一.名词解释(4’*5=20’)1.偏义复词: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
2.联绵词(字):中国汉语训诂学术语,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
3.《诗经》的定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4.韵母:是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5.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6.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7.合韵:就是邻近的韵互相通押。
8.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9.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
10.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11.疏(正义):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12.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13.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注解家用来注音了。
14.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
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5.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敓”或“夺”),也叫“脱字”。
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二.注音(2’*15=30’)(第五单元,其中地名、人名不考)三.小句翻译(2’*15=30’)(第五单元)四.课外阅读(加标点、翻译)20’。
古代汉语复习总结提纲-word版
常識復習⏹一、古代的姓氏和名號姓與氏的區别。
名與字的關系。
⏹二、古代天文古代四種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年次紀年法。
⏹三、注疏1、十三經注疏2、其它古注⏹3、古注的體例和術語校勘:衍文,脱文(奪文)曰,爲,謂之。
謂。
貌,之貌。
猶。
之言,之爲言。
讀爲,讀曰;讀若,讀如。
語音⏹漢語語音史分期:上古,《詩經》音中古,《切韻》音系近古,《中原音韻》音系現代。
普通話⏹宋代三十六字母上古音⏹關於韻部的⏹1、叶音説⏹2、顧炎武古韻十部⏹3、段玉裁“同諧聲者必同部”。
古音三十部諧聲表。
⏹4、諧聲與押韻的矛盾問題。
難儺,求裘。
⏹5、對轉和旁轉。
上古音三十韻部⏹關於聲母的錢大昕古無輕脣音、古無舌上音。
章炳麟“娘日二母歸泥説”。
黄侃正齒照組一分爲二,照二歸齒頭音精清從心邪。
曾運乾喻母一分爲二,喻三歸匣,喻四歸定。
錢大昕“古無輕脣音”説錢大昕“古無舌上音”説章炳麟“娘日二母歸泥”説上古音三十二聲母⏹上古聲母的主要特點:⏹1、无輕脣音和舌上音,分别合並於重脣音和舌頭音。
⏹2、照组分两類,照甲近於端组,照乙近於精组。
⏹3、喻母分两個,喻甲爲一個聲母,喻乙合並於匣母。
⏹4、娘母合并于泥母,日母接近泥母中古音⏹廣韻》聲母系統(35)⏹《廣韻》206韻的主要特點:1、四聲相配。
2、分韻细密。
⏹《廣韻》的聲調舒促,平仄。
平上去入。
⏹從中古到現代聲調的變化規律:平分陰陽,全濁上歸去,入派四聲。
《廣韻》聲母系統《廣韻》聲母的特點⏹1、脣音只一套,不分輕重。
⏹2、泥娘合一,端透定和知徹澄分开。
⏹3、照組聲母分成两套,都是齒音,尚未合並。
⏹4、喻母三等還在匣母中,未與喻母四等合並。
假借和破讀假借,两種:本無其字,本有其字。
破讀,通過改變讀音來别不同的意義或詞性。
今又名音變構詞。
詩律⏹近體詩的四要素:1、句數字數固定。
2、押韻要求嚴格。
3、講究平仄黏對。
4、對仗要求工整。
(絶句除外)⏹近體詩1、只押官韻,只押平聲韻。
古代汉语下册重点提要 未完善版
古代汉语下册重点提要道可道重点字词:1【道可道】道:自然规律【道可道】道:语言表达2.名:自然规律【名可名】名:称名【名可名】3.母:形成的开始【有名,万物之母】4.妙:微妙之处【欲以观其妙】5.徼:边际【常有,欲以观其徼】6.玄:深奥【同谓之玄】7.门:门道,源头【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重点字词1.斯:这【斯恶已】2.恶:丑【斯恶已】3. 作:出现;兴起【万物作焉而不辞】4.辞:拒绝【万物作焉而不辞】5. 生:指出现的事情【生而不有】6.有:占为己有【生而不有】7. 恃:恃功【为而不恃】8. 唯:只有【夫唯不居】9. 去:离开;失去【是以不去】三十辐共一榖重点字词1.辐:车轮上的辐条【三十辐共一榖】2.榖:车轮【三十辐共一榖】3.无:中空的状态【当其无】4.埏埴:埏,以水和土;埴,黏土【埏埴(shan zhi)以为器】5.利:便利【故有之以为利】16..为:发挥【无之以为用】曲则全重点字词1洼:地势低洼【洼则盈】2弊:破旧【弊则新】3惑:迷惑【多则惑】4明:聪明【不自见故明】5彰:显露【不自是故彰】6伐:夸耀【不子伐故有功】7矜:自满【不自矜故长】词类活用1【不自矜故长】长:名词作动词,首领2【诚全而归之】全:使动用法,使…….得到保全小国寡名重点字词1使:即使【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徙:迁徙【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词类活用1【小国寡名】小:使动用法,使……小寡:使动用法,使…..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甘其食】甘:认为……甜美3【美其服】美:认为……漂亮4【安其居】安:认为……安逸5【乐其俗】乐:认为……快乐用字现象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通假字伯通佰胠箧重点字词1.将:如果。
为:因为。
胠:撬开。
箧:小箱子。
【将为胠箧】2.探囊:从口袋里掏东西。
发匮:打开柜子。
【探囊发匮】3.摄:捆紧。
【则必摄缄縢】4.扃:门栓。
【固扃鐍】5.积:积累财富。
【不乃为大盗积着也】6.故:所以。
论:谈论。
【故尝试论之】7. 昔者:当初。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古汉语复习纲要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六书:古人分析汉字构造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郑玄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将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今天人们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许名班序)将六书称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六书中前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后两书(转注、假借)为用字法。
这“四体二用”说最早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来的。
象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即字形摹写事物的形状,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
如《说文解字·皿部》:“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一般认为象形有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之分。
合体象形所合之二体,有一体不能单独成字,有一体可以。
如“石”,其中“厂”(hàn)成字,“山石的崖岩”之意;“口”象石块之形(不是“口舌之争”的口字),不成字。
指事: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又叫“象事”、“处事”。
它在汉字中不多,可分为两类:(A)纯指事字,全字都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示,如:一、二、三、四等等;(B)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上加指示性的符号,以表明造字意图之所在。
如:刃、本、亦等等。
会意:又叫“象意”。
许慎《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义,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如“戍、林、料”等等。
形声:又叫“象声”“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一二册通论通论九、十否定句、疑问句∙一、关于古代汉语宾语的词序问题∙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汉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主要靠词序和虚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主要有两种情况:∙1、动宾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2、介宾前置∙如:吾谁与归?∙“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汉语中是相当严格的(先秦两汉98%),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
此二者意思相同,来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殊途同归,变成凝固格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
∙“如何”的变化轨迹大致如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3)与不谷同好,如何?∙可见,“如何”是由“如……何”紧缩而来的一种句式,“何”本来是谓语,由于紧缩粘在了“如”字之后,好像成了宾语。
这样看来,“如何”是不可作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外来看待的。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逐渐转为后置。
∙但仿古的文言文仍以前置为多。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1.两个条件∙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记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个名称,实际上就记住了这两个条件。
∙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2.四种形式:不、毋(无)、未、莫否定词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那么严格,从甲骨文开始就已经出现后置,先秦文献也有不少用例。
∙(三)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见前说)∙二、关于否定句和否定词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其形式标志是有否定词。
否定词主要有以下三类:(具体区别相见教材。
)∙1.否定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微”等∙2.动词“无”∙3.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其中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要前置,(说已见前)∙三、关于疑问句和疑问词∙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表示疑问的句子有时用疑问代词,有时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
例见第271页。
∙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说详宾语前置节。
∙1.疑问代词∙(1)谁、孰、何∙“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例子均见教材)∙“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指人,亦可指物。
“孰”和“谁”有一点不同,它除了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孰”字还和“与”、“若”连用,构成一种凝固结构,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何”字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可作宾语、定语,还可作状语。
∙语法功能区别:∙“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後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後面不能用“之”字。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麽”“怎麽”的意思。
∙(2)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
∙用作宾语的“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麽”。
作为宾语,“恶”字只用于“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用作状语的“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
∙(二)疑问语气词(例子均见教材)∙(1)乎,诸∙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
∙a、在是非问句裏,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
∙b、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
∙c、在特指问句里。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2)与(欤),邪(耶)∙“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
“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
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
∙(3)哉∙“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
表“感叹”是其主要用法。
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四、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1)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第一、“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例如:∙第二、“何以……为”。
例如:∙“为”处理为语气词,“何以”表示“何用”、“为什么用”,作状语。
∙第三,“何……之有”。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2)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主要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各类的词类活用现象,能分析各例子词类活用的具体类别。
∙尤其注意使动、意动的区别:∙第346页:是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
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第347页:形容词也常常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第348页:形容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人称代词,主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
∙第357页: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第358页: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
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
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
∙指示代词,主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
∙“者”字、“所”字都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
主要掌握各自的不同用法。
与今天“的”字的区别。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主要掌握教材涉及的各连词、介词的使用情况,能进行实例分析。
∙(一)连词∙连词的特点:∙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
(介词和它的宾语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对动词起修饰作用。
)∙(1)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包括形容词性、动词性)。
(“而”可译为“而且、又”,有时又可译“就、便”,也可不译)∙1、顺接:(1)并列、(2)承接、(3)递进∙2、逆接∙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构成了转折的关系。
“而”可译为“却”、“可是”。
∙(二)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而”需要分别译为“如果”或“却”。
∙(三)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
∙1、时间名词作状语∙2、形容词作状语∙3、动词作状语∙(2)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为“又”。
∙“以”连接的两个动词,经常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以”可译为“来”。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
“以”的这种用法相当于“而”,可不译。
∙1、名词作状语∙2、形容词作状语∙3、动词作状语∙(3)则∙(一)连接动词性词组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者在时间上或事理上联系,可译为“那么就”。
∙(二)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
(最常见)∙又常用在紧缩复句中。
∙有时候没用从句意可看出是条件和结果关系。
∙但没有“则”的紧缩复句,不一定是条件复句的紧缩。
也可能是因果关系。
也可能是时间修饰。
∙(三)连接动词性成分含有转折意味。
∙(四)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
可译为“就”或不必译出。
∙(4)虽然、然、然而、然则∙虽然、然而、然则均表示两个词。
详见教材∙然,原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虚化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二)介词∙一、介词结构的特点∙1、词序: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2、省略: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补语,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1)以∙一、“以”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1)“用”。
(2)“认为”。
∙二、介词“以”的用法:∙(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教材)∙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
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
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等。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译为“把”。
∙(二)、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
(教材)∙三、介词“以”的语法特点∙1、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状语),也可放在动词后面(补语)。
∙2、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注意:“是以”,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
∙3、“以”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上文出现过,这个宾语可以省略。
∙四、“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以”、“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例如∙(1)“军中无以为乐。
”(史记·项羽本纪)∙(2)“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
∙(1)“以故汉追及之。
”(史记·项羽本纪)∙“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
∙五、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主要从语法功能上看:∙(1)连词“以”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
即使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
介词“以”连同引介的宾语同谓语的核心之间只能构成修饰关系或补充关系,不可能构成平列关系。
∙(2)介词“以”的功能是引出宾语,构成介宾结构。
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连词“以”则不然。
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的后面也可以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的内容其实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补上所谓的宾语,反而会觉得累赘。
∙(2)於(于、乎、诸)∙用法主要有四种:∙一、引进处所(教材)∙(一)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