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化学研讨《全国高考1卷电化学试题的研究》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bcf7c2551810a6f52486de.png)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新时代高考命题主题思想,落实“四层四翼”(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评价要求;精选试题情境,呈现真实素材,展示科技成果,助推教育改革。
命题新而脱俗,取材精且隽永。
一、表述更准确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点评】这里“……青色,来自氧化铁”,用“来自”显然不妥,因为瓷器中的青色就是瓷土中的氧化铁经高温反应生成了FeO等而造成的。
氧化铁是红棕色粉末,高温条件下可发生分解:Fe2O3Fe3O4 FeO 黑色黑色当黏土中有还原剂或硅铝酸盐存在时,这种转化温度会大为下降。
显然瓷器的青色是“来自氧化铁”但不是氧化铁的颜色显示出来的。
因此试题的“……青色,来自氧化铁”最好改为“……青色是氧化铁体现的”28.(14分)水煤气变换[CO(g)+H2O(g)H2(g)+CO2(g)]是重要的的化工过程,主要用于合成氨、制氢以及合成气加工等工业领域中。
回答下列问题:(1)Shibata曾做过下列实验:①721℃时使纯H2通过过量CoO(s),CoO(s)部分被还原为Cs(s),平衡后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50;②在同一温度下用CO还原CoO(s),平衡后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19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还原CoO(s)为Cs(s)的倾向是CO__H2(填“大于”或“小于”)。
(2)721℃时,在密闭容器中将等物质的量的CO(g)和H2(g)混合,采用适当的催化剂进行反应,则平衡体系中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填标号)。
2019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分析 (2)
![2019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分析 (2)](https://img.taocdn.com/s3/m/192b527ba32d7375a417805d.png)
(2017年·全国卷1)7 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 是( )
A.尼龙绳
B.宣纸
C.羊绒衫
D.棉衬衣
• 答案:A
2022/3/23
6
题型一: 化学与生活
• 三大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 • 三大合成材料:塑料、橡胶、合成纤维 • 绿色化学、原子利用率 • 遇概念辨析,尽可能用排除法 • 解题时,要记忆准确,要注重课本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若
•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 性质: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
•
醇、酸、酯、糖类、蛋白质
题型三:化学实验题
(2019.全国卷1)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 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题型三:化学实验题
(2017·全国卷Ⅰ)10.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 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 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全国卷试题的研究
化学实验
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物质鉴别和分离、实验现象与结论分析和实验设计 的方案
从题干来看,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文字;二是表格;三是装置图。
是课外知识,要学会排除法。
题型二: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 (2019全国卷 )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 D.易溶于水及甲苯 • 答案:B
2019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2019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1da5ba2b8f67c1cfad6b87e.png)
不同阶段的侧重点
一轮:深挖教材思维模型。
三轮:模拟演练,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强化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例 如:原理题中的量化数据关系、流程题中的转化流程信息 以及陌生方程式书写中给的反应信息等。
全国卷 化学试题特点
三、形式多样,数据详实,测评学科关键能力
3、证据具体详实,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证据推理是逻辑推 理能力在化学中的体现,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证据,对物质的 组成、结构及性质变化进行分析推理,揭示数据和现象的本 质特征。例如:原理题中基于数据的推理、实验题中基于实 验现象的推理以及陌生方程式书写和元素周期律选择题中 基于规律的推理。
2019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浅析
全国卷 化学试题特点
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一直在贯彻落实发展素质 教育和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考查要求,以高考 评价体系为依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景素材,通过 科学规范的试题设计,考查考生信息获取及加工能 力、推理论证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试题能够区 分不同类型的考生,贯彻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落实了“基础 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有助 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
理的应用; 较,利用盖
化学平衡常 数、溶度积
斯定律书写 热化学反应 方程式,转
常数的计算; 化率和化学
离离子方程
平衡常数的 计算,平衡
式的书写 移动原理的
(氧化还原 应用,转化
反应与非氧 化还原反应)
率比较,焓 变的判断。
热能与化学 能的相互转 化、热化学 方程式的含 义,利用盖 斯定律书写 热化学反应 方程式,化 学反应速率、 活化能的概 念、转化率 和化学平衡 常数的计算, 平衡移动原 理的应用。
2019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卷(全国课标Ⅰ卷)分析报告 pdf
![2019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卷(全国课标Ⅰ卷)分析报告 pdf](https://img.taocdn.com/s3/m/47728b4e227916888586d706.png)
1.1 试卷结构、题型和字数 2019 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化学卷(全国课标 I 卷)在题型结构(见表 1)、
内容结构、分数分布、能力结构上与往年试卷保持一致;非选择题的必考题题型仍为 工艺流程、实验、化学反应原理三类,但试题的顺序略有变化(见表 2)。阅读量上 今年的化学试题比 2018 年的有所增大(见表 3)。
查学生对冰和 HCl 微观结构的探析。第 13 题通过新化合物
的结构,
考查学生基于原子结构和价健知识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从结构图中“W+”推出 W 是
Li 或 Na,X 可能是 C 或 Si(形成四个共价键),Z 可能是 H 或 F 或 Cl(能形成一个
共价键),结合题干信息“Z 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 X 核外电子数的一半”得出 X 是 Si、
C
B
A
35)
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
4
晶体类型及结构微粒间作用力;金
B
35(3)(4)
刚石晶胞及相关计算
3+6
有机物的结构和 命名 研究有机化合物 选 的一般方法 修 烃和卤代烃 5
烃的含氧衍生物
C
8C,36(1)(2)(3) 共面共线;官能团的名称;手性碳; 6*+1+2+
同分异构体
3
A
A
36(5)(7)
烃的溴代反应条件和反应类型
1+1*
含氧官能团的名称,醛基的性质,
C 36(1)(3)(4)(6) 酯化反应所需条件与试剂,酯的水 1*+3*+2
解反应
+2
3
续表 4:
考纲要求
2019 年考查知识及赋分
2019年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4c045d4431b90d6c85c7a6.png)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分析】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 性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握物质性质、反应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
【答案】B
【分析】
2-苯基丙烯的分子式为C9H10,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
反应原理综合题
工艺流程图题:物质的制备
35
物构,合金材料“铝坚”
物构:锂的结构与性质
物构:钾和碘的结构和性质
物构:锗的结构与性质
36
有机,药物中间合成体
有机:高分子膨胀剂的制备
有机:有机光材料的制备
有机:多糖合成聚酯类化合物
四、试题解析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综上,2019年高考考察的知识点与往年保持一致,考察方式比较新颖,在保持往年考察的题型和覆盖面的同时,出现一些新的题型,考察学生的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与往年相比依旧是稳中有变,综合考察。
三、近四年考点分布
2019
2019年高考理综I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复习启示
![2019年高考理综I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复习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d81e42cf242336c1fb95e0c.png)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备考启示:可能因为硅及其化合物在新课标中的地位下降, 再不考就没机会考,2020年应该继续关注在新课标中地位下 降的其他知识,如铝及其化合物等。
[原创预测 开心一笑] 2019年3月,氢能源首次写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
设”。下列有关氢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氢能是清洁的、燃烧热值高的一次能源
B
B.燃料电池充电桩给电动汽车充电是氢能的合理利 用
C.“加氢”是指给氢燃料电池汽车添加常压氢气
D. 氢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是2H2+O2 点燃 2H2O
【命题意图】氢能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首次写 入 《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氢能的利用取得了突破, 氢气的工业生产及氢燃料电池等值得关注。
气瓶
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
滴加稀盐酸
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 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 KSCN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2019
近三年全国3套试卷实验选择题列表分析如下:
新理念原创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 药———青蒿素(结构如下图)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 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下列有关青蒿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分子式为C15H20O5
A
B.可溶于C2H5OC2H5
C.含有醚键、酯基和过氧键
D.能与NaOH溶液反应
只要全国高考理综化学不考屠呦呦,青蒿素和双氢 青蒿素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于教材必修2第40页实验2-4和选修4第71页注释2。
较准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
2019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fae428de80d4d8d15a4fd1.png)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粘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A 项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棕色。
瓷器青色一般不来自氧化铁。
故A错。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分子中存在双键,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B正确;分子中存在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错;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且不存在亲水基团所以不易溶于水,D错。
9.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Na2CO3的作用是吸收HBr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溴苯常温下为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分液,得到无色的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向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答案】D。
2019年高考化学研讨《全国高考1卷电化学试题的研究》
![2019年高考化学研讨《全国高考1卷电化学试题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7e03c1172ded630b1cb6e1.png)
潍坊市二轮化学交流材料临朐县第一中学衣学鹏贾增强2013-2018全国I 卷中电化学试题分析一、近六年全国I 卷高考题及答案1. (2013.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 2S 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该容器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黑色会褪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B .银器为正极,Ag 2S 被还原成单质银C .该过程总反应为 2Al+3Ag 2S=6Ag+Al 2S 3D .黑色裉去的原因是黑色Ag 2S 转化为白色AgCl 2. (2015.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6O 2=6CO 2+6H 2O3. (2016.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废水的 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SO 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通电后中间隔室的SO 42-离子向正极迁 移,正极区溶液pH 增大B .该法在处理含Na 2SO 4废水时可以得到 NaOH 和H 2SO 4产品C .负极反应为2 H 2O –4e –=O 2+4H +,负极区溶液pH 降低D .当电路中通过1mol 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mol 的O 2生成4.(2017.11)支持海港码头基础的防腐技术,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B .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C .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D .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5.(2018.13)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
2019全国高考Ⅰ卷选理综化学分析报告节
![2019全国高考Ⅰ卷选理综化学分析报告节](https://img.taocdn.com/s3/m/178aebf0a58da0116c1749ca.png)
2019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卷(全国课标Ⅰ卷)分析报告(节选)湖南省高考化学学科评卷分析2019 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继续沿用 2016 年以来的模式,分为全国课标Ⅰ卷、全国课标Ⅱ卷、全国课标Ⅲ卷。
我省理综继续采用全国课标Ⅰ卷,本文结合阅卷时考生的答题情况,阅卷专家和老师的交流,对试卷(全国课标Ⅰ卷)进行整体分析,进而得到一些相关的中学化学教学启示。
1.试题分析与命题特点1.1 试卷结构、题型和字数2019 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化学卷(全国课标 I 卷)在题型结构(见表 1)、内容结构、分数分布、能力结构上与往年试卷保持一致;非选择题的必考题题型仍为工艺流程、实验、化学反应原理三类,但试题的顺序略有变化(见表 2)。
阅读量上今年的化学试题比 2018 年的有所增大(见表 3)。
1.2 考查内容2019 年全国课标Ⅰ卷化学试题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为学生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二选一进行考查。
今年化学试题中涉及的具体知识点见表 4。
(略)2.试题命制突出了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2019 年全国课标Ⅰ卷化学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呈现了以“能力立意、突出思维逻辑、突出学科特点、突出核心素养”的命题原则,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科学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
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方面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指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1]。
2019 年全国课标 I 卷第 8 题、10 题、13题、26 题(3)、28 题、35 题、36 题等通过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考查来体现这一素养。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cd2e40ff00bed5b9f31d75.png)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呈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很好地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增加。
试题重视基本概念、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将化学知识与信息,以数据列表、实验装置、结构模型、工艺流程图、电化学装置等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对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立足基本知识与方法,突出了化学学科价值、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的考查,让学生从"解题"中学会"解决问题",并能联系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二、试卷的五个显著特点1.试题素材背景丰富,蕴含育人情怀试题素材选取角度广,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代的陶瓷制造、物质鉴别等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果及近年来取得的重大创新科技成果为背景。
既能体现学科特色,关注学科发展,又能贴近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实际。
通过多样化的背景素材,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考生在解答试题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发挥试题的育人情怀,突出立德树人。
如第7题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A选项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的考查,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铁的氧化物性质的掌握情况。
第35题以我国科学家在顶级刊物《Nature》发表的“双相纳米高强度镁合金的方法”为情境,给出拉维斯相的晶体结构,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能级、化合物中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形式、分子构型、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内容。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很多是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会议论文、技术专利等资料为素材背景编写的。
以这些文献为基础命制的试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学生通过试题情境认识化学学科价值,从而增长知识。
2019全国高考化学真题深度解析:(Ⅰ、Ⅱ、Ⅲ、京津沪浙)电化学专题
![2019全国高考化学真题深度解析:(Ⅰ、Ⅱ、Ⅲ、京津沪浙)电化学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80e7be18cf84b9d529ea7a57.png)
2019全国高考(Ⅰ、Ⅱ、Ⅲ、京津沪浙)电化学试题深度解析1.(2019全国Ⅰ)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 2+/MV +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B .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 2+2MV 2+=2H ++2MV +C .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 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 3D .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电化学基础知识原电池原理合成氨的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故A 正确;阴极区即原电池的正极区,由图可知,在固氮酶作用下反应,故B 错误;由图可知C 正确;电池工作时,阳离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故D 正确。
2.(2019全国Ⅲ)13.为提升电池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近期利用三维多孔海绵状Zn (3D−Zn )可以高效沉积ZnO 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3D−Zn—NiOOH 二次电池,结构如下图所示。
电池反应为Zn(s)+2NiOOH(s)+H 2O(l)−−−→←−−−放电充电ZnO(s)+2Ni(OH)2(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三维多孔海绵状Zn 具有较高的表面积,所沉积的ZnO 分散度高B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i(OH)2(s)+OH −(aq)−e −NiOOH(s)+H 2O(l) C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s)+2OH −(aq)−2e −ZnO(s)+H 2O(l) MV +MV 2+N 2 NH 3H 2 H + MV + MV 2+ 电极 电 极氢化酶 固氮酶D .放电过程中OH −通过隔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答案】D【解析】A.三维多孔海绵状Zn 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吸附能力强所沉积的ZnO 分散度高正确。
B.由题中已知电池反应为Zn(s)+2NiOOH(s)+H 2O(l)−−−→←−−−放电充电ZnO(s)+2Ni(OH)2(s),可知充电时是电解池原理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Ni(OH)2(s)+OH −(aq)−e −NiOOH(s)+H 2O(l)正确。
2019高考化学全国卷一 试卷分析
![2019高考化学全国卷一 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0ce25525c52cc58bd6bea8.png)
2019高考化学全国卷一试卷分析精选情境素材传承科学文化一、整体概述1、纵观2019年化学试题,全卷设计合理、题型新颖、知识点覆盖广、梯度适中,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2、总体上看,大部分是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会议论文、技术专利等资料为素材背景命制,以这些文献为基础命制的试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学生通过试题情境认识化学学科价值,从而增长知识见识。
二、试题特点与分析高考化学试题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代的陶瓷制造、物质鉴别等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果。
理科综合I 卷第7题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的考查,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常见化合物性质的掌握情况。
第8题以2-苯基丙烯为载体考查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原子共面问题,属于常规考点。
第9题考查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基本操作,包括分离除杂和尾气吸收,考查重视基础。
第10题以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为载体,考查学生在综合思考中获取新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11题考查电解质溶液滴定问题,通过曲线考查溶液导电能力、酸碱性、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第12、13题呈现科学成就,激发科学精神,考查学生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化学的价值和功能。
第26题通过对硼酸和轻质氧化镁制取工艺,综合考查了实际生产中原料利用,PH调节,反应条件控制,母液进行循环利用,尤其着重考查了陌生方程式,出新不落俗套,此题目承接了化学知识及能力考查的主体之一。
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了很好的体现,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27题一改常规实验装置的考查,设置新情境考查实验技能的迁移能力。
命题素材生产检测及教学过程中的化学实验,贴近学生学习体验又不失新颖性。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试卷分析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9f47bb6c175f0e7cd137b8.png)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一、单选题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思路:本题变相考察化学与STSE的相关知识,对于题干思路是排除法,兵马俑主要是古代陶制品,在炉内高温烧制的;陶瓷是必修一的内容,对于基础知识点记忆问题,陶瓷是硅酸盐正确,表面光滑的陶瓷化学性子稳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2.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 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有机化学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对于题干中存在碳碳双键、苯环,所以迅速排除A、C项,由于有机物只有存在亲水基团,例如羟基才易溶于水,所以排除,B项存在双键可发生加聚反应,故正确。
3.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答案】D思路:对于实验题,首先简要分析实验原理,目的等,观察反应容器,发现制取溴苯过程中会有溴的挥发,还存在尾气处理装置,逐一观察选项,对比ABC正确,D中存在错误,苯、溴、溴苯、简单碱洗无法全部除去;4.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 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C. 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D. 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 HCl H++Cl−【答案】D思路:本题看似很难,但是读懂题,仔细分析示意图会发现,粒子表示清楚,为水分子和氯化氢,第二层是水分子、氯化氢、氯离子、氢离子,发生了电离;第三次仅存在水分子,通过分析示意图,迅速锁定答案为D;5.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市二轮化学交流
材料
临朐县第一中学
衣学鹏贾增强
2013-2018全国I 卷中电化学试题分析
一、近六年全国I 卷高考题及答案
1. (2013.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 2S 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该容器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黑色会褪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 .银器为正极,Ag 2S 被还原成单质银
C .该过程总反应为 2Al+3Ag 2S=6Ag+Al 2S 3
D .黑色裉去的原因是黑色Ag 2S 转化为白色AgCl 2. (2015.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
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3. (2016.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废水的 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SO 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电后中间隔室的SO 42-离子向正极迁 移,正极区溶液pH 增大
B .该法在处理含Na 2SO 4废水时可以得到 NaOH 和H 2SO 4产品
C .负极反应为2 H 2O –4e –=O 2+4H +,负极区溶液pH 降低
D .当电路中通过1mol 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mol 的O 2生成
4.(2017.11)支持海港码头基础的防腐技术,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
极。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
B .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
C .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
D .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5.(2018.13)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
2+H
2
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
中CO
2和H
2
S的高效去除。
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电极分别为ZnO@石墨烯(石墨
烯包裹的ZnO)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①EDTA-Fe2+-e-=EDTA-Fe3+
②2EDTA-Fe3++H
2
S=2H++S+2EDTA-Fe2+
该装置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阴极的电极反应:CO
2+2H++2e-=CO+H
2
O
B. 协同转化总反应:CO
2+H
2
S=CO+H
2
O+S
C. 石墨烯上的电势比ZnO@石墨烯上的低
D. 若采用Fe3+/Fe2+取代EDTA-Fe3+/EDTA-Fe2+,溶液需为酸性
6.(2018.27)焦亚硫酸钠(Na
2S
2
O
5
)在医药、橡胶、印染、食品等方面应用广
泛。
回答下列问题:
(3)制备Na
2S
2
O
5
也可采用三室膜电解技术,装置如图所示,其中SO
2
碱吸收液
中含有NaHSO
3和Na
2
SO
3。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
电解后,__________
室的NaHSO
3浓度增加。
将该室溶液进行结晶脱水,可得到Na
2
S
2
O
5。
答案:1.B 2.A 3.B 4.C 5. C 6. 2H2O-4e-4H++O2↑a
二、高考题分析
分析归纳
电化学是高考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在非选择题中,主要出现在原理题中。
在历年的考察中经常通过陌生装置图,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考查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1.知识点:
原电池:
电极的判断、对外电路电子移动方向、电离方向;电池内部离子的移动方向、盐桥及交换膜的作用、电极和电池反应式的书写及分析、简单计算等
电解池:
电极的判断、电解池内部离子的移动方向、电极和电池反应式的书写及分析、简单计算等。
金属腐蚀与防护: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金属腐蚀防护的措施及原理。
2.能力点:
(1)正确分析新型电池、电解池、防护金属腐蚀装置结构的能力。
(2) 正确分析新型电池、电解池、防护金属腐蚀装置工作原理的能力。
(3)正确书写电池总反应反应和电极反应的能力、能根据电池总反应反应或电极反应分析产物、电解质溶液的变化、根据电子转移数进行计算。
3.设问方式或考察角度:
近六年新课标高考注重了对装置分析及工作原理、电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书写、特别关注了根据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进行分析、判断及计算的考查。
三、2019高考特别关注
电化学命题知识点、能力点和设问方式相对固定。
主要变化在命题素材的选择。
命题素材主要来源于已开发应用或基本成熟的新型电池、电解原理与工农业生产联系密切的“电解制取新物质、电解原理与环境(废水处理、废气处理)”。
请关注电解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如防腐、金属表面氧化膜的形成等)。