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复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 题(含答案)1. 已知: AB=4, AC=2, D 是 BC 中点, AD 是整数,求ADAB CD延伸 AD 到 E,使 DE=AD,则三角形ADC全等于三角形EBD即 BE=AC=2 在三角形 ABE 中 ,AB-BE<AE<AB+BE即:10-2<2AD<10+2 4<AD<6又 AD 是整数 ,则 AD=512. 已知: D 是 AB 中点,∠ ACB=90°,求证:CD AB2ADC B3.已知: BC=DE,∠ B=∠ E,∠ C=∠ D, F 是 CD中点,求证:∠ 1=∠ 2A21B EC F D证明:连结 BF 和 EF。
由于 BC=ED,CF=DF,∠ BCF=∠ EDF。
因此三角形 BCF 全等于三角形 EDF(边角边 )。
因此 BF=EF,∠ CBF=∠ DEF。
连结 BE。
在三角形BEF 中 ,BF=EF。
因此∠ EBF=∠ BEF。
又由于∠ ABC=∠AED。
因此∠ABE=∠AEB。
因此 AB=AE。
在三角形 ABF 和三角形 AEF中, AB=AE,BF=EF,∠ABF=∠ ABE+∠ EBF=∠ AEB+∠ BEF=∠ AEF。
因此三角形 ABF 和三角形 AEF全等。
因此∠ BAF=∠ EAF (∠ 1=∠ 2)。
A4. 已知:∠ 1=∠ 2, CD=DE, EF//AB,求证: EF=AC 1 2证明:过 E 点,作 EG//AC,交 AD 延伸线于 G 则∠ DEG=∠ DCA,F ∠DGE=∠ 2又∵CD=DE∴ ⊿ADC≌ ⊿ GDE(AAS)∴EG=AC∵ EF//AB∴∠ DFE=∠ 1∵ ∠ 1=∠ 2∴ ∠ DFE=∠ DGE∴ EF=C EG∴ EF=AC DEB5.已知:AD均分∠ BAC,AC=AB+BD,求证:∠B=2∠C ACB D证明:在 AC上截取AD=AD∴ ⊿ AED≌ ⊿ ABD AE=AB,连结(SASED∵ AD)均分∠ BAC∴ ∠∴ ∠ AED=∠ BEAD=∠ BAD 又∵ AE=AB,,DE=DB∵ AC=AB+BDAC=AE+CE∴ CE=DE∴ ∠ C=∠ EDC∵∠ AED=∠ C+∠ EDC=2∠ C∴∠ B=2∠C6. 已知: AC 均分∠ BAD,CE⊥ AB,∠ B+∠ D=180°,求证:AE=AD+BE证明:在AE上取F,使EF=EB,连结 CF 由于 CE⊥AB 因此∠CEB=∠ CEF= 90 °由于 EB= EF, CE= CE,所以△CEB≌△CEF 所以∠B =∠ CFE 由于∠ B+∠ D= 180 ,°∠CFE+∠ CFA= 180°因此∠ D=∠ CFA 由于AC 均分∠ BAD 因此∠ DAC=∠ FAC 又由于AC= AC因此△ ADC≌ △ AFC( SAS)因此 AD= AF 因此 AE= AF+ FE= AD+ BE12.如图,四边形 ABCD 中, AB∥ DC, BE、 CE 分别均分∠ ABC、∠ BCD,且点 E 在 AD 上。
(完整)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复习题及答案

初二数学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牢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此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必定全等。
例 1. 如图,A, F , E, B 四点共线,AC CE , BD DF, AE BF,AC BD 。
求证:ACF BDE 。
例 2.如图,在ABC 中, BE 是∠ABC的均分线,AD BE ,垂足为 D 。
求证:21 C 。
例3.如图,在ABC 中, AB BC ,ABC90o。
F为 AB 延伸线上一点,点E 在 BC 上,BE BF,连结AE, EF和 CF 。
求证:AE CF。
例 4. 如图,AB // CD,AD // BC,求证:AB CD 。
例 5. 如图, AP, CP 分别是ABC 外角MAC 和NCA 的均分线,它们交于点P 。
求证:BP 为MBN 的均分线。
例 6. 如图,D是ABC 的边 BC 上的点,且 CD AB , ADB BAD , AE 是ABD 的。
中线。
求证:AC2AE例7.如图,在ABC 中, AB AC ,1 2 , P 为 AD 上任意一点。
求证:AB AC PB PC 。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A.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B. 一锐角对应相等C. 两锐角对应相等D. 斜边相等2.依据以下条件,能画出独一ABC 的是()oA.AB3, BC 4 , CA8B.AB 4 , BC3, A 30C.C60o, B45o,AB4D.C90o,AB63.如图,已知12, AC AD ,增添以下条件:① AB AE ;② BC ED ;③C D ;④B E 。
此中能使ABC AED 的条件有()A. 4 个B. 3 个C. 2 个D. 1 个()4. 如图,1 2 ,C D ,AC , BD交于E 点,以下不正确的选项是A.DAE CBEB.CE DEC.DEA 不全等于CBED.EAB 是等腰三角形5. 如图,已知AB CD , BC AD ,B23o,则D等于()A. 67oB.46oC. 23oD. 没法确立二、填空题:6. 如图,在ABC 中, C 90o,ABC 的平分线 BD 交 AC 于点 D ,且CD : AD 2:3 , AC10cm ,则点 D 到 AB 的距离等于__________cm;7. 如图,已知AB DC,AD BC ,E, F是 BD 上的两点,且 BE DF ,若AEB 100o, ADB 30o,则BCF ____________;BC , BD为折痕,则CBD的大小为8.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_________;9.如图,在等腰 Rt ABC 中, C 90o,AC BC,AD均分BAC 交 BC 于 D ,DE AB 于 E ,若 AB 10 ,则BDE 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_;10. 如图,点 D , E, F , B在同一条直线上,AB // CD ,AE // CF,且AE CF,若BD10 , BF 2 ,则EF___________;三、解答题:11. 如图,交于 Q 点。
专题03 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知识点串讲)(解析版)

专题03 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知识网络重难突破一、全等图形的概念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注意: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典例1.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图形属于全等图形的是()A.B.C.D.【答案】B【分析】利用全等图形的概念可得答案.【解析】解:A、两个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故本选项错误;B、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故本选项正确;C、两个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故本选项错误;D、两个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形的识别、全等图形的基本性质,属于较容易的基础题.二. 利用全等图形求对应边、角两个全等的多边形,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典例1.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A B C D∠的大小是.'''',则A【答案】95︒【分析】利用全等图形的定义可得130∠=∠'=︒,然后再利用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可得答案.D D'''',【解析】解:四边形ABCD≅四边形A B C D∴∠=∠'=︒,130D D∴∠=︒-∠-∠-∠=︒-︒-︒-︒=︒,A B C D360360756013095故答案为:9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三、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2.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注意: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3.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③有公共边的,公共边常是对应边.④有公共角的,公共角常是对应角.⑤有对顶角的,对顶角常是对应角.⑥两个全等的不等边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典例1.如图,已知Rt ABC Rt CDE∆≅∆,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AC CE =B .BAC ECD ∠=∠ C .ACB ECD ∠=∠ D .B D ∠=∠【答案】C【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析】解:Rt ABC Rt CDE ∆≅∆,AC CE ∴=,故A 正确;BAC ECD ∴∠=∠,故B 正确; B D ∴∠=∠,故D 正确;但不能得出ACB ECD ∠=∠,故C 错误;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相等解答.典例2.如图为6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的组合图形,则123(∠+∠+∠= )A .90︒B .120︒C .135︒D .150︒【答案】C【分析】标注字母,利用“边角边”判断出ABC ∆和D EA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14∠=∠(或观察图形得到14)∠=∠,然后求出1390∠+∠=︒,再判断出245∠=︒,然后计算即可得解.【解析】解:如图, 观察图形得14∠=∠,3490∠+∠=︒,1390∴∠+∠=︒, 又245∠=︒,1239045135∴∠+∠+∠=︒+︒=︒.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图形,网格结构,准确识图判断出全等的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四.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③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分别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典例1.如图,ABC DECAC=,则BD长()CE=,7∆≅∆,B、C、D在同一直线上,且5A.12 B.7 C.2 D.14【答案】A【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7==,再根据BD DC CBCB CE=+即可得解.AC DC==,5【解析】解:ABC DEC∆≅∆,=,∴=,CB CEAC DCAC=,CE=,75DC=,∴=,75CBBD DC CB∴=+=+=.7512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典例2.如图,若ABC ADE∆≅∆,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A .ABC AED ∠=∠B .BAD CAE ∠=∠C .AB AE =D .AC DE =【答案】B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判断即可.【解析】解:A 、ABC ADE ∆≅∆,ABC AED ∴∠=∠,但ABC ∠与AED ∠不一定相等,本选项结论不成立,不符合题意;B 、ABC ADE ∆≅∆,BAC DAE ∴∠=∠,BAC DAC DAE DAC ∴∠-∠=∠-∠,即BAD CAE ∠=∠,本选项结论成立,符合题意;C 、ABC ADE ∆≅∆,AB AD ∴=,AB 与AE 不一定相等,本选项结论不成立,不符合题意;D 、ABC ADE ∆≅∆,AC AE ∴=,AC 与DE 不一定相等,本选项结论不成立,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典例3.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着点B 到C 的方向平移到DEF ∆的位置,4AB =,1DO =,平移距离为2.则阴影部分面积为( )A .7B .6C .14D .4【答案】A【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到ABC DE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OE ,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得到答案.【解析】解:由平移的性质可知,ABC DEF ∆≅∆,4DE AB ∴==,2BE =,ABC DEF S S ∆∆=,413OE DE DO ∴=-=-=,∴阴影部分的面积()143272ABC OEC ABEO S S S ∆∆=-==⨯+⨯=梯形,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平移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典例4.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 ,斜边为a ,则另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 )A .2a SB .a SC .S aD .2S a【答案】D【分析】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出斜边上的高,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可得答案. 【解析】解: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 ,斜边为a ,∴此斜边上的高为:2S a,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两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也相等,∴另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2S a,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以及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表示两个全等图形的是()A.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B.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C.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D.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答案】B【分析】直接利用全等图形的定义分析得出答案.【解析】解:A、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故此选项错误;B、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故此选项正确;C、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故此选项错误;D、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正确把握全等图形的定义是解题关键.2.下列图形中与如图图形全等的是()A.B.C.D.【答案】B【分析】认真观察图形,根据全等形的定义,能够重合的图形是全等形,可得答案.【解析】解:A、圆里面的正方形与已知图形不能重合,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与已知图形能完全重合,故此选项符合题意;C、中间是长方形,与已知图形不重合,故此选项不合题意;D、中间是长方形,与已知图形不重合,故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图形,属于较容易的基础题,做题时要认真观察图形,同时还要想到是否能够重合.3.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图形为全等形的是( )A .两块三角尺B .两枚硬币C .两张4A 纸D .两片枫树叶【答案】C【分析】利用全等图形的定义解答即可.【解析】解:A 、两块三角尺不一定是全等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B 、两枚硬币不一定是全等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 、两张4A 纸是全等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 、两片枫树叶不一定是全等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4.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则1∠与2∠的和为( )A .45︒B .60︒C .90︒D .100︒【答案】C【分析】首先证明ABC AE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1AED ∠=∠,再根据余角的定义可得290AED ∠+∠=︒,再根据等量代换可得1∠与2∠的和为90︒. 【解析】解:由图可知,ABC AED ∆≅∆,1AED ∴∠=∠,290AED ∠+∠=︒,1290∴∠+∠=︒,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5.如图,ABC ADC∠相等的角是()∆≅∆,则与BACA.ACD∠∠B.ADC∠D.ACB∠C.DAC【答案】C【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角相等即可.【解析】解:ABC ADC∆≅∆,∴∠=∠,BAC DAC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解答.6.如图,点E在AB上,AC与DE相交于点F,ABC DEC∠∠=∠=︒.则DFAB CEBA∆≅∆,20∠=︒,65的度数为()A.65︒B.70︒C.85︒D.110︒【答案】B【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65∠,根据三角形的外角DEC B∠=∠=︒,根据平角的定义求出AEF性质计算,得到答案.【解析】解:ABC DEC∠=∠=︒,∆≅∆,65B CEB∴∠=∠=︒,65DEC B180656550∴∠=︒-︒-︒=︒,AEFDFA A AEF∴∠=∠+∠=︒+︒=︒,205070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若ABC ADE∆≅∆,则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A.ACB DAC∠=∠∠=∠B.AC AE=D.BAD CDE=C.BC DE【答案】A【分析】根据翻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一一判断即可.【解析】解:ABC ADE∆≅∆,∴=,AE ACAD AB=,ABC ADE∠=∠,=,BC DE∴∠=∠,BAD CAE=,AD AB∴∠=∠,ABD ADB∴∠=︒-∠-∠,BAD ABD ADB180CDE ADB ADE∴∠=︒-∠-,180∠=∠,ABD ADE∴∠=∠BAD CDE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三角形全等的性质.8.如图,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着点B到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8DO=,平移距离为4,则阴影部分面积为()AB=,3A .18B .24C .26D .32【答案】C【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到ABC DE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OE ,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得到答案.【解析】解:由平移的性质可知,ABC DEF ∆≅∆,8DE AB ∴==,4BE =,ABC DEF S S ∆∆=,835OE DE DO ∴=-=-=, ∴阴影部分的面积()1584262ABC OEC ABEO S S S ∆∆=-==⨯+⨯=梯形,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平移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ABE ACD ∆≅∆,10BC =,4DE =,则DC 的长是( )A .8B .7C .6D .5【答案】B【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 CD =,即可求解.【解析】解:ABE ACD ∆≅∆,BE CD ∴=,14BE CD BC DE ∴+=+=,214CD ∴=,7CD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10.如图,OCA OBD ∆≅∆,3AO =,2CO =,则AB 的长为( )A .1B .3C .4D .5【答案】D【分析】因为OCA OBD ∆≅∆,所以2CO BO ==,进而可求出AB 的长.【解析】解:OCA OBD ∆≅∆,2CO BO ∴==,235AB AO BO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属于基础题,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11.已知ABC DEF ∆≅∆,且DEF ∆的面积为18,6BC =,则BC 边上的高等于( )A .13B .3C .4D .6【答案】D【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同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及面积,代入面积公式即可求解三角形的高.【解析】解:设ABC ∆的面积为S ,边BC 上的高为h ,ABC DEF ∆≅∆,6BC =,DEF ∆的面积为18, ∴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18S =, 又1182S BC h ==, 6h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要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由一边长及面积,要会求三角形的高.1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全等三角形的高相等B .全等三角形的中线相等C .全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等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答案】D【分析】认真读题,只要甄别,其中A、B、C选项中都没有“对应”二字,都是错误的,只有D是正确的.【解析】解:A、B、C项没有“对应”∴错误,而D有“对应”,D是正确的.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中指的是各对应边上高,中线,角平分线相等.对性质中对应的真正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也分别相等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D.全等三角形是指周长和面积都相等的三角形【答案】D【分析】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得出即可.【解析】解:A、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也分别相等,正确;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正确;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正确;D、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和大小都相等的三角形,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正确把握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理论依据,应用时要会找对应角和对应边.二.填空题14.如图,4个全等的长方形组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长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且a b>,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答案】2()a b -【分析】根据全等形的概念得到阴影部分的边长为a b -的正方形,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解析】解:如图所示的图形是4个全等的长方形组成的图形,∴阴影部分的边长为a b -的正方形,∴阴影部分的面积2()a b =-,故答案为:2()a 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图形,掌握全等形的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已知ABC DEF ∆≅∆且45A ∠=︒,60E ∠=︒,那么F ∠= 度.【答案】75【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求出D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得到答案. 【解析】解:ABC DEF ∆≅∆,45A ∠=︒,45D A ∴∠=∠=︒,180180456075F E F ∴∠=︒-∠-∠=︒-︒-︒=︒,故答案为:7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及答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相等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的两个三角形。
在几何学中,全等三角形有着重要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文将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提供一些习题及答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 对应边长相等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即若∆ABC≌∆DEF,则AB = DE, BC = EF, AC = DF。
2. 对应角度相等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度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即若∆ABC≌∆DEF,则∠A = ∠D, ∠B = ∠E, ∠C = ∠F。
3. 边角相等性质: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即若∆ABC≌∆DEF,则AB = DE, ∠A = ∠D, ∠C = ∠F。
4. 斜边和一角相等性质:若两个三角形的一边与一角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即若∆ABC≌∆DEF,则AC = DF, ∠A = ∠D。
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SS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即若AB = DE, BC = EF, AC = DF,则∆ABC≌∆DEF。
2. SA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边和夹角,以及另一边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即若AB = DE, ∠A = ∠D, AC = DF,则∆ABC≌∆DEF。
3. ASA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夹角和一边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即若∠A = ∠D, ∠B = ∠E, AC = DF,则∆ABC≌∆DEF。
4. RHS判定法: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个直角边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即若AC = DF, ∠A = ∠D,则∆ABC≌∆DEF。
三、习题及答案1. 已知∆ABC和∆DEF,且AB = DE, ∠A = ∠D, BC = EF。
证明∠B = ∠E, AC = DF。
全等三角形测试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哪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A. ∠A=∠B,AB=BCB. ∠A=∠B,AC=BDC. ∠A=∠C,AB=ACD. ∠A=∠B,AB=BC,AC=BD2.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A. 相似但不全等B. 必然全等C. 不一定全等D. 无法判断二、填空题3.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_________。
4. SAS全等条件指的是_________。
三、判断题5.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6. 根据HL全等条件,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四、解答题7. 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其中∠A=∠D=90°,AB=DE,AC=DF,求证: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8. 如图所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B(4,5),C(1,1),点D(-1,-2),E(1,-1),F(-2,-4)。
若AB=DE,AC=DF,∠BAC=∠EDF,请证明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五、综合题9. 在三角形ABC中,点D在BC上,若AD平分∠BAC,且BD=DC,求证:AB=AC。
10. 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其中AB=DE,∠B=∠D,∠C=∠E,求证: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D2. 答案:A二、填空题3. 答案:相似4. 答案:边角边三、判断题5. 答案:正确6. 答案:正确四、解答题7. 解:由于∠A=∠D=90°,AB=DE,AC=DF,根据直角三角形的HL全等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8. 解:由于AB=DE,AC=DF,∠BAC=∠EDF,根据SAS全等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中,8AB AC ==厘米,6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为了使BPD CPQ △≌△,点Q 的运动速度应为( )A .1厘米/秒B .2厘米/秒C .3厘米/秒D .4厘米/秒D解析:D【分析】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求解.【详解】解:设△BPD ≌△CPQ 时运动时间为t ,点Q 的运动速度为v ,则由题意得:BP CP BD CQ =⎧⎨=⎩, 即3634t t vt =-⎧⎨=⎩, 解之得:14t v =⎧⎨=⎩, ∴点Q 的运动速度为4厘米/秒,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及方程的思想方法是解题关键.2.如图,OM 、ON 、OP 分别是AOB ∠,BOC ∠,AOC ∠的角平分线,则下列选项成立的( )A .AOP MON ∠>∠B .AOP MON ∠=∠C .AOP MON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B 解析:B【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OP=12∠AOC ,∠AOM=∠MOB=12∠AOB ,∠CON=∠BON=12∠BOC ,进而可得∠MON=12∠AOB+12∠BOC=12∠AOC ,从而可得∠AOP=∠MON .【详解】解:∵OP 平分∠AOC ,∴∠AOP=12∠AOC , ∵OM 、ON 分别是∠AOB 、∠BOC 的平分线, ∴∠AOM=∠MOB=12∠AOB ,∠CON=∠BON=12∠BOC , ∴∠MON=12∠AOB+12∠BOC=12∠AOC , ∴∠AOP=∠MON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把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3.工人师傅常用直角尺平分一个角,做法如下:如图所示,在∠AOB 的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直角尺,使直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 ,N 重合(即CM =CN ).此时过直角尺顶点C 的射线OC 即是∠AOB 的平分线.这种做法的道理是( )A .HLB .SASC .SSSD .ASA C【分析】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有三组边对应相等,由此证明△OMC ≌△ONC(SSS),即可得到结论.【详解】在△OMC 和△ONC 中,OM ON CM CN OC OC =⎧⎪=⎨⎪=⎩, ∴△OMC ≌△ONC(SSS),∴∠MOC=∠NOC ,∴射线OC 即是∠AOB 的平分线,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比较简单,注意利用了三边对应相等,熟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点O 在ABC 内,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若110BOC ∠=°,则A ∠的度数为( )A .40︒B .45︒C .50︒D .55︒A解析:A【分析】 由条件可知BO 、CO 平分∠ABC 和∠ACB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可求得∠A .【详解】解:∵点O 到ABC 三边的距离相等,∴BO 平分ABC ∠,CO 平分ACB ∠,∴ ()180A ABC ACB ∠=︒-∠+∠()1802OBC OCB =︒-∠+∠()1802180BOC =︒-⨯︒-∠()1802180110︒=︒-⨯-︒4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所示,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和ABC全等的图形是()A.甲和乙B.乙和丙C.只有丙D.只有乙B解析:B【分析】甲只有2个已知条件,缺少判定依据;乙可根据SAS判定与△ABC全等;丙可根据AAS判定与△ABC全等,可得答案.【详解】解:甲三角形只知道两条边长无法判断是否与△ABC全等;乙三角形夹50°内角的两边分别与已知三角形对应相等,故乙与△ABC全等;丙三角形72°内角及所对边与△ABC对应相等且均有50°内角,可根据AAS判定乙与△ABC 全等;则与△ABC全等的有乙和丙,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熟练掌握并充分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注意对应二字的理解很重要.6.下列判断正确的个数是()①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且相交于一点;②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到三角形的三边所在的直线距离相等的点有三个;⑤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4 B.3 C.2 D.1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分析各个选项即可.【详解】解:①只有当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三条高才在三角形的内部,此选项错误;②有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此选项错误;③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满足AAS或ASA,此选项正确;④在三角形内部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交点重合,只有一点; 在三角形的外部到三条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是外角平分线的交点,交点不重合,有三个.则到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有4个,此选项错误;⑤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此选项错误.正确的有一个③,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垂心等概念,熟练掌握概念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OB 平分∠MON ,A 为OB 的中点,AE ⊥ON ,EA=3,D 为OM 上的一个动点,C 是DA 延长线与BC 的交点,BC //OM ,则CD 的最小值是( )A .6B .8C .10D .12A解析:A【分析】 根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可知当CD ⊥OM 时,CD 取最小值,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D =AE =3,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 =AE =3,进而解答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得,当CD ⊥OM 时,CD 取最小值,∵OB 平分∠MON ,AE ⊥ON 于点E ,CD ⊥OM ,∴AD =AE =3,∵BC ∥OM ,∴∠DOA =∠B ,∵A 为OB 中点,∴AB =AO ,在△ADO 与△ABC 中B DOA AB AO BAC DAO ∠=∠⎧⎪=⎨⎪∠=∠⎩,∴△ADO ≌△ABC (SAS ),∴AC =AD =3,∴336CD AC AD =+=+=,【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关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 =AE =3.8.如图,AC 与DB 相交于E ,且BE CE =,如果添加一个条件还不能判定ABE △≌DCE ,则添加的这个条件是( ).A .AC DB =B .A D ∠=∠C .B C ∠=∠D .AB DC = D解析:D【分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每个选项分别分析、解答出即可.【详解】根据题意:BE=CE ,∠AEB=∠DEC ,∴只需要添加对顶角的邻边,即AE=DE (由AC=BD 也可以得到),或任意一组对应角,即∠A=∠D ,∠B=∠C ,∴选项A 、B 、C 可以判定,选项D 不能判定,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熟记判定定理并熟练应用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在OAB 和OCD 中,OA OB =,OC OD =,OA OC >,40AOB COD ∠=∠=︒,连接AC 、BD 交于点M ,连接OM ,下列结论:①AC BD =;②40AMB ∠=︒;③OM 平分BOC ∠;④MO 平分BMC ∠,其中正确的为(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B解析:B由SAS 证明AOC BOD ≅得出OCA ODB ∠=∠,=AC BD ,①正确;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AC OBD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 OAC AOB OBD ∠+∠=∠+∠,得出40AOB COD ∠=∠=︒,②正确;作OG MC ⊥于G ,OH MB ⊥于H ,如图所示:则90OGC OHD ∠=∠=,由AAS 证明OCG ODH ≅(AAS ),得出OG=OH ,由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得出MO 平分BOC ∠,④正确;由AOB COD ∠=∠,得出当∠=∠DOM AOM 时,OM 平分BOC ∠,假设∠=∠DOM AOM ,由AOC BOD ≅得出COM BOM ,由MO 平分BMC ∠得出∠=∠CMO BMO ,推出COM BOM ≅,得出OB=OC ,OA=OB ,所以OA=OC ,而OA OC >,故③错误;即可得出结论.【详解】∵40AOB COD ∠=∠=︒,∴AOB AOD COD AOD ∠+∠=∠+∠即AOC BOD ∠=∠在AOC △和BOD 中OA OB AOC BOD OC OD =⎧⎪∠=∠⎨⎪=⎩∴AOC BOD ≅(SAS )∴OCA ODB ∠=∠,=AC BD ,①正确;∴OAC OBD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 OAC AOB OBD ∠+∠=∠+∠,∴40AOB COD ∠=∠=︒,②正确;作OG MC ⊥于G ,OH MB ⊥于H ,如图所示:则90OGC OHD ∠=∠=,在OCG 和ODH 中OCA ODB OGC OHD OC OD ∠=∠⎧⎪∠=∠⎨⎪=⎩∴OCG ODH ≅(AAS ),∴OG=OH∴MO 平分BOC ∠,④正确;∴AOB COD ∠=∠∴当∠=∠DOM AOM 时,OM 平分BOC ∠,假设∠=∠DOM AOM∵AOC BOD ≅ ∴COM BOM ,∵MO 平分BMC ∠∴∠=∠CMO BMO ,在COM 和BOM 中OCM BOM OM OMCMO BMO ∠=∠⎧⎪=⎨⎪∠=∠⎩∴COM BOM ≅(ASA )∴OB=OC ,∵OA=OB ,∴OA=OC ,与OA OC >矛盾,∴③错误;正确的有①②④;故选:B【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等知识;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ACB ≌△A 'CB ',∠BCB '=25°,则∠ACA '的度数为( )A .35°B .30°C .25°D .20°C解析:C【分析】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B′=∠ACB ,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可得答案.【详解】解:∵△ACB ≌△A′CB′,∴∠A′CB′=∠ACB ,∴∠A′CB′-∠A′CB=∠ACB-∠A′CB ,∴∠ACA′=∠BCB′=25°,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填空题11.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BCD=90°,BD平分∠ABC,AB=12,BC=18,CD=8,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____.【分析】过点D作DE⊥BA的延长线于点E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DE=DC=8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四边形ABCD =S△ABD+S△BCD可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详解】解:过点D作DE⊥B 解析:120【分析】过点D作DE⊥BA的延长线于点E,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DE=DC=8,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四边形ABCD=S△ABD+S△BCD,可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详解】解:过点D作DE⊥BA的延长线于点E,如图所示.又∵BD平分∠ABC,∠BCD=90°,∴DE=DC=8,∴S四边形ABCD=S△ABD+S△BCD,=12AB•DE+12BC•CD,=12×12×8+12×18×8,=120.故答案为:12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找出DE=8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把等腰直角三角板放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直角顶点C的坐标为()0,3,另一个顶点B的坐标为()8,8,则点A的坐标为____________(5-5)【分析】根据余角的性质可得∠BCP=∠CAQ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AQCQ 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OQ 可得答案【详解】解:作BP ⊥y 轴AQ ⊥y 轴如图∴∠BPC=∠AQC=90°∵BC=A解析:(5,-5)【分析】根据余角的性质,可得∠BCP=∠CAQ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AQ ,CQ ,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OQ ,可得答案.【详解】解:作BP ⊥y 轴,AQ ⊥y 轴,如图,∴∠BPC=∠AQC=90°∵BC=AC ,∠BCA=90°,∴∠BCP+∠ACQ=90°.又∠CAQ+∠ACQ=90°∴∠BCP=∠CAQ .在△BPC 和△CQA 中,BPC CQA BCP CAQ BC AC ∠∠⎧⎪∠∠⎨⎪⎩=== Rt △BPC ≌Rt △ACQ (AAS ),AQ=PC=8-3=5;CQ=BP=8.∵QO=QC-CO=8-3=5,∴A (5,-5),故答案为:(5,-5).【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AQ ,CQ 是解题关键.13.如图,△ABE ≌△ADC ≌△ABC ,若∠1=130°,则∠α的度数为________.10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然后根据周角等于求出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从而得解【详解】解:(对顶角相等)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析:10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1BAE ∠=∠,ACB E ∠=∠,然后根据周角等于360︒求出2∠,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2α∠=∠,从而得解.【详解】解:ABE ADC ABC ∆≅∆≅∆,1130BAE ∴∠=∠=︒,ACB E ∠=∠,23601360130130100BAE ∴∠=︒-∠-∠=︒-︒-︒=︒,180DFE E α∴∠=︒-∠-∠,1802AFC ACD ∠=︒-∠-∠,DFE AFC ∠=∠(对顶角相等),1801802E ACD α∴︒-∠-∠=︒-∠-∠,2100α∴∠=∠=︒.故答案为:100︒.【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准确识图,找出对应角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AB =4cm ,AC =BD =3cm ,∠CAB =∠DBA ,点P 在线段AB 上以1cm/s 的速度由点A 向点B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BD 上由点B 向点D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则当△ACP 与△BPQ 全等时,点Q 的运动速度为__cm/s .1或15【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当△ACP ≌△BPQ 时从而可得点的运动速度;当△ACP ≌△BQP 时可得:从而可得点的运动速度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当△ACP ≌△BPQ 时则AC =BPAP =BQ ∵AC解析:1或1.5【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当△ACP ≌△BPQ 时,1AP BQ ==, 从而可得Q 点的运动速度;当△ACP ≌△BQP 时,可得:23AP BP BQ ===,, 从而可得Q 点的运动速度,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当△ACP ≌△BPQ 时,则AC =BP ,AP =BQ ,∵AC =3cm ,∴BP =3cm ,∵AB =4cm ,∴AP =1cm ,∴BQ =1cm ,∴点Q 的速度为:1÷(1÷1)=1(cm/s );当△ACP ≌△BQP 时,则AC =BQ ,AP =BP ,∵AB =4cm ,AC =BD =3cm ,∴AP =BP =2cm ,BQ =3cm ,∴点Q 的速度为:3÷(2÷1)=1.5(cm/s );故答案为:1或1.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掌握利用分类讨论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AO=BO ,添加一个条件, 能使AOC BOD ≅,所添加的条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或或【分析】先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详解】由对顶角相等得:当时由定理可证当时由定理可证当时由定理可证当时则由定理可证故答案为:或或或【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三角形解析:CO DO =或A B ∠=∠或C D ∠=∠或//AC BD【分析】先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AOC BOD ∠=∠,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详解】由对顶角相等得:AOC BOD ∠=∠,AO BO =,∴当CO DO =时,由SAS 定理可证AOC BOD ≅,当A B ∠=∠时,由ASA 定理可证AOC BOD ≅,当C D ∠=∠时,由AAS 定理可证AOC BOD ≅,当//AC BD 时,则A B ∠=∠,由ASA 定理可证AOC BOD ≅,故答案为:CO DO =或A B ∠=∠或C D ∠=∠或//AC 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等知识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16.如图,△ABC ≌△A'B'C',其中∠A =35°,∠C =25°,则∠B'=_____.120°【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B′即可【详解】解:∵△ABC ∠A =35°∠C =25°∴∠B =180°﹣∠A ﹣∠C =180°﹣25°﹣35°=120°∵△解析:120°【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B′即可.【详解】解:∵△ABC ,∠A =35°,∠C =25°,∴∠B =180°﹣∠A ﹣∠C =180°﹣25°﹣35°=120°,∵△ABC ≌△A'B'C',∴∠B =∠B′=120°,故答案为:1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17.如图,90,,,ACB AC 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为,D E ,若9,6AD DE ==,则BE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由AD ⊥CEBE ⊥CE 可以得到∠BEC=∠CDA=90°再根据∠ACB=90°可以得到∠BCE=∠CAD 从而求得△CEB ≌△ADC 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得BE 的长【详解】解:∵∠A解析:3【分析】由AD ⊥CE ,BE ⊥CE ,可以得到∠BEC=∠CDA=90°,再根据∠ACB=90°,可以得到∠BCE=∠CAD ,从而求得△CEB ≌△ADC ,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得BE 的长.【详解】解:∵∠ACB=90°,BE ⊥CE ,AD ⊥CE ,∴∠BCE+∠DCA=90°,∠BEC=∠CDA=90°,∴∠ACD+∠CAD=90°,∴∠BCE=∠CAD ,在△CEB 和△ADC 中,BCE CAD BEC CDA AC BC ∠=∠⎧⎪∠=∠⎨⎪=⎩,∴△CEB ≌△ADC (AAS );∴BE=CD ,CE=AD=9.∵DC=CE-DE ,DE=6,∴DC=9-6=3,∴BE=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8.如图,∠1=∠2,要使△ABC ≌△ADC ,还需添加条件:_____.(填写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即可)AB =AD (答案不唯一)【分析】根据题目中条件和图形可以得到∠1=∠2AC =AC 然后即可得到使得△ABC ≌△ADC 需要添加的条件本题得以解决【详解】由已知可得∠1=∠2AC =AC ∴若添加条件AB =A解析:AB =AD (答案不唯一)【分析】根据题目中条件和图形,可以得到∠1=∠2,AC =AC ,然后即可得到使得△ABC ≌△ADC 需要添加的条件,本题得以解决.【详解】由已知可得,∠1=∠2,AC =AC ,∴若添加条件AB =AD ,则△ABC ≌△ADC (SAS );若添加条件∠ACB =∠ACD ,则△ABC ≌△ADC (ASA );若添加条件∠ABC =∠ADC ,则△ABC ≌△ADC (AAS );故答案为:AB =AD (答案不唯一).【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19.如图所示,AB AC =,AD AE =,BAC DAE ∠=∠,点D 在线段BE 上.若125∠=︒,230∠=︒,则3∠=______.55°【分析】先证明△ABD ≌△ACE (SAS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求得∠2=∠ABE ;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详解】∵∴∠1+∠CAD=∠CAE+∠CAD ∴∠1解析:55°【分析】先证明△ABD ≌△ACE (SAS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求得∠2=∠ABE ;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详解】∵BAC DAE ∠=∠,∴∠1+∠CAD=∠CAE+∠CAD ,∴∠1=∠CAE ;在△ABD 与△ACE 中,1AD AE CAE AB AC =⎧⎪∠=∠⎨⎪=⎩,∴△ABD ≌△ACE (SAS );∴∠2=∠ABE ;∵∠3=∠ABE+∠1=∠1+∠2,∠1=25°,∠2=30°,∴∠3=55°.故答案为:55°.【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将所求的角与已知角通过全等及内角、外角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如图,已知AB AC =,D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面一点,连接BD ,CD ;如图,已知AB AC =,D 、E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面两点,连接BD ,CD ,BE ,CE ;如图,已知AB AC =,D 、E 、F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面三点,连接BD ,CD ,BE ,CE ,BF ,CF ;…,依此规律,第n 个图形中有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______.【分析】根据图形得出当有1点D 时有1对全等三角形;当有2点DE 时有3对全等三角形;当有3点DEF 时有6对全等三角形;根据以上结果得出当有n 个点时图中有个全等三角形即可【详解】解:当有1点D 时有1对全解析:)(12n n +【分析】根据图形得出当有1点D 时,有1对全等三角形;当有2点D 、E 时,有3对全等三角形;当有3点D 、E 、F 时,有6对全等三角形;根据以上结果得出当有n 个点时,图中有)(12n n +个全等三角形即可.【详解】解:当有1点D 时,有1对全等三角形;当有2点D 、E 时,有3对全等三角形;当有3点D 、E 、F 时,有6对全等三角形;当有4点时,有10个全等三角形;…当有n 个点时,图中有)(12n n +个全等三角形.故答案为:)(12n n +.【点睛】 本题考查了对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已知图形得出规律,题目比较典型,但有一定的难度.三、解答题 21.在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叫做格点,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1)在图1中计算格点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__________;(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2)ABC 是格点三角形.①在图2中画出一个与ABC 全等且有一条公共边BC 的格点三角形;②在图3中画出一个与ABC 全等且有一个公共点A 的格点三角形.解析:(1)6;(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分析】(1)用割补法求解即可;(2)根据“SSS”画图即可;(3)根据“SSS”画图即可;【详解】解:(1)5×3-12×3×3-12×2×2-12×5×1=6,故答案为:6;(2)①如图,'A BC即为所求,AB C即为所求,②如图,''【点睛】本题考查了“格点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熟练掌握“SSS”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如图,在△ABC中,∠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过点D作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连接EF.写出两个结论(∠BAD=∠CAD和DE=DF除外),并选择一个结论进行证明.(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解析:(1)∠ADE=∠ADF;证明见解析;(2)AE=AF;证明见解析.【分析】(1)∠ADE=∠ADF,根据DE⊥AB,DF⊥AC及AD为∠BAC的角平分线,即可证得∠ADE=∠ADF;(2)AE=AF,根据(1)可知证明△AED≌△AFD,即可证得AE=AF.【详解】(1)结论1:∠ADE=∠ADF,证明如下:∵DE⊥AB,DF⊥AC,∴∠AED=∠AFD=90︒,∵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EAD=∠FAD ,∴∠ADE=∠ADF ;(2)结论2:AE=AF ,证明如下:由(1)可知:△AED ≌△AFD ,∴AE=AF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23.在Rt ABC △中,90C ∠=︒,8cm AC =,6cm BC =,点D 在AC 上,且6cm AD =,过点A 作射线AE AC ⊥(AE 与BC 在AC 同侧),若点P 从点A 出发,沿射线AE 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1cm/s ,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连结PD 、BD .(1)如图①,当PD BD ⊥时,求证:PDA DBC △≌△;(2)如图②,当PD AB ⊥于点F 时,求此时t 的值.解析:(1)见解析;(2)8秒【分析】(1)根据垂直及角之间的关系证明出PDA CBD ∠=∠,又有90PAD C ∠=∠=︒,=6AD BC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则可证明PDA DBC △≌△.(2)根据垂直及角之间的关系证明APF DAF ∠=∠,又因为90PAD C ∠=∠=︒,AD BC =,则可证明PAD ACB △≌△,所以8cm AP AC ==,即t=8秒.【详解】(1)证明:PD BD ⊥,90PDB ∴∠=︒,即90BDC PDA ∠+∠=︒又90C ∠=︒,90BDC CBD ∠+∠=︒ PDA CBD ∴∠=∠又AE AC ⊥,90PAD ∴∠=︒90PAD C ∴∠=∠=︒又6cm BC =,6cm AD =AD BC ∴=在PAD △和DCB 中PAD C AD CBPDA DBC ∠=∠⎧⎪=⎨⎪∠=∠⎩()PDA DBC ASA ∴△≌△(2)PD AB ⊥,90AFD AFP ∴∠=∠=︒,即90PAF APF ∠+∠=︒又AE AC ⊥, 90PAF DAF ∴∠+∠=︒APF DAF ∴∠=∠又90PAD C ∠=∠=︒,AD BC =在APD △和CAB △中APD CAB PAD C AD BC ∠=∠⎧⎪∠=∠⎨⎪=⎩()PAD ACB AAS ∴△≌△8cm AP AC ∴==即8t =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角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24.如图,点B 、E 、C 、F 在同一条直线上,A D ∠=∠,//AB DE ,BE CF =.求证://AC DF .解析:见解析.【分析】根据//AB DE 可知B DEF ∠=∠,又根据∠A=∠D ,BE=CF 可以判定ABC DEF △≌△,即可求证//AC DF ;【详解】∵//AB DE ,∴B DEF ∠=∠,∵BE CF =,∴BC EF =,∴在ABC 和DEF 中,A DB DEF BC EF ∠=∠⎧⎪∠=∠⎨⎪=⎩∴ABC DEF △≌△,∴ACB F ∠=∠,∴//AC DF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以及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解此题的关键是推出ABC DEF △≌△,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5.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90BAC ∠=︒,别过B 、C 两点向过A 的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 、F .求证:EF BE CF =+.解析:见解析【分析】证明△BEA ≌△AFC ,得到AE=CF ,BE=AF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BE EA ⊥,CF AF ⊥,90BAC BEA AFC ∴∠=∠=∠=︒,90EAB CAF ∴∠+∠=︒,90EBA EAB ∠+∠=︒,CAF EBA ∴∠=∠,在ABE △和AFC △中,BEA AFC EBA CAF AB AC ∠=∠⎧⎪∠=∠⎨⎪=⎩,(AAS)BEA AFC ∴△≌△.AE CF ∴=,BE AF =.EF AF AE BE CF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6.已知矩形ABCD 中,点E 是AD 中点,连接CE ,经过点A ,B ,E 三点作O ,交BC 于点F ,过点F 作FH CE ⊥于H .(1)求证:直线FH 是O 的切线;(2)若42AD =,且点H 恰好为CE 中点时,判断此时CE 与O 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并求出弧EF ,线段EH ,FH 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解析:(1)见解析;(2)EC 与O 相切,理由见解析,4π-【分析】 (1)连接BE ,OF ,易得出BE 是圆的直径,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得△EAB ≌△EDC ,继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即可求证结论;(2)连接EF ,易求得四边形OFHE 的边长,再利用面积的和差即可求解.【详解】(1)连接BE ,OF∵四边形ABCD 是矩形,∴90A D ∠=∠=︒,AB CD =,∵90A ∠=︒,∴BE 是O 的直径,∵点E 是AD 中点,∴EA EC =,∴△EAB ≌△EDC ,∴EB EC =,∴EBC ECB ∠=∠,∵OB OF =,∴ECB OFB ∠=∠,∴ECB OFB ∠=∠,∴//OF EC ,∴OFH FHC ∠=∠,∵FH CE ⊥,∴90FHC OFH ∠=∠=︒,又∵OF 是O 的半径,∴直线FH 是O 的切线.(2)EC 与O 相切. 理由如下:连接EF ,由(1)知,BE 是O 直径,∴90EFB EFC ∠=∠=︒,∵点H 是CE 中点,∴FH EH HC ==,∵FH CE ⊥,∴90FHC ∠=︒,∴45ECF HFC ∠=∠=︒,∴90BEC ∠=︒,又∵OE 是O 的半径,∴直线EC 与圆O 相切.由上可知四边形ABFE 和四边形OFHE 都是正方形, ∴11422222AE AB AD ===⨯= ∴224BE AB AE =+=,∴2OE OF ==, ∴2290π224π360OFHE OEFS S S ⨯=-=-=-正方形扇形.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27.已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BC AC =.直角顶点C 在x 轴上,锐角顶点B 在y 轴上,过点A 作AD x ⊥轴,垂足为点D .当点B 不动,点C 在x 轴上滑动的过程中.(1)如图1,当点C 的坐标是()1,0-,点A 的坐标是()3,1-时,请求出点B 的坐标; (2)如图2,当点C 的坐标是()1,0时,请写出点A 的坐标;(3)如图3,过点A 作直线AE y ⊥轴,交y 轴于点E ,交BC 延长线于点F .AC 与y 轴交于点G .当y 轴恰好平分ABC ∠时,请写出AE 与BG 的数量关系.解析:(1)(0,2);(2)(-1,-1);(3)BG=2AE ,理由见详解【分析】(1)先证明Rt∆ADC ≅Rt∆COB ,结合条件,即可得到答案; (2)先证明∆ADC ≅∆COB ,结合点B ,C 的坐标,求出AD ,OD 的长,即可得到答案; (3)先证明∆BGC ≅∆AFC ,再证明∆ABE ≅∆FBE ,进而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1)∵点C 的坐标是()1,0-,点A 的坐标是()3,1-,∴AD=OC ,又∵AC=BC ,∴Rt∆ADC ≅ Rt∆COB (HL ),∴OB=CD=2,∴点B 的坐标是(0,2);(2)∵AD ⊥x 轴,∴∠DAC+∠ACD=90°,又∵∠OCB+∠ACD=90°,∴∠DAC=∠OCB ,又∵∠ADC=∠COB=90°,AC=BC ,∴∆ADC ≅ ∆COB (AAS ),∵点C 的坐标是()1,0∴AD=OC=1,∵点B 的坐标是(0,2),∴CD=OB=2,∴OD=2-1=1,∴点A 的坐标是(-1,-1);(3)BG=2AE ,理由如下:∵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BC AC =,AE y ⊥轴,∴∠BCA=∠ACF=90°,∠AEG=90°,∴∠GBC+∠BGC=90°,∠GAE+∠AGE=90°,又∵∠BGC=∠AGE ,∴∠GBC=∠FAC ,在∆BGC 和 ∆AFC 中,∵∠GBC=∠FAC ,BC AC =, ∠GBC=∠FAC ,∴∆BGC ≅∆AFC (ASA ),∴BG=AF ,∵BE ⊥AF ,y 轴恰好平分ABC ∠,∴∠ABE=∠FBE ,∠AEB=∠FEB=90°,BE=BE ,∴∆ABE ≅∆FBE ,∴AE=FE ,∴AF=2AE∴BG=2A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一线三垂直”模型,是解题的关键.28.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为AC 的中点,连接DE 并延长,交BC 于点F .(1)求证:DE EF =.(2)若12AD =,:2:3BF CF =,求BC 的长.解析:(1)见解析;(2)2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AD ECF ∠=∠,EDA EFC ∠=∠,继而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得()ADE CFE AAS ≅△△,继而即可求证结论;(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12AD CF ==,求得8BF =,继而即可求解.【详解】(1)证明:∵//AD BC ,∴EAD ECF ∠=∠,EDA EFC ∠=∠.∵E 为AC 的中点,∴AE CE =.在ADE 和CFE 中,,,,EAD ECF EDA EFC AE CE ∠=∠⎧⎪∠=∠⎨⎪=⎩∴()ADE CFE AAS ≅△△.∴DE EF =.(2)解:∵ADE CFE ≅,∴12AD CF ==.∵:2:3BF CF =,∴8BF =,∴81220BC BF CF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4全等三角形性质问题(解析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核心考点三种题型精炼专题04 全等三角形性质问题一、选择题1. (2023浙江台州)如图,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AC =,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连接BE ,CD .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 若CD BE =,则DCB EBCÐ=Ð B. 若DCB EBC Ð=Ð,则CD BE =C. 若BD CE =,则DCB EBCÐ=Ð D. 若DCB EBC Ð=Ð,则BD CE=【答案】A 【解析】【分析】由AB AC =,可得A ABC CB =Ð∠,再由CD BE BC CB ==,,由SSA 无法证明BCD V 与CBE V 全等,从而无法得到DCB EBC Ð=Ð;证明ABE ACD @V V 可得CD BE =;证明ABE ACD @V V ,可得ACD ABE Ð=Ð,即可证明;证明()DBC ECB ASA @V V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AB AC =,∴A ABC CB =Ð∠,∵若CD BE =,又BC CB =,∴BCD V 与CBE V 满足“SSA ”的关系,无法证明全等,因此无法得出DCB EBC Ð=Ð,故A 是假命题,∵若DCB EBC Ð=Ð,∴ACD ABE Ð=Ð,在ABE V 和ACD V 中,ACD ABE AB ACA A Ð=Ðìï=íïÐ=Ðî,∴()ABE ACD ASA @V V ,∴CD BE =,故B 是真命题;若BD CE =,则AD AE =,在ABE V 和ACD V 中,AB AC A A AE AD =ìïÐ=Ðíï=î,∴()ABE ACD SAS @V V ,∴ACD ABE Ð=Ð,∵A ABC CB =Ð∠,∴DCB EBC Ð=Ð,故C 是真命题;若DCB EBC Ð=Ð,则在DBC △和ECB V 中,ABC ACB BC BCDCB EBC Ð=Ðìï=íïÐ=Ðî,∴()DBC ECB ASA @V V ,∴BD CE =,故D 真命题;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掌握相关性质定理.2. (2023山东济宁)如图,在正方形方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一个单位长度,点A B C D E ,,,,均在小正方形方格的顶点上,线段,AB CD 交于点F ,若CFB a Ð=,则ABE Ð等于( )A. 180a°- B. 1802a °- C. 90a °+ D. 902a°+【答案】C是【解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可进行求解.如图,由图可知:1,4GD EH CG BH ====,90CGD BHE Ð=Ð=°,∴()SAS CGD BHE V V ≌,∴GCD HBE Ð=Ð,∵CG BD ∥,∴CAB ABD Ð=Ð,∵CFB CAB GCD a Ð=Ð+Ð=,∴ABD HBE a =Ð+Ð,∴90ABE ABD DBH HBE a Ð=Ð+Ð+Ð=°+;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3.已知,如图,△ABC ≌△DEF ,AC ∥DF ,BC ∥EF .则不正确的等式是( )A .AC=DFB .AD=BEC .DF=EFD .BC=EF【答案】C .【解析】A .∵△ABC ≌△DEF ,∴AC=DF ,故此结论正确;B .∵△ABC ≌△DEF ,∴AB=DE ;∵DB 是公共边,∴AB ﹣BD=DE ﹣BD ,即AD=BE ;故此结论正确;C .∵△ABC ≌△DEF ,∴AC=DF ,故此结论DF=EF 错误;D .∵△ABC ≌△DEF ,∴BC=EF ,故此结论正确。
全等三角形复习和例习题含答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一、基础知识1.全等图形的有关概念 (1)全等图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例如:图13-1和图13-2就是全等图形图13-1图13-2 (2)全等多边形的定义两个多边形是全等图形,则称为全等多边形。
例如:图13-3和图13-4中的两对多边形就是全等多边形。
图13-3 图13-4(3)全等多边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两个全等的多边形,经过运动而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4)全等多边形的表示例如:图13-5中的两个五边形是全等的,记作五边形ABCDE ≌五边形A ’B ’C ’D ’E ’(这里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
图13-5表示图形的全等时,要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
(5)全等多边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A B DC E B ’A ’ C ’ D ’ E ’(6)全等多边形的识别多边形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两个多边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识别(1)根据定义若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根据SS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有一个与(SS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就成为全等三角形。
(3)根据S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机器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同样有一个是与(SA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一角对应相等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当相似比为1时,即为全等三角形。
(4)根据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5)根据A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识别(1)根据HL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1.如图,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ABF≌△DCE.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请写出三个以上的结论)2.如图,△ABC≌△ADE,且∠CAD=10°,∠B=∠D=25°,∠EAB=120°,求∠DFB和∠DGB的度数.3.如图,AB=DC,AC=DB,你能说明图中∠1=∠2的理由吗?4.已知:AB=DE,AF=CD,∠A=∠D,EF=BC,试说明:BF∥CE.5.已知△ABC≌△DEF,其中AB=2cm,BC=3cm,AC=4cm,则△DEF的三边长DE=_________cm,EF= _________cm,DF=_________cm.6.如图,△ABC≌△ADE,∠B=40°,∠E=30°,∠BAE=80°,求∠BAC、∠DAC的度数.7.如图,△AOC≌△BOD,试证明AC∥BD.8.如图,△ABC≌△DEF,∠A=25°,∠B=65°,BF=3cm,求∠DFE的度数和EC的长.9.如图,△ABD≌△EBD,△DBE≌△DCE,B,E,C在一条直线上.(1)BD是∠ABE的平分线吗?为什么?(2)DE⊥BC,BE=EC吗?为什么?10.附加题:如图△ABC≌△DBC,∠A=110°,则∠D=_________.11.如图,已知△AEC≌△BFD,则AD_________BC.(填“>”、“=”或“<”).12.如图,△ABC≌△DEC,∠A:∠ABC:∠BCA=3:5:10,(1)求∠D的度数;(2)求∠EBC的度数.13.如图,△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与AC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和对应角.14.如图,已知△ABD≌△ACE.求证:BE=CD.15.如图,△ABC≌△DEF,BF=3,EF=2.求FC的长.16.如图,△ABC≌△BDE,M、M′分别为AB、DB中点,直线MM′交CE于K.试探索CK与EK的数量关系.17.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线,BE,CF相交于O,连接AO交BC于D,且△BCF≌△CBE,∠ABC=70°,求∠1和∠2的度数.18.如图,已知△ABC≌△ADE,BC的边长线交AD于F,交AE于G,∠ACB=105°,∠CAD=10°,∠ADE=25°,求∠DFB和∠AGB的度数.19.如图,△ABC≌△DEC,∠1与∠2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0.如图,△ABC≌△EBD.求证:∠1=∠2.21.如图,△ABC≌△ADE,∠CAD=10度,∠B=∠D=25度,∠EAB=120度,试求∠ACB的度数.22.如图,△ABC≌△DEF,△ABC的周长是40cm,AB=10cm,BC=16cm,求△DEF中,边DF的长度.23.如图:△ABF≌△DCE,写出相等的线段.24.如图,△ABC≌△ADE中,BA⊥AE,∠BAC=30°,AD=5,求BD的长.25.如右图所示,已知△ABD≌△ACE,试说明BE=CD.26.如图,△ABC≌△EFD,你能从图中找到几组平行线?请写出,并选择一组说明理由.27.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BC=EF AB∥DE,请你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使△ABC≌△DEF.并写出证明过程.28.如图,△ACF≌△DBE,∠E=∠F,若AD=11,BC=7,求线段AB的长.29.如图,已知△ABC≌△DEF,∠A=30°,∠B=50°,BF=2,求∠DFE的度数和EC的长.30.如图,△ABC≌△ADE,B点的对应顶点是D点,若∠BAD=100°,∠CAE=40°,求∠BAC的度数.参考答案1.∵△ABF≌△DCE∴∠BAF=∠CDE,∠AFB=∠DEC,∠ABF=∠DCE,AB=DC,BF=CE,AF=DE;∴AF∥ED,AC=BD,BF∥CE.2.∵△ABC≌△ADE,∴∠DAE=∠BAC=(∠EAB﹣∠CAD)=.∴∠DFB=∠FAB+∠B=∠FAC+∠CAB+∠B=10°+55°+25°=90°∠DGB=∠DFB﹣∠D=90°﹣25°=65°3.证明:在△ABC和△DCB中,AB=DC,AC=DB,BC=BC,∴△ABC≌△DCB(SSS),∴∠1=∠2.4.∵AB=DE,AF=CD,∠A=∠D,则可得△ABF≌△DEC,∴BF=EC,又EF=BC,∴可得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BF∥EC5.∵△ABC≌△DEF∴AB=DE,BC=EF,AC=DF∴DE=2cm,EF=3cm,DF=4cm.6.①∵△ABC≌△ADE,∴∠B=∠D=40°,∠E=∠C=30°,∴∠BAC=180°﹣∠B﹣∠C=110°;②∵∠BAE=80°,∠BAC=∠DAE=110°∴∠BAD=∠DAE﹣∠BAE=30°,∴∠DAC=∠BAC+∠BAD=110°+30°=140°7.∵△AOC≌△BOD,∴∠A=∠B(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8.△ABC中∠A=25°,∠B=65°,∴∠BCA=180°﹣∠A﹣∠B=180°﹣25°﹣65°=90°,∵△ABC≌△DEF,∴∠BCA=∠DFE,BC=EF,∴EC=BF=3cm.∴∠DFE=90°,EC=3cm.9.(1)∵△ABD≌△EBD,∴∠ABD=∠EBD,∴BD是∠ABE的平分线;(2)∵△DBE≌△DCE,∴∠DEB=∠DEC,∵∠DEB+∠DEC=180°,∴∠DEB=∠DEC=90°,∴DE⊥BC,∵△DBE≌△DCE,∴BE=EC.10.解:∵△ABC≌△DBC,∠A=110°∴∠D=∠A=110°.11.∵△AEC≌△BFD∴AC=B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AC+CD=BD+CD,即AD=BC.12.(1)∵∠A+∠ABC+∠BCA=180°,∠A:∠ABC:∠BCA=3:5:10,∴∠A=180°×=30°,∠ABC=180°×=50°,∠BCA=180°×=100°,又∵△ABC≌△DEC,∴∠D=∠A=30°;(2)∵△ABC≌△DEC,∴∠E=∠ABC=50°,∵∠BCA=100°,∴∠EBC=∠BCA﹣∠E,=100°﹣50°=50°13.∵△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与AC是对应边,∴对应边:AN与AM,BN与CM;对应角:∠BAN=∠CAM,∠ANB=∠AMC14.∵△ABD≌△ACE,∴AB=AC,AD=AE,∴AC﹣AD=AB﹣AE,即CD=BE15.∵△ABC≌△DEF∴BC=EF=2又∵FC=BF﹣BC∴FC=3﹣2=116.CK与EK的数量关系为相等,理由如下:延长MK到N,使得NK=MM',连接EM′、CM、EN,如图,可得NK+KM'=MM'+M'K,即NM'=MK,∵△ABC≌△BDE,M、M′分别为AB、DB中点,∴EM'=CM,BM'=BM,∠EM'D=∠CMB,由BM'=BM得:∠BM'M=∠BMM'=∠KM'D,∴∠NM'E=∠CMK,在△EM'N和△CMK中,NM'=MK,∠NM'E=∠CMK,EM'=CM,∴△EM'N≌△CMK,(SAS)∴CK=EN,∠N=∠CKM=∠NKE,∴EK=EN,∴CK=EK.17.∵△BCF≌△CBE,∴∠FBC=∠ECB=70°,∴∠BAC=180°﹣∠FBC﹣∠ECB=40°,AB=AC,∵BE,CF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线,BE,CF相交于O,∵AD⊥BC,∴∠1=∠2=∠BAC=20°18.∵△ABC≌△ADE,∴∠ACB=∠AED,∠ABC=∠ADE,∠CAB=∠EAD.∵∠ADE=25°,∴∠ABC=∠ADE=25°.∵∠ACB=105°,∴∠CAB=180°﹣105°﹣25°=50°.∴∠DFB=∠DAB+∠ABC=50°+10°+25°=85°.∠AGB=∠ACB﹣∠GAC=105°﹣50°﹣10°=45°19.由题意:∵△ABC≌△DEC,∴BC=EC.∴∠1=∠220.∵△ABC≌△EBD.∴∠A=∠E.又∵∠AOD=∠BOE,∴∠A+∠AOD+∠1=∠E+∠BOE+∠2=180°,∴∠1=∠221.∵△ABC≌△ADE,∴∠CAB=∠EAD.∵∠EAB=120°,∠CAD=10°,∴∠EAB=∠EAD+∠CAD+∠CAB=2∠CAB+10°=120°,∴∠CAB=55°.∵∠B=∠D=25°,∴∠ACB=180°﹣∠CAB﹣∠B=180°﹣55°﹣25°=100°,即∠ACB的度数是100°22.已知,△ABC的周长是40cm,AB=10cm,BC=16cm,∴AC=△ABC的周长﹣AB﹣BC=40﹣10﹣16=14(cm),∵△ABC≌△DEF,∴DF=AC=14cm,所以边DF的长度为14cm23.∵△ABF≌△DCE,∴AB=DC,BF=CE,AF=DE,∠DEC=∠AFE,∴OE=OF,∴AF﹣FO=DE﹣OE,∴AO=DO,∵BF=CE,∴BF﹣FE=CE﹣EF,∴EB=FC.24.由题意得:∠BAC=∠DAE=30°,AB=AD,∠BAE=90°,∴∠CAD=30°,∴∠ABD=60°,∴△ABD是等边三角形.故可得:BD=AD=525.∵△ABD≌△ACE,∴AD=AE,AC=AB,∴AE﹣AB=AD﹣AC,即BE=CD26.AB∥EF,AC∥ED.∵△ABC≌△EFD,∴∠B=∠F,∠ACB=∠EDF,∴AB∥EF,AC∥ED27.∠ACB=∠F或AB=DE或∠A=∠D.以下证明添加条件为AB=DE时,△ABC≌△DEF.∵AB∥DE,∴∠B=∠DEF.在△ABC和△DEF中,∴△ABC≌△DEF28.∵△ACF≌△DBE,∴AC=DB,∴AC﹣BC=DB﹣BC,即AB=CD,∵AD=11,BC=7,∴AB=(AD﹣BC)=(11﹣7)=2即AB=229.∵∠A=30°,∠B=50°,∴∠ACB=180°﹣∠A﹣∠B=180°﹣30°﹣50°=100°,∵△ABC≌△DEF,∴∠DFE=∠ACB=100°,EF=BC,∴EF﹣CF=BC﹣CF,即EC=BF,∵BF=2,∴EC=230.∵△ABC≌△ADE,∴∠BAC=∠DAE,∴∠BAC﹣∠CAE=∠DAE﹣∠CAE,即∠BAE=∠DAC,∵∠BAD=100°,∠CAE=40°,∴∠BAE=(∠BAD﹣∠CAE)=(100°﹣40°)=30°,∴∠BAC=∠BAE+∠CAE=30°+40°=70。
全等三角形考试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A. 两个角相等B. 三条边相等C. 两边夹一角相等D. 两角夹一边相等答案:D2. 已知△ABC≌△DEF,其中AB=DE,AC=DF,∠A=∠D,那么BC与EF 的关系是:A. BC=EFB. BC>EFC. BC<EFD. 不能确定答案:A二、填空题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且对应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______。
答案:相似2. 在△ABC中,∠A=∠B=50°,则∠C=______。
答案:80°三、解答题1. 已知△ABC≌△DEF,且AB=5cm,BC=7cm,求DE的长度。
答案:DE=5cm2. 已知△ABC≌△DEF,且∠A=∠D=60°,∠B=∠E=50°,求∠C和∠F 的度数。
答案:∠C=∠F=70°四、证明题1. 已知△ABC≌△DEF,且∠A=∠D=90°,AB=DE,AC=DF,证明:BC=EF。
答案: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因为∠A=∠D,AB=DE,AC=DF,所以△ABC≌△DEF,因此BC=EF。
2. 已知△ABC≌△DEF,且∠A=∠D,∠B=∠E,证明:∠C=∠F。
答案: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因为△ABC≌△DEF,所以∠C=∠F。
五、应用题1. 一块三角形的木板ABC需要与另一块三角形的木板DEF进行拼接,已知AB=DE,BC=EF,∠A=∠D,∠B=∠E,判断两块木板是否可以拼接。
答案:可以拼接,因为根据SAS判定定理,△ABC≌△DEF。
2.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ABC,其中AB=AC,∠A=50°,求∠B和∠C的度数。
答案:因为AB=AC,所以∠B=∠C,又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B=∠C=(180°-50°)/2=65°。
2023年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知识回顾与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知识回顾与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知识回顾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三边一旦确定,这三角形就固定了,这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3.三角形的外角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大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他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高线相等,角平分线也相等;且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均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①边边边(SSS):三条边分别对应性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边角边(SAS):两边及其这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角边角(ASA):两角及其这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角角边(AAS):两角及其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⑤直角三角形判定(HL):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其中任意一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
在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三角形。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已知:如图,∠1=∠2,∠3=∠4.求证:AB=AD.【分析】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得出∠ACB=∠ACD,利用ASA证明△ACB≌△AC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解答】证明:∵∠3=∠4,∴∠ACB=∠ACD,在△ACB和△ACD中,,∴△ACB≌△ACD(ASA),∴AB=AD.2.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点D,E分别在腰AC,AB上,且BE=CD,连接BD,CE.求证:BD=CE.【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BC=∠DCB,进而利用SAS证明△EBC与△DCB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证明:∵△ABC∴∠EBC=∠DCB,在△EBC与△DCB中,,∴△EBC≌△DCB(SAS),∴BD=CE.3.如图1是小军制作的燕子风筝,燕子风筝的骨架图如图2所示,AB=AE,AC=AD,∠BAD=∠EAC,∠C=50°,求∠D的大小.【分析】由∠BAD=∠EAC可得∠BAC=∠EAD,根据SAS可证△BAC≌△EAD,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解答】解:∵∠BAD=∠EAC,∴∠BAD+∠CAD=∠EAC+∠CAD,即∠BAC=∠EAD,在△BAC与△EAD中,,∴△BAC≌△EAD(SAS),∴∠D=∠C=50°.4.如图,AC平分∠BAD,CB⊥AB,CD⊥AD,垂足分别为B,D.(1)求证:△ABC≌△ADC;(2)若AB=4,CD=3,求四边形的面积.【分析】(1)由AC平分∠BAD,得∠BAC=∠DAC,根据CB⊥AB,CD⊥AD,得∠B=90°=∠D,用AAS 可得△ABC≌△ADC;(2)由(1)△ABC≌△ADC,得BC=CD=3,S△ABC=S△ADC,求出S△ABC=AB•BC=6,即可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2.【解答】(1)证明:∵AC平分∠BAD,∴∠BAC=∠DAC,∵CB⊥AB,CD⊥AD,∴∠B=90°=∠D,在△ABC和△ADC中,,∴△ABC≌△ADC(AAS);(2)解:由(1)知:△ABC≌△ADC,∴BC=CD=3,S△ABC=S△ADC,∴S△ABC=AB•BC=×4×3=6,∴S△ADC=6,∴S四边形ABCD=S△ABC+S△ADC=12,答: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2.5.如图,在△ABC中,点D在边BC上,CD=AB,DE∥AB,∠DCE=∠A.求证:DE=BC.【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EDC=∠B,再利用ASA证明△CDE≌△ABC,可得结论.【解答】证明:∵DE∥AB,∴∠EDC=∠B,在△CDE和△ABC中,,∴△CDE≌△ABC(ASA),∴DE=BC.6.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M为AB边上任意一点,延长BC至点N,使CN=AM,连接MN交AC于点P,MH⊥AC于点H.(1)求证:MP=NP;(2)若AB=a,求线段PH的长(结果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分析】(1)过点M作MQ∥BC,交AC于点Q,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MQ=∠AQM=∠A=60°,可得△AMQ是等边三角形,易证△QMP≌△CNP(AAS),即可得证;(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H=HQ,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QP=PC,即可表示出HP的长.【解答】(1)证明:过点M作MQ∥BC,交AC于点Q,如图所示:在等边△ABC中,∠A=∠B=∠ACB=60°,∵MQ∥BC,∴∠AMQ=∠B=60°,∠AQM=∠ACB=60°,∠QMP=∠N,∴△AMQ是等边三角形,∴AM=QM,∵AM=CN,∴QM=CN,在△QMP和△CNP中,,∴△QMP≌△CNP(AAS),∴MP=NP;(2)解:∵△AMQ是等边三角形,且MH⊥AC,∴AH=HQ,∵△QMP≌△CNP,∴QP=CP,∴PH=HQ+QP=AC,∵AB=a,AB=AC,∴PH=a.7.如图,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BC=EF.有下列三个条件:①AC=DF,②∠ABC =∠DEF,③∠ACB=∠DFE.(1)请在上述三个条件中选取一个条件,使得△ABC≌△DEF.你选取的条件为(填写序号)(只需选一个条件,多选不得分),你判定△ABC≌△DEF的依据是(填“SSS”或“SAS”或“ASA”或“AAS”);(2)利用(1)的结论△ABC≌△DEF.求证:AB∥DE.【分析】(1)根据SSS ABC≌△DEF,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DF,再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即可解决问题.【解答】(1)解:在△ABC和△DEF中,,∴△ABC≌△DEF(SSS),∴在上述三个条件中选取一个条件,使得△ABC≌△DEF,选取的条件为①,判定△ABC≌△DEF的依据是SSS.故答案为:①,SSS;(答案不唯一).(2)证明:∵△ABC≌△DEF.∴∠A=∠EDF,∴AB∥DE.8.在△ABC中,∠ACB=90°,D为△ABC内一点,连接BD,DC,延长DC到点E,使得CE=DC.(1)如图1,延长BC到点F,使得CF=BC,连接AF,EF.若AF⊥EF,求证:BD⊥AF;(2)连接AE,交BD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CH,依题意补全图2.若AB2=AE2+BD2,用等式表示线段CD与CH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分析】(1)证明△BCD≌△FCE(SAS),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BC=∠EFC,证出BD∥EF,则可得出结论;(2)由题意画出图形,延长BC到F,使CF=BC,连接AF,EF,由(1)可知BD∥EF,BD=EF,证出∠AEF=90°,得出∠DHE=9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结论.【解答】(1)证明:在△BCD和△FCE中,,∴△BCD≌△FCE(SAS),∴∠DBC=∠EFC,∴BD∥EF,∵AF⊥EF,∴BD⊥AF;(2)解:由题意补全图形如下:CD=CH.证明:延长BC到F,使CF=BC,连接AF,EF,∵AC⊥BF,BC=CF,∴AB=AF,由(1)可知BD∥EF,BD=EF,∵AB2=AE2+BD2,∴AF2=AE2+EF2,∴∠AEF=90°,∴AE⊥EF,∴BD⊥AE,∴∠DHE=90°,又∵CD=CE,∴CH=CD=CE.9.如图,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90°,且点D在线段BC上,连CE.(1)求证:△ABD≌△ACE;(2)若∠EAC=60°,求∠CED的度数.【分析】(1)可利用SAS证明结论;(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E=∠ABD,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ACE=∠ABD=∠AED =45°,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解∠AEC的度数,进而可求可求解【解答】(1)证明:∵∠BAC=∠DAE=90°,∴∠BAC﹣∠CAD=∠DAE﹣∠CAD,即∠BAD=∠CAE,在△ABD和△ACE中,,∴△ABD≌△ACE(SAS);(2)解:∵△ABD≌△ACE,∴∠ACE=∠ABD,∵△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E=∠ABD=∠AED=45°,∵∠EAC=60°,∴∠AEC=180°﹣∠ACE﹣∠EAC=180°﹣45°﹣60°=75°,∴∠CED=∠AEC﹣∠AED=75°﹣45°=30°.10.如图,在△ABC中(AB<BC),过点C作CD∥AB,在CD上截取CD=CB,CB上截取CE=AB,连接DE、DB.(1)求证:△ABC≌△ECD;(2)若∠A=90°,AB=3,BD=2,求△BCD的面积.【分析】(1)由CD∥AB得∠ABC=∠ECD,而CD=CB,CE=AB,即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证明△ABC≌△ECD;(2))由∠A=90°,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证明∠BED=∠CED=∠A=90°,设BE=x,由BD2﹣BE2=CD2﹣EC2=DE2,列方程(2)2﹣x2=(3+x)2﹣32,解方程求得符合题意的x的值为2,则BC =5,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E的长,即可求出△BCD的面积.【解答】(1)证明:∵CD∥AB,CD=CB,CE=AB,∴∠ABC=∠ECD,在△ABC和△ECD中,,∴△ABC≌△ECD(SAS).(2)解:∵∠A=90°,∴∠CED=∠A=90°,∴∠BED=180°﹣∠CED=90°,设BE=x,∵EC=AB=3,BD=2,∴CD=BC=3+x,∵BD2﹣BE2=CD2﹣EC2=DE2,∴(2)2﹣x2=(3+x)2﹣32,整理得x2+3x﹣10=0,解得x1=2,x2=﹣5(不符合题意,舍去),∴BE=2,BC=3+2=5,∴DE===4,∴S△BCD=BC•DE=×5×4=10,∴△BCD的面积为10.11.如图,在Rt△ABC中,∠BAC=90°,AB=AC=1,D是BC边上的一点,以AD为直角边作等腰Rt △ADE,其中∠DAE=90°,连接CE.(1)求证:△ABD≌△ACE;(2)若∠BAD=22.5°时,求BD的长.【分析】(1)由“SAS”可证△ACE;(2)由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的长,由角度关系可求∠ADC=67.5°=∠CAD,可得AC=CD =1,即可求解.【解答】(1)证明:∵∠BAC=90°=∠DAE,∴∠BAD=∠CAE,在△ABD和△ACE中,,∴△ABD≌△ACE(SAS);(2)解:∵∠BAC=90°,AB=AC=1,∴BC=,∠B=∠ACB=45°,∵∠BAD=22.5°,∴∠ADC=67.5°=∠CAD,∴AC=CD=1,∴BD=﹣1.12.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AB=8,BC=x(0<x<8),将△ACB沿AC对折到△ACE的位置,AE和CD交于点F.(1)求证:△CEF≌△ADF;(2)求tan∠DAF的值(用含x的式子表示).【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B=∠D=90°,BC=AD,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BC=CE,∠E=∠B =90°,等量代换得到∠E=∠D=90°,AD=CE,根据AAS证明三角形全等即可;(2)设DF=a,则CF=8﹣a,根据矩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证明AF=CF=8﹣a,在Rt△ADF中,根据勾股定理表示出DF的长,根据正切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B=∠D=90°,BC=AD,根据折叠的性质得:BC=CE,∠E=∠B=90°,∴∠E=∠D=90°,AD=CE,在△CEF与△ADF中,,∴△CEF≌△ADF(AAS);(2)解:设DF=a,则CF=8﹣a,∵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AD=BC=x,∴∠DCA=∠BAC,根据折叠的性质得:∠EAC=∠BAC,∴∠DCA=∠EAC,∴AF=CF=8﹣a,在Rt△ADF中,∵AD2+DF2=AF2,∴x2+a2=(8﹣a)2,∴a=,∴tan∠DAF==.13.如图,△ABC和△DEF,点E,F在直线BC上,AB=DF,∠A=∠D,∠B=∠F.如图①,易证:BC+BE =BF.请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②,如图③,请猜想BC,BE,B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直接写出猜想结论;(2)请选择(1)中任意一种结论进行证明;(3)若AB=6,CE=2,∠F=60°,S△ABC=123,则BC=,BF=.【分析】(1)根据图形分别得出答案;(2)利用AAS证明△ABC≌△DFE,得BC=EF,再根据图形可得结论;(3)首先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H和AH的长,从而得出BC,再对点E的位置进行分类即可.【解答】解:(1)图②:BC+BE=BF,图③:BE﹣BC=BF;(2)图②:∵AB=DF,∠A=∠D,∠B=∠F,∴△ABC≌△DFE(ASA),∴BC=EF,∵BE=BC+CE,∴BC+BE=EF+BC+CE=BF;图③:∵AB=DF,∠A=∠D,∠B=∠F,∴△ABC≌△DFE(ASA),∴BC=EF,∵BE=BF+EF,∴BE﹣BC=BF+EF﹣BC=BF+BC﹣BC=BF;(3)当点E在BC上时,如图,作AH⊥BC于H,∵∠B=∠F=60°,∴∠BAH=30°,∴BH=3,∴AH=3,∵S△ABC=12,∴=12,∴BC=8,∵CE=2,∴BF=BE+EF=8﹣2+8=14;同理,当点E在BC延长线上时,如图②,BF=BC+BE=8+10=18,故答案为:8,14或18.14.△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1)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连接BD,CE并延长相交于点P(点P与点A重合),有P A+PB =PC(或P A+PC=PB)成立(不需证明);(2)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连接BD,CE相交于点P,连接P A,猜想线段P A、PB、PC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连接BD,CE相交于点P,连接P A,猜想线段P A、PB、PC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要证明.【分析】(2)证明△ABD≌△ACE(SAS)和△BAF≌△CAP(SAS),得AF=AP,∠BAF=∠CAP,再证明△AFP是等边三角形,最后由线段的和可得结论;(3)如图③,在PC上截取CM=PB,连接AM,同理可得结论.【解答】解:(2)PB=P A+PC,理由如下:如图②,在BP上截取BF=PC,连接AF,∵△ABC、△ADE都是等边三角形,∴AB=AC,AD=AE,∠BAC=∠DAE=60°,∴∠BAC+∠CAD=∠CAD+∠DAE,即∠DAB=∠EAC,∴△ABD≌△ACE(SAS),∴∠ABD=∠ACE,∵AB=AC,BF=CP,∴△BAF≌△CAP(SAS),∴AF=AP,∠BAF=∠CAP,∴∠BAC=∠P AF=60°,∴△AFP是等边三角形,∴PF=P A,∴PB=BF+PF=PC+P A;(3)PC=P A+PB,理由如下:如图③,在PC上截取CM=PB,连接AM,同理得:△ABD≌△ACE(SAS),∴∠ABD=∠ACE,∵AB=AC,PB=CM,∴△AMC≌△APB(SAS),∴AM=AP,∠BAP=∠CAM,∴∠BAC=∠P AM=60°,∴△AMP是等边三角形,∴PM=P A,∴PC=PM+CM=P A+PB.15.【情境再现】甲、乙两个含45°角的直角三角尺如图①放置,甲的直角顶点放在乙斜边上的高的垂足O处.将甲绕点O 顺时针旋转一个锐角到图②位置.按图②作出示意图,并连接AG,BH,如图③所示,AB交HO于E,AC 交OG于F,通过证明△OBE≌△OAF,可得OE=OF.请你证明:AG=BH.【迁移应用】延长GA分别交HO,HB所在直线于点P,D,如图④,猜想并证明DG与BH的位置关系.【拓展延伸】小亮将图②中的甲、乙换成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如图⑤,按图⑤作出示意图,并连接HB,AG,如图⑥所示,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猜想并证明AG与BH的数量关系.【分析】【情境再现】由△OBE≌△OAF,得BE=AF,OE=OF,∠BEO=∠AFO,可证明△BHE≌△AGF (SAS),得BH=AG;【迁移应用】由△BHE≌△AGF,得∠BHE=∠AGF,可得∠AGF+∠GPO=90°,从而∠BHE+∠HPD=90°,∠HDP=90°,故DG⊥BH;【拓展延伸】设AB交OH于T,OG交AC于K,根据△ABC,△HOG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O⊥BC,可得OB=AO,∠OBA=∠OAC=30°,∠BOT=90°﹣∠AOT=∠AOK,即得△BOT∽△AOK,有===,∠BTO=∠AKO,又OH=GO,可得==,故△BTH∽△AKG,即得==,BH=AG.【解答】【情境再现】证明:由阅读材料知△OBE≌△OAF,∴BE=AF,OE=OF,∠BEO=∠AFO,∴∠BEH=∠AFG,∵OH=OG,∴OH﹣OE=OG﹣OF,即EH=GF,在△BHE和△AGF中,,∴△BHE≌△AGF(SAS),∴BH=AG;【迁移应用】解:猜想:DG⊥BH;证明如下:由【情境再现】知:△BHE≌△AGF,∴∠BHE=∠AGF,∵∠HOG=90°,∴∠AGF+∠GPO=90°,∴∠BHE+∠GPO=90°,∵∠GPO=∠HPD,∴∠BHE+∠HPD=90°,∴∠HDP=90°,∴DG⊥BH;【拓展延伸】解:猜想:BH=AG,证明如下:设AB交OH于T,OG交AC于K,如图:由已知得:△ABC,△HOG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O⊥BC,∴∠AOB=90°,∴OB=AO,∠OBA=∠OAC=30°,∠BOT=90°﹣∠AOT=∠AOK,∴△BOT∽△AOK,∴===,∠BTO=∠AKO,∴OT=OK,BT=AK,∠BTH=∠AKG,∵OH=GO,∴HT=OH﹣OT=GO﹣OK=(GO﹣OK)=KG,∴==,∴△BTH∽△AKG,∴==,∴BH=AG19。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及标准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及答案)————————————————————————————————作者:————————————————————————————————日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 例题示范例 1:已知:如图,C 为 AB 中点,CD =BE ,CD ∥BE . 求证:△ACD ≌△CBE .【思路分析】 ① 读题标注:DDBB② 梳理思路:要证全等,需要三组条件,其中必须有一组边相等. 由已知得,CD =BE ;根据条件 C 为 AB 中点,得 AC =CB ;这样已经有两组条件都是边,接下来看第三边或已知两边的夹角.由条件 CD ∥BE ,得∠ACD =∠B .发现两边及其夹角相等,因此由 SAS 可证两三角形全等. 【过程书写】先准备不能直接用的两组条件,再书写全等模块.过程书写中需要注意字母对应. 证明:如图∵C 为 AB 中点 ∴AC =CB ∵CD ∥BE ∴∠ACD =∠B在△ACD 和△CBE 中 ? AC = CB (已证) ??ACD = ?B (已证) ?CD = BE (已知) ∴△ACD ≌△CBE (SAS )ACEAC EEC➢ 巩固练习1. 如图,△ABC ≌△AED ,有以下结论:①AC =AE ;②∠DAB =∠EAB ;③ED =BC ;④∠EAB =∠DAC . 其中正确的有( )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EAA1F EBC2BDC D 第 1 题图 第 2 题图2. 如图,B ,C ,F ,E 在同一直线上,∠1=∠2,BF =EC ,要使△ABC ≌△DEF ,还需要添加一组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 ,理由是 ;这个条件也可以是 ,理由是 ; 这个条件还可以是,理由是.3. 如图,D 是线段 A B 的中点,∠C =∠E ,∠B =∠A ,找出图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是 ,理由是 .ACAG DFHBEBD第 3 题图 第 4 题图4. 如图,AB =AD ,∠BAE =∠DAC ,要使△ABC ≌△ADE ,还需要添加一组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 ,理由是 ; 这个条件也可以是 ,理由是 ; 这个条件还可以是,理由是.BCDF1 2 5. 如图,将两根钢条 AA' , BB' 的中点连在一起,使 AA' , BB' 可以绕着中点 O 自由旋转,这样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A'B' 的长等于内槽宽 AB .其中判定△OAB ≌△ OA'B' 的理由是 ( )A .SASB .ASAC .SSSD .AASAB'A'E第 5 题图 第 6 题图6. 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 A ,B 的距离,先在 AB 的垂线 BF上取两点 C ,D ,使 CD =BC ,再定出 BF 的垂线 DE ,使 A , C ,E 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说明△E DC ≌△ABC ,得 ED =AB ,因此测得 ED 的长就是 AB 的长.判定△EDC ≌ △ABC 最恰当的理由是( ) A .SAS B .ASA C .SSS D .AAA 7. 已知:如图,M 是 AB 的中点,∠1=∠2,∠C =∠D .求证:△AMC ≌△BMD . 【思路分析】 ① 读题标注: ② 梳理思路: C DA MB 要证全等,需要 组条件,其中必须有一组 相等.由已知得: =,= .根据条件,得 = .因此,由 可证两三角形全等.【过程书写】证明:如图A OBCBFE8. 已知:如图,点 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 BC =EF ,AB ∥DE ,AB =DE .A求证:△ABC ≌△DEF .【思路分析】 ① 读题标注: ② 梳理思路: D要证全等,需要 组条件,其中必须有一组 相等.由已知得: =,= . 根据条件 ,得 = .因此,由 可证两三角形全等.【过程书写】证明:如图➢思考小结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_,,其中AAA,SSA 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请举反例进行说明.2.如图,A,B 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 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一个叔叔帮他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点和B 点的点C,连接AC 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 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 并测量出它的长度,DE 的长度就是A,B 间的距离.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A ECB D????【参考答案】 ➢ 巩固练习1. B2. AC =DF ,SAS ;∠B =∠E ,ASA ;∠A =∠D ,AAS3. △BCD ≌△AED ,AAS4. AC =AE ,SAS ;∠B =∠D ,ASA ;∠C =∠E ,AAS5. A6. B7.①略 ②3,边∠1,∠2;∠C ,∠DM 是 AB 的中点,AM ,BM AAS【过程书写】证明:如图,∵M 是 AB 的中点 ∴AM =BM在△AMC 和△BMD 中 ??C = ?D (已知) ??1 = ?2 (已知) ? AM = BM (已证) ∴△AMC ≌△BMD (AAS ) 8. ①略②3,边BC ,EF , AB ,DE AB ∥DE ,∠B ,∠E SAS【过程书写】证明:如图,∵AB ∥DE ∴∠B =∠E在△ABC 和△DEF 中 ? AB = DE (已知) ??B = ?E (已证) ?BC = EF (已知) ∴△ABC ≌△DEF (SAS )??➢ 思考小结1. SAS ,SSS ,ASA ,AASAAA 反例:大小三角板 SSA 反例:作图略 2. 证明:如图,在△ABC 和△DEC 中 ? AC = DC (已知) ??ACB = ?DCE (对顶角相等) ?BC = EC (已知) ∴△ABC ≌△DEC (SAS )∴AB =DE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即 DE 的长度就是 A ,B 间的距离。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知识总结和经典例题

全等三角形复习[ 知识要点 ]一、全等三角形1.判定和性质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边角边( SAS)、角边角( ASA)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HL )角角边( AAS)、边边边( SSS)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性质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注: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②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2.证题的思路:找夹角( SAS)已知两边找直角( HL )找第三边( SSS)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任意角( AAS)找已知角的另一边(SAS)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已知边的对角(AAS)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ASA)找两角的夹边(ASA)已知两角找任意一边(AAS)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 以上可以简称 :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相等)7、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8、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9、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10、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1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运用1、性质中三角形全等是条件,结论是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而全等的判定却刚好相反。
2、利用性质和判定,学会准确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是关键。
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把对应的顶点,角、边的顺序写一致,为找对应边,角提供方便。
3,当图中出现两个以上等边三角形时,应首先考虑用 SAS找全等三角形。
4、用在实际中,一般我们用全等三角形测等距离。
以及等角,用于工业和军事。
有一定帮助。
5、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做题技巧一般来说考试中线段和角相等需要证明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的性质与判定难题50道(含详细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的性质与判定难题50道1.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记为第1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1个正六边形,取这个正六边形不相邻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记为第2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2个正六边形(如图),⋯,按此方式依次操作,则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 )A .511()32a ⨯B .511()23a ⨯C .611()32a ⨯D .611()23a ⨯2.如图,在等边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BC ,AC 上,且//DE AB ,过点E 作EF D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1)求F ∠的度数;(2)若3CD =,求DF 的长.3.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如下的题目:“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E 在AB 上,点D 在CB 的延长线上,且ED EC =,如图,试确定线段AE 与DB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小敏与同桌小聪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 (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当点E 为AB 的中点时,如图1,确定线段AE 与DB 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DB (填“>”,“ <”或“=” ). (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解:题目中,AE 与DB 的大小关系是:AE DB (填“>”,“ <”或“=” ).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E 作//EF BC ,交AC 于点F .(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 (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E 在直线AB 上,点D 在直线BC 上,且ED EC =.若ABC ∆的边长为1,2AE =,求CD 的长(请你直接写出结果).4.如图,过等边ABC ∆的边AB 上一点P ,作P E A C ⊥于E ,Q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PA CQ =,连PQ 交AC 边于D . (1)求证:PD DQ =;(2)若ABC ∆的边长为1,求DE 的长.5.如图所示,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a ,P 是ABC ∆内一点,//PD AB ,//PE BC ,//PF AC ,点D 、E 、F 分别在BC 、AC 、AB 上,猜想:PD PE PF ++= ,并证明你的猜想.6.如图,已知ABC ∆和CDE ∆均为等边三角形,且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AD 、BE ,交CE 和AC 分别于G 、H 点,连接GH .(1)请说出AD BE =的理由; (2)试说出BCH ACG ∆≅∆的理由;(3)试猜想:CGH ∆是什么特殊的三角形,并加以说明.7.如图,已知ABC ∆是边长为6cm 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 ,Q 同时从A 、B 两点出发,分别沿AB 、BC 方向匀速运动,其中点P 运动的速度是1/cm s ,点Q 运动的速度是2/cm s ,当点Q 运动到点C 时,P ,Q 都停止运动.(1)出发后运动2s 时,试判断BPQ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那么此时PQ 和AC 的位置关系呢?请说明理由;(2)设运动时间为t ,BPQ ∆的面积为S ,请用t 的表达式表示S .8.已知:在等边ABC ∆中,点D 、E 、F 分别为边AB 、BC 、AC 的中点,点G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当点G 在CB 延长线上时,有结论“在直线EF 上存在一点H ,使得DGH ∆是等边三角形”成立(如图①),且当点G 与点B 、E 、C 重合时,该结论也一定成立. 问题:当点G 在直线BC 的其它位置时,该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你在下面的备用图②③④中,画出相应图形并证明相关结论.9.已知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线段AB 同侧作ACD ∆和BCE ∆,且CA CD =,CB CE =,ACD BCE ∠=∠,直线AE 与BD 交于点F ,(1)如图1,若60ACD ∠=︒,则AFB ∠= ;如图2,若90ACD ∠=︒,则AFB ∠= ;如图3,若120ACD ∠=︒,则AFB ∠= ;(2)如图4,若ACD α∠=,则AFB ∠= (用含α的式子表示);(3)将图4中的ACD ∆绕点C 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交点F 至少在BD 、AE 中的一条线段上),变成如图5所示的情形,若ACD α∠=,则AFB ∠与α的有何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10.如图1,ABC ∆为等边三角形,面积为S .1D 、1E 、1F 分别是ABC ∆三边上的点,且11112AD BE CF AB ===,连接11D E 、11E F 、11F D ,可得△111D E F 是等边三角形,此时△11AD F 的面积114S S =,△111D E F 的面积114S S =. (1)当2D 、2E 、2F 分别是等边ABC ∆三边上的点,且22213AD BE CF AB ===时如图2,①求证:△222D E F 是等边三角形;②若用S 表示△22AD F 的面积2S ,则2S = ;若用S 表示△222D E F 的面积2S ',则2S '= .(2)按照上述思路探索下去,并填空:当n D 、n E 、n F 分别是等边ABC ∆三边上的点,11n n n AD BE CF AB n ===+时,(n 为正整数)△n n n D E F 是 三角形;若用S 表示△n n AD F 的面积n S ,则n S = ;若用S 表示△n n n D E F 的面积n S ',则n S '= .11.如图,在等边ABC ∆的三边上分别取点D 、E 、F ,使AD BE CF ==. (1)试说明DEF ∆是等边三角形;(2)连接AE 、BF 、CD ,两两相交于点P 、Q 、R ,则PQR ∆为何种三角形?试说明理由.12.如图所示,一个六边形的六个内角都是120︒,其中连续四边的长依次是1、9、9、5.求这个六边形的周长.13.如图,已知D 是ABC ∆的边BC 上的一点,CD AB =,BDA BAD ∠=∠,AE 是ABD ∆的中线.(1)若60B ∠=︒,求C ∠的值; (2)求证:AD 是EAC ∠的平分线.14.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DE BC 交AB 于点E . (1)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2)求证:12AE AB =.15.如图.在等边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且//OD AB ,//OE AC . (1)试判定ODE ∆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2)线段BD 、DE 、EC 三者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判断过程.16.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F AB ⊥,DE CB ⊥,EF AC ⊥,求证:DEF ∆是等边三角形.17.用三根火柴棒可以搭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9根火柴搭出5个等边三角形吗? 18.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 是高,并且AB 恰好是DE 的垂直平分线. 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19.如图,60AOB ∠=︒,OC 平分AOB ∠,C 为角平分线上一点,过点C 作CD OC ⊥,垂足为C ,交OB 于点D ,//CE OA 交OB 于点E . (1)判断CE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3OC=,求CD的长.20.如图,在ABC∆中,AB AC=,120BAC∠=︒,D、F分别为AB、AC的中点,且DE AB⊥,FG AC⊥,点E、G在BC上,18BC cm=,求线段EG的长.(提示:需要添加辅助线)21.已知,如图,ABC∆是正三角形,D,E,F分别是各边上的一点,且AD BE CF==.请你说明DEF∆是正三角形.22.如图所示,DEF∆是等边三角形,且123∠=∠=∠,试问:ABC∆是等边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23.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BD平分ABC∠,//DE BC.(1)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2)求证:12AE AB=.24.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1)如图①,//∆是等边三角形;DE BC,分别交AB、AC于点D、E.求证:ADE(2)如图②,ADE∆仍是等边三角形,点B在ED的延长线上,连接CE,判断BEC∠的度数及线段AE、BE、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5.如图,E是AOB⊥,C、D是垂足,连接CD ∠的平分线上一点,EC OB⊥,ED OA交OE于点F,若60∠=︒.AOB(1)求证:OCD∆是等边三角形;(2)若5EF=,求线段OE的长.26.如图,ABCBCD CBE∠=∠=︒,BAC∆中,60∠=︒,点D、E分别在AB、AC上,30 BE、CD相交于点O,OG BC+=.OE OD OG⊥于点G,求证:227.如图,在ABC∠=∠=︒,EBC E∠,60∆中,AB AC=,D、E是ABC∆内两点,AD平分BAC若30=,则BC=cm.DE cmBE cm=,228.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BC延长线上的一点,CE平分ACD∠,CE BD 求证:ADE∆为等边三角形.29.如图,ABC∆∠=︒,DE与ABC ∆为等边三角形,D为BC边上一点,以AD为边作60ADE的外角平分线CE交于点E,连接AE,且CE BD∆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DE30.如图,在ABC+=.求ABD∠=︒,BD DC AB ∆中,AB AC=,D是三角形外一点,且60证:60∠=︒.ACD31.如图,在等边ABCOD AB,//OE A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中,ABC(1)求证:ODE∆是等边三角形.(2)线段BD、DE、EC三者有什么数量关系?写出你的判断过程.(3)数学学习不但要能解决问题,还要善于提出问题.结合本题,在现有的图形上,请提出两个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只要提出问题,不需要解答)32.已知:如图,在ABC∠=︒,BD是中线,延长BC至点E,使C E C D=.A=,60∆中,AB AC求证:DB DE=.33.如图,ABD∆和BCD∆均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E、F分别是AD、CD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2+=.AE CF(1)求证:BDE BCF∆≅∆;(2)判断B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4.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B BC CD DA a∠=︒,M为BC上====,120BAD的点(M不与B、C重合),若AMN∆有一角等于60︒.(1)当M 为BC 中点时,则ABM ∆的面积为 (结果用含a 的式子表示); (2)求证:AMN ∆为等边三角形;(3)设AMN ∆的面积为S ,求出S 的取值范围(结果用含a 的式子表示).35.如图,点O 是等边ABC ∆内一点,110AOB ∠=︒,BOC α∠=,将B O C ∆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 ∆,连接OD . (1)COD ∆是什么三角形?说明理由;(2)若21AO n =+,21AD n =-,2(OD n n =为大于1的整数),求α的度数; (3)当α为多少度时,AOD ∆是等腰三角形?36.已知:如图,ABC ∆、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AD 、BE 相交于点O ,点M 、N 分别是线段AD 、BE 的中点. (1)求证:AD BE =; (2)求DOE ∠的度数;(3)求证:MNC ∆是等边三角形.37.已知:在AOB ∆和COD ∆中,OA OB =,OC OD =.(1)如图①,若60AOB COD ∠=∠=︒,求证:①AC BD =②60APB ∠=︒.(2)如图②,若A O B C O D α∠=∠=,则AC 与BD 间的等量关系式为 ,APB ∠的大小为 (直接写出结果,不证明)38.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AC 上一点,BD CE =,12∠=∠,试判断ADE ∆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39.等边ABC ∆边长为6,P 为BC 上一点,含30︒、60︒的直角三角板60︒角的顶点落在点P 上,使三角板绕P 点旋转.(1)如图1,当P 为BC 的三等分点,且PE AB ⊥时,判断EPF ∆的形状;(2)在(1)问的条件下,FE 、PB 的延长线交于点G ,如图2,求EGB ∆的面积; (3)在三角板旋转过程中,若2CF AE ==,()CF BP ≠,如图3,求PE 的长.40.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解答本题,我们提供了思路点拨,你可以依照这个思路填空,并完成本题解答的全过程,当然你也可以不填空,只需按照解答的一般要求,进行解答即可. 如图,已知AB AD =,60BAD ∠=︒,120BCD ∠=︒,延长BC ,使C E C D =,连接DE ,求证:BC DC AC +=. 思路点拨:(1)由已知条件AB AD=,60BAD∠=︒,可知:ABD∆是三角形;(2)同理由已知条件120BCD∠=︒得到DCE∠=,且CE CD=,可知;(3)要证BC DC AC+=,可将问题转化为两条线段相等,即=;(4)要证(3)中所填写的两条线段相等,可以先证明⋯.请你完成证明过程:41.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P是AC上一点,PE BC⊥于点E,交AB于点F,在CB 的延长线上截取BD PA=,PD交AB于点I,PA nPC=.(1)如图1,若1n=,则EBBD=,FIED=;(2)如图2,若60EPD∠=︒,试求n和FIED的值;(3)如图3,若点P在AC边的延长线上,且3n=,其他条件不变,则EBBD=.(只写答案不写过程)4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直线//a AB,D为直线BC上任一动点,将一60︒角的顶点置于点D处,它的一边始终经过点A,另一边与直线a交于点E.(1)若D恰好在BC的中点上(如图1)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2)若D为直线BC上任一点(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上述(1)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43.如图,在等边ABC=,点P从点C出发沿CB边向点B点以2/cm s的速AB cm∆中,9度移动,点Q点从B点出发沿BA边向A点以5/cm s速度移动.P、Q两点同时出发,它们移动的时间为t秒钟.(1)你能用t表示BP和BQ的长度吗?请你表示出来.(2)请问几秒钟后,PBQ∆为等边三角形?(3)若P、Q两点分别从C、B两点同时出发,并且都按顺时针方向沿ABC∆三边运动,请问经过几秒钟后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44.如图:在ABC⊥于Q.==,AE CD∆中,AB BC AC=,AD与BE相交于点P,BQ AD求证:①ADC BEA∆≅∆;②2=.BP PQ45.如图1,点B是线段AD上一点,ABC∆分别是等边三角形,连接AE和CD.∆和BDE(1)求证:AE CD=;(2)如图2,点P、Q分别是AE、CD的中点,试判断PBQ∆的形状,并证明.46.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F分别是AB、AC、BC边的中点,M是直线BC上的任意一点,在射线EF上截取EN,使EN FM=,连接DM、MN、DN.(1)如图①,当点M在点B左侧时,请你按已知要求补全图形,并判断DMN∆是怎样的特殊三角形(不要求证明);(2)请借助图②解答:当点M在线段BF上(与点B、F不重合),其它条件不变时,(1)中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请借助图③解答:当点M在射线FC上(与点F不重合),其它条件不变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47.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F分别是线段AB、BC、CA上的点,(1)若AD BE CF∆是等边三角形吗?试证明你的结论;==,问DEF(2)若DEF∆是等边三角形,问AD BE CF==成立吗?试证明你的结论.48.如图,已知ABC=,连∆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 BD 接CE,DE.求证:EC ED=.49.如图,已知ABC ∆与ACD ∆都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如图有一个60︒角的三角板绕着点A 旋转分别交BC 、CD 于点P 、Q 两点(不与端点重合). (1)试说明:PAQ ∆是等边三角形; (2)求四边形APCQ 的面积;(3)填空:当BP = 时,APQ S ∆最小.50.如图,A 、B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BM ∆和BCN ∆是正三角形,P 是AN 中点,Q 是CM 中点.求证:BPQ ∆是正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的性质与判定难题50道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小题)1.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记为第1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1个正六边形,取这个正六边形不相邻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记为第2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2个正六边形(如图),⋯,按此方式依次操作,则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 )A .511()32a ⨯B .511()23a ⨯C .611()32a ⨯D .611()23a ⨯【解答】解:连接AD 、DF 、DB . 六边形ABCDEF 是正六边形,ABC BAF AFE ∴∠=∠=∠,AB AF =,120E C ∠=∠=︒,EF DE BC CD ===, 30EFD EDF CBD BDC ∴∠=∠=∠=∠=︒, 120AFE ABC ∠=∠=︒, 90AFD ABD ∴∠=∠=︒,在Rt ABD ∆和RtAFD 中 AF ABAD AD =⎧⎨=⎩Rt ABD Rt AFD(HL)∴∆≅∆, 1120602BAD FAD ∴∠=∠=⨯︒=︒,60120180FAD AFE ∴∠+∠=︒+︒=︒, //AD EF ∴,G 、I 分别为AF 、DE 中点,////GI EF AD ∴,60FGI FAD ∴∠=∠=︒,六边形ABCDEF 是正六边形,QKM ∆是等边三角形, 60EDM M ∴∠=︒=∠,ED EM ∴=,同理AF QF =, 即AF QF EF EM ===, 等边三角形QKM 的边长是a ,∴第一个正六边形ABCDEF 的边长是13a ,即等边三角形QKM 的边长的13,过F 作FZ GI ⊥于Z ,过E 作EN GI ⊥于N , 则//FZ EN , //EF GI ,∴四边形FZNE 是平行四边形,13EF ZN a ∴==,11112236GF AF a a ==⨯=,60FGI ∠=︒(已证), 30GFZ ∴∠=︒,11212GZ GF a ∴==,同理112IN a =, 1111123122GI a a a a ∴=++=,即第二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12a ,与上面求出的第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的方法类似,可求出第二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1132a ⨯;同理第第三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1122a ⨯,与上面求出的第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的方法类似,可求出第三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111322a ⨯⨯;同理第四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111222a ⨯⨯,第四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11113222a ⨯⨯⨯;第五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11112222a ⨯⨯⨯,第五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1111132222a ⨯⨯⨯⨯;第六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1111122222a ⨯⨯⨯⨯,第六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111111322222a ⨯⨯⨯⨯⨯, 即第六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511()32a ⨯,故选:A .二.解答题(共49小题)2.如图,在等边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BC ,AC 上,且//DE AB ,过点E 作EF D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1)求F ∠的度数;(2)若3CD =,求DF 的长.【解答】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60B ∴∠=︒, //DE AB ,60EDC B ∴∠=∠=︒,EF DE ⊥,90DEF ∴∠=︒,9030F EDC ∴∠=︒-∠=︒;(2)60ACB ∠=︒,60EDC ∠=︒,EDC∴∆是等边三角形.∴==,ED DC3∠=︒,F90∠=︒,30DEF∴==.DF DE263.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如下的题目:“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 EC=,如图,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小敏与同桌小聪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1,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 =DB(填“>”,“<”或“=”).(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解:题目中,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AE DB(填“>”,“<”或“=”).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E作//EF BC,交AC于点F.(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 EC∆的边=.若ABC 长为1,2AE=,求CD的长(请你直接写出结果).【解答】解:(1)故答案为:=.(2)过E作//EF BC交AC于F,等边三角形ABC,∴∠=∠=∠=︒,AB AC BC==,ABC ACB A60AFE ACB∴∠=∠=︒,60∠=∠=︒,AEF ABC60即60∠=∠=∠=︒,AEF AFE A∴∆是等边三角形,AEFAE EF AF ∴==,60ABC ACB AFE ∠=∠=∠=︒,120DBE EFC ∴∠=∠=︒,60D BED FCE ECD ∠+∠=∠+∠=︒,DE EC =,D ECD ∴∠=∠,BED ECF ∴∠=∠,在DEB ∆和ECF ∆中DEB ECF DBE EFC DE CE ∠=∠⎧⎪∠=∠⎨⎪=⎩,DEB ECF ∴∆≅∆,BD EF AE ∴==,即AE BD =,故答案为:=.(3)解:1CD =或3,理由是:分为两种情况:①如图1过A 作AM BC ⊥于M ,过E 作EN BC ⊥于N ,则//AM EN ,ABC ∆是等边三角形,1AB BC AC ∴===,AM BC ⊥, 1122BM CM BC ∴===, DE CE =,EN BC ⊥,2CD CN ∴=,//AM EN ,AMB ENB ∴∆∆∽, ∴AB BM BE BN=, ∴11221BN=-, 12BN ∴=, 13122CN ∴=+=, 23CD CN ∴==;②如图2,作AM BC ⊥于M ,过E 作EN BC ⊥于N ,则//AM EN ,ABC ∆是等边三角形,1AB BC AC ∴===,AM BC ⊥,1122BM CM BC ∴===, DE CE =,EN BC ⊥,2CD CN ∴=,//AM EN , ∴AB BM AE MN=, ∴1122MN=, 1MN ∴=,11122CN ∴=-=,21CD CN ∴==,即3CD =或1.4.如图,过等边ABC ∆的边AB 上一点P ,作P E A C ⊥于E ,Q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PA CQ =,连PQ 交AC 边于D .(1)求证:PD DQ =;(2)若ABC ∆的边长为1,求DE 的长.【解答】(1)证明:如图,过P 做//PF BC 交AC 于点F ,AFP ACB ∴∠=∠,FPD Q ∠=∠,PFD QCD ∠=∠ABC ∆为等边三角形,60A ACB ∴∠=∠=︒,60A AFP ∴∠=∠=︒,APF ∴∆是等边三角形;AP PF =,AP CQ =,PF CQ ∴=PFD QCD ∴∆≅∆,PD DQ ∴=.(2)APF ∆是等边三角形,PE AC ⊥,AE EF ∴=,PFD QCD ∆≅∆,CD DF ∴=,12DE EF DF AC =+=, 1AC =,12DE =. 5.如图所示,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a ,P 是ABC ∆内一点,//PD AB ,//PE BC ,//PF AC ,点D 、E 、F 分别在BC 、AC 、AB 上,猜想:PD PE PF ++= a ,并证明你的猜想.【解答】解:PD PE PF a ++=.理由如下:如图,延长EP 交AB 于G ,延长FP 交BC 于H ,//PE BC ,//PF 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60PGF B ∴∠=∠=︒,60PFG A ∠=∠=︒,PFG ∴∆是等边三角形,同理可得PDH ∆是等边三角形,PF PG ∴=,PD DH =,又//PD AB ,//PE BC ,∴四边形BDPG是平行四边形,∴=,PG BD∴++=++==.PD PE PF DH CH BD BC a故答案为a.6.如图,已知ABC∆均为等边三角形,且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AD、∆和CDEBE,交CE和AC分别于G、H点,连接GH.(1)请说出AD BE=的理由;(2)试说出BCH ACG∆≅∆的理由;(3)试猜想:CGH∆是什么特殊的三角形,并加以说明.【解答】解:(1)ABC∆均为等边三角形∆和CDE=∴=,EC DCAC BC∠=∠=︒ACB ECD60∴∠=∠ACD ECBACD BCE∴∆≅∆∴=;AD BE(2)ACD BCE∆≅∆∴∠=∠CBH CAGACB ECD∠=∠=︒,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60∴∠=∠=∠=︒ACB ECD ACG60又AC BC=ACG BCH∴∆≅∆;(3)CGH∆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ACG BCH∆≅∆∴=(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CG CH又60∠=︒ACG∴∆是等边三角形(有一内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CGH7.如图,已知ABC∆是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运动,其中点P运动的速度是1/cm s,cm s,点Q运动的速度是2/当点Q运动到点C时,P,Q都停止运动.(1)出发后运动2s时,试判断BPQ∆的形状,并说明理由;那么此时PQ和AC的位置关系呢?请说明理由;(2)设运动时间为t,BPQ∆的面积为S,请用t的表达式表示S.【解答】解:(1)BPQ∆是等边三角形,//PQ AC,(2分)运动至2s时,2AP=,4BQ=,BP AB AP BQ∴=-==(4分)4又ABC∆是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B60∴∆是等边三角形(6分)BPQ∴∠=∠=︒60BPQ A∴.//PQ AC(2)过Q作QH AB⊥于H,=,30∠=︒,BQHBQ t2∴=,QH=.(10分)BH t=-BP t6213(6)3(6)2S t t t t ∴=-=-=+. (12分)8.已知:在等边ABC ∆中,点D 、E 、F 分别为边AB 、BC 、AC 的中点,点G 为直线BC上一动点,当点G 在CB 延长线上时,有结论“在直线EF 上存在一点H ,使得DGH ∆是等边三角形”成立(如图①),且当点G 与点B 、E、C 重合时,该结论也一定成立. 问题:当点G 在直线BC 的其它位置时,该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你在下面的备用图②③④中,画出相应图形并证明相关结论.【解答】证明:连接DE 、EF 、DF .(1)当点G 在线段BE 上时,如图①,在EF 上截取EH 使EH BG =.D 、E 、F 是等边ABC ∆三边中点,DEF ∴∆、DBE ∆也是等边三角形且12DE AB BD ==. 在DBG ∆和DEH ∆中,60DB DE DBG DEH BG EH =⎧⎪∠=∠=︒⎨⎪=⎩,()DBG DEH SAS ∴∆≅∆,DG DH ∴=.BDG EDH ∴∠=∠.60BDE GDE BDG ∠=∠+∠=︒,60GDH GDE EDH ∴∠=∠+∠=︒∴在直线EF 上存在点H 使得DGH ∆是等边三角形.(2)当点G 在射线EC 上时,如图②,在EF 上截取EH 使EH BG =.由(1)可证DBG DEH ∆≅∆.DG DH ∴=,BDG EDH ∠=∠.60BDE BDG EDG ∠=∠-∠=︒,60GDH EDH EDG ∴∠=∠-∠=︒.∴在直线EF 上存在点H 使得DGH ∆是等边三角形.(3)当点G 在BC 延长线上时,如图③,与(2)同理可证,结论成立.综上所述,点G 在直线BC 上的任意位置时,该结论成立.9.已知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线段AB 同侧作ACD ∆和BCE ∆,且CA CD =,CB CE =,ACD BCE ∠=∠,直线AE 与BD 交于点F ,(1)如图1,若60ACD ∠=︒,则AFB ∠= 120︒ ;如图2,若90ACD ∠=︒,则AFB ∠= ;如图3,若120ACD ∠=︒,则AFB ∠= ;(2)如图4,若ACDα∠=(用含α的式子表示);∠=,则AFB(3)将图4中的ACD∆绕点C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交点F至少在BD、AE中的一条线段上),变成如图5所示的情形,若ACDα∠与α的有何数量关系?并给予∠=,则AFB证明.【解答】解:(1)如图1,CA CD∠=︒,ACD=,60所以ACD∆是等边三角形.∠=∠=︒,ACD BCE=,60CB CE所以ECB∆是等边三角形.AC DC∠=∠+∠,BCD BCE DCE∠=∠+∠,=,ACE ACD DCE又ACD BCE∠=∠,∴∠=∠.ACE BCDAC DC=,=,CE BC∴∆≅∆.ACE DCB∴∠=∠.EAC BDC∠是ADFAFB∆的外角.∴∠=∠+∠=∠+∠+∠=∠+∠+∠=∠+∠=︒AFB ADF FAD ADC CDB FAD ADC EAC FAD ADC DAC120.如图2,AC CD=,∠=∠=︒,EC CBACE DCB=,90∴∆≅∆.ACE DCB∴∠=∠,AEC DBC又FDE CDB∠=︒,DCB∠=∠,9090EFD ∴∠=︒.90AFB ∴∠=︒.如图3,ACD BCE ∠=∠,ACD DCE BCE DCE ∴∠-∠=∠-∠.ACE DCB ∴∠=∠.又CA CD =,CE CB =,ACE DCB ∴∆≅∆.EAC BDC ∴∠=∠.180180(180)120BDC FBA DCB ACD ∠+∠=︒-∠=︒--∠=︒, 120FAB FBA ∴∠+∠=︒.60AFB ∴∠=︒.故填120︒,90︒,60︒.(2)ACD BCE ∠=∠,ACD DCE BCE DCE ∴∠+∠=∠+∠.ACE DCB ∴∠=∠.CAE CDB ∴∠=∠.DFA ACD ∴∠=∠.180180180AFB DFA ACD α∴∠=︒-∠=︒-∠=︒-.(3)180AFB α∠=︒-;证明:ACD BCE α∠=∠=,则ACD DCE BCE DCE ∠+∠=∠+∠, 即ACE DCB ∠=∠.在ACE ∆和DCB ∆中AC DC ACE DCB CE CB =⎧⎪∠=∠⎨⎪=⎩,则()ACE DCB SAS ∆≅∆.则CBD CEA ∠=∠,由三角形内角和知EFB ECB α∠=∠=. 180180AFB EFB α∠=︒-∠=︒-.10.如图1,ABC ∆为等边三角形,面积为S .1D 、1E 、1F 分别是ABC ∆三边上的点,且。
全等三角形概念及其性质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练习题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①大对大,小对小,②公共的边是对应边,公共的角是对应角,③对顶角是对应角,④对应边的对角是对应角,对应角的对边是对应边。
1、如图,若△ABC ≌A 1B 1C 1且∠A =110°,∠B=40°.,则∠C 1=.2、已知:△AOD ≌△BOC ,求证:AD ∥BC3、如图,△ABC ≌△CDA ,求证:AB∥CD 4、已知:△ABC ≌△ADE ,求证:∠BAE=∠DAC 5、已知△ABD ≌△ACE ,求证:BE=CD6、已知△ABC ≌△DEF 。
①求证:DC=AF ②求证:BC ∥EF7、已知:△AD E ≌△BCF ,AD =6,C D =5,求B D 长。
A B C C 1A 1B 1 B E DCAAD E CB图16 A ′218.如图△ABD ≌△EBC ,AB=3cm ,AC=8cm ,求DE 的长.9、已知:如图1-9,△ABC ≌△DEF ,∠A =85°,∠B =60°,AB =8,EH =2.(1)求∠F 的度数与DH 的长;(2)求证:AB ∥DE .109.如图1-10,AB ⊥BC ,ΔABE ≌ΔECD .判断AE 与DE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图1-1011、如图16,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内部时,(1)写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写出它们的所有对应角;(2)设AED ∠的度数为70°,∠ADE 的度数为65°,那么∠1,∠2的度数分别是多少?(3)∠A 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找出这个规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及答案

初二数学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一)全等三角形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 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 (5)截长补短法证三角形全等。
【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1. 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E ⊥,BD DF ⊥,AE BF =,AC BD =。
求证:ACF BDE ∆≅∆。
例 2. 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 。
求证:21C ∠=∠+∠。
例3. 如图,在ABC ∆中,AB BC =,90ABC ∠=。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BE BF =,连接,AE EF 和CF 。
中考数学每日一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及答案_2020年解答题版

中考数学每日一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及答案_2020年解答题版答案答案答案答案2020年中考数学:图形的性质_三角形_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第1题~~(2020嘉兴.中考模拟) 如图,在▱ABCD 中,对角线 AC ,BD 相交于点 O ,过点 O 的一条直线分别交 AD ,BC于点 E ,F .求证:AE=CF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2题~~(2020温州.中考模拟) 如图,等腰直角△ABC 中,CA=CB ,点E 为△ABC 外一点,CE=CA ,且CD 平分∠ACB 交AE 于D ,且∠CDE=60°.(1) 求证:△CBE 为等边三角形;(2) 若AD=5,DE=7,求CD 的长.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第3题~~(2019陕西.中考模拟) 如图,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FB=CE ,AB ∥ED ,AC ∥FD ,AD 交BE于O .求证:AD 与BE 互相平分.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4题~~(2019山西.中考真卷) (2019·山西) 已知:如图,点B ,D 在线段AE 上,AD=BE ,AC ∥EH,∠C=∠H.求证:BC=DH.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第5题~~(2019大连.中考真卷) 如图,点,在 上, , , ,求证: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答案2020年中考数学:图形的性质_三角形_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答案1.答案:2.答案:3.答案:4.答案:5.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同步练习第19题. 如图,ABC ADE △≌△,且10CAD ∠=o,25B D ∠=∠=o,120EAB ∠=o,求DFB ∠和DGB ∠的度数.第20题. 如图所示,A B C D ,,,在同一直线上,且ABF DCE △≌△.求证: AF DE BF CE AC BD =∥,∥,.第21题. 长为l 的两根绳,恰好可围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则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x 的取值范围为( ) A.64l l x <≤ B.84ll x <≤ C.64l lx << D.84l lx <<第22题. 如图,点A B C D ,,,在一条直线上,△ABF ≌△DCE ,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第23题. 如图,△ABC 是一个钢架,AB AC AD =,是连接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AD 与BC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小明的思考过程如下AB AC BD DC ABD ACD AD AD =⎧⎪=→→⎨⎪=⎩△≌△90ADB ADC BAD CADBD CD ⎧∠=∠=⎪∠=∠⎨⎪=⎩o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高线,也是BAC ∠的角平分线. 你能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吗?第24题. 如图所示,ABC ADE △≌△,B 与D ,C 与E 是对应点. 求证:12∠=∠.第25题. 如图所示,ADF BCE △≌△,30B ∠=o,25F ∠=o,5cm BC =,1cm CD =,4cm DF =,求: (1)1∠的度数; (2)AC 的长.第26题. 如图所示,ABC ADE △≌△,BC 的延长线交DA 于F ,交DE 于G ,105ACB AED ∠=∠=o ,15CAD ∠=o ,30B D ∠=∠=o ,求1∠的度数.A DB 12 C E 1 EFC第27题. 已知:ABC A B C ''△≌△,ABC △的三边为3m n ,,,A B C ''△的三边为5p q ,,,若ABC △的各边都是整数,则m n p q +++的最大值为多少?第28题. 如图,ABC DEF A D AB DE ∠=∠=△≌△,,.找出另外两对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第30题. 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指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第31题. ABE △与ACD △全等,D ∠与E ∠对应,顶点C 与B 对应,写出其他对应角及对应顶点.第32题. 小明在设计一份图纸时,需要把ABC △以BC 的中点O 为中心,把ABC △绕D 点旋转180o,得到BCD △,已知2cm AB =,3cm BC =,4cm AC =,试求出BCD△A C N E A D B C M的三边长,并画图.第33题. 如图,ABC △中,AB AC =,D ,E 在BC 上,BD CE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A.0 B.1 C.2 D.3第34题. 如图,ABD △与ACE △都是等边三角形,在这个图形中,有两个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利用符号“≌”可以表示为( )A.ABD ACE △≌△ B.BCD CBE △≌△ C.BDE CED △≌△ D.ADC ABE △≌△第35题. 一个图案由一个正方形及其两条对角线组成,其中有 对全等三角形.第36题. 如图ABC △中,AB AC =要使AD AE =,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 .C BAE AC BD第37题. 如图ABD ACE △≌△,试说明EBD ∠与DCE ∠的关系.第38题. 已知ABC DEF △≌△.50A ∠=o,30B ∠=o,10cm ED =.试求F ∠的度数及AB 的长.第39题. 如图,ABC △与CDA △是全等三角形,则一定是一组对应边的是( ) A.AB 和DC B.AC 和AC C.AD 和CB D.AD 和DC第40题. 如图O 为ABCD Y的对角线AC ,BD 的交点,EF 经过点O ,且与AD ,BC 分别交于点E ,F .若BF DE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最多有( ) A.2对 B.3对 C.5对 D.6对DCO B EA第41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Rt ABC △≌Rt DEF △,且ABC △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水平和竖直状态,那么DEF △的两条直角边也一定分别是水平和竖直状态B.如果ABC DEF △≌△,DEF GHK △≌△,那么ABC GHK △≌△C.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公共边在每个三角形中都是腰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全等 D.有一条相等的边,而且相等的边在每个三角形中都是底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第42题. 如果D 是ABC △中BC 边上一点,并且ADB ADC △≌△,则ABC △是(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第43题. 已知ABC MNP △≌△,48A ∠=o,62N ∠=o,则B ∠=,C ∠,M ∠和P ∠的度数分别为, , .第44题. 如图,在图中有3对全等三角形,分别是 , , .第45题. 如图,AD BC <,AD BC ∥,AB CD =. (1)AOD △与BOC △不可能全等,为什么? (2)ABD △与ABC △不可能全等,为什么?E O F D B CA第46题. 如图90ACB ADC ∠=∠=o,ABC △与ADC △不可能全等,请说明理由.第47题. 如图所示,AB AC =,DC DA =,40BAC ∠=o ,40ADC ∠=o.ABC △与ADC △不可能全等,说明理由.第48题. 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破成了三块,现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那么他可以(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初二《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同步练习19答案:因为ABC ADE △≌, 所以1()2DAE BAC EAB CAD ∠=∠=∠-∠1(12010)552=-=o o o .所以DFB FAB B ∠=∠+∠10552590FAC CAB B =∠+∠+∠=++=ooooDGB DFB D ∠=∠-∠902565=-=o o o .20答案:Q ABF △DCE ≌△A D ∴∠=∠AF DE ∴∥;又ABF DCE △≌△ABF DCE ∴∠=∠180ABF FBC ∠+∠=oQ ,180DCE BCE ∠+∠=o FBC ECB ∴∠=∠BF CE ∴∥;ABF DCE Q △≌△AB DC ∴=AB BC DC BC ∴+=+.即AC BD =.21答案:当两全等三角形三边各自都相等时,x 最小为6l ,而每一个三角形周长为2l,因此最长为2l x x <-,因此4lx <,故选A. 22答案:由△ABF ≌△,DCE 可得到BAF CDE AFB DEC ABF DCE AB DC BF CE AF DE ∠=∠∠=∠∠=∠===,,,,,;AF ED AC BD BF CE =∥,,∥,△AEC ≌△DFB 等.23答案:AD 是BC 边上的中线、高线,也是BC 所对角的角平分线. 第一步:由“边边边”判定条件知两三角形全等; 第二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第三步:由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结论.24答案:ABC ADE Q △≌△BAC DAE ∴∠=∠BAC BAE DAE BAE ∴∠-∠=∠-∠,即12∠=∠.25答案:(1)55o(2)4cm 26答案:ACB AFC CAF∠=∠+∠Q 1051590AFC ACB CAF ∴∠=∠-∠=-=o o o90DFG AFC ∴∠=∠=o 190903060D ∴∠=-∠=-=o o o o .27答案:由题意可知三边为35n , ,,且35p n q m ===,, ,由于28n <<,而3582p q m n n n n +++=+++=+,因此1224p q m n <+++<,故最大整数值为23.28答案:BC EF AC DF ACB F B DEF ==∠=∠∠=∠,;,. 30答案:ABD CDB BAC DCA △≌△≌△≌△;AOB COD △≌△,AOD BOC △≌△.31答案:D ∠与E ∠对应,顶点D 与E 对应,顶点C 与B 对应,所以A 与A 对应,则C ∠与B ∠对应,BAE ∠与CAD ∠对应.32答案:因为BCD △是通过ABC △旋转得到的,所以BCD CBA △≌△. 所以BCD △的三边长分别为3cm BC =,2cm CD =,4cm DB =. 图形如下图.33答案:C 34答案:D 35答案:836答案:ADB AEC ∠=∠或BAD CAE ∠=∠或BD CE =或BE CD =. 37答案:ABD ACE ∵△≌△,D E ∠=∠∴,又COD BOE ∠=∠∵.D COD 180-∠-∠o ∴180E BOE =-∠-∠o .即DCE EBD ∠=∠.38答案:50A ∠=o∵,30B ∠=o,1805030100C ∠=--=o o o o ∴.ABC DEF ∵△≌△,100F C ∠=∠=o ∴.10cm AB DE ==.即F ∠的度数是100o,AB 的长为10cm .39答案:B 40答案:D 41答案:B 42答案:D 43答案:62o;70o,48o,70o44答案:AOE BOF △≌△,AOC BOD △≌△,ACE BDF △≌△.45答案:(1)AOD ∠与BOC ∠是对应角,它们所对的边不相等. (2)BAD ∠与ABC ∠互补而不相等,AD 与BC 也不相等. 46答案:AC 是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它在ACD △中是最大边,在ABC △中不是最大边,所以ABC △与ADC △不可能全等.47答案:BAC ∠与ADC ∠是对应角,夹它们的边不对应相等.48答案:CC(B)B(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